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44(2007/05)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仙佛心曲】 調寄:老情歌
細思量往事歷歷如昨 似雪泥鴻爪轉瞬過
是機緣把握 還是光陰蹉跎 徒留無限感受
曾經掌聲起起落落 遊走人間尋找快樂和自由
不懂捨棄又如何灑脫 一路跌跌撞撞 力掙突破
對未來正知正見的抉擇 踏出肯定的步伐走
發揮大力量 付出所有
但求心無怨無尤已足夠(其一)
天上明月本來圓缺常有 人間悲歡難強求
看好事多磨 見離人心上秋 只怕是道情轉為薄
心懷仁愛胸襟開朗恕過 提昇心境瀟灑志遨遊
邀得知音共伴道契闊 天涯海角不再形單寂寞
堅持曾經立下的承諾 再多艱難絕不放手
縱然生命如月水中浮漚
師盼徒此生不白活(其二)
【讀經少年:莊鴻宇】88.11.23中時報導,台北醫學院學生
就讀於台北市北安國中三年級的莊鴻宇,家裏一大片書牆全是他讀過的書,從整套的兒童百科、偉人傳記集,到各種古典小說演義,到十三經注疏等中華古籍全有。 莊鴻宇愛讀書,一派文靜,全班同學給他的性格評語是「富於批判精神」和「善於表達」。莊鴻宇言談間用字遺詞比一般同齡學生的詞彙更豐富而文雅,反應靈敏,雖不脫稚氣,但觀察事象卻深入細緻。
推動讀經的靈魂人物王財貴曾對莊鴻宇說:「胡適之飽讀古書,因此,推動白話文運動得心應手,他在十一歲就讀完資治通鑑。」莊鴻宇於是在小校五年級那年便讀畢原典的資治通鑑。
莊媽媽談及早年調教莊鴻宇背誦古籍時指出:「莊鴻宇才七個月大時,國學素養深厚兼精通醫理的隱者鄒金輔,就叮嚀我們夫婦對這個小娃要好好教他唸古書,也要盤坐練身。還有每天要早睡早起,注重營養的正餐,不吃零食。而且,多吃與體溫相近的熱食。」莊媽媽遵照指示用母乳餵養莊鴻宇長達一年八個月,同時,以最自然方式教育他。在莊鴻宇唸國小以前,全家總是每晚八點左右就熄燈就寢。
從一出生,莊媽媽就廿四小時播放三字經給他聽.
莊媽媽又表示:「莊鴻宇一路走來,碰上好多貴人相助,真是感動又感謝。最早我受惠於空大老師許應華對在育兒教育方面的啟發,接著有書法家林隆達教莊鴻宇學書法,進而介紹王財貴教他讀經,又有名書法家杜忠誥進一步指導他書法。其他還有許多教過莊鴻宇的老師,如雙溪國小的李真、花嘉鴻和北安國中的王瑪莉等人,他們都容忍莊鴻宇以特殊的方式讀經。有些時候為讓他多一點時間讀經,還通融請假,或開例成全。」
據悉,莊鴻宇唸北安國中一年級下學期時,黃鴻章校長為此特別召開校務會議,徵詢各課任老師同意准莊鴻宇不必上正課,可以在圖書館自己點讀《十三經注疏》,但利用下課時間考小考,以符合學校的規定。
莊媽媽還回憶說:「自從莊鴻宇出生之後,我就二十四小時不停播放三字經讓他聆聽,七個月大,他就會自行操作錄音機,弄壞了,爸爸並不責怪,還換一部新的,讓他繼續使用。到了三、四歲讓他練盤坐,大概四歲就已認得三字經、千字文、菜根譚、幼學瓊林上字形和字義。六歲以前,我每天早上五點就叫他起床,開始讀古籍經書一個小時,六至七點早餐,七至八點學鋼琴或小提琴,八點五十五分左右準時到幼稚園上學。 」上幼稚園期間,他已將住家附近故宮兒童活動中心的藏書全部看完。古典演義小說的文采繽紛,讓他讀得津津有味!
莊鴻宇續經的突破點,是在小二升小三時。當時書法老師林隆達介紹他跟王財貴讀經,開始有計劃大量的背誦中華經典,在同儕競爭和相互鼓勵之下,大有進展。
不久之後,大學、中庸、論語、唐詩、老子、莊子、孟子、詩經和易經都背得琅琅上口,有些甚至背誦過二次。莊媽媽表示:「莊鴻宇除了背誦經書之外,大致上,小三那年,已將台北市市立士林圖書分館的兒童藏書看完,後來,我們還鼓勵他直接閱讀古文版的三國演義西遊記,古典演義小說的文采繽紛,讓他讀得津津有味,從而導引他進入浩瀚的中華經典世界。後來,連校內圖書館的藏書,也全被他讀完。
小四時曾在沒書可讀的情形下,王財貴還借他《中國歷代演義全集》,看得好不過癮。 」至此,莊家為了讀莊鴻宇有更多時間背經讀書,開始跟學校老師商借時間,早上讓莊鴻宇多留點時間在家裏讀經,晚一點再進學校,等到下午再補做打掃教室之類的雜務工作。
國小期間,讀經之外,莊鴻宇還上過杜忠誥的文字學,也參加過不少夏令營活動,譬如:小小領袖營、自然科學營、佛學研習營、基督教少年營,偶爾也寫作對外投稿,不排斥也不放棄任何新的嘗試。由於參加校內的設計比賽成績優異,因此,也曾代表學校參加對外的花燈製作競賽。由於老爸莊昭龍擅長小提琴,所以,莊鴻宇從小亦跟隨父親練琴多年或合唱也都難不倒他。由於均衡發展,他也獲得參加全國城鄉學生交流活動的殊榮。
他的死黨全是K盡學校藏書的少男少女
莊鴻宇進入國中,剛開學之初,因為酷讀經書的習性和大多數同學差異性實在太大了,因而一度飽受困惑。上國中,他仍利用時間大看課外書,下課就往圖書館跑,回家也不太看電視,還是保持早睡早起的習慣,與一般同學的生活方式不同,造成他跟同學無法融入。但是,母親還是耐心鼓勵說:「男孩子畢竟要走出社會,所以,也應多體會跟同學友好相處之道」
如今,國中生涯已進入最後階段,他在班上的分組活動,已常常被同學選作組長。莊鴻宇現在得空也打打球,或遠赴大陸協助推廣讀經活動,或聽古典樂,或上山看泉湧的水脈。昔之童蒙,如今早已蛻變成多聞多問、慎思明辨的翩翩少年。
保有一對好眼的讀經才子莊鴻宇,目前的死黨也是K盡學校圖書館全部藏書的少男少女,他說:「其中,有一位好友機巧靈活,不只看遍所有的武俠小說,還能自創武俠故事。另一位好友則是從小一迄今同班十年,這位朋友不只胸藏萬卷書,也是他的諍友,他的言行稍有偏失,一定被她K一番。」
問他將來「志向」如何?他則含笑稚氣地表示:「我還不太知道、不過,根據學校的性向測驗,文藝達百分之九十九,服務類是百分之八十七,農漁和科學均為百分之七十五。輔導老師跟我分析,最佳的出路可以往心理學發展。不過,我卻覺得動物學還滿好玩的。」
跟著家人住在外雙溪山林間的莊鴻宇還說:「我非常希望有更多人來讀經,各個學校能像推動鄉土教育那麼熱心地推動讀經運動。如果每個人都讀經,我就不會孤單了。」
【論語選讀∣為政篇】韓點傳師慈悲
(十一)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19)
孔子時代的執政者,不為百姓設想,只顧一己之私利,不管百姓的死活。一是重稅政策,橫征暴斂,多事搜括,他們將古代稅制改用「田賦」,以遂其私欲慾。一是重刑,人民因為賦稅的不堪負擔,一旦年荒歉收,老弱轉乎溝壑,或是自尋死路。少壯者不免挺而走險,以求生存,以致盜賊四起,社會不寧。詩經苕之華詩曰:「知我如此,不如無生。」「人可以食,鮮可以飽」。當時的人民這種生不如死的厭世思想,都是政治所造成的。可是執政者卻不知反省,探討社會禍亂之源,還力求弭除。因而嚴刑峻法予以制裁,詎知,民已厭世不怕死了,嚴刑峻法又有什麼用呢?徒使社會紊亂情勢愈加嚴重,老子所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74)政府不能體恤民情,專門以刑罰來壓制百姓,結果是產生反效果,故孔子欲以德化來代替那主殺政策,要主政者以德化人。及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使百姓從內心興起向善之心,而格其非。以禮來正其風俗,使民循規蹈矩,知恥尚義,天下字歸於治矣。集注引范氏說:「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此說和老子提倡「為無為,事無事」有相同之意義。可見德化之功效,實勝於嚴刑之法制,故孔子力陳之。
【語譯】記康子向孔子請教為政道理曰:「如果殺了壞人,而成就好人,你看如何?」孔子對曰:「你為政何必用殺呢!你自己想要好,百姓也就跟著做好了。為政者的德行是風,百姓的德行是草,草被風吹過一定會順風而倒的。」
(十二)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子路2)
宰為城邑之長,為政當識其大體,有司為宰所統轄,刑罰為宰所掌用,賢才為宰所任用。長官的行為可為下屬之借鏡。故應先之勞之,以為有司之榜樣。不必多費唇舌,即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用人取其長,只要能稱職,分內的事做好,些須小的過錯,不必過於追究,以期改過自新。舉賢任能,則有司皆得其人,而政治清明,人心悅服。人要盡知天下之賢才,是不可能的事,如先舉其所知,使人皆知你好賢,則賢才咸進。不才者則遠之,如舜舉皋陶,湯舉伊尹,皆舉其所知也。
【語譯】仲弓做季氏的邑宰,向孔子問為政之道。孔子曰:「凡事,要先給各項負有專責職務的主管去辦理,寬恕官員們的小過失,舉任有賢德才能的人。」仲弓說:「怎樣才能知道誰是賢能的人,而去任用他呢?」孔子說:「先舉任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到時別人自然就不會放棄推舉的機會了。」
【十五位老爸的致富心法】
父母總是希望子女能夠過的比他們好,但是給子女不勞而獲的財富往往會害了他們,要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或是希望子女擁有致富能力,這些爸爸們用心栽培子女財富種子的方法,你不能不看。
一年一度的父親節難得與子女共度,各位辛苦的父親們是否收到令你難忘的禮物呢?
在十年以前的父親節,孩子們流行送的禮物是成績單;最近幾年,流行送的禮物則變成了帳單。現代的父親請先別感嘆,因為,孩子送的禮物,其實正反映出父母傳承了什麼樣的金錢價值觀給他們。
在父親節之前,昆仲創投執行副總經理王財貴,也從大兒子那兒收到一張單子,只不過,那是一張未來大學四年生活的預算單。而大兒子的這張預算單,則是源自於王財貴寫給大兒子的一封信。
那一年的四月三日,王財貴的大兒子在台灣大學的甄試錄取榜單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同年九月他將正式成為台灣大學的新生。在得知喜訊的當晚,王財貴就動手寫下一封給大兒子的信。但寫完後,王財貴並沒有馬上寄給大兒子。
‧當孩子發現資源有限時,就要學著管理、學著創造出更多的資源,甚至敢於冒險
隔了兩個星期,一場與友人的定期聚會在王財貴家中舉行。當中信證券資深顧問李顧彬、日盛投信董事長蘇英孝、前亞東證券董事兼資深協理張漢傑等十多位友人齊聚後,王財貴也把大兒子邀請過來,然後拿出寫好的這封信(見附件),當場朗讀給兒子和友人們聽。
這封信,是王財貴敦促大兒子獨立生活與理財的宣言;這場聚會,則是見證王財貴大兒子開始獨立的正式儀式,另外也告訴兒子,將來有投資理財上的問題時,可以多多請教這些觀念與行動都很高竿的叔叔伯伯們。
在這封信與聚會之後,王財貴交給了大兒子人生中的第一筆財富——一百萬元。而在開始運用和管理這筆財富之前,王財貴出了一道功課給大兒子,就是擬列出未來四年生活的收支預算單。為了交出這張單子,大兒子鼓起勇氣,拿起電話打給尚未見面的學長,詢問學費、校外住宿、生活等各種可能的花費。
「這張預算單,是在訓練兒子兩項能力:第一項是當孩子發現資源有限時,就要學著管理、學著創造出更多的資源,甚至敢於冒險。第二項是看未來的能力,例如在列學費支出時,要能預想到,學費是會漲的。」王財貴用心獨具地說。
雖然在大兒子的預算單裡,沒有預想到學費是會變動的,但看到大兒子面對被父親強迫成長的反應,對王財貴來說,已是最難能可貴的父親節禮物了。
和王財貴一樣,保誠投信大中華區投資基金總裁曹幼非的大兒子今年即將上大學。不過他的孩子對金錢的觀念非常精打細算,「要他們送我禮物,門都沒有!」
‧家裡只承諾供應念書所需,讓小孩能夠懂得精打細算,會去想好最壞的狀況
不過,說這句話的曹幼非,對於兩個兒子的想法,不但不生氣,反而很得意兒子們繼承了他「勤儉持家」的家風。
他也希望大兒子上大學後能搬離家,開始獨立生活。雖然曹幼非並沒像王財貴般寫信、辦儀式,但他在兒子十歲左右,就告訴兒子,他會供應一切的生活開銷到兒子念完書,之後就要靠自己想辦法。而曹幼非和太太的錢,大部分都會捐出去。
「把錢留給他們,是害他們。」曹幼非說。大概就因為曹幼非有這樣的打算,讓兩個兒子很懂得精打細算,不但要求曹幼非不准動他們的壓歲錢,自己打工賺到的錢就存起來,購物消費就都花父母的錢。兒子這麼占父母的便宜,曹幼非卻是說:「他們以後很難沒飯吃,因為精打細算,會想好最壞的狀況;也因為知道精打細算,他們以後一定會發達。」
摩根富林明中國區總經理王鴻嬪和先生李挺生的三名子女雖然都還小,但也已決定,在孩子們二十歲時,給他們一筆現金。只是,這筆現金會有多少,卻要看三名子女的命運造化了。
原來,李挺生分別在三名子女出生那天,買了三支股票型基金。大女兒出生時,台灣股市指數大約三千多點,二女兒出生時是六千多點,小兒子出生時的股市指數逼近八千點。「若他們同樣是五歲時,就只有大女兒會賺到錢。」李挺生算了算說。
‧從小為兒女開立帳戶,可以讓孩子從小學習管理金錢,培養他們對錢的責任感
只是,目前三名子女年紀還小,儘管知道父母用買基金的方式幫他們存錢,但並不是很了解。李挺生倒也不急著解釋,因為他認為,以孩子目前的年紀,應該先打底,也就是培養正確的財務智商(Financial Quotient)。
李挺生的做法和王財貴、曹幼非一樣,都是在孩子還小時就開設自己的銀行帳戶,每當領到壓歲錢或省下零用錢時,就存進戶頭裡,養成儲蓄的習慣。像法國人就認為,讓孩子擁有私房錢,有利於他在經濟上的獨立性。
至於孩子的零用錢怎麼來、怎麼用,李挺生倒是別有一套訓練家法。「該做的事是不能換錢的。報酬不是無中生有,必須有表現才行。」李挺生說,所以寫作業、做家事,都是本分。課業成績、表現不錯時,才會獎勵。王財貴灌輸這個觀念給兩個兒子。所以,他的兒子若想在每頓五十元的餐費外,再多爭取到一百元,就必須朗誦一篇文章,或是贏得競賽。
而在零用錢的使用上,李挺生通常是一次給孩子一筆錢,讓他們自己去消費和管理,如此不但可培養小孩對錢的責任感,也會學得控制收支。國華人壽台安營業處處經理蘇進賢,也是這樣訓練子女的用錢能力,「讓孩子們用自己的錢去買東西時,他們反而比大人還謹慎、還斤斤計較。」
雖然李挺生花很多時間與子女互動,了解子女的理財性格,並且「因材施教」。但子女長大後,還是有可能計較父母給的錢不一樣,那怎麼辦?李挺生表示,只有一次又一次去講,這是各自的命。更何況,孩子成年後,要靠的是自己努力,而不是父母給的錢。所以,李挺生在孩子還小時,就告訴他們:「錢是我們的,與你無關。」
因為「不想剝奪他自己賺第一筆一百萬元的樂趣」,所以李挺生這麼做。不過,李挺生並不是第一位持此觀念的父親。
‧留遺產給兒女只會害了他們,重要的是讓子女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
惠普的創辦人之一普克(David W. Packard),在臨終之前,捐出他一生財產約五十多億美元。他的子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健康、正常的遺產捐贈有利於子女的成長、成才和社會的發展,將鉅額財產捐獻出去,下一代才能得到重新創業的樂趣,「樂趣不在於擁有,而在於創造。」
另外,王財貴和曹幼非不留太多錢給子女,而要捐出去的想法,這幾年在美國富豪圈中已成為一種新風潮。從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投資家華倫.巴菲特,到好萊塢女星潔美李寇蒂絲都是這股風潮的實踐者。比爾.蓋茲早在四年前就宣布,在他約一八五億美元的財富中,只會給每個孩子一人一千萬美元,剩下的將捐給慈善機構。他和妻子梅琳達之所以這麼做,是不希望子女過著偏執無意義的生活。
華倫.巴菲特也曾公開表示,那種以為只要投對娘胎就可以一輩子衣食無憂的想法,有損他心中的公平原則,所以在他和他太太的遺囑裡,將大部分的財產捐給了巴菲特基金會,巴菲特對子女說:「想要成為億萬富翁,不要指望你們的老爸,我不想傷這個腦筋。」
‧小標:讓兒女見識貧窮,才會有勇於追求財富的動力,這個對於金錢的態度將會決定貧富的未來
美國的富豪們,為了讓子女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將財產捐給慈善機構;而台灣的林士峰,則是教導子女,為了行善,必須先累積財富。
人稱「電腦牧師」的林士峰,賣了二十年的電腦,也做了二十多年義工,幾乎叫得出名字的基金會,林士峰都資助過。八月十四日,林士峰和十歲的女兒將連續第五年參加世界展望會「飢餓三十」活動,而讓兒子到創世基金會去幫忙整理發票。
「認識了貧困,也就認識了財富。只是愛心的種子要早種,才能長久不滅。」林士峰說,經常做義工的他,很希望子女能繼承他的愛心,但不希望子女像他做得這麼辛苦。所以他也經常告訴孩子,愛心是會磨損的,所以要培養愛心,但也要追求財富,而且還要做好財務管理。
「金錢是一種態度,你應對它的方式,決定了你究竟是窮人還是富人。」甫於七月接受本刊越洋專訪的《富爸爸 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如是說。而如果一個人有著窮人的心態,那麼子女將會複製下去,所以清崎也才會說:「貧窮是永久的。」
可是,貧窮真的是永久的嗎?透過財富基因的修補,能不能打破清崎所說的「魔咒」呢?有一年,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在舉辦的「破解貧窮循環魔咒」活動中,發表了為期三年的脫貧計畫的成果。
社會局社工謝宜蓉表示,過去三年下來,共有六十九戶低收入戶,在一連串的理財課程訓練、就業與心理輔導下,經過「家庭發展帳戶專案」,累積了近一千萬元的總存款金額。雖然,平均每戶存款不到十五萬元,但至少已脫離了絕對貧窮,向累積財富而非債務跨出第一步。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清崎說的其他人,在這年頭的社會,恐怕是銀行、債主、警方或騙子。而你要把孩子交給這些人嗎?或者在父親節過後,再看一眼孩子們送的禮物,若能因此看出它所反映的孩子的金錢價值觀,那麼它也會是最有意義的父親節禮物了。
(本文轉載自今周刊第399期)
【保健篇:腸道照顧好,百病不來找】
二、 提臀搖擺
1、仰臥,雙手繞於後頸部交叉。雙腳以立膝
彎曲。
2、深深地吸一口氣,抬高腹部,腳跟不離地,
意識集中於丹田,閉氣。
3、有力地吐氣,保持丹田力,將意識轉移集
中於骨盆,腰部移至右(左)方,在右(左)
側做腰部上下運動。此時,雙肘及肩膀不
離地,換左邊做同樣動作。
三、 仰臥屈膝扭腰
1、仰臥,雙手繞於後頸交叉,雙腳合併以立膝
彎曲。
2、一邊吸氣,一邊將腰背用力挺出,扭腰並將
雙腳向左倒放地面,頭轉向右方。
3、呼氣回復。
4、重複動作,換邊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