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35(2006/08)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師母紀念專輯:一輪明月】 道場創作曲
晚風輕輕飄送 夕陽下月昇東
那無垠的蒼穹 一輪明月當空
光輝和煦圓融 普照海隅山峰
讓阡陌交通 溫暖灑滿大地心中
無論炎夏寒冬 月圓月缺相同
多少雲雨多少風 江河浪濤洶湧
北辰眾星隨從 萬籟俱寂入夢
嗯一輪明月 守護每顆翠柏和蒼松
聽一聲晚鐘 望一群飛鴻
用生命感動 指引走出迷濛
【蹬車老人:白芳禮】
一位老人與300名貧困學生—退休三輪車工人白芳禮資助300名貧困學生的故事。(新華網天津9月28日電,記者張嚴平、李靖)
9月23日早晨,93歲的他靜靜地走了。無數活著的人在口口相傳中記住了他—蹬三輪的老人白芳禮。這不是神話:這位老人在74歲以後的生命中,靠著一腳一腳地蹬三輪,掙下35萬元人民幣,捐給了天津的多所大學、中學和小學,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而每一個走近他的人都驚異地發現,他的個人生活幾近乞丐,他的私有財產帳單上是一個零。
白芳禮|您的生日是父親節,一生辛苦無人能忘家鄉的那一次行程,讓他在古稀之年開始了朝聖般的追求。這是他彌留的一刻:乾枯瘦小的身軀緊貼在床鋪上,閉合的雙眼深陷在眉骨間,胸腔裏發出微弱的喘息聲,他已經昏迷了19天。
輕輕地握起老人的手,在已經沒有語言的時刻,我們渴望著用心去感受。奇蹟竟在瞬間出現:老人慢慢地睜開眼睛,清亮的眸子直直地望過來,嘴裏發出斷斷續續的字眼:「好好…學…習…」一顆晶瑩的淚水從他的眼角溢出,手心間的溫熱朝我們暖暖地傳來。
呵,老人一定是在幻覺中看到了他資助的學生。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學生,還有什麼能讓這位93歲的老人在生命即將謝幕的時刻,喚起心底最後的記憶?!
1986年,74歲的白芳禮,從天津回到家鄉河北省滄縣白賈村,這是一個讓他悲傷而又牽掛的地方。小時候,他很渴望讀書,可因家境貧寒,13歲便逃難到天津,做了一名賣苦力的三輪車車夫。解放後,他靠蹬三輪成了勞動模範,並拉扯大了自己的三個孩子。當他看著他們中的兩個成了大學生時,高興得落了淚。
眼下,人老了,又有政府每月發的退休金,他計畫回家鄉安度晚年。他走在村裏,發現大白天到處可以看到正在幹活的孩子。他問:「為什麼不上學?」孩子們說:「大人不讓他們上。」他便又找到大人問:「為什麼不讓孩子上學?」大人說:「種田人哪有那麼多錢供娃兒上學!」這一晚,白芳禮一夜沒闔眼。
白芳禮雖然沒有什麼知識,可他很喜歡知識,特別喜歡有知識的人。他常對人念叨一個理兒:「國家要發展,知識為先。」眼前家鄉的一幕讓他無法平靜。難道能眼瞅著家鄉就這樣一輩輩窮下去?能眼瞅著那些沒錢的孩子上不了學?不成!
第二天天一亮,老人便召集家庭會議,宣佈了兩件事:「第一,我要把這些年蹬三輪攢下的5000塊錢全部交給老家辦教育;第二,我要回天津重操舊業,掙下錢來讓更多的窮孩子上學!」
74歲的白芳禮回到天津,重新蹬起了他蹬了大半輩子的三輪車。和以前蹬車相比,他現在感覺目標亮堂(註:開朗、明白)。他像是在圓自己的一個夢,這個夢他小時候做過卻沒能實現。現在,他要把這個夢擴展得大大的,要讓它在更多的有夢的孩子身上變成現實…… 每一個見過白芳禮的人,都會心酸。
他一年四季從頭到腳穿的總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那都是他從街頭路邊或垃圾堆裏撿來的。他每天的午飯總是兩個饅頭一碗白開水,有時往開水裏倒一點醬油,那已是「美味」了。饞得厲害了,就在晚上睡覺時往嘴裏放一星(註:些微、極少)肉,含著,品品滋味。
物質生活上壓榨到最低點的老人,卻把能量釋放到最高度。一年365天,他沒歇過一天。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從三輪車上昏倒過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滿地的路途中,摔到溝裏;他曾因過度疲勞,蹬在車上睡著了;他曾多次在感冒高燒到39攝氏度時,一邊吞著退燒藥,一邊蹬車……更有不為人知的,由於年事過高,冬天裏他常憋不住小便,棉褲總是濕漉漉的,他就墊上幾塊布照樣蹬著車跑。
白芳禮生於1913年5月13日,屬牛。有人說,他真是牛命,吃的是草,出的是苦力,擠的是奶。他為了什麼?對於一顆掙脫了世俗羈絆的心靈,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有人背地裏稱他是「高級神經」。老人說:「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可我哪捨得花錢!孩子們等著我的錢念書,我就只能往裏掙才是!」
這是一顆太陽的心,默默無言,卻燦爛熾熱!看到自己捐的錢能化為孩子們讀書的甘露,他便有了無上的幸福。
白芳禮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晚飯後抱著他那個小木盒子往裏數錢;一元、一角都要把它們展平、碼好。他每個月最快樂的日子,就是蹬著三輪車去學校捐錢。兒女們的印象中,這樣的日子老爺子總是像過年似的歡喜。
紅光中學是天津唯一一所接收藏族孩子的學校。當白芳禮得知這裏的孩子大多數來自貧困牧區,心一下子就被揪住了。半個月後,他蹬著車來到學校,掏出話:「我是白芳禮。今後我要用蹬三輪的錢每月資助這裏的藏族學生,別讓孩子們委屈!」說著,從口袋裏掏出900元錢。在場的人驚呆了!那全是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厚厚的一疊。從1993年到1998年,老人資助了紅光中學的200多名藏族學生,月月給他們補助,直到他們高中畢業。
白芳禮傾盡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熱,灑向了眾多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學生們從他那裏獲得的感動和成長,讓他收穫了無上的幸福。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開大學給貧困學生捐款的一幕。當時,學校要派車去接他,他說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錢給窮孩子買書。他自個兒蹬三輪到了學校。捐贈儀式上,老師把這個事一講,台下一片哭聲。許多學生上臺從老人那裏接過資助的錢時,雙手都在發抖。
一位原來自新疆地區的貧困學生,功課優秀,沒畢業就被天津一家大公司看中,擬以高薪聘用。這一天,他走上台激動地說:「我從白爺爺身上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和力量。我正式向學校、也向白爺爺表示:「畢業後我不留天津,要回到目前還貧困的家鄉,以白爺爺的精神去為改變家鄉面貌做貢獻!」他深深地向白芳禮老人鞠了一躬。全場掌聲雷動。老人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事後,老人對他的老友說:「我過得是苦,掙來的每一塊錢都不容易。可我心裏是舒暢的。看到大學生們能從我做的這一點點小事上喚起一份報國心,我高興啊!」
這些年得到白芳禮捐助的大學、中學、小學以及教育基金等單位達30家之多。老人捐錢從不圖回報,許多得到他幫助的學生並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的快樂和幸福來自他那一顆太陽的心!他堅守著自己心中的追求,就像戰士堅守著戰鬥的高地。
1994年,白芳禮81歲。這一天,他把整整一個寒冬掙來的3000元辛苦錢交給一所學校後,校領導說代表全校300名貧困生向他致敬。這話觸動了他:「現今缺錢上學的孩子這麼多,光靠我一個人蹬三輪車掙來的錢救不了幾個娃呀!」他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兒女家的門敲開了:「我準備把你們媽和我留下的那兩間老屋給賣了,再貸點款辦個公司,賺錢支教。」
不多幾天,在緊靠天津火車站的一塊小地盤上,出現了一個七平方米的小售貨亭,裏面擺著一些糕點煙酒等,當頭掛著一塊牌子—「白芳禮支教公司」。他對受雇的員工宣佈:「我們掙來的錢姓『教育』每月結算,月月上交。」小售貨亭讓白芳禮增加了不少支教的財力,卻一點也沒有改變他蹬三輪的生活。他把售貨亭交給夥計打理,自己照樣天天出車拉活。他說:「我出一天車總能掙回二、三十塊錢,可以供十來個苦孩子一天的飯錢呢!」
為了在車站前拉活方便,他索性挨著亭子搭了個三平方米的小鐵皮棚子,裏面用磚頭搭了一塊木板算是「床」,棚頂上的接縫處露著一道道青天。夏天,棚裏的溫度高達攝氏40度;冬天,放杯水可以凍成冰坨子(註:成堆的東西)。白芳禮就在這裏面住了整整五年。
「這老爺子怎麼像個沒家的人……」老人的兒女一直承受著某種誤解的壓力,他們對父親有些埋怨。蹬著三輪闖蕩了一輩子的白芳禮,骨子裏有一種大義與胸懷,國家與社會在他心目中有頭號的位置。他對兒女們說:「我現在是有國無家,為了能給孩子們多掙錢,眼下就住這兒了!」 白芳禮像一個堅守戰鬥高地的戰士一樣堅守著他的追求。
然而,終於在那一天他感到了無奈。1999年,天津火車站進行整頓,所有商亭一律被拆除。望著轉眼工夫被拆成一堆垃圾的「白芳禮支教公司」,老人哭了。他老了,腿腳沒勁了,以後還指望用什麼掙錢給孩子們讀書呢?
那年冬天,老人蜷縮在車站附近一個自行車棚裏,硬是給人家看了三個月的自行車,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錢整整齊齊地放在一個飯盒裏,等存滿500元時,他揣上飯盒,蹬上車,在一個飄著雪花的冬日,來到了天津耀華中學。人們看到,他的頭髮、鬍子全白了,身上已經被雪浸濕。他向學校的老師遞上飯盒裏的500元,說了一句:「我幹不動了,以後可能不能再捐了,這是我最後的一筆錢……」老師們全哭了。
一顆太陽的心是不會熄滅的,白芳禮依然活在他的追求中。其後的歲月裏,他播灑下的陽光迸裂成一個更大的陽光的世界。
當白芳禮患病的消息傳出,一批又一批學校的學生來到他的身邊。他望著孩子們,淚水一個勁兒地流:「孩子們,等我病好了,我還要蹬三輪掙錢資助你們讀書!」
然而,老人再也不能實現他的願望了。他像流星一樣劃過,但卻讓自己燃燒著,給世界留下了最後的光芒……
【圖片說明】
*第一頁標題下方圖片:白芳禮老人生前照片|老人在蹬車途中撩起衣服擦汗(1994年攝)
*左上圖:白芳禮老人生前照片|老人在蹬車間歇打盹(1994年)
*左下圖:新華社記者在探望白芳禮老人
【論語選讀∣修身篇】韓點傳師慈悲
(七)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25)
此章孔子教學人立心以直意上用功夫。巧言令色,足恭,是工於媚人之類的人,匿怨而友其人,是陽為尊人者也,即心中思其怨,而外仍假與之友,皆非直心之道,故恥之。孔子一方面斥責偽善之態度與行為可恥,另一方面也表彰左丘明之賢。禮記表記孔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不失足者,不「足恭」也。不失色者,不「令色」也。不失口者,不「巧言」也。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泰伯)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皆為君子所貴,但需出諸以誠。否則貌恭而偽,色莊而令,辭氣而巧,則足恥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其便僻為體柔,善柔為面柔,便佞為口柔。體柔為足恭,面柔為令色,口柔為巧言。故為人不可不慎,匿怨而友其人,更是險惡心腸,心中恨你,表面卻和你似是熱絡,不知什麼時候會向你報復,這種人當然為君子所不恥了。
【語譯】孔子說:一個人專說討人喜歡的話,做出討人喜歡的樣子,態度過分的卑恭,這種樣子的人,左丘明以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裡怨恨一個人,表面卻和他親切交往,左丘明以為可恥,我也以為可恥。」
(八)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公冶長27)
人非聖賢,熟能無過。有過改之,善莫大焉。孔子感嘆人之改過甚難,以激勵學子,過貴能改,而見過知悔者,實改過良機。人皆難見自己的過失,或偶見之,又多曲予以自解自恕,而不知自責,以致有過終不能改,因而日日增多,可見「自訟」反省的功夫之重要。當人面對過錯時,能徹底反省而內心興起愧疚之感,就會決心改正,改正後,他的人格將更完美。這種人實在難得一見,故孔子有此感嘆之言。
【語譯】孔子說:「罷了!我還沒有看見過人能看見自己的過錯,而又能內心自己責備自己的人。」
【愿力與業力∣范講師遊天堂】 范聖杰講師
【求修辦道因緣】(八)
細說罪過樓:這裡頭記載著修道、辦道以來的罪過錯。
★第三條:講師不解又不講愿文
二樓,就是當講師、講員、壇主、辦事人員言行上的罪、過、錯。講師一定要熟悉十條大愿、求道愿文。以前三寶是點傳師講的,講師是專門講愿文、表文,可是後來道務比較宏展,點傳師負責辦道,三寶就由講師來講。
當講師要講愿文,人家雖然來道場求道,可是接下來就不修道、不辦道了,為什麼?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立過什麼愿!當講師的愿文、表文不講,只在意求道的人數,這個講師要擔過。因為求道人不了解,就犯了規戒背愿而行,這是講師沒有交待,所以要擔責任。
有很多人以為十條大愿一條條地講,擔心求道人聽了愿立以後,會害怕不敢來修道,其實不是道親在怕,是講師自己怕。講師應該跟他們講:「今天我們求過道,在佛前立了善愿,以後我們應該要誠心抱守良心、改惡向善、另作新民。」這樣稍微解釋,至少讓他們知道剛剛在佛前立愿,不是兒戲。因為我們很少重視這件事,以後將來大家回天,通通都有這個罪。
法會立的六條大愿,不能說台上有講過信愿行證就好了,你是引保師就要跟人家提醒:「有○○愿可以立,你自己衡量。」我們害怕他們不立愿了,所以都不講,你不講就要擔過,所以現在大家愈來愈不成材,道親也愈來愈難成全,菩提心沒發就很難成全。
★第四條:三清四正、佛規禮節不講或亂講
每講一次三清四正,道親就進步一次,道親一回來佛堂,道氣就不一樣,愈不講,道氣就往下沈淪,道能夠辦這麼久,就是靠三清四正。如果我們只要辦幾十年的道,就可以不要談這些,我們只要談一些顯化、印證,如果要長長久久的辦下去,不能不談這個,你要講修道人應該有的,就是三清四正、佛規禮節。
講師、講員還犯了一條「不真修實煉」的過。我們對佛規禮節、道場、道統、道理不懂,人家問你,你就隨便講,這個是不真修實煉的罪、過、錯,你如果不懂就要說:「後學也不太清楚,等後學請示點傳師之後,再跟你講。」後學以前愛逞強,隨口亂說,上天就記下了這條過。不要不懂裝懂,就會造下罪、過、錯。現在我們的道場有很多知識份子,他們的學識比較深,所以我們不能隨便講;本來這個道是很殊勝的,他們也很有感受,但是聽你一講,他反而不想來佛堂參辦了,你一樣有過喔!
★第五條:虛心假意
當講師、講員的只會講:「喂!學弟你去做○○,你去掃○○!」你就只會分派工作給人。辦道跟辦事最大的不同是什麼?辦道要以身作則,辦事分配工作就可以了,你沒有以身帶動,就是虛心假意。當講師最怕的是,自己講的都沒有做到。
★第六條:不真修實煉
如果參加法會或研究班,只是為了湊人數、要好看,是因為今天有某某前賢要來,或者是哪個政商人物要來,我們就逼不得已要湊足五十個人,所以大家心不甘、情不願,從點傳師一直數下來,按輩份輪到你剛好是第五十個人,就這樣湊足了五十個人來上課,這樣也是犯過,因為你不真修實煉。
【文章分享:三八就是二十三】
茶葉因沸水才能釋放出深蘊的清香,
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
懂得時時感恩的人…是最幸福的。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並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風起雲湧,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顏回鑽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幹裡,想避避雨。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從空樹幹離開。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顏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
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孔子又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再跟我學習。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顏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從這以後,孔子無論去到哪裡,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這故事讓我想起優克李林有首歌的歌詞:「如果失去了你,贏了世界又如何?」相同的,有時你爭贏了你所謂的道,卻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事總有輕重緩急之分,不要為了爭一口氣,而後悔莫及!
【你知道嗎?濟公活佛是吃素的】
那差人見濟公將鴿子肉吃盡,那裡去查賬,便嘴硬道︰「酒是走急了,或路上略潑些,未可知。這鴿子是老師父全全的吃下肚裡去,怎說這話來冤我。」濟公道︰「你說冤你麼?還有個見證,你且帶回去。」遂立到階前,仰面向天嘔道︰「鴿子出來罷!」只見喉裡面呱呱有聲,忽飛出兩隻鴿子來。
在一般通俗印象中的濟公和尚,行跡異於常人,酒肉不忌。看似瘋顛,卻常常隨手往身上一搓,就成了可替人治病的藥丸;隨口一說,往往就說中了別人的因果事,解了多少的恩怨。
其實真的了解了濟公的行誼後,就可知道他是乘願再來的成就者,於塵世裏遊戲神通,行的是果地的風光,並不是我們因地的凡夫所可東施效顰︰「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
他的喝酒,卻可吐出金子來替佛像裝金。他的吃肉,可讓被他吃的眾生,活生生的由他的嘴巴中飛出來,好像他的嘴巴就是一帖起死回生的妙藥一樣。因此,濟公其實根本是吃素與滴酒未亂的聖者。
本著甚深的證量及無盡的悲憫心,使將要被吃而被夾斷屁股的螺螄,在他的大悲力下,悠悠然然的活了,成了至今相傳方工池中沒有屁股的螺螄。也使已經吃下肚子裡的鴿子,呱呱有聲的從喉嚨裡飛出來。真是所謂︰「不可思來不可議,仁王為之宛遊戲,始知菩薩一點心,只要普為萬物利。」
吃肉只是表相的夢幻泡影,實相是利用神通變化超度它、幫助它,千古禪心的濟公,實在能夠「於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如是自我解釋了,也唯有濟公能夠如是「諸相非相」地教導世人。而還在因地上努力前進的我們,為了自己身心的清淨,還是須遵循因地上的遊戲規則而謹遵戒行呀!
【編後語】
看完「瞪車老人」的故事後,您的感受如何?相信跟後學一樣會流下感動的眼淚!在他的下半生,老人的所做所為真是大無私的奉獻,不只將財產捐出,更將生命全部,直到最後一分一秒都付出給眾生!此等精神不只超越了一般人,更不輸修道人啊!希望他的故事能流芳千古,作所有人的模範,讓更多人因為他的事蹟而有所感動,和文章中受他資助的學生一樣,為自己的家鄉做更多的貢獻,將幸福帶給更多的人。
在此想到「兩個和尚取經」的故事與您分享,富和尚每天都覺得自己的準備不夠,無法走完遙遠的路程取經回來,但窮和尚卻是想到馬上行動,一路化緣的走到天竺取經回來!此時的富和尚還在準備呢!想想,是否我們也是覺得自己不夠有錢、不夠有能力可以幫助他人,要等到自己很有錢、很有能力了再來協助他人,那麼是否也陷入了富和尚的思維裡?更何況生命短暫,無常迅速,「行孝、行善」要即時,不能等!
【行功好消息】
在此特地告訴各位感恩園的前賢大德,我們的菩提大家園,目前仍在進行增建廚房與小天使的教室及大講堂,總建坪大約二百坪,為了節省開支,大部分由點傳師帶領道親,幫忙聯絡建築工人與親自監工,這樣可省下數拾萬元,但截至目前為止,興建工程經費估計尚不足四百多萬,懇祈各地道親、十方大德能慷慨捐獻,把握這難得的行功了愿機會!點傳師慈悲開示:「這應該是我們菩提禪院最後一次的工程,以後也不再增建了。」所以,在此請各位前賢多多把握這個難得的『財施』機會喔!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