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98(2003/07)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歲次癸未國曆二月廿二日台南 濟德宮
【孝道貴順無他妙】訓中訓 濟公活佛慈訓
天取人以德 德首重於孝
聖人之德由孝顯 其為本而教民之
古聖相傳堯舜一脈皆行孝道也
人受生於親 親恩以鞠
故孝親者貴順 順其親有道
舜之孝以德 順其親而常安樂
閔損之孝 使人不間其父母之言
孝乃始於事親 終於立身
欲順親者先誠其身
依禮能
孝其親必德成
順其親必信朋
敬其親必順長
恭其親必序悌
故愛親敬尊之義
在克成其孝以顯親之德
而推其四海矣
【學習菩薩心、菩薩行】 前人老慈悲
感激天恩師德,感謝老前人大德,五十多年來,帶領著我們一步一腳印,學習開荒下種,不知不覺已邁過半個世紀,回想往事歷歷如在眼前,經歷種種千辛萬苦,在諸天神聖、萬仙菩薩的助道下,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路上跌跌撞撞,挫折中再奮勉,失敗中再求突破,這一切一切都是師尊師母的慈心悲願,護佑成長。
回憶懵懂時期,在祖母拜佛的耳濡目染中,在家父母扶幼、助寡、濟弱的行誼薰陶下,覺得人生只有學習菩薩的大愛,才是究竟。記得十四歲那年就跟家母言明將來要學觀世音菩薩,十八歲時,機緣成熟,求道之後更堅定信心,修道學觀音可以上報父母恩,便立定向志終生守身如玉不嫁,在道長的引薦晉見師尊,蒙師尊慈悲鼓勵:「徒兒有心學觀音,要不怕苦!將來一定會成功,為師看著妳,錯不了!錯不了!」有了師尊的慈悲訓示,我更是感恩莫盡,終於有機會徵得父母同意到台灣開荒辦道,與台灣同胞結下了如此深厚的緣分。
前年,黃董事長來到光慧參觀成年禮,深覺光慧文教館是他心中理想,可以傳承珍藏百幅觀音菩薩瓷版畫的地方,概然允贈。我非常感恩菩薩的降臨,深覺這是觀音菩薩助道的明證,所以非常珍惜這殊勝的因緣,而且各道場也發心護持成立菩薩館、供養菩薩,在眾多發心者的期盼中,更覺意義與使命的神聖,而且在短短數月的籌備中,能有如此豐富的歷代菩薩造像群聚光慧,更促使我覺得菩薩找上我們,是得天獨厚的榮幸,也感謝黃董事長廿年來珍藏菩薩,細心尋覓有緣的發心,還有雲林道場黃精雄先生,奉獻他收藏多年的古物,這一切一切都是天意使然,也是發一崇德整體道場的榮譽使命。
五年來我積極提倡修道標準化,有標準壇主、標準講師、標準點傳師及標準區、標準道場的規範與精神,莫非是菩薩加智慧助道使然。
我期盼一貫道全體道親,能一致共同發菩薩心、立菩薩願、行菩薩道,效法菩薩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精神,真修實煉,腳踏實地實踐道化家庭,落實修道生活化,齊家修辦,將道務扎根於社區,奠定可大可久的永續傳承基石。
今天我們以非常高興的心情迎接菩薩的降臨,以感恩的心來開啟朝聖禮敬菩薩的大門,但願人人心中有菩薩,一言一行皆為菩薩道,以宏揚師尊師母聖德為宏願,為道場增光、為自己增光、為自己九玄七祖爭光,以德蔭後世子子孫孫,那麼我也沾光,祝大家道務宏展,事事吉祥如意。
【註:此文為前人老於光慧「菩薩館」落成典禮之致詞全文。】
附記:發一崇德菩薩館緣起
大姑前人素稟天賦,幼具慧根,及長發心願學觀世音菩薩,捨己救世救人之志。又蒙祖德源遠,善功深厚,求道後,榮沾天恩師德,宏願益堅,再蒙師尊召見明示:「學習觀音菩薩之願行,汝必能成功」,師尊勉勵之語,成為大姑前人終生奉行之圭臬。
大姑前人秉著慈悲喜捨、恆誠堅毅之精神,觀音菩薩暗中襄助,開創發一崇德海內外十八個道場,機緣成熟,於2001年全省大狀元會考,適有嘉義善士黃金土先生在場觀禮,甚受感動,同聲讚嘆,新然概允捐贈所珍藏之百幅觀世音瓷板與本館,大姑前人深感百幅瓷板蒞館之隆福,乃覓地籌闢崇德菩薩館,各道場遂發起護持菩薩館之行動,有奉獻珍藏者、有出錢出力者,熱烈響應此盛舉,同時於港、台各地遍請各類菩薩造像,以增本館之規模,供後世朝聖者瞻仰禮敬,以學習觀音心、菩薩行救渡有緣佛子。
吾等後學們,在大姑前人領導帶動下,得此鴻福應以無為之心行有為之事,守忠盡義,一切為道場之永續經營,傳承千秋萬世,直到永遠,以報眾菩薩之鴻恩。
【故鄉的家書∣求道之殊勝】
【人生大事∣求道(下)】 活佛師尊慈訓
(四)你的葫蘆打開了!
◎葫蘆打開了,那看到了什麼?放之獼滿六合,卷之退藏於密,有沒有參悟?「這個地方」很好用,你要去美國,馬上到美國,要回家,即刻回到家,葫蘆裡藏的東西多不多?
◎為師傳你真玄關,是告訴你「佛在那裡」,「佛」要自己進去裡面找,光是在外面徘徊,找不到自己,會愈走愈徬徨。這裡路可深的很,你們講師修道這麼久了,也不見得就了解喔!
◎我們看佛經、聖經、金剛經、六祖壇經,歷代祖師都因為經過明師指點,再從此點去下工夫、去參悟。如果今天渡基督徒、佛教徒,我們只講說道是真的,他們會信這一套嗎?佛經記載,所謂「點到為止」,是要讓你參悟。以前道是不傳六耳,所以迦裟遮圍,而今傳道仍是半隱半顯,點道不讓外人看,以後如果淪為教時,那就公開化,道與教就無所差別了。
◎明師一點在哪裡?你的真主人在哪裡?咱們都有一個真主人,住在哪裡呢?喔!住這裡,點傳師跟你點在那裡,真主人就住在那裡喔!
◎你們的點傳師右手將你點開,左手再將他關起來,對不對?差矣!差矣!一手把祂打開,一手把祂遮住,是什麼意思呢?右手點開,是告訴你主人在那裡,我們的正門在那裡,但那是一個門;當你們回家後,是要在門口,或打開門到裡面休息?那一個笨笨的站在門口說:「我家到了,就在這裡休息。」有否?每一個人都是進來裡面休息的。什麼叫「登堂入室」?你站在門口是修什麼道?我是看你還不明白,所以左手才把你推進去,不要在外面徘徊,是不是?你站在門口納涼嗎?想清楚啊!所以說,求道是瞭解我們有個主人,也瞭解我們的主人是住在我們的家裡面。一間房子有主人的房間,主人有主人該睡的地方,客人有客人該睡的地方,這不能錯亂的,是不是?老師說,右手幫你點開,是跟你說你的主人就在這門裡面,這個身軀是一個房子,你的天理良心就是主人,點傳師跟你講,你的天理良心要趕快進去,從正門進去,進去裡面做主,不要在外面徘徊,這時候你的主人回來了嗎?主人若回來,你的眼睛就亮起來了,知否?所以為師一個一個的看,看你們都沒有了解這個意思,結果眼睛都瞇瞇的沒有精神,「神沒明」嘛!神明神明,拜神明,神要明才能拜神明,神不明你從哪兒拜神明?你要拜神明,就要拜那個神會明的,神不會明的,你拜祂做什麼?現在有沒有瞭解求道的意思了?
◎為什麼要求道?道,到底在哪裡?「求」這個字是什麼意思?為師跟你們講,你們來佛堂求道,其實都沒有得到什麼東西!並不是說你來到佛堂,上天要給你什麼東西。三寶是上天降給你的,是不是?你們都忽略了「道是自然」這四個字。道是很自然的,而三寶又在哪裡?三寶就在你身上,三寶是本來就有的,不是靠別人跟你講,也不是靠別人送給你,是你本來就有的,而且每一個人都平等、都一樣,沒有誰比較好,也沒有誰比較壞!
◎三寶,就是代表你的佛性,每一個人的佛性是平等的,沒有階級之分,但是你們現在有了階級。在人的世界裡一定有階級,但我們今天修道就要瞭解,道是很自然的,我們要恢復自然,就要沒有階級,沒有你、我,沒有形象。
◎今天你要求證是不是點開那個地方,是與不是,皆在於你自己,別人信不信,也是在他自己,因為你又沒有活在那個時代。今天你相信為師,為師跟你說是,你會相信,如果你對我有所疑惑,我跟你說是,你也未必會相信。我們得了道,一輩子受用無窮,既然得到受用無窮的寶,就好好的守住它,不必再去尋找什麼玄、什麼妙了!要知道,佛就在你心中,要自己去辨別,不要隨便到廟裡去請神,如果去請到主權在魔的神,那麼迎神容易送神就難了。
◎所以,真人假人要分辨清楚,不要為了假人甘願留於塵世。要知,真人為主,方能安然返天。不要再糊塗下去了,六萬多年,該清醒了!一失足成千古恨,大劫來到,為師想救也救不了,不要只看眼前平平安安,人要放遠處看,多少眾生還在受苦受難,等待救援。浸世久了,就會永遠在凡塵受生老病死之苦,視野要放寬啊!看看未來要往何處去吧!
(五)明師一指,見性成佛
◎上天派遣明師,只是幫助你、讓你明白,你要走什麼路?明白你有這光明的大道,而不是賜給你一個大道,「三寶」也不是上天賜給你的,是你本身自然就有的,對不對?「求道以後,得了三寶,可以躲劫避難!」這是你們每個人郎郎上口的一句話,而事實上,真的有的人用了三寶卻躲不了劫、避不了難,那又怎麼解釋呢?是不是你當初跟他們講的道理全是廢話?「得了三寶」,這句話就講錯了!你從哪裡得這個三寶?自性。
◎明師一指點嘛!明師從哪裡指點?何謂明師?來佛堂並不是要讓你得到什麼東西,我帶你來佛堂,是因為我了解我們有一顆天理良心,我們可以發揮它,所以我帶你來,藉著眾人的力量,讓你更明白你有一個原來的自性佛,是不是?
◎你們來求道是求什麼?是來找回你的靈妙自性,而不是上天要賜你一條大道,上天只是應這個時運告訴你,你有一個方便法門,還不趕快修,再不趕快修,就愈迷愈沉,就愈難翻身了,對不對?所以才派遣明師來告訴你原來的「道」,而不是告訴你上天給你一條大道,懂嗎?
◎為師每次臨壇,為的是要讓你們了解自心,所以用許多文字來講,可是講的太明了,唉!卻讓道一點都不尊貴。以前聖賢仙佛、祖師與祖師之間,他們傳心法,都是不說話的!所以,真正的道理,是不用言語的,以前聖聖相傳,是以心印心,他們無法講述,有講述就有可能傳錯了。文字經典,不離自性,莫要以字解字,心能夠圓通、順通,就能夠與天地相通,不會受到文字的障礙。所以,不死的真人就在自身,你們要好好發揮,自古聖賢仙佛所傳下來的訓、文章,都不離開「自性」,離不開「真人」的。你們是不是仙佛啊?你悟透了,就是佛。佛就在你自心,所以你就是佛,你只要現自本心,即是佛啊!你不用到哪裡找才有佛。徒兒們,以後的路途可不一定那麼好走,但是惟有自現本心,才是真的啊!要知道,一切都是假,全都會毀滅,靈性才是真,玄關那一點的,才算是真人。想要找真人嗎。並非猛守玄,此乃是守空玄而已。你們只要把人心丟掉,流露天心,才能夠和老師團圓。
白水老人慈語:
◎今天我們得道了,得到這一指點∣「明心」;按著天性去作,就叫∣「見性」。我們得這一點叫真道,為什麼叫真道?除靈性之外,全世界沒有一個是真的。你的肉體是假的,地球將來毀滅,哪有真的?這「根本」得要知道。我們得道,得這一指點稱「無價之寶」,為什麼稱「無價之寶」?因為我們得這一指點找到自己的命了,知道奉天命來的,將來要回天交命去。
◎我們得這一指點也叫道,道就是「萬靈真主宰」,我們自己有個主宰。開天闢地生人生萬物,一定有個主宰,有一個根本。現在明師降世指點我們本來自性真人,我們得這一指點,才知道我們人的心在什麼地方,才知道我們有一個真神。道是我們本來的天性,是佛性。師母常說:「摸得著根的成佛祖,摸不著根的瞎修行」。
◎早已是先修而後得,現在是先得而後修,所以我們得這一指點,名為得道。道是什麼呢?道就你的命。我們得道了,知道自己有天命,自己有主權,上天堂、下地獄,我們自己有權柄。
◎天主教講的「天主」,我們本身就有一個主人,也就是所得的這一指點。你們看重了,如泰山、無價之寶;看輕了,認為沒什麼關係了。我們得這一點,我們有個主人啊!我們這主人是奉天命來的,叫天神。你要沒有這主人,你眼開、耳開,誰叫你做神?一定有個主人,找到這個主人了,拿這主人不當回事,你只天天為這個肉體打算盤,信道也沒有用!
◎自古至今修道的多,成道的少,就因為明師難遇,真道難逢。現今時值三期末運,道劫並降,明師降世,普渡大開,吾們得受一點,能超生了死,古人云:「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不遇明師指點,有形有象、敲打唸唱、術流動靜種種,皆是旁門外道,均不能成正果。現在老天大開普渡,傳的是末後一著,末後一著是什麼?一指超生。我們得這一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馬上就成佛!
◎金剛經第十七分究竟無我分寫得明明白白,在燃燈佛所授記,馬上成釋迦牟尼佛。你看那金剛經,釋迦牟尼佛他自己說的,你們怎麼不講講那段?我說,今天你求道了,燃燈是不是點燈?今天你就是在燃燈佛所授記,授記什麼?釋迦牟尼佛不是傳正法眼嗎?「我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今天給你開正法眼。燃燈不是點燈嗎?就是我們這一步直超,這一點哪!我們現在得了道,就是燃燈佛與釋迦牟尼佛得的是一樣的。
◎達摩祖師來我們中國傳的是什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一步直超。」現在我們講的也就是這個「一步直超」∣一點超生,脫輪迴苦海,佛家所說的正法。現在諸天仙佛都降世,給正法要提倡出來,佛家說:「正法眼藏」,就是我們得受這一指點,找到我們自己的真主人。
◎明師一指點告訴我們,這個通天的正門,叫做通天神竅∣「無字真經」,沒有字的真經,歷代的佛祖、菩薩都受這一指點。五祖為六祖於三更半夜講解金剛經,用袈裟蒙住不叫人看見,如果只是講經,為什麼不叫人看見?是因為在受一指點。金剛經好比我們的自性,是永遠不變、永遠不壞的,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就懂了。
◎大法師講「無所住」,沒有一定住所,我們得這一指點就知道了。「應」是感應,「無」是空虛,「所」就是所在地。我們得這一指點,有感即應,空空洞洞的,但是所有的事情由這裡發出去,科學也好、哲學也好,全是從這一點發出去的。
【論語選讀∣孝悌篇】 韓點傳師慈悲
(十)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12)
【概說】當我們欲舉行祭祀之禮時,把被祭祀的對象,當作為真實的存在,雖然其人已杳,但在祭禮過程中彷彿與所祭拜之對象相互感通,故當我們以真誠深切的懷念之心,或行崇敬之禮時,被祭者的音容,笑語,及其德業事功,皆會呈現於我們的心中,彷彿被祭者就是真實的在我們面前一樣,所以說「如在」。亦必會感覺到祖先、鬼神,都與我合為一體,互相感通,此所謂「洋洋乎,如在其上下,如在其左右。」(中庸)其實當一個人顯現仁心時,面對一切的存在,那麼父母在你心中,不只是一個有生命的軀體而已,不只是形象意義的存在,而是真實生命的存在。若子女真正孝敬父母,則雖父母已逝,在子女心目中,父母仍是永遠存在於心中,此所謂大孝終身慕父母。
既然子女心目中父母永遠存在,當祭祀時,必定親自以虔誠敬畏的心情來行其禮,絕不可以祭祀為虛文,應付了事,或請家人子孫代勞,自己並不實際參加。故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就是告訴我們如不能親自實際參與祭祀,也就沒有呈現虔敬的精神,就失去了祭祀的意義,所以祭祀的真正意義,所重者即在於以真誠感動天地鬼神,而不在外表的儀文,人如能常常保持著「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誠摯孝思,才可稱為盡孝。
【語譯】我們在祭祀鬼神時,雖然看不見它們的形象,但是我們的心中,要把鬼神當作在那裡一樣,要誠敬的祭拜。孔子說:「我自己如不能親自參與祭禮,那就和沒有祭祀一樣。」
(十一)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18)
【概說】幾者微也,禮記坊記:「微諫不倦,勞而不怨。」勞者憂也,詩經「勞心忉忉」、「勞心怛怛」皆憂心之意,子女奉侍父母,不是順從父母的心意就是孝,絲毫不可忤逆,如遇到父母為人處事有過錯時,或不合義理的地方,作子女的要微言婉轉的勸諫,如果父母不肯接受我們的勸言,我們還是要尊敬父母,不能和父母爭吵,更不能負氣離開父母而不管。只能將憂慮之情存之於心,內心裡替父母擔憂,但不能對父母有怨言、恨意,表現出來。
《孝經諫爭章》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限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子乎?」《禮記祭義篇》云:「父母有過,諫而不逆。」同樣的是告訴我們做子女的應該盡的孝道,不是一昧的服從,應當以義理來衡量,不要讓我們的父母作出違背義理的事情,這也是孝子的責任呀!
【語譯】孔子說:「事奉父母的時候,如發現他們有了錯失,作子女的要柔聲細語的微笑勸說,如果父母不肯聽從,我們還是要尊敬父母,不可冒犯違逆,我們雖然憂勞,但沒有怨恨。」
兩個人和一座學校(三) [馮傑、原載於聯合報]
【如玉的湘西白族姑娘讓老人哭了】
從中原到湘西,相隔數千,卻有一種情絲把這兩塊土地連在一起。湘西是一塊神奇的地方,桑植就在風景名天下的張家界境內。湘西人沈從文寫盡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寫信的那位姑娘也是湘西人,就像此的名字一樣,有著玉的美麗與玉的潔白,恰恰也是一位白族姑娘。
一九八五年,谷慶玉十八歲,高中畢業。此是一個有理想有志氣,充滿個性的湘西女子,當時和她一塊畢業的同伴,一個個很早就找「避風港」了,如嫁個有錢的丈夫,構築一個安樂窩。谷慶玉有點不屑這些,巧的是在地理想中也想當一名音樂教師,只是沒有成全自己的機會,她只好把這個美夢悄悄地埋下。畢業後,地決心憑著自己的能力去創出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路。在桑植縣老家,她找到村幹部,要承包山上一個水庫,決心養魚致富。合同書都簽了,才發覺資金缺口大,在自己已身無分文的情況下,她冒著極大的風險,說盡了好話,從銀行貸了一萬多元購置魚苗、設備;畢竟是灌輸過知識的姑娘,知道科學致富的道理,先後購了許多養魚的雜誌、書籍,依靠科技,憑藉勤勞與智慧,使承包的漁場搞得紅紅火火、方圓幾里都出名。桑植是個少數民族居住處,有苗、土家、白族。當時,全縣要表彰第一批「致富專業戶」,谷慶玉就以年紀小成績大第一個被評選上,連續三年出席縣裡召開的表彰會。縣長講話說:要是桑植多出幾位,湘西就時飛了。
一天晚上,她從漁場歸來,翻看剛出的雜誌,馬文仲那則「徵婚啟事」跳入她的眼睛,一時心中湧出一種情緒。
在婚姻問題上,谷慶玉有她的擇偶標準,最看不慣那些生活優裕,風流惆儻,無所事事的「公子哥」,也看不慣那些靠父母鋪路搭橋,被別人推著屁股前走的平庸之士,她看重的是有志向追求的人。馬文仲的啟事撥動著她心中那根弦,她提起筆,在湘西的夜晚,向中原寫了第一封信。
從湘西到中原,兩地書開始了互吐心聲,談青春理想,談事業追求,談人生之路,談黃河灘教育事業。終於,從朋友到愛情,湘西白族姑娘向馬文仲敞開了愛的心扉。中原的馬文仲卻猶豫徬徨,他在信上寫道:「我是一革子都站不起來的人,和我生活在一起會是很苦的。」谷慶玉的信上卻回答:「也許只有在你那裡,才能實現我的價值。」
在黃河灘學校,孩子們有次看到馬文仲在燈下那麼投入地寫信,十分好奇,偷偷看到了谷慶玉的信,在孩子們幼小天真的心裡,要是那位叫谷慶玉的大姐姐能照顧馬老師的生活,該有多好!幾個小學生商量好後,偷偷地給谷慶玉寫信,信中,他們稚氣真誠地稱谷慶玉為「谷老師」:「……我們的馬老師多需要人照顧啊,您來吧,有您來照顧馬老師,他一定能教得更好,我們黃河灘區還有好多孩子沒上學……」
谷慶玉眼睛濕潤了,她被中原孩子那種渴求知識的精神感動。
馬文仲耶種獻身教育的執著,谷慶玉想那兒太需要她去了,馬文仲本人生活需要,他的學生需要,黃河灘那座學校需要,只有在哪裡,才能實現生命的價值。經過幾天考慮,她決定北上中原,去到遙遠的黃河岸邊,與馬文仲共創那個學校。
臨走的前幾天,她把養魚資料,書籍都給了妹妹:「你接著我養魚吧,也要像姐姐那耶樣,年年在縣裡當勞模。」妹妹一臉疑惑。
當時,有一個條件這這比馬文仲強的青年正向谷慶玉求愛。家中人也覺得不錯。谷慶玉在臨走時給他留下一封信:「……憑你的條件,離開我你照樣可以找個美貌妻子,建一個幸福家庭,我對於你沒多大意義,有一個人比你更需要我……」她把信疊好,工工整整裝進信封。她搭上汽車去大庸市,再轉上焦枝鐵路上北行的列車,奔向地心中牽掛的中原。當時也沒有和父母告別,她知道父母若知,一定要拒絕。這時只能在心中責備自己,讓淚流到心底:「爹,媽,原諒你這不孝的女兒吧……」(未完待續)
(慈濟大愛台現在重播本劇「牽手人生」,晚上九點到九點半)
【活佛師尊慈訓】
學修有愿力就有出發的動力 學修有目標就有付出的目的
學修有專心就有頓悟的法喜
學修有努力就有充實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