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09(1996/02)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修道感言明理 修心感恩懺悔 若水
﹃明理尊天命 處處合天心 低心而下氣 忍耐皆一般﹄
修道要明理,明理者,即是明白師尊師母所傳的這一點無極真空,師尊傳這個圈,這個○同天地未生前的空,沒有分別,所以無前無後,無古無今,無來無去,無生無死,故能起死回生。
道真,理真,天命真,最主要的是我們的心要真,心真一切真,此心乃師尊師母所傳的無極真心,無人無我,無親無疏,無是無非,師尊慈訓:﹁人人明理,世界大同﹂,故修道要深明大義,秉除個人的私見,來成全無我之見,無我者,無心也,無心者,佛也;天無心,地無心,無心者,即無私心,即無人無我,而我之天性,知此妙理,則道不求而得。
在辦事上,不要怨人,要怨自己,修養不夠,不能使人滿意,怨自己能力不足,不能使人反省改正。如孟子言:﹁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身,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心中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懷天恩師德加被,前賢們慈悲成全,雖身處困厄、病痛之境,亦能感恩上天借機的磨鍊與考驗,以懺悔改過之心,使心回歸出發心境,便能應付人生一切橫逆;是人便會有苦,當苦來臨時,不要埋怨,站在本份上一次次的了脫它,痛苦都會成為我們的助力,都會成為快樂的泉源。
法會參辦感言 編輯組
蒙沾 天恩師德,上天垂愛,前人老慈悲安排,菩提禪院經常有法會,使得後學們有更多了愿的機會。因此每逢法會來臨之前,黃點傳師便會帶領著大家一起打掃環境,每次打掃總是一大群同修們從各地回來整理,有的曬棉被,有的整理佛殿、寢室、餐廳:::,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經過一個假日和一兩個晚上就把整座菩提禪院上下打掃得窗明几淨,以等著迎接神聖法會的到來。
和煦的晨曦,映照著八十五年的元旦,陽光輕柔地灑在花壇菩提禪院的佛殿之中,令人無比溫暖振奮,就在此時此地,來自台中道場各壇帶到的班員,陸續湧入!二樓彌勒佛殿已然無法容納三百四十位班員,遂分成三樓無極宮及二樓彌勒佛殿兩佛堂上課。而犧牲假日回來參辦的道親們更達千人以上,無論是操辦、文書、服務、接待、交通,以及勞苦功高的廚師們,眾前賢雖忙,卻依舊沉浸在天人共辦無比殊勝的法會中。
晚餐過後,活佛老師慈悲同時分靈到壇,在二樓部份,以﹁浪跡天涯﹂為調提醒班員,︵悠悠的紅塵走千里,總有他的歸處,流浪的人兒,迷失在何方?理天的 皇娘,在等待漂零的迷子︶;在無極宮,老師以﹁擁抱陽光﹂為調,慈諭中更溫暖了歲末寒冬徒兒們的心房,你我不論來自何方,同沐浴在那天恩浩蕩中法喜充滿。
樓上樓下活佛老師慈語均由班員抄板書,並分別於二樓批出﹁本體﹂訓中訓;三樓批出﹁相合﹂訓中訓後,同時交由文書人員將兩訓合一,成為﹁本體相合﹂之訓中訓,隨後同時以﹁念親親﹂為調,呼喚重任雙肩扛,珍重邁前方,樓上樓下同時傳出同樣的歌聲,在場所有道親都深深感受到仙佛慈悲及顯化之妙。
兩天法會就在帶班人員真誠祝福的歌聲中畫下了句點,法喜充滿又依依不捨的班員們在熱忱關照的引保師帶領之下,踏上了回家歸途,而原本溫馨熱鬧的菩提禪院,在曲終人散之後,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這當下,便是整體道親再次展現分工合作的時後,本次法會由於畢班得早,回來幫辦的前賢又多,使得環境整理工作是既快速又整潔,皆大歡喜的氣氛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一切的工作整理完畢之後,就是大伙兒們最喜愛的”大團圓時間”,此時不分彼此,更沒有距離,似乎就是彌勒大家園的呈現,乾坤各圍著一張大圓桌共進晚餐,而我們最敬愛的大家長︱韓經理,在這個時後就會到廚房為後學們熱菜,然後一碗又一碗熱騰騰的菜、湯就從老人家的手中親自送到桌上來,嘴裡還不停的說著:﹁你們辛苦了,要儘量把菜吃完喔!﹂老人家溫馨慈悲的話語,深深烙印在後學們的心中,也溫暖了我們整個心扉,不禁讓人由衷的想說:﹁親愛的經理,我們愛您!您永遠是後學們的精神楷模,標竿模範。﹂我們將永遠的追隨發一崇德,在天恩師德的護庇之下,腳踏實地,為眾生奉獻,沒有為名,同願擔起三曹重任,幫助 濟公老師創造偉大的聖蹟,相信我們的信心,成功一定能夠得到。
做人之道人格要健全(六) 韓點傳師慈悲
六、事親方面
大學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為人首當立本,立本則以孝悌為先,孝經三才章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也就是說,為人子女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是責無旁貸的事。想到父母對我們的撫養、照顧、教導,以至讓我們受高等教育等等。為子女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以及無條件的奉獻恩德,為人子女長大成人後,又怎能忘掉這天高地厚的深恩呢?又怎能不感恩,不報恩呢?為人子女在父母跟前盡孝,就是反哺報恩。
事親之道,首重奉養。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又曰:﹁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別。﹂︹禮記坊記︺。奉養父母之生活,不只是口體之養,而是要有誠敬奉養之心。
其次自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父母生我育我,細心的照顧我們長大成人,五官端正,四肢健全,我們必須要好好的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可有絲毫的毀傷,自當守身如玉,也不可用我們的身體,做出違反道德的事情讓父母蒙羞。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子不忠 ,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禮記祭義︺這段話實在把孝道發揮到了極致,把一切的德行都包括在孝裡面了。樂正子曰:﹁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禮記祭義︺曾子及樂正子都能做到到﹁不虧其體,不辱其身﹂的孝道,把自身視為父母的遺體,所以戒慎恐懼,不敢怠忽如此。愛自身正如愛父母,怎能不特別敬慎自重呢?
再者喻父母於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父母有過失時,做子女的人必須委婉諫之,使之歸於正道,勿為邪惡。孔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對父母諫言要委婉,臉色要溫和,態度要誠懇,使之樂於接受,如父母執意不聽,也不能與之爭吵。我們要忍耐,卻不能對父母生出怨恨之心。我們做兒女的,要時時照顧父母,決不能讓父母做出不合乎道德,不通情理的事來。
最後要顧親揚名,子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顧父母,孝之終也。﹂︹孝經︺孝的最終目的,是繼往開來,顯親揚名。為人能立身行道,為天下眾生犧牲奉獻,立下蓋世不朽的功德,自然得到世人的尊崇,而留名於後世,同時父母也因之而得到了光榮。
國人傳統思想都重視後代,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家族的承先啟後,這是孝。孔子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 . 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這是事業上的承先啟後。個人的生命有限,宗族的生命無窮,子女能繼承父母未實現的志願,能替其完成,更能進一步的發揚光大,這是大孝。曾子說:﹁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依曾子的話可知,生活上奉養父母,或不使父母及自身受到羞辱,都是次要的孝,積極奮發,廣行善行,濟世救人,使父母享受美名,因個人的成功,使父母受到世人的稱譽,而千古流芳,這才是孝的極致啊。
以上列舉數則做人的道理,若皆有良好的修養,又能確實的踐行,其人格自然達於完美。否則只有某方面的修養,而沒有他方面的修養,即不可能成為完美健全的人格。
心燈 先賢
有一位盲人去拜訪朋友,當要辭行時,天色已黑,於是朋友就給他一隻燈籠,讓他能照路回家。他說:「我不需要燈籠,無論明暗,對我來說都是一樣。」朋友馬上說到:「我知道你不需要燈籠,但你不帶著的話,別人也許會撞著你啊!」因為朋友的話說的有道理,盲人就帶著燈籠走了。
走著走著,突然間被來人撞個正著。盲人就向來人喝斥道:「你瞎了眼嗎?難道你沒看見我手裡的燈籠?」路人說:「老兄,你燈籠中的蠟蠋早就熄滅了!」盲人:「…。」
後記: 世上的芸芸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因無明顛倒,心燈昏昧難明;雖有眼睛,卻不見眼前路人,認不清楚人生大道,顛顛倒倒,渾渾噩噩過一生,才是令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