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59(2000/04)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有緣的人兒請進來 活佛老師慈悲
有緣的人兒請進來 請進來 請進來
這裡的道理很精彩 請不要錯過自我淘汰
佛堂的規矩怎麼來 怎麼來 怎麼來
不要被這個排場嚇壞 其實這不奇怪
生命的意義是何在 左安排 右晃擺
新新人類禮義不甩 常耍賴 道義兩邊排
他這拜那拜上拜下拜 迷迷糊糊自己都不明白
真正的所在自性的如來 在你們的自身非在外
現在的人兒求新求怪 講道理 人笑呆
實實在在並不壞 心安理得挺實在
聰明的人兒大步邁 勇擔待 是英才
駕起法船散播大愛 渡眾生都脫離苦海
他這拜那拜上拜下拜 迷迷糊糊自己都不明白
真正的所在自性的如來 在你們的自身非在外
◎ 註:此篇訓文為今年度各種研究班的善歌集之一。
失眠的漁夫 不失眠的人
有一位漁夫常到海邊的小島上捕魚,他常趁著海水退潮之際,涉水到島上。捕完魚後,再趁著海水漲潮之際,趕快渡水回岸。某日,該漁夫因錯失了時間,要回去時來路已因漲潮而淹覆,他正在煩惱之際,小島上一位種蘭花者好意留他在蘭屋住一宿,漁夫滿心歡喜的道謝後,就住了下來。
到了半夜,漁夫在佈滿香氣的蘭屋中,翻來覆去,久久不能入睡。一向倒頭就睡的他,今夜居然怎麼也睡不著,好像缺少了什麼似的,後來他才恍然大悟,立刻起身跑到屋外把魚籃子拿進屋內,罩在他自己的頭上,一聞到籃內的魚腥味,他馬上如平常一般安然入眠。
這是謝經理告訴後學的一則小故事。有人問後學:「既然經明師一指點玄關」就可以「天堂掛號,地府抽丁」,那表示從此以後,地府裏已經沒有我的名字,我死後也絕不會墜入地獄,受閻羅王的管轄,而且還可以直升理天。那我現在不用修道,等回理天再修還來得及,現在應該及時行樂才是!」後學剛開始被這個問題,問的啞口無言,乍聽之下,似乎言之有理,但又覺得不太對勁。後來經謝經理的開示,後學的心頭疑雲才豁然開朗。
人生在世若不修道,即使憑天恩師德可回歸理天,但就如同漁夫聞不習慣蘭花的香氣一般,終究還是待不住,而自願再墜落凡間(如漁夫把魚籃罩在頭上一般)接受輪迴之苦。試想一個終日喜歡酒色財氣,喜歡熱鬧的人,又如何能接受理天裏的幽靜、安詳、無形無相的環境呢?所以,奉勸諸位已求道而想「回去理天再修道」的道親們,應「及時行道」;不要心存明師一指點即有地獄豁免權的想法,不知珍惜把握因緣而「及時行樂」去,上了理天當一個「失眠的凡夫」,這是何等的無知,悲哀啊!
天然師尊叮嚀慈諭 (其三)
《021》
為師的一片心懷,竟然無法對你們道場的站在前面操辦的人,叮嚀訴說心語;只因為你們的心與為師不能契合,而且又太執著人事的是非和外在名相,終日栖遑辦道事務,卻不能迴光返照於自性的本覺,大概是為師無德,所以無法感動你們吧!
《022》
三才不只是屬於一個道場所有,如果能有見道成的助化機會,為師願意到各處去增上我所有徒眾的信念,否則你們不善用,就太辜負上蒼賜給的一盤妙機。
《023》
其實上蒼給了你們道場太多的機會,可惜你們內心都缺乏那真誠感恩的接納,對先前的十數件因果冤久的機遇有厭煩推絕的心,所以多少也斷送了更進一步與十方幽冥契助的機會,間接使得撥轉氣天大仙到你們道場顯化的因緣,也因而停頓或轉到其他道場,為師說出這番話,也不知你們道場的前賢能不能接受,自以為不執象的著象也是障礙啊!
《024》
對已離開道場或退道的弟子,為師都不忍遺棄和斷絕。你們站在同修的立場,豈可不聞不問?更當存養祈禱祝福的心,願希望上蒼慈憫,願他們早日迷途知返,心若愈真切,則實可感召他們的省覺和回頭。
《025》
不要執著流年的批算,不要頹喪環境的逆流。當你發大愿、立大志與佛菩薩心同共鳴時,則一念可超三千,直出生死之途,十方眾生也因你一念的真誠,而攝受在這種鳴響裡,那真是值得慶幸啊!
《026》
不要太強調和注重佛堂或道親人數的多寡,而造成了爭奪擁有的心念,這都是不正確的,稍起偏差即起心計較,則易墜道,須知道:上蒼最後的評功論果是以德性、戒律、心念、愿行、火候而定昇降,並不在於外來的福德名相。
《027》
多少人眼前已捲進了道權、道勢、道名的陷阱而不自知,真叫人痛心惋惜;修道人最後在此著相不省、夫復何言?為師和你們師母當年什麼都沒有帶著回去,留下三曹的責任和人間道場讓你們去辦,你們又有什麼好執著你的、我的爭奪呢?
《028》
先我修道而歸者為古哲,先我而修道者為前賢,與我共存而修道者為同修,此皆千生有幸的良師益友,都有值得我們尊敬、禮叩之處,應當時時存著謙卑心去學道。
《029》
莫經過了數十年的修辦道,只有財富上、名聞上增加,而自性智慧卻依然無法增上,那永遠只是福德而已,這點末法眾生可千萬要識透。
《030》
在整個修道過程中,用、捨、行、藏要能相互兼顧,以外王的事功,去開創四方,這是辦有形的道務;以內聖的德業,來提昇心性,這是辦無形的道務,方能有所成就。
生值佛世難(人有二十難之五) 證嚴法師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人海茫茫,何處是歸程?』這表示人生在世間,心裡茫茫然沒有一個皈依處;佛經中有『一眼之龜,適逢木孔』的比喻: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塊浮木,中間正好破一個洞;有一隻獨眼之龜每隔一千年才會浮出海面一次,就在牠浮出海面時恰恰好穿過這個洞,把頭伸出來,這種機會多難得啊!在人生的大海中,要找一個真正的皈依處,就像那隻獨眼海龜千年後浮出海面,正好把頭穿過木孔那般的困難,機會是那麼的少,所以佛陀說:『生值佛世難』。我們的生命,雖然不斷地在六道中輪迴,但我們要得人身確實很難;既得人身,又能和佛同一個時代更難;與佛同世,又同住一個地方,更是難中之難;能與佛同住一個地方,又能見佛,那更是不容易啊!二千多年前,佛陀出生於印度,而我們是否也曾與佛同世呢?縱然與佛同世,但地球這麼大,我們不知生在那個角落,也不一定能與佛同生於一處;即使以上兩個條件都俱足,是否能見佛面,也是一個問題,所以說:『生值佛世難』。
換我心為佛心
雖然佛陀在世的時間距離我們現在已有兩千多年,如果現在的人能依著佛陀留下的教法修學精進,必能深入佛陀的精神;只要心中時時有佛,那我們就好像與佛同世一樣啊!若聽聞了佛法,卻不知好好去運用,即使是與佛同住一處,也是離佛很遠。
佛經曾記載,佛陀到了一個只有九萬人口的小城;有三分之一的人,曾見過佛,聽過佛說話。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只聽說佛已經來到城中,並沒有見到佛。其餘的三萬人,不只未曾見到佛,就連佛名都不曾聽到,怎會了解什麼是佛法呢?雖與佛同世,但要見佛仍是很難!小小的一個只有九萬人口的城市,也只是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機會聽聞佛法啊!何況我們離佛已經二千多年了!佛陀告訴我們『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仔細想想,九萬人中有三萬人連佛名都不曾聽過,雖然與佛同世,卻如同隔世,那有佛法可言;其他三萬人,雖曾聽聞佛名,卻沒見過佛面,那又有什麼受用呀!剩下的三萬人,雖見過佛,但是否能把佛的道理領納於心呢?如此再三過濾,又剩下多少呢?這麼說來,只要能接受佛的教化,『與佛同世』和『與佛不同世』,也是一樣啊!
如果我們時時刻刻以心念佛,則佛在己心,把自己的心換成佛心,如此不只可以『與佛同世』,而且還可以彰顯佛的智慧,及啟發我們的佛性。我常說,不要輕視自己,因佛常在我們的心識裡,我們的心如果時時將佛的心,佛的行為運用於生活中,佛已伴隨我們同行,怎會『生值佛世難』呢?
如法修學善巧運用
現代的人,若有仰慕賢人的心,他自然會用心尋找明師,但要想找到一位真學實德者,卻也不是易事。因為『真學』與『實德』不是在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的。佛陀就是一位具足真學與實德者,他的教法,我們已聽過很多;佛的事蹟,我們也知道不少,若能把聽來的道理用行為表現出來,那麼佛就時時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的生活行動中了!雖說『生值佛世難』,但只要佛心與我常在,即與生逢佛世無異,也就不成其難了。
就像前面說過的『得睹佛經難』,我們要聽佛經,了解佛法,是不是很困難呢?以現在而言是很容易啊!因為到處都有人在演講,而且往往是場面盛大的佛法演講。聽講者也很踴躍,有時侯是幾千人,幾萬人。但是這幾千,幾萬人當中,到底有幾位真的把佛的教法牢記在心中,再拿來應用呢?如果人人聽了佛經,都能把它應用於日常生活,那我們的社會早就已經淨化了!可惜的是,聽了以後沒有實際應用;像這樣,即使聽過佛法和不聞佛法又有什麼差別?
現代人的知識水準提高了、看佛經那會有什麼困難。學識這麼普遍,如果看了經典,能如法修學,又能把它拿來日常生活中應用,那麼我們的眼晴所看到的,無不都是佛的行動;耳朵可聽到的,都如佛的聲音一般;那我們『值佛世』怎麼會有困難呢?不過現在的社會,偏偏就是離正法很遙遠,離聖人、賢人、像是隔了遙遠的世代一樣,不容易求得佛的教法。
見佛聞法一念間
佛陀常常說:『適值佛法、曠劫難遇。』的確,我們得遇佛法是曠劫(長遠的時間)難遇的呀!不過佛陀又說:『瞬息之間,可以見佛聞法:謂見佛聞法一念間』,瞬息之間和曠劫難遇,這兩者是不是差別很大呢,如果我們不好好面對佛的教法真理,去身體力行,即使是與佛同世,也和隔世沒有兩樣。反之,雖然我們生離佛世已有幾千年,若聽到佛陀的教法後,當下就能愛惜教法,拳拳服膺;在日常生活中去行佛所行之行,說佛所說的話,懷佛所懷的心,如此,則我們瞬息之間所遇的,都是佛法真理啊!
得遇真理,且能體會真理,並不一定是要在幾歲的時候,或在什麼特別的環境。比如說我去參加護專開學前的會議時、我聽到一位懿德媽媽說:『星期天,我要回家時,在車上遇到我們的學生,我就問她們去那裡?她們說:「我們去散播慈濟的種子!我們和花蓮師院的學生去參加救國團的活動,和另外的一些學生,大家登山之後,我們發現慈濟的學生非常受大家重視,我們一切的行為、言語、動作,都很讓人肯定,我們現在才知道,身為慈濟護專的學生是光榮的!」又說:「在談話當中,我們都會把握機會,告訴他們慈悲喜捨的精神,也告訴他們上人的話:要縮小自己、擴大心胸。在外面參加活動、大家都很愛我們;有些女同學就吃醋了,我們就告訴她們不要不平,也不耍吃醋,因為我們散播的是大愛,是清淨無染的愛,你們不必擔心。」』
看看,這些同學們在這裡只有短短的四個月:一個學期的時間,她們就能把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付諸行動;甚至和其他學校的人接觸時,也能表現出慈濟的形象,並且散播慈濟的種子,散播慈悲喜拾的大愛。她們年紀輕輕的,就能接觸到佛法,是因為唸了慈濟護專。在學校上課時,她們接觸到的都是專業知識,很少接觸佛法,但是她們的心卻能在潛移默化中,融入慈濟精神和佛法教育,因而處於人群中會使人人敬愛,她們接觸的時間並不很長呀!只要有心且能用心地接受,便是:己心和佛心互相融通,身意會合,這叫做『見佛聞法一念間』。
學佛聞法不在時間久暫,一旦離了佛心就曠劫難遇啊!若能會合佛心,瞬息便能見佛。所以『生值佛世難』,我想並不難,只要我們專心,便能於瞬息之間見佛聞法。這完全只在一個『心』字、有心學佛的人真正要多用心,聽了法要真正吸收,記在心中,然後表現於行為,那麼,見佛聞法並無困難啊!
誰扼殺了赤子之心 世新大學羅曉南博士
我們的下一代在電子文化下成長,他們過早介入成人世界的敗德喪行,他們喪失了培養「自制力」、「是非心」的階段,目前這些震駭人心的事件,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最近幾年新新人類中頻頻傳出自殺、綁架、搶劫、殺人乃至毀屍滅跡等震撼人心的事件,其中最令人憂心與困惑的是:何以小小年紀就會有如此沈重的煩惱,以至於要以結束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方式來處理?他們多未成年,但犯罪之殘暴程度不輸成人,且往往毫無悔意。
對於此一現象,學者專家們提出了許多解釋:升學主義、缺乏人文教育、社會風氣敗壞、缺乏道德感、罪惡感...等。然則有一項筆者認為重要的因素並未被提及:新新人類都是在電子媒體、電子文化侵染下成長的一代,他們幾乎沒有什麼「童年」,過早的介入成人世界,去玩那些他們身心發展還無法負荷的成人遊戲。
根據傳播學者的研究,在電子媒體(尤其是電視)發展之前,兒童之社會角色和認同的發展要受限於他們所在的場所,通常是師長們所認定的適宜場所。而電子媒體則使他們有機會(至少是『虛擬』式的)介入了成人的互動,使兒童可以輕易的窺知成人世界的秘密,一覽其表面行為的「後台」。在過去印刷媒體掛帥的時代,由於閱讀印刷文字需要讀寫能力,所以這部分的社會世界或「後台」,對兒童而言是隱藏的、較不易接觸到的,兒童也因此相信成人(包括師長)有能力自我節制,他們比較能明是非。
這種信念,學者們認為,有助兒童發展其健全的自我觀念,並因而培養其理性的能力,即或在面對困難時也能保有理性,然而現在的電子媒體則使兒童和成人無區隔的暴露在同一社會情境中,兒童可以從電視中學到的不僅是補充了家庭、學校知識的不足,而且還包括了許多「反面教材」(如一時的『善有惡報』、『惡卻有善報』、及大人們的『偽善』與無能),進而有助顛覆學校和父母在兒童早期社會化中的權威角色,最終則促成了「成人與兒童區隔的模糊化」,或「童年的消逝」。
對於這種「早熟兒童」或「小大人」的現象,許多家長、學校往往視之為是孩子智力開發,或獨立自主的表徵,予以鼓勵甚且揠苗助長,但孩童過早喪失其「赤子之心」而有了取巧之「心機」的同時,也使他們失去了一個適應成人社會的準備階段,在其中,道德觀的建立尤其重要。
在過去,童年期被視為是一種「修行」期,有助所謂「修道院效應」,而使吾人社會之人性傳統得以延續。通過對成人世界秘密的維護,給孩童提供一個健康有序的成長環境,人們相信對一個尚未發展成熟的心靈而言,太早讓他們知道太多成人世界的暴力和「敗德喪行」乃是極危險而不健康的。即或不得已也是以一種他們能接受的方式(例如童話中的『壞人』)來展現,一直要到兒童的「羞恥心」已轉化成為一系列的道德規範和穩固的道德觀,這時,他們才得以以一種有「自制力」的方式進入成人世界。
而今天,在電子文化下成長的新新人類,當他們的「童年」消逝或縮水後,他們也逐漸喪失了培養其自制力、「是非心」的階段,在面對成人世界的種種煩惱、挫折和困惑後,遂不免採取了某些極端、脫軌的行為,就此而言,我們的社會目前所面臨的這些震駭人心的事件或恐還只是冰山一角。
隨著資訊科技的突飛猛進,尤其是網路的發展,當前青少年之道德成長受到電子文化干擾的這種處境,可謂更形惡化。面對這樣的情形,我們究應如何因應呢?加速相關之資訊立法,以減少青少年暴露在不當資訊內容前之機會,自然是當務之急;而加強與親子之互動,改善日異疏離之師生關係,以重建家庭及學校在兒童學習規範過程中之主導角色,亦不在話下;至於媒體自律以及成人世界之自清自律,亦殆無可避免。
然則,在隔離、減少外在污染源的同時,任何有助兒童之自我「修行和陶成」,以增加其自身抗力的相關辦法,亦不應忽略。在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傳統中對兒童之「童蒙養正」的教育:它主張童子在理解力尚弱,仰賴父母師長權威尚多,但記憶力強而涉世未深、心性純正之際,宜鼓勵他們多多讀誦聖賢經典,在其反覆背誦中,不知不覺的將聖賢們光明正大之智慧思想「內化」為其自身行事之準則。
這種對兒童心性之潛移默化的辦法,在中國行之千年而效驗顯著,惟因西式教育之提倡,才逐漸式微、廢棄;然則,由於它顯然在對治當前,棘手問題方面似乎特別應機,又能順應國情且一向行之有效,因而值得吾人重新予以正視,對於關心我們下一代之教育問題的有心人士言,切不可再像過去那樣,誤以為只是「死啃」、「填鴨」,而忽略這種可以深入吾人潛意識的直覺智慧,對兒童心性涵養的潛移默化之功。
您是否也在擔心,我們的子女,未來一代不如一代?目前教育偏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而缺乏文化與人格的薰陶。及早讓小孩「熟讀背誦孔孟、老莊等重要經典」即是趁他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經典作品,在他幼小的心靈中不斷的反芻、發酵、潛移默化成為他一生高遠見識優美人格的源頭活水。
「兒童讀經」不但可以訓練兒童的記憶力,增進專注力和學習力,更可以在默默中開發他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長。
生死相許 匿名
記得那是許多年前所發生的事,那時我正上國中,三月時隔璧搬來一對小夫妻,聽說是從南投來的,男的是原住民,女的是台灣人。看起來生活不是過的很好,但他們給我的感覺很恩愛,很甜蜜,也很好相處。男在當地也找到一份水泥工的工作,女的在斜對面紡織工廠上班,生活雖苦,但他們倆夫妻給我的印象看不出他們有苦的感覺。一段日子後,他們得生活改變了好多,跟鄰居們也相處的很好,附近人們也沒再用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們。
好像是那年年底吧,他太太快生了,在家待產,而他們夫妻倆正等待著另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愉快的過著兩人快樂的日子。記得快到過年前的一個晚上,紡織廠的一名女工,深夜裡突然有事回家,工廠的老板急急忙忙的在夜裡來敲這對夫妻家的門,一直拜託他妻子去代班,她的丈夫本來說不行,但太太說沒關係,才一夜而已,就這樣他太太去幫忙了。
直到那天凌晨,救護車的聲音劃破了夜空,急急的駛進了巷口。鄰居們也在睡夢中驚醒,只聽到那此起彼落的開門聲,大家急忙著去看場和自己無關的悲情,只見救護車停在工廠門口,還有週圍那群人們吵雜聲,大家議論紛紛著,據說女的那晚去上班,由於太匆忙,並未穿工作服,頭髮也沒綁,又加上太勞累,一個不小心,整頭長髮被機器捲了進去,且勒住了脖子,加上紡織機器聲音過大,並沒有人發覺這場悲劇,無情的機器轉動著,只有她冷冷的被卡在那上面,那時據我父親說:女的臉部是恐懼且嘶吼的表情,尚存一絲氣息,而她的丈夫,以極快的速度,衝入工廠,拿著剪刀,剪斷了他妻子的長髮,立刻抱著他妻子上了救護車,在那瞬間,我在角落旁,看到他無助的眼神,泛著淚光,嘴角邊喃喃自語著,似忽在乞求些什麼。而救護車在大家目光下,急速的駛離了現場,人們也緩緩的離開了,討論著不一會兒,巷子裏也恢復了平靜,只有些許人,在談論著,我望著天空,露出了曙光,在我的背後留下那早晨刺骨的北風,落寞著!或許是心中有些許遺憾吧!
當天中午,男的回來了,臉上無任何表情,不理會週遭鄰居的詢問,也不發一語,原來當天他的妻子在救護車上就回天乏術,不幸身亡了。但慶幸的是,女的腹中的孩子並無死亡,且在醫院順利的產下了一名很健康的小男孩,那是他們倆夫妻期待的新生命,也是她唯一留下的。只見大家望著他,他沒理會我們,走入家門沒有再出來過也無任何聲音。好像是三天後吧!他從他的家門走了出來,那時也快過年了。鄰居們也好奇,去問了他,安慰他,只聽男的說去接小孩出院,先抱回老家,再安頓他妻子的後事,然後就見他走了,我站在人後,望著他的背影,消瘦的身驅,默默的遠離這吵雜的環境。
過年後的一個下午,我在家裡樓上的窗台邊遠遠的看到他回來了,但卻是一個人,只見他從家裡,抱出了很多他太太的遺物,在門口點了把火燒了起來,但這次他流淚了,大聲的哀嚎,不聽人勸,哭著,似忽隱藏了許多的悲傷在心裡無止盡的發洩,而站一旁的我鼻頭也突然酸了,很悲傷,但流不出淚。
爾後他把妻子安葬在我們當地的一處墓地,好像一切都將平息了。很多鄰居見到他也一直勸他,凡事想開點,一切都是命啦!但,他聽的進去嗎?他也沒去工作,只見他白天大門,深鎖,晚上才出去,就這樣連續了好久好久。有一天他的房東來了,說他兩個月沒繳房租來找他,鄰居們也說沒看見他搬走,房東一直敲門,但沒人回應,於是房東便開了門,進入了他家,可是並無他的蹤跡,只有零亂的家具,一地的酒瓶,濃濃的酒臭味,房東四處尋找,還是不見他的人,就這樣,他失蹤了,也沒人知他去那。
大概過了兩個月後,才由報紙上得知,他已悴死在他妻子的墓地旁!那天報紙刊載:第二公墓發現一具屍體,死者是兩月多前不幸在紡織工廠意外死亡女工的丈夫。經檢察官相驗屍體,死者並無外傷,沒有他殺嫌疑,現場也未留有遺書,可是雙手抱著墓碑。經研判,死者是因為妻子意外身亡,太過傷心,饑餓過度導至死亡,死狀安詳。
那一年我國一,對感情的事,並不瞭解,對於愛,存著疑惑,對於那對恩愛夫妻,就這麼死了,有著深刻的遺憾,有時夜裡睡前,想到時只有鼻酸,躲在棉被裡偷偷流淚,但不知流淚的原因。若干年後,我已成人踏入了這個社會,看過許許多多悲情的家庭,但很多破碎的家庭,因家庭不合,父母離異讓孩子受害,造成這社會問題。試問,現今社會還有生死相許的感情嗎?有人能做到嗎?這問題始終是個問號?
這段往事,至今我還無法忘卻,每當夜深人靜時就回想起,男的背影,走著,走著令人鼻酸,眼匡紅只有一句話:「愛情沒什麼道理,只盼能生死相許。」
感恩的心 詹雪玉
星期六,兒女們下班回家,用完餐後,在客廳閒聊,大女兒突然說:「媽媽!您可不能中風哦!」我問為什麼?她回答:「我不希望嫁人後,回娘家沒人煮飯吃呀!」我猛然回憶起昔日,我也是很害怕母親萬一有什麼三長兩短,我真不知怎麼辦!因為我的幾個姐姐全都嫁了,兄弟也都娶媳婦了,而母親是我唯一可以談心的人。為了讓母親能長命百歲,我儘量不讓母親生氣,儘量順從她,盡子女所能做到的孝順來討好她,每天都讓母親開開心心,希望她能身體健康。若是母親有點不如意,我就會把聽來的許多佛經故事,加以趣味化的講解給她聽,我也常勸她:每個人生下來都是還債、受苦、修煉的,如果今生過得好,那是前世有修,今生不如意,是我們的果報,要歡喜還,免得落入來世報。母親每次聽完我的分析,定會笑嘻嘻地說:虧得我有修,才能生這麼貼心的女兒來陪我。
我也覺得我有一位疼愛我的母親而幸福不已,母親不辭辛勞的教育我,使我有開朗的人生觀。因為父親過逝得早,對父愛沒有特別的感覺,但每次陪母親回故鄉后里掃墓,母親都非常傷心,受母親的感染,我也會掉一些些的淚水,我總是安慰母親,人都走麼久了,傷心只會傷害自己的身體,要母親停止悲傷,好好保重身體。
現在我已是四個孩子的媽了,才能真正體會母親獨立撫養孩子的不易,母親對父親感情之深厚,深深打動我們子女的心,常言「一夜夫妻百世恩」,在母親身上我們真的找到了。
兒女都長大了,為人母者應可以喘一口氣,享享清福,但做母親的煩惱總是沒到閤眼恐怕很難把擔子放下,現在開始擔心她們將來婚姻是否美滿,子孫是否孝順,工作是否能順利::,唉!為人母方知父母恩,我想我的擔心可能是多餘的,兒孫自有兒孫福,凡事要看開,人生如夢又如戲,何必太當真,把握當下,好好存善心、說好話、做好事才是造福的根本。一生不求榮華富貴,但求無過,已經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