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26(1997/07)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
火炬 活佛老師慈悲
三曹之火炬 代表大千世界之光明
白陽之火炬 代表牽引眾生之導向
神聖之火炬 代表永不止息之傳承
希望之火炬 代表修道路上之信心
和平之火炬 代表崇高可貴之祝福
永恆之火炬 代表人生旅途之資源
生命之火炬 代表克服艱難之動力
成功之火炬 代表激發潛能之泉源
火炬訓中訓
蓋天地以日月而明,地以載物而厚。人以至德而聖。
道以弘揚而貴,理以體悟而通,學以薪傳而久。
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
有思其窮則務施,三不朽當樹立。
註:本篇訓文節錄自今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壢二天率性進修班仙佛慈悲,由達摩祖師及活佛老師臨壇批『火炬』訓,達摩祖師由內而外批『火炬』,老師由外而內迴文詩批『火把』。老師慈悲說:達摩祖師由內而外是希望我們從內而外,薪火要愈發揚愈光大,大家的智慧要愈發揚愈玄妙;而老師由外而內批,是希望大家的心如同握火把時,手向內握,越來越凝聚,越來越堅定不會動搖,並以『薪火相傳,薪傳道弘』勉勵大家,承續自後東方初祖至十八代祖之傳承,一棒接一棒傳下去。
『生活簡單就是享受』讀後感 黃江汶講師
繁忙的現代人,在燈紅酒綠中煙沒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真是千古名言!一旦過慣了揮霍無度的日子,又怎能期望他回歸簡樸率真?猶記得陶淵明有一詩: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我欲觀其人,晨去越河關,
青松夾路生,白雲宿簷端,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
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願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
由此可見,生活應該是簡單的,在簡單中才能享受真滋味,唯有回歸到大自然的懷抱,才能真正地悠然自得,並怡然自樂,陪著家人暢所欲言吧!與他攜手走過,那開滿山茶花的後山坡的那一條小路..,你將發現!其實『他』所祈求的並不多,只是能與他攜手同行,在那..『開滿..山茶花...小路』這就是生活!平淡中見真章!我們又何必捨近求遠呢!
當然,生活力不充實的人,其中失守,而情易盪,如何識得此中況味?但願我們在日常生活裡,自有一種:欣悅、和適、勤勉、溫柔、敦厚、莊敬自強..等等的意趣,這便是陶詩中所謂的『即事多所欣』,用不著起什麼恐,放下奔競心!昂首步上人生的坦途!何樂而不為呢!
道化家庭:青少年教育 前人慈悲
四十多年來「道」已經在臺灣大開普渡,修道的人越來越多,可見臺灣眾生佛緣根基都很深厚,我們秉持師尊師母之宏願,要將「道」深植人心,要將「道」永留人間,一定要由家庭入手,因為家庭是一切的根本,過去我們道場為了培養人才,比較偏重個人的成全,現在我們更要深入家庭,以「家庭」為成全照顧的對象。家庭包括了老、中、青、少,如果一家人無論父母、孩子、孫子都能求道、修道,每個人都能明理,都能守本分,盡責任,齊家修道,這個家庭自然是和樂融融、幸福美滿。所以「道化家庭」就是要以我國文化中最可貴的「孝道」為出發點,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每個人都能實踐綱常倫理,每個家庭自然都能圓滿幸福,社會能恢復五倫八德之古風,自然也會安祥樂利。聖人有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又說:「欲治其國者,先其齊家;欲其齊家者,先修其身」,這些話都是告訴我們,修道的根本在個人、在家庭。我們發一崇德要建立一個完整的道場,對老中青少都要照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我們才能創造一個規模道場,為社會樹立標竿,將師尊母的大德廣佈人間,使老祖師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理想能在人間早日實現。
幾十年來,另一方面也投入很多心力,實際推動道化家庭,例如:第一、在五年教育進修班加入道化家庭課程;第二、設立小天使班、青少年班,奠定青少年人格教育;第三、舉辦親職教育講座;第四、舉辦各種國學育樂營;第五、舉辦大型社會文化講座。這些工作在我們發一崇德道場的努力推動之下,都有了很好的績效。
從十年前崇德文教基金會成立以來,我們道場又成功地走出另一條路來。幾年來,基金會舉辦了許多活動,都受到社會的讚許和肯定,所以在四年前我們得到教育部頒發的社會教育有功績優團體獎。二年前,本人也代表發一崇德接受教育部頒發社會教育有功個人績優獎,這些都證明了我們走進社會,關懷人群的方向是正確的,幾年來,我們和政府機關合作的活動都非常成功,他們對我們有很
大的信心,這也表示我們發一崇德有人才,尤其是有關青少年的輔導,我們非常有經驗,不只是我們學界的大專生都很有愛心,更重要的是我們有道念、有理想、有悲願、有大愛,本人認為對於青少年的教育與輔導應注意到幾個原則:
一.教導青少年自愛自尊
每個人如果對自己了解,認識自己的本性,就能肯定自己的價值,能肯定自己價值的人,消極方面不會違法亂紀、為非作歹,積極方面更能激發自己,,積極進取、奮發向上。所以我們要多教導青少年認識自己,引導他們愛惜自己、肯定自己、尊重自己。
二.教導青少年關懷他人
一個有愛心的人,一定會是個好人。所以一方面教導青少年懂得自愛,另一方面還要教導他們懂得愛人。在家中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在外也會愛護同學朋友,關心他人,體諒別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能夠愛物,懂得惜緣,懂得感恩,珍惜所擁有,常懷感恩之心。
三.教導青少年守法盡責
社會上常看到青少年犯罪事件,讓人怵目驚心,也讓人痛心,為什們小小年紀就會作出這樣的事呢?追究這原因,恐怕是大家都不信因果、不講因果。固然,講因果如有所偏,易流於迷信,但是
如果心中全不信因果,恐怕也會引起社會上更多為非作歹、作姦犯科的事來。因此,我們在教導小孩子,從小就要給他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每個人安份守己,各盡本份,不貪求,不
妄想,自然不會受到不良引誘而誤入歧途。
四.教導青少年充實生命內涵
最後,我們還要引導青少年認真向學,努力充實自我,有高深的學問或是一技之長,才能立足社會。進一步,再引導他們懂得從生活的層面,提昇到生命的層面,了解人生的真諦,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貢獻自己,服務人群,不斷地提昇自己生命的內涵,創造自己生命的價值,開創一個「靈性的真、修養的善、生命的美」的人生境界。
至於具體作法如下:
(1)減輕升學壓力,創造健康快樂的成長空間
現代教育的偏差以及父母親過度期望的心態,造成大多數孩子都生活在強大升學壓力下,雖然擁有的是「最多和最好」,但他們不一定快樂,不快樂的孩子,怎們能健康地成長呢?因此,政府教
育機關固然要積極改善教育體制,父母也要了解,孩子是一個完整而單獨的個體,今天他會出生在這個家庭,是因為他和父母有緣,但不能因此就說孩子應該完全聽從父母的安排,讓每個孩子依照他的天性本性去發展,不要揠苗助長,就是最好的教育。
(2)重視德智體群美的均衡,加強情意教育
今天學校教育還有一項問題,就是太重視智育而忽略學生人格的陶冶。智育固然是基礎也是重要的,但絕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德育等其他方面的薰陶,孔老夫子也曾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入則孝,出則弟,僅而信,汎愛眾,而親仁」就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也是情意教育的內涵。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就是要教導學生發展己|己、己|人、己|群、己|天(自然)的和諧關係,這也是全人教育,每個人從認識自己、開發自己、修養自己做起,以五倫八德來應對周遭的人事物,最後能達到儒家思想「身心合一、人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重視家庭教育,建立良好之親子關係
現代社會型態的轉變,父母親多半都有工作,都市地區內又多是小家庭,長輩又不同住在一起,這種情況,往往會疏忽了家庭教育,以為只要孩子上了學,那就是學校和老師的事,事實上,孩子在學校的言行都是和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連。所以身為父母之人,應特別重視孩子在家中的生活,多陪他們,關懷他們,了解他們,千萬不要以為給予豐富的物質就是愛的表現。此外,孩子一天天身心的轉變和成長,父母親也應該慢慢轉變自己的心態和想法,跟著孩子成長而進步,教育原則不變,教導的方法卻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有所變化。小時候,可以用命令式的,長大之後,就要用說理的方式開導他們,尤其青少年正值反抗期,一味的拿出父母親的權威,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父母親也要學會以知心朋友的立場,聆聽他們的傾訴,同理他們的情緒,接納他們的反應。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和親子情感,才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4)身教重於言教,父母師長應從於身教做起
孩子成長階段的可塑性最強,模仿性也最強,孩子從父母師長身上所看到的遠比聽到的還有影響,所以才說「身教重於言教」。像是吸煙、喝酒、打牌、賭博、口出不淨之言等不良行為,多半是
從成人世界中直接模仿而來,以身作則,言行相顧,如果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不但無法管教孩子,恐怕更容易讓孩子引起反感,故意去做不該做的事。
放下身段 鄭武俊點傳師
很多的爭執,緣起於「我是你非」,總以為自己對,錯在對方,一切都是對方惹的禍。不少的糾紛,導因於「不肯放下身段」,總以為在維持自己最起碼的「尊嚴」,低不了頭。
聽說就有這麼一對夫妻,平日相處尚稱和睦,未料近日儘因細故,竟然鬧翻了天,惡言相向,反目成仇,甚至演變成「冷戰」的局面,導致誰都不願放下身段,先跟對方開口說話。然因先生平時早起成習,在這冷戰的時刻,又不肯認輸,怎麼開得了口,請太太翌日叫他起床﹖總算想出一計,寫下一張字條「太太,明天早晨六點鐘叫醒我,我要上班。」置於床側。沒想到第二天仍然晚起,先生正要大發雷霆,質問太太為何不早點叫醒他的那一刻,突然瞥見床邊也留下另一張字條,寫著「先生,六點了,請起床。」徒嘆奈何!無計可施。沒想到太太以牙還牙,如法泡製;由原先的「你儂我儂」演變成今日的「你聾我聾」。看!這種悲劇正是彼此都不肯放下身段所惹的禍,怪誰!
其實大丈夫能伸能縮,當伸則伸,當縮則縮,不能伸時,縮又何妨!假如伸是主角,縮是配角,也未必一輩子都要當主角,人總有機會可以當主角的;例如結婚時,您是新人,您就是主角。又如告別式時,您已作古,人家專程趕來為您拈香送行,當然您也是主角。
有時把別人捧高一點,讓別人當主體,把自己壓低一點,讓自己當配件;成人之美,祇要成事,放下身段又何妨﹖未必會吃多少虧。很多人早有這種體認,尤其宗教或信仰方面更為強調;君不見
佛教把別人置於上,自己寧在下,尊別人為「上人」,稱自己為「在下」。一貫道把別人放在前,把自己置於後,尊別人為「前賢」,稱自己為「後學」。有人把別人看大,把自己看小,尊別人為「大
人」,稱自己為「小的」。古時候把當官的視同『父母』,把自己看成『晚輩』,尊當官的為「父母官」,稱自己為「子民」。如此這般,放下身段,常保和諧,也無瓜葛介蒂,何樂不為﹖其實我們懂得把別人看大、看高、置上、放前,就等於把自己看小、看低、置下、放後,就會處處為別人設想,你才是別人心目中的「大人」、「上人」、「前賢」!相反地,一味把別人看小、看低、置下、放後,無疑地,就等於把自己看大、置上、放前,處處為自己考量,那才是十足的「小人」、「下人」、「後學」呢!
人間禪味「你沒錯」 鄒品梅
有兩個和尚為自己所領悟的「內德外功」問題而爭執不已,卻一直無法得到結果,於是甲和尚去請教師父,並引用了一些經文的道理,師父說:「是的,你沒錯!」接著乙和尚也去請教師父,也引用了一些經文的道理,師父說:「是的,你沒錯!」
但是兩個和尚仍舊為這個問題而爭執不已,使得一直站在師父身邊的小沙彌十分困惑,認為師父不該對甲說你沒錯,又對乙說你沒錯,於是小沙彌大膽地對師父說:「師父,您不該如此欺騙兩位師兄,而使得兩位師兄失去和睦!」不料,老師父閉著眼、合著掌說了四個字:「你也沒錯!」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在思想的領域中,沒有絕對權威的理論,更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對與錯的衡量標準又在哪裡?尤其在教育過程中,獲得標準答案並不是教育的目標。相反地,我們鼓勵每一個人對問題有更活潑、更創新的看法,期望可以激發種種潛能與智慧。假如我們都能以「你沒錯」作為起點,將一切聽來的、看來的、感受的、經歷的,當作催化自己思想的元素,那麼我們的思想就更有彈性而深思熟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