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08(2004/05)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歲次甲申 農曆二月廿三日
台北 驊德壇
【真君子】 白水老人慈訓
真君子 憂道不憂貧
真君子 謀道不謀食
真君子 成人不成己
真君子 務實不騖遠
真君子 惔然不自欺
真君子 知義不知利
真君子 責己不責人
真君子 力行不懈怠
【恆持赤子心】 林杏如點傳師慈悲
人在世間上生活,最重要的一樁事就是:
「如何使自己的生活,符合不偏不倚的正道?(修道)
如何盡其自己降臨人世的義務與責任?(辦道)」
眾生是往事不堪回首,但是修行人卻要回首,因為回首能大徹大悟,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回顧過去,可以做一個徹底的自我檢討與了斷。是以,仔細的想一想,反省自己吧!
在修道方面:是否有亂發脾氣?妄談是非?批評別人?聞過則怒?護短矜長?輕蔑忌妒?懷恨欺騙?
在辦道方面:是否有麻痺大意?含糊疏忽?違理誤道?貪心妄想?一意孤行?堅持己見?懈怠偷安?
行事錯亂則損德,言語錯亂則敗德。己身不能正,而欲正他人者,謂之私德;自己不能敬人,而欲他人敬己者,謂之背理。所以,自己的行為自己要負責,要求別人,自己先要做到,先己則能率人;律己則能服人;量寬則能得人;有德則能聚人。眼睛要長在心裡,觀察自己;嘴巴要放在心上,評論自己。事事肯放過別人,則德日宏;時時不放過自己,則學日益。目不視人之短,耳不聞人之非,口不言人之過,庶幾為君子!
世間本來就是知道的事少,煩惱就少;認識的人多,是非就多。如果只能見人之短,不能見人之長,則天下便無可用人;如果只能見人之惡,不能見人之善,則天下便無可交之人。
見人不是處,只消一個「容」字;自己難過處,只消一個「忍」字。橫逆之來看修養,心頭憤怒看涵養。忍的功夫就是要做到;怒的髮指能息得下,苦勝黃蓮能嚥得下,痛到心頭能止得下,話到口邊能停得下。忍的開始是痛苦,但忍的結果是和樂。能忍為君子,堅忍為豪傑,化忍為聖賢。一味地忍,到最後還是會爆發的,所以要化忍,化忍的境界即是無生忍。
一間房子如果沒有窗戶,不能流進新鮮的空氣,照進和煦的陽光,將永遠是陰暗。一個人如果不肯改過向善,是無法接受別人的忠告與真理的啟示,那麼就沒有光明的行為,生命將呆滯無望。所以,先去私心而後可以共公事,先平己見而後可以聽人言。
心定則神凝,神凝則精明,精明則理見,理見則順事。反之,心煩則氣躁,事煩則亂性。或許目前你已了悟一切,心如止水,靜觀自得,可是面臨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卻是峰迴路轉,名關利鎖,再加上時清時渾的靈智,以及許許多多的魔障阻礙等等,所以讓我們保持真理的目標,堅定的意志,不再迷失自己,希望永遠保持一顆豐盈之心,這一顆心是上天賦給我們的赤子之心。
【故鄉的家書 ∣ 真佛只論家常】
【家中有道,處處都有道!】
模範家庭,才是真正的理想國,如果每一個人都以身示道的話,我們不用講,自然不令而從。 ∣∣ 濟公活佛
(一)家庭安頓好,才無後顧憂 南極仙翁慈語
◎修道如果沒有從根本上治療,沒有對症下藥,吃哪個藥,都沒效!要改變自我、改善自己,不要老是喜歡要求別人,多多要求自己,這樣的修道人,才會有修道的道格。
◎家庭也是一樣,你如果是客人,一進到別人家門,這個家的氣氛,很快就會感覺到了;這個家和和樂樂的,大家都非常有禮貌,即使是兄弟姊妹之間,也會常說「謝謝你」、「對不起」、「請你幫我做……」、「麻煩你……」,這個家裡就有道,這家裡有禮。如果不是這樣,在家裡都會擺著一張臉,講話都ㄟㄟㄟ連名帶姓的叫,你就知道這家常吵架。
◎所以,修道要從人道做起,因為在家成佛的機會較快。為什麼呢?家裡的人會折磨你、與你起磨擦、想法有不同的地方,這叫內聖外王並進,天道人道並重。這兩方面都能做得好,將來才能坐上九品蓮台。
◎要行功了愿、渡人講道理,很簡單,可是在家裡要接受磨煉,就很難了。父母親、兄弟姊妹,包括夫妻之間,能磨得和和順順,磨得雙方面都有道理,很難!愈親近的人,愈不懂得禮哦!你們聽了這席道理,回家就開始做,從現在開始要以身示道。
濟公活佛慈語
◎今天我們說「道降火宅」,這「火宅」是不是指我們的一般百姓?是不是指我們的一般家庭?我們是不是應該從這裡著手?這才是我們修道辦道的基礎,對不對?金字塔是愈上面的愈小,愈低下就愈寬廣,所以我們以平民百姓為基礎,這些基礎能鞏固了,才能愈來愈往上爬,而愈往上的人是不是愈少呢?一般普普通通的人是愈容易悟道的,因為他沒有太多的名利權位在引誘著,所以比較不容易迷失。
◎假設今天我們的孩子出門了,當他受到了打擊、受到許許多多的辛酸,已經沒有辦法承擔的時候,他會想到的地方是哪裡?家裡。對,如果他會想到家,回來找我們,那表示我們從小對他的教育已經有成效了。他的人格如果健全,才有能力去擔當他應該擔當的事;而當他的能力到達一個瓶頸需要去突破的時候,你就是他的後盾,你就要在他後面幫助他衝過去,是不是?同樣的,我們在道場培育新生代也是一樣,他們剛進來時也是一個孩子,我們要讓他的心中充滿溫暖、充滿著安定,一個安全避風港的感受。
◎每個人都有他的瓶頸,如果今天你圖了一個「犧牲奉獻」的名,全心在道場捨身辦道,卻把家裡撇下。有一天,當你的熱情逐漸冷卻,而你再回到現實裡,又沒有人能夠接納、安慰你,同時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去時,那個時候就明白顯示了你這麼多年來都錯用心了。追根究底,是自己的理念不清楚啊!自己錯用心了,哪能怪誰?上天有明明白白叫你怎麼做怎麼做嗎?沒有。天事就是人辦嘛!人辦的方法錯誤,你還怪天嗎?我們應該追根究底去尋找病源,然後連根拔起才能夠改正,對不對?所以為師希望你們能明白,人生路跟修道路是一樣的道理,每個人都會有瓶頸,在你順境時,就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為師說這些話,並不是要你們貪生怕死,而是希望你們先把家庭安頓好,而且要付出真正的愛心在家庭裡面,讓他們都能明白你的修道是很正確的、是為眾生好、為家庭好;如果他們能夠認同,就會暗中助你,會說:「你盡量去辦吧,家裡你不用擔心!」聽到這句話多溫馨啊!
如果真能做到,你就可以盡量去辦無所謂,因為你有後盾,無後顧之憂。有這條後路,或許以後在人生路上四處碰壁,運氣比較不好、不能一展所長的時候,回到家裡還有人會關心你,因為你曾全心全意地關心過他們、愛他們。
(二)成全別人,也要成全家人 濟公活佛慈語
◎人,是相對的,是不是?這個「人」,是兩撇,不是一撇。人是群體的動物,也需要朋友、需要社會大眾,雖然我們修道了,也不能脫離社會,反而要深入社會、深入民心。所以我們要瞭解,修道路也就是人生路,兩個是一體的,雖然我們走在修辦道路程當中,也不可離開現實生活,要清清楚楚地明白你現在過的是「人的生活」,你要瞭解「人的本份」,而不是只有冠冕堂皇得道理,把自己脫離了這個人群。
◎所以修道辦道,家庭一定要和樂,一定要讓家裡的人可以諒解、瞭解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家庭有家庭的道,自古乾為天、坤為地,乾為男、坤為女,乾主剛、坤主柔,剛柔並進;而今道降火宅,蓮花原本長在水中,為什麼現在卻說火中栽蓮?就是要煉你的自性佛,修與煉都在於自己。
◎你們都是有家庭的,自己的修養又怎麼樣了呢?即使你修的很好,可是你的另外那一半呢?你的子女呢?你的家人又成全得怎麼樣了呢?你們都教人要齊家,修道要成全家裡的人,那為師要問你們,你們自己呢?你們得好好地在週遭切身的事情上多用一點心,在看得到的事上多用一點心,其餘不要你操心的,你儘可以放心,不必瞎操心,知道嗎?
◎人莫不愛其子,何不以愛子之心侍其父?
◎人莫不愛其妻,何不以愛妻之心侍其母?
◎子何以順,親何以逆?願天下兒女,以一分愛子之心順其親。
◎女何以愛,媳何以虐?願天下公婆,以三分愛女之心愛其媳。
◎為子孫求福,積金遺子,未必能守。
◎為子孫造福,積德遺子,受福無邊。
◎養而不教,不愛其子;教而不嚴,殆害其子,謹小慎微終無失。
◎在家盡孝,在國盡忠,未有不忠不孝,能名標竹帛、留芳百世者也。
◎所以,修行必須有智慧,你將來要怎樣繼續走這條修行路?要怎樣繼續經營你美滿的家庭,而絕不是讓你把今生的緣,導致來生的孽緣;
你今生這段緣若沒有圓,來世你就會碰到一段孽緣。而如何挽化這頹喪的世界,如何淨化人心?從自身做起,人倫中最親的就是家人,如果連五倫都做不好了,如何化世界為大同?想想,天道的宗旨是什麼?是化世界為大同。為了完成宗旨,就要推行儒家思想,因為孔孟大道也是從倫常開始的啊!
(三)理想國,就在你的生活裡 濟公活佛慈語
◎有的人人倫觀念做得很好,但是有的人就不一定有人倫觀念了。你們看,有些修道人的家庭還不和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你們沒有盡到人倫之責。不要說我已經求道了,我就一直往前衝,什麼也不顧了,家也不顧、人也不顧了,要知道,你既生活在群眾當中,就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今天你不懂做人之道,就枉做人!所以,要以根本為主,本立而道生,而根本是什麼呢?三綱五常、五倫八德,這些你都必須一一宣導,你若不從根本著手、好高騖遠,那不叫修道哦!
◎就好像在家中一但有了磨擦,你們要用什麼心,把磨擦化為助力?道降火宅是聖凡雙修,對不對?這時,你就要巧妙地運用你的時間、你的妙智,把一些不該有的是非轉掉。如果你在佛堂做了一個不錯的榜樣,回到了家裡是不是也這樣?對先生、對孩子、對公公婆婆呢?想要感化他人,自己就要先做標竿,就算是夫妻一起到佛堂做事,夫妻同修,但是回去以後呢?是不是太太跟婆婆吵、先生打孩子?這樣人家會受感化嗎?如果你真能做到人道,盡好你的責任,才能為人標竿。徒啊,千萬不要被人說你表裡不一啊!
◎由此看來,你既身為家中的一個成員,就要用誠懇的心來對待家人,因為誠懇就是道,對每一個人都要如此。譬如:夫妻之間要如何誠懇?要懂得互相體諒;而父子之間,父親該嚴的時候就要嚴,該慈悲的時候,要慈言相勸,如此才不會有如生活在戰場上、如處在地獄般。所以,該嚴格時,要依理導引,給他一個真正的理路,而該慈的時候,就要幫他打開心中的結;如此一以貫之,從人倫家庭進而道場,再進而社會,一直到每個地方、角落。所以呢,修道要從人道做起,便是這個道理。
◎相反地,如果你的親人做錯一件事情,你就斥責他,這樣他也不見得就會了解你的心意,但是你若能瞭解對方的個性,就可以好好去溝通、規勸;瞭解他,不是去奉承他,而是從這當中能和合的生活在一起,大家和氣一團,才能生出智慧。
◎任何現象都只有一個道理,拿這個道理觸類旁通,你會覺得愈修愈快樂。你的心如果快樂,肉體即使有病,只要稍加治療,便會復原得很快,是不是啊?理念如果正確了,心健康、清楚了,身體也照顧好了,人家才不會說你怎麼修道愈修愈差,愈修愈瘦愈有病容,愈修這個脾氣愈大,是不是?當我們這些都弄好了,我們的家就呈現出一個模範家庭,一個模範家庭才是真正的理想國。所謂理想國,就在你的生活裡,而不是在那些理論上。如果我們的理想國呈現了,模範家庭也呈現了,每一個人都以身示道的話,我們不用講,自然不令而從。懂嗎?
【論語選讀∣禮義篇】 韓點傳師慈悲
(三)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為政24)
【概說】此章孔子之意,世人是那麼的迷惑,不應該做的事偏偏去做,應當做的事卻不肯做。可為本末倒置,祭禮本是有定分,非己之祖考,而祭之,是為求福於鬼神,故曰諂媚也。當之祭鬼之意是慎終追遠,緬懷祖德,並非祈福。《禮記‧曲禮》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也是在告誡我們祭祀的真正意義。
義則是理所當為之事,不為一己之利害而受牽制。畏首畏尾,不敢奮勇前往,則其心志怠忽不振,其氣則餒而不足,故見義理之當為而退怯不為,見不義而不敢止之,無勇也。因此可見人當用力於人道之所宜,不可惑於鬼神之不可知也。
【語譯】孔子說:「不是我們的祖先,卻去祭祀他,這是逢迎諂媚的可恥行為。見到道義上應該做的事而不敢去做,這是無勇怯懦可羞的事。」
(四)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概說】孔子對於林放的問題,認為他問的意義太重大了,因為人若明禮,必須要了解禮的根本精神所在,而不是禮的表面化,事實上也是如此。禮節與其奢侈,寧可儉省,目前盛會風氣敗壞,就是由於浪費奢侈風氣使然,一餐酒席動輒上萬,雖為待客之道,究非禮之本意。
喪事與其周備,寧可哀戚。因儉省哀戚是質,奢侈周備是文,時下甚多世人,父母之喪,花圈、禮車、電子車,擺下長龍大陣,甚而請來哭喪團,代替喪家哀嚎,浩浩蕩蕩,聲勢驚人,然已失去人子盡孝之真意,失去「喪則致其哀」之意,雖具禮節之文,而實無哀痛慘怛之戚。禮貴得中,奢和易,則過於文,儉和戚則又不及,二者皆未合禮,然事物之禮必先有質而後有文,故質乃禮之本。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喪,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禮之奢,喪之易,皆失去禮之根本,君子務本,故寧檢勿奢。寧戚勿易是也。
【語譯】林放問:行禮時最重要的根本在哪裡。孔子說:「你問的實在太好了,按一般禮俗來說,與其過分奢侈,寧可儉省些,照喪禮來說,與其太講禮節,寧可哀戚些。以即指出鋪張浪費,太過講求繁文縟節,都非禮之本。
(五)入太廟,每事問。或曰:「熟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15)
【概說】禮是周代的偉大制度,太廟是周公之廟,成王因周公旦功勳大,封其子伯禽於魯,魯人奉周公為始祖,稱其廟為太廟。古代之制度,這是孔子初入仕之事,因係初次助祭於太廟,對於祭事過程中的禮樂儀式,及所陳禮器物件等,因個人經驗不足,恐有失誤,為謹慎故詳加問究,非不知禮也。孔子幼而好禮,自稱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衛靈公15)可見孔子對於祭祀禮儀並非不知,然太廟是祭祀的地方,應保持其莊嚴肅穆,怎可隨便說話。孔子在祭祀前不斷發問,似乎是不應該有的現象,無怪乎在場的人譏笑他。但是孔子卻很不以為然,並不以問人為恥,反以為禮,可見他任事的態度是多麼的謹慎恭敬。
【語譯】孔子進入太廟,對每一件不明白的事物,都要向人請教,有人就說:「誰說那鄹人的兒子懂得禮儀,進入了太廟後,每件事都要請教他人。」孔子聽了這話就說:「謹慎誠敬,這就是禮呀!」
【小品文欣賞】 網路文章
人生在世的掙扎,通常是理欲之間的交戰,理是「該不該」,欲是「想不想」,該做的不想做,或不該做的又想做,就是理欲交戰。而且理是欲消,欲長理消,理欲猶似水火,永遠不相容。除非理欲一致了,水火同源了,恰如孔老夫子七十歲的心境—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換言之,人心所發,與天理暗合,達到了儒家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天理就是人欲,人欲就是天理,如此一來,發而皆中節,真正達到口無擇言,言滿天下無口過,身無擇行,行滿天下無怨惡。
話說有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周遊列國,花了十來年的時間,遊遍了所有國家,也親訪了所有學問的人。如今他們回來了,個個都是飽學之士,滿腹經綸,在進城之前,選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圍坐在一起,哲學家對他的學生開示: 「十年來的遊歷,你們都是飽滿之士,現在學業就要告一段落,咱們就算上最後一課吧!」
哲學家問:「咱們現在坐在甚麼地方?」答:「坐在曠野裡。」哲學家又問:「曠野裡長滿了甚麼?」答:「曠野裡長滿了雜草。」哲學家說:「對,長滿了雜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滿臉狐疑,非常驚愕,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秘的哲學家,最後的一堂課竟然是這麼簡單的問題。
一個弟子搶先回答:「老師,只要有鏟子,就夠了。」哲學家點點頭。另一個弟子接著開口:「用火燒也不失一個好辦法。」哲學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可以了。」第四個弟子說:「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得了。」待弟子們都讓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你們回去後,就照自己想出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沒除掉的,一年後,再來相聚。」
一年後,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變成了長滿殼子的農作物,弟子們圍坐著,等著哲學家的到來,可是哲學家始終沒出現。數年後,哲學家去世,弟子們在整理哲家的言論時,私自在書的最後補上了一章「要想除掉曠野裡的雜草,方法有一種,就是在上面種上農作物,同樣,要想讓靈性無紛擾,唯一的方法是用美德去佔據它。」
看完了這則故事,不得不佩服哲學家的偉大與學生們的悟性,試想人生如果缺了這最後一課,即使學富五車,又有何用?常言道,無事生非,沒有道德信念的靈魂,自然就會成為邪惡侵擾的對象。與其讓邪靈侵擾,還不如永遠讓道德信念占據著,讓平坦之氣二六時中洋溢著,讓積極的、正面的、光明的想法時時充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