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55(1999/12)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白雲寄心語 活佛老師慈悲
江水流 落葉飄 嘆時光匆匆
望天際 憑添許多愁
白雲寄心語 此情何悠悠
知音人明師意 莫蹉跎
一縷情 一寸愁 此心有誰懂
萬般愛卻換來心痛
月圓月缺孤單的等候
奈何人 名利難看透
物換星移 世事如夢
鏡花水月浮華成空
悲歡離合聚散匆匆
牽著徒的手 紅塵中一路多珍重
鵬程萬里願如海闊天空
任重道遠一直到最後
調寄:相思無解
給孩子們的一封信 菩提花
親愛的孩子,老師把你們都當成我摯愛的孩子,我們共同經過了台灣百年來最大的災難。老師和你們一樣感到恐懼、感到生命的渺小、生命的脆弱,921大地震就在凌晨的短短時間內,造成兩千多位同胞喪生於瓦礫堆下,造成無數同胞家破人亡,面臨人生最悲慘的痛!相信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都跟他們一樣地哀痛,但願兩千多位的罹難者他們不是白白犧牲,希望藉由他們的犧牲,我們倖存者更能體會到防震的重要、體會到生命的意義、體會到活著的價值、體會到生命的無價、體會到生命的珍貴!當你到災區、醫院走一趟,就可以知道我們何其幸運。雖然家園毀了,但可以重建,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經過這次的大劫難,我們更應懂得感恩惜福、及時盡孝與行善,好好用功讀書,充時渡過每一個日子,將來才有能力為社會奉獻出個人的心力,就像社會上無數的志工無數的救難人員一樣,無私無我的奉獻,令人敬佩!
希望我們都能立志向他們看齊,希望長大成人後,也能回饋於社會,這是老師對你們最大的期盼。「凡事多想到別人,多關心別人,你的世界會愈來愈遼闊」,想反地,若太自私、太自我,自怨自艾,你的世界就會愈來愈狹隘,甚至跳脫不出你自己設限的小圈圈內,想想自己能為家庭、學校、社會付出什麼。「多付出、多學習、多做事」這就是我們活著的價值,也是我們人生的意義。
以上是經過此次災變後,老師內心裡想跟你們說的話,希望你們能夠瞭解,謹記在心,也期望今後我們更能心手相連、用心學習、平安健康地度過我們未來的日子。
**附註:另外,犯下重罪的陳進興在槍決前夕,有封寫給年輕人的信,呼籲年輕人不要步上他的後塵,不要像他以前那樣可惡。他在這封信裡說:「青春對我而言,大半是耗在獄中,從少年觀護所到感化院,然後踏上全省監獄。坦白說,起初我並不是很壞,我只是好玩不愛讀書,和朋友在一起遊蕩,沒想到這是踏上萬劫不復的第一步。」天堂地獄就在一念之差!在「交朋友」方面,他以自己的經驗寫了下列的提醒,作為年輕人的參考:
一、 好朋友絕不會邀你玩通宵。
二、 好朋友絕不會教你抽菸、喝酒或打麻將之類的事。
三、 好朋友絕不會邀你逃學、遊蕩之事。
四、 好朋友絕不會教你吸安、吸膠來麻醉自己,那是他們想要害你。
五、 好朋友絕不會在該讀書的時候,仍在校外遊玩,而要你作伴。
六、 好朋友絕不會邀你飆車比快。
七、 好朋友絕不會向你要錢,或找各種藉口要你去找錢。
八、 好朋友絕不會要你帶棍棒去與人談判。
他說:「走到我這個地步,真是欲哭無淚、後悔莫及!」
天然師尊叮嚀慈語(其一)
《001》
末後一著之時,對道務之開創、守成要相互運用;但也不能執守一點名相或困守一地。有此仁願,上蒼自撥機遇,只要你肯辦自修,則自然能攝受無數有緣的信眾。
《002》
修道、辦道一定要無為而為,將眾生當做是你累劫的恩人,一心許天,忘卻自己,縱有成就亦都歸於上蒼與十方諸佛菩薩;惟如此方不致於跌入道名、道利、道權之爭奪和追求,眼前道場現況,實在令為師惋惜感慨!
《003》
將來的成就,不在道場的大小,也不在佛堂廟宇的多寡,更不在信眾人數的比較,而看修道人是否真修實煉、護守願戒、無貪無妄、不爭不辯、心性圓融的工夫、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004》
要讓眾生與自已在這一世都能成就,如一時無法濟渡,要為他能於他生他世,也能解脫、成就而祝福、祈禱!認清自己的修道因緣,則施恩受惠的大回饋中,建立天上人間的一股善流。
《005》
白陽弟子要培養廣大寬闊的胸懷,慶幸他人的成功。讚美他人的傑出、禮敬他人的辛勞!培養讓世界與我們一同歡笑、也讓宇宙與我們歡笑、讓眾生與我們歡笑的精神。
《006》
六祖云:「內心謙下是功,眾生平等是德。」時刻存著感恩和懺悔的心,去觀察周遭環境的順逆,對這一切都用一份微笑的心懷去注視,則免除了許多煩惱。
《007》
末後了,個人要自我了超,對所有的恩、怨、情、仇、冤、親,都要不攀緣;而在隨緣中了脫這一切的罣礙,方能真正超脫自在!凡夫修道一時無法如古德聖哲那樣,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麼且學會在生其心而無所住吧!
《008》
道場未來智慧考驗,真是不敢料想,為師也無法替代徒兒安頓身心,惟希望你們能體會天心、佛心、師心,老實修道、固守愿戒;就像鹿童師兄所說的:「天下神器不可為啊!戒之!慎之!」
《009》
如果白陽道場的每一位徒兒,都能為眾生祈福,都能為化劫息考而叩頭,善念的凝聚,一定能將人間的劫、考消減到最低點!則上天也定然為你們延長辦道的歲月。
《010》
修道人於末法時期,要發大愿心。讓自己的心,提昇到與十方諸佛菩薩的心一同,否則只圖此生此世之了脫,何以契入真理法海?
貧窮布施難(人有二十難之一) 證嚴法師
在這片靜寂的虛空中,遠處卻漸漸地傳來悠揚的念佛聲,佛號聲劃破了這靜寂的時刻。外面是朝山的行者;裡面是早課修持靜坐、自我反省的聞思行者。內外融合;這些無不是道場修行處。
修行,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自我心靜、行正,便能念慮穩定。心能靜、行能正均是修行的行態。世事本已多難,況為學佛者難事更多,有的是『行』難,有的是『說』難,而『心意誠敬』更難;佛陀於四十二章經的第十二章說:人有二十難,這二十難即包括行難、言難、心意難。
布施路上多荊棘
『二十難』,其第一難是『貧窮布施難』。布施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六度法門的第一條;布施是表示『愛』的方式,布施是一種『付出』,有表示縮小自己、擴大心胸而關懷天下之人。布施兩字聽起來很簡單,但對某些人而言,做起來卻不甚容易。普天之下,無論那個國家或那個角落,都無法缺少布施的運作,如果缺少布施互助的運作,那個社會就不是『人類』生活的社會。
學佛者,追求清淨的愛,講究付出的藝術,這便是『布施』。經文中佛陀說:『貧窮布施難』,確實是貧窮布施難。因為貧窮的人,自己資生之物已很匱乏,怎麼會有餘物布施?僅管很有愛心,也很願意付出,卻苦於缺少生活的物質,像這樣雖有布施之心,又有何用呢?所以「貧窮布施難」!
慈院曾住進來一位年輕的病人,因嚴重的車禍,傷到脊椎骨,全身無法動彈。醫師診察後宣布說,已無法讓他恢復原來手腳靈活的功能。雖然如此,醫師還是很用心地診治,護士和義工也都很細心地照顧他、鼓勵他;我也常常去看他,給予他經神上的鼓舞。他有位很好的嫂子,像媽媽一樣的看護這位年輕的小叔;在周圍這麼多人的關懷之下,這為年輕人終於勇敢地接受事實;大家愛的布施和細心的醫療,使他恢復了信心和毅力。
他心情熱關開朗後,奇蹟出現了,兩隻畸形的手可以動了,因此發願道:『如果我可以坐上輪椅,我也要做一個幫助別人的人,我也要當個快樂的義工!』歷經無數掙扎和努力,終於能坐上輪椅,他計劃要組織一個『脊髓損傷聯誼會』。因為,他深深體會到脊髓受傷的人,由其是年輕人,那份心靈的打擊是多麼痛苦;他希望組織這樣的團體,由殘障者鼓歷殘障者,讓殘障的人也能勇敢地面對社會人群,使每位傷殘的人,仍然能和平常人一樣,過著快樂的生活。這『聯誼會』於慈濟社工同仁愛心協助下,已經成立了,現在的成員有一百多位。他很用心地設計一張『會訊』,每個月都各寄一份給會友。
雖然,他的手已變成畸形不靈活了,也不能寫字,卻不因此而放棄自己想做的事,他拜託復健科的醫護人員,幫他想辦法,經復健科同仁用愛心與耐心教他用指套。他於是帶上指套,憑毅力用心學習打電腦,代替寫字的功能,很困難的一字字輸入電腦,極為『艱鉅』地完成那張會訊。我看到他這份『會訊』,心裡非常感動,很多健康的人,根本就沒有心要學電腦,而他確有這份耐力和毅力!由於他熱心付出,現在已有更多的會友加入『脊髓損傷聯誼會』。
他看到一些會友只能整天躺著,無法翻身又無親屬照應,不禁慨歎『久病無孝子』,可是病人躺久了,會得褥瘡;因此,他發願要買能自動翻身的病床,送給須要的會友。於是在年底時,他去賣春聯,想賺一些錢,但一張自動病床需幾十萬元,他想或許可多賣些春聯,來完成這個心願,結果他賺了一萬多元,離目標還太遠,又挨家挨戶到人家店裡募捐,可是反應很冷淡!諸位,像他這麼有心想幫助病友,但畢竟不容易!這也是『貧窮布施難』。
身心健康者,有力行善者,想做什麼都可以,手腳很靈活;日常生活中,只要少吃些、少用一些,將大家的力量匯集起來,就可幫忙須救助的人;而一位脊髓損傷者,做來就沒那麼簡單。所以我們要懂得珍惜,世間有如此多的『難』,而我們能去做,是多的難能可貴!要及時把握、趕快去做。社會人間有諸多困難阻礙,而我們竟然在這麼多困難的機率中,能毫無阻礙,更應好好把握今日,及時行善布施。莫待時遷、福盡時,想要布施才真是難啊!
修行是為了突破諸多困難,修行的過程不可能都是順境;遇到困境時應拿出毅力、信心去克服。佛陀的修行過程,也經歷十幾年的磨練,在其心靈上同樣要經過一番徹底的掙扎,最後降伏魔軍而成道。
『魔』就是障礙,學佛難免會遇到障礙;不是外來的障礙,便是自我內心的迷障。
佛說人有二十難,第一是:『貧窮布施難』。順者易、逆者難;於順境中想做什麼,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心意,做起事來就容易得多。比如:有錢的人發心布施,就可馬上做;有力的人想辦任何事,只要付諸行動,也是很容易達成,但情況若相反,則困難重重。
順於生死、沉淪自障
什麼是順?什麼是逆?「順於生死易、逆於生死難」。順於生死︱一般的凡夫、迷於生死︱自己為何生於人,自己都不知道,而且也不想探究『生從何來』的道理,既然無心探究,那麼天天便過著糊裡糊塗、懵懵懂懂的生活,順著社會的潮流而沉迷於生死之中。有些人醉生夢死,縱然他們財物富有,但要他提出點滴施捨幫助別人,做些有意義的事卻不肯,或根本就沒有這種機緣。
曾經聽一位委員說,他有一位非常有錢的朋友,這位朋友的財產多得不知如何計算。他問這位朋友說:『你知道慈濟這個團體在做什麼嗎?』
朋友說:『慈濟做的事,我曾聽過啊!』
『那你想參加嗎?』
這位富有的人說:『我已經做很多了呀!佛教講廣結善緣,我也結了很多緣啊!你想想,我一天到晚請客,那一桌桌的酒席,光一桌就一萬多元!我不是很慷慨嗎?而且每次給小姐的小費都一千元以上!很多人說我不慷慨,到底我那裡不慷慨呀!』
他是非常慷慨,可是他不知一桌的酒席花費幾千近萬元,可讓暗角的眾生,維持多久的生活費用,破茅屋中淋雨受寒的老弱貧病、孤兒寡婦還等待救助。他更不知道,一桌萬把塊的錢,在醫院中可能就會救回了一條人命,他或許都沒有考慮到這些,只是天天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這便是順於生死的眾生。像這樣的人是不是很多呢?確實不少。凡夫不想追求聖賢之道,這些人都是順於生死,迷失了良知的可憐人啊!好的事情離他們很遙遠,利益人群之事,要他們做非常難,這便是『障礙』。這種障礙都是自我的障礙,這樣的人生實是心智最貧乏的可憐人!
生大毅力、逆生死流
『逆於生死』,︱外在環境有阻礙,但只要自我有充份的毅力,即使再惡劣的環境都能突破。像泅水的人,懂得泳術可以逆水上游,不會游泳的人就很危險,即可能被淹沒或沖入大海而終至滅頂。
學佛就是要打破環境的困難,追求『生從何來』的道理。生從何來已不得知;更不知將來往那裡去。其實也不用一直去想這過去及未來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守好當下此刻的一念。若光想過去和未來,很容易陷於雜亂心和妄想心,我們要把握今天的方向,和此時所站的立場,因為『差毫釐、失千里』,因此方向與立場一定要很正確。正信的佛法是世間、出世間最真確的道理;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有幸已能聽聞佛法,應起難遇之想,要好好受用,切莫只想了脫生死,學佛是要好好的身體力行。外境重重的阻礙不用害怕,外境的磨練可以成就我們的耐力,一個有毅力、有充分勇氣的人,絕對不會被困境所刁難,他可以隨心所欲,不受外在的困難而改變自己的方向。
另外,有一位委員告訴我一個故事,他說:『我今天很感動,我帶了一萬五千元要捐給醫院,購置一張病床,是一位很「偉大」的人託我拿來的。』
我問道:『是什麼樣的人呢?』
他說:『是我們長期救助的低收入戶,一位殘障的人。』
我說:『既然是我們救濟的對象,為什麼他還有這麼多錢呢?』
委員說:『他拜託我拿錢來時,我也這麼問過他,他說,慈濟給他的錢(每月三千元),他每月至少節省三百元,長久累積下來已有七、八千元;過年期間隔壁鄰居和親友也接濟他一些,於是就把這筆錢儲存起來,總共有一萬四千多元,然後這個月拿到三千元救助金時,又趕緊把它補足為一萬五千元。因為,他常聽到人家捐病床,心裡好羨慕;所以,他一直想達成這個願望︱於慈濟醫院中,也有一分他的力量在裡面︱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願望,當好不容易湊足這筆錢時,就很高興的托我轉交給師父。』
這是多麼感人啊!既是我們濟助的人,又是殘障者,一個月三千元的生活費,還要留下三百元;三百元和一萬五千元之間的差距,實在很遙遠,必須用幾年的時間才能節省下這筆錢?而他有這善願後,不怕數目少,也不怕須長時間才能完成。大家想想,以他的環境要布施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卻能突破這個難關。所以說,於逆境中而能突破難關,實在是不簡單。
克服貪欲,有心即不難
至於『逆生死之潮流、逆生死之欲念』,這種情況的確是難上加難啊!就像泅水者,要有足夠的勇氣及毅力不斷掙扎,才能逆水上游,達到安全彼岸。修行就是修這些,不要順著生死及凡夫心的貪念而追求享受,我們要逆水上游︱逆生死之流,要突破世間種種的難關,最主要是克服自己內心的貪慾;貪慾有很多種;包括財、色、名、食、睡等等,如果順著他們,便是生死流中的凡夫;要去掉它們,卻要下很大的功夫,這叫『逆生死之流』。雖然很難,但對有信心和勇氣的人而言,並不困難,請大家要多用心,以毅力來逆生死之流,突破心與心外的諸多障礙,即使『難』,也變成不難,只要能不順生死迷失自己,即使貧窮困境,真想布施也並不為難啊!尤其在慈濟世界中,有很多清寒人家,他們立志行善,也和富有的人一樣熱於布施,同樣可以發揮自己的功能,『布施』除了物質之外,身體力行的奉獻也是布施。
佛陀所說的貧窮布施難,是指一般人而言,若是學佛的人,他看透了世間的一切,進而可以發揮人生的功能;比如前面談到的例子,那位受本會所接濟的殘障者,平時省吃儉用的,竟然在年底時也能夠捐一張病床,他雖然很貧困,但是他有心布施所以也就不困難。
佛陀說『一切唯心造』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都是唯心造成的,只要有心去做,是難亦不難!
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在佛陀時代,有一位貧婆把自己的頭髮剪下,換了一盞油燈,如此,她一樣可以燃燈供佛,可以布施。另外一位貧女,窮的只有身上穿的一件破衣服,於是把裡襟剪一塊布來供養佛......。(現在出家人穿的衣服有『百納衣』之名,後面都補了一塊布,現在是補在裡面,外面看不到。)在慈濟世界中,類似的故事很多,只要有心去做,即使困難,也不難辦倒。
對多欲的人而言,布施確實是很難之事,但對於有心人則凡事都難不倒他啊!
有口無心 羅浮
有句話說:「刀子嘴,豆腐心」,表示一個人講話直了點,重了點,但沒有惡意,也就是「口惡心善」。我們說話刺傷別人時,也常以「我沒有惡意」來脫罪,或祈求對方諒解。但,真的是這樣嗎﹖我以前也常常刺傷人,對方生氣時,我不但不道歉,還變本加厲指責對方沒有氣度,量小非君子,及至自己讀到《證嚴法師靜思語》中的一句話,才恍然大悟,錯了。這句話是這麼說的:「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好人。」為什麼﹖因為不管有意無意,你已經因為話語而傷害人,這在佛經裡頭稱做「口業」。
想到這一句話,如醍醐灌頂,我此後再也不敢逞口舌之快。話說回來,我們在聽話時,也不要懷抱小人之心,老覺得對方在諷刺﹑羞辱﹑指責我們。
靜思語中還有兩句話,自己覺得很受用,
一:「聽話﹑說話要完整,不要只揀前一句﹑後一句,合起來剛好尖尖的刺進人心,創傷也就不可彌補。」
二:「人間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世間是非,要如水泥地般堅固,水過即乾。」是啊,記住人家的好,忘記他人的錯﹔心思往光明處走,才能為自己建構一座心靈淨土。
寓言裡的心理學 楚墨
伊索寓言有一則故事:
一隻飢餓的狐狸看到可口的葡萄高掛在架子上,牠想躍起抓取葡萄來飽腹,偏偏跳不高,最後失望的放棄了。牠用無所謂的口吻自我安慰說:「我並不會真的很餓,而且我後來發現那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狐狸的心態,就是我們現在常講的「酸葡萄心理。」這種心理被大家視為可笑的,可鄙的。
但醫生作家王溢嘉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如果狐狸垂頭喪氣的離開園子,然後自卑的罵自己,是隻無用之輩,連個葡萄都摘不到,活著有什麼意義呢﹖那牠往後的「人生」必定充滿了灰黯﹑頹喪。但寓言中的狐狸卻透過想像力,重新定義情境,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價值觀和動機,因而減低挫敗感。
從這一點看來,酸葡萄心理,甚至阿Q心理,好像對我們滿有幫助的。是也﹖非也﹖恐怕會有一番爭議。您的感覺呢﹖
三寶心法 學佛天地
什麼是「三寶」呢?佛、法、僧也!就是玄關竅、無字真經、合同印這三樣寶貝。
求道時,由點傳師(代理明師)授予,並說明「人身難得、中華難生、明師難遇、大道難逢」的道理,這三寶象徵著真理大道,得了三寶,就是得了真理大道。
由於三寶非常寶貴,得道之後,不可隨便唸出口,遇有災厄時,只要暗轉三寶,求上天老中慈悲拯救,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這三寶「上不可告父母,下不可告妻子」,若是隨便說出,便會犯到洩漏天機。
第一寶「玄關竅」,是在求道時,由點傳師告知求道者自身「玄關竅:靈性真主人」之所在。
「玄關竅」是天地人間的大秘密,人類靈性的根源;是貫通天人的唯一法門。打開玄關竅,智慧大開,而且驗證點開玄關之後,靈性在肉體歸空後直升理天;未曾點開玄關者,死後靈性由六門散出,進入六道輪迴。如能誠意抱道奉行,能將以前的罪過完全取消,且確保生時順當,躲劫避難,死後平安,脫去閻君之苦,輪迴之災。其效果至偉且大,願世之修道者,速覺猛進,以證功果。
第二寶是無字真經,常常默念在心中,可與上帝印心合靈。真經不在紙上,不可唸出口,否則就洩露天機,失去效能。正所謂『動念真經,鬼神皆驚』。
第三寶「合同印」,是一種手勢,是天榜掛號的真憑手識。合同暗合「子亥相交」,「子」、「亥」為「孩」,象徵無生老中喚回九十六億原靈子,是認中歸根的意思。合同只有在佛堂禮佛、點燃佛燈的時候才能用。在其他的寺廟中是用合掌的方式禮佛的。
修道者誠心抱守「三寶」,天榜掛號,地府抽丁,小則躲劫避難,大則超生了死。如此殊勝的三寶心法,當要誠心抱守之!
修道辦道的心 活佛老師慈訓
我們修道修心我們辦道盡心
我們不與人家比短論長
我們不與人家爭強鬥勝
我們委屈自己圓融十方
我們是苦海與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座橋樑
任人踐踏與毀謗
我們要低下頭 我們理直氣壯
我們屈伸自如 我們道念堅強
我們不白犧牲 我們不白來人世上
我們不白過時光 雖一人緊繫多少蒼生性命
看重自己不需要徬徨 不需要受自己的礙障
樹立一條正確的目標 讓千萬人安安穩穩的直上
讓千萬人沾到慈暉之光
讓千萬人沐浴在天恩的浩蕩
讓千萬人了脫這苦海的汪洋
讓千萬人的九玄七祖一齊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