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66(2000/11)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守著初心守著緣 活佛師尊慈悲
讓師牽著徒的手 從頹喪走到成熟
成長中看清人生何求
牽徒的手 邁人生目標免在世浮游
讓師牽著徒的手 互提攜走過困囚
總會有雲開見日時候
牽徒的手 迎向光明 無掛礙寬闊
持堅定的心志 立功果創不朽
懷寬宏的心量 可以大公無仇
存奉獻心無為 則以立世楷模
行菩薩的聖蹟 眾生可以得救
讓德行永長留 *調寄:守著陽光守著你
再援九二一 林耀昇講師
時間過得真快,九二一大地震轉眼已滿一年多了,雖然有部份的建築物已修復使用,但仍有許多尚未重建。這一年來,一貫道對災區同胞的關懷及義工服務隊,並不因時間一久而離開,前些日子政府召集各義工團隊開會,經統計這一年來出勤義工人次最多者為『一貫道』。此外我們道親為了要改善災區同胞的物資及精神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援助,於是由一貫道總會再度發動的『關懷社會:溫情滿人間,牽手再援九二一賑災慈善社教園遊會』,本活動已於十月八日(日)在台中市文心路旁廣場舉行(大新國小對面),大會圓滿結束,當天由各單位佛堂共設二百多個攤位,也號召來自各地道親及民眾約五、六萬人主動參與盛會。
此活動除了感動地方政府及各級民代參觀打氣外,他們也紛紛敲響『愛心鑼』,以響應愛心捐款。不但如此,內政部長更特別撥冗親臨會場致詞鼓勵,認同一貫道不為名默默為災區同胞及平時對社會所做的一切文教及慈善工作。由於部長的蒞臨,使得活動更添光彩,也更圓滿成功!
五腳螞蟻 潘如玲老師
想和孩子談「尊重個體差異」?講「五腳螞蟻」給他聽五腳螞蟻。
「在神密的沙漠裡,住著一窩奇特的螞蟻,他們有預測風雨的能力,而且能團結合作搬到安全的地方。
這窩螞蟻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們只有五隻腳,所以即使有超能力,風雨來到前,他們一邊焦急著,也只能用五隻腳沉重而緩慢移動。
遷移中,突然,五腳蟻群們發現有一隻特別勤奮的螞蟻竟然和大家不同,他可以行動快速;一趟一趟來回往返於新舊蟻窩之間搬運食物。大夥兒一仔細觀察,發現:天啊!他居然有六隻腳!簡直是怪物(即使他能搬得比別人快上十倍,究竟是怪物呀!)蟻群們開會討論後,下決定要改變這件事。
他們趁六腳蟻不注意。衝上去一咬,不理會六腳蟻的哀嚎求情,斷然撕扯下他其中一隻腳。
於是這隻被扯去一隻腳的蟻,終於也和大家一樣變成五腳螞蟻(只是他是跛著腳),跟大夥一樣開始沉重地走著,慢慢移動。大家安心,高興了,沒有異類了。五腳蟻群們沉重而緩慢的移動著,「轟隆隆」的雷聲卻正在不遠處響起。」
*我的使用時機:
一、孩子老是看不慣班上某個人的言行,甚至出現排斥現象。
二、鼓勵孩子尊重別人,發展自己的特點。
*我的想法:如果我們談民主,結果民主只是在「多數決」的強勢下,壓迫「少數」族群的一種方式。那末,民主和暴力何異!上帝在人間的花園裡開了碗大的牡丹,但也不放棄星星點點的小雛菊。如果天地都在讓生命以不同的形式駐留人間,我們又有何種權力批評、排斥甚至消滅。
你知道納粹嗎?他們也只是容不下異於自己的種族、智慧、生活型態,於是像五腳螞蟻一樣連血帶肉扯下別人身上和自己不同的部份。
五腳螞蟻看不見六腳蟻的優點,便視他為怪物,殊不知「不是沒有鬼呀!是自己沒有陰陽眼;不是別人不夠美,是自己沒有一雙美的眼睛」
五腳螞蟻撲殺了六腳蟻,表面上大家一樣。
實際上。少了一名生力軍,損失的究竟是整個團體呀!我們的價值,不在於外面的評價,而是在我們給自己的定價。我們每一個人的價值,都是絕對的。堅持自己崇高的價值,接納自己,磨勵自己。給自己成長的空間,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無價之寶」。
(註:本文作者為現任文華高中國文老師。)
天然師尊叮嚀慈諭(十) 全篇完
《091》
嚴格說起來,修道人在修辦的路上所盡的苦心,那能談得上是功德呢?即使有那麼一點功德吧,再想想,你們要不要償還因果業債,要不要迴向父母祖先的恩德,不要保平安逢凶化吉,要不要留一點作回天見 老⊙的資糧,再扣掉平日所犯的罪過錯的負債,徒兒們!你們還敢有有功德自許自誇的驕態嗎?
《092》
上次為師曾希望你們學學師母的隱,或許體會不夠深切,為師今日說明白點;修道人應學她老人家,隱名於人間,隱相於三曹,隱功德於天志胸懷,為師的瘋名瘋相眾生都認識,但你們師母的慧德無幾人能知,真是高明極了,這點連為師都比不上,所以末後之時修道人要學會韜光養晦,歛名藏德莫太顯名相,而讓天恩師德常昭眾生的心田。
《093》
未來三十六假弓長,七十二假彌勒的奇異怪幻之出現,其實都出自於內而不在外,但看今日道場四分五裂與爭權現象皆由於私心萌發的干援,不知不覺中天君退位而魔靈入侵,一切的紊亂與考驗由此生,苟不自覺則陷於謬誤偏差而不自知,盼望徒兒們要在戒定慧三學中下功夫,方可有真智慧破無量劫的無明,光明磊的修道,才能不受引誘。
《094》
修道人就要規規距距,真真誠誠的,縱然你是掃廁所打毛巾的小後學,他日也能成就天爵,如果只圖表現執著功德而太過自以為君子,缺少那份寬厚仁恕,圓融慈柔的心來接引眾生,則不能和天心相契,成就亦是有限,且一世的成道並不能保証生生世世的不退轉,可見修道人是多麼需要培養至純至誠至真,而又任勞任怨的,更重要的是永遠善待那些未渡未悟的眾生。
《095》
作三才要清靜光明,純乎天心而運乾轉坤,時時堅持無為無我見道成道的心念,則可成就無邊量眾生,他日之成就不輸一方開道之前輩,,否則日久生厭人意太滿而忽略天心佛意的契印,很容易自陷困境不能體悟精微,也不能進入與諸佛圓融無礙溝通的大化流行之境界,願不能了,將來如何回南華宮覆命呢。
《096》
修道人從世俗的名利場中能跳出已是不易,可不要又跌進另一層漩渦裡,事務性的名相團體,畢道只是應和環境因緣而已,委派專人負責配合政令推動即可,老前賢了,不必佔名居位,須知天道普渡的殊勝,仍然是暗釣良賢,君子之德方能闇然而日彰,莫在媒體的宣傳上,只看到喝采,聽到掌聲,而失落了古聖先哲那份臨危受命託孤寄重的心懷,為師與你們師母留給徒兒的是道盤而非教會團體啊!
《097》
修道人在末法時期要慎護心念不容有絲毫偏差,否則必定造成自我沈淪,因為眾生累劫因果冤欠,他們已與修羅界取得了共識,不再以追討命債和索取功德的迴向,他們是要當事人的心念偏差之後果,造成個人聖靈的背叛,然後殃及九玄七祖的沈淪,漸而分裂一方道務的毀滅,徒兒啊!且看看某些道場的分歧和亂象還不快點自警自省自悟嗎?
《098》
切莫在道場上搶功奪困果,批評其他祖線天命的真假,非要道親重新點玄才算可靠,其至連同一老前人領導下不同前人或點傳師的道親也要人家再點,或言他人所點無效,難道為師承領 老⊙和祖師的託負,將至尊至貴的一指真傳的天命,賦付你們大家去修辦,只有你的才是金手指而他人是鐵手指嗎?真是荒謬的理論!一念貪妄,一語誣陷,傷害了歷代祖師護持聖火天命的艱辛,豈不是犯了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團的大戒!只要不違背天意,不背叛祖師,不自我稱尊,各組各線的天命由前輩自行向上天負責,畢竟天命金線是建築在真修實辦的道德基礎上,切望徒兒們尊重各組各線的源流,見道成道相互成全共同維護三曹道場的祥和。
《099》
為師剛從神州故國的東北來,修羅的手段殘酷,最近那邊有百多位弟子頂劫,他們臨危仍堅守願戒,死而無侮,一直呼喚老師慈悲,為師明知他們也必須在威武不能屈中了道成仁,想救而不能救,為師真是悲慟萬分!
數十年中那邊仍有無數的徒兒在不可能修辦的環境裡傳薪不絕,在血海煉獄裡護持慧命的莊嚴,他們真修真煉不貪不求,這不是你們在自由國家的道場徒兒所能比得上的!到時候了,為師不得不說清楚,如果你們不好好修辦,珍惜上蒼為你們所賜的恩典,仍執著於人事的紛爭,他日必有十九,廿,廿一層地獄等候你們的沈淪!
《100》
中國大陸仍未到辦道的時候,若有因緣可去播種,但定要謹慎保護自身的安全,莫因大意而無辜受到損傷,也不要跟當年大陸的老前賢連絡,以免累及他們安危,這也是彌勒祖師保護道種人才!天時已到分判時刻,徒兒啊!修、辦道人唯有一命交天,全心全力的真修實辦,不能再糊塗了!
《101》
當年為師在修辦道中,其實也是點傳師的身份,只不過多擔了傳承道統的責任而已,從與你們師母在八卦爐中領天命只辦了十七年就歸空,一切的成就都是 老⊙的恩賜,那裡是我們能居功的!今天你們有許多點傳師辦道和擔任職責的年資比為師還長,但請自問德性和真功實善與名位能符合無愧嗎?
前輩們歸空後,不報恩了願,護持大道場的安寧,反而各立山頭,各拉後學,相互攻詰,造成千萬道親的徬徨無措,這怎麼對得起 老⊙的恩澤和十方諸佛的慈悲呢!為師無德,乾脆為師把三曹尊師的位置讓給你們吧!
徒兒啊!希望你們好好爭氣,人世間所能擁有的一切都是名相,莫讓名相顛倒了你們的真如佛性啊!誰教為師痴情,徒兒明白為師的苦心麼?
(註:本篇一0一條全部刊登完畢。)
活佛老師慈悲白話訓
◎修道人就是要「養一股浩然正氣」,然後堅守善道,擇善固執,「心」永遠都不動搖,在內心永遠有那麼一份安詳在。在修道當中也不求人家稱讚,反過來也不怕人家毀謗,是嗎?這你們老前人、前人不是都經歷過了嗎?所以說:「不求人讚美,但也不畏毀謗」。
◎修道就是「常思己過而不論人非」,這不是常講的嗎?「有過歸己,有功讓人」,你們有這樣嗎?沒有!那為師要問,你們在學什麼?修道講的不就是「謙恭」嗎?那「謙恭」光講就不用做了嗎?
◎上天告訴我們,真道有四點:一個是「頓」: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現在要把人心換什麼心啊?(佛心);一個是「漸」:要漸修,不要以為你得了一點,你就比其他殊勝;一個是「權」:權宜,要用什麼法門?是大隱,還是大 顯?上天自有權衡,所以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有道,什麼時候沒道,但你們一定要記得,你們的行為裡面就有道,做得有道還怕無道嗎?最後一個是「實」,頓、漸、權、實啊!
◎非達到學道的境地:窮理盡性:決不懈怠。
非達到修道的目的:超生了死:決不退縮。
非達到行道的本旨:世界大同:決不停止。
非達到成道的究竟:覺行圓滿:決不退縮。
唯立愿了愿、持之以恆,永不退志、決不動搖之真修者,方能始終如一的「清」淨「修」行!走向清靜修行的路。
◎如何降伏不定的心?
以慚愧的心來鞭策自己。
以淡泊的心來制止貪而無厭的慾望。
以真實的道學來勉勵自己。
以嚴格的戒律來規戒自己。
以勇猛精進的心來成就自己。
◎如何創造生命?
報道奉行,改變過去。
掌握自性,開展無限。
以「禮」的涵養來行道。
以「忍」的涵養來悟道。
以「謙」的涵養來成道。
所謂「禮」的涵養就是:「言行適當。言行不及是謂驕傲,言行太過是謂虛偽。」
所謂「忍」的涵養就是:「怒到髮指而能息的下,話到口而能停的下,痛到心頭而能撐的下。」所謂「謙」的涵養就是:「不言揚己的話,不責備無能的人,不做使人厭的事,不爭非分之功。」
◎修道愿力應全使全終,要有純潔的道德心、強烈的責任感、堅定的意志力、真知:知止當止、良知;真行:讓真性發揮於外、良能。真知、力行、至誠、精進,乃正確上天堂之路。
◎為師所給你們傳授的是三寶心法:引人入悟。
教育的是真理至學:引人入聖。
忌諱的是術流動靜:引人入魔。
貶斥的是妖言邪說:引人入迷。
故修道人要有智的頭腦:分辨真偽者。
仁的胸懷:接納自新者。
勇的精神:就渡沉迷者。
◎「忠恕」每個人都講在口裡,「慈悲」每個人也都講在口裡,忠恕每個人都會,可是你做到了嗎?什麼叫「慈悲」,「慈」就是予人同樂;「悲」就是救人出苦;「忠」就是不偏的心;「恕」就是如己之心。孔老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不講「己所欲,施於人」,因為我要的,別人不一定要,所以應時時保持慈悲忠恕之心。
◎你要修養,要修道,就要把有些不該有之氣化解,慢慢讓你們平和。你要忍氣,還要化氣,慢慢的懂得含蓄。含蓄就是把自己的氣涵養一些,就是人家常說的這個人好有涵養。
◎我們如果佈施一個笑容給人家,人家就覺得很快樂;如果看到別人,就好像人家欠你很多東西,人家就不敢根你在一起。徒兒啊!要了解可以不失的東西很多,不是只有錢的佈施,給人歡喜也是佈施;幫助人也是佈施;心理如果非常清潔,這也是對自己的佈施。對世界的佈施。修道心要寬、要廣,如果不能容忍別人根我們規勸,那就不會進步。
◎愛人不一定要有所得,不要計較成果也不要計較得失。
◎忍耐好 忍耐好 忍耐兩字真奇寶 能忍永逍遙
他罵我 我忍耐 事情擺平無煩惱 再忍事不招
◎未來佛就是為未來而活,為將來而活,所以未來活不是未來的佛,希望你們能夠為了繼往開來而活。
◎世間總是不圓滿,你們的心要圓滿。心要精,不用多,把自己的心用的更精、更好,學問不用學太多,在於精。
◎修道就要率性而為!「本著仁義理智信五常之德之性而行。」率性是天賦的,發揮你的天心就率性了。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年輕人不要心高氣傲,要先學「耐煩」。
◎一念不生,無物可掃,心定何用禪功。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道一如飲水,若非自己去修去行又怎麼能知其味呢?其實修道修到後來一如飲白開水,雖然淡確是真味。
◎安莫安於知足,危莫危於多言,樂莫樂於好善,苦莫苦於多貪。
◎何謂輪迴?並非四生六道才算輪迴。情緒不穩,胡思亂想,就是輪迴。
◎進德修業要以信為根本,斷諸惡緣須以戒為竹筏。
◎一切理、一切法、一切相都是解自己的心,你要了解自己的心,才能進而了解別人的心,連自己都摸不著,要如何了解別人,成全別人,所以要從自己根本下手。
◎修道要要如杯子,先要空,才能有作用,才不致為種種慾望蒙蔽。
◎信,不僅對別人要守信,對自己的人格,更要守信,對自己所說所發的愿都要守信。
◎人生快樂何其多,無窮快樂只一個,是什麼呢?是捨己為人。
◎萬法由心生,萬法由心滅,法並非法,萬法歸心中。
十五條佛規解說(1~3) 活佛老師慈悲
一、尊敬仙佛
你們尊敬仙佛,不應只是尊敬那看得到的仙佛,還要尊敬你心中的那個仙佛。你們都很尊敬佛堂裹的仙佛,可是你心中的那尊自性佛呢?你有尊敬嗎?你有真正的敬重嗎?你們一有事情,往往會想到要去請教仙佛,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不請教自己,請教自己心中的那尊自性佛呢?佛說「即心即佛」、「心即是佛」,真正的佛到底在那裹呢?佛本來就在你們的心中啊!
只要你們所做的一切,內不離自性,外不悖佛行,一切合乎天理,一切不違背良心,那才是真正的尊敬仙佛啊!好像復聖顏回,他得一善則拳拳服膺,這拳拳服膺,誠心抱守,就是尊敬自家的仙佛。而他為什麼要拳拳服膺呢?因為他知道這人生很短暫,世事很無常,他要把握住機會去行善、去積德,利用機會去行功、去立德。顏夫子他很聰明,他知道人很難活到一百歲,所以他不往外修,不往外看,只一心一意的內觀自性,修自家佛,專心專意的改牌氣、去毛病,所以他才能夠修到「不遷怒、不二過」的境界,三十二歲就成就為一位傑出的聖人。如果他不是往內自修,尊敬自家佛,可能會成就如此嗎?
同樣的,曾夫子也一樣修行,他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每天拿來反省自己的是 --- 我替別人計劃做事盡心盡力了嗎?我跟朋友交往有不夠真誠、信實的地方嗎?老師所教授我的,我有認真學習、溫習了嗎?
可是他們兩個在修為上,在方向上,一個是向內,一個是往外,就這麼一點小小的差異,他們日後的成就,就自然的有高有低層次不同。如果你往內修,以自性佛為生,這個層次自然就高,如果你往外修,注重外相,你的層次自然就比較低了。雖然這看起來只是些微的差別,但是切記這一點的差別,卻正是所謂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啊!
你看顏夫子他日日夜夜認真的改脾氣、去毛病、修心性、充內德,並且把握機會行善、行道,更時時刻刻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深怕自己有一絲一毫的差錯,乃隨時隨地迴光返照,以覺為師,所以他才可以在短暫的生命中,成就為一位了不起的聖人。而曾夫子,他一樣修心,卻重在外在的待人處世,有形事相,所以在成就聖人的層次上,畢竟差了一點。
所以徒兒們啊!你們一定要把握住這三期末劫的佳期良辰,好好地尊敬自己身上的那尊仙佛,「二六時中,允執厥中」就是時時刻刻抱守中道,並且認認真真的認理實修,「是理則進,非理則退」,則當你如是尊敬自家佛到極點之時,如是低心忘我之時,也就是你心中只有道沒有自我之時,這時你已經達到「無你我,沒是非」的境界,而在這「清心寡慾」「渾然忘我」「一片天心」「熱你無我」之時,也就是徒兒們自家佛性顯現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尊敬仙佛啊!
二、遵前提後
什麼叫遵前?什麼叫提後?前指前賢,後指後學。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叫做前賢?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後學?徒兒們,你們都說求道早的叫作前賢,領命早的叫作前賢,身為我引師、保師、點傳師的統統叫作前賢,是嗎?你們所認定的就僅僅是道場上,外相上的前賢嗎?你們可知道,德行夠的、智慧高的,言行一致足以服眾,足以作為眾人標杆,足以引導眾人的才有資格叫作前賢,也唯有如此的前賢也才有資格令人尊敬,而讓眾生打從內心真正地遵從他啊!
否則你德行不足,智慧不夠,只一昧地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炕,又如何能真正的引領眾生回理天呢?你不能領導眾生回到理天,你又那來的資格叫前賢呢?同樣的,誰又是真正的後學呢?是進道晚的?領命晚的?被人引保的叫做後學嗎?徒兒們,天時已經到最末後了,如果你們還不能突破一切的形象,回歸真實的自性,只徒然在名相上執著,那你們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而實實在在的認識自性母娘呢?
徒兒啊,所有還在學道、修道、辦道,還沒有跳出輪迴,解脫生死的眾生,他們全都是後學啊!全都是還必須藉著仙佛菩薩、真理的指引,才能由迷轉悟的眾生啊!徒兒們,你們說你們那一個是真正的前賢?而又那一個不全都是後學呢?所以真正的遵前提後,就是要你效聖法賢,尊敬有道的人,向他學習,並且要低心下氣 、幫助眾生,讓每一個跟你有緣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提攜、幫助,而真實的超凡入聖、跳出輪迴啊!
至於佛堂中求道比我早、領命比我早、資格比我老的前賢們,你若明白「聞道有先後,因緣有快慢」的道理,並且真心修道,恭敬所有的人,又怎麼會對他們不尊不敬、不聽命辦事呢?而那些比我較晚求道,須要我們協助、引領的人,我們若心存慈悲,效法仙佛,又怎麼會不由衷地加以提攜、愛護呢?所以真正的遵前提後是要我們學習放下我執、尊敬前賢、提攜後學、並慈悲一切的有緣人啊!
三、齋莊中正
什麼叫做齊莊中正啊?是不是你來佛堂,衣服穿的整整齊齊,頭髮也梳理的整整齊齊,儀表端莊就叫做齊莊中正了嗎?如果你的心沒有清,心中仍然充滿慾望,眼睛喜歡看好看的,鼻子喜歡聞好聞的,嘴巴希望吃好吃的,耳朵喜歡聽好聽的,身想睡好床、穿好衣,意念也是喜歡想東想西,妄念叢生,那這樣還能算是齊莊中正?所以光修外表,不修內德,讓眼耳鼻舌身意沾滿了灰塵,這時你衣著再乾淨,外表再端莊,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齊莊中正。
所以齊莊中正不止是頭髮整齊,衣服端莊,外表莊嚴,而是要你內心莊重,眼耳鼻舌身意也全要莊重,換句話說,你能做到內心全無雜思雜念,莊重自持,那才是真正的齊莊中正。
因此你們要如何的齊莊中正呢?首先是不是要先正己才能正人呢?而要想正己,是不是先要恢復自己光明的本心,才能去感化別人,影響別人呢?其次你光明的本心恢復、顯現出來以後,你還要守住這個禮,言語合乎道,行為有規矩,如此才能真實地影響道親、帶動道親。用這齊莊中正的態度、威儀來攝受別人、影響別人。
在這末後時期你們要知道,講道已經沒用了,道也本來不是用講的,而是要用行的,如何行?就是用這光明的本性,表現端莊的行為,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合乎禮;心中潔淨無染,念頭不偏不邪,七情六慾不再起伏,這才是真正的齊莊中正啊!(本文共十五條,將分五期刊登)
觸事無心難(人有二十難之十) 證嚴法師
我剛從室內走出來,看到天邊透著一片微微曙光。開門進入大殿時,電燈是關著的,裡面很暗,倍增了寂靜的氣氛。我禮佛之後,坐下來把姿勢擺正;大眾開始念佛;然後是靜坐。在這短短的時間裡,我發現天空浮現一條白白的銀帶,直覺地可以感受到天色即將黎明,於是閉上眼晴。
心靜,境亦靜。等到引磬聲響的時候,我張開眼晴,外面已是一片光明,時間亦在不知不覺中,分分秒秒如流水般的消逝。在天明與日落之間,我們忙忙碌碌地過,雖然身體沒有離開外在的境界,但是我們的心卻很少去注意外面的環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我們並不曾去用心,只是讓它輕易地流逝。
□珍惜單純的生活□
佛陀告訴我們:『觸事無心難』,但是今早我卻感受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時時都是在無心的狀況下度過。那麼,佛陀為何告訴我們『觸事無心難』呢?佛陀是要啟示我們,人生本來是可以在很單純;很逍遙自在的情況下生活。可是,凡夫無明一起,就會把最簡單、輕安、逍遙的生活複雜化,因之產生煩惱私痛苦。『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人人都會說,但是偏偏在生活中,儘和一些人與事過不去。時間分秒不停地流逝,而我們的心卻常記掛著以往的人我是非,直在那兒不停地打轉,這就是煩惱的凡夫心,所以佛陀在人生二十難中說『觸事無心難』。
許多人總是在煩惱中度日,為什麼?因為以曲折之心去此較;對人事起了分別心,比如工作上計較自已做得多,別人做得少,這是『驕慢心』;或者認為別人做得多,沒什麼了不起,自已做得少,也不覺得慚愧,這是『卑劣慢』,不管是驕慢或是卑劣慢的心,這些都是煩惱。
人生應該要『隨分隨力』,有多少力量做多夕事。能夠如此,才不會在人我是非中觸事而生煩惱啊!
□ 無比較心即得安樂 □
在『莊子』這本書中,有一個故事說:北海有一條身長好幾里的大魚,活了幾千年,有一大忽然刮了一陣大旋風,這條大魚順著旋風竟變成一隻大鵬鳥。大鵬鳥身長也有幾里長;牠乘風振翅一衝,便能飛騰到九千里的高空。牠要從北海飛到南海,需耍花半年的時間,在這半年的時間當中,牠不停地飛呀飛,從高空往下一望,則看到白雲朵朵,如萬馬行空一樣;抬頭看,則是一片無邊無際灰茫茫的天空,除此之外一無他物,經過六個月的飛行,牠終於到達了南海。
那時,地面上有隻小麻雀,看到了大鵬烏,牠心想:飛得那麼高,何必呢?有那麼大的身體,要到達南海還不是得不斷地辛苦飛行?像我身體小巧玲瓏,飛行的時候可以輕輕鬆鬆地,只要一枝小小的枝枒,就可以做為棲身之地;累了還可以到地面走走;如果想飛高一點,又飛不上去時,我乾脆就降落到草地上,像這樣地很逍遙啊!大鵬烏也沒什麼了不起呀!
這是一則故事,至於是不是真的有這隻大鵬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小麻雀和大鵬烏在比較的心;是否牠真的比較逍遙自由呢?其實這隻小麻雀是因為白己的體型,力量大小,無法像大鵬鳥一飛衝天,就自我安慰地說,自己能夠在樹梢上飛行,比較逍遙;又批評大鵬烏,何必多此一舉飛得那麼高?這也正是酸葡萄──卑劣慢的心理在作祟呀!
事實上,大鵬鳥的身體大,兩翅張開便有幾里長,牠若不衝向高空,如何飛行?如何生活?而且有那麼大的身體,便有極大的力氣,自然能飛得高,並不是刻意的費弄才華。然而小麻雀雖然小巧,但小巧有小巧的好處,因此小麻雀無須和龐大的大鵬烏比較,大鵬烏也沒有必要羨慕小麻雀的逍遙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量力而為,若事過境遷就讓它過去,不要老是記掛著那些煩惱的往事。
我常常提醒周遭的人,雜念要隨著時間的消逝而去;過去的事再去想它,便是雜亂心,就是煩惱;忽略現在而寄望未來,這則是妄想心,何不好好把握當下的這秒鐘,在當下把一句話講好,把一件事情做好!
我們走路雖然腳是踏在大地而行,但是,我們的腳底永遠不會黏在大地上,而是踏落前腳,抬起後腳,這樣才能向前邁進,原本單純的生活何必一定要『觸事生心』把它複雜化了呢?
佛陀說:『觸事無心難』,只要我們能回歸自己的本性,是難亦不難了。不要把單純的事複雜化;若能把複雜單純化,生活自然輕安快樂,在宇宙天地間,我們不是常常都『無心』地過嗎?像剛才我進來大殿時,大家看不清楚彼此的臉,因為光線還很暗,而現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彼此的臉。這前後也才不過半個小時,有誰會記得自己是在那一秒鐘,開始看清了對方的瞼?是不是大家都『無心』地過?能觸事無心,才能逍遙自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