感恩園004(1995/09)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佛經故事小品(一)
□燃 燈□
一個貧窮的老婦人去聽佛陀演說。她想點一盞油燈供養佛陀和大眾,可是沒有錢買油,就把頭髮剪下來,換了些油。於是,她的油燈在講堂點著了。佛陀演說完了,聽眾散去。阿難弄熄全部油燈,只有其中一盞,燈光老是不滅,阿難感到奇怪極了。佛陀說:﹃這盞燈是老婦人布施的,她信心堅固,值得讚美,你讓它點著吧!﹄老婦人的油燈明亮地點了許久。
真誠的布施,不論多少,功德都很大。
註:布施不在外表數量,而是內在誠心的大小。
自立自強 白水老人慈訓
人的精神愈用愈有,必須自己振作。我國有句諺語:﹁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自己的命運,由自己創造﹂。只要發奮圖強,必然有光明的前程。我們把握時機,該作就作,日月不待人。陶淵明有一首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自勉,歲月不待人﹂。我們必須慎重愛護寶貴時間,利用盛年的時間,創造一番名留人間的大事業,也不枉人生一世。如果有此志向,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自然有光明磊落的前程。
觀自在菩薩
現在之福,積自祖宗,不可不惜。將來之福,貽於子孫,不可不培。現在之福,譬如點燈,隨點則隨竭。將來之福,譬如添油,愈添則愈明。善為至寶 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
訓文:正思維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歲次甲戍八月十九日 板橋宗德壇
紫氣衝霄龍騰空 衣飛袖舞豪氣宏 真性化迷破困境 人天唱和解餘興
我是
紫衣真人傻濟顛今與
大仙 同奉
中命 駕臨凡塵間問徒兒好不好
觀山映水知天藍 研經究典契聖顏 天下無有不是處 一切盡在妙玄關
仁人君子知進退 天之驕子非一般 身在濁世塵不染 逍遙來去自心間
吾乃
八仙韓湘子是也 進門隱身已參
中駕 問賢士是否安矣
朝陽乍現萬物興 奔忙總無停 身累心勞 浮沈命運 生死太傷情恩怨的枷
名利的鎖 孰能理得清 泠暖世態 幻化美景 如霧電泡影 一片丹心耀靈明
智海蘊釀盈 不叫煙塵 矇蔽天性 堅持己言行 君有三畏 省心如鏡
真理當服膺 戰戰兢兢 如履薄冰 二六常清靜 浩浩天命 四海流行
真理只一經 五教融通 超越有形 正道化頑冥 日月常照 山河依舊
涵容樹德風 樂觀進取 走入群眾 懷抱智仁勇 聖徑既登 降伏外誘
立志有始終 實踐取信 悲願深閎 遇事秉正公 寄語詩訓 望文如晤
惜緣惜重逢 任重道遠 守意如城 平安抵瑤宮 □調寄:心肝寶貝
訓中訓:正思維
再備全 修辦復真邪思去 克己功夫求達觀 六根清靜四相遠 八正之道為針砭
家有家規子不亂 愛親敬親孝身邊 謹身節用度夕旦 以養父母日日嚴
方寸弗離報恩典 恪盡人道耀祖先 胸懷豪志天下觀 重振孝風瀰塵間
欲修王道苦歷練 古聖先賢亦如焉 前人建 ︻接下篇︼
曇花它雖美謝瞬間 你在異鄉遊盪多少年 水長天又遠 頻頻往事扣心絃
潮起又潮落空留連 勸也勸不回的迷原 忽行忽輟何時達故園 門世雖相欠
今生莫再結怨 淡泊一切 勵志效聖賢 怕只怕你的心 已經執著在世間
在今生以後也剪不斷牽連 盼只盼你的愿 始終如一永不變 突破艱險復本源
奉獻永遠 永遠奉獻 期望九六 攜手歸理天 奉獻永遠 永遠奉獻期望九六
攜手歸理天 □調寄:相思難免
湖映清月 微波潾潾 意興弄槳歌吟 沿岸柳繞露華心沁 歸鳥棲遲道路引
翹望無語天問 別後何覓知音 秋後冬了春臨 喜見梅綻奸林 ︻其一︼
乍見如故 眉眼已舒 啟化更臻自如 神人無殊 距離且除 共敘天倫談抱負
不獨正己知足 愛心散發投入 同修情如手足 化窒礙永持扶 ︻其二︼
□調寄:人間
本訓
靜觀十字藏勝殊五教聖人纂經書
眾生靈性上天賦中正奧理授凡夫
識者大覺唯心悟萬八逍遙樂清福
運用理智行慎篤長遠紮根光明初
忠心辦道上天輔諸相清靜六根無
三曹修士如是住飛四掃三觀自如
全歸全受守四勿至靜心處達明初
人人備善尊法度天災人禍求可除
再接再勵懷抱負天從人願夫不辜
一理貫透原心復真邪思去功夫足
是堯於牆修真主日月朝夕克己足
正確思惟利事物以竟全功人信服
遠大目標自建路克盡厥職報先族
門第有家規子不亂為豈可離思廬
淵源家學善維護擁愛一生弗去如
勤勉砭身求節肅得親順親惜寸福
耿懷針砭色身度夕敬旦尊端方淑
以人為鑑用謹飭日親睦以禮嚴吾
治家有道福無邊子孝孫賢養日舒
堂而皇之鋒芒露身外之物有日枯
畢身奮發耐勞苦莫惹父悲慈母哭
倫理修明受天祐子眾母健父不孤
論正思惟益滿處真智增長聚性屋
無漏之心為體術精進創建好前途
不問是非與由直違反四諦人沾污
世人欲修真玄谷拋離名祿前因拂
居凡間性王時歷心練安然焉返璞
心若染塵修道苦觀古今如者少乎
庭上孝風瀰萬戶是賢聖亦是仙儒
見濁不濁己約束常追隨先賢芳躅
苦海漂流嚐苦楚振作莫愁邁聖途
舉天下恪盡人道耀祖先胸懷豪圖
訓誥典言定心志慎重一生勿迷糊
目標理想全力赴天下觀盡不留輸
純正思惟人進步道程燦爛功果築
做人之道人格要健全 韓點傳師慈悲
人生在世間,若不知天時,不了解自己的地位立場,則無法立身處世。現今世人只談功利主義,追逐名利富貴,貪圖個人的安逸,物質的享受,不問國家社會,也不顧品德道德,你爭我奪,造成了舉世的動盪與不安,讓世界漸漸趨向於毀滅的危機,雖科技日新月異,卻無法挽救。假若欲拯救此危機,則必自人格道德方向推展之,使人人皆有完美健全的品德,則萬靈蒼生心生命得有轉機,凡我修道之士,應以蒼生為念,以身示道,樹立起道德人格的模範,導引世人,去惡為善,建立起安和樂利的世界。
國父云:﹃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又云:﹃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由是可知人類不可一日無道德,我國道德思想,歷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至孔子而集其大成。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傳六藝之學,闡修齊心道,其平日教誨弟子,無不諄諄以德為本,於修身則主﹃徙義崇德;﹄於治國則主﹃為政以德,﹄重孝弟,主忠信,以仁義為立德之本,以忠恕為一貫之道。並且認定人生價值,在能成﹃仁﹄,在能﹃崇德﹄,也就是在能以道德的行為,來表現人心所以為人之道。孟子道性善,立仁義,倡王道,言修身則主﹃居仁由義﹄。孔孟之學說思想理論,莫不以﹃仁﹄為中心,因為其理乃由性命為出發,認為﹃仁﹄乃是人性之所固有,人之所以有仁義,有孝慈,有種種懿德善行,都是基於人心固有的仁性而來。這固有的仁性,便是人心道德的總根源,故認為﹃仁﹄就是人道所在,人之為人當在發揚此固有仁性,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也就在於人是否能發揚此仁性,能否實踐仁道。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這就是說君子能存仁,小人則非,人之所以為人,在其能由仁行義。在其能發揚本然仁性,人之所不同於禽獸,也在於人有其仁義之性,並能行其仁義,否則就與禽獸無異。
註:本篇篇幅較長故分段連續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