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18(2005/03)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誠修實辦篇】 南屏道濟慈訓
自古至今 明師難遇 真道難逢
現今既遇明師 逢真道 如不真知真行 真修實煉
而流於紙上談兵 未有實踐
則自以為大道已得 此乃欺己欺人矣
孔子云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道德經曰 處無為之事 行無言之教
古聖行教 皆於不言中 先體而行之
行不言之教之人
方能真真確確體悟道的奧妙
方能真正感動他人 擇善而行
方能提昇自己的品德
方能行功立德 造福人群
如空持言教 不躬行實踐者
則會自覺煩惱之事不絕 自覺世事難於順心
自覺障礙挫折不斷 而難有所作為也
現今修道者 對於身教少行
將言論修飾得條條有理 句句動人
唯本身的修養並無有檢點與修改
習性未改 如何以身作則 如何渡世救人
如何行功立德 如何脫離五行
如何恢復本性 如何返鄉朝母
修道先需正己 修養人格需以修身為本
效法古聖行而不輟 學而不厭矣
修道之者 秉持誠意而實修辦
則天降祥瑞福祚綿
【故鄉的家書 ∣ 末後修辦關卡】
【闖關篇】
這時候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升是降就在徒兒的一念之差。
傻徒啊!要看緊天時,才不枉費拋家捨業的一片苦心。
—— 濟公活佛
(一)昇降關鍵,堅持到底 濟公活佛慈語
◎世界的轉機代表一個世界的共同體,想想看,你一個人如何能夠放出瀰六合,成為一個生命的共同體?如果你對別人不聞不問,又如何能夠與世界成為一個生命的共同體?難道生命共同體只有你的朋友、國家、社會而已嗎?
◎所以,末後一關就在眼前,闖過了末後這一關,就能證上萬八年的逍遙。縱然修辦道會有些許的坎坷,但是你們既為活佛的門徒,就要鼓起勇氣,好好的修道。白陽的這場大戲就快要結束了,傻徒啊!要看緊天時,才不枉費拋家捨業的一片苦心。要知道,創萬八的聖業是很不容易的,就是因為不容易,才要更謹記自己的重任。永遠要捨己救眾,遇到一點苦或挫折,都要忍耐,只有苦盡了,才能甘來!做所有的事,沒有不勞而獲的,不是嗎?
◎末後了,你們每個人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成佛或成魔,不是昇就是降。所以天天要活在當下,做到了沒?很累嗎?是不是這條道路,讓你走得很累,想要休息嗎?累了不休息怎麼辦?精神恍惚,嗔恨便起,於是自己埋沒自己。行與不行,都是要看你們持久的行為。
◎末後了,各了各的愿,這時候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升是降就在徒兒的一念之差,不要得過且過,一天糊塗一天!要知,天人耗盡了多少的心,耗盡了多少的血汗啊!就是希望讓你們平平安安,能報恩了愿!徒兒怎可匿道不現呢?怎可以退縮不前呢?
◎由此看來,辦道這事,是不可休息的。也許你累了,可以稍作休息,但莫要停頓太久,而且還要再站起來往前走。天時緊急、時間寶貴,諸佛菩薩都很著急,鬼魂也很害怕。為什麼呢?因為天地要毀壞,沒有真功、沒有德,不真修、不實辦,將來都要成為殘靈。
◎道務要發展,就得每個人都擔起使命。你們莫看輕自己,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能出多少錢就出多少錢。上天不愛你們的金錢、財寶,只是要你們在修道旅程上,紮下更深的根,走更長遠的路。
◎末後了,天時緊急,也是該回家的時候了。日月隱也墜,諸星幾顆已沒塵,你們要緊跟隨這一條金線,莫要跟丟了。因為你們都是站在前方的人,若行得穩,後來的眾生才有保障,道才能繼續薪傳下去;你若理路不正確,辦道又不能一片天心,扛起重任時又無法盡心,這樣,上天又如何把重任加付在你們身上呢?
(二)無為無畏,一命交天 濟公活佛慈語
◎你們是為師的賢徒啊!多了一個「賢」字,責任就要負起啊!社會國家跟你們的善氣很有關係,為什麼你們老前人在世的時候,能夠風調雨順?老前人一走,颱風、五雷,陰雷、陽雷、法雷在轟,瘟疫、洪水接踵而來?為什麼還不知道覺醒啊!如果你們知道自己的責任有多麼的重大,如果你們知道你們渺小得如一粒砂,但卻是最偉大的螺絲,少了你們就動彈不得,你們還會如此綣縮在自己的幸福當中嗎?
◎要知道,一個政策不仁道,就不行,一個政策不能澤被眾生就有罪。所以我們行的是無為,默默的奉獻,我們願犧牲奉獻。但是道場為什麼不談論政治?是因為只有善氣能扭轉哪!你今天如果沒有善氣,再怎麼走上街頭還是扭轉不了。國家將亡,必有妖孽,現在這麼多的禽獸,為什麼都去投胎?牠們是趕著再來變妖孽、趕著抓人哪!
◎此時是有冤報冤,有仇報仇,將來的病會更多,為師本來不想跟你們講,畢竟洩漏天機很有限度,可是你們看得見自己嗎?看不見啊!你們沒有辦法放下你身上的包袱,就像作繭自縛,拿著凡間的業力,自以為美滿而滿意,把自己層層包住,如果今天你想變成蝴蝶,你就必須經過掙扎,必須經過痛苦,必須脫穎而出。可是幾個人能夠受那種痛苦,唯有聖賢,是不是?
◎我們的肉體既然是假,管它怎麼死是不是?不管在國內、國外,病死、餓死、被人家害死,全部都是造就。咱縱然是為眾生而死,也很光榮,也很有志氣,一切只要是為眾生,就算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什麼是「無畏」呢?要無私,才能達到無畏的修行。如果你們還有私心,心中還存有私欲,就不可能達到無畏地做事。何謂「無畏」呢?無論你們的一念起,或是你們的行、一句話,都不為己,只為別人。如果你們能以無為的心來回饋眾生,那麼上天所給你們的,將不是徒兒可預料得到,也不是用人間的數字可以來衡量的。所以說,無為的修行是很高深的功夫。
◎也許在你們修辦的旅途中,先是有為,初入佛門之人還不明真理,所以行有為的事,那還可以說得過去,如果你們在道場已操辦一段時日了,還一直在有為當中追求名相,那就不行了。
(三)學習闖關,不斷提昇 南極仙翁慈語
◎老翁有一個建議,不妨私下準備一本筆記簿,將每日所行之事,如實的記下來。當心生暴戾之氣時,雖然只是發發脾氣,但是也可以把它記錄下來。在就寢之前,再拿出冊子出來看看,檢察自己今日的脾氣是不是比昨日少?今日是不是比昨日進步?時時的克制自己,少發脾氣,多對眾生微笑。
◎常常心中忍耐,有困難要忍耐,學習闖關。修道人闖過一個關卡,就能提昇自己的心境。所以不要怕闖關,最重要的要具備好耐力,具備好智仁勇,就能夠常常闖關,天也會幫助你。
◎更要積極地培內聖外王,任何時刻都不要心存鬆懈,小心謹慎你們的腳步,修道的路上要時時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
【論語選讀∣君子篇】 韓點傳師慈悲
(十)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16)
【概說】孔子言及君子之美德,要內外兼顧,文質並重,二者只能相輔,不能相勝。質是純真樸實的本性,文是外在的言行文飾。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陽貨)人不能只有自然的質樸,毫無人文色彩與禮樂的教化。也就是說內雖有真誠的樸質,而外無儀節的規範,則表現粗野而無禮貌。若只重外表的儀節,而內無真誠的實質,所表現的是浮誇虛假的一面。孔子希望成德的君子,要做到文質彬彬,內外一誠,兩相匹稱,方為真君子。
【語譯】孔子說:「一個人本質樸實而沒有文采,便和鄉野人一樣。文采若勝過了本質,就如同史官一樣虛文不實。只有文采和本質兩相均勻匹稱,然後才稱為真正君子。
(十一)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36)
【概說】此章孔子區別君子與小人之心而言。君子為人處世,循理而行,內外如一,事無不可公開之事,言則無不可告人之言,超越了物慾氣質之累,素位而行,為所當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董仲舒語)。得失不足以動其心,故胸懷坦蕩,悠然自得。
小人則不然,為謀一己之私,被物慾所誘,為滿足一己之利,行險儌幸,胡作非為,時時刻刻憂苦身心,展現在行貌上自然是憂心忡忡的樣子。
【語譯】孔子說:「君子志於道,心胸平坦開擴。小人心存名利的慾望,所以心中經常忐忑憂戚不安。
【愿力與業力∣范講師遊天堂】 范聖杰講師
【求修辦道因緣】(三)
◎揹著槍執禮辦道∣∣在挑戰與委屈中,才能將道紮入眾生心中。
大四畢業後要當兵,當兵要離開道場,有一點不捨,後學也是在佛堂前面獻上供果跟仙佛講:「老師慈悲,我就要離開道場了,至少有二年的時間,後學希望到一個可以辦道、修道的地方去當兵。」結果新訓中心由原來的嘉義調到高雄再抽籤,結果一抽就是金門。前半年很痛苦,連長常常要求後學不要吃素,常常受到連上一些不當的管教;部隊裡最輕鬆的,大概是政戰、文書兵、參一,而政戰居然輪到後學做,做政戰當然就有比較多自己的時間,常常躲在被窩裡頭哭,心想:「我來這邊是想辦道修道,但現在連吃素都有問題了,不知道上天有聽到嗎?」說也奇怪!後來連長就輪調,居然換來一位道親連長,他常常很關心後學,常常把後學叫進去連長室,問:「聽說你吃素是不是?」我説:「是。」他就說:「我以前也有吃過素,那你是什麼因緣吃素的?」我說:「我是一貫道的。」連長說:「我也是道親,我屏東人,吃素沒有問題,你以後要什麼菜跟伙房講!」連長又說:「我最近脾氣比較大,你會不會講經?」後學就說:「我隨身帶一本六祖壇經。」連長說:「你拿來跟我講。」結果後學是在部隊裡頭為我們連長講六祖壇經,以後連長每次罵完人,就把我叫進去講六祖壇經。
後學在那種情況下要辦道其實是有點困難,可是上天還是很慈悲。後學接政戰要做心理衛生及健康輔導,後學就跟連長報備:「我可不可以帶他們去求道?」連長說:「可以啊!要多少時間跟我講。」後學連拿請假單都沒問題,每次都說帶幾個弟兄去健康輔導,實際上是帶去求道,求完道,下午就讓他們放個假,後學就可以繼續辦道。有幾次金門很緊張常常會演習,那一年中共又打飛彈,所以有演習的時候,後學就帶部隊的同班或同伍,趁著小空檔,帶一、二個人去佛堂求道。後學一個人揹著槍當上下執禮,其餘的由點傳師一個人全部包辦,其他的兵友就揹著槍跪下來求道;講三寶的時候,就發現有一群人揹著槍對著你,有時候只是十分鐘、五分鐘的空檔,後學也趕快抽空帶兵友來請點傳師辦道。
有時,你很想在一個地方很穩固的辦道,通常這樣的道務不會很宏展,反而要有很多辛苦、挑戰,在人群裡頭受到委屈,才能接近眾生,才能將道穩穩紮入眾生的心中。
◎學莫廣亮按門鈴渡人∣∣我們沒有資格講人家因緣不夠、不好,沒資格放棄任何一位眾生。
當完兵退伍回來就先回到台北的母壇幫辦,一退伍回來所面臨的都是新道親,等於又要重新學習。所以後學就決定要自己去帶一個新的辦道同修,那要怎樣去認識新學弟呢?於是後學就跑去按門鈴做問卷。
學長拿一卷日本莫廣亮壇主的行誼給後學,讓後學得到很大的震撼,心想:「陌生人更需要我們的愛。」所以後學就開始去宿舍按門鈴渡人。如果你隨便帶一個不認識的人來佛堂求道,對道可能有點減損,也有違佛規,因為道中佛規是要考察這個人是否品行端正?但是當你必須真正走到群眾裡面,哪一個人不是無明眾生?哪一個人講得上是身家清白?他們的身家清白要靠我們去轉啊!我們要慢慢渡化。如果他是從監獄關出來的,你要不要渡他?還是要啊!不是說他進過監獄就不渡,他的好品行是要靠你慢慢去幫他培養的,不是好人才去渡,一個好人還需要你成全,他本來就是仙佛了,人家的因緣好。現在很多人在渡人,可以說根本是在考道場、道親,你的道學、人格不夠,還說是代表道場去渡人,這很危險。
那時後學沒有這層體認,只是一顆心想:「我應該可以再走辦道的路。」所以就用問卷的方法,跟學弟規劃路線,每天要去走、要去拜訪那些人。到晚上回來就將問卷過濾,哪些人可以再去找第二次的?後學平均問了13個人裡頭就有1個願意留電話號碼,願意讓後學再去拜訪他一次;而找第二次的這種人,大概是5 位中才有1位願意來求道,大概是60、70位中,才有一位願意來求道,所以我們有什麼資格講人家因緣不夠、不好呢?我們是沒有資格放棄任何一位眾生的,如果輕言放棄,那道務辦不開來,也是必然的。
【浮 生 若 茶 】 網路文章
茶葉因沸水才能釋放出深蘊的清香, 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 沮喪地對老僧釋圓說:「像我這樣屢屢失意的人,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用呢?」 老僧釋圓如入定般坐著,靜靜聽著這位年輕人的歎息和絮叨,什麼也不說,只是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途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小和尚諾諾著去了。 稍頃,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釋圓老僧抓了一把茶葉放進杯子裏,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年輕人面前的茶几上,微微一笑說:「施主,請用些茶。」年輕人俯首看看杯子,只見杯子裏微微地嫋出幾縷水汽,那些茶葉靜靜地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釋圓說:「貴寺怎麼用溫水沖茶?」釋圓微笑不語,只是示意年輕人說:「施主請用茶吧。」
年輕人只好端起杯子,輕輕呷了兩口。釋圓說:「請問施主,這茶可香?」年輕人又呷了兩口,細細品了又品,搖搖頭說:「這是什麼茶?一點茶香也沒有呀。」釋圓笑笑說:「這是閩浙名茶鐵觀音啊,怎麼會沒有茶香?」年輕人聽說是上乘的鐵觀音,又忙端起杯子吹開浮著的茶葉呷兩口又再三細細品味,還是放下杯子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老僧釋圓微微一笑,吩咐小和尚說:「再去膳房燒一壺沸水送過來。」小和尚又諾諾著去了。稍頃,便提來一壺壺嘴吱吱吐著濃濃白氣的沸水進來,釋圓起身,又取一個杯子,撮了把茶葉放進去,稍稍朝杯子裏注了些沸水。放在年輕人面前的茶几上,年輕人俯首去看杯子裏的茶,只見那些茶葉在杯子裏上上下下地沉浮,隨著茶葉的沉浮,一絲細微的清香便從杯子裏溢出來。聞著那清清的茶香,年輕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
釋圓微微一笑說:「施主稍候。」說著便提起水壺朝杯子裏又注了一縷沸水。年輕人再俯首看杯子,見那些茶葉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得更嘈雜了。同時,一縷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地升騰出杯子,在禪房裏輕輕地彌漫著。釋圓如是地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沁得滿屋津津生香。釋圓笑著問道:「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卻為什麼茶味迥異嗎?」年輕人思忖說:「一杯用溫水沖沏,一杯用沸水沖沏,用水不同吧。」釋圓笑笑說,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同。用溫水沏的茶,茶葉就輕輕地浮在水上,沒有沉浮,茶葉怎麼會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沖沏的茶,沖沏了一次又一次,茶葉沉了又浮,浮了又沉,沉沉浮浮,茶葉就釋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陽的熾烈,秋風的醇厚,冬霜的清冽。
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茶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平平靜靜生活,就像溫水沏的淡茶平地懸浮著,彌漫不出他們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櫛風沐雨飽經滄桑的人,坎坷和不幸一次又一次襲擊他們,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釅茶,他們在風風雨雨的歲月中沉沉浮浮,於是像沸水一次次沖沏的茶一樣溢出了他們生命的脈脈清香。
是的,浮生若茶。我們何嘗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 而命運又何嘗不是一壺溫水或熾烈的沸水呢?茶葉因為沸水才釋放了它們本身深蘊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們一脈脈人生的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