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26(2005/11)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2005.04.10日本 東京進德壇
【長生歌訣】 活佛師尊慈訓
十字路口開家店 迎接往來之客倌
店名高掛觀自在 童叟無欺立側邊
跑堂推薦招牌菜 遠勝皇家御品餐
慢火燉出順氣湯 不急不躁脾氣刪
中火煮出和樂丸 再加兩匙寬心鹽
快炒天山長生果 煩惱掃除病不纏
再奉一杯清心茶 包你快樂似神仙
客倌若是用此餐 闔家歡樂保平安
養生長生用此餐 即是長生不老丹
【不倒翁】 網路文章
有一種玩偶,是兒童最喜歡的玩伴,叫做「不倒翁」。不倒翁,任憑你如何擺弄,他都不會傾倒;儘管你使力把他推倒,他馬上恢復原來的姿勢。他總是隨著你的玩弄而前後左右搖擺,但始終不會跌倒,所以大家就稱之為「不倒翁」,日本人更稱他為「達摩」。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裏,有一些人善於趨福避禍,不容易失敗,就如不倒翁一樣。例如政壇有政壇的不倒翁,學界有學界的不倒翁,財經企業、股票期貨等各行各業,都有各行各業的不倒翁。他們為什麼能不被打倒呢?一者靠智慧,他能了解一切;二者靠仁慈,他能包容一切;三者靠義勇,他能犧牲一切。
所謂不倒翁,因為他輕鬆搖擺,懂得平衡,他不一定堅持立場,但又四平八穩,他可以不需要人幫助,自己處理自己,所以即使你把他推倒,他又能再度站起來。不倒翁也不一定是形式上的不倒,在精神道德上不倒更是重要。抗戰初期張自忠在北方與敵人周旋,彈盡糧絕,自殺殉職,全體敵軍立正向他敬禮,這就是中國人的不倒翁。夏桀、商紂、周幽,雖然貴為帝王,還會被人打倒;歷代亡國被打倒的帝王,更是不計其數。
反觀許多有道德的賢人君子,如伯夷、叔齊,是餓夫也;文天祥、史可法是階下囚也,但他們在歷史上,都能聲名不倒,可見忠孝節義是宇宙間的正氣,就像不倒翁一樣,不容易被打倒。
有一首不倒翁的童謠說:「不倒翁,搖擺很輕鬆;能忍耐,不生氣,是作風。說他呆,他不呆,鬍子一把像小孩,面孔紅紅看得開。不呆不呆真不呆,推他倒下他能站起來。」從物理的力學原理來說,所有物體都有讓自身位置能趨向最低的趨勢,當我們推他時,他會往最低的位置移動,依此原理,所以不倒翁不會倒。
人生中,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不被打倒的不倒翁呢?慈悲的人不易被人打倒,能忍的人不易被人打倒;慈悲沒有敵人,忍者無人抗拒。所以,你想做一個不倒翁嗎?先要具備好自己的條件,當然就不會被人打倒了。
【故鄉的家書 ∣報恩與了愿】
【了愿篇】 濟公活佛慈語
◎立十條大愿,不是立了就算了,而是要去辦道實踐;修道是先得後修,若你能依愿去行去修辦,那跟諸天仙佛就沒有兩樣了。仙佛不能救人,只能點化人,只有你們自己能救自己!為師如果可以救你們,就不必在這裡長篇大論、要求你們修道,乾脆直接把你們撥上去就好了!須知個人的因果還必須個人了啊!
◎一處佛堂、一個道場,就是一艘救人的法船,我們大家要在這艘船上面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要瞭解自己有哪些才能,如果要靠大家發覺就太慢了。因為人家不瞭解你們、帶不了你們,所以你們要靠自己,要「主動學習」。比如你說:「我喜歡做佛規禮節,佛規禮節可以禮敬仙佛,可以誠心敬意於 老母,所以我要勤學佛規禮節。」或是告訴自己:「我會講道,我就盡心盡力的講;我會翻譯,我要學習翻譯。」這樣,他們才好教我們。
◎進道、學道要記住,先把佛規禮節學好,尤其是身擔天職的人,應該要記住的!但是你們不用心,用什麼來代天宣化、來渡化眾生呢?把最基本的佛規禮節學會了,你就可以教人,再進一步來研究各種道義,才能夠代天宣化,才能夠感動人。
◎前賢們是學習了很久才有那些經驗的,我們才幾年,什麼都不懂,靠自己撞來撞去會頭破血流。所以要靠人家帶我們、教我們,如果不學學人家的語言、學學翻譯,或翻譯做不好,等到時間到了,人家叫你跑你還不知道,還要人家推嗎?所以我們要學的太多了,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哪裡最厲害。
◎很多機會不是每次都有的,包括生命也是一樣;我們不能保證我們還有沒有下輩子,不能保證下輩子有沒有這個肉身,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現在」。現在你們是為師的徒兒,你們求道了,還有機會可以辦道、渡人、救人;更可取的就是,你們都已經清口了,是標準的白陽天使,每一個都是為師最心愛的徒兒,都能發揮最好的力量來成全世間的眾生。
◎所以徒啊!不要看輕自己,只要咱們有心愿,大家的心是一起的,咱們就可以換來更多的和平安樂,就可以救渡更多的人。這個「決定權」不在於上天,在於你們每一個人。想想看,你們現在的環境平安嗎?不敢講!還是說你求道、拜濟公老師,老師就要保證你平安?或者是你求道、拜 老母, 老母也要保證你身體好?那麼,要是哪一天你身體不好了,就是「道」不好,不平安就是老師不靈,是這樣子嗎?為師要讓徒兒明白,人生有一定的「無常」,人既然來到世上,就有一定的「苦」要受,有一定的「業」要了。
◎從現在開始,只要徒兒肯下決心、定下目標,就不會太遲;若是要再想一想家庭、太太、孩子、先生、事業,等你想好就太遲了!人生無常,不知道下一刻會不會平安。人會自己死掉,也可能會被別人殺掉,但是今天我們求道了,不要怕死,反正肉體死了靈性會回 老中那兒。但是,我們還有肉身的時候,才能行功了愿,死了就不能做了,知道嗎?你們要做這樣後悔的事嗎?
◎所以很多事情咱們要用智慧去思考,哪天性命都沒有了,你還要在意什麼?我們不能保證明天還活著,所以要時時刻刻把握住每一個現在,因為現在過去了就沒有了。大家要有共同方向,想一想救渡更多善良的人,可是大家該怎麼走呢?就是要循著前人輩的足跡。
◎要把事情「看清楚」,把事情「看重」,你老是說「我不會做!我不能做!我做不到!」今天如果放一把火燒到你屁股了,相信你一定馬上跳牆,這個能力平常有嗎?因為到那個時候,你會覺得保住性命才是最重要的,拼了命也要趕快逃,所以你才會有那種力量。對嗎?
◎現在修辦道很重要,徒兒們一定要趕快跑,不要真的等到後面有一把火在燒的時候,才想到要跑,那個時候就來不及了;不要等到生命已經快沒了,被仙佛救回一命才想來修辦道,能這樣還算命大喔!要是命不夠大,你就沒命了,那時還有道可以修、可以辦嗎?所以要未雨綢繆,在還沒有下雨前,我們就要趕快做好準備。
◎要好好想一想,要看透它,為師不是說這些全部都不要,但是我們要「看淡」。能在一起做一家人是緣份,你為人子女或為人父母,都是你的本份,就該盡到你該盡的責任,其餘的隨緣、聽天由命。這個時候的上天大事你不辦,要誰來辦?你不去救人,要誰去救?自己不辛苦,難道要叫別人辛苦嗎?
◎所以要站出來,要有「捨我其誰」的精神!將來回天成仙作佛的是你,你成仙作佛了,父母子女也沾光!一個人辛苦修辦道,咱們九玄七祖能夠沾光,還能讓天下眾生得安樂,自己也能夠成就,這種事情要不要做?當然要啊!所以恍然若悟,現在我們重新來過,希望一切還不會太遲。
◎現在還來得及,趕快調整腳步,大家要手牽手、心連心,不分彼此,全部都是 老中的孩子,有什麼好分的?我們常講人人平等,人來到世界上有一定的使命與責任,天不言地不語,只有人會講話,上天要靠人代天宣化。這些道理在佛堂常常聽,有些徒兒也會講,但是要怎麼做卻不懂,這是人家沒「教好」,還是你們自己沒有「學好」?
◎這個顛沛的紅塵是這麼的紛亂,生命是這麼的無常,如果跳進苦海就難放鬆了。可是你看,還有那麼多的眾生在沉淪,還有這麼多的眾生在迷真逐妄,人世間還有這麼多的苦難,我們怎麼忍心看別人受苦受難而不管呢?這樣你自己能夠安穩嗎?人生的虛榮富貴只是一段時間而已,有一天都要走到生命的終點,這些榮華富貴都帶不走,妻恩子愛也不能陪你走,到時終究要落到一個人。所以,如果徒兒啊!你的人生若是只為了這些名利富貴、妻恩子愛,到頭來終會是一場空啊!
【論語選讀∣為學篇】 韓點傳師慈悲
︵四︶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政18)
【概說】子夏云:「學而優則仕。」(子張)這是學人的理想。子張在孔子弟子中,是務外自高,內德修養不足的一個人,故子游謂其「未仁」,曾子謂其「難與並為仁矣」(子張)。且孔子對子張也每不假以辭色。此章子張以為干祿是可求的,然而孔子卻告以祿是求諸己的事,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道德、學識、修養條件,如何能求得祿位。也就是孔子在衛靈公篇所說「君子求諸己」。
里仁篇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孟子所謂「修其天爵,以待人爵」,皆是要學人修養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仁人君子,而達到出仕所具備的條件,勿條件不足即汲汲於祿位之要求。
多聞、多見,是多聽多看。闕疑、闕殆,就是將看到的聽到的,有所疑問與不當處,暫時擱置一旁。慎言、慎行其餘,就是沒有疑問,沒有不妥的部份。當你想著去說去做的時候,也還要特別的小心謹慎,才不會有說錯話,做錯事的尤悔發生。有這樣的學識見聞與修養,就不怕沒有出仕的機會,故說祿在其中矣。
【語譯】子張要學做官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多聽些別人說的道理,把可疑的地方撇開,其餘的也要謹慎去做說,這樣就可以減少錯誤過失的發生。多看些別人行事,把認為不妥的撇開,其餘的也要謹慎的去做,便可減少悔恨的事發生。說話少錯失,行事少悔恨,祿位自然就在這裡面了。
︵五︶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15)
【概說】諡法其中的文,是非常崇高的,其包括範圍也很廣,如經天緯地「文」、道德博聞「文」、勤學好問「文」、慈惠愛民「文」、愍民惠禮「文」、錫民爵位「文」。因孔文子的私行欠缺,使大叔疾與妻離婚,而自己娶之為妻。所以子貢認為這樣的人,怎能得賜文的諡號呢?
孔子向他解釋說:「這裡的文,是在其能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這方面,可配稱為文。因為聰敏的人,自恃聰明,往往不肯好學,文子則性雖聰敏,卻能好學。位高者多恥於下問,文子位雖高,卻能廣詢僚屬而不恥下問,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按周書諡法云:「勤學下問曰文。」孔子答子貢之問是根據諡法者。古之諡法乃對於人之品德優劣,所下之價值判斷也。
【語譯】子貢問:「孔文子為什麼得諡為『文』呢?」孔子說:「聰敏而又好學,而且虛心下問不以為恥,這就是諡之為『文』的原因。」
︵六︶哀公問:「弟子熟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3)
【概說】由此章可知孔子教學,除了學識外,更重視道德的修養。孔子稱讚顏回好學,並非稱其精通六藝,而只談到不遷怒、不貳過,即為好學者也。蓋此不遷怒、不貳過皆是克己修養功夫之深的效果,可見在孔子的觀念裡,好學不祇是認真讀書,以求得文字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將平日所學的,能立即去實現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要求知行合一的境界,那才是真學問。否則學而不用,就等於浪費生命,了無成就。
【語譯】魯哀公向孔子問,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顏回者最好學,從不把忿怒遷移到無關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過失。但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了。我也不瞭解還有誰好學。
【愿力與業力∣范講師遊天堂】 范聖杰講師
【求修辦道因緣】(一)
◎隨南極老仙翁遊天堂∣真修行人,要對更真實的「功德、智慧、慈悲」三寶。
睡夢中不知過了多久,有人拍後學的床沿,喊:「起來!起來!」就睜開眼看到有人在後學床尾那邊,叫後學過去;後學一看,這鐵定不是人,因為祂的臉會發光,所以後學知道這不是人。可是還不知道是誰?祂說:「帶你去一個地方,你要不要去啊?」後學就說:「好啊!好啊!」直覺中感覺祂是南極老仙翁。仙翁說:「你要去就抱好我的枴杖,要走了!」雖然後學飛出來病房外面,但是可以看到病房內的情況,這是一種很難言述的感覺,後學因為飛行的過程很不舒服,心裡就起一個念頭:「仙翁慈悲!我不要去了。」結果仙翁知道,就將熱氣灌進來,整個人就比較穩定。
中途飛到一個地方就停下來,仙翁就牽後學的手用走的,走過台階,過了一扇門,出現三個字「南天門」。兩旁站了穿白色盔甲的神仙,看得出來應該是武將之類,再遠一點的地方有很多人在排班,等待要掛號、對三寶...等。
等過了南天門,仙翁就帶後學繼續飛,但後學有疑問,仙翁就問後學:「你知道剛剛那裡是哪裡嗎?」後學答:「南天門。」後學答完就很高興,為什麼?因為後學心想:「我的修為不用對三寶就可以過南天門。」後學就刻意問仙翁說:「我們過南天門不是要對三寶嗎?那為什麼我沒有對啊?」祂笑一笑沒回答,只是指祂自己。原來是仙翁帶後學進來的,天兵天將當然就沒有找我對三寶;就好像今天我們要進總統府,剛好是總統拉著你的手進總統府,大概沒有哪一個警衛會把你攔下來驗身份證,對不對?一樣的,我們回天是仙佛帶回去,當然就不會跟你對這個,後學純粹是沾光啦!
將來我們回天,都要對三寶,如果你是一個真修行的人,就不是只對這種名相上的關訣印三寶,應該要對更真實的「功德、智慧、慈悲」這三寶,我們只要真修實煉,將來絕對不用擔心會被擋在南天門外面。所以有些人修辦了一輩子,到晚年記憶力不好,那不就不能記住三寶過南天門了嗎?其實沒這回事,上天一定是鑑察得很清楚。
繼續飛的過程,仙翁就很慈悲說:「理天總共有五個門,叫東、西、南、北、中。」東天門,是青陽時期開放,所以東天門修成的都是三官大帝;還有在白陽時期很有文采的,譬如三才,大概是來自東天門的「南華宫」。
紅陽期包括和尚、道士、基督教,都是回西天,後來這一期過了,西天的門又沒了。我們這一期修行人唯一開的就是南天門,不管你是修哪一個宗教,儒、釋、道、耶、回,要回理天,還是要先經過南天門。你如果修佛教,真的修成功了,過南天門後就回西天,西天不是阿彌陀佛,那是一個淨土,實際上都是理天,是理天的一部分。
北天是屬於什麼呢?就是雷部、風部、虎部、龍部,這些護法神、天兵、天將都在北天,包括太子爺師兄都在北天,這些武將大軍都在北天;那當然還有中天,就是一般氣天仙修成功的,但氣天仙修成的,還是要經過南天門。所以說,現在唯一的門就是南天門,萬教齊發還是要歸一。
【跌倒再爬起】 活佛師尊慈訓
師聽見徒的心裡 發出無奈的嘆息
面對的問題 都埋藏在心底
要記得每一個人 都有如意不如意
磨難的洗禮 激發新生命
不管狂風和暴雨 總有一天會過去
徒要加倍堅定 好好感激上天的加被
不管路有多麼遠 也要勇敢走下去
師會一路在徒身邊 對徒說 對徒說
別放棄 要積極 跌倒可以再爬起
不管有多少打擊 師都會依然陪著你
別哭泣 師挺你 不管有多麼的苦
只要能堅持到底 全世界都為你喝采打氣
(全世界都為你歡慶生命)
調寄:老鼠愛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