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27(2005/12)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牽手~尼泊爾版】 活佛師尊慈訓
如果不是白陽普渡 多少人將流浪追逐
如果不是上天眷顧 多少心靈將無助
如果不是緣分特殊 怎會相約在塵俗
如果不是因緣俱足 咱們怎能成為師徒
因為承諾誓言出 擔上使命和任務
因為心疼不捨受苦 所以牽掛朝朝暮暮
因為眾生性命擔負 所以再苦也不服輸
因為愿力如山如阜 鞭策自己加緊腳步
咱們風雨無阻 越挫越勇不怕孤獨
咱們心手相連 同步實踐理想互相扶助
咱們寫下歷史一幕 歡笑血淚心中常駐
但願眾生能離苦 不再紅塵任漂浮
【泰國之旅心得感言】 張瀞方講師
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點傳師慈悲,才有這個機會在道場學習,接受歷練成長。
這是個大開普渡的時代,很多前賢都有出國的經驗,在我們菩提系列所開荒的道場之ㄧ|即是泰國道場的泰濟佛堂,更何況有兩位清修的點傳師大姐長年在那裡辛苦護持,帶動當地的道親。記得上次泰國道親來台朝聖之旅,他們的誠心及道念的堅定,給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前不久一群年輕的道親泰國之旅回來,個個都發表感人的心得,更激起想要去泰國道場看看!並親身體會一下箇中的滋味…。
懷著愉快的心情,踏上旅途,大約歷經三個多小時即抵達了泰國,下飛機辦理出關手續,耗費了一個多小時,一出關即看到熟悉的面孔前來相迎,讓我們倍感親切;隨即前往泰濟佛堂安頓,受到當地的道親熱誠的接待,更感受到道之尊貴與天恩師德的溫馨。開荒的前賢們,心中只有一個心愿「代天宣化、大道傳揚」;前人輩跨過海峽,走過艱辛的歲月,想至此不免一陣心酸並景仰不已…。及時收拾起情緒,面對道親們的虔誠,使後學對大道的力量更充滿著希望!何況這次是來觀摩學習的。
這次的行程安排,全部是以道場的活動為主,適逢至善班在泰濟上課、青少年大活動、法會以及辦道等等…由於路途遙遠,一趟路程即需六、七個小時,沿路顛簸、風塵僕僕,才到達另一個目的地,事情辦妥回來也得花相同的時程,幾乎是午夜時分…同行很多人一致認為「以這種出國辦道的精神用之於國內,不知有多好!」
這次最殊勝的事,是一所小學全校師生都求道的記錄;督察、校長對道的肯定,並一再感謝一貫道到學校辦理這一次有意義的活動,校方利用此機會頒發獎金,隨行的人共同捐獻泰銖六千元幫助學校建設;此次青少年活動由我們泰濟主辦,相當成功,且高潮迭起,過程中分批求道,相當緊湊,誰知事後,校長深知開創道務需要花錢,亦拿了泰銖五千元回饋道場(内含功德費),初入佛門的道親,就知道行功,真不簡單,前賢們在泰國道場所打下深厚的基礎可想而知。
至於顯化的事蹟此行可真是又親眼目睹了!有位道親右腳潰爛腫脹以致身體有發燒現象,經群醫診斷依然束手無策,正愁著…不知如何是好,前來佛堂黃點傳師諭示他要在佛前懺悔、從新表白,發心渡人,並求老母賜供茶飲用並擦拭傷口,回去後第二天告知燒已退、傷口已消退許多,並說昨晚蒙受濟公老師點化得知,該病痛乃是冤欠所致,多行功渡人自然無礙,且表明他要渡人,將他的奇妙經歷印證說給人聽,幾天後就渡了他故鄉的人有二十三位…。恩師是良醫,不但救渡我們的性靈脫出苦海,還醫治我們六萬多年來的冤欠病…。老師對徒兒們的慈愛,真是無微不至啊!
另外泰國人的淳樸與善良是值得稱許的,這或許是他們長年好佛、禮佛的殊勝因緣吧!那種發自內心的虔敬態度,更可由道親在請示及承上啟下時表露無遺;還有在泰國常看到上台操持者、執禮或開釋道義的,竟然是初入佛門的道親,而且年紀甚輕呢!
雖然此次隨行出國,在車程往來中、旅途勞頓在所難免,八、九天的日子一轉眼就過去了,旅途再怎麼艱辛,也是暫時的,因為我只是個過客!而遠在他鄉、闊別親人、甚至早已融入異國情懷的開荒者,過著刻苦耐勞的平淡生活,那種發心,讓人欽佩。
誠如活佛師尊慈勉的:「開荒下種,艱辛困苦,堅心不移,共建美好!」;又曰:「開荒闡道,犧牲奉獻、放下自我,同心同德,互相關懷,以更寬廣的心,知恩、感恩、報恩;修道不懈怠、不厭倦,這是一條光明路,能明心見性,希望徒兒們,都能修至聖賢境界;只要我們真心去做,發自內心,上天才能給我們撥轉;希望愛徒要有始有終,佛規禮節要齊全,到最後成果非凡…。」後學才疏學淺,表達能力又不好,疏漏的地方一定很多,請前賢多多指正。
【論語選讀∣為學篇】 韓點傳師慈悲
(七)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可是學習的目的不同,有的為名,有的為利,但當他的目的達到後,則很少有繼續研究的精神。學生為考試而讀書的,考後就不再學習。有的為了學位,以求更高的收入,埋頭苦讀,一旦學位得到了,生活安定後,想到當時苦讀的日子,便自然不想再繼續研讀了。因為都是抱著求取名利為目的,所以讀書成了他沉重的負擔,故一旦目的達成,自然不想再苦撐下去了。孔子讀書卻不是為名利、為謀生,因為他志於學道,其自述十五志於學,即志於學道,學堯舜文武之道,所以才能為之不厭,用他的生命去實踐,愈學則道愈明,愈明則愈能激起其奮發精進的意志。所以他三十而立,一直到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終於使其生命實現了與道合為一體的境界。此時人的生命,沒有私慾的蒙蔽,全是天理流行,故能不息、不已(不厭),樂而不疲。故曰:「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學道之目的不祇是成己,更重要的是成物。也就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仁德。於是誨人不倦,希望天下的人,皆能不息不已的達到天理流行的境界,以盡人之性,以盡物之性,使人、物各盡其性,這是孔子一生努力的目標。不計成敗的付出,不計名位的奉獻。如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孟子公孫丑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看似容易,而行匪易矣。孔子則謂其不難,此乃孔子超人之學養,豈泛泛之輩可比擬的。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顏淵則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子罕)這就是對孔子偉大的寫照。
【語譯】孔子說:「我們把聽到的,見到的事物,默記在心裡,勤求學問,決不厭煩,教誨人也不倦怠,這幾件事對我來說有什麼難呢?」(這些事情實在是不足稱道的!)
(八)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認為人的資質可分為生知、學知、困知三類。如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季氏篇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學而知之,次也;困而知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此章重點在生知、好古、敏求三方面來說,朱子註:「生而知之者,氣質清明,義禮昭著,不學而知也。」孔子的博學睿智,多才多能,在當時確實有很多人以為像孔子那樣,道德修養之高的聖人,一定是生下來就會的。孔子為了怕一般人的誤解,以為除了天生的聖人外,一般人就無法學到,故而謙稱自己非生而知之者,以勉勵學人,聖人是好古、敏求而達到的,這也是孔子學問的來源。古代的禮樂文物、制度,是他所好的,他的多才多能,也正是這這方面勤奮黽勉以求得的。
孔子是教育家,恐學人自暴自棄的想法,以為聖哲皆天生,自己無法企及,做為怠惰的藉口,故而有此坦白的告知,人不要自恃聰明,而不肯努力向學,世間一切的成功,都是靠自己的勤勉努力而成功的。我們都是學而後知之的平凡人,又怎能不努力向學,認真學習呢?(好古不難,敏而求之則非人人可及也)
【語譯】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什麼都知道的,而只是喜好古代遺留的文物知識,努力研究得來的。」
【十年了--活佛老師慈悲】(上篇)
十年了,徒兒認為道還真不真?
十年了,徒兒認為理還真不真?
十年了,徒兒認為天命還真不真?
十年了,徒兒認為仙佛借竅還真不真?
十年了,徒兒認為修道的心還真不真?
十年了,徒兒認為辦道的愿還真不真?
十年了,徒兒認為同修的情還真不真?
十年了,徒兒認為師徒的緣還真不真?
為師肯定,徒兒們皆真的是一步一腳印,一路走過來的。
為師也相信,徒兒的道心到今天真的還存在。
只是,
這一分真,有以前在學打毛巾時那麼純真嗎?
這一分真,有以前在練講三寶時那麼認真嗎?
這一分真,有以前在唱善歌時那麼天真嗎?
所謂明道精進,是明白自身之真道,才能精進對方向。
若專求於身外之道,恐越精進或迷真而不自知?
故《明道精進》易明而難行。
徒兒在操辦一方道務的時候,是否忽略了配合大體;
徒兒在私下成全眾生的時候,是否忽略了自身帶動。
十年了,徒兒從新道修到老道了嗎?
十年了,徒兒從知道修到做到了嗎?
十年了,徒兒從脾氣修到道氣了嗎?
十年了,徒兒從埋怨修到感恩了嗎?
十年了,徒兒從殘忍修到仁慈了嗎?
十年了,徒兒從悲觀修到樂觀了嗎?
十年了,徒兒從固執修到隨喜了嗎?
十年了,徒兒從自私修到布施了嗎?
性要修得有慈悲、有智慧才能清靜,
心要修得有理性、有感性才能清明,
身要修得有健康、有作為才能清高。
在白陽期修道不容易。
徒兒啊!你們的道是怎麼修的?
遇到逆境的時候,沒心情修;
等到順境的時候,就忘記修;
受到考驗的時候,又困難修;
經濟不景的時候,更沒空修。
為師看啊!徒兒通常都是在有問題要求幫忙的時候,
才會加減修(台語)與上天交換條件的心態啊!
如此的修道又怎能算有體悟呢?
徒兒啊!修道要專注,
要越修越無我,莫越修越為我;
要越修越捨得,莫越修越貪得。
十年了,徒兒的生活配不配合著修道辦道啊?
十年了,徒兒的原則配不配合著重聖輕凡啊?
十年了,徒兒的表現配不配合著財法雙施啊?
十年了,徒兒的堅持配不配合著清口茹素啊?
十年了,徒兒的金線配不配合著尊師重道啊?
十年了,徒兒的愿立配不配合著實際精進啊?
十年了,徒兒的想法配不配合著中心理念啊?
十年了,徒兒的誠心配不配合著忠孝仁義啊?
修道不是一味地在考慮我要承擔什麼責任才適合,
修道不是一味地在選擇我要在什麼環境修才適合,
修道不是一味地在計較我要跟哪位領導修才適合,
修道更不是一味地在八卦誰跟誰不合,
是性格合不合?是作風合不合?還是相處合不合?
徒兒只需要記著兩個字—「配合」。
配合天時—普渡三曹修辦收圓。
配合時局—聖凡兼顧人我雙全。
配合眾生—剛柔並濟因材施教。
配合道場—開荒守成一貫精神。
十年了,徒兒還是時進時退,怎麼辦?
十年了,徒兒還是半功半罪,怎麼辦?
十年了,徒兒還是怨這怨那,怎麼辦?
十年了,徒兒還是說是說非,怎麼辦?
十年了,徒兒還是得過且過,怎麼辦?
十年了,徒兒還是無所展拓,怎麼辦?
十年了,徒兒還是沒有把握,怎麼辦?
十年了,徒兒還是一樣執著,怎麼辦?
徒兒說該怎麼辦呢?怎麼辦?怎麼辦?
看著辦啊!是不是啊?(是)
看天時而當辦,看道運而速辦;
看自己而能辦,看眾生而敢辦。
看理念而修辦,看因緣而合辦;
看前輩而學辦,看大體而共辦。
辦事可以隨心所欲,但辦道可要隨遇而安。
辦事可以我行我素,但辦道可要敬老尊賢。
辦事可以固執己見,但辦道可要溝通成全。
辦事可以一人當道,但辦道可要萬眾分擔。
道途要順利,必須要累積經驗。
道心要不變,必須要累積道學。
道範要長存,必須要累積德行。
道場要安穩,必須要累積精神。
十年了,徒兒都只知道淨手卻不知道洗心。
十年了,徒兒都只知道參駕卻不知道回家。
十年了,徒兒都只知道排班卻不知道整齊。
十年了,徒兒都只知道執禮卻不知道莊嚴。
十年了,徒兒都只知道發心卻不知道苦心。
十年了,徒兒都只知道修道卻不知道護道。
十年了,徒兒都只知道負責卻不知道犧牲。
十年了,徒兒都只知道慈悲卻不知道喜捨。
第一、該承擔的使命要自知。
第二、該推廣的道務要通知。
第三、該依循的腳步要認知。
第四、該歸宿的方向要窮知。
(本篇較長待續,分成上下篇刊登)
【愿力與業力∣范講師遊天堂】 范聖杰講師
【求修辦道因緣】(二)
金龍青龍各司其職|鑑察修道人的行善積德與罪過錯
又開始繼續飛,突然仙翁停下來說:「到了!」後學就看到「功德祠」。那裡有一條龍,仙翁說這是理天功德祠的「護法天龍」,祂們是護法神喔!另一條青龍是鑑察我們修道人的邪心邪念、歹心歹念、惡心惡行,也就是罪、過、錯。後學被這條青龍的眼神怔了一下,那眼神好像是在告訴後學:「你不用再偽裝,你所有的罪、過、錯我都知道。」看了令人肅然起敬。
仙翁說:「跟我進來。」進去之後,仙翁就很慈悲說:「我們每個人求道都要燒一張『龍天表』。」龍,代表什麼呢?陰陽雙龍,鑑察我們行善積德與罪過錯;天,代表什麼呢?功德祠裡頭的天榜;表,當然是我們人世間這張紙。所以,龍天表在理天確實有這樣的印證。
三百年前三條命|只要一閉眼,就夢見被追殺,掉到懸崖去,很惶恐!
後學車禍後,最大的疑問是:我這麼認真參辦,為什麼還發生這樣的事情?這麼大的考驗,這種考驗讓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後學最大的疑問是這個!
仙翁說:「你不要懷疑,這都是有前後因果,今天你會出車禍的因,是造在三百年前的大陸。你是漁村裡面窮人家的孩子,長大後就邀了同村的三個人,一起出外去打拼。因為當時沒有知識、技能,唯一會的就是偷、搶、拐、騙,盡幹些壞事,等賺了些錢,就想金盆洗手。」
各位前賢想想,當一個壞事做絕的人,想收手不幹,卻有一些同夥要同享其成,你會不會怕有人背叛?就是因為這些念頭,後學就起了一些邪心、殺心,動了歹念;在回鄉途中的半夜殺死了兩個人,另外一個就用吊的將他吊死。在那一世,後學就殺了這三個人,一個人獨吞了所有錢財,回到自己家鄉。因為賺了很多黑心錢,於是在家鄉造橋、鋪路,幫人建屋,也拿一些錢給那三個人的家人,於是成為大家口中的善人。
一直到五十幾歲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天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只要一閉眼就夢見自己被追殺,掉到懸崖去,很惶恐!村長很關心,就來慰問,我就將身體的症狀跟他講,他說:「在某地方有一位老和尚,他的道行很深,你可以去找他排解。」所以後學就去找老和尚。
老和尚開口就問:「你這輩子有沒有做什麼虧心事?」我只好把年輕時殺人掠奪財物的事情給老和尚報告,他說:「這是現世報啊!」我問:「那要怎麼做呢?」老和尚說:「就辦三場普渡法會。」那時我的心還是很不安,就繼續問老和尚:「這樣辦三場後,我是不是就沒有欠他們了?」老和尚說:「不是,這是現世報,誦經、超渡法會只是暫緩一下而已,源頭還無法斷!你要修行啊!等將來有成就時,就可以了斷因果。」結果老和尚就要我持戒、念佛、誦經,我就開始捐錢蓋廟,從那時候便開始走上修行的路。
父母正在逐漸老去 (網路流傳)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如果你的父母親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請關心並留意他們、、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再像以前那麼乾淨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像沒洗乾淨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的鍋子不再雪亮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親的花草樹木已漸荒廢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櫥櫃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鹹太難吃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
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的聽力反應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不順暢了
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在吃飯時間他們老是咳個不停,
別誤以為只是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嚥神經老化的現象
如果有這麼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並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
每個人都會老,只是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
當父母不能料理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
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髒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並請維持他們的『自尊心』。
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縱使他們自己洗可能洗不乾淨。
當我們在享受美味時,請替他們準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
從我們出生開始,餵奶換尿布、生病的不眠不休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和行動永遠都不停歇。
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如果有一天,你像他們一樣老時,你希望怎麼過?
現在的你,是當單身寄生蟲、還是已婚雙料或多料寄生蟲?
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請關心他們正在逐漸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