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93(2003/02)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廿一日 台北 崇德佛院
【新時代大格局】 活佛師尊慈訓
欲在新時代中走出大格局
需懷有海涵復育之大器度 金聲玉振之大節操
慈悲喜捨之大仁心 剛毅膽決之大勇行
高見遠識之大智慧 頂劫救世之大弘愿
繼往開來之大抱負 經天緯地之大作為
道化天下之大理想 在學道中堅認道統
在修道中堅定道心 在講道中堅守道義
在辦道中堅恆道念 在行道中堅貞道脈
順境如是 逆境亦如是
人人不失其本源 不亂其金線
不入於旁門 不行於左道
不為富貴而折己之腰
不為名利而失己之格
雖處於新時代 仍保有古道之熱腸
時時為天賦之任務而盡心
念念為眾生之福祉而努力
在新時代中走出大格局
齊締造聖業不朽 永留傳萬世千秋
有一個出家弟子跑去請教一位很有智慧的師父,他跟在師父的身邊,天天問同樣的問題:「師父啊,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價值?」問得師父煩透了。有一天,師父從房間拿出一塊石頭,對他說:「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市場去賣,但不要真的賣掉,只要有人出價就好了,看看市場的人,出多少錢買這塊石頭?」弟子就帶著石頭到市場,有的人說這塊石頭很大,很好看,就出價兩塊錢;有人說這塊石頭,可以做稱鉈,出價十塊錢;結果大家七嘴八舌,最高也只出到十塊錢弟子很開心的回去,告訴師父:「這塊沒用的石頭,還可以賣到十塊錢,真該把它賣了。」
師父說:「先不要賣,再把它拿去黃金市場賣賣看,也不要真的賣。」弟子就把這石頭,拿去黃金市場賣,一開始就有人出價一千塊,第二個人出一萬塊,最後被出到十萬元。弟子興沖沖跑回去,向師父報告這不可思議的結果。師父對他說:「把石頭拿去最貴、最高級的珠寶商場去估價。」弟子就去了。
第一個人開價就是十萬,但他不賣,於是二十萬,三十萬,一直加到後來對方生氣了,要他自己出價。他對買家說,師父不許他賣,就把石頭帶了回去。對師父說:「這塊石頭居然被出價到數十萬。」師父說:「是呀!我現在不能教你人生的價值,因為你一直在用市場的眼光在看待你的人生。人生的價值,應該是:一個人心中,先有了最好的珠寶商的眼光,才可以看到真正的人生價值。」我們的價值,不在於外面的評價,而是在我們給自己的定價。
我們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是絕對的。堅持自己崇高的價值,接納自己,磨勵自己。給自己成長的空間,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無價之寶」。
【故鄉的家書∣回天的五項資糧】 活佛師尊慈訓
【心念篇】
聖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
智者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故當善護其心,一心傾,則證菩提。
(一)當你有心結時,如何打開?
◎怎樣才能「改變自己」?想想自己的心結到底在哪裡?到底為了何事而想不開?為什麼走不出來?受到什麼阻礙?要把這些問題看清楚,為什麼會做不到,問題在哪裡?為什麼常會覺得很為難,是不是個性上的問題?為什麼會覺得很無力?為什麼人家可以走得很好,而我卻重心一直都不很穩?是哪裡生病了?修道不是都講「轉念」嗎?聽課都聽那麼多了,會不會轉?
◎過於恐懼,就沒辦法得其正!過於好惡也沒辦法得其正啊!你修道修得愁眉苦臉,什麼原因啊?心結沒打開是不是啊?修道身心不健康,讓人家覺得是變態,可不可憐啊?修到最後,腦袋裡不裝道理,只裝一些事事非非,可不可悲?身為前面的人,你腦袋裡裝著某人怎樣啊!某人要改進啊!那是最可悲的。每個人都有眼睛,每個人都會看,現在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多說少做,有沒有感覺?
◎當你心有千千結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解鈴還須繫鈴人,心中的障礙須自己去突破,再怎麼溝通不了的,也要試著去溝通。
◎當你聽了許多的是是非非、毀毀謗謗之後,你還是要告訴你自己,要來道場,道場需要你。
◎當你處在逆境考驗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要以樂觀、感恩的心態,來面對這種種的處境與困難。
◎當你與同修有分歧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辦上天的事,一定要同心同德,才能夠圓滿達成任務。
◎當你與點傳師、前賢意見不合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不管前賢對不對,你還是要尊重前賢、謹守佛規。為什麼?因為你固執己見,所以要先學低心下氣、圓融的心,以接受諫言。
◎當你有所疑惑,沒辦法解答,又不敢問前賢、點傳師的時候,你怎麼辦?從四書五經中找答案。
◎當你的心念有所雜亂的時候,是你被他人所牽引,趕緊二目守玄、緊握三寶、默念五字真言,真假自明。
◎不要當錢的奴隸,每當點傳師要你出國辦道的時候,你不要找藉口,你要告訴你自己,眾生需要你的慈悲心挽救。
◎當你遇到人家對你的毀謗、批評時,你要忍辱負重,不要管他人說什麼,只要無愧於天就好。
◎當你遇到順境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你要告訴你自己,上天給你這個好機會辦道了。
◎當你認為你自己的心念有偏差的時候,多點時間讓自己調整調整。
◎當你修道到中途的時候,你會懈怠,這是一個過程,你還是要不斷的鞭策自己,要始終如一修道辦道。
◎當你發現你在道場愈修愈痛苦、離道愈遠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 || 認識自己。
◎當你見到別人在說是非的時候,你是要走,還是跟他一起說人長短?你要告訴你自己,做個真修實煉的人,不要做個是非人。
◎當你認為你自己什麼都不會的時候,你要趕緊充實你自己、提昇 心境。
◎當你發覺你已活在別人對你的看法時,你要告訴你自己,要跳出這個漩渦。
◎如果你認為你真的盡心盡力,反而眾生不理你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百戰百勝、再接再勵。
◎當你要求別人處處照你的意思去行,而他人不理睬你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當你想護持整頓 老道場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從本身開始著手。
◎當你發覺你的後學什麼都不會的時候,你不可以獨善其身、輕視他人,你要把所會的都教給後學。
◎當你認為你的意見都正確,而別人不遵從的時候,你還是要以圓融的態度,私下溝通。你要告訴你自己、問你自己,是你做的方式不對,是否你太尖鋒,以致別人不採信、不照你的話去行?
◎當你在道場發覺你的人際關係不好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改變你自己,這不是別人對你有所偏見,而是你自己做得不夠圓融。
◎當你發覺你有嫉妒、怨恨、不滿對方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多看別人的長處與優點。
◎當前賢給你意見,你沒有辦法採信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前賢走的路比你多、比你還要有經驗。
◎當你知道有同修不修不辦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趕快把他從深淵裡救出來。
◎當你對後學有意見、有成見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老、老師都不放棄他,你為什麼放棄他!
◎當你發覺你在固執己見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放下「我」,參考別人的意見。
(二)打破執著、拋開習慣!
◎每一件事情,其實都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只在於你的心念想法,不要去執著於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什麼叫做「自在」?你內心放下了,人我執著對待也沒了,把自己都忘了,這樣才是真的自在。就像為師,你們現在看到的是這個竅手,他是個女的,可是為師並不覺得她是男或女。你們自己也是一樣,你們總是覺得是女孩子,就不能做粗重的事情,是男孩子,就不能像女孩子那樣斯文,那都是你們自己的想法。真修的人是能夠把一切都看空,當你看空一切的時候,就不會執著在人我的看法、環境的順逆,你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自在的人。
◎心裡想佛,就會看著佛;想老師,就會看著老師;想這蘋果,就看著蘋果;想著仙佛,看的就是仙佛;想著鬼魂,就看著鬼魂,所以咱們不要胡思亂想。有雜念的時候,心不專,所想的儘是一些雜事,只在一念之差而已。請問,如果你到佛堂,看到不好的地方,是不是就不修道啦?
◎別人一點點的缺點,都是給咱們做借鏡的,別人醜,咱們就不可跟別人一樣;就像為師看到徒兒都是上進的心、慈悲的心、想幫助別人的心,所以你們的一點點缺點,都不會影響到為師對徒兒的心。
◎如果說你一直有一個死對頭的人,為什麼會和他成為死對頭?就是你不讓他嘛!讓他,不就沒事了!修道要懂得看破,不要結因果。人家希望你怎麼做,都是為你好,為什麼還不退讓一步呢?退讓一步日子會更好過。試著去做做看,試著去改變自己。好嗎?
◎人生有一定要受的苦,不管你是做凡事還是做聖事,都會有必受的苦,但是在你做凡事的時候,有可能於無形中又招來更多的苦,那就是再結因果。所以為什麼說「無聖,凡不順」?你沒有這種聖心,沒有為眾生的心,都只為自己,又不知要自我改變,就會一直往牛角尖裡頭鑽,結果苦了更苦,沒事找事!所以才說不能離開聖事。當你在辦聖事時,是一種付出;在成全人時,反而自己被成全了,對嗎?
(三)修道修心,你的心修了嗎?
◎為師的徒兒是不是都傻傻的?傻人有傻福,徒兒們若真的傻,那也是傻得可愛,但是現在社會上的人,都是外表看起來好像很能幹的樣子,內心卻是空虛的,一種是精明,一種是傻勁,你們是屬於哪一種?把你的心充實起來,充實之謂「美」,外表看起來不怎麼樣,但內心是美的,才是「真修」的人,愈修愈年輕美麗了。
◎現在的修道人,慈悲心較容易,謙卑心較困難。學習謙卑的心,虛心求教,虛心去學習。古代人忠孝不離心,現代人忠孝不離口,上口不上身。
◎每一個人的心思都不一樣,就好像琴。不同的心理,所彈出來的音也就不一樣;有弦的琴可以撥弄聲音,無弦的琴亦可撥出聲音,你可以用自己的心境演奏出來。人心變,局勢也在變,人人皆需花一點心,來耕植此心。因此,人若不覺醒,有幾世可以浪費呢?
◎你們會覺得來佛堂很茫然嗎?不確定自己該怎麼做嗎?不知道來佛堂的目的嗎?你們只要想,想從前的你,從前的樣子,從前的心態,想想你最苦的事情,想想那個難關,再想一想現在,有沒有什麼不同?今天的你的確和從前不一樣了,有改善了,因為你的心境更提昇了,問題也改變了。以前的你遇到事情,正痛的時候,是急於抓一塊浮板、抱住一塊木頭,只要不讓自己沉下去就好了,看得很淺近,所以容易衝動、犯錯,甚至怨尤一堆。現在不同了,不再像以前一般,因為你們懂得遇事感恩,所以你求道、修道,值不值得?
◎我們今天出去被人家指指點點,說我們脾氣壞,說我們毛病多,這樣就很嚴重了,所以要好好的調適自己。
◎德行不足當然你講的話人家就不聽,怪誰啊?自己。從頭至尾講來講去原來是我們自個兒出了問題!
(四)坦蕩、平常的心,才能隨遇而安。
◎修道要修到沒有罣礙,走到哪裡都能適應,都能心安理得、隨遇而安,都能把道繼續傳下去,如此不就跟仙佛一樣雲遊四海、逍遙自在了嗎?祂們不論困難或平順,都能安然的渡過、安然的接受,這就是「仙」啊!其實仙佛也會有碰到困難的時候,但不管順、逆,祂們都能以平常心去面對。
◎要當常青樹,就得時時保持心平氣和,當你心中沒有怨恨、沒有癡想、不與人爭時,才能時時快樂。但是如何才能經常心平氣和呢?只要用心、秉持一片公心,就可以了。就像為師,有沒有特別疼愛哪一個,或特別討厭哪一個,?為師可以做得到,相信你們也可以做到。
◎良田,指的是我們的一顆心,它主宰我們的一身,因此,做事若心不在焉,則不會成功。佛家所說的「掃三心飛四相」,儒家說的「三省其身、四勿其心」,在在皆指此心。修持若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心中就有所得,而追求人生的目標,或生命的意義,也在在都靠此心,其中最重要的是||踏實。道德經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就是強調踏實的重要,修道人要踏實才能久遠。
(五)拋開堆托、怠慢的心
◎有的人修道心態只想過逍遙自在的生活,將辦道變成副業慢慢來,以修道為主,辦道為輔。現在什麼時後了,還不知天時緊急,不知道要趕緊多救一些人,有沒有?玩的時候可以盡情的玩,但到了該辦佛事的時候還是應以佛事為重,做該做的事,才是重要。
◎你們現在的努力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要「顧佛祖也顧肚子」嗎?你們現在努力的做凡事,就是希望現在的生活可以過得好一點,而做聖事是不是為了自己的將來?但你們有沒有想到自己可以活多久?不能預料。是不是?如果說將來末後的選精拔粹,三千六百聖、四萬八千賢,很巧被你們都考上了,那時候有多久,一萬零八百年是不是?所以你們是為了將來而做的。現在要做的是「重聖輕凡」這件事,而不是永遠都做「先顧肚子再顧佛祖」的事。能不能做到,關鍵就在你願不願意去做而已!所以不是仙佛救不救你們,而是你們要不要讓仙佛救的問題,對不對?
◎今天你們走上了修辦這條路,就是要去接受它、去做它,因為你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使命、自己的角色,這是你們自己選擇的!如果做得心不甘、情不願的,為師也很難過,明白嗎?末後了,善惡功過要刷清,這資格是怎麼選拔的?如果現在就要刷清的話,可能很多徒兒是要被刷掉的。為師都知道你們每個人走得很辛苦,這種聖凡要圓滿兼顧,為師怎麼會不瞭解你們的苦呢?但為師還是希望你們要好好的面對自己,好嗎?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不管怎樣,你做凡事就有凡事上要受的罪,有一定要流的眼淚,一定要吃的苦,這是你一生當中早已註定的事實,因為無業不轉人啊!對不對?想一想,你今天是要為凡情去受這些苦、流這些淚?還是要為聖事去受些苦?在沒辦法選擇的情況下,多盡點心去為聖事、為眾生流淚,是值得的。
【論語選讀∣仁篇】 韓點傳師慈悲
(廿三)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6)
【概說】恭:爾雅釋詁說「恭,敬也。」恭是對己的要求,如「恭己正南面」。(衛靈公)「其行己也恭」「恭而安」。孔子在此則說恭則不侮,也就是不被人所侮慢。恭,包含個人容態的端裝和心態的純正,一個人的行動舉止踏實嚴謹,心思意念誠實無偽。澹臺滅明,行不由徑,籧伯玉不以冥冥墮行。都是內外一致,德容兼修的恭己之例。朱子註「恭己正南面」說:恭己者,聖人敬德之容。即內有德,外有容,謂之恭。
寬:是仁的一部份,「寬則得眾」是說為人君,所行能寬弘大量,則眾皆附歸之。故居上主於愛人,應以寬為本。仲弓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赦小過就是寬以待人,偶有小過都是無意中犯的,如不寬宥,舉世恐無一完人矣。
信:就是不輕言諾,認真做事,自然在人民之間建立信用,為人民所信賴,所以說「信則人任焉」。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子張)這裡所指的君子是在位者,在上位作官的人,首先要建立信用。建立信用,對上可以勸諫,對下可以勞民。不然的話,對上的勸諫,君上以為是毀謗。對下勞民,人民以為是暴厲。所以信是極為重要的。五倫中的朋友有信,就是說明人與人相處,沒有血緣的關係存在,又能互相信賴,互相親愛,最重要的條件是建立在互信上,言而無信,又如何能相依持呢?
敏:是就事功言,也就是敏於事、敏於行。「敏則有功」集解孔安國說:「應事疾,則多成功也。」敏是敏捷,功是成績,辦事敏捷迅速,就有成績表現出來。孔子自己本身就是如此,「君命召,不俟駕而行」。(鄉黨)為了君國大事,等不及車子駕好,就馬上走著去,可見他為公事之忠心,行動之敏捷。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在魯國為司寇,代行相事時,「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路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僅僅三個月的時間,而有如此的政積,豈不是辦事的敏捷不懈所致嗎?相反的是慢吞吞的。堯曰篇曰:「慢令致期謂之賊。」慢令,自己施令慢。致期,卻要求人民做得快,若不能如期完成就處刑,這是賊害之也。現今社會如是的案例非常之多,修道的人應敏於事、敏於行,不能推諉延宕,耽誤了眾生的性命。
惠:「惠者,仁也。謂以仁心行仁政也。」(論語正義)書皋陶謨云:「安民則惠,黎民懷之。」民懷其上,故足以使之也。仁者待人,務順乎人情,合乎民意。凡有所使,皆量其長而不苛其短,予以佚而常體其勞,是之謂惠。愛民以惠,並不是以衣食錢財分給人民,政府的財源,皆來自於民稅。取之於民,又施之於民,並不等於惠,算不上是仁政。最好的惠是不費的惠,堯曰篇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利民的政治,是在順民之性,使之各遂其生,因地之宜,導引其生產獲利,則是最好的不費之惠。
恭、寬、信、敏、惠各為仁德之一體,也各為仁政之一端。故孔子云:「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語譯】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說:「能夠力行五種德於天下,就算是仁了。」子張就請問那五種美德。孔子說:「恭敬、寬厚、信實、敏捷、恩惠。能恭敬,他人就不會侮慢。能寬厚,大家便會歸服。能信實,就會受人信任。能勤敏,就可成功。能施恩惠於人,就能使眾人聽從。」
(廿四)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6)
【概說】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皆為志於仁者所必經之途徑也。此章之義,中庸章句言之較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得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之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又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子夏指出博學等四事為行仁之方,亦即是自我修養之功夫。不篤志,則所學不深入,如浮光掠影,如荀子所說:「入乎耳,出乎口。」不能成為自己的真知識。切問者,切問於己所學未悟之事。近思者,近思己所能及之事。汎問所未學,遠思所未達,則於所學者未精,所思者不解。問和思必須切合事理而問,不是浮泛的問,不是懸空的遠思,朱子集註:「泛問遠思,則勞而無功。」亦即切問而非泛問,近思而非遠思,才不至於落空而徒勞無功。
孔子教弟子皆以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為教。所以弟子所學皆以明道、行德存心。以仁為憑藉,篤志不變,自然所問所思,莫非明道存心之實,如是則明道心存,而仁自在其中矣。
【語譯】子夏說:「廣博的去學習,堅定著志向,深切的請教實際的問題,思考當前應做的事情,仁就在這裡面了。」
【放風箏的手】 網路文章
畢業的那年,從小到大不曾離開過家的我,為了自己的理想,放下年老的爸媽,一個人到花蓮工作。 家中的三個姐姐都已嫁做人婦爸媽對我這個唯一的么女,其實一直非常的放心不下。剛到花蓮的第一個月,我的工作尚未進入狀況、人生地不熟,自己唯一的感覺就是想家。記得我第一次從花蓮回家時,來去匆匆。
星期六的晚上近十一點才到家,想不到平日早睡的爸媽站在陽台上等我回家,在我走進他們視線前,他們不知已站了多久,當我走進巷口抬頭看見爸爸時,忽然覺得出門在外的委屈都一起湧上了心頭。第二天的下午要離開家去搭車時,不善表達的爸媽在送我出門前告訴我:「如果不習慣就回家,不要委屈了自己。」
走下了樓,抬頭又見爸媽在窗口孤單的身影,及對我的不捨,讓我幾乎無法走出巷口。後來,工作逐漸的步上軌道,時常有機會全國來回出差,卻沒有回家的時間,每次經過台北,想到家中那對等待的父母,心中有種說不出的遺憾。有一次,我到台中參加一個會議。結束會議時,已是晚上九點多了,原本的安排是住宿在台中,第二天搭飛機返回花蓮。
可是我想到自己己經好久沒有回家,也許可以趕上九點多的火車回台北過一夜,看看爸媽。於是趕到火車站買票,撥了電話告訴爸爸別等門,我會在今晚搭車回家。那一天的火車不知為什麼特別的擁擠,誤點了二十多分鐘,到達台北已是十二點半了。我低頭匆匆的趕路;就在我走到車站門口的時候,有一隻手搭在我的肩頭,回頭一看,竟是我滿頭白髮的老爸。我難掩我心中的感動,卻仍是說不出感謝的話,只好責怪爸爸:「不是告訴你,不要等我,你又不知道我幾點會到,這麼晚了,你幾點來的?」看著爸爸低頭不說話,我只有滿心的歉疚。
爸爸一接到我的電話就出門,一個人在車站等了近三個小時,我怎能不怪他傻?第二天當我一個人坐在返回花蓮的火車上,回想起昨夜爸爸的白髮時,眼淚就忍不住落了下來,其實這不是爸爸第一次等我。以前也有許多次的晚歸,讓爸爸等門,而不懂事的我,總是滿心的不耐。但是這一次,我一個人在外生活了一段時間,在我走出車站看見爸爸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有多幸福,才能體會出爸媽對子女的牽掛。想起了一段話,已不記得是在那一本書上看到的:「父母的手就像一雙放風箏的手,風箏飛不起來時,他們盡全力的想讓風箏飛在天空;風箏飛起來了,又擔心風箏飛得太高太遠而斷了線,每一對父母就像放風箏的手忙碌於放線、收線之中,而忘了自己。」
【活佛師尊慈訓】 新加坡 金門會館 21/12/2002
圓月相聚首 真情意深厚
有緣入佛樓 用心來感受
多麼殊勝的因緣 牽引你我不再漂流
多少希望來寄托 陽光屬於你和我
在幕後扶持我 照顧我栽培我
無條件成就我 無怨尤無所求
如果沒有你的付出 哪有今日的收獲
是你默默地提攜我 祝福總是陪伴在左右
沒有任何的承諾 無限溫馨在心頭
珍惜彼此無代溝 深契真誠讓我淚兒流
一生有多少來來去去的春秋
如今雖置身在多變不安的年頭
層層的考驗歷煉幾經琢磨
世事不如人願又奈何
再大風雨攜手平安的度過
激起生命的力量光明在閃爍
心中不再迷惑認清真我
迎向著未來更自由
拋開點點愁 心中無執著
來去更灑脫 晴空萬里走
調寄:酒坩倘賣嘸
【蘇東坡大仙慈訓】 92.01).04 台中崇德佛院
啟開了生命的一扇門 重尋獲曾經被遺忘的根
人生幻化如夢 身不由衷 紅樓已消逝在古老的時空
繁華若鏡 不見過客英雄
今幸逢明師的指引 修真性唯道是從
踏上了修辦道的旅程 背負起夙世未能盡的責任
縱然世路坎坷 毅然前走 來回在理天和紅塵的兩頭
引導遲帆早日登入港口
緊將這溫馨的福音傳播到整個宇宙
在狂亂的波濤裡力爭上游 不怕路險凶
再蛻變的時代裡 總要矢志不渝 勇往前衝
量有多寬福有多厚 聰明的你就別再迷惑
立下的志願 道始終持修 要知道成功也要經歷波折
愿有多大力有多大 聰明的你就應該勤修
所有的聖真 所有的仙佛 都是在紅塵中成就不朽
調寄:箏
【編後語】
光陰如梭,歲月如昨,轉眼已邁入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未」了!在這新的一年裡,祝福大家都能「聖凡如意、闔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