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28(2006/01)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南極老仙翁慈悲】
炮竹轟隆聲聲響 大地回春喜洋洋
人人恭喜高興唱 憂愁煩惱忘
新年到呀許願望 來年樣樣好
但願你諸事皆順暢 嘿嘿哪嘟依喲嘿
平安如意並吉祥 ︹其一︺
莊嚴佛門今敞開 福慧雙修渡良才
有緣有份莫等待 光陰去難再
趁現在呀趁現在 道理聽明白
願效法聖賢的胸懷 嘿嘿哪嘟依喲嘿
啟迷入悟上瑤台 ︹其二︺ 調寄:迎春花
⊙恭賀新年新希望,充滿法喜又安康⊙
【論語選讀∣為學篇】 韓點傳師慈悲
(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21)
按三人為眾,篆文作,亦即三人是最少的群眾。人是群居的動物,不能離群索居,必須與人相處,故而應彼此互相尊重。只要你真實誠懇,世上一切的人,不論善惡,賢或不肖,原則上都是你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借鏡,只要你能放開心胸認真學習,而有反省的功夫,可以說隨時隨地,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你借助的良師益友。別人的成功,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別人的失敗,也可以引以為戒,不致重蹈覆轍,省卻了多少奮鬥、困苦的經歷,是不是值得我們師法之呢?左傳子產曰:「其所善者,則我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里仁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與此同。孔子此章意即強調學無常師,以眾人為師。如子張篇子貢云:「夫不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語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讓我師法的人。選擇好的跟他學,認為不好的,就要改正過來。」
(十)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27)
正義以為多見下應加「擇其善者」,與上句相應。人為學,單憑記憶力,死背一些文字章句或理論,那不過成為一個書箱子。是不夠稱為一個學者的資格。但是人若對於所學不能記憶,也不能成為學者,所以顏回稱孔子「博學以文,約之以禮,循循然善誘人。」啟發了他為學樂道的興趣。中庸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學固然要博,更重要的是聞、思、辨,故學者由文字的閱讀,進而義理的探討,誘發其作無窮盡的深入研究。是在思、辨於學問,好像抽絲剝繭一樣,理出一個頭緒,才真正了悟底蘊,真正融會貫通。為政篇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故多聞多見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默而識之,擇善從之,真實的去力行,才是真學問。集思廣益,慎思明辨,然後才能博大精深,認識它的真實義理,選擇其正確性的,作為自己的知識,並能發揮之,此學知之要也。
【語譯】孔子說:「大概有些人,往往對事理不確實知道,而妄自創作。我不是這樣做的,多聽人家說的,選那些正確的依從去做。多看看別人的作為,認為正確的,牢記下來作參考,這就是學知之次也。」
(十一)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33)
聖與仁可說是人生智慧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聖是行的最高境界,必有其不朽的事功,非徒記空言可謂之。仁是道德至高的境界,孔子弟子眾多,未嘗允為仁者,只讚顏回三月不違仁而已,故曰:「仁者不得而見,得見君子斯可矣。」(述而)故嘆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憲問)史之仁者如伯夷、叔齊、微子、比干,尤其伯夷、叔齊,司馬遷以為列傳豈一般人可易為之。
當時之孔子學問之淵博,道德之崇高,實為人所欽佩,故有以聖者仁人來讚美他,如吳國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子罕)其弟子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呼?」由此可知,孔子當時已是被人公認為聖人、仁者,孔子卻不敢自居,一再的謙虛,但卻以學不厭、誨不倦自許。
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孟子公孫丑)蓋孔子認為仁聖之道己之所固有之也,孜孜然為之不厭,以仁聖之道,人之所同有也,故諄諄然而誨人不倦。雖不以聖仁自居,亦唯恐世人畏難而不敢為,「學」人之可為,「誨」人之可能,唯不厭、不倦,非大智、大仁、大勇者所不能為也。孔子以此自謙,也以此勉勵弟子們奮發精進,不斷的努力,共同邁向聖與仁的境界,其發奮而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正是弟子們所不能學的,豈止公西華而已,我輩能不自勉之。
【語譯】孔子說:「若說我是聖人和仁者,那我怎敢承當。我只不過是求仁聖之道,努力學習而不子子厭煩,教誨別人也不敢怠倦,只不過如此而已。」公西華說:「這兩點正是弟子們所要學習的。」
【十年了--活佛老師慈悲】(下篇)
徒兒啊!
走在修辦的路上,怎麼可以不知不覺呢!
對於心性的出路,又怎可以一知半解呢!
是不是?當知道,
多少的因緣會合才能有根基,
多少的根基紮穩才會有機會;
多少的機會把握才能有參與,
多少的參與道場才能有一份;
多少的考驗經歷才能有體會,
多少的體會感動才能有發心;
多少的發心修辦才能有道氣,
多少的道氣凝聚才能有力量;
是前賢難當,還是後學難為啊?
是乾道好修,還是坤道好煉啊?
是財施容易,還是法施簡單啊?
是目標偉大,還是過程精彩啊?
十年了,徒兒再精進一點,行不行啊?
十年了,徒兒更明理一點,行不行啊?
十年了,徒兒敢承擔一點,行不行啊?
十年了,徒兒多放下一點,行不行啊?
十年了,徒兒改脾氣一點,行不行啊?
十年了,徒兒能自主一點,行不行啊?
十年了,徒兒走出去一點,行不行啊?
十年了,徒兒有遠見一點,行不行啊?
有的徒兒,一點考驗就不行了!
有的徒兒,一點壓力就不行了!
有的徒兒,一點委屈就不行了!
有的徒兒,一點苦難就不行了!
行道莫被動,行道要主動。
行道莫爭寵,行道要理通。
行道莫放縱,行道要穩重。
行道莫斷送,行道要從容。
十年了,徒兒錢要賺,心要不要修啊?
十年了,徒兒工要做,道要不要辦啊?
十年了,徒兒功要立,緣要不要廣啊?
十年了,徒兒道要安,德要不要培啊?
十年了,徒兒事要成,意要不要同啊?
十年了,徒兒罪要消,愿要不要了啊?
十年了,徒兒行要遠,路要不要舖啊?
十年了,徒兒家要大,人要不要合啊?
十年啦!
為師該講得也講了,徒兒該聽的也聽了;
為師該做的也做了,徒兒該有的也有了。
上天該考的也考了,徒兒該在的也在了;
上天該應的也應了,徒兒該得的也得了。
剩下的就看徒兒「要不要」而已了!
看徒兒要不要再學習,看徒兒要不要再積極;
要不要繼續?(要)要不要珍惜?(要)
徒兒要珍惜有深厚的根基,
徒兒要珍惜有因緣走下去;
徒兒要珍惜有前輩的帶領,
徒兒要珍惜有真理的啟迪;
徒兒要珍惜有健康的身體,
徒兒要珍惜有責任能負起;
徒兒要珍惜有機會能出力,
徒兒要珍惜有和善做歸依。
要聖凡兼顧,不要說抽不出時間,
要財法雙施,不要說做不到完全;
要同心協力,不要說達不成心愿,
要功德並進,不要說成不了聖賢。
十年了,徒兒道心有專嗎?
十年了,徒兒點道有專嗎?
十年了,徒兒上台有專嗎?
十年了,徒兒煮菜有專嗎?
十年了,徒兒有沒有專挑自己毛病啊?
十年了,徒兒有沒有專找同修麻煩啊?
十年了,徒兒有沒有專給前輩頭痛啊?
十年了,徒兒有沒有專在是非攪和啊?
徒兒啊!專不專啊?
專與不專,但看徒兒專到哪裡去!
只怕徒兒都專到地獄去了!
徒兒啊!為師要問了,
徒兒的學歷是唸到多高啊?有沒有唸到大專啊?
是唸理專呢還是唸工專啊?還是專門去疊磚啊?
唉!專家有專門是不是?(是)
那為師問徒兒,醫學專家知道救治靈性嗎?(不知道)
心理專家知道去除無明嗎?(不知道)
天文專家知道天堂何在嗎?(不知道)
探險專家知道生死門戶嗎?(不知道)
唉!
修水喉的不知道飲水思源,
鋪道路的不知道出路那邊;
施教育的不知道忠孝仁義,
蓋房子的不知道建設榮園。
專心學習,不怕沒有機會出頭。
專心付出,不怕沒有感應回收。
專心負責,不怕沒有因緣成就。
專心建設,不怕沒有萬丈高樓。
【愿力與業力∣范講師遊天堂】 范聖杰講師
【求修辦道因緣】(三)
三百年前引保師|引保師最少有七輩子的緣,
要跟自己的引保師好好學習。
再反觀被我殺掉的那兩個人,死後就墮到地獄道去受苦,一判就三百年;另外一位被吊死的陰魂不散,變成惡鬼,在井旁邊,惡鬼道的判刑就沒有期限,就像墮到無間地獄沒有出期,只待緣份到,有人點化,才有機會。
三百年刑期一過,地獄那兩位放出來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先報仇。但是怎麼找後學呢?他們先到三百年前那個村莊去看,一世一世去找,最後才找到後學現在這一世,後學十八歲那年他們就找到了。
原本後學應該一命還一命,但在後學十八歲那一年就碰到三百年前那位老和尚,那位老和尚也是修成正果,因為道場有天命,他為了要襄贊三曹普渡這一大事因緣,於是投胎轉世到道場來;到了道場之後,就很認真地參辦,當上講師,這個老和尚,也就是敲門很用力的那位學長─|引師,後學這輩子的引師,就是三百年前救後學的那位老和尚。
後學的保師是誰呢?就是三百年前的那位村長,也就是這輩子那位拍桌子的那位學長。所以,後學跟引保師有七輩子的緣,這是不容易的啊!我們要跟自己的引保師好好學習,如果引保師退道,也要好好給他成全鼓勵。
誦經是有功德沒錯,最重要的是「迴向」,你光誦經不迴向,心量不會打開。有些比較鬱悶的人,我們都會鼓勵他誦經,可是我們卻忘了叫人家要做功德迴向;沒有功德迴向,誦經不會解開心結,一定要加以迴向,煩惱就會慢慢降下來。以上是後學出車禍的前世因果,因為曾經殺人,所以才會這輩子遭到這樣的報應。
三世因果三日還|念你在道場修道、辦道,還算有點誠心!
仙翁跟後學說:「你來,你來!」然後就邊走邊講,祂說:「你呀!在醫院裡頭,會遭受到這種痛苦,其實都是因為冤欠。」他們原本找上門時,就要討後學的命了。仙翁說:「可是啊,念你在道場修道、辦道,還算有點誠心!」當然,後學不敢講誠心,可是後學曾經努力去做過一些事,就是前面和各位前賢分享的事情,所以後學在想,誠心大概是指這些吧!仙翁說:「所以,讓你三世的因果三日還。」那當然不是三天就還完了,而是用三天的時間現出來,讓你知道自己的業力很重。
過去後學很會渡人,所以都有一種想法:「我這種人將來應該成就不錯!」實際上,這真的是癡心妄想,一看到自己的業力來,連一點定力都沒有,不要談什麼樣的功德,連智慧都還沒有開,還談何功德!全是仙佛的慈悲,後學出車禍,就有很多的仙佛幫後學跟冤欠溝通,大概超過一百位的仙佛,為什麼會超過一百位?因為後學很喜歡渡人,所以每次在辦道時就會渡人來求道,來佛堂學習。仙佛下來護壇,也是輪班的,每次都可能是不一樣的仙佛,你只要在辦道的時候有在現場,你就跟仙佛結緣。尤其後學很喜歡渡人,當引保師,表文上就有你的名字,你就跟仙佛結了佛緣,仙佛會助你。後學因為佷喜歡渡人,在出車禍時,就有一百多位仙佛幫後學排解這件事。
各位前賢想想,今天如果不是在一貫道的佛堂辦道、求道,而是到一般的廟去拜拜,你要拜多少年,才有法子拜到一百位仙佛,容易嗎?所以,哪怕是家庭佛堂,再簡陋、再小間,甚至是臨時設的佛堂,只要能夠辦道,能夠給眾生得受明師一指,講明我們的本性是來自於上天這件事,哪怕是臨時佛堂,也是跟仙佛結緣。相反地,如果你的佛堂不辦道不運作,就談不上有什麼天命。
【網路文章:鑽石與灰燼】
文/蘭若精舍.柳藏經 「理查.狄恩.安德森」這個洋名字,我想大概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是誰。但如果提到「馬蓋先」,我相信所有的五、六年級生,應該或多或少都有些許的印象。在「百戰天龍MacGyver」電視影集中,任職於鳳凰城基金會的馬蓋先,與他的頂頭上司老皮,為政府處理過很多不能出面解決的外交事件,也解決很多非法的工商企業問題,成為我們在八O年代的螢幕英雄。
故事中,有一次馬蓋先回到他的母校麻省理工學院探望他的恩師,他的老師是著名的諾貝爾獎得主學者教授,對於能擁有拿到數理化三科博士學生馬蓋先很是得意,馬蓋先的相片一直都高掛在傑出校友的牆面上,讓所有的學弟妹對於傳奇人物般的馬蓋先,都有相當大的好奇。
而這一次回來母校,馬蓋先是應邀來擔任學校一年一度的科學比賽評審,剛好恩師的兒子也在該校讀書。馬蓋先原以為恩師的兒子會很高興有這麼一個偉大的父親,但事實剛好相反。原來,他的恩師對於兒子的期望甚高,也因此經常以辱罵的方式,來要求兒子必須更好。
常被父親斥責「蠢才」的兒子,從小到大絲毫得不到父親的讚美,反而長期生活在極大的壓力下,身心已經濱臨崩潰。這一天父親又在馬蓋先的面前怒罵兒子,言語之間只是一再說明他如何不如馬蓋先,要他多學學他的學長,這一次的科學比賽,可不要搞砸了。言畢,兒子倍感羞辱狂奔而去。
馬蓋先很尷尬的說:「老師,他是你兒子,不要給他太多壓力吧!」餘怒未消的恩師,似乎沒有聽懂馬蓋先的話,便回應說:「『壓力』?煤炭都可以變成鑽石了!」說完,便掉頭而走。留下滿臉無奈的馬蓋先心裡暗道:「但是壓力太大,也會使煤炭變成灰燼啊!」
沒想到倍受壓力的兒子一心尋死,竟然在宿舍佈置可以炸毀全校的炸藥,這下子讓馬蓋先看傻了眼,而恩師看到這等光景,才驚覺事態嚴重,原來才清楚他們的父子關係竟然如此緊張,這樣一來代誌大條了。馬蓋先和恩師要求兒子趕緊住手,趕快離開房間,只可惜兒子聲稱早就抱持一死決心,所以沒有預設辦法解除炸彈裝置,並且已經服下安眠藥等死。
馬蓋先不改輕鬆的口吻,直呼「帥啊!」便說:「這麼了不起的作品,這次科學比賽,我給你第一名。」說完,便開始解決這一個棘手的「科學比賽」作品。透過鷹眼,馬蓋先看到房門被一根活塞式的木柱頂住,忙了一會,他以為把活塞往後退,便可以打開門扇,結果事實上,透過鷹眼所看到的房間內,其實只是房間內裝的模型。原來你以為關著的門,其實是沒關的;而等你打開門後,其實門卻會被真正關上。
馬蓋先解決門的問題後,把恩師的兒子救出,便開始解決炸彈的問題。他發覺炸彈的裡面有一個盛盤,盤內四周有電線,中間有一沱水銀,只要水銀一晃動,便可能讓電線通電引爆炸彈,就在十萬火急之中,聰明機智的馬蓋先,利用外接的電線導電,讓瞬間引爆的高熱,蒸發了水銀,解除了學校有使以來最大的危機,而讓恩師有機會去彌補對兒子的虧欠。
將近二十年前的影集,也許細節的部份,我已經記不清楚。但我永遠記得那句「壓力會使煤炭變成鑽石,但也可能使煤炭變成灰燼」的話,其實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壓力的世紀,來自家庭的壓力、工作的壓力、人際的壓力,因為這些壓力都來自於成就感的危機。
就如同劇中的兒子,有一個好像無法超越的諾貝爾獎父親,因此他充滿可能失敗的壓力;而父親的壓力,來自於自己這麼優秀,為什麼兒子不能更傑出?因此他充滿望子成龍的壓力。老實說,他兒子都能唸麻省理工學院,怎麼能說不優秀,只不過因為面子問題,造成了緊張的關係。
經常在「百戰天龍」裡,看到馬蓋先帶著一把瑞士小刀,和一綑壓扁的黃色膠帶,便開始從事各種救人的工作,我覺得真的很帥。然而,我細想他不是一直都在危險的工作嗎?壓力豈不是更大!他在任何危急的情況下,依然很勇敢、很機智的創造安全的一線生機。雖然,只是一部戲,卻讓我深深強烈感受到輕鬆面對挑戰的重要性。
的確,我有一個弟弟,當年非常喜歡馬蓋先,他因為非常崇拜這個偶像,竟然把馬蓋先的相片放在皮夾裡十多年,連女朋友的相片都不換上。他不僅如此,甚至當年參加李茂山和戈韋如主持的「來電五十」,因為一句「我有馬蓋先的智慧」博得女生芳心,而與女方來電,還因而選擇理工學院就讀,直到物理研究所拿到學位畢業,我想馬蓋先影響他實在太大了。
人生也許就像在選擇成為鑽石或成為灰燼一般,雖然大部份的人都只能成為煤炭燃燒,這一輩子發光發熱就結束了。也許,有些人以為自己會變成鑽石,但是事實上更多的人成為歷史的灰燼。但無論如何,當我們面對壓力的人生,一定要想辦法過得好,或許我們可能都會像「灰燼」般忘記「理查.狄恩.安德森」這個人,然而我更深信,我將永遠記得生命裡的「馬蓋先」,對於我而言,他努力過的這一部份,已經完全成為很多人生命中永恆的「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