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25(2005/10)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南極老仙翁慈訓】
潺潺流動清水中
蘊含著君子立身之道
長流不息 萬物滋潤
亦為天地 帶來生命
縱然有百折千迴
自始至終 奔流向東
水流必下 謙沖牧融
上善若水 持志德秉
千尺絕壁 一往前衝
一副豪邁英勇
清澈透亮 潔淨自身
背塵合覺識定
浩瀚江海 遼闊寬宏
志道蘊含其中
調寄:一剪梅
【意守玄關的妙用】 范聖杰講師
三寶不是讓你不會痛、沒感覺,
而是讓你知道什麼叫做「真主人」。
那時後學好像神經病一樣,看到醫生走過去就「啊!」大叫,護士走過去就嚇暈,惶恐到極點,一直到那一天的中午,肚子會餓,就想要吃東西,可是又不能吃,這時才想到我有「吃素」;從吃素再想到:「我為什麼吃素?因為我是修道人。」不但想到自己是修道人,也想到我是求過道的修道人。所以那個時候後學又想:「我既然求過道,我現在這樣的表現是不是很爛?很沒有道氣!如果醫生知道我是一貫道的信徒,會不會讓道場名聲受損?你看那個信一貫道的還不是唉唉叫!」所以那時候後學懷疑自己是不是敗壞門風?心裡就很緊張。
接下來又想到:「我既然是修道人,修道人應該是愈修愈平安、安穩,為什麼我會遭受到這種苦?」這種苦是很大的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而且完全是別人在折磨你,不是你自己在折磨自己,如果說你自己在折磨你自己,你活該受罪,自己造業自己擔,可是後學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居然受到這樣大的痛苦?
所以那時候心裡就默默的許愿:「如果是我欠你們的,那麼,我在道場參辦的這幾年,有任何的功德,全部都迴向給你們,求你們放過我一馬。」然後又想到一件事:「我不但是白陽弟子,而且我還得到白陽弟子最重要的三寶。」後學就想:「等一下我要用三寶。」結果中午醫生又來了,後學心裡一直想要用三寶,但因為手被綁著,無法抱合仝,所以只好用想的,意守玄關。醫生知道後學很害怕,因為平常醫生一走來,後學會大叫,所以他就先在旁邊等,等後學情緒比較緩和了再走過來,要不然只要後學害怕一用力,血就會流得很快,當他看後學都不動了,才開始動手。
看著醫生的眼神,大概知道他是在示意說:「你還不趕快準備,我要動手了。」他就開始動手,同樣把夾子伸進去、拿出來,後學就「意守玄關」。你們猜,當他在動手時,後學意守玄關還會不會痛?說不會的人,等一下下課叫他守玄,讓大家打他,看他會不會痛。
我們的三寶根本不是那種讓人不會痛的功用,三寶只是完全印證一件事:有靈性,可以超生了死、達本還源,而不是不會痛;三寶不是讓你不痛、沒有感覺,而是讓你知道什麼叫做「真主人」。
那個時候,後學一用三寶,醫師在動手,還是感覺到痛,可是這個痛跟之前的痛不一樣;之前一痛就出力,一出力神經就會繃緊,繃到過度就抽筋,抽筋後就昏過去,就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又痛又暈,又醒過來又繼續出力。這一次守玄,後學知道在痛,然後放鬆接受這個事實,不再抗拒,接受換藥。所以那個痛是一模一樣的,但感覺好像自己站在「旁邊」,在看投影機一樣。明明是後學在講動手術的事,不是你們在動手術,可是你們的表情都變得很可怕,為什麼呢?因為身歷其境。所以後學的感覺,雖然是自己在動手術,可是就好像站在旁邊看自己動手術,這有很大的不一樣。
動完手術後,之前都是流兩大桶或是一桶的血,結果這一次「守玄」後流的血,不到一杯,這當然就差很多了。醫生就問:「范先生,你都不會痛嗎?」後學就跟他講:「痛是當然會痛,可是我沒有去忍受,我『接受』。」如果說不會痛是不可能的,一定會痛,除非用麻醉藥,否則一定會痛。所以我們要記清楚,三寶不是讓你不會痛,純粹是印證這個靈性、真主人,功用比不會痛大多了。
禮拜二一大早醫生來了,後學父親就罵醫生罵得很難聽,醫師也嚇到了,就說:「好好,等一下你排第一位。」所以後學就排手術房的第一位,所有的東西接好就要開始測試,他們問:「范先生,你有沒有聽到滴滴聲?有沒有手麻麻的?」那時因為不知道是要做什麼,所以會怕,後學排第一位,當然要被測試,手術單上寫八點半動手術,所以在這半小時當中,後學都是緊張惶恐。等到要動手術時,一聽到:「范先生,有沒有聽到聲音?」就暈過去了,等到突然有很大的耳鳴,又醒過來了,醒來後,護士就說:「范先生,你醒來了,恭喜你啊,你的手術非常成功。」後學心想:「這比換藥還輕鬆。」但護士說:「范先生,你不要小看,現在已經是下午四點左右。」原來從早上八點半到下午一點半,手術了五個小時,大概是四點半左右才被推出觀察室。她說:「你的脖子都撞爛了,所以要把皮撐開,從心臟這邊剪血管、抽脂肪,從背部剪肌肉,來補脖子這邊。」就這樣,後學的脖子縫了二百五十二針,算是很大的手術,護士說:「真的恭喜你。」
後學被送到病房,躺在病床上,想到有一件事情要做。我們通常有求於仙佛,達成之後要謝恩!所以後學心裡一直掛念著要謝恩,剛好後學病床天花板上有一顆圓型的電燈泡,後學心想:「這就是母燈,我現在就是在佛堂。」後學就用心念想著:「謝謝明明上帝一百叩首。」還未數到一百,就睡著了。
冤欠一旦纏身,是睡不著的,一定要等到考夠、纏夠了,才有辦法安枕。在醫院那幾天真的都睡不著,意識又很清楚,拼命去回想以前是不是曾經做過什麼壞事,即使偶爾睡一下,也會嚇醒,冤欠現前時很難受啊!
【故鄉的家書 ∣了愿篇】
把握機會,即時了愿 南海古佛慈語
我古佛打從發心降世,幾千年來,不管「有身無身」、「在世離世」,我的心從不離眾生。我何時閒著?牽掛的事何其多?道場的事、個人私家的事,哪個地方我沒有到達?
所以,不要覺得修辦道有天職是一種負擔,反而應該明白那是一種榮幸,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有資格承擔天職。道場這麼多人,為什麼你可以當講師、當壇主、當辦事人員、當講員呢?這是上天多少恩德和你自己的愿力,才有這樣的機會,這全都是自己立愿來的,若不能了愿回去,那是對不起你自己。
仙佛也是煞費苦心,總希望大家能好好的走過這一場,到時候咱們就會看見光明的一天;因為,有人間苦難的眾生,才能造就不平凡的菩薩。賢士、賢妹們都是活佛,都是菩薩的化身,你們也可以同你們老師一樣,做一個在世活佛。
所以,不要怕苦、不要怕磨,因為「有磨有苦」,才會有「體會」,才能更「堅定」腳步,才會對道更「肯定」、更「堅持」的走下去。即使遇到困難,你們還有你們老師呀!想想看,以前聖賢仙佛修道的時候,哪有老師可以商量商量、講講心裡的話呢?
碰上這個時運,還能參與辦道行列,還能藉由財、法、無畏施來行功,大家可得要把握機會啊!能做多少咱們趕快前進,不管你是金錢上的施捨還是講道理勸人向善,都要趕快做。有的人說:「我環境不好又不會講道理,能做什麼呢?」其實只要有心付出,佛堂中還是有很多事情是咱們可以幫辦參與的。
想想看,你多久沒渡人、多久沒去成全道親了?這些都是咱們的本份,就好像吃飯睡覺一樣重要,修道就是自自然然、踏踏實實。末後了,各類的旁門左道也興起,但那都不是究竟。現在整個經濟都不好,有的人能夠點石成金,就是要考驗貪心妄想之人,看你能不能依持你的心念,依舊窮不改操。要是你貪形相、貪功德,你就要小心了。
【論語選讀∣為學篇】 韓點傳師慈悲
學問為處世之本,故人生不可無學問,然人之資質不同,孔子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季氏)的差別。「生知」屬於上智,少之又少。「學知」得自師傳,「困知」來自功夫。孔子為學重於虛心問道,所謂「多聞闕疑,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泰伯),則可打破疑團。故孔子主張「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學而),多聞於良師,使心中無有惑難。不可問道於盲,楊雄云:「師者,人之模範也。」(法言)。陶潛云:「一物不知,君子恥之。」(答范農書)。清趙翼云:「一事不知,儒者深恥。」(陔餘叢考)故學以明理為要,於事理無障無惑,才是真學問。
俗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然讀書更須要選讀,明呂坤云:「道理書多讀,事務書少讀,閒雜書焚之可也。」學貴博、貴精,孔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中庸)「多見,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聞而識之」(泰伯)。又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孔子在季氏篇中言九思,可謂為學修養,切當以此而為之。荀子勸學篇云:「君子學不可以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為學是不可怠忽而止息的,君子應廣求學問,而能日夕反身自省,則心智日進於聰明,而行為亦不至於有大錯矣。又曰:「為學之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為學之目的,以作為一志道之士為開始,終極達於聖人之境界為終事,而其功夫全在於真誠積久不懈,誠能積久不懈則可以入德矣。孔子「十五志於學……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誠恆積久之功夫。故曰:「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是其為學精進的寫照。古人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歎讀書遲。」是知學貴勤,及時讀書,時機一過,恐一無所成。君子上達,試問誰人甘願為小人呢?
師曠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學記云:「發愚慮,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質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欲知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雖有佳餚,弗食弗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弗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禮記)君子進德修業能不學乎?
(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11)
現在的人類,都在探討新的科技知識,置歷史文物於不顧,甚至認為是傳統的負擔而鄙棄之。但是我們當知那些舊有的文獻,都是先人們的文化遺產,各種經驗的累積,我們又怎能不去審閱深入探討呢?孔子當時的學人恐怕也有這種弊病,故孔子警告弟子,要了知人類文化的演進變化,先人的寶貴遺產,是不可忽視的。同時溫故也可讓我們省卻了很多寶貴時間,將先人們的經歷,做為我們的考據,不是很有經濟效率嗎?時代在進步,舊有的也許不合時代要求,但也正是我們借以興革的參考。孔子此章「溫故知新」即是要人能承先啟後,日新又新,精益求精,不可執著拘泥而不變。所以我們應溫習已知,學習新知,探討未知,累積學識的素養,使新舊之知融會貫通,而為一有系統、有條理的學識,方是為學的精神,才能真正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師資格。
【語譯】孔子說:「能溫習舊日所學的知識,並能知道新的知識,亦可以為人老師了。」
(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15)
此章孔子告訴門人,要學思並重,二者不可偏廢。學當然首重讀書,我們所讀的書,都是先人學者一生的智慧結晶,生活的經驗累積。尤其那些警世格言美德,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效法。然時代不同,古今有別,將古人的經驗用於現今社會,不見得完全適合。所以我們必須加以思考,有所取捨,建立起良好的思想體系,產生最大的功效,這才是真學問,而非是填鴨式的記問之學。荀子說:「雜學不為通儒。」中庸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然後篤行。」即學思之要。如一味的注重思考,而不肯努力讀書,或身體力行,雖有諸多的理想,難免流於虛浮不實的理論,不一定能適合於現實。所以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於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可知學思的重要性。
【語譯】孔子說:「讀死書不去思考,便不會有心得。只會空思冥想卻不肯讀書,那就得不到真學問。
(三)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17)
求學的人有一個通病,就是不懂的不敢發問,強不知以為知。故孔子勉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好公冶長)。博學、審問皆是此意。此章為孔子勉勵子路語,因子路好勇,故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也是求學要有認真誠實的態度,不要自欺欺人的警語。
荀子子道篇則作:「由,吾語女,女知之乎?」其文云:「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今女衣服即盛,顏色充盈,天下且熟敢諫女矣?由!』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孔子曰:『志之吾語汝,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以自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與此章意相互參照,皆言求知本之誠信,方足以言學問之道也。
【語譯】孔子說:「由啊!我教你求知的道理,知道嗎?真正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樣才是真實求知的道理。」
【我們都是一家人】(心得分享) 美子
繼七月泰國之行回來後,很多前賢希望感受大家齊聚佛堂,就像一家人般的感覺,所以八月廿七日晚上於正恩佛堂舉辦的一場特別聚會,名為「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活動,後學的心中再次留下了難忘的回憶,那種感覺好特別、好溫馨,就好像一個遊子許久不曾回家,突然有一天回到家中那種熟悉又溫暖的感覺,心中的那份悸動,唯有參與的人才能夠體會其中的滋味吧!這個活動的發起得感謝二位張講師(德酉與力文),他們辛苦策劃與多位講師前賢的幫忙,才能夠有這一次的聚會,讓許多的道親都能留下美好的回憶。當天的活動流程及分享如下:
【活動一】辦仙打掃與拖地:因為這個活動要讓大家有腳踏實地及回到家的感覺,所以進入佛堂都不穿鞋,需要有前賢事先來整理,最辛苦的前賢有邱氏家族的千金們、謝兄(國峰)、還有張講師的學生(阿凱)幫忙掃地與拖地的工作,因為他們是最早回去正恩的,除此外還有兩位大功臣,就是曾壇主(金練)與廖壇主(義中)他們兩位前賢在活動的前一天晚上,就已經先回去打掃了一遍,打掃到快十一點的時候才回家,真是感謝他們。也因為前賢的付出,當天晚上大家才有乾淨的地板可以辦活動與打地舖就寢。
【活動二】善歌天音滿人間:由戴兄(銘昭)教「一家人」帶動唱,雖是乾道也將動作帶得很柔軟很好看!接著是張講師(力文)帶著大家一起唱善歌,至於張講師的歌聲,相信不用後學再做宣傳,大家都已聽過他那讓人百聽不厭的動人歌聲了,聽說天音滿人間已經出版到第六輯喔。
【活動三】默契活動大考驗:是由張講師(德酉)帶動,踩報紙活動,讓各組都表現出團結合作的精神,信任遊戲讓各組成員都能像一家人般的信任,且讓大家都玩的不亦樂乎。再接下來的活動是分成青少年組的益智與影片欣賞活動,在講堂由高中生來帶動小天使,成人組的則是留在佛堂進行「有話想要對你講」的活動。
【活動四】有話想要對你講:由邱講師(作成)操持,大家圍成一個大圈圈,由邱講師指定某前賢坐在圈圈的中央,接受各位前賢給予的讚美,不過雖然是坐在那接受讚美,讓人感到忐忑不安,很緊張、也不好意思,聽到講師與前賢們的讚美,讓自己覺得慚愧,因為自己並非前賢口中所讚美的那樣優秀,因而覺得自己的不足,需要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所以期許著自己能夠更加的成長、更加的精進,方不負前賢們的鼓勵與成全。
【活動五】再忙也要喝杯茶:所有的人都到講堂坐下來享用著幾位前賢準備的點心與美食,然後欣賞著國樂的演出,那真可說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樂器有:「揚琴、中國笛、二胡」等,演奏者不是別人,正是林講師(金標)的公子們,若以一句成語『虎父無犬子』來形容而林講師他們父子,真可說是實至名歸,林講師他無論在聖事或凡事上,都有著很好的表現,所以他的孩子們,怎麼可能不優秀呢?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點都不為過。
【活動六】來自遠方的聲音:由韓兄(繼祖)、謝姐(玉敏)、兩位前賢讀誦仙佛慈悲的有聲書,其感情的投入加上了悅耳動人又帶點磁性的聲音,再配上那柔和的燈光,讓人深深的感受仙佛慈悲諄諄教誨,為這個活動加分了不少。
【活動七】正恩大樹更茁壯:是由林講師(金標)負責主持,有別於「有話想要對你說」(講讚美的話),而這個活動則是相反的,針對於彼此所需要改進的缺點及脾氣毛病,藉由旁人來提出建議,用寫紙條的方式來進行,但採用不指名也不具名,比較柔性方式,經過大家的思慮後,所遞出的紙條還算不少,但是當林講師提議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時,大家卻都很客氣不好意思發表意見,只有幾位前賢提出寶貴的意見與看法,剩下的則是由林講師一個人撐完全場,真是辛苦了他。
【活動八】調整腳步再出發:由林講師(耀昇)、陳講師
(麗水)賢伉儷所操持,首先一起唱「大慈大悲觀世音」歌曲後,關掉佛堂的電燈,留下三盞佛燈,再由兩位講師引導下,從燈點燃自己手上的小蠟燭,藉由點亮手上的燭光,也同時點亮內在的「心燈」,希望更能照亮修道辦道這條路,也期望自己重發心願,調整腳步重新再出發!
【活動九】當我們睡在一起:這個名詞乍聽之下,對我們來說,好像有點不妥,但是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將道親之間的距離拉的更近,更像一家人,因為大家同是一所生,本是兄弟姊妹,所以更要拉近彼此的距離,而且休息時是乾、坤各一邊,到了半夜時,有的前賢發出了陣陣的打呼聲,伴隨著外面的狗叫聲,這真是令人難忘的一夜啊!
【活動十】人生要活就要動:隔天早上六點起床,當起床的音樂聲響起,後學看到有的前賢,好像意猶未盡般的不想起來,六點半大家一起向 老及仙佛獻香叩首,上下執禮由張講師的兩個兒子(曜翔、曜智)擔任,兩位小朋友的表現真是可圈可點。張講師夫婦把小孩教導的很棒,不但懂事又很有禮貌。之後一同到舉辦讀經班的塗城國小運動,大夥兒有些跑操場,有些健走,年輕的則打籃球或玩躲避球,就像是「我們這一班」般,又回到學生的感覺。不久大家飢腸轆轆,由邱講師帶領到「天慈素食」吃早餐,一群人浩浩蕩蕩走在街上,全部都在素食店用早餐,真是壯觀啊!
由以上活動的安排設計,後學深深感受到各位講師及前賢們的用心與付出,再次讓後學留下不同的人生體驗與美好的回憶。謝謝大家!了愿快樂。
【心性成長篇的建言摘要】
以下是當天大家的建言,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心性篇】火候不足,容易遷怒,個性急躁,沒耐心。
自性未定,心性不夠圓融,沒有真修實練,慾念難除。
【對道篇】對道信心不足,道念不夠堅定,信心容易動搖。
缺乏護持的觀念,凝聚力、向心力不夠。
三清四正無法做好,重聖輕凡有待加強。
【對人篇】對別人要求高且嚴格,沒有寬容的心,但卻寬以待己。
缺少讚美,言語不柔軟,講話太直接,聽者會以為是指責。
固執己見,不能接受建言,甚而會記在心上。
【對事篇】言行不一,說的多做的少,做事三分鐘熱度,經常有頭無尾。缺乏自信,不夠果斷,不敢擔負責任。
做事拖泥帶水,猶豫不決,慵懶散漫,粗心大意。
沒時間觀念,拖延時間,做事喜歡找藉口,又拖拖拉拉。
【希望篇】與人爭論時放下身段,別人以不好態度對我們,更應以客氣回應。認理實修,毛病脾氣要改,腳踏實地,不看輕自己,
時時反省,慎獨功夫。靜時渡己動渡人。道念堅定,不可動搖。
多站在對方立場考慮,不要固執己見。只要合乎中道,就要去做,不要害怕別人指正,有建議有指正才會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