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43(1998/12)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
善歌 老師慈訓
調寄:就要揮別
微微的風 不要嘆息 迷矇的眼睛
請別哭泣 輕聲問徒是否願意
替師分憂 開創聖基
未來的日子 要你努力 幾番的砥礪
要有耐力 前路崎嶇不要畏懼
對自己期許不會放棄
揭開了生命的謎底 不再執意
領悟了使命的意義 凌風駕後
信心解開困難 信心解化橫逆
祝徒兒一路平安又順利
慌亂的心情已漸漸平息
再大的風雨要勇敢抗抵
俊秀的你能夠任鉅
積極的你非凡成績
八德淺釋(一) 尚儒(韓點傳師慈悲)
我中華民族立國之基,首重倫理道德,推崇親親尊賢之德行,故有歷久不衰之文化體系。目前社會,教育普及,透過教育,使人類知識愈來愈發達,按理人類應變得更聰明、誠實、明理尚義的君子才是,但事實卻正好相反,讓人類接受高等教育後,反而變得更狡猾、自私自利,更殘忍無恥。看看每日新聞報導,莫不是讓人觸目驚心,感嘆世風日,道德淪喪,為什麼現今的社會,演變成如此的景況呢?那是因為現今世人,過份重視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生活,於是整個世界人類,物質文明越進步,物質享受越豐富,精神生活越貧乏,科技的發展,帶來了人類有史以來的大危機,因縱慾取類精神生腐敗墮落,這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所以說人類真正的危機也就在此了。
要想解救人類真正的危機,停止科技發展或毀滅一切物質,並不是徹底解決的辦法,同時這種開倒車的方法是辦不到的,唯一的方法,那就是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也要努力於人文科學的發展,換句話說,我們不僅是重視物質生活,更要重視精神生活。不僅僅是享受物質的文明,更要強調精神的文明,也就是要重視做人的道德觀念,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只有重視道德修養,實踐道德行為,才能夠讓人類真正得到和平與幸福,也唯有提高人類道德的修養,才可以解救當前人類的危機。
我國文化的特色就是特別注視倫理道德,我中華民族也就是一個講倫理道德的民族。以下就簡略的談談倫理道德的問題:講道固有的倫理道德,那就是大家口中的三綱五常、五倫八德。所謂三綱,就是君臣、父子、夫婦的三種關係。韓非子:「臣事君,子敬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董仲舒說:「夫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 五倫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係,孟子說:「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下面就概略的談此八德的意義,以供參考。
壹. 孝(孝亦為立德之根本)
何謂孝:說文「孝好也,愛好父母如所悅好也。」大禮「民之本教曰孝」。堯典「克偕以孝」。孔子「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朱子所謂「善事父母為孝」。由以上可知,孝者就是做兒女的如何對待父母的行為表現之規範。須知父母生養我們教育我們,以至於長大成人。愛之、護之、育之、導之,無微不至,真所謂父母之恩昊天罔極,當我們年長時,父母已老矣,兩鬢斑白,滿臉皺紋,他們的青春為我們犧牲,我們又怎能不善待父母,供養父母呢。
夫人之有父母,猶樹之根本之源;樹無根則萎,水無源則涸,人無父母則非人也。有父母而不知孝,則大節已虧亦非人也。故植樹必培其根,治水必濬其源,育子必善其性,使其知孝親之道。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即在于此。故人人能弘揚孝道,不僅可齊家且可治國救亡圖存,善莫大焉,茲舉歷史故事二則:
虞舜:姓姚名重華,父瞽叟頑後母罵弟象傲常謀害舜,舜孺慕號泣,負罪引慝,教感動天,耕於歷,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帝堯聞之妻以二女歷試諸艱,天下大治。閔損: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妻生二子,母惡損,親生子衣棉絮,而衣損以蘆花,父令損御,體寒失靷,父察,欲逐後妻,損啟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視如己出。」(待續)
禪門公案:野狐禪
馬祖道一的高徒及徒孫輩中,最有成就的要算百丈懷海禪師,在他門下,開創出「溈仰宗」和「臨濟宗」,他們都是禪門五家之一!百丈懷海曾有一段奇遇,後代的禪師們稱之為「野狐禪」,在禪門中也是一則常被提及的故事。
百丈每次登壇說法的時候,都有一個老人混在眾僧常中聽講。有一次百丈說完了法,眾僧也都散去了,只有這老人卻留在禪堂不肯離去。百丈近前問道:「請問老施主有什麼指教嗎?」那老人回了一禮:「我不是普通人,我是野狐化身!」「哦?」百丈先是楞了一下,隨即悲憫地望著老人。他們倆找了兩個蒲團坐下,那老人斷斷續續地說了底下的故事:我原本是這座山頭的一個修行人,數百億萬年前,當迦葉在世說法的時候,有一個年青的道人前來向我請教問題:「一個大修行人,是不是可以不落入因果輪迴當中,做一個沒有生死的長壽仙人呢?」「當然!」我當時不加思索地告訴他:「大修行人當然不會落入因果輪迴當中囉!」然而,我說錯了!剎時天搖地動起來,在我坐禪的地方湧出一隻野狐!那青面獠牙的野狐,拿著手銬將我扣住,粗氣厲聲地說:「你是我們野狐國的一份子了!」我被拖到一個陰森恐怖的地方,不清不楚地被責打得奄奄一息!從此,我成了野狐,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直到今天還不得超脫!「然而,我到底錯在那裡?」那老人說完自己的遭遇,轉身向那百丈說:「請大師指點,弟子感激不盡!」
「不是不落入因果輪迴,而是不昧於因果輪迴!」百丈毫不猶豫地說:「聖者的偉大,不在他脫離因果輪迴而成不生不死的仙人,或神變萬化的怪物!聖者的偉大,乃在他置身於因果輪迴當中,卻又不受因果輪迴的愚弄!所以說,聖者是落入因昧卻不昧因果!」百丈停了半晌,指著禪堂那尊佛像說:「就拿偉大的佛陀來說,他不是和你我一樣,住胎、出胎、乃至吃飯、睡覺,最後生病、死亡嗎?在他的一生當中,卻依然甘其生,怡其死;沒有一聲抱怨,只有無窮的愉悅!所以說,聖者雖然落入因果,卻不被生與死的因果所愚弄呀!」「難道聖者不能超脫生死輪迴嗎?貴如佛陀者,為什麼還要生病、死亡呢?」「這是聖者之所以為聖者的地方!」百丈不禁讚嘆起來:「就拿佛陀來說,他原本可以遁入深山禪定自娛的,原本可以升上天堂安享清福的,然而,他不肯!為了廣度生死輪迴當中的眾生,他寧願忍受疾病舉死亡的折磨,留在世間與我們同甘共苦。偉哉,佛陀!」那老人聽了百丈這一席,乾癟的臉龐透出一絲紅光,只見他老淚縱橫地說:「感謝大師開導之恩,讓弟子從此脫離野狐之身!今生今世無以為報,但願來生能夠常侍大師左右!」說著,跪了下去。百丈急忙扶起,那老人卻又懇求著說:「明晨日出時分,弟子就蛻化去了!還望大師為弟子收屍,並以僧人去世的禮節掩埋!」說完,就消失在廟後的一株古松下。
翌日,百丈召集全寺的和尚,來到廟後的那株古松下,果然有一隻剛剛死去的野狐趴在地上。百丈命令眾僧以僧人逝世的禮儀,將他埋在古松下,後,還託人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野狐之墓」。有一天,一個名叫黃檗希運的和尚跑來問百丈說:「大師!那修行人說錯了話,結果墮入了野狐之身不得解脫;如果當時他說對了,那他目前應該在那裡呢?」「你過來,我告訴你。」百丈招招手說。只見那黃檗走近百丈的眼前,箭也似的給了百丈一個耳光!那百丈不生氣,反而拍手大笑說:「原本要給你一個巴掌,沒想到你這傢伙卻比我厲害!」說完,這師徒二人竟笑成一堆,旁觀的眾僧,被他倆弄得活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黃檗希運乃百丈懷海的得意門生之一,在其下開創了臨濟宗。以上這段故事中,黃檗的問題表面看來是:「如果他說對了,那他目前應該在那裡?」而實際上等於問:「一個解脫的智者,目前在那裡呢?」因為老人如果當時說對,就表示他是一個解脫者了。然而,「解脫者在那裡?」或「什麼是佛?」等等這類的問題,就像問說:「玫瑰花是門或窗?」一樣的沒有道理,因此也沒有答案。因為真正的解脫,真正的佛是沒有形象的,因此也沒有方位的,不能問他在那裡。黃檗知道這點,卻開了師父一個玩笑,故意問他這個沒有道理的問題,所以百丈說原本要給他一個巴掌。然而,正因黃檗已經知道問題的荒謬,也知道師父會給他一個巴掌,所以他就先下手為強,打了百丈一個耳光。禪門中雖有俱胝師徒間的峻厲,卻也有百丈黃檗間的幽默。開悟的禪師們,真正是機巧無邊啊!
藍大仙慈悲
人往往把看不見的東西,當做是沒有,那你們有沒有看見仙佛?(有)真的有嗎?大家的眼中看到的只是一個小女孩而已,真正的佛看得到嗎?人都很喜歡猜,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還是真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假真真真真假假,其實每一位坐在這裡的都是真假不分,請問在座的賢士,肉體是真的還是假的?雖然是假,但它是有生命的肉體,是完好的,同樣一樣死人為何不動,大家都聽過這個道理。
在你的人生路途當中,在你年輕的時候,你就要懂得好好的選擇人生道路,你真正的目標在那裡?就要邁向那一個指標去走。如果你選錯了路途,再回首,又再選擇,不斷的選擇,你就浪費了你的人生,浪費你的光陰,所以在此說你既然已經求了道,你就不能夠迷迷糊糊,像往日一樣,吃喝玩樂,如果你還是一樣的喜歡玩,沒有認真的去學習就浪費時間,時間就是那麼樣的寶貴。
在座的賢士,每一位年紀都很輕,年輕的時候你要怎樣抉擇你的路就當省思,小仙給你們的雖然只是很簡單的話句,可是希望賢士好好的用心來體會。
辦事情你可以活潑玲瓏,但是在活潑玲瓏當中也不要忘了規矩,你今天能夠進入這個道場,它是那麼的神聖,那麼的莊嚴,不要忘記了莊嚴神聖的一面,來這兒不只是湊湊熱鬧,玩玩而已,雖然他們給你們很多的活動,但是他們也希望以活動能夠來啟發大家,讓大家更能夠把握人生更正確的方向,要你捨你就能夠捨,那麼你就會有得。
沒有這個機緣就不可能坐在這裡,既然有這個機緣就要好好去珍惜,去把握,機緣過了就沒有了,修道也是如此,今天有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好的地方。給你學習,你要更用心的學習,如果你不把握這個機會,想等長大了,年紀到了中年才來修道,那時候你的體力就不如現在了。人是不可以一心二用,所以賢士不管學什麼東西都要專心一致,還要保持著平和之心。人就是這樣空手而來,空手而去,所以你來到這個人間,只是那麼樣的走一趟而已,所以你的人生走得瀟灑不瀟灑?自不自然?自不自在?就要看賢士你自己!有的人確實走得很苦,有的卻走得很快樂,其實苦與樂之間,只在你的心念,看你怎麼樣去走。
你要給自己一個方向,給自己肯定。人要效法聖賢仙佛的風範,你要學道,學什麼?學習自重,你還要懂得去體會你的人生,對道理你還要更加的用心去深入、去明白。
修道就好像是細水長流一樣,長長久久,不只是一兩日而已,一兩日當中你學的只是那麼一點點,你體會的只是這麼少,你要在日常生活中體會,道理就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用心體會、用心明白,去明白真正的道理,明白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