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25(1997/06)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
善歌 調寄:快樂天堂
飄風驟雨非終日現象
這世界仍是充滿著希望
觸目所見雖有災殃
卻是你我責任不推搪
白陽天使濟世擔當
積砂成塔成就大力量
浩然翕如勇敢前往
感同身受非口語偽裝
散發出你的慈愛光芒
即使微渺也能黑暗點亮
修復曾經受苦的傷
化戾呈祥從此不再有乖張
我們共創快樂的天堂
老師的話
人生就是在疑惑之中求解答,在解答之中求進步,所以不斷的疑惑、不斷的成長,到後來你們就有通達的時候,你們就圓滿了!就不會被一些事情給困惑,才不會鑽到死胡同。這個過程慢慢來,我們不急,不過要有心,一定要督促自己去做,所以為師我今天送你們就是這四個字(正本清源)你們要負起這個責任,不要再只為了自己活!像那一片葉子,飄然的凋零。那為師我有六個願望:一願徒兒無恙,二願徒兒成長,三願徒兒忍讓,四願徒兒量廣,五願忠孝提倡,六願徒勇開荒。(開荒下種,才有未來可言),這只是最後的一個期許。
我們今天見面不容易啊!見面不容易可是也得說別離,人生不管來多久,總有一天要離開,你是離開的無牽無掛呢?還是能夠瀟灑自如?這個選擇是有分別的,由你們來講,在這個過程裡面,你們就可以把它形成,所以這兩天法會好好有始有終的開完,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一個期許!希望你們握住每一個人的手,牽住每個人的心,人在一起是最親最近的了,不要再彼此莫不關心,你們要先溶入別人,不要老是等著別人來溶入你,所以要互相圓滿、互相忍讓、互相成長。
一切都希望先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夠借假修真,了不了解啊?所以你有肉體是你的啊,你的主宰啊,是不是啊?像為師我等一下就必須要還諸於她呀!所以希望明天的你們展現的面貌更不一樣,我們要不要唱個歌說再見,「當我們同在一起」好不好?當你們同在一起的時候,你們要做不同的事情,當你們在一起的時候,有沒有一股暖流,還是冷冰冰啊,希望下次再見到徒兒的時候,個個容光煥發,個個的生命更加珍貴、脾氣、毛病、習性要好好的改,這樣生命才更有光輝、更有光澤,希望你們活得長長久久、永永遠遠。
我們後會有期了,下次見面的時候,要更瀟灑一點,走得更自如一點,不要走得這麼沈重,也讓旁邊的人感受到你的溫暖。你們是有熱度的,不是冷冰冰的,所以要把手伸出來握住別人的手,當別人要握往你的手時,你也要大方一點,我們各自努力勉勵,徒兒再見珍重啊,保重,好好的生活,好好的過活,看到你們都這麼有希望為師我真的很高興,希望你們每天都如此,發揮自己的力量,不要忘了你們都是聖賢的候選人,徒兒珍重、保重。
在世孔儒~老前人的辦道精神 敬慎
敬愛的老前人雖已歸天,但他老的修道辦道宗旨,則是身為小後學的我們應該學習繼而發揚光大的,老前人的辦道精神為何?茲略述於後,與前賢們共同緬懷、相互勉勵。
一、尊師重道的精神
「尊師重道」可說是老前人辦道精神的最大特色。老前人常言:「我一切聽老天的,老天要我怎麼辦,我就怎麼辦。」簡潔的一句話,就充分流露出老前人的敬天、畏天與順天之情。另外,老前人言必稱師尊、師母。他老對後學們諄諄訓誨中,經常會提到:「這是咱們師尊、師母說的。」他老就是這樣述而不作,而且深懷感恩報本之心。即使,在他老殯天之前,對後學們一再叮嚀囑咐的,還是師尊所說的:「能辦就的辦,不能辦的就守住你的愿。」他老人家這樣尊師重道、飲水思源,直到最後一口氣;此種情操,正是活佛弟子的最佳典範。老前人自述說:「自古以來修道有規矩,我們得按規矩走;我全遵著祖師的懺悔條文和老師的佛規。辦道應該是愈辦愈謙卑、愈辦愈守規矩的。」老前人這種循規道矩的精神,正是因為他老尊師重道,並且能夠身體力行,而自然薰陶出來的結果;老前人的偉大人格正是於此!
二、重視人格的精神
老前人的辦道,又特別重視人格教育。他老平日的教導後學「做人之道,人格要健全。」老人加強調說:「我們是人,人為萬物之靈,人格都沒有,信佛有什麼呢!」又說:「我們是人,在世一日,應有一日的表現。」要如何表現呢?他老說:「物質生活要樸實,精神要飽滿,對人對事皆要忠誠,做一個世間有用的完人。」完美、健全的人格,絕不是做作得來的,而是由日常生活中實實在在表現出來的。「大道沒有特別的。學道者,不可鶩心高遠,但於日用倫常處注意就夠了。」修道人能於人之所以為人處吃緊,克盡人倫、素位而行,真正做一個像樣的人,不就是一個完人了嗎?一個完美人格的完成,以老前人的話說,這是「做起來容易,又不容易」的事情。能篤實力行之者,於平常生活中正可以養成不平凡人格呢!
三、存心救世的精神
老前人常說:「我們不只是為自己好,還要別人也好。」又說:「存心救世,即使搬材運水,亦是上乘大法。」又說:「聖賢菩薩就是濟世救人,死後大家崇拜,蓋廟記念他。」老前人的確是有
憂在天下的抱負和念念眾生的心懷,他老辦道以身作則、為法忘驅,正是他老濟世救人存心的最佳顯現。他老又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就成佛了,孔老夫子在世時就成聖人了;人在世時不成聖人,死
後又怎會成聖人?」
由他老說的這幾段話,可知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佛之所以能成佛,只在存乎一心,存一個慈悲救世的佛心,將此心好好照顧、好好保守,但用此心,即使是做燒飯作菜的工作,亦可以成聖賢的。所以,老前人又強調說:「不求聖賢之名,而要有聖賢之德,躬行實踐的去做,一言一行,必其有益於社會人類,才不負此一生也。」我們要學聖賢的以濟世救人存心,以濟世救人言行;身口意皆是為
濟世救人;如此行去,人生才有真實的價值。
四、至誠無息的精神
老前人說:「處事最高藝術,歸於簡易。一個人的修養,能達到『一』字,最平易、最簡單。故老子曰:『抱元守一』。舜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抱元守一,一心不二,可說是修道的總持法也。舜
帝正是恭敬的守住此『一』,就以此來治理天下國家矣。道德經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也是同樣的意思。老前人又引用活佛老師的話:「禪主空虛機主動,動空空動是禪機。」我們的本性是
空性,生活中要由空性來起念,不要由眼耳鼻舌來起心動念才好。他老又說:「現在我們得這一點,可以參悟矣。」正因為他老能恆常的守一,能恆常的誠,至誠就能無息。所以他老人家活到老、辦到老;經常北上南下,全省奔波;又逾齡九十,尚且飛美國、去日本,精神振鑠,一馬當先,為常人所不能及也。他老說:「人的精神愈用愈有,必須自己振作。」所謂「自強不息」,就是這個意思了。
肉體的生命雖然有限,精神的生命卻是沒有止境的。老人家的誠是徹始徹終的,他老的無息亦是無有止息。一九八○年,他老寫了一段令人非常感動無限景仰的話:「只望弟妹同趕上,龍華大會喜洋洋,那時才顯道高尚,陪伴無生老娘,逍遙快樂仙歌唱,再也不願離天堂,老朽心願不一樣,來生仍要下凡鄉,渡盡九六原佛子,才報天恩老無皇。」老人家的心願,是希望我們後學個個能龍華會上陪伴皇娘,而他老願意累生累世下凡間,渡盡九六而後矣,為的是報答上天的恩德。他老發如此恆心大願,有如此辦道精神,直可與日月合其明,天地同其德矣。
結語
老人家在人間留下了他老的德性。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事業,他老一身兼備,永垂不朽。身為老人家後學的我們,應該要自強不息,奮勉向前,繼他老之志,將他老的德性,擴而充之;讓老前人的道場,像巍然屹立的大樹,綠葉覆蓋,常蔭娑婆,以慰他老在天之靈!
道義問答
什麼是「天命」?「天命」能永遠傳承下去嗎?
答: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天命就是吾人的本性,一切眾生的本來面目。而本性「不斷不常」,故天命亦是不斷不常。不斷故萬古如斯,不常故隨緣而現。天命也是造化之流行,造化無終始、無端倪,「大包覆載無形外,細入鳶魚有象前。」;其流行廣大週遍,通達合宜,真誠無妄。本「原、亨、利、貞」四德,何「仁、禮、義、信」四端,知週萬物,至誠無息,渾渾浩浩,彌綸無際。
天命猶如天柱地維,綱紀四方。天籟之以清,地賴之以寧,人物賴之以生。人苟能存而養之,擴而充之,則可超凡入聖,若能進一步兼善天下,廣化有情,則浩劫消?,諸苦解脫,世界清平,大同可期。活佛老師於甲戌年六月在天元佛院臨壇時說:「這天命不只天上傳,不只人間傳,而是一體流行。」又說:「天命的傳承,每個人都有責任,子子孫孫代代年年都要讓祂傳續下去,不能中斷。」然而,「為命不予常,道善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天命能否在躬,端看立身是否有「道」,行事是否有「理」。有道有理必得人天護持,而天命常在;違道失禮則天人共棄,天命雖得旋失,可不慎哉!
先天孝與後天孝
修道之人不但要做到一般世俗的小孝(口體之養)、中孝(順親之志),更要做到前人老慈悲告訴我們的大孝(喻親於道)及大大孝(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的階段!常念父母之恩如同於天地之覆載,用何方法來報答?用何方法來延長雙親之壽命?用何方法使雙親能夠脫離生死?用何方法使雙親消除罪愆?用何方法使雙親能超入聖域?...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還要懂得如何來盡先天之孝,即是如何對先天靈性之 老母娘盡孝道!再則如何對師尊師母,及老前人、前人盡孝道。俗語說:「父不在兄為長,母不在嫂為娘」,前人老、點傳師代理師尊師母辦理三曹普渡的重任,我們應該為道、為眾生努力去做,才算是盡先天的孝,也是我們每一位天道弟子的使命與任務。
敘緣 梵欣
不是一家人 不入一家門
當暑氣逼人之時,想是班課已過了大半,想想今年該是我們最後一次當同班同學,往後也許還有機會在各種班共同研究.但那意義畢竟不同,而且也不可能原班人馬,更何況我們又是來自不同的道場。
記得開班典禮時,點傳師慈悲講解了「崇德之光」說道:「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此乃一大事因緣聚合而成。能入發一門,是何其殊勝!同為崇德人,更是不凡。這實乃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再將其因緣縮小,在眾多班的班員中,我們成了名符其實的同班同學;後學常想:「若無同班緣,何能同班聚。」思此,怎能不感恩、不好好珍惜呢﹖
有人緣 就沒有佛緣
嘗聞鄭點傳師慈悲:「有人說:『人來到這世間是為了討債、還債、惡緣..。』其實不然,夫妻之間是善緣,父子之間是善緣,兄弟、朋友之間是善緣,善緣、惡緣無緣不結,看我們用什麼心去看待。想想我們這一班結的一定是善緣,而且還是人緣極佳,為什麼呢﹖不是說:「沒有人緣,就沒又佛緣嗎﹖」而幸運的我們,不就早在幾年前已被引保師引進佛門。
未成佛道 先結人緣
有一位高僧大德,遍覽群經深入諸佛性海,有一次他閉著眼睛講經說法,直到一睜開,卻見只剩一位聽眾。和尚說:「我今天大發慈悲,那怕只剩下你,我也要繼續講。」不料這位朋友卻回答:「我是這裡的管理員,一直要等到你下課,我好收拾收拾,關門下班。」和尚一臉失望,從此不再講法,灰心地想把整書櫥的經典也燒掉算了!
就在這時候,有位菩薩指點他:「你今世之所以看得懂那麼多經典,那是因為你上輩子都看過了,這次只不過是複習複習。那為何沒有人聽﹖因為你上輩子太用功看經了,每天躲在書房一坐就是一整天,客人來了你也從不打招呼,因此與經結了緣;相對的,與人的緣就忽略了,不如趁現在冬天,到田地上灑些五穀雜糧,也可跟那些老鼠、麻雀結緣。」於是五六年以後,和尚走到那裡就有一些小孩子拿著小板凳跟著他了。
這個故事讓後學想起了十幾年前楊點傳師(那時還是講師)到台南開荒時,也是每天皆在書房研讀四書,不外出渡人、成全人,有一天,仙佛在其意識中點化:「火燒厝了!還不出去!」(台語),於是恍然大悟,積極辦道,渡化眾生。而我們老師濟公活佛,分靈倒裝降世七十二世,每一次來到這人間就結下了無數眾生緣。機緣成熟了,累劫累世的緣,就在這一回三曹大開普渡時,眾生便通通拜在濟公活佛恩師門下了。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可見佛在未成道之前,其在人間的所言所行,皆是利益群生,皆被眾生所崇拜效法,故能成就其萬世不朽之美名。
珍惜此緣 廣結善緣
各位同學,當知今日我門能同入活佛門,同入發一崇德家,除沾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之外,所結之緣,所種之善根,亦是非凡。誠如金剛經云:「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我們不應看輕自己,緣之不易,圓之更難。「珍惜此緣,廣結善緣」該是我們當前力行之目標。各位同學,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