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61(2000/06)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活佛老師慈訓
八十八四月二十五日 鶯谷臨時佛堂
愁蝶四飛嘆歲月
人生悲哀總在名利圍
浮雲殘夢苦苦追
留下滿懷心傷悲
日薄崦嵫雁鳥飛
不由為師雙眼朦朧對
徒怎捨得師落淚
傷心欲絕為了誰
徒兒啊徒兒
為何百般的叮嚀卻無法開啟你心扉
徒兒啊徒兒
你徘迴是否只因為為師給你不夠
昨夜晚風輕輕吹
多少過去付予血淚堆
無限祝福平安隨
師在屏山等徒歸
調寄:紅樓夢
前人老簡介 發一崇德雙月刊編輯室
陳大姑(前人老)在民國十二年誕生於天津,天性純孝,宿具睿智。民國二十九年求道,好道樂道。民國三十六年發心來台開荒,因病返家醫治,大事因緣,翌年八月再來台灣。陳大姑自求道即追隨老前人修道辦道。初來台時,由於人地生疏,言語不通,又因出身於富有家庭,不擅粗工雜活,遭到許多困難,憑著一股救世熱誠,逐漸克服障礙。先學會聽講閩南話,而後再傳道渡人。
最早在雲林斗六成全太和旅社老闆娘詹簽及真一堂菜姑彭普成。從此,在老前人慈示下,以崇修堂為根據地,逐步在雲林縣農村發展而後至彰化,轉進台北、台中、苗栗、高雄、台南,成為國內社會界七大道場。前人又從民國五十八年開始開創學界道場,慈悲領導學生道親遍及全省一百一十所大專院校及高中、高職,都設有伙食團。為方便帶動,故學界又分為五大道場,即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嘉義。陳大姑慈悲率領點傳師講師壇主通力合作,五年的進修班裡,內容豐富,包含五教經典精華、仙佛聖訓、佛規禮節、勵志文選、詩詞選讀以及做人處世、渡己渡人、美化人生等等專題。除了社會界學界皆於海內外普展外,青少年界亦逐漸興盛,三界一元化,是她老的理想。
陳大姑已開荒國外五大道場,即日本、新加坡、吉隆坡、亞羅士打、泰國,都能與台灣七大道場一樣按序就班茁壯成長。另有香港、澳門、印尼、菲律賓、美國、加拿大、紐西蘭、南非、韓國、尼泊爾、印度、歐洲、中南美…在近年亦正發展中。各道場經緯交織橫豎相配,互助互長。她老於民國七十四年以後陸續成立崇德、崇仁、崇禮、崇義、光慧等五大文教基金會,每年興辦許多文教活動而有成,深獲社會各界讚美,尤獲總統嘉勉,民國八十八年春,榮得華夏一等獎。老前人成道後,她老繼承老前人所創辦之光明仁愛之家及信義育幼院兩大慈善機構,為社會國家盡心,民國八十六年更設發一崇德慈善事業。至於崇德發事業部及光慧文化事業部亦是她老創辦主導以嘉惠道場。
前人為道奔忙於國內外,風塵僕僕。提倡集體領導整體帶動。領導崇德海內外各道場皆有忠義字班及十組分工運作的前人,極為操心勞頓而身體彌健,洵乃天助之、師護之、老前人寄託之,亦為後學及眾生之幸也。
天然師尊叮嚀慈諭 (其五)
《041》
依古聖經訓見賢思齊、恪遵綱紀、慕德以進,千萬莫把仙佛或個人當偶像去崇拜。
《042》
依從德性、遵重誡命、道親間相互諫勉、相互提攜、共修共辦、發揮彌勒大家庭的宗風。
《043》
不可因貪嗔而起不平之憤,在無貪無妄、真誠實修的大法則下,遵從前輩的遺命、宏揚大道無私以濟天下之精神;是非曲直上天自有公斷,不必爭論,以免造成道場的分歧。
《044》
百川匯海,終歸一源。只要真修真辦,人虧天終不負,在未來魚龍百變的道局中,還是堅守自己的使命與責任。
《045》
點傳師要正正當當、坦坦蕩蕩、體體面面的做人修道,方不致污染到自己的天命。
《046》
提拔點傳師、講師及三才要慎重考慮、不可紊亂,以免因小失大。
《047》
白陽廟宇已太多了,這代表著什麼呢?為師與你們師母在世又有什麼大廟,而又是如何辦道的呢?值得徒兒們你們反思!
《048》
只有初發心的新道親之心意,方可算得上純真誠樸;老道親則未能腳踏實地,從是非顛倒中跳出來。
《049》
這一場白陽大考迫在眼前,將是天演淘汰的分界線!世局、道局、人局都在變,為師也無法去平衡。
《050》
每一個人的昇降,都緊繫著九玄七祖,修道人豈可不謹慎小心。
見好不求難(人有二十難之七) 證嚴法師
人人都有追求之心,前面說過『忍色忍欲難』,因世間有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物質,足以誘惑人心,使人迷亂,要忍色忍欲不受誘惑,實在是很難。所以佛陀又說:『見好不求離』。
人們總是不斷地追求,只要認為是好的,就要再向前追尋,對凡夫而言,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是人生的煩惱,多是因此而起,為了這分追求的欲望而誤了前途的,大有人在。
貪求心重的人,總是對自己目前的環境永遠不能滿足,他永遠覺得空虛而有失落感,因不滿現實,所以常常向外追求;為了追求未來的目標,他就會迷失了自我。所以佛陀在世時,常常用各種方法教育大家,希望學佛的弟子們能接受他的警語。
佛陀常說:『人生無常,一切如夢幻泡影。』不過,眾生卻愚痴無知,不務現實,常『偏執於空』,或『著於有』,而一直追求不放;所以佛陀不管是向富有的人家,或者是貧困的人,都以平等的智慧應機教化。
庸碌一生何以安此心
佛在世時,有一位小國王,這位國王可以說是富甲天下。他本身有印度的傳統信仰,就是婆羅門教。他深信今生此世的位高權重,是他過去生布施,造福的結果,所以他常歡喜造福。
有一天,他啟開珍寶庫藏,以七天的時間為限,發出通告說:『人不分遠近,不分種族;只要來此,一定有求必應。』他把珍寶分成一堆一堆,每堆約六十個棗子堆起來這麼大,來求助的人,固定每人給一堆。這些財物儘管有不少人來拿,但還是剩下很多。
佛陀知道這位國王發如是心,可是他這樣的造福,並不是真正的解脫,因為他還是有所求:「求來生福」。
於是,佛陀化成一位婆羅門教的乞士來到國王面前。國王說:『你有什麼困難儘管說,不用客氣,我一定滿足你的需求。』
這位乞士說:『我知道國王喜愛布施造福,所以我要來求取財物。』
國王說:『好,那你就拿一堆吧!』
乞士拿了一堆珍寶就走,可是只走了七步,他又回過頭來把珍寶放回原處。
國王問:『咦!為什麼又拿回來呢?』
乞士說:『本來我想三餐溫飽就可滿足,但現在有這些珍寶,卻還過者如此流浪的生活,覺得欠缺了安全感,所以很希望蓋一棟房子。』
國王聽了覺得有理,就說:『你可再拿一堆。』
他真的再拿一堆,走了幾步又回頭放回原位。
國王疑惑地再問:『怎麼啦?』
乞士回答說:『我想如果把這些東西拿去賣了,也只夠蓋一間房子,若想娶妻也還不夠呀!』
國王就說:『好吧!那你拿三堆去,這樣就足夠讓你娶妻建屋了。』
這位婆羅門乞士於是拿了三堆珍寶,回過身便走;走了七步,又回頭把東西放在原處。國王很訝異地說:『你這個人真是奇怪,三堆財寶難道還不夠嗎?』他說:『我算一算仍然不夠,因為即使房子蓋好,娶了妻,生了子,我還得請一些奴婢來奉侍妻兒,或則把房子裝璜得漂亮一點,所以算起來仍是不夠用!』
遇到這樣的人,國王卻也度量寬大地說:『那你就拿七份去吧!』
乞士真的拿了七堆寶物離去,走了一段路,他又把東西原封不動地放回去。
國王微怒道:『你真是一個怪人,夠你蓋房子,娶妻,也夠你請奴婢了,這些你還嫌不足嗎?這些財物可以讓你享受一生啊!』
乞士歎道:『我再怎樣計算,仍覺得不夠,即使什麼都有了,可是兒子長大也要娶媳;唉!人生一世確實是追求不完,也做不完呀!況且人生無常,我寧可過著目前這種樸實自在的日子,沒有精神的負擔及家室之累,可以清淨地過一生,我認為目前的生活,就是理想逍遙自在的生活方式。』
國王聽了這位婆羅門乞士的分析,頓有所悟,他想:『對!人生有永無盡頭的追求,我現在已經很好了,還想追求來生的福;若生生世世只追求福報,那就永無解脫之日了。身為國王要為百姓,國事操勞,還得防範他國侵犯,為此憂惱,像這樣是真正的福嗎?我應該去追求更超然自在的福!』
佛陀已經知道國王的心態,這位婆羅門乞士於是向國王說:『現在有一位覺者「佛陀」出現於人間,我要追求財物,倒不如去追隨佛陀,因為佛陀有取不完的輕安解脫的法財。所以,我想我還是去追求佛的真理比較好。』他喃喃自語的邊走邊說,也就離開國王而去了。
國王聽到了世間有位覺者,他心中一震,『對呀!國內的人民、不是也口耳相傳地說悉達多太子已經成佛了!他是天下眾生的導師,我何不去求佛陀,請佛為我開示皈依?』於是他即刻傳令準備馬匹;動身到祇園精舍去。
到了祇園精舍求見佛陀時,國王一見佛陀,覺得像是遇見故人一般,他想『我在那裡見過他呢?』佛陀微笑地向他說:『才沒有多久的時間,你怎麼就不認得我了呢?』那時,國王見到佛陀這麼慈祥的態度,於是會意過來,趕緊五體投地,感謝佛陀啟發他的智慧。
佛陀最善於觀機逗教,甚至用婆羅門乞士的形態去接近國王,以種種的方便法,三番兩次地乞求財物又歸還,這就是智慧的引導,這位國王終於被度化了。
棄欲無貪最輕安
佛陀常說:『人生求無止境』,所以說『見好不求難』,像那位國王,他身為一國之尊,又富甲天下,也還覺得必須再求取來生的福;而婆羅門乞士(以喻世人)想要房子,又想娶妻;娶了妻又要奴僕,而且還要為未來的子子孫孫設想。這個例子明顯地告訴我們,人生求無止境,多辛苦啊!
當然,『追求』是好事;我們學佛也要『求』精進、不過精進是為了要解脫自我的心靈,『求』突破人間色欲的誘惑,要真正用脫俗的精神,追求心靈清淨,而達棄欲無貪的輕安!
融通各教 張宏吉
從來沒有人生下來,就說自己是信佛教或是信基督教。信仰乃是後來別人所加予的意識,每一個人都有眼睛,既然看懂聖經,當然看得懂佛經,怎麼可以限制信基督教不可以看佛經;信佛教不可以掛十字架,皆是有所執著。和尚理光頭戴佛珠,基督徒戴十字架,回教徒頭纏白布巾,皆固執於自己的形象。因此互不往來,互相攻訐,導致宗教戰爭。
其實信任何宗教皆應隨順,不可限制,當時資訊不發達,各地發展出適合該地的宗教,並不知有其他宗教,所以皆篤信該教。如今一切皆透明化,資訊發達,交通便利,各教接觸形象互異,教義相抵,於是各執一端,互相排斥,釀成災禍。其實,各教聖人皆是來傳道,拯救當地的原胎佛子。後來各教信徒執著表相,不明聖人之本心。
因此我們不能說哪一個宗教不好,不能信哪一個宗教,這樣的心態都不合乎道。比如說,公分好還是公尺好?其實都好。又如西畫與國畫差別在於顏料與工具的不同,但是所要表現出來的藝術美都是一樣的,不可以說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又好比杯外與杯裡的虛空本是相同,只是被杯體這個表相分隔為裡外不同的空間,互不流通;就好比你是讀淡大,我是唸東吳,讀了淡大就不可以改變唸東吳嗎?所以說必須突破這一層名相的阻隔。
因此,要想融通各教,必須化解各教的執著。好必一個三角形的冰塊是不可能放入方形的杯子之中,固體的東西是不可能互融的。必須化除彼此的固執,然後才能融合。所以各執名相必無法融通,道在萬物之中,萬物是道的顯像,乃是借假顯真,名相各異,本源皆同,例如八仙之中有男女老少美醜之分,佛性皆同,都可齊證仙果。所以道是無形無相的,不可執著任何名相,拋除執著才能一行三昧,從容中道與各教合一。
啊!月亮(一) 李讚
老師說:「犧牲就是奉獻,渡人就是渡已,造福別人就是造福自已,捨去有形有限的,獲得無形無限的。」
林講師的家安設佛堂,我們一行人來此名為幫忙,其實遊玩的成份居多。馬來西亞的氣候是沒有冬天的,我們來自仍是二月天寒流颯颯的台北,到此好像心情也跟著放晴起來,而令我駐足流連的是這裏竟有一座種植椰子樹的游泳池!。晚餐過後,我就忍不住邀著大家去泡水消〝暑〞,對我來說冬天的季節也能游泳,真得是一大奇聞。我泡在溫柔的水裡,看著那屬於南國風情的椰子樹,以及掛在樹稍的月亮,還有周遭的空氣中,更不時傳來回教國家特有的祈誦聲,不禁生起這一輩子第一次看月亮有如此深刻的感覺。
我和大夥們倚靠在有按摩設備的泳池中,聊天的話題落在對未來的想法與以前伙食團生活的種種。由於林兄是以華僑的身份來台灣唸書,很巧妙地他加入了我們伙食團的行列,而他的發心使他回到馬來西亞後,不久就買了房子也設了佛堂,我們不過是來沾 沾喜氣罷了。
他告訴我們說:「你們看那月亮和烏雲總是那麼不可捉摸,剛剛明明是月明高照,一下子卻又雲層朵朵;幾天前還是上弦月,現在已幾近滿月;而當你還陶醉在花好月圓的情境時,一下子月亮又不見了。好像…,很多人執意認為眼前看到的一切是真實的,卻不知已白白喪失更多肉眼所看不到的真象。」
我默然不語,心理反覆咀嚼他的話:「沒錯!生命就是這個樣子。當人以為一切如意、順遂的時候,可能冷不防就會有股巨浪襲來,使你手中所擁有的立刻化為烏有,甚至你認為最能被自已掌握的身體,也會一下子蕩然無存。」令我想起,老師所說:「你們個個都是聰明過人的,縱然你能夠跳出千里之外,縱然你是個長跑健將,但是你還是跑不出閻王之手;縱然你個英雄,你武功蓋世,還是逃不過無常的一腳把你踢倒。」看一看,我們歷史中的英雄偉人、現代的天王偶像,舉手投足間可以令許多人傾倒,但他們可扳倒無常嗎?不能!再怎麼樣的人還是敵不過無常輕輕的一吹,當閻羅王的公文一到,仍舊是得即時報到。所以人在天地之中也沒有什麼好自傲的,不過只是滄海中的一粟、太虛裏的一粒砂,區區數十年的角色,戲演完了仍是得要下台。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得到了一切,財位、利祿、名聲、幸福…,但其實,我們一樣也沒有得。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拋不掉的,責任、義務、權力、面子…,但其實,每一樣都可以拋掉。因為,無常從來不等人!明天是十五,但是你並不能保證一定看得到滿月。
生活的際遇其實就像月圓月缺的變化,不包含任是非對錯,它是生命的過程,是無常的模式,也是降臨於人間的繽紛與豐厚。也許我們應該說,「無常」根本就是「正常」!
啊!月亮(二)
老師說:「真正的快樂是無求,真正的擁有是捨得。」
是啊、月亮根本不在意我們有什麼豐功偉業;也不在乎我們是不是什麼大人物?在月亮的面前,我們什麼也不是,它的皎潔讓我們看得更清楚,我們只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感動…,能做平凡、單純真好!感覺好像在某個無眠的夜裡,猛然醒悟,自已追逐的卅幾年光陰中,一直在向他人索求,只有自已才能給予的東西。豈不聞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道理,自身內在就有如滿月般的心靈,而要觀照心中的月亮,沒有別的方法,就是反求諸已、就是互相照映。月亮雖說每一個人抬頭可見,但那只是極短的偶遇,如果不懂得把月亮放進心裡,豈能看得到永恆光芒?又豈能映照世間真實的美善,這或許是修行人比一般人可貴的地方。
當時真正牽動我內心弦的,是近在眼前那一際無限的遙遠與光明,是在它照耀下變化莫測的實相、是椰子樹、水波紋和回教的祈誦聲。人們總認為登陸月球是奇蹟,但真正的奇蹟並不是這樣,真正的奇蹟是登上心中的月亮,好好把世間一景一物的實相看得清清楚楚。
回到台北後料峭依舊,我卻始終忘不了那一晚馬來西亞的月亮,我們在種有椰子樹的泳池所看的月亮…,彷彿那記憶是永恆的一樣。我問自已:「別傻了!台北的月亮和馬來西亞的月亮,不都是同一個嗎?何必自欺欺人!可是為何會有這麼大的感受呢?」或許,是林講師對道一念的堅持所觸動的感同身受;或許是異國情調所引發的善感多情;其實,更大的原因是,在台北,我們都習慣於在都市叢林裡看月亮,「門縫裏看人」把人都給看扁了,更何況是月亮!我們早習慣於這樣的動作,或者根本漠視它的存在,以至於我們都看不到月亮的真象。而障礙物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不知道多久了,卻悄然地窄化我們的視野,還讓我們沾沾自喜認為看到的都是實相!
人們實在是非常需要變換位置來觀看月亮,因甲地的滿月可能是乙地的朔月,看起來是殘缺的,其實圓滿的…。人的眼睛雖然能夠看見八佰萬種顏色,卻不能保證你看到的是真象。我們應該隨時走出那自以為是的封閉空間,以實相無相、深情忘情的心境來體會生活,才能觀照得到永恆的月光。只要心裡有一輪皎潔的月亮,就是打破世間對待的智慧,是看清無常即是正常的的明鏡,是紛亂的紅塵裏不斷有光明引導的希望。
護士手札 姜姐
(以下是護士姜姐的手札,茲摘錄如下)
有人說,自二十世紀開始人類所經歷是物質化的趨勢,人們越來越不相信所謂的「信仰」。不過苦難越來越多的世間,人們儘管不願意進教堂或寺廟,但是對心靈與精神的需要卻越來越渴求。
老師說:「對世界許多不幸的苦難,災害中而死亡的眾生,都要付出一分憐憫、哀慟、同情的迴向。我們早晚獻香、叩頭不能只求道務宏展而已,否則道務宏展了,反而缺乏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仁慈善念,又豈是修士本色!唯有培養對無緣不幸者的關懷,才能感召有緣者來臨。」
我們護士所要具足的正是此種悲天憫人的大愛。求道之後使我更能體會到,身為一名白衣天使,不可再把眾生的苦加重顏料,只要單純的去面對!唯有用心去感覺眾生的累與苦,才會培養我們在生活裡更感恩、更惜福。
護士中的標竿模範德雷沙修女曾經說:「今天的世人所饑渴的不僅是麵包而已,而且還對「愛」渴求。人們渴望被需要以及被愛。」她透過服務工作傳達「愛」這個信念,她認為這個世界缺少的是「真正的愛」,所以她的慈善工作得以快速傳播到世界上四百多個城,三千多位修女願意追隨她的原因。
如果要說是因為她的慈善事業成功,不如說她所傳達的信念感動了世人。
「愛」消除了階級對立、仇恨鬥爭,使窮人有尊嚴,富人不再驕傲。要讓生命有一點不同、有一點亮光是何等簡單那就是「愛」。
人類用科技征服一切之後,等待在眼前的將是一連串的空虛與幻滅,能不能適時地尋回愛的力量的話,人類文明的頹廢與更新,將是決定在這個關鍵上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小以來,我對白衣天使就有一種聖潔的憧憬,只要聽到有關白衣天使的故事,就會使我感受到無限的溫馨,不斷地向我體內滲入,使我幾乎沒有拒絕的餘地,感同身受地在心中昇起亦步亦趨的情緒。
好像,民間所信仰的觀世音菩薩,號稱「白衣大士」,每次只要聽到或看到有關白衣大士的事蹟,「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我總是有著莫名的激動而流下淚水。
又例如,聽到德雷沙修女的離世,雖然我不認識她,但是我的眼淚卻包含了感激與不捨,好比失去親人的孩子,一時有著徨恐與失措。後來加入道場,又看到前人--永不休息的行徑,才發覺其實菩薩的示現並不是一種相,而是一種悲心,它隨時可以從我們的周遭被湧動起。
或許,有多少人信什麼教?多少人去寺廟教堂,它的意義根本不重要。因為像觀世音菩薩、德雷沙修女、乃至前人這樣的形象,對於後世人心的影響,肯定大於任何有形的數字。而這才是信仰在當代與未來社會中的精神力量所在。
我記得達賴喇嘛曾說過:「我們不需要寺廟、不需要複雜的哲學。人的內在就有寺廟、善心就是哲學。‧‧‧也許有一天,我們要拆除寺廟,來拯救當前的宗教。」
啊!我對白衣天使大愛的詮釋,應該是超越性別的界線,像一個高高在上的明燈,指示著人類行為的可能境界。
小學時,老師曾問我:「姜玉珍,長大之後,你有什麼願望呢?」
我毫不遲疑的說:「我要當一名白衣天使,當一名護士。」老師並對我鼓勵有加。
直到我進入了馬階護校,開始實習做上護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醫院我看到的是赤裸裸的人生,老病死一如日出到日落的過程。看起來是很自然的程序,但是有的人卻是要歷經千辛萬苦,才能走到盡頭,而且這並不是老年人才有的情況,有不少是襁褓中的嬰兒,一開始就步上掙扎的命運。
生老病死雖說是由不得人,但是那就像春日的繁華、夏季的喧鬧、秋野的蕭瑟、冬季的悲涼,都輪流讓我們經驗著,以啟發我們的智慧,讓人的有限能與天的無限接續起來,所以即使是短短的歲月,人依然是可以成就超越的尊嚴。
老師曾說:「人要心甘情願的來面對自己的命運,心甘情願的走你的人生路。如果你抱著心不甘情不願的態度,只有更加的自我頹喪、自我退縮而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許先生的爸爸是一位口腔癌的病人,癌細胞蔓延到頸部,醫生只好將他的下顎切除,使得他只能用管子吸食流質的東西,他的病房終日瀰漫著惡臭。
許太太曾對先生抱怨說:「我每天在房裡不知灑了多少香水,都沒有辦法消除這個臭味。」
許先生對他太太說:「生病的人最需要的,也正是你想要的,那就是被真正的愛和接受。我們盡心照顧他,讓老人家歡喜,自然福報無量。有一天我們也都會病、會老,我們怎麼對待長輩,孩子就會學著來對待我們,我們要留意,即使極微細的言語行為,都要盡量體貼病患無可奈何、痛苦的心境,老人家自己也不願意發出臭味,他是不得已的…。」
許太太聽了慚愧得掉出眼淚來。
我在一旁聽到這番話也十分動容。人家說,多一分包容,就多一分福氣。真正的香氣是發自於內心清純美善的甘泉,永不乾涸的泉源,使得人間沒有惱熱,沒有孤獨的沙漠,沒有被遺棄的孤木,沒有相互怨恨漫罵的惡臭‧‧‧。
後來他父親離開了世間,並沒有太大的痛苦掙扎。使我體會到,許先生當前所做到最好的孝順,便是與父親共同體貼死亡的來臨,它是生命意義終極的安慰。癌症之類的疾病,其實是一種媒介,提供我們深度覺醒,生命中一直被忽略的精神渴求。
* * * * * * * * * * *
生命是什麼?
我憶起徐志摩的一段詩: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然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無需訝異、也無需歡喜,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
當我駐足抬頭仰望著天空,一朵一朵白雲飄過,
我知道白雲並不只是白雲,更是一幕一幕心靈的悸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