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62(2000/07)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盼 企 活佛老師慈訓(921地震後省思)
山川撼動 風雲變色 人心倥傯
豈知大自然蛻變之理 變動多少有形之物
試問 是否震醒大家原有的良能
如今莫再用言論 幸與不幸 識時務者遠利名
傾出有無形之心力 利益眾生為前提
讓蟄伏已久的慈悲動力 從自覺覺他中真誠無欺
此時此刻 更要細體 更要知止
性定 心靜 安足 熟慮 得智公理
遇事果決以智取 遇難反求於諸己
謹記 無私慾則剛毅 無私求則品立
真修之士 當切記切記 順應時機
學如逆水行舟而前趨 量寬福大厚德積
讓你人生真諦 生生永不息
在志同道合 再發慈悲愿立 感恩更珍惜更隨喜
於屢仆屢起 再接再厲 更無怨無悔 承擔一切
從真知中存仁 猛勇無懼
修士們 三不朽立 力做頂天立地的賢奇
為師盼企
打鐵匠的毛巾 取自懷念師恩母德一書
這是數十年前,師尊辦道的一個小故事,那時傳道正是篳路藍縷的開荒期,師尊常和前賢們跋山涉水,一村走過一村地去傳道。有一回,他們經過一個小村莊,師尊想去探訪一位道親,他是當地的打鐵匠。
在鐵匠舖子裡,熱烘烘的火爐燒紅了鐵塊,也燒出滿屋的灼熱,打鐵匠是一個身材壯碩的漢子,粗壯的手像一對蟹螫一樣,每一鎚都是鏗鏘有力,稀疏的亂髮下是青筋暴露、汗如雨下的額頭,專注的工作,使他沒有注意到訪客已走進他屋裡。
當他看見師尊來訪,焦急地四下張望,想找一條乾淨的毛巾,然而在那簡陃雜亂的茅舍中,那有什麼乾淨的毛巾?打鐵匠一急,把掛在脖子上的毛巾一把抓下來,在腳邊澆鐵的水桶中搓了一搓,恭敬地遞給師尊。
隨行的前賢看到那毛巾,正想上前阻止時已來不及了,師尊已經高高興興地擦完了臉,也擦完了手。前賢們彼此面面相覷,張口結舌,那條毛巾由於長年掛在打鐵匠的脖子上,已失去原有的色澤,而呈現一種淡淡的黃污,前賢們心想那毛巾上一定沾滿了汗污吧。
前賢們不禁一個個皺起了眉頭,在他們的心目中,師尊是無比聖潔高貴的,不乾淨的毛巾怎麼能擦拭師尊的慈容?前賢們目瞪口呆,而師尊已熱絡地和打鐵匠話起家常來了。
在我們眼中,也許那是一條汗污臭穢的毛巾,但在師尊的眼中,卻是一條最潔白的毛巾,因為它包含著打鐵匠的誠摯禮敬,凡俗的我們只看到毛巾污黑的表面,而活佛化身的師尊,卻看到一顆光潔明亮的心。
在佛陀的時代,曾有一位貧困到衣不蔽體、食不解飢,終日臥在街巷陰暗角落的乞婆。他誠摯地將自己僅有的臭惡難聞的餿水布施給佛陀的弟子大迦葉,而迦葉尊者也將餿水一飲而光。
一個覺悟者眼中世界已無乾淨、污穢,不似我們只看得到美、醜、香、臭……。一切形象在覺者眼中都是虛妄不實,如夢幻泡影般,而唯有眾生的本來面目是覺者所珍視的!就如那遞上一條黑毛巾的誠摯,布施餿食的虔誠。
天然師尊叮嚀慈諭 (其六)
《051》
平時不讀聖賢的書訓,則不能體會聖賢的心志,遇有危困之時,又如何坦然能面對生死與昇降的擇選呢?
《052》
老師的心累了,誰能體會呢?誰能分擔呢?期望你們進而能辦、退而能修,就像為師所言:修道修心、辦道盡心、修己救人,可一定要有始有終。
《053》
修道人在未了道之前,絕不可存著貪心妄想或肯定自己的功德成就,一念誤即著魔道圈套。
《054》
對自己要戒律甚嚴,而寬厚待他人,存著寬恕的心念,永遠為知悔的道親開一條廣大的回頭之路。
《055》
如果只求今世的解脫,則與為師的緣,只在此生而已;如能發廣大菩提慈念而不昧,廣結善緣方便於眾生,則下一元會定會再來,永與為師結伴渡化娑婆,生生世世常為師友,這才是修道人永恆的悲願豪情。
《056》
珍惜每一分鐘,每一秒鐘的心念,護持這一點生命的靈光。
《057》
此刻的天時是那麼的危急,眾生都處在大災難中,豈可不好好把握時間去盡心修辦!那裡還有時間去批評人事的是非呢?你們有多少光陰能浪費啊!
《058》
徒兒啊!天時已不允許你們再懈怠遲延了,應力精進無負諸佛的助化和等待的恩德。
《059》
如果在修辦的路上,沒有那麼多的考驗與人事困挫,又如何培養厚德與提昇心性呢?希望徒兒能明白體會,方不會逆境裡生出埋怨、煩惱,反而更造沉淪。
《060》
珍惜每一個可以成就自己的考驗,尊重每一個眾生的看法和批評,也學會接受別人的指點與呵責,都以圓融歡喜的心胸去接納;為師將為你們祝福,如此不但可以建立個人完美的人格,也可以建造完美而詳和的道場。
被辱不瞋難(人有二十難之八) 證嚴法師
每個人生氣的時候都會說:『這口氣我忍不下!』為什麼忍不下呢?『因為我被人欺負了,人家佔我便宜』,或『他不講道理』。大多是這些問題讓人忍不下這口氣。
『氣』由何而來?由『貪、瞋、痴』而來。多數人都有貪、瞋、痴三毒之念,這就是凡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確是離不開這三毒,這就是人的心病。
有了貪、瞋、痴,會使家庭中的每一分子不能相互忍讓,社會也是由於人有『瞋』念而互相計較鬥爭。本來人生應該是很美好的,就是因為人人有貪、瞋、痴等三項心理病態,所以稍被人家佔了點點便宜,就忍不下去。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在群體中,能忍下別人所不能忍的侮辱和攻擊,做人家所做不到的艱難之事,所以他能成佛。
□忍飢耐餓以德化怨□
當年,佛的僧團中,有一位提婆達多比丘是佛的堂弟。他存有野心,想要統領僧團,因此和阿闍世王勾結,二人互通計謀。阿闍世王想早日取得王位,因此不惜用殘忍的手段,把父王囚禁起來,禁供水穀,要讓父王活活餓死;提婆達多也用種種的方法要殺害佛陀。
有一天、提婆達多和阿闍世王共議一計,且傳令下去、命令全城的人一律不准供養佛僧,若有違犯,必遭重罰。因此全王舍城內無一人敢供養佛陀及僧眾。
佛的弟子雖只是日中一食,但每天也不可缺少這一餐飯。時日一久,僧團己快無法維持生活。佛就叫目犍連、舍利弗、迦葉尊者等諸大弟子,分別帶著僧眾分散到各個地方去,唯獨佛和阿難及五百位僧眾留在城內,他們忍飢耐餓,佛陀想以這分忍辱,毫無抵抗的忍德來感化阿闍世王。
□慈悲心調服狂象□
提婆達多得知佛的大弟子們,都已帶著僧眾離開佛陀而分散各地後,又向阿闍世王說:『佛的大弟子和很多僧眾都已離去,現在城裡只留下佛和阿難以及五百僧眾;我們可以趁著人少的機會,來消滅佛及僧眾。』
提婆達多教國王明天請佛陀入官接受供養,而他自己就計劃用酒灌醉五百隻大象,等佛來到半途時,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圖利用醉象去踐踏佛陀及僧眾。象不但力氣很大,被灌醉後更會發狂而到處攻擊人畜,極為危險。他們決定計謀之後、阿闍世王第二天真的就依計行事,請佛來供養。
佛陀雖明知他們的計謀,但仍然很歡喜的接受。於是和阿難率領五百僧眾向王官前進,到了半路,一群瘋狂的大象衝出來;所有的民眾都驚慌走避,唯有佛,阿難和僧眾都安然不動。醉象已衝到近前,佛陀卻仍然安立不動。
奇怪地,這群原本瘋狂怒奔,驚天動地呼嘯而來的大象,到了佛陀及僧眾跟前時,竟然都安靜下來。而且,每一隻大象都如五體投地般地跪下,溫順馴服。佛陀安詳的露出笑容,摸一摸大象,然後穿過象群,走入王官。
阿闍世王看到這幕景象,心裡很吃驚。他發覺佛陀不只具有調服人群的威德,即使是狂醉的象群,他都能馴服。所以,他內心起了敬畏之意,於是恭敬地供養佛陀。佛陀對這件人為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供養後,還真誠地祝福阿闍世王。這即是佛陀的忍德。
我們普通的人,受到他人一點點的欺侮,就要力爭到底,而佛陀卻是『被辱不瞋』。雖然受人侮辱,侵擾,甚至於到了讓人斷絕糧食,且以醉象要來加害的地步!佛都能亳不動氣;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的心境已淨如明鏡,不起瞋恨等心念;心中常存著無量的愛心。
愛、慈悲、寬諒可以取代瞋恨之心,一個人若有愛心,慈悲寬容的心,怎會產生瞋怒?我們若能消除瞋怒,又怎會有人我是非呢?
可能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在室內坐著,外面的雨聲滴滴答答,雖然沒有冷風吹進來,但光聽到雨聲,就增加了幾分寒意;這是心裡的感覺。佛陀一再警惕我們:『一切唯心造』。你是快樂,或是痛苦,都是從心而起的感受。不管是你對待人,或別人對待你,一切的動作感受都是從心而起。不但人是這樣,其實世間一切眾生都是如此。
我們必須瞭解,一切人我、事物接觸時,心裡的感受、心念,是如何生起來?而歡喜,瞋恨:又要如何去壓制、轉化?培養快樂的心境,壓制、轉化瞋怒之心念,這就是我們修行要下功夫的地方。
佛陀在『二十難』中,說『被辱不瞋難』,就是指:一個人在遭受侮辱時,一點都不會發脾氣,這個人才是真正的難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我能一點都不在意,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但是,世間能找到幾位這樣的人物?
多數的人都會鑽牛角尖,本來人家對你並沒有不敬之念,也沒有對不起你的地方。如果,你自己內心一直要往壞的方面去猜疑,那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過去,孔子曾說,人如果有忍辱的功夫,天下就無事可爭鬥,世間的聖人都這麼說了,更何況是出世間的聖人:佛陀;他也教我們要學習『忍辱』。
□氣柔心細不戰而勝□
周朝時代有一位專門養鬥雞的人叫做紀渻子。『鬥雞』,顧名思義,那種雞是好鬥成性的;兩隻雞對立時,一隻稍微一動,另一隻就立即反應,於是兩隻雞就衝突起來,彼此攻擊。有時鬥得鮮血淋漓,遍體鱗傷,雞毛拔光了,牠們還是不甘罷休,到最後通常是兩敗俱傷,甚至必須有一方死亡。
周宣王很喜歡看鬥雞、這位紀渻子專門為他飼養鬥雞。有一天,有人從外面買來一隻很強壯的鬥雞,周宣王很高興的把牠交給紀渻子,過了幾天,周宣王就問道:『幾天前買回來的鬥雞,你把牠訓練得怎樣了?可以上場去比鬥了嗎?』紀渻子說:『還不可以,因為這隻雞血氣方剛,鬥志高昂,還不宜上場。』
再過幾天,周宣王又問同樣的問題,紀渻子的回答仍是:『還不能上場,因牠一看到其他雞的影子,就會衝動,所以還不能上場。』
又過了多天,周宣王再問,這次紀渻子說:『可以了,因為牠看到其他的鬥雞,聽到牠們的聲音時一動也不動,牠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動,就像是隻木雞一樣,所以可以上場了!』
諸位聽這個故事會覺得很奇怪吧!爭鬥不就是要血氣方剛,鬥志高昂才鬥得贏嗎?平常人都以為是這樣;但深入其中的道理後,就不認為是如此;如紀渻子他認為這隻鬥雞雖然很強壯,鬥志很高昂,但如果一點風吹草動就先主動攻擊,那牠必敗無疑。因此,使牠的鬥志收斂於心,才可讓牠下場爭鬥。
後來這隻訓練後的鬥雞果然一上場就穩穩的站立,即使其他的雞到了牠的身邊百般挑釁,牠還是像隻木雞一樣處處不動,只以眼晴注視著對方,對方就會產生莫測高深的畏懼,自然的後退,不敢攻擊,萬物眾生也有這種心理戰術,能不鬥而勝;連禽類都講究心理的運用,何況是人呢?
人,一定要有這分不瞋的涵養,不可動不動就心浮氣躁,以為別人都在與你做對。我們要以寬容的心去待人,不要有『我如果不跟他鬥鬥看,他還以為我很傻』的想法。有句話說『大智若愚』,不要怕人家笑你傻,要擔心的是人家說你太聰明,太聰明就是狡猾,『聰明』不是好聽的話。如果人家說:『他怎麼那麼傻、任人家欺侮,一點也不在乎!』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就是成功了。
近來,每次看電視新聞,就教人觸目驚心。從國家最高的議事殿堂,以至社會群眾皆以暴力做訴求,用拳打腳踢來解決問題。原本可以是很美好的人生,為何卻變成互相爭鬥的情形?這都出於不肯忍讓而起的爭鬥之心啊!
前面也說過『見好不求難』,經濟富裕者還要追求更多的財富,地位崇高者還要追求更高的權勢,所以才會起這番爭鬥混亂的場面。我們每一個人若能盡本分,以佛心為己心,那還會有什麼爭端?學佛的人,就是要做到『被辱不瞋』:被人侮辱而不發脾氣;才是真功夫啊!
□一『忍』天下無難事□
佛陀告訴我們『被辱不瞋難』,雖說修行容易,但要修得忍辱的功夫,確實很離,如果動不動就說:『他對我如何的過分,如果我不反擊,他還以為我很傻』。像這樣的人,常常會一敗塗地,大家學佛要學習這個『忍』字,如呆稍有不如意就忍不下去,這一生就太難度過了。修行如果少了『忍』字、那任何『行』都無法修,所以六度波羅密其中之一就是『忍辱』。
請大家記著、要像那隻鬥雞般不輕舉妄動,只是穩穩一站,自然其他的鬥雞就不敢來侵犯。我們修行如果能修到『內定』的心態、自然一切世間的困難都可以解決。
學佛有生忍、法忍,好比外面的雨聲滴滴瀝瀝,此時在大殿裡頭坐著,如果沒有這分生忍,大自然的氣候就會讓你坐不住,心裡想:『天氣這麼冷,如果蒙在被窩裡不是很溫暖嗎?為什麼要在這裡枯坐?』人和外在的大自然無法彼此接納,則『生忍』的功夫就無法成就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是要在『生忍』和『法忍』中互相包容,人我之間的對待更是如此。多多體會這個『忍』字,習得『忍』的功夫,則得海闊天空,諸事無難。
童年的河 牧童
我家附近那條又髒又臭的河,對住在河邊的居民來說,是蚊蠅滋生的溫床,是垃圾傾倒的地方,是橋下凝止的黑帶。這樣的河你很熟悉,我也曾經很熟悉。
你所熟悉的是河的黑臭,而我熟悉的是曾經伴隨河一起走過的童年,但是,童年的河卻已那樣遙遠!
童年時代,這條我一度以為是世上最大的河叫做「老街溪」,及長,我的足跡,隨著一顆驛動的心,流浪到更大的河、湖、水庫、瀑布……還有海。在這一番尋覓流浪的日子裡,懵懂的心中一直藏著一個「天問」:我從裡來?我將去那裡?
這個問題在童年捕不到魚蝦時,將捲起褲管的腳丫浸泡在清涼的水中,望著潺潺溜逝的河水時,曾經在腦海中留下那麼一抹淡淡的愁。
這份愁,至今我仍為之動容。
少年的愁,是那麼的純粹,不食人間煙火。
少年的愁,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多年來,我藏著這個天問,行腳四處,遊山玩水,留跡歲月。然而,世間的事,是越弄越不懂,是越問越迷糊,我的愁是益發多采多姿、五味雜陳了。人生,原是一個謎嗎?可是,謎語總是要有個解答的,不是嗎?至少,自己的人生,必須自己負責。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我蒙塵了我的明珠,我遺忘了桃花園的道途。
童年的河,不復清澈,
黏稠的河水,交濁有如我積重難返的塵心。
河,哀泣地流著;人闌珊地捱著。
親愛的朋友,你從那裡來?又將去那裡?小時候,讀過一篇《小水滴旅行》的故事:
原本純潔、無雜質的小水滴,歷經了大小溝渠、名山大澤、人體循環……等等過程後,受到太陽公公的蒸發,潔淨地充塞於大氣中,歡愉地與同伴聚集,一同等候下一趟精彩的旅行。
小水滴的故事,使我對湍急流逝的河水,始終懷著一份深深的敬重與無限的遐想。或許,流浪的本質,即是內心深處,歸鄉的呼喚;一種牧牛歸途的心情。
但是,親愛的朋友,看看為我們所蹂躪的大自然吧!那污黑的水,是多麼讓人怵目驚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自然的創傷、人心的蒙蔽,可有癒合掃落的一天?這該是多麼困難的啊。這骯髒的心,不怕洗不乾淨,就怕不洗。因果循環是常理。
人類介入了常理,搬弄了因果,恣享了私欲,到頭來,必得承擔一切的後果。如是因,如是果,我們的短視近利,將帶給人類未來無窮無盡的後患。大自然的警訊頻傳,人心已病入膏肓,聳人聽聞的犯罪消息,未嘗稍停;此時不懸崖勒馬,更待何時?
六祖壇經附囑品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革命,首重革心(格心)。
我們的心地,含藏菩提,也含藏鬼。藏識千載的因子,等待觸機萌發:讓我們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地掃除心中的鬼,把坦蕩的心地空間,留給佛的種子萌芽、茁壯吧!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世間一切繁華,如夢幻泡影,起心妄念剎那,原本一顆純善無偽的心性,就沾染了厚重的塵埃。一點塵埃,一時不除,轉眼即如滾雪球般,成為天使羽翼沈重的鉛塊,靈性無所遁逃的劫數。
那流著黑色眼淚的河水,嗚咽悲鳴地穿過人間;那嵌著重重無明的靈魂,抑鬱折磨地流浪人間。
你「聽見」、「看見」了嗎?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如今塵緣盡去 照遍山河萬朵
歸還你自己原有的心靈之寶吧!小水滴的旅行,終究要歷經光明的淬練、洗禮,才能成就生命的純淨甜美。
讓這一滴天上來的水,滴進你久寐的靈魂之門,沁醒迷昧的凡心;融進你乾涸的血液,搏動疲憊的心臟,與天地一同呼吸,一同不朽!小水滴!小水滴!別讓童年的河成為歷史,別讓童年的河成為記憶中遙遠的美麗。
讓我們一起努力,即刻停止對環境的一切掠奪、破壞,好好愛惜保護這與人類共存共榮的大自然,相信累積你我及全人類每一分微薄的盡力,愚公必能移山,俾能讓受創的大自然慢慢回復原來壯麗的面貌!,永不乾涸的泉源,使得人間沒有惱熱,沒有孤獨的沙漠,沒有被遺棄的孤木,沒有相互怨恨漫罵的惡臭‧‧‧
創造幸福的人生 李皇諭
幸福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幸福是人人所追求與嚮往的,每個人心裡都希望自己能過著幸福安詳的日子,在家庭裡面、在社會上都能得到幸福。一般所謂「幸福」,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依常理來講,幸福應該是先了解自己,換句話說,了解自己,就可說是幸福。
幸福的基本單位是家庭,每一個家庭要和諧、要美滿幸福,才能稱得上幸福、美滿與快樂。要創造一個幸福的家庭,不是靠外在求神拜佛而來的,是靠夫妻倆明理修行,而互相去體諒信賴,去了解人生的大道、宇宙的真理,對自己的自我要求、自我約束,這樣建立起來的。
幸福的開始首先是「了解自己」,進而「要求自己」,然後「改變自己」。幸福從那裡求?要從「心」求。一切福報不離寸心,心改相就改,方寸也就是福報,不必到外面去求。所以我們要幸福,最重要的是培養充實的心;換言之,就是精神上的安慰與快樂,由內而外,自然而然,幸福永遠在我們身旁。如何創造幸福的人生?
一、感恩的心
幸福要常懷滿足感恩的心,滿足並非安於現狀,而是對於目前身外擁有的一切,如父母、兄弟、朋友、財產、包括自己的肉體、、,都要懷著滿足感恩的心,感謝是最高的和諧,感謝父母生我這完整的身體,感謝天地為我安排這麼理想的生活環境;唯有常懷感謝天地、父母、眾生的心,我們才會已積極的心,從事精神永恆的追求,這樣幸福才能降臨我們身上,降臨我們的家庭。
二、包容別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勉強去改變別人,應該先改變自己,因為硬是要去改變別人,那生命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懲罰!看到別人不順你的意,你就生氣,一生氣就沒有祥和可談,就沒有安詳的心,幸福就離你而去,就離你愈來愈遠了。
同事之間意見不同時,我們用互相切磋的方式,盡量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別人能接受你的意見,了解你的意思,千萬不要太主觀的處理每一件事情,對事情太主觀,則容易綁住自己,也給自己製造痛苦。意見跟我不同,不代表對與錯,任何事都是一體兩面;因此,包容看法意見跟你不同的人,人生才能活的幸福快樂。
三、要有感覺之美
今天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幸福在於我們的心去製造,從心發覺,心不健康,幸福就無從著手。那麼心要怎麼建設呢?唯有「宰制官能,懲治我慾」,不要讓感官透過意識團團轉。時常保持一顆清靜的心,幸福隨時在身旁。
每個人都可以製造與創造幸福人生之道,不是佛菩薩給你創造的,也不是別人給你的,而是自己去創造,需要每一個成員一同努力的,不是有錢人才幸福,不是有學問的人才有資格幸福,每個人都機會相等,就像成佛一樣,機會相等。所以,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他也能夠活在幸福之中,樂道好道。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受到惡劣環境的壓迫,但也一樣樂在其中。
人人都希望活得快樂,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是不是人人都能夠得到幸福呢?有些人很快得到答案,有些人一輩子都找不到答案;每個人都想活得健康,但心裡面的疾病卻一堆,內心的疾病不除,幸福就無法降臨。所以,要保持自己的念頭,念頭不正了,趕緊把他糾正回來。
四、不比較
要享受生活,就不要跟人家比,跟人家比,有了高低心,內心就不平衡。所以要常說讚美的話,太太讚美先生給你一個幸福的家庭,辛苦的工作賺錢養家;同樣的,先生更要感謝太太給你整理家庭,相夫教子。彼此感謝對方,不要跟別人比。因為有了比較心,就無法生活的快樂,何來幸福可言?所以,享受自己的生活,就不要跟人家比較。
五、不怨尤
我們是自己的幸福決定者,若以愛心來看世界,這世界到處充滿了愛;若以怨恨、憤怒的眼光來看世界,就是怒火焚燒的人間地獄。古人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要把心照顧好,不怨天不尤人,自求多福。
六、不貪求、不嗔恨
人生在世,對於世間的一切,由於有私心,所以總是貪得無厭,徒增許多痛苦煩惱。譬如,信仰宗教,有些人以為信奉了他,就可以免除一且苦厄,超脫生老病死的折磨,當佛菩薩無法滿足這不合理的要求時,開始對信仰產生動搖,甚至毀謗。這種建立在貪求上的信仰,是經不起考驗的廉價信仰。如果我們能知道「諸行無常,澈悟有生必有死的緣起法,生死對我們而言,就不再是煩惱了。所以,不在物慾上做無理的貪求,應該從知足中去感恩,從喜捨奉獻中去獲得,不輕易發怒,要長養慈悲心,以祥和而安天下,如此社會才能富足進步,人生才會幸福快樂。
總之,三界唯心造,幸福亦由心所生。追求人生的幸福,是我們每個人應有的認識,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從今天起,心存善念,言持善語,身持善行。活佛老師說:「心境美,物物皆美;心境善,事事皆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的真諦。犧牲享受,享受犧牲,方能創造幸福。個人有了幸福,應擴充至社會國家,使人人都活在平安幸福之中,祝福大家都能創造幸福的人生。
註:最近我們的家:「菩提禪院」圍牆及大門的改建工程已近完成,感覺更溫馨、更莊嚴,感謝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及點傳師慈悲,讓我們有這麼好的修辦環境,請各位前賢撥空回來看看喔!
(推薦網站:一貫道崇華網路大學http://www.ikd.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