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30(1997/11)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
老師的心聲
熱淚滿庭飛 寒風沁心扉
感時拋情淚 落淚是為誰
濟公心傷悲 知音徒是誰
眼看時已催 徒心仍頹隳
徒兒你莫讓 師心憔悴
怒海波濤中 翻湧滾推
暮鼓晨鐘撞 急急緊催
夕陽西下 已剩殘餘暈
銀知速發揮 低心方為最
肇啟餘迷輩 共返故家歸
註:隳,音ㄏㄨㄟ,危殆、毀壞之意
清淡素淨 清素
自從步入發一崇德道場學道,不覺已有五年的光景,近來終於發現清淡、素淨是學道人所不輕易達成的理想指標,後學正朝此境界快樂的力行。
清淡素淨以下簡稱『素淨』,如何來實踐這『清素』的生活呢?首先由眼視形色、耳聞音聲守起,面對這花花世界引誘,一切的創新演進實在使人目不暇給,各行各業的發達,如汽車、住宅、寵物、玩物藝品等,所有聲光電器產品的五光十色,一但沈迷其中,想脫身出來可就不易喔!
所以想在聲色的迷誘中保持清素,應以中庸之道為守則,並以單純、自然、樸素、實用、儉樸等為要則,養成節制的習慣,也就能擺脫眼、耳之識的執迷。另有鼻香、舌味的試煉更不亞於前二者!中國料理食譜講求色香味俱全,可說聞名全世界,也證明人類文化用在鼻舌的要求上令人咋舌,而人們在一味追求口腹之慾的情況,於是連煙、酒、檳榔、安非他命..,等毒品相對就更盛行其道!上述的東西傷害人類的生命,務必要節戒改善才好,如果能節制飲食,甚至完全素食,相信會更有利健康且有助環保,雖然生機飲食一時不易被接受,但漸漸養成習慣之後,自然也越覺得好吃,如喝茶也有上輕下濁之別,這就是一種啟示,該喝清的水、吸清爽的空氣,清,才能除污去惡濁,所以清為上也!
再者,身之所觸,意之所法,更要探討一二。由冷暖氣的設備,追求到三溫暖、理容院、泰國浴的各類流行,可知人對身體觸感的滿足也是要求很高。在意識領域裡,討好的話、迷人的想像:電影、小說、太空發展、幻夢般的卜卦算命,宗教信仰的萬教齊發,脫口秀的流行,到騙術奇談等,很多人就因此而身敗名裂、人財兩失,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修道人要體悟不可誤入歧途,對身體觸覺應以健康養生為指標,不要貪圖享受,也要如上所述:中道、自然、單純、儉樸等為清素理想。在心意的調整需以八正道、清淨經、心經,及道場上所推行講究的孔孟學說、諸天仙佛聖訓去體悟,才得以認知理、氣、象的廣博智慧,而清素的意識,要以大學所述:止、定、靜、安、慮、得的功夫,達到常清常靜,即可清淨矣。
心能達清素,而眼耳鼻舌身的五識,五欲自然可漸達清素,所謂六根清淨,則人間無處不是天堂,永得快樂身心,當然解脫自在也!後學林耀南之清素之益,特定以『清素』為筆名,永啟吾心。如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及無住色、聲、香、味、觸、法,則生菩提妙心,如是悟之清素漸現呀!
從論語談孔子的孝道思想(上) 王上苑
前言
倫理是中國文化的特質,古人提倡五倫之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有三倫是家庭倫理;父子有親,列為五倫之首,講的是父慈子孝。大學云:「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做兒子的能盡孝道,出孝心而推展愛心,親親而仁人,則可以愛天下人。所以孝是倫理的根本,一切善行的根源。這不僅為研究中國文化者所公認,甚至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也說:「支那孝之為義,不自事親而止也;蓋資於事親而百行作始。「美國郵票雜誌介紹中國孝道故事時也說明:「中國社會裡孝道的美德,其意義不只是孝子與慈父,而是倫常道德的基礎。」
孝是倫理的根本,更是家庭倫理的重心,所以孝是維持家庭於不墜的重要基石。不管時代如何進步,孝道倫理仍是應該推崇。孝本是子女愛父母真情的流露,孝道實現的主導者本應是孝子而不是父母,父母的存在是提供一種情境去考驗孝子,讓孝子學習去明辨義理,而不是以權威籠罩子女的。
可是不知何時,孝被扭曲,距孔子之教真是已十萬八千里,以至於傳統孝道為後人誤解。其實孔子的孝道觀念是合情合理的,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精神,亦適用於現代工商社會,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當今社會飼養寵物的人,真是一個當頭棒喝。台灣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物質生活的富裕,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教養,百般呵護,竟成了現代孝子(孝順兒子),甚至溺愛,不知孝的意義。為改善社會風氣,推行孝道,首先要了解孝的真義,發揚家庭倫理,才能教導子女正確的孝道觀念。
論語中的孝道思想
近年來,亞洲的臺灣、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這些地區經濟發展蓬勃,西方的評論家驚異這些地區的資源並不豐富,卻可以創造經濟奇蹟,他們提到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國儒家的倫理。儒家的倫理教我們敬老、尊賢、勤勞、敬業、和諧、合作、關懷、互信、互助;主張和平改革,棄絕暴力的手段;又要求日新又新,時時求進步。這些倫理觀念,對工商社會的確有正面而積極的意義。
倫理道德是中國文化的支柱,孝道是倫理的基石,孔子提倡仁,而行仁必先行孝,所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孔子思想是中國道德文化之中心,故研究中國文化,不得不研究孔子;研究中國孝道,亦不得不研究孔子。孔子之論孝,雖是因人而異,但是必須做到「盡其心,竭其力「,方可謂之「真孝「,不論富貴、貧賤、賢愚,各有盡孝之道。因此孔子在︽論語︾中對人之問孝,從無相同的答覆。這除說明聖人教人,因材施教外,亦可證明孝道之行,各盡其在我,不必求與人相同。孔子言孝,有時指明那些事應該做,有時借事論事,有時因疑解惑,茲就論語有關孔子的孝道言論分類敘述加以詮釋,以窺孔子思想之內涵。
一、親愛父母:
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哀公問政章)人是倫理的中心思想。民初提倡美育的教育家蔡元培說:「人之令德為仁,仁之基本為愛,愛之源泉在親子之間。」父慈子孝,乃人類之大愛;愛人就是仁的實踐。論語:「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愛人就要從最親的人愛起。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未之悖禮「(聖治章)孝悌是人之根本,如果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別人,如果不是別有用心,那就不可思議了。
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喜的是壽考,懼的是父母的衰老。父母壽考,子女還能稍盡一點孝養的心,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要喜。父母衰老,子女孝養父母隨侍父母,報答父母的時候不多了,所以要懼。做人子女的能夠時時這樣地存心,可以說是盡到孝道了。又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里仁)這是要讓父母釋除憂慮的心。子女的遠遊,常使父母憂慮;尤其出遊而行蹤不定,消息渺然,更會使父母憂慮。孝子是不肯讓父母憂慮的,所以父母在的時候,不作遠遊;即使出遊也必有一定的地方,和父母時時保持聯絡。再說孝順的子女也不忍遠離父母,唯恐自己不能承歡膝下、親自侍奉。迫不得已而出遊,也必不放心父母的生活,要時時問候請安,又怎會遊蹤不定、消息渺茫?這是注意父母的健康,關懷父母生活起居,以盡親愛雙親的基本責任。一個人受父母養育之恩最大,所謂「昊天罔極」,要愛人,就必先愛父母。
二、和悅敬親:
口體之養,是事親的起碼條件,奉養父母,不在於經濟的富裕,而在於誠心敬意,依孔子看,即使貧困,也可承親之歡。孝順父母,除口體之養,更要有敬愛。孔子對子游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一般人以為能夠供養父母,就是孝;也許子游也有這看法,所以孔子對他特別提出一個「敬」字,教他要「能敬」。孔子說:只養活父母是不夠的,連犬馬都有人養活牠們,假如為子女的對父母無恭敬之心,不能算是孝。人類的報養父母是出於一種感恩報德的心,是出於一種由衷敬愛的心,這就和飼養犬馬大大的不同了;如果侍奉父母沒有敬意與和顏悅色,說不一定還不如養狗哩!
論語為政篇又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裡講「弟子「,是弟(包括弟弟和妹妹,妹妹或稱女弟)和子(包括兒子和女兒,古人女兒亦稱子);這裡講「先生」(是先我而生的意思),是父(母與父同)和兄(姐與兄同,亦稱女兄)。孔子講子女愛父母的道理,順便提到弟妹愛兄姐,因為愛的道理是一樣的,但是重心仍然在子女愛父母的上面。有事,為父母效勞;有酒飯,供養父母去飲食;這都是子夏能夠做到的。不過子夏對父母可能是恭敬有餘,而和悅不足,不能使父母有親切感,所以孔子特別告訴他「色難」。荀子非十二子篇說子夏是「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日不」,正是「恭敬有餘,而和悅不足」的證明。孔子對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孔子答子夏的問孝,正是針對子夏的「恭敬有餘,和悅不足「而發的。由此推知,孔子答子游正與子夏相反,是「和悅有餘,而恭敬不足」,所以孔子才向子游特別提出一個「敬」字。由孔子答子游、子夏的話,我們可以知道:盡孝除了口體之養外,還要能敬,還要「悅色」。「悅色」就是使自己的臉色和愉,讓父母看到,感到舒服,這也是從自己內心的摯愛發出來的。
三、保護身體:
孝子要不讓父母憂慮,還需愛惜自己,不要讓自己的身體受到損傷,更不讓自己的德行有絲毫的缺陷。論語先進篇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子路好勇猛進,孔子常常抑制他,這正是孔子因人施教的表現。但是從孔子答子路的這段話裡,可之做子女的應該時時想到父母的存在,想到父母的心志,想到父母的憂喜,就不能不愛惜自己,而魯莽的去幹一件事情了。
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最著名的孝子,他在病危的時候,對門弟子吩咐說:「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論語泰伯篇)所謂「吾知免夫「的「免」,就是免於自己的身體受到損傷,免於自己的德性有絲毫的缺陷。父母生下子女時,賦予子女的是十全十美的身體和德性,到了這一生終結時,仍還他一個十全十美的身體和德性,這是盡孝的人應具有的用心。曾子具有這樣愛惜自己的用心,所以他被人稱為至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