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90(2002/11)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立志篇】靈妙天尊慈訓
西元2002年三月三十日歲次壬午二月十七日多倫多張氏佛堂
志乃士之心 是故白陽修士
欲懷遠大之理想 辦成功之大事
必先立其志
如鴻鵠鵬鳥之志 翱翔於無際
如騏驥良駒之志 奔騰於千里
如聖賢仁人之志 教化於萬民
如仙佛菩薩之志 普渡於三曹故
道悟以立志 身修以尚志
學勤以輔志 堅毅以恆志
不因外境而移其心
不因困逆而失其志
當有慈悲喜捨之心 民胞物與之量
海納百川之廣 高明博厚之大 願與
天地合其德 日月同其明 四時合其序
眾生合其緣 聖道合其任乎
【立行篇】慈訓讀後感 Jack
濟公活佛用【恆德壇】之壇名點出『恆德』之深意,以鼓勵壇主及眾徒兒們,感謝濟公老師的教誨!濟公老師告誡徒弟,此包括甚廣喔!不論擔了什麼職務,只要你是好徒弟,要跟祂修道的話,就不只是popo或普說普度ㄛ,要好好反省反省細思訓文,套句
濟公活佛老師說的『切記切記』栽!
書云:「有德無道不成佛,有道無德易成魔」所以求道後,還要有德才能成。「德」是要去做、去行才有的。故說德行德行矣,而以「行之專、行有恆」最為貴。
濟公老師訓示徒兒們首先要『立己』之言行、慎獨及圓融。內方外圓,包括了要常常給別人好臉色之圓「容」。《大學誠意章》云『…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了凡四訓》亦云:『…閒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
吾人之言行過失,即使是非常微細,掩藏遮飾得再隱密、再巧妙,自認別人覺察不到,但有道之人,他一看就清楚了,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是也。被人家看穿了,就一文不值啦!古人說:「若欲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掩藏再密,終有敗露的一天。何況『天地鬼神,實鑒臨之』且『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你造的惡業輕,現前的福報被折損了,懂得這個道理,想到這些地方,怎能不謹慎惶恐呢?
果能真修實煉的立己之本,才能己達、達本還源,如此才能立人達人,回歸故家鄉啊!那要如何修煉?又要修什麼、煉什麼呢?『立己之本』又是立什麼本呢?『本立而道生』這句話大家都會背,可是我的本又在那裏呢?佛經上說:「未能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想度化別人,必須先成就自己的道德,唯有自己的德性,才能感化別人,才能夠度化眾生。說得這樣的究竟。經云:「開口便錯,動念皆乖」有異曲同工之義。
求道以後,知曉道之尊貴、寶貴,對道有信心這還不夠的,要去理解修道的真義,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樣才能真修行。試想「雲雷震開戊己土。」這是沾天恩師德指點一條回鄉路而已。「地府抽丁天榜掛號」這是大開普度之殊勝因緣,好的開始、好彩頭,但想一想就這樣能保其真、成真,回故家鄉嗎?回鄉之路又有幾人循呢?就像有人指點我們,從南部北上到基隆,走北二高較好走,試問您走過嗎?
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各人」,還是得靠各人,各修各得的。但理路不清,方法不懂,怎麼去修行呢?這種修行不就是『盲修瞎練』『一盲引眾盲』嗎?道場中說『信愿行』,把【愿】字,只當發願解釋是可以暫時安住行者,然真正的【愿】其意是『原心』,就是要找到每個人「原來的心」、「本來之面目」,要能『明心』『見性』,你才能知道此番來世的【真愿力】,如此去『行』才是真修行。才是以『真人』『真心』說『真言』度化眾生。否則都是仙佛說的、某某師說、某某人說之道聽途說、人云己云罷了。所做的都是別人講的教的,不是【我愿】明白後,該去說、該要做的。如此皆不是真正的「篤信」「篤定」的去「篤行」,人之本哪能紮實呢?本不牢固,枝何能榮哉?
大凡修道之士,初發心總是甚勇猛,有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雲煙。」初發心沒了,這是凡人的通病。故云「永保初心成佛在望」,活佛老師也特以『志恆以踐行』『行道不可不恆』點出有『恆』的重要。換言之修道要有「耐心」和「毅力」。在聖或在凡,一個人之條件不論有多好,若是沒有「耐心」和「毅力」,終究是一事無成的。成功與成就永遠屬於有「耐心」有「毅力」的人。最後引申濟公老師勉勵徒弟之話語『盼眾師兄弟發其知盡其能以立吾行』共勉之!
徒兒的明燈(十二)下篇完老師慈悲
【老師的法音徒兒的明燈】
◎含容即是忍橫逆加之謂之辱
忍辱的方法有三種生忍法忍真法忍
生忍即人對我無理相加我要忍受也
法忍菩薩行一切度生事不生疲倦厭煩也
真法忍不見生忍不見法忍忍之不生不滅的真法性
◎取人之真恕其戇取人之樸恕其愚
取人之方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
取人之便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
◎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
身此如水漸成深廣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可滅
如病得汗漸癒矣
◎有信而無解增長無明
有解而無信增長邪見
信與解圓通方為行之本
今聞得妙慧通達堅信常住云為信心
◎不可有沉靜之態不可有莊肅之態
不可有枯淡之態不可有豪雄之態
不可有勞倦之態不可有愁苦之態
不可有疾病之態不可有怨怒之態
◎不可使吾親有冷淡心不可使吾親有煩惱心
不可使吾親有驚怖心不可使吾親有愁悶心
不可使吾親有難言心不可使吾親有愧恨心
◎躁於其心者其動妄
蕩於其心者其視浮
歉於其心者其氣餒
勿於其心者其貌惰
傲於其心者其色衿
此五者之心 不可存也 亦不可學
◎心端則體正心敬則容肅
心平則氣疏心專則視審
心通故峙而理心純故讓而格
心宏故勝而不張負而不弛
此七者之心備矣則君子之德成也
◎貪求好不如知足好槓高好不如謙恭好
剛強好不如柔和好失意好不如安分好
求人好不如求己好矯作好不如率性好
假智好不如真愚好佔有好不如佈施好
富樂好不如安貧好巧邪好不如直心好
逃避好不如面對好強求好不如順天好
◎將事而能弭當事而能救
即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
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知其終
定事而知其變此之謂常慮此之謂識
◎世人只求身外佛,而不知自性佛,看善書經典就能返照人性,找回失落的佛性,這不是救佛菩薩嗎?世人只知「救人勝造七級浮屠」,而不知「救佛勝造恆河沙數之浮圖」,這不是很可悲嗎?世人只知拿食物給貧窮飢餓的人,而不知拿法味給人心貧窮的人。
◎外相顯真相,外道顯真道。借假修真,藉機說法,不起分別,宗門皆教,法門皆道,道在自心,不在外相,佛在自性,不在形相,認理歸真,自悟本性,毀謗中傷,皆非佛意,自修自度,自至西方。自暴自棄,自食惡果,今生有緣,因緣聚合,互相勉勵,砥礪奮鬥,有朝一日,共赴蓮邦。
◎行善雖未求福 福自然來
作惡雖想避禍 禍反常臨
◎縱慾為凡夫,轉境即菩薩。是凡夫是菩薩,一念之間即可分出端倪,故學道無他,轉境而已。由動轉靜,由躁轉安,由慾轉淨,由怒轉喜,由僨轉平。只要能放下即能心安,只要看清即能明朗,只要明朗即不盲從,因不盲從即不浮躁,因不浮躁即能心安。
◎故人之心胸有欲則窄,無欲則寬。
人之心事有欲則憂,無欲則安。
人之心術有欲則險,無欲則平。
人之心氣有欲則餒,無欲則剛。
所以聖人無欲(理),賢人寡欲(氣),凡人多欲(象),愚夫隨欲(地獄)。所以真正堅強的偉大是戰勝自己的私欲,不是戰勝別人。
◎「守」--在指望中要喜悅在患難中要忍耐
「定」--心不細慮事不周神不定遇事畏怯
「節」--臨難見忠臣之心臨才見志士之節
「慎」--眼要亮亮不吃虧口要謹謹不惹禍
「諾」--不輕許故無負人不輕信故無負我
「言」--贈人言重於珠玉傷以言重於劍戟
「勤」--道雖彌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忍」--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凡欲厚德宜寧靜思事安詳處事謙退保身
涵容處人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於度外
時澄心慮修省進勿因貪執驟發妄念
而陷泥淖毀世名慎嚴動靜語默應對謹合中節
勵品藻樂善從自與道同名立悠遠(老師與南極仙翁共同慈示)
◎君子者何以天心為己心
不妄動念 高曠而有節度
尊高年慈 孤弱於暗室不欺
知化善述 其事窮神善繼其志
涵容萬象 富不驕淫貧弗改節
心智單一 雖外境風起雲湧
亦堅守崗位 能如此者堪稱君子
見理能進 見考能定~智慧之心
見苦必救 見人必渡~慈悲之心
見逆不怨 見仇不報~平安之心
見色不迷 見財不貪~貞廉之心
見善必行 見過必改~上進之心
見賢思齊 見道成道~自立之心
見理進 見考定 福慧富貴 兩並進 智慧見本心
見苦救 見人渡 天下溺矣 仁志士 慈悲濟世心
逆不怨 仇不報 和氣生財 家福安 平安快樂心
色不迷 財不貪 正義勇為 人人欽 貞廉聖潔心
見善行 見過改 精益求精 日反省 上進積極心
賢思齊 道成道 老當益壯 莫退縮 自立增信心
調寄:常相思
◎你要敬重比你能幹的人
更要尊重比你差勁的人
你要敬重你所皈依的宗教
更要尊敬別人皈依的宗教
【讓師徒共擔三曹大任】
人家說人心惶惶,過去人心敦厚,現在人一日千變,人心不古,什麼話都有,但是你們有沒有覺得今天這個因緣相聚不容易,我們都來自各處,相聚在這裡是什麼因緣?所謂的要惜緣、要惜福,今天我們短暫的相處,雖然短暫但願在你們人生的回憶裡面,能夠幫助你們的人生,走向新的里程碑,新的人生價值觀,好的人生觀。如果徒而們只是草草率率,沒有什麼作用,相信分開以後什麼也沒有了,就如同風在耳邊吹過一樣,沒有什麼作用,但是不管怎麼想,心中如何分析,你們每一個人在為師的心中都是非常重要。
在為師的心中,你們每一個人,不管你具有才華,不管你多麼平實,不管你的各方面是怎麼樣?所謂:師徒如父子,今天你一旦入我門,那為師就會牽掛,你們的未來你們的動向為師我都非常關心,不管你在什麼時候只要你知道在默默之中,還有人在關心你,還有人要伸出手來拉你一把,希望你們不要自暴自棄,能夠伸出你們的手,讓我們師徒將三曹的大任控同擔負起來。
你我親如手足,像兄弟姊妹,所以不要分彼此。不管你住在泰國、印尼、新加坡或馬來西亞,你們都是兄弟姊妹,要團結一致共辦三曹大事,跟為師一起手牽手,把這個娑婆世界重整起來,把眾生帶回老那邊去。每個人盡一點心力,堆積起來力量大無比,眾志成城。
【師徒共創彌勒家園】
為師走後全靠你們自己,要振作精神來發揮自己的力量,大家攜手共創『彌勒家園』,最後師祝徒兒們成功。
『彌勒家園』的內涵:就是要和和睦睦不分彼此,將心比心互相幫忙。修道要看清事實,看清真理,不可被世間凡情假相來打轉,不可迷迷糊糊不知醒。
【論語選讀~仁篇】 韓點傳師慈悲
(十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7)
【概說】弘是心胸寬大,毅是意志堅定,弘是對任重而言,心胸寬弘遠大,才能擔當大任,擔大任必須要有責任感、使命感,不是為一己之私,要以天下眾生得救為己任。毅是對道遠而言,意志堅強不屈,不為外在的因素而改變,才能行盡遙遠的路。曾子認為重大的責任是行仁,遙遠的路是死而後已。要擔負這重責大任,行如此遙遠的路,必須具備弘毅的理念與精神。其實若肯以仁為己任的人,必以實現仁道為自己所要走的路,他的生命必定是弘毅的,因為在仁心的指令下,是非弘毅不可的。
人一旦對仁道有所自覺,則必會盡一己之力以求實現,即是以實現仁道為自己的責任,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此惻隱之心即是踐履仁道的原動力,只要生命存在一天,這不忍人之心,就在你自己的生命中起作用,支配你行仁,只有當你生命結束時,此心方不得不停止。毅就是把這種生命力貫徹到底。世上很多志士,開始時雄心萬丈,不可一世,但時間一久,受外在種種因素影響,不能全始全終,功虧一簣,實在可惜。
【語譯】曾子說:「做一個士人,不能沒有遠大的志氣與堅毅的精神,因為他的責任重大,而道途長遠。以行仁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嗎?為仁終身不渝,不是很長遠的路途嗎?」
(十四)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28)
【概說】朱子曰:「明足以燭理,故不惑。理足以勝私,故無憂。氣足以配道義,故不懼。」申鑒卷五雜言下:「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
智者不惑:是說智者遇事不昧於理,審物明辨,析理精確,知所當行而無所惑。仁者不憂:是者心胸廣擴關懷世人,對一己的生活貧富,仕途否泰,以及個人榮辱都不在意,也不值得憂慮。其不憂者貧,而憂者道也。故曰君子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勇者不懼:此處所說之勇是義理之勇,非血氣之勇。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24)此勇是勇於義行,勇於擔當正義。守死善道是勇,殺身成仁是勇,孔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這個勇是由仁心的自覺,發為義理的承擔。然而好勇的行為,並不一定出於仁心。孔子曰:「勇而無禮則亂。」(泰伯2)「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陽貨21)可見勇之美德,一為仁的發心,二為義的擔當,三為禮的規範。不是情緒的發作,一言不合挺身而出的血氣之勇。
【語譯】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致於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戚,勇敢的人不至於恐懼害怕。」
(十五)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1)
【概說】克有克服抑制的意思,故「克己」是指克勝自己的私心慾望。仁不是有形的,
可以讓我們從外觀去體認和了解的,一個人對仁的知識研究很深,可稱之為仁的專家,然而不能當下發現出仁心,則一切都是空的,所以孔子對弟子問仁,總是提示學生,仁在何處顯,往何處發,均依當時的情境,及弟子的資質、性向而說,總是希望藉詩書禮樂的教化,喚起人們仁心的自覺。
孔子指點顏回,平日修養的工夫,在於能克制自己私慾而實踐禮,因為人有仁心,能自覺自立,自作主宰的關係,那一天我們真能做到克制自己的私慾,依禮而行,則天下就在我們仁心的潤澤遍照之中。
此言仁心的通徹,是沒有界限的。人我之間的障隔,就在於人的一己之私。我們若能消解形軀的固蔽,而走在真理的道路上,天下人都能真誠相見,心性感通和諧,這就是天下歸仁的境界了。也就是說,實現人生寶貴莊嚴的生命價值,就需要克制一己的私慾,仁心的實現,勇敢的邁向真理大道,才能做到。
然此仁心的顯現實踐工夫是要靠自己努力奮發去做,老師只是給你一個指點而已,在現實的社會中,你能否突破現境,奮起挺立,那就全靠你自己努力修行了。
【擺渡的人】 網路文章
加班熬夜,賣免稅菸酒,端盤子,當我只是「忍耐」做著工作時,好友卻以擺渡人的慈善心,教會我對工作珍惜的福氣。身為一個空服員,除了大家以為的光鮮亮麗外,工作上當然也有旁人難以體會的辛苦,除了加班熬夜外,更常常在飛機上為幾百人份的發餐、賣免稅菸酒、端盤子、照顧客人…
忙得分身乏術、欲哭無淚,但卻只能一再告訴自己、催眠自己:妳從事的是服務業,忍」過了今天就好。儘管如此告訴自己,可總還是有力不從心、擠不出笑容和耐心的時候。直到一次,我聽到好朋友如何在飛機上照顧及服務一位嚴重的老年癡呆症客人,我才對自己的工作心態大為改觀。
那是一班台北飛往紐約的班機,飛機起飛沒多久,一位老先生忽然大小便失禁了,他的家人既窘迫又嫌惡的叫他到洗手間自行處理,老先生猶豫了一下,一個人慢慢走向機尾的洗手間。
可是當老先生走出了洗手間,卻怎麼也記不得自己的座位在哪兒,八十幾歲的人竟急得在走道上大哭了起來。空服員前來協助,發現他身上臭不可當,原來老先生不清楚廁所內衛生紙擺放的位置,就隨手塗得一身都是,那間廁所當然也被他使用得慘不忍睹。將他帶回到座位後,周遭的客人開始紛紛抱怨老先生身上的臭味,實在難以忍受。空服員只好詢問他的家人是否有衣物可供老先生更換,其家人卻表示隨身行李都在貨艙中的行李箱內,所以沒有衣物可讓他更換。他的家人並且告訴空服員:「今天飛機又沒滿,將他換到最後一排的位子就好了嘛!」
確實,機上最後幾排的座位是空著的,所以空服員便依客人的意思照辦了,並且將方才那間廁所鎖起來以免有其他乘客誤入。於是,老先生便一個人坐在最後一排的位子上,望著自己的餐盤,低著頭,不斷的用手擦眼淚。
可是誰知道,一個多小時後,他已換好了衣服,乾乾淨淨、笑容滿面的回到原來的座位,桌上還放上了一份全新的、熱騰騰的晚餐。
大家相互詢問,原來是我那位好友犧牲自己的用餐時間,將老先生用濕布和濕紙巾一點一點的擦洗乾淨,還向機長借了套便服讓老先生換上,更將那間沒人敢進的廁所完全打掃乾淨,噴上了她自己的香水。同事們笑罵她笨,這樣幫忙絕對不會有人記得,也不會有人感謝,既吃力又不討好。她卻只是輕描淡寫的回答:「飛行時間還有十幾個小時,若換成我是那位老先生,我也會很難受,誰會希望旅行一開始就變成這樣?再說,平均三十幾位客人用一間廁所,少了一間就差很多,所以我不只是幫助那位老先生,也是在服務其他的客人啊!」
聽完這件事,我為自己面對工作時的態度感到慚愧,想起她以前對我說過:「妳知道古時候最有福報的工作是什麼嗎?是擺渡的人。因為他們把人們從一個地方,平平安安的送到另一個地方,不論之後等著那些人們的是好事或是悲傷,能平安到達,才能有一個好的開始。所以我覺得自己現在能從事服務業,真是一種福氣,能有這樣的好福氣當然要珍惜,而珍惜這福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分給別人!」
當我還把服務業只是當服務業,原來早已有人把它當成慈善業一般設想,那麼努力把平安舒適送到他人心裡。幾天後從泰國回台北的班機上,晚餐時間有一位老阿媽的餐點竟連一口都沒有動,我前去詢問她是否餐點不合胃口,還是她的身體不舒服。老阿媽很不好意思、小小聲的說:「其實我正想請妳幫忙,這是我第一次坐飛機,所以希望將飛機上的餐點帶回去給孫子吃吃看,因為我孫子也沒有坐過飛機。」我笑著對她說:「沒關係,這份您先吃,我待會兒再打包一份讓您帶回去給孫子。」
老阿媽聽了,瞪大著眼睛一邊謝我,一邊非常開心的立刻動起筷子來。回到廚房後我將自己的那份晚餐打包,用袋子裝好,學妹在一旁不解的問我:「學姊,今天回程全滿,機餐連一份都沒有多,妳幹嘛還拿自己的那份給她?」
我的回答是:「我年輕,還可以餓一下肚子,下了班回家再順道買點消夜吃就好了,老人家可就不行了!」其實,我心裡想的是:如果這位老太太往後沒有機會再出國了呢?她也許只是我服務過幾千名客人中的一位,但卻是她第一趟出國的旅程,如果她此次旅程的回憶都是美好的,我更不應該扮演之中唯一的缺憾,不是嗎?
服務業真的是一份很有福氣的工作,因為除了商品外,我們還能販賣「好心情」。現在我常常想,今天的我可以為我的工作及身旁的人做到什麼程度?設想到什麼地步呢?今天我要扮演讓他們心情平穩開心的菩薩,還是謀殺他們笑臉的惡魔?工作是如此,生活也是如此,今天也好,明天也是,我的選擇是「惜福」!
【濟公活佛慈訓】91.10.05花壇菩提禪院
經過多少無數春秋替換看歲月摧改容顏
只因鉛華人人鋌而走險真與偽漸行漸遠
經過多少無數人生考驗今回首不悔不怨
就在眼前找回自己原點更感恩珍惜根源
寸功寸德一念啊!修道修心一愿
讓慈悲深耕心田付出如佛的一顆悲愿
大愛推動因緣
調寄:把跟留住
【勘誤啟事】:第八十八期首頁短訓【立德篇】,因打字疏忽將兩句短言合併為「勤修心德替天行道」,正確應為「勤修心德繼天立極;勤修身德替天行道」少了八個字,編輯組在此訂正與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