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33(2006/06)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師母紀念專輯:月光】 道場創作曲
日西沉 月東昇 大地一片好安寧
黑夜中 一輪明月一盞燈
天邊月 放光明 照亮歸人的旅程
暗地裡 一片玉壺透冰清
憑窗望前塵 踽踽獨行 步步堅定
月光在茫茫中溫暖著寒冷
夜來風幾聲 怡然至性 了然至情
月光在動蕩中撫慰著不平
四下空寂靜 露滴晶瑩 天籟細聽
月光在浩瀚中指引著群星
真愛賦詩韻 一身化成無限生命
月光在默默中訴說著永恆
【一塊麵包,滿口愛心味】 佈施麵包超過十萬個
台中市知名的寶泉食品行,每晚都會替街友準備許多新鮮的「惜福麵包」,六年來默默佈施超過十萬個;廿五歲的李姓街友說,他每天一定說聲「謝謝」,因為他要店家記住他的臉孔,希望有一天自己事業有成,行有餘力可以幫助別人時,再登門道謝,感謝店家在他最落魄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
每晚十點不到,總有二、三十名台中街友們在自由路市府第二辦公處前排隊,因為對街的寶泉食品行店門一拉下,店員們就會送來上百個香味四溢的各式麵包糕點。
店員們習慣不過問街友的來歷,默默地把一個個「惜福麵包」交到街友手上;年紀較大的街友不好意思上前,店員們還會囑咐多拿幾個,分送蜷伏街角的孤苦老人。
有時白天生意太好,店家怕街友們餓著,傍晚還得再加班,多烤些麵包;有時天雨,店家不願讓街友在雨中等候太久,也會請店員先把麵包送到對街。
五十歲的徐姓街友說,白天他在台中縣太平市一帶,晚上總是花一個多小時步行到台中市,店家有時候會多給幾個惜福麵包,雖然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餐,但返程時路過火車站,也會分些給其他年老的街友,告訴他們這可貴的惜福麵包從何而來。
自稱是企管學士的六十歲賴姓街友哽咽地說,他因生意失敗,只能在都市裡自我放逐,如果沒有店家的善心佈施,恐怕早已橫死街頭,寶泉是知名的糕餅店,不可能每天那麼多麵包賣不出,一定是為了幫助街友特別準備的。
出身台中縣豐原的寶泉食品公司創始人陳金泉,六十多年前遠渡重洋到日本,從學徒做起,學習日式糕點專業技能,一九四三年在東京開設第一家「寶泉製果本舖」,一九七五年在故鄉設立台灣寶泉本舖,後又陸續在台中市自由路、大墩路、精誠路、彰化縣員林鎮開設直營分店。
扶一把盼街友重站起
現在的店老闆是第三代的陳坤宏;他說,六年前有天他拉下鐵捲門時,瞥見一名蓬頭垢面的老人在店前的垃圾桶找食物,看了讓人很心酸,才起了幫助街友的念頭,他也深信,這些街友們有一天都能重新站起來。
《節錄自「自由時報」95.04.09》
台中市寶泉食品行,每晚都會替街友準備許多新鮮的「惜福麵包」,六年來默默佈施超過十萬個!
校長的煩惱 陳家茵講師 Sweet Joy
佛堂有贈送桃園明聖經與大家結善緣,最近有一則感應奇蹟與您分享!
經理四月十八日出國前渡了一位女校長,她因為前任校長臨時退休,而代理校長,問題來了,他們有一件工程要招標,總務主任與廠商勾結,希望直接發包,而這樣是不符合規定,如果出了問題,她就要擔當。
這件事非常困擾,廠商發函恐嚇她,她進退維艱,只能默默承受.剛好經理渡她求孔孟心法(求道),之後她留下用餐時,跟我們說了她的困難,其他的辦事人員都回去了,只剩下經理、春燕和後學,我們就幫忙叩首求仙佛慈悲撥轉,她很誠心諴意叩求,叩首後一直稱謝(沒碰過這麼客氣的人)。
當天經理給了她二份桃園明聖經,一份放學校,一份放家裡,希望她有空就唸,雖然她校務繁忙,還是抽空唸桃園明聖經,因為她兼任校長及教務主任兩份工作都必須做,但是這都不比工程的事情帶給她的壓力大。
說也奇怪,一星期後,教育部官員主動關心這件事,並且協調完成,原本棘手的問題,竟在幾天後奇蹟式的解決.她直說菩薩保佑及使用孔門心法的感應。
現在她用孔門心法面對事情時,竟能化解老師的抱怨,您說這是不是仙佛菩薩的慈悲撥轉呢?校長現在還在讀研究所,她改天要回書院謝恩!真的好感動,仙佛常在我們左右打幫助道,雖然我們看不到他們,可是可感覺到祂們的愛,感謝天恩師德。
活佛師尊交代事項
◎我們要認清楚,這個肉體是短暫、無常,不要把你一生的精力用來求名、求利、求己安樂,「愿不能了,難把鄉還。」我們要時常惦念著,眾生是不是能脫離苦海?眾生是不是能夠超生了死?每天渡人求道、成全人明白道理,唉呀!忙得忘了吃飯、忘了睡覺,可是心裡好踏實、好快樂,是不是?這時候你的心,就是天心、就是佛心、就是慈悲心,你就是在世的活佛,天堂不是死了才去,當下就是,聽懂話嗎?如果你做了某些事情,覺得吃飯也不香、睡覺也不安穩,唉呀!整個心很不踏實,更沒有任何快樂可言,那自己就要去反省,我是哪裡做錯了?要去懺悔!做錯了,要快點去改,懺悔過了,就不能再犯,聽懂話嗎?
◎「貪嗔痴慢疑」,是人生的五種根本煩惱。「貪嗔痴」,大家都很熟悉,對不對?那你跟他有沒有很要好?有啊!你們跟貪嗔痴有沒有很要好,為師不知道,那要問你們自己,如果貪嗔痴不除,就沒有辦法跳脫生老病死的輪迴,聽懂嗎?我們有貪嗔痴,是你們這輩子在三寸氣斷,無常一到的時候,有任何執著,這些都會現前,就會干擾你,懂不懂?所以平常內心一定要保持清靜,保持平穩,不要起起伏伏,不要一下子要發大愿,一下子,唉呀!我管他去!我在家休息就好了,不要這個樣子,一下子發大心,一下子發大善愿,一下子又說:我不辦了!我不理你了!
◎十年前,為師交代徒兒,不要認賊作父,希望徒兒們能夠謹記在心,現在千門萬教齊發,假祖師、假弓長也已經出現,如果你看到別人好,就去拜他為師,那你的名字就從天盤勾出,不能再算是我濟公的徒兒了。
(註:本文乃接續上期的恩師慈悲白話訓部分!)
【論語選讀∣修身篇】 韓點傳師慈悲
(二)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為政10)
君子修身是言行相顧的,故觀察一個人有必要聽其言,觀其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但是認識一個人也不是容易的事,孔子在此提出三步驟,從這三項的行為表現中,由其動機和態度,大概也就無所遁形了。我們看人只見其作為,難見其心意,故先看其行為善不善,其居心是否出自於仁。再觀其所由,其所由雖善,其意是否誠實無偽,其作為之過程是否合於義,如背於義而行,雖以仁居心,而其行為不當,會產生反效果,均不能算是善行。察其所安的安是心之樂此不疲,即堅守不移的意思。人本有仁心,應隨機而自動呈現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故可於不安處求安。孔子曰:「仁者安仁。」(憲問)一個人的經常行為,可以反映他的人格修養。看某一事,不能做為評定一個人的依據,察其所安即是考察其日常生活言行是否出於「心安理得」。合於仁合於義,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其不處為何?即因不以其道得之,於心不安,不處也。所以觀察一個人的品德修養,需從各方面去仔細考察,才能纖細匪遺。知人之方如此,可無憾矣。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篇云:「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謂視中也。視中者,誠在其中,此見於外,以其前占其後,以其見占其隱,以其小占其大。」皆係悉心觀人之方。
【語譯】孔子說:「看一個人的行為,首先要看他做事的動機,再看他做事的方法,最後再考察他做這事後是否心安理得。能夠如此的去觀察,那麼他的為人善惡,怎能掩藏得住呢?這個人的好壞怎能掩藏得住呢?
(三)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里仁12)
春秋以後王制破壞,諸侯大夫紛紛謀取分外利益,故有侵佔兼併的行為發生。為了謀取財富,不顧義理,周景王就把大鼎銷毀而改鑄錢幣。鼎在三代時,為傳國之寶,隨王都遷移,故謂立都曰定鼎,為禹王所鑄,具有政權和神秘的雙重意義。但是為了財富,卻不管他的重要性了。當時追逐財富的風氣很盛,造成國家的不安,所以孔子強調見利思義、見得思義,不能見利忘義。就個人的修養來說,凡利慾薰心的人,必多求之於外,若不能隨心所欲,隨之而來的則是憂愁煩惱與失敗挫折之感,徒增內心之戚戚而不得安。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大學章句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語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專依有利於己的事去做,一定會受到很多怨恨。」
(四)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14)
君子最基本的修養是求諸己,名位乃是外在的。想要獲得它,還要有幾分機運,是操之在人。而才德修養必須靠自己努力才可成就的,是操之在我。孟子說:「修其天爵,以待人爵。」荀子非十二子中說:「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所以恥不能,不恥不見用,這是君子為學的態度。假如一個人才學修養不足,依靠鑽營奔走,就謀得一個名位,他除了營私肥己之外,又能有多少貢獻呢?
【語譯】孔子說:「不必擔憂沒有職位,該擔憂自己沒有可以站在該職位的才學品德。不愁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的是自己要具有可以讓人知道的實際才德。」
【愿力與業力∣范講師遊天堂】 范聖杰講師
【求修辦道因緣】(七)
功德祠與功過樓
你在道場修道、辦道,不是功就是過,不是享福就是消福!細說功德樓:有事建功易,無事建功難
仙翁帶後學繼續走,天榜有多大知道嗎?至少像台北市這麼大。那裡頭有什麼呢?有街道、有巷弄,每個修道人都有一幢屬於自己的天榜,不是天榜掛號就寫在那邊,而是每個人都有一份心,在天上也是每個人一份榜。
走到中間一幢金色如同鸞轎的房子,差不多比
燈還高一點點。仙翁就說:「這一幢裡頭放的,是你修道以來的功徳。」後學眼睛為之一亮!我們修道不敢講自己「有功德」,我們幾乎只敢講「罪、過、錯」,所以後學也不知道自己做過哪些事是有功德?
仙翁就說:「你自己去看。」我就進去看,裡頭有一張紙,上面寫「表文呈奏」,很大的一張紙。第一頁裡頭,用篆字寫。有人擔心外國人求道,回理天後會不會看不懂?後學覺得他們一定看不懂,因為後學現在連那個蝌蚪文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但是很奇怪,那時候卻看得懂。可見回理天後,是沒有語言文字的障礙,對本性來講,這些問題是不存在的。
★渡化有功
表文裡面是寫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時、引保師、點傳師、佛堂、求道人、最底下寫某某大仙,以及你在哪裡渡他們,註明「渡化有功」,渡人求道--渡化有功。
★勸化有功
哪一年、哪一月、在哪邊,渡哪一個人,上頭寫著「勸化有功」,都是用金色寫的字,可見渡人真的是第一功。
渡化跟勸化有什麼不一樣呢?渡化,是我們去渡這個人,然後這個人真的有來佛堂求道,就叫做「渡化」,不管你有沒有掛引保師,你有掛引保師,那當然一定是渡化的功德,如果沒有掛引保師,而這個人是你渡的,一樣是有渡化的功德。
後學在那邊看到自己的記錄,渡化有很多,勸化功德更多,加起來將近五千筆。
什麼是「勸化有功」呢?就是我們去渡人,結果他說沒有佛緣、沒有興趣,不想要求道,他雖然沒有來求道,但是你有去渡他,你只要有去渡他,就有功德。上天取你一分心,你只要有去渡人,就有功德,成不成功是看他的因緣及祖德夠不夠?你有跟他引薦,就有勸化的功德。所以渡人的功德有兩種,以後我們看到有些人,雖然沒有帶人來求道,但他一樣是功德無量,你不要小看他!
★寸功不昧
後面還有什麼功徳呢?還有我們佈施的功德。我哪時候在哪捐了多少錢?上天也會記載,但有一些財施是我們看不到的,上天也都寫進去。大概是那個時候後學比較愛財,所以上天把後學佈施的功德,全部把它換算成金額,用錢來表示,那後學就看得懂。
其中有一條功德:是在鶯歌妙善宮開法會畢班,後學車子後座是空的,看到前賢在前面走,後學就說:「要不要搭個便車,我載你去車站?」結果他就坐上來,從山上滑下來,到山下火車站,讓他坐火車走了,後學就回去了。這件事後學完全忘記當初載的是誰?完全沒印象,結果上天給你記法會那天佈施0.2元(2角)。為什麼呢?那是從上面滑下來的油錢0.2元。這0.2元算什麼?但是仙佛鑑查得很清楚,並沒有因為才2角就不算,一樣功德無量!上天記載功德很簡單,就是「你可以選擇不要做,但是你選擇做了。」這樣就有功德。反過來說,什麼是罪、過、錯?你可以選擇不要做,但是你卻做了。
有的鸞堂廟觀是拜肉的,財施添香油給他們,你可要小心!你贊助人家殺生,也不見得是好;相對的,佛堂的每筆錢要捐到哪裡去,都要很清楚。人家要買香,你就是只能買香,你不可以把它移作它用,你移用了,就是佔了人家的功德。
所以理天記的功德很多,包括「排椅子」。今天輪到你來排椅子,這樣的功德很小,只有服務而已,不算是什麼功德;可是今天不是輪到你排椅子,而你卻主動提早到來打毛巾、排椅子,這個功德就大了。以前後學剛住佛堂時,比較自卑,每一次晚上下課道親走了,我就拿拖把拖整個樓梯間,從六樓拖到一樓,後來伙食團又再搬一次家,後學也是每一次下課後樓梯間都清理,所以很多學弟只要回到伙食團,發現樓梯變乾淨了,就知道後學回來了。因為後學回伙食團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拖伙食團、佛堂的樓梯間,拖完了就去刷馬桶。後學那時候的發心,是覺得讓人家在最髒的地方,享受最好的服務,這樣就是我們的道。有的道親喜歡擦佛堂,認為跟仙佛比較近,但不喜歡掃廁所,其實這是我們自己的執著分別,上天並沒有這種地點的差別。
★真功德
你害怕你所做的事情沒有人看到嗎?恭喜你,為什麼?沒有人看到的,就叫做陰德,上天記得一清二楚;有人看到的,故意要讓人看到的,那是陽功,那沒什麼,上天就記得少。
什麼樣的東西,在上天看來一定有功德?就是原本是缺陷的,你把它圓滿了,這樣就有功德。比方說,開會時難免有一些指責,有些講師可能會很傷心,因為他付出很多,卻沒得到大家的肯定,你趕快去安慰他;或者你知道某位道親受考了、出考了、心情不好,你就趕快去安慰他,你圓滿了道場原本的不圓滿,這個就是功德。
★助道有功
有一天在公共佛堂辦道,後學原本學習打毛巾,因為睡太晚了,結果忘了來佛堂打毛巾,不過還是去佛堂。進到佛堂學弟們已經在幫忙打毛巾了,後學淨完手、參完駕沒事做,就到樓下講堂;到樓下看到三個求道人坐在那邊,後學看到他們坐著也無聊,就陪他們吃水果,後來講師說請求道人到樓上聽開示道義,他們就上去了,後學就繼續把水果吃完。吃完之後,後學就回去了。那一天去佛堂,沒有做什麼事,沒有打毛巾,沒有陪壇,什麼都沒有做,唯一成就的就是把水果吃掉。結果,上天居然記那一天後學去佛堂吃水果|「助道有功」。為什麼叫做「助道有功」?沒有人招待,你剛好去幫助了。
老前人以前說過:「你在道場上修道、辦道,不是功就是過,不是享福就是消福呀!」你沒有盡心就是消福。後學原本要服務,結果睡太晚了,變成被服務了,你不但沒功德,還被服務。所以你在道場上修道、辦道,真的要「認真」、要「即時」。因為「有事建功易,無事建功難。」你沒有行功,你功德就不夠,你也很難明心見性,這是絕對的。
我們通常對來佛堂求道的人記得很清楚,而對沒有來佛堂求道的,大概就忘記了。後學不知道自己曾經問過五千多人,請他們來佛堂求道。如果每天給你去問一個人,十年你才能問三千六百人,那時候後學求道還不滿十年就已經問到五千個人。
我們修道、辦道要把握時間,等到你有工作又有家庭了,就沒法子這麼多時間參辦,所以要把握任何時間,能參辦盡量去參辦,不要怕家裡的人會阻擋!你不出來,家裡的考驗就更大,所以要想法子去參辦,把握任何可以參辦的時間,等考驗過了,力量會更大。
【莞爾一下也無妨】 *第二種語言
有一隻非常聰明的老鼠,只要一聽到貓的聲音就會躲起來。
有一天牠聽到貓聲就趕緊躲了起來。沒多久後,老鼠聽到了狗的叫聲,心想狗來了,貓一定就會跑掉的,於是便出來了。一出來之後便被貓抓到了,正當老鼠懷疑之時,貓說:這年頭不會第二種語言怎麼活下去。
上圖為5/1(一)晚上由雅雯帶來的法國朋友「威廉」至正恩求道,異鄉求道,也倍感溫馨,真有一種殊途同歸的感受。(陪同者為英文班講師)
【後記】各位前賢您是否有發現,咱們的大家園『菩提禪院』近期在整建廚房?因講堂不夠以及廚房老舊,因此道務組前賢請示點傳師慈悲,是否重新規劃,經大家討論後決議,整體規劃興建廚房以及交通組與小天使班的綜合教室,所以這幾個月會比較不方便,請大家多多包涵,有空的前賢也歡迎前來關心整體進度,另外前賢常講「有事建功易」,在此機會,請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