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05(2004/02)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歲次甲申 農曆正月初三、初四日
台中 正承佛院
【十至寶】 活佛師尊慈訓
給人希望一至寶
給人信心二至寶
給人精進三至寶
給人勇氣四至寶
給人溫暖五至寶
給人平安六至寶
給人鼓勵七至寶
給人提氣八至寶
給人光明九至寶
給人無限乃最好
【自學歷程與崇華兒童讀經學園成立經過】
李傳相講師
來的早不如來得巧
小犬亞哲誕生於民國八十三年元月二日。八十四年很幸運的得到曾美滿小姐所送王教授的演講錄音帶,聆聽之後非常震撼。原來小朋友可以用讀經來教。於是開始讓亞哲聽三字經、唐詩及論語等錄音帶。
八十五年就帶著兩歲的亞哲參加烏日正和佛堂兒童讀經班,但覺得每週一次內容太少,於是訪查各地讀經班,由媽媽帶他週四參加台中正揚佛堂讀經班;週五參加潭子吳氏佛堂讀經班;週一則在自己家中開設讀經班,讓他能多多接觸。
八十八年二月七日第一次參加華山書院讀經師資培訓,親自聆聽王教授的演講,再一次受到王教授的熱忱與精闢分析所感動,會後隨即請問王教授既然小孩子的潛力無窮,那麼一天要讀經多少時間才夠?王教授說:「古人一天讀經六個小時以上,你不要讓小孩讀幼稚園,可以邀好朋友的小孩一起請老師教讀經。」
崇華兒童讀經學園之成立
懷著一顆炙熱的心回到台中,立刻找弟傳樑商量,按照王教授的建議去做,獲得他的肯定與支持。於是就讓亞哲及亮儒從就讀的托兒所退出來,再加上張醫師的女兒鵬心共三人,請徐秀媛老師教讀經,初步成立了一個互助式的讀經私塾,取名為崇華兒童讀經學園。
起初我們仍然以大人的觀點,認為讀的太多小孩會覺得無聊,而且頭腦可能會負荷不了,只在早上教三堂課:三字經、唐詩、易經,下午則讓他們自由活動。後來下午每增加一堂,亮儒就非常高興的回家告訴爸爸:「媛媛老師好好,又增加孟子了,又增加莊子了。」可見小孩子好學精進的精神,真不是大人所可理解。
後來亞哲媽媽參加日月潭三天讀經研習會之後,信心大增,於是在四月初將課程增加至九堂課:上午八時至十二時,下午二時半讀至五時半,一堂課四十分鐘,下課休息十分鐘,上午五堂課:大學、孟子、論語、易經、英文,下午四堂課:漢音唐詩、詩經、老子、弟子規,讀經的時間大致可以達到六小時的目標。
每次到崇華,從遠處就可以聽到朗朗悅耳的讀書聲,彷彿時光倒流,回到古代的私塾,這真是人間最動人的美妙之音。孩子的天性在於記憶、模仿與重複,讀經就是善用這些天性,讓孩子在快樂當中學習,瞧他們越讀越起勁,絲毫不以為苦,真令人感動。
【故鄉的家書 ∣ 真佛只論家常】
【如何經營您的道化家庭?】(四)
若能以道齊家,你就是一個有道的家庭、神仙家庭。
∣ ∣ 南海古佛
(四)歡喜甘願,做個好媳婦 活佛師尊慈語
◎身為人妻嫁過去了,理當要侍奉公婆,就像對自己父母一般,知道嗎?早晨起床先問好,灑掃庭除都要做。別讓公婆以為娶了道場的女兒應該是修道的,但是娶回來以後,怎麼會不對了呢?
◎就算想一心修道,也要聖凡兼顧,把家庭照顧好,不要引起別人的誤會,又影響道場的名譽。妳如果做媳婦的本份守不好,婆婆要妳每天待在家裡,妳待不住,你或許會說:「每個人都有自由,為何叫我待在家?」徒啊,為什麼不換個角色想想,如果妳是身為婆婆的,妳會喜歡妳的媳婦成天往外跑嗎?換個角度想想,就圓滿了。
◎做人苦,「苦」是因為人心貪慾重,不知足、不惜福,所以就老是感覺人生充滿了很多苦,你若能知足,就可以輕鬆地走完人生,千萬不要用那麼多計較的心,你的人生才可以過得很平靜,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風風雨雨,不會有這麼多的人無法與你相處了。
◎人與人之間,什麼樣的人最難相處呢?自古以來,婆媳之間都有一道爬不過去、視不透的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妳們大部份都有這條又深又寬、跨也跨不去、跳也跳不過的鴻溝。想想,何必這樣呢?自己的女兒是女兒,別人的女兒就不是別人生的嗎?一樣都是母親懷胎十月生下來的,所以你們對自己的媳婦,也要好好的疼愛。雖然有時不一定是婆婆的錯,在媳婦方面也有媳婦的過錯,但是妳們為什麼彼此就無法好好的講、好好的排解,一定要鬧到婆媳無法解決的地步才肯罷休?難怪那條溝會愈來愈深,無法跨過、無法跳過!妳如果把她當成是自己的女兒看待,那不就沒事了!
◎唇齒之間都會有不小心咬到的時候,更何況每一個人都來自不同的環境,怎麼可能永遠每個人都順你的意呢?
◎還有,今天妳已經吃素,假若要妳嫁到沒吃素的家庭,妳敢嗎?不敢,對不對?深怕面對種種接踵而來的問題是不是?怕自己無法抵擋,因而開齋破戒?就是恐懼,所以妳不敢。
◎為師有一個徒兒就是這樣,她嫁到一個沒有吃素的家庭。妳說吃了素,不要去摸肉、不要去煮肉、不要去切肉,對不對?妳們是不是這麼講的?可是她嫁入人家的家庭,以一個媳婦的身份來說,是不是要煮飯?那時妳是煮素的給公公婆婆吃呢?還是煮葷的?是不是應該煮葷的?於是,她便煮素的自己吃,煮葷的給其他的人吃,六、七年來如一日,這種精神不簡單對不對?她用她的行動證明了。她代表的是道,她代表了一個真正的修道人,所以現在漸入佳境了,她的行為受到家人的肯定,直到現在,家人都站在她這一邊,都很樂意陪她一起吃素。這樣子,她是不是齊家了?
◎但是,這個慈悲心發出來容易,維持就很困難,對不對?就好像渡人容易,成全不易。因為你沒有耐心,你發了慈悲心之後,卻沒辦法從你所發的慈悲心中領悟到該如何善用,只困在一個小小的概念裡 ∣ ∣ 「我吃素了,就不應該去切人家的肉、煮人家的肉,我不能這樣子,若這樣子我就造罪。」是不是啊?假若說因為妳造罪而成全他們的九玄七祖一起超生,那妳願意造罪嗎?人啊,沒看到危險的時候,一切都可以心平氣和,一但看到危險就心慌意亂。逃都來不及了,妳還敢去擔這個責任哪?
◎或許妳跟他們家有緣,他們一家子及九玄七祖,都需要妳去成全,讓他們明白道理、修心養性,所以妳必須走很艱苦的路,才會真正進入他們的家庭,用妳一個人的力量去影響全家族的人。所以,要先健全自己。就好比為人父母者,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出來的孩子才有健全的人格;為人師表者,理路要正確、才學要豐富,才能教育出優秀的下一代;而我們在道場站在前線,理念若不正確,這個道場將會生病,是不是?
◎譬如按照你們的說法:「吃素可以消冤解孽」,就憑你吃素立一張清口表文嗎?光憑這樣真能讓你消冤解孽嗎?假如他吃素清口,家人反對得很嚴重,你就會去勸他「一定要堅心、一定要堅持下去、絕對不能被考倒!」是不是這樣講?「妳一定要堅持跟愛妳、護妳、養妳、育妳這麼多年的父母,堅持跟他對立。」這樣子的講法對嗎?妳當然可以這樣講,因為跟妳對立的不是妳的父母,是他呀!不是妳家的事,妳當然可以清風逍遙自在呀!真正面對難關的不是妳而是他,妳就講得很輕鬆,這樣有沒有將我心比他心?有慈悲心嗎?
◎枉費妳口中說要吃素、要清口,不要跟那些牲靈結下孽緣。不要吃牠表示慈悲,可是事實上呢?今生今世妳與親人之間有圓滿這個緣嗎?沒有。我們今生今世沒有去圓滿這段緣份,將來也會導致另一段孽緣。這是很平常的道理,可是你們都忽略了,都只往經典上去找。我們必須在乎「有沒有腳踏實地、有沒有做完該做的事」?
◎為什麼要說這些呢?因為在大道場裡,你們強調的是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但真的做到了嗎?自己的一個家庭都顧不好了,為師相信你也沒有辦法顧好外面的眾生,「本立而能道生」嘛!什麼是國之本?什麼是家之本?當初如果沒有你的父母鞏固這個家,辛辛苦苦建立起這個家,你能夠安安穩穩的長大嗎?當初人家對你負責,今天你為何不能對你的下一代負責呢?我們要樂於負擔每一個眾生的困苦,當你和另外一個人結合成另一個家庭時,你們是互相去負擔對方的家庭,這是一個家庭跟一個家庭之間的緣份啊!
◎為師一直強調要如何圓滿今生,我們要「圓緣」,是不是?我們圓滿了今生這個緣,以免來生又遇到孽緣,這是一個層次的說法。另一個說法是,我不管來生、不管以前,我什麼都不管,只要求現在能夠盡到自己的本份,能夠圓滿這段緣份就好啦!每一種說法都不一樣,但最終目的就是一個「世界大同」。世界大同的意思就是「大同小異」!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你能要求他都跟你一樣嗎?不能。所以,世界大同就在這裡啊!
◎也許妳的家人不贊成妳吃素,那時妳就更要把身體照顧好,知不知道?證明給人家看,吃素有什麼不好,修心養性有什麼不好,是不是?如果妳愈修心養性,身體卻愈差,那誰敢跟妳來修道?妳要吃素,沒問題,妳的心先吃素,好不好?若我們的家庭環境不允許的話,也沒關係,我們的心要先吃素。
【論語選讀∣忠信篇】 韓點傳師慈悲
(八)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24)
文、行、忠、信這四教,可視為孔子教育內容的四個重點。文乃屬於知識領域,包括了詩書禮樂,然重要的應在於行,程子曰:「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孔子教學以文,所以致其知也。教人修行,所以履其事也。教人以忠信,培養其優良之品德,使其在行為中,對人、事、物之辭受、應對、進退,都能展現出德行的修養,學以致用,方可稱為一位士君子。
【語譯】孔子以此四種科目教導學子,一是藝文,二是品行,三是忠誠,四是信實。
(九)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罕24)
主是常存意,忠信是誠實之心,忠信所以進德,故修業的學子,必以忠信為主,不言則已,言必忠信。不行則已,行必忠信,忠信皆指待人處世交友而言。朱子曰:「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誠則無物…。」此指為人自修之道,在於存誠。忠信應兼所存所發來看,忠為實心,信為實事,不誠則無忠信之行,故學子當常存忠信之心,親近忠信之人。
在交友方面要謹慎選擇,交友是以輔仁,友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不如己當以上句忠信不若己來看,朋友之交是可以選擇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40)所以交朋友要交到真正心靈溝通的朋友,相輔相成的朋友,那惟有對德性的修養與旨趣的異同來決定,所謂道義之交,對自己才有幫助,故曰毋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所謂知過改過善莫大焉,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尤其學道之士,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有過。此處應著重在不忠信、不擇友之過失上看,當有過時,即速改過。不可畏難而貪求茍安。程子曰:「學問之道無他也,知其不善則速改之而已。」君子自修之道當如是也。
【語譯】孔子說:「做人之道,以忠信為主,不要跟忠信不如自己的人為友,有了過錯,不要怕難改正。
(十)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7)
此章乃孔子論為政的要點有三,即足食、足兵、民信。而在此三者之中,又以民信為最重要,須要注意的是此章所謂去兵、去食,並不是無兵、無食之謂,民以食為天,豈可一日去食焉,此之所謂「去」者乃滅省之謂也。足兵足食乃為政之充足條件,守信是為政者必要之條件,豈可缺之。然此所謂必不得已之時的緊急措施,如凶年災難之歲,政不及備者,乃去也。去兵,謂去役力之征,周書云:「年饑則兵備不制。」又云:「男守疆,戎禁不出,是凶歲去兵。」去兵,有食與信,與民固守,自足以立國。於此三者可先去之。
去食,謂去兵之後,尚不能維持時,則應免除賦稅。周官均人所謂凶札,則無力政、無財賦,不收地守地職,又發倉廩以振貧窮。周書大匡解:農廩分鄉,鄉命受糧,成年不償,信誠匡助,以輔殖財,是凶荒去食也。若信則不可去,故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即明示之以去兵去食來濟其禍難,兵備可無,食可缺,惟信不可失。也就是說信比兵、食來得重要,雖然國家兵備不足,難保疆衛土,食不足,難以維護人民生命,但人究竟是有死之日,自古皆然,若無信則相互詐欺,雖生而無以自立,是以為政者當身率其民而死守之以信。不以危急而棄之也。
子貢問為政,孔子先答之以為政之先後,再問,則答之以義理之輕重。告之以民之信心為第一要務,其次足食,再其次為足兵。王罕皆註解此句說:「教化興於兵、食之先,周於兵食之後,行於兵食之外,亦運於兵食之中。」將孔子之意闡明無疑矣。
【語譯】子貢向孔子請問為政的方法,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相信政府。」子貢說:「假使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在這三項之中,要先去掉那一樣呢?」孔子說:「先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在這二項之中去掉那一項呢?孔子說:「那惟有去掉糧食,信義是決對不能去掉的,人終究有死之日,假使失信於民,政府就無法存立了。」
【迎新偈】 秋玲
回首葵未年望顏
淚水交織成離合悲歡
春花秋月一再轉換惜眼前
時光飛逝真情未曾改變
永懷感恩企盼善握好機緣
沉默可以靜觀
靜觀則是感動的泉源
坦蕩之心面對未來考驗
心中千言萬語老天聽得見
厚福莫忘人間好因緣
一沙一天堂 一花一世界
沙花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
把平凡中很平凡的事物化為神奇
一草一木鮮活風光有靈知
紅塵的美也在於生命的感恩
有了感動
簡單音符組成
婉轉悅耳之曲撫慰人心
因為感動
山明水色呈現經典之作
令人低迴不已
感動的心最美麗
生命的感動化腐朽為神奇
知心在感動中多了交集
有多少愛失去了可以重來
我願意珍惜當下的愛
握在手中的東西叫做幸福
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
是個永遠美麗主題
我珍惜這可以愛你的福氣
新的年輪
像那照映我心的光旭
不論何時何地
我願永遠伴隨你壯麗出擊
【仙樂飄飄】 活佛師尊慈訓
2003.07.26 古晉 誠德壇
偶然 相聚並非偶然
多少的情緣天地一線 難得有今日相見
春露秋霜時局變 誰能夠預算
間關千里道念永堅 一切隨順因緣
盡心力 矢志不變 盡心謀 成事在天
多少夜繁星點點 刻劃著整個夜晚
月兒永陪伴 師徒心相連
任天涯至海角 心靈燈世界照亮
調寄﹕偶然
【緣份】 感人的故事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但是到那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眼看書生奄奄一息。這時,路過一位游方僧人,得知情況,決定點化他。
僧人到他床前,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了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
又路過一人,將自己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
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疑惑間,畫面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書生不明所以,僧人解釋道,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位把她掩埋的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唰地從床上坐起,病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