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48(2007/09)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仙佛心曲】 調寄:魯冰花
天命的流行永彌新 道棒牽原子登聖門
古代大明師傳一人 單傳並獨授心印心
一代代相傳古至今 背負大使命辦末春
一根扁擔走遍風塵 挑起普渡任轉法輪
士農工商乾乾坤坤 幸逢三元會沐天恩
莊嚴大佛殿梵音響 為白陽譜下妙樂章
為修士注入新力量 思仙佛菩薩慈心腸
屢次的臨凡抱希望 屢次的臨凡不言忙
點化我們不再迷惘 鼓舞我們志要伸張 啊啊
從今以後眼光遠放 今生不辜負慈母娘
【有難,我來擔】 黃金益點傳師
不能假裝沒看不能假裝沒看到
四年前,蔡點傳師計劃來尼泊爾開荒。我奉點傳師之命,同行為蔡點傳師做翻譯工作。在我的生命裡,從來沒有尼泊爾這個地方。
首次來訪加德滿都,是在最嚴冷的冬天。印象中,這是一個離文明很遙遠國家。
但是後來,蔡點傳師奉前人老之命前往泰國開荒,蔡點傳師尊師重道,前人老有命不敢違,他馬上轉往泰國開荒。
蔡點傳師不能來這裡開荒,這讓我對這塊土地的人民有些心疼。看到那一張張歷盡風霜的臉,我彷彿從他們那深邃的眼眸中閱讀到被愛的渴望。莫非是因緣際會吧!既然蔡點傳師不能來,那就讓我來吧!
忽然間,下了這樣大的決定,許多朋友都覺得很震撼,紛紛試圖要我打消念頭。
後來,總不斷的有人問我說:「為什麼要留下來呢?」我的答案是:「如果我沒來過,那麼也就沒看到他們的苦難。可是,既然來了,也看到了,就不能假裝沒看到。我來,只是想替老天給他們一點愛罷了,把老師的超生了死之道傳給他們,把老前人、前人老的慈悲大愛帶來給他們罷了。」
一定有路可以走
來到尼泊爾,第一面對的困難不是環境語言的差異,而是簽證。
這還是一個人治的國家,外國人只能拿觀光簽證,一年五個月。
我到移民局問:「如果我想拿年度簽證,有什麼管道嗎?」
移民局官員對我說:「一百萬美金,就可以拿簽證!」天啊!我差點沒昏倒。
我去找律師,律師告訴我說:「我可以替你辦學生簽證。手續費本來是伍仟美金,收妳一半價錢,兩仟伍美金就好了!」
簽證真假還不一定,學費也還不算,這只是代辦的手續費而已喔! 從律師樓飛奔出來,我跌了一跤。
試過了各種管道,許多過來人告訴我說:要在尼泊爾拿簽證,簡直是不可能。
但是,我相信老天,一定有路可以走。
我們只能等待機緣。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從這個國度的雜亂無章中,我發現,教育和醫療是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文盲。文盲延伸出貧窮的惡性循環,副作用是培植出更多貪得無厭的子民,然後讓苦難囂張跋扈的存活。文盲等待被消滅。醫療體系更是簡陋,在公立醫院裡頭,經常可以看到排隊等掛號的人群,等了幾天還掛不到號,就這樣等到死了。
我是個傳道的人,我知道,負起心靈教育和心靈醫療的使命也同時的落到我們的肩上來。許多朋友都勸我放棄這個念頭。但是,我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做最好的準備,盡最大的心,那是我該做的事。成不成,那是老天的事。
我們的一小步,他們的一大步
離國前夕,佛堂特別為我辦了一個惜別晚會。要離開台灣的親友,內心有萬般的不捨。但想到尼泊爾人的苦難,我相信大家的祝福,會是給我最大的鼓勵和信心。
從佛堂回來已經晚了,墊著腳尖到父母親房門前,只照見玻璃門內,投射出來微微昏暗的燈光。父母親睡了,燈光沉默中帶點傷懷,一如雙親面對別離無奈的嘆息。
一早醒來,神色憂傷的父親早就起身等我了。他喚我到跟前說:「真的不能等嗎?再慢點去不行嗎?一次五個月,我不要讓妳去這麼久啊!…」(強忍住悲傷。不敢告訴他,這一步走下去,豈只是五個月,也許是五年,也也許是五十年啊!…)想想當初,老前人、前人老當年來台開荒,縱身躍入台灣這塊荒島,又豈只是五個月,或是五年、五十年而已…。
拉過椅子,我坐到他身邊來,忍不住對父親說實情:「您知道嗎?苦難人家的苦,早一刻被稀釋,就早一日解脫。一個受苦的靈魂,早一日求道,就早一日得救。我們在安逸的樂境,感受不到苦境的人,等待解救的心情。既然我有幸代表老師,老前人、前人、點傳師來到這裡,要給他們愛,指引他們了苦之道,那我一刻也不容遲緩的啊!我們的一小步,就是他們生命的一大步。有些人,命在旦夕,只等著求道受明師一指。例如,有個道親的母親臥病在床,沒錢看醫生,只有等死。她每天叩頭求老師慈悲,讓媽媽等點傳師來,求完道再走。他們是以分秒必爭的心情在等待呀!我們不能以我們的樂境來遺忘他們的苦境呀…」
沉默的低下頭來,善解人意的父親,用眼神代表他的默許,不再為難我的決心了。嘆了一口長氣,緩緩的他又抬起頭來,語重心長的對我說:「自己要多保重呀!」
沉重的話語裡,潛藏著多少親情割捨的疼痛。但我也想起老前人、前人老,當初離鄉的苦楚又豈是我現在的千萬倍呢?
沉默,是為了讓你習慣我的消失
出門前,友人拉法葉遠從委內瑞拉來了電話,氣急敗壞說:「妳究竟是怎麼了,為什麼一封信,一通電話都沒有。讓我擔心妳的安危,妳知道嗎?妳是不是忘了我呀!如果妳真的要去尼泊爾,也只能去去就好,不要住太久!對了!代我向我們點傳師問好,點傳師送我的書我已看完了,我終於了解持齋的意義…」
是的,我看到了。郵件裡頭連續躺著6封他心急如焚的信,而我卻一封也沒回。最後一封是他要我看到信後,馬上給他電話,讓他知道我平安。
信箱裡頭有19封待回的信。但我一封也沒回。不是不回信,而是,在準備縱身躍入喜馬拉雅山下,貧民窟之前,我要學習沉默,讓你聽不到我的聲音,讓你漸漸的習慣我的消失啊!
而你,我的朋友,沒回你的信不是代表遺忘,而是不肯道別,不肯感傷。
不要哭,請為我祝福
登機前,手機沒電了。
最後一通的未接來電號碼,消失在候機室裡,電池殆盡的手機銀幕上。
憑著拼湊的記憶,我試著用身上僅有的五塊錢硬幣,透過投幣式公用電話,回最後一通電話。
原來是家裡公司的會計小姐,也是新民班班員的謝姐。透過聽筒,我呼吸到另一端受話人的哽咽與不安。這樣突如其來的感染,讓我在毫無心理準備的狀態下,打破了一定不哭的諾言。
「想想,我還是很不放心…」聲音裡的那頭,透滲出她濃濃的牽掛。「在外面,一切要小心。家裡沒事,妳家人也都很好,不要掛心。照顧自己為要…。多吃一些,把自己養胖一點,讓妳爸媽高興…」
說著說著,她哽咽了…。
說好了,不哭的,怎麼哭了起來呢?
出國為老天辦事,這是殊榮啊!怎麼哭了起來呢?
「不要哭呀,為我祝福啊!…」一句話還未出口,喀喳的,錢吃光了,電話斷了。
再見了,我親愛的同修
電話斷了,錢吃光了,卻斷不了我的祝福。
再見了,我親愛的同修。當您想到那些拎著行李,身負著開荒使命的前賢,孤獨的走在他鄉異地街頭,挨家挨戶的把大道勸說,請你不要誤以為,這樣沒有物質的簡單生活就叫落魄。開荒闡道是榮耀,沒有付出,怎麼會有收穫。肉體受累換來同胞得救,這種喜悅是真正的灑脫。當你遇見我們的時候,我們要的不是挽留,而是一聲加油! 2002/8/4
本文受『泰國世界日報』副刊,『大愛祈福』專刊邀稿而寫。
2001/2/7
註:感謝正和佛堂黃點傳師慈悲授權刊登,另已出版第二輯:
「流浪,為了就是與你相遇」感動人心的故事,相關出版及義賣訊息請上「正和網站,http://www.cd.org.tw 」
【論語選讀∣為政篇】韓點傳師慈悲
☆☆其他☆☆
︵四)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24)
孔子周遊列國曾經五次至衛,首次去魯攝相,適衛,二次適陳過匡皆不出衛境,三次過曹而宋而鄭……仍適衛,四次將西見趙簡子,未渡河而返衛,末次返陳而蔡而楚終返衛。孔子世家語:「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孔子離開魯國即至衛出仕,不過雖俸祿和仕魯相同,但卻沒有實權,而是處在客卿地位,無機施展其抱負。尤其衛靈公是好色之徒,又是急功好利,與孔子之道不同,孔子終於離衛而出遊他邦。
此章儀封人請見,不知在何時,焦氏以為由陳至衛之道,是指第三次。閻氏若璩以喪為失位去國,是第一次適衛。皆無考據。後之學者皆以第一次去魯適衛言之。因衛國多賢人,尤其蘧伯玉最為孔子稱道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孔子以其為志同道合之君子,到衛國屢主蘧伯玉家。衛靈公雖不賢,因朝中多賢士,由儀封人之口中可知。當時遊衛者不少,故言「君子至於斯,無未嘗不得見也」。可見儀封人為賢者而隱居下位之人,因仰慕孔子之盛德,故欲求之一見。但當時儀封人一見孔子之後,欽佩之至,故曰「何患於喪乎」,雖一時失位,然終不失為天下之木鐸。這種稱讚及這種識人的眼力,可知儀封人也非凡人矣。蓋世事盛衰循環有其定理,無道久矣,應有聖者興,興之所寄當在盛德孔子之身。
【註釋】儀封人:儀,衛國地名。封人,守邊界的官人。喪:為失位去官。木鐸:銅口木舌的鈴,古代施政教時搖木鐸聚眾來聽。此處指宣揚教化,意指天將命夫子替天宣道,以垂教後世之意。
【語譯】儀邑守邊疆的官求見孔子說:「凡是君子來到這裡,我沒有不與他見面的。」隨行的弟子就請孔子接見他。他見孔子出來後說:「你們這些人何必為老師丟官而憂慮呢?天下無道的日子很久了,上天會讓夫子當作木鐸來宣揚文化的。」
此章似為孔子在魯辭去司寇之後,由魯至衛,又由衛往陳,路經儀邑之時,所發生的事。
(五)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26)
臣有諫君之過的責任,謂之忠。朋友有規戒錯失的情誼,謂之義。但不應過於心急,而傷到對方的自尊。當為臣見君之過,便自然要諫言規過,這是臣子應有的忠忱,愛君的情操。但不可過於頻煩,以免觸怒君王,反受其辱。禮記曲禮云:「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及明哲保身之道。
交友的目的是在以友輔仁,在德行人格的修養上相互砥礪。見其有過,便自然的要去提醒規過,這是出於崇高的道德友愛,不希望他自安於過失而不自覺。出發的動機沒有錯,但不可過於自信,而強迫對方按著自己的看法去改正,完全不給對方空間去自省。雖然你的看法是合理的,但是你的急切卻傷了朋友的自我,反而惹得對方反感,而漸漸疏離了。論語正義引吳嘉賓說:「數與疏對,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事君與交友,皆若是也。數者,昵之至於密焉者也,唯恐其辱乃所以召辱,不欲其疏乃所以取其疏。」最為恰當。顏淵篇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朋友有過,應盡規勸之責,但要「不可則止」,以免造成友誼的傷害,也會召來侮辱。世之事君交友者,當知所戒哉。
【語譯】子游說:「事奉君主,諫不聽就當知止,若一再地過於急切,便會找來侮辱。朋友有過,勸他不改就當停止,若仍囉唆不止,反而會被疏遠。」
(六) 子曰:「無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公冶長11)
此章乃孔子有感於剛德之難,故歎曰,求其可命為剛者,未之見也。蓋孔子謂之剛,是乾德也,是天德。乃常言剛正、剛強、剛大之剛,皆有陽剛之美。如孔子稱謂「剛毅木訥近仁」之剛,弟子不知夫子之意,舉以申棖,孔子解曰,棖也慾,焉得剛。程子曰:「人有欲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欲。」俗謂:「無欲則剛。」孟子所謂:「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所以能無欲也。意志剛強的人,決不受環境影響,能超然於物外,而不為物所役。嗜欲之人,常屈於萬物之下,為物所掩,易受物欲之支配而不能自拔,焉得剛。
【語譯】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孔子說:「申棖多嗜欲,怎麼能算剛強呢?」
【王鳳儀嘉言錄】前 言
王鳳儀老善人(1864——1937年)是位農村長工,未曾讀書,因篤行忠、孝,自誠而明。年三十五,往救友人楊柏,行至中途“黑夜見白日”明道。三十八歲,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徹大悟,發明性理療病法,講病化世,普度群倫。
王善人講道,語似俚俗,而意境深遠,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經教,權宜說法,活潑自然,不僅足為圭臬,且為經天緯地之大經大法。其要旨在教人盡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實行“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止宿命、了陰命、長天命。”王善人常說:“人是什麼性,就有什麼命。木性人招難,火性人受苦,土性人受累,金性人受貧,水性人受氣。(以上為五陰性)”又說:“身界人主賤,心界人主貧,意界人主富,志界人主貴。”說明人生的富貴貧賤、否泰苦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欲窺全貌,就請閱讀本書。
第一節 善惡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惡;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壞就是惡;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惡。
○世上有三大惡人,盜賊不算在內。講道不行道、知過不改過,是第一等惡人;吃點虧心裏就難過,占點便宜心裏就高興,是第二等惡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卻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惡人。此外,有人誇獎,心裏就高興,受人批評,心裏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
○佔便宜就樂,吃虧就生氣,都不是好人。某人跟我學道,也算是個善人,他存的糧多,天旱糧漲價,他就樂啦,下雨糧價落,他就愁啦,哪有一點善心呢?
○要想當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別人做的事,良心上過不去,自己不那樣做就是啦。
○把自己修治好,天下就好了,因為我好了,走到哪兒就好到哪兒。
○一個人便是一個世界,我好了就是好了一個世界;佛成了就成了個西方極樂世界,耶穌成了就成了個天國。今人都等世界好了再去當好人,豈不知,真到世界好的時候,你再想好也來不及啦!
第二節 學聖
○人念古人書,要學古人才對。現在的人光念不學,把書都念“輸”啦!聖人要把書收回去,不叫人念啦!你若立志學古(聖賢)人,將來世人就得念你。給後人做個榜樣,到了大同世界,人人都跟你學,那就是念你。念書學道貴乎實行,身子要低,志向要大,和古人接碴(靈),你也就是古人。
○人只知念書要多要熟,不知照書去實行,這像看熟了地圖,知道各地的方位,沒能親臨其境,又怎能看見真風景呢?又像念熟了菜譜,沒有實際吃過,又哪能嘗到真滋味呢?
○ 今人念了許多書,知道很多古人,可是一位也沒有看上,一位也沒合心意,所以一位也沒有去學。那就是看起自己啦,可自己又常耍脾氣,不知足,這又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我看也太愚啦!
○ 我從小沒念過書,也不識字。聽說哪位古人好,我就學哪位古人。若見今人好,我就不離開他,看他怎麼行?多知一個人就多知一條道。我初學“羊角哀捨命全交”去救楊柏,次學“楊一守墳”給我爹守墳三年。我做一宗事就學一位古人,那古人的靈就來助我。這就是我的“學而實習之”,正和聖人的道相合。可惜世人信不真,不肯去學,遇見好人也不注意,那是空學沒習。
○ 念書不如念人,念人不如念我,念我不如念天。古時念書,每人一本,會念不會用,書是書,人是人,那是“一本散為萬殊”。現在我們不用書,光講道,叫做“念我”。念明白了再去實行,這是“萬殊仍歸一本”。一是天道,這是念天。
○ 念書不如念人,把一個人當作一個字,把一家當作一句,把一村當作一章,把一縣當作一本,把一省當作一部。一個字有許多講,一個人也有許多事,這就叫念人。
○有一位前清考中的秀才對我說:“古人說書內有黃金,我已中秀才,還是受窮,古人把我騙啦!”我說:“你讀了很多書,實行了幾句呢?你若不照書行,不是古人騙了你,是你把古人騙啦!”
○有人問:“我早年讀書,不敢希聖希賢,今日學道,又不敢學佛學仙。聽善人說,立地可以成佛,不知我能不能成?”我告訴他:“念書的人,叫聖人給嚇住了,不敢去學;學道的人,被佛給嚇住了,不敢邁步。古時的聖賢仙佛都是人成的,你也是人,要能學他,也就是他,有什麼可疑的呢?”
○聖人所以為聖人,就是勸人學道。我們要想學聖人,勸人就是了,有什麼難呢?古時聖人是教書成的道,現今的教師也是教書,為什麼沒成呢?聖人教人學道,不管有錢沒有錢,是以教人為主。現今的教師,只知賺錢,不管人成不成。我說聖人凡人的區別,就在這一點。
○我們認識一個人,也不過認識他面貌的大概,就知道他是誰,又哪能把他的肢體毛髮,處處辨認清楚呢?明道也是這樣,讀書也是這樣。能把《大學》頭一章念明白,一切人道都知道了。把《中庸》的頭一章念明白,天道就都明白了,成神成佛、為聖為賢都用不了,可惜人都是務廣而荒啊!
○孔子老年和群弟子言志,他願“老安少懷”,光說沒有做到。我立了許多安老院和懷少園,是替孔子還了大願。孔子傳道,光教男子,沒教女子,我辦女學是補孔子的漏。
第三節 學佛
○存佛心、說佛話、行佛事,當體成真就是佛了。現今學佛的人,大都從“欲明明德於天下”上去用力,不知從“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上入手,所以不能成佛。
○人都不知顧名思義,不知“我佛”,就是我自己。偏向外求,越求越遠。所以古人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現今的人都被大帽子扣住了,學佛的人便以為佛是獨一無二的,誰也不能學。若有人說要學佛,就以為狂妄,認為是侮慢佛。其實這樣人是把佛看小啦!如果人人行佛道,人人是佛,那該有多麼好!佛是願意人人都能成佛,不是自己成佛就完了。
○佛的心裏,不但願意人人都能成佛,並且願意能比佛更高幾等。人也必須把人教得比自己高,才算對得起人。
○普通人以為別人的事與自己沒有關係,所以不注意。不知人就是我,我就是人,人我本是一體。把人我一體做到了才是佛界人。
○人說佛國裏一人有飯吃,大家都有飯吃,一人有物用,大家都有物用。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人我的分別。所以沒有人我的分別才是佛國人。
○學“好”是學“好”,學道是學道,分不清可不行。某人開口就是佛,我專講我。佛是人的榜樣,照佛說的去做,才能成佛。天天講佛,日日說佛,顯示自己知道的多,那是學“好”,不是學道,像開個謊花,不能結果。
○人都念已成的佛,我念未成的佛,使他成佛,才是真念佛。誰是未成的佛呢?世上人都是。我勸他盡人道,就是念他成佛呢。豈不知佛不是空念成的,是由爭貪裏漏下來的,我不爭貪也勸人不爭不貪,但人還不信,真招笑。
【三昧水懺的故事】
三昧水懺的起源,是唐朝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滌人面瘡而消除累世冤業的懺法。
在唐朝懿宗皇帝時,有一位知玄悟達國師,在他年少還未被封為國師時,曾參訪叢林,掛單在一間不知名的寺裏,正巧另一位僧人也掛單在該寺,但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通身長滿了瘡,發出很難聞的臭氣,所以都沒有人想要和他來往,國師住在他的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應他,一點都沒有討厭躲避的感覺。
不久那位病僧的病也好了,為了道業各奔前程,在臨別的時候,那位僧人為了感激知玄和尚的德風道義,就對他說:「你以後如有難臨身,請你不妨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記住山上左邊兩棵大松樹連在一起,那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標誌。」說完便離去了。
後來知玄和尚因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崇敬,就封他為悟達國師,還賜他沉香莊飾的寶座,悟達國師坐上寶座之後卻生起一念傲慢心,心想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於是從這時候開始,膝蓋上便生出一個人面瘡來,長得和人面一模一樣,每次還要用飲食餵他,也能像人一樣開口吃東西,悟達國師當時痛苦難忍,遍請各地的名醫,但是每位名醫都無法醫治。
國師這時突然記起過去,同住的那位病僧臨別所說的話,於是便前往西蜀彭州九隴山去尋找。一日,天色已晚,忽然看見了兩棵並立的松樹,再往前一看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堂與那僧人,兩人相見甚歡,國師便把所患的怪疾告訴他,僧人便加以安慰,告訴國師不要擔心,只要用清泉水洗一洗即可。
次日清早僧人就令一個孩童引領國師到巖下清泉的溪旁清洗,國師剛要捧水洗人面瘡時,人面瘡竟然大聲呼喊:「不可以洗啊!您知識廣博、見解深遠,但不知是否曾讀過西漢書上,袁盎與晁錯傳呢?」國師回答說:「曾經讀過。」人面瘡就說:「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錯就是我,當時晁錯被腰斬時,心懷怨恨,因此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可是您十世以來,都是身為持戒嚴謹的高僧,冥冥中戒神在旁守護,使我沒有機會報復,而今您受到恩寵,動了一念名利心,無形中德行已經虧損,因為這個緣故,我才能接近您的身邊來報仇。現在蒙聖人迦諾迦尊者出面來調解,賜我三昧法水(此三昧水是迦諾迦尊者三昧力的加持而成三昧法水),讓我得解脫,今後我不再與您為難作對了。」
悟達國師蒙受聖人的救護,洗除多生的宿冤,因此寫成懺本,早晚恭敬禮誦,來報答大聖的恩德,並命名為慈悲三昧水懺,就是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開兩家累世冤業的緣故。
今日大眾在禮拜懺悔時,藉由祖師大德身行、言教的提示,應當發起真誠的清淨心,以三昧法水洗去我們累劫的塵垢。
後記:會挑這篇文章來與各位大德分享用意即為,一貫道的修持法門,融合儒、釋、道三家之大成,要以儒門的禮節行於外,以佛家的戒律誠於內,以道家的清靜心為根本。看完以上這則小品,相信可以深深感受得到「慎心念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這句話。只是一起驕慢心,即惹來累世的因果追討,也因有之前無相的佈施功德,才得以遇難呈祥,躲劫避難。今日得逢自古不輕傳的大道,因時值大開普渡之際,一定要廣渡有緣眾生,而在隱微之處,也要時時記得安頓自己的身心,方符合仙佛所云:動時渡人,靜渡己。這應該才是最圓滿的修持方式。
【至少要平靜】
在你跌入人生谷底的時候,你身旁所有的人都告訴你:要堅強,而且要快樂。堅強是絕對需要的,但是快樂?在這種情形下,恐怕是太為難你了。畢竟,誰能在跌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還覺得高興?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平靜。平靜地看待這件事,平靜地把其他該處理的事處理好。平靜,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能做到這一點,你就已經有了復元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