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68(2001/01)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恕道仁心 活佛老師慈悲於891223菩提法會
長風萬里 送走了浮沈煙雲
淨水千灑 帶來了滋潤雨霖
君子處世立身 懷抱著恕道仁心
經過無數歲月的洗禮 霜雪的入侵
可喜的是你 無怨無悔的感恩
那錐心刺骨的痛 那含冤遭謗的恨
那容易受傷的情 那逢變無助的心
如今已昇華為 你步步向前的動力
成就著一顆菩提種子 慈悲遠播 造福蒼生
行寬恕 你才可驅逐苦痛 喜悅降臨
學放下 你才算擁有一切 量大福深
心包容 你才能走出黑暗的幽谷 陽光展露
心靈復甦 不念舊惡是一帖良藥
欲平復你昨日的創傷 剷除心結
當愛人如己存忠恕
仁者悅山性敦厚 寄形天地何拘束
胸無城府坦蕩蕩 寵辱安怡泰然舒
願徒兒
在每一個情緒起伏 順逆交替處
皆能走出自己的路
發現上天的用意 眷顧及付出
以期惡緣冰釋 善氣相扶
斯今覺悟 仁心已在真我清明處
圓滿生命世界 劉錫洋
『生命就是參與—把握生命的當時』
一個千萬富翁向英國史學權威吉本氏說:「人們全都知道我寫下了遺囑,待我死後,便把一切財產捐贈給慈善事業了。但是,為什麼人們還是說我是一個守財奴呢﹖」
「讓我講一個豬和母牛的故事給你聽好嗎﹖」史學家吉本氏說,不明白人們為什麼這樣的憎恨牠,人們在言語或文字上,時常描寫母牛有一雙溫柔的眼睛;但是,罵人是豬,卻是個侮辱的代名詞。那頭豬雖然也承認母牛不斷供給人們牛乳,但仍堅持自己給予人們的最多,因為一頭豬在死後,不僅把全身的肉給人們吃,就連豬皮豬毛也聽便人們使用。那頭豬最後不平的說:人們為何要罵我笨豬,蠢豬呢﹖
母牛聽了思索一會兒說道:「這可能是我們在活著的時候,就能供給人們的緣故吧!」
人活著就是要去參與,在參與中能夠得到喜悅。離群索居,躲在深山巖洞修煉,要想成就證悟之後再下山度化眾生,我想,這是一條漫長遙遠的路,這會浪費生命許多參與的機會。成為人的可貴,在於他對時空不屈服的奮鬥與進取。活著,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歷史使命的發揚與承傳。
我曾聽到有人這樣說:「當我年老再來修;當我賺夠了,再來行善……。」很多得天獨厚,才華卓越的人,就在拖延中被時間給淹沒而致一事無成。把握現在,珍惜時間的人,才是真正懂得自尊、自重、自愛的人。您愛生命嗎﹖那麼請別浪費時間,珍惜它,您會是「成功」的享受者。
太晚了,有誰知道咱們停留在人間的簽證何時到期呢﹖有位前賢遇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翁,他向老翁道:「您今年幾歲啊﹖」「四歲」老翁回答道。「四歲﹖」這位前賢驚奇的叫起來。「是啊!一點也不錯,我今年四歲,我現在十分後悔過去所做的事情。四年前,我才醒悟皈依「一貫道」,於四年的修行生活,才覺得這四年的人生最有意義。我心中充滿了慚愧,自己想了想,雖然已是滿頭白髮,實在真正只活了四年而己。」
「您說得很對!」這位前賢聽了以後深受感動。是的,我們如果終日醉生夢死,乃至胡作非為,這樣的人生有何意義呢﹖大家要趁早覺悟,一心向善,這樣才能過最有意義和價值的生活。生命,如果您會利用它,並不算短。
『一貫弟子繼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人在世界上,一種是攫取、一種是奉獻:攫取的人一定以為自己是智者﹖如果他不是智者,怎麼能從別人手裡攫取到滾滾金錢呢﹖通常的情形是,他攫取的越多,自己的信心越強,於是二者為乘積,陷入永無止境的深淵。至於,奉獻的人,他則樂於擠盡最後一點鮮血,以拯救世人,而他每一分付出,就增多一分快樂,他最大的報償不在別人的掌聲裡,而在自己的心田深處。
如今大道已明,我們已經不需要再瞻前顧後,我們要秉持普度眾生的胸懷,走向群眾,張大手臂,真正負起社會責任,播植在眾生心田,讓其發芽成長茁壯,普照大地,讓我們再次擴大圓滿生命世界,這乃是我們這一代天道弟子的神聖責任。
『恕道仁心』白話訓:
◎你們來做什麼?你們是來學做人的道理,人生包羅萬象,來這裡學做人的道理。今天坐在這裡聽,你們知道我是誰?為什麼我是師父,你們是徒兒,那你們拜誰為師啊!(濟公活佛),濟公活佛是長這樣子啊?那是什麼?(借竅),那你們是不是借竅?只是你們借的比較久,是不是啊?(問班員借多久),這裡誰借了最久啊?你們也是借竅,為師今天來也是借竅,只是我借的比較短,借短短的時間來跟你們講話。你們借的比較久,借這麼久的時間,這肉體很好用知不知道?好處在那裡啊?(借假修真)講到這個借假修真,我們這個肉體是不是假的那既然是假的,那好不好用?那這個竅手的肉體是假的,還是很好用,因為他有雙手、有四肢、有身體、可以行功立德,有嘴巴,可以講道理。所以有這個肉體,要好好運用,要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才不會白白浪費你們的肉體。這個肉體,雖然有苦,它會生病遭難,但是我們還是逆來順受。有句話:吾患吾身、吾愛吾身。這個身體如果太壞它會造罪,它這個身體可以行功立德,可以做很多事情。看看前面的人是不是來這裡付出,那後面的,那他們因為有雙手,那才可以做事,有嘴巴才以講道理,你坐著時候還就要不斷好話,站起來,就要不斷的行道,到處去成全人,到處去跟人家廣結善緣,所以說肉體好不好用,那好用就好好珍惜,好不好?那肉體誰給你們的?(父母),那孝順重不重要那靈性誰給你們的?老中重不重要,那你要不要修道,修道是什麼?修道是修我們的心跟佛一樣,是不是,你的心是不是佛?佛有悟的佛還有迷的佛,悟了就是佛,迷就是眾生啊,在一念之間,所以說仙佛本是凡人作,只怕凡人心不堅,所以要做佛、成佛。
◎徒兒們來到這裡就要把心放下,不要再擔心家裡的事情,也不要擔心一大堆,來到這裡好好的把心安著,把道理聽進去。
◎送給剛剛學抄板書的班員東西,送鳳梨好不好(好)希望你像鳳梨一樣旺,道氣旺、恒心旺。
◎我們立大志,立長志而不是常立志。
◎來到這裡有的人是看仙佛,有的看顯化,有的看神通,希望活佛老師露一手(露左手還是右手,兩手都可露給你們看)
◎徒兒在人世間,士農工商都有,是否會追求富貴,有否淡泊名利還是追逐名利。
◎五行相生相剋,我們難免會受它的拘束,受它的保護,所以我們要立志跳脫五行輪迴,伴得一身清靜歸,希望你們都清清靜靜,清清白白的回去。
◎樣樣紅會不會唱啊!我們唱唱看,唱歌不是不是只有唱唱歌,裏面的意思,要去了解,為師沒有做很深,很深就怕你們看不懂要去拼音,查字典,中國字簡簡單單,代表為師心意,你們這一班根基非凡,所以為師給你們的東西會不一樣,知不知道啊!徒兒啊!你們有沒有把心思按在這裏,那為師再來作一篇文,我們剛剛不是要做歌,你們也要做對不對?我現在要開始來玩遊戲,我把毛巾丟給誰,誰就要說四個字,換你接到說四個字,這上面都可以啊!
◎(彌勒祖師)徒兒啊!你們心中都是仙佛啊!(班員:祖掌天盤)(心中歡喜),後面的長頸鹿你們要不要啊!後面的好徒兒啊!(班員:赴龍華會)徒兒啊!你們的心中都道啊!(心中有愛)(來去自如)外面的(無牽無掛)你們呢?四個字(普渡三曹)再三個就好(四大皆空),最後一個給誰?就是你,(菩提禪院)來做歌啊!濟公活佛要接什麼呢?有人要接嗎?濟公活佛靈妙通,再來有誰要接三個,要押韻,我們先唱好不好,這是徒兒們的傑作,徒兒不簡單。
◎這是你的傑作啊!不是為師的,你比為師好,比為師棒,再來為師要送一篇文章給你們,徒兒呀!你們這樣子念好好的體悟,好不好?悟它個中的滋味,可不可以呀,徒兒的心有沒有常常如此啊!有沒有昇華啊?有沒有轉化啊?你有沒有行寬恕啊?你們會不會原諒別人啊?還是記恨別人,因為你也希望別人原諒你,是不是啊?行寬恕你才可驅逐苦痛,喜樂降臨,如果你一直不原諒別人,痛苦的是誰啊!傷害的是誰啊?(自己),你放了別人也是放了你自己啊!學放下,要不要學放下,什麼事情都可以從學而來,學放下你才擁有一切,握你的手心,只是握著拳頭,那你有辦法掌握到什麼嗎?沒有辦法,你唯有放開才能掌握全世界,了不了解啊!放開、放下、量大福深,量大福就大,所以學海無庸,知道嗎?心包容,你才能走出黑暗的幽谷,徒兒們的心有沒有生病啊?那為師給你一帖良藥,好不好?
◎徒兒啊!你們心會不會起起伏伏啊?起起伏伏順逆當中,你要有所體悟啊!跌倒了要爬起來,一次痛要有一次的成長,而不是一錯再錯,永遠那重覆的錯,重蹈覆徹,你是沒有成長啊!你要成長就是要經得起考驗,耐得摔,真金不怕火煉,所以呢?我來幫你的時候你要擋的住疑惑,順逆交替處,焉能走出自己的路,發現上天的用意,這都是上天給你的,讓你成長,就是要給你考驗,如果經事怎麼長一智啊?所以要怨嘆,你要覺得你很榮幸,這是上天的用意,是上天對你的眷顧,對你的付,出了不了解啊?但是你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你都是罵天啊?你怎麼讓我這麼難受,天哪!你怎麼這麼狠心哪!是不是?當你走過了之後,你才會說謝謝天哪,所以才要走過來,等你罵上大罵仙佛,祂有沒有給你澆冷水啊!所以祂們是慈悲包容的,那你的心要不要像祂們一樣能包容啊!
◎人與人之間人、事、物之間是不是有好跟壞啊!是有善緣、有惡緣,我們要把惡緣變成善緣,所以與其惡緣冰釋、善氣相扶,兩個人之間有磨擦,相欠債,種種的過結,那是你們倆個人之間的因緣,對不對啊!那壞人把他變成好人,我們要寬恕別人,我們要以仁慈的心對別人,對不對!所以這一篇是告訴你們斯今覺悟,人心已在真我清明處,你的心如果真正的放下,你的心如果真正的打開,你的仁心就顯現了。那你就會很慈悲的對別人了,就不會恨了,那年輕人哪,動不動一句話就憤怒啊!所以說彼此之間要互相體諒,不管你是在工作上,在家庭裡都一樣,知不知道,徒兒們,用你們的真心來念,用你們的真心來體悟,為師送給你們這篇訓文叫「恕道仁心」,就是要你們寬恕仁慈的心。
◎了不了解啊!有沒有體悟,所以徒兒們如果以按照這篇文章去做,你的心就真正的放開了,好不好,天下沒有什麼事放不下的,知不知道,人來到人世間,只是過客,即使過客,但是你要好好的把握,要做有意義的事,而不是為了計較爭名奪利,而浪費你一生,你我之間,都是老中的兒女,都是兄弟姐妹,縱然他對我不好,我還是要寬容跟寬恕他,有壞人,有人不好,有人才感化他,如果大家都好,那我來這裏做什麼?是因為有缺失為師來補你的不足,那為師有缺失,一樣你來補為師的不足,大道是天人共辦,很多地方為照顧不到的,你們要伸出授手幫助,為師可以千變萬化,但是很多地方為師還是照顧不到,所以你們是小濟公,是為師的化身,存著慈悲心,幫助別人,行善事你們就是濟公啊。
◎徒兒啊!為師再送你們一樣東西,拿蘋果、鳳梨煮一煮,煮個仙果茶,那你們要今天還是明天喝?明天好了,徒兒呀?你要喝這個茶,要真心誠意,而且要發愿,還是要求你有什麼要求的事也可以啊,你就拿一點喝是不是,那你要喝多一點就加一點水,你要喝少一點就喝少一點,那你不喝也沒有關係,為師也不會介意,那你如果要喝很多很多,那你要替別人想,那煮一煮給大家喝,給大家喝好不好,外面的全部都有份,今天的供茶收下來,放進去,但是你們要喝下去之前要叩五百叩首、一千叩首也可以,為師送給你們的東西,訓文、歌,通通給你們,徒兒們要送什麼給為師,誠心、愛心、還有呢?送明天要來的心,要不要圓滿呢?還要有足夠的誠心送給為師好不好?那你來這個佛堂這個道場學習,好好的學習,好好的修辦,來這個道場,也不是都看到好的一面,也是會有是非,很難理解的事情,很不能夠接受的事情,這是你們要包容,有人就有事,人是人,道是好的,所以說我們不要因為人而改變對道的印象,道永遠的真理,讓你回天一條證道,打開你生死的門戶了解。
◎為什麼要來走這個大道,了解人生真諦在那裏?就不會茫然,你的心就會寬廣,你的路會走的又長又寬,你們答應明天要來,不來的舉手,那為師明天會不會來?真的嗎?為師早就來了,又晚歸,比你們早來,又晚歸,送你們平平安安到家我才走啦!
法會側記
本世紀末台中道場社會界的最後一班法會,活佛師尊在班員高唱「濟公調」的歌聲中駕臨,滿足了班員們個個引頸期盼的心,首先點出做人的道理,希望徒兒善用肉體好好行功立德、借假修真、廣結善緣、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緊接著恩師針對徒兒在人生旅途及修辦過程中,所遭遇之問題提出一些處世之法。
恩師慈悲批善歌,調寄:「樣樣紅」,勉勵徒兒要反省、放下心中的疑惑,借象明理、看破人世間的種種是非及恩怨情仇,才能跳脫輪迴,換得一身清靜歸。此後恩師與班員及辦事人員一起玩丟毛巾遊戲,啟發引領接到毛巾者先隨意說出-濟公活佛、彌勒祖師、祖掌天盤、心中歡喜:::、菩提禪院等四個字,再由恩師與班員及辦事人員共同完成「團結力量大」的善歌,令在場者無不齊聲喝采。
恩師續批「恕道仁心」訓文,勉勵徒兒在學道、立身、處世中,應懷抱著「恕道仁心」,在人生中不論遭受的任何的困苦、毀謗、折磨,依然要存著一顆無怨無悔、感恩包容的心,化阻力為助力,讓自己步步向前,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將菩提種子慈悲遠播、造福蒼生。
要常學「行寬恕、學放下、心包容,才可驅逐苦痛、擁有一切、走出黑暗的幽谷,才可有喜悅降臨、量大福深、陽光展露、心靈復甦的感受」。
恩師慈悲辦事人員將桌上供果煮成「仙果茶」給大家喝,只要真心誠意發愿、叩求五百或一千叩首後再飲下必有感應。臨行前恩師再送徒兒一首善歌,調寄:「明月千里寄相思」,希望徒兒們體會真心抱道修,班員們承諾恩師明天要再來的心、誠心、愛心、菩提心,以報天恩師德於萬一。
十五條佛規解說(7-9) 活佛老師慈悲
七、謙恭和藹
謙恭和藹,並不是只對前賢、點傳師、講師謙恭,而是你有對每一個人都畢恭畢敬嗎?你們自己仔細想想看,身為修道人,是否應該對每一個人謙恭和藹呢?你們有研究易經的就知道,在六十四卦裏,有六十三卦都是凶中帶有吉,吉中帶有凶。凶,就是不好的,那麼唯獨一卦,就是這個謙卦,只有吉沒有凶,只有福沒有禍,為什麼呢?易經說:「謙,亨,君子有終。」就是說以謙和的態度來做事,則事情容易做得通,故有亨通之象。
而謙和的風度是從心性修養來的,不是勉強做得出來的,也唯有君子才能夠自始至終謙虛和藹而不傲慢別人。易經上又說:「人道惡盈而好謙」每一個人都是討厭驕傲滿盈的人,而喜好謙虛有道的人,所以懂得謙虛的人,他能流露出人格的尊貴並顯出自性的光輝,他看起來似乎居處卑位,但是那份人格的高尚,卻是不可踰越的!而這也是一個有道的君子人,他內在涵養美好的最高表現,因為他放下了一切的自我,而恭敬了所有的眾生。所以謙恭和藹也是你自性佛顯現的時候,因為你謙卑自己,低心下氣,你沒有人我之分,你沒有是非之念,而就在這個當下,那才是真正自我的顯現,也就是真正佛性的顯現,所以謙恭和藹的人,必然能成道。
相反的,驕傲的人,看不起人的人絕對不可能成道,因為當他驕傲的時候,就是人我相未去,也是執著仍然還存在。而九品蓮台終究是屬於謙恭和藹的人,所以徒兒們,你們要想成仙做佛,又豈能不謙恭和藹呢?
八、勿棄聖訓
聖訓者,聖人所垂示的書訓,也可以指一切記載聖理的文字,換句話說,就是聖賢仙佛所說的話。聖賢仙佛到底在說些什麼話?千言萬語,就是說真理的話,說眾生要如何修行才可以回天的話。也就是說一些引導眾生如何改邪歸正,由迷轉悟的話。
因為聖賢仙佛是已經成道的人,所以他們的話可以代表道,代表真理,而這聖訓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也都是從他們自性中流露出來,契應眾生各種因緣而解說的。所以他們的話就是真經,真正佛性的流露,真正光明的引領,真正回天的導航。所以徒兒們,聖訓是如此的尊貴,你們又怎能不善加珍惜,深深地去體會其中真義並且身體力行呢!
至於所謂的「勿棄」,就是不可以拋棄,不可以輕視,不可以不照著去做。因為每一篇聖訓或經書,都是仙佛的心血、慈語,自然都有仙佛在護持它,你把它帶在身邊,只要你心正、心誠,無形的它可以保佑你,也可以避邪難,如此你怎麼可以輕易拋棄它而不加以重視呢?
而既然聖訓是指引眾生如何走上成聖成賢的路,徒兒們,那你們不照著去做,又怎能修道有成而真正成仙成佛呢!何況仙佛都是大慈大悲,都是為你們生死大事著想,為你們費盡心血在努力,你們又怎麼忍心輕易辜負而不照著去做呢?所以勿棄聖訓.它真 正的涵意,就是體會仙佛的慈悲,明白書訓的真義,最後依訓實行,才能成聖成佛啊!
九、莫著形相
莫著形相,就是不要執著外在的形相,而被它給蒙蔽住了。因為一切有形有相的束西,它都不是究竟的真實,並且終歸幻滅無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此,凡不能破除形相,還迷昧於形相的人,他的心就都還在象天、氣天中,都不能進入無極理天。而迷昧顛倒的眾生之所以不能真正解脫,就是都還被外在的相給束縛住了,心為形役,自性不能當家作主,自然永在輪迴中流浪生死了。所以莫著形相,不僅僅是不要執著仙佛的借竅顯化,而當以體悟仙佛開示的真理、妙義為主。更進一步的,是要你能在任何情境中,都能不動其心,自性作主,這才是真正的莫著形相。
徒兒們,你們常說「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庸」,那中道究竟是什麼呢?它就是你自性佛顯現的時候,怎麼說呢?因為當你一心清淨無為,不偏向一邊,不執著一物時,也就你們不執著形相的時候,你的心沒有被外物沾染、引動的時候,這時,你的心就是這樣子清清靜靜,無無為為,一無所求的時候,就是這個中道,就是自性佛顯現。所以莫著形相,也就是真我的顯現啊!否則你執著形相了,就永遠生死流浪,絕對成不了道了。(本文共十五條,將分五期刊登)
修道故事小品集(一)『只有四歲的老先生』
有一則寓意深長的故事說:有一位老先生,頭髮斑白,牙齒脫落,有人問他:「老先生你今年高壽?」
「四歲。」老先生回答。
不要開玩笑了。您老人家頭髮全白,怎麼只有四歲呢?依我看,大概七、八十歲了吧!
說來慚愧!我實際年齡雖然已經八十了,但那只是馬齒徒增而已。因為我過去的人生,是在因循等待中,渾渾噩噩地過去的。真正有意義的歲數只有四歲,那是我信仰真理,開始修道以後的日子;因為這四年來,我真正使得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我瞭解了生命的意義是在為大眾服務,我在布施助人中體會了人生的價值,與生命的真諦,所以找認為像是只活了四年而已!
解析\有的人活在世界上,雖然壽命很長,卻只是在等待中虛度。倒不如八十老翁四年的壽命來得更有價值。
活佛師尊慈示\古聖云:人生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三者中,立功要看風雲際會,立言要有適當環境,唯有立德無有拘限,更無大小之分,且盡人可至。人之可貴,不在能否做大事或成大功,而在有德或無德。堯舜為有德帝王,孔子無堯舜之位,且為聖人。伯夷、叔齊、柳下惠無孔子之言,亦為聖人。堯舜為帝王,桀紂亦為帝王,然而一篇千古景仰,一篇千古唾罵。可知人生之意義,不在於帝王,而在於聖人!不在於政治地位,而在於道德地位。前者為人生之末,後者為人生之本。人類以聖人的成就為最高,我們應該學習聖人,學習聖人必定成聖人!
阿婆唸佛 潘如玲老師
〈一〉想和孩子談「不要為小事抓狂」?說「阿婆唸佛」給他聽:『有一位行腳僧雲遊到一村莊,見其中一戶茅屋上方光芒萬丈,急忙前去探訪,究竟有何高人,能有此功力?
一走近,發現有個阿婆正眉開眼笑地剝豆子、唸佛號,而那些豆子在阿婆的佛號聲中,一個個在盤中跳動哩!原來老婆婆唸了六十多年佛號,所以有些功德,能讓豆子聞聲跳躍!
行腳僧在臨走前,好心提醒阿婆:「阿婆,你有無限功德,不過我發現你唸錯了,你應該唸「嗡嘛呢叭咪『哞』」,不是「嗡嘛呢叭咪『牛』」,如果你唸對了,會更有福報。」阿婆感謝得五體投地,謝了行腳僧後,就繼續唸佛。
三五年後,行腳僧又來到這村莊,他驚訝地發現阿婆的茅屋上方黑雲罩頂,一片暗淡。他趕忙趨前探個仔細。
一進屋,他看見阿婆皺個眉苦著臉唸:「嗡嘛呢叭咪牛....唉!是牛還是哞,糟糕,又唸錯了;唉!究竟是ㄋㄧㄡˊ還是ㄏㄨㄥˋ呢?」結果每剝個豆子就擔心自己唸錯,佛號唸不成,豆子也不跳了,一屋子愁雲慘霧。行腳僧當下大悟,告訴阿婆別再管是哞還是牛了,唸佛主要是唸心,不要怕唸錯,就放心大膽唸出敬佛之心便可。
阿婆聽完,又開始放心的唸起佛來了。豆子在他眉開眼笑中,一個一個跳起舞來了。』
〈二〉如玲的使用時機
一、引導個性比較敏感型,易為小事抓狂,抓不到大方向的孩子放鬆心情。
二、鼓勵孩子眼光放遠,心胸開闊。
〈三〉如玲的想法
修持佛法的朋友告訴我,在修行中障礙甚多。其中有一種叫做「文字障」,指的是太依賴經文上的意思,而忘了本心初念,只落在文字裡打轉,忘記要成佛的心。如果生活即修行,那麼,平日我們為小事抓狂也算是「小事障」嘍!以夫妻為例:襪子的洗法、牙膏的擠法、睡覺的姿勢、噴嚏的大小、吵起來,全忘了當初兩人執手,誓言相守的甜蜜,只日日在瑣事中悲憤。以親子為例:當初小娃娃誕生了,那麼親膩地喊著爸爸情景,被今日為了「零用錢少給」、「分數退了0.5分」而讓親子間劍拔弩張的場面所取代了。
我們看到阿婆為了牛和哞而煩,覺得好笑。那平日我們是否也常鑽牛角尖,搞得愁雲慘霧而無法成大事呢?不要再為了小事抓狂,把你的敏銳度放到計畫上去。不要只會對至親好友發飆,把你的豪氣放到未來的天空去!
〈四〉心靈問答
我容易因為哪些小事而抓狂,或緊張兮兮?
這樣的抓狂對解決問題有那些正面的幫助?
這樣的抓狂對解決問題有那些負面的影響?
經過分析,我決定以後遇到這種事時,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