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64(2000/09)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十 誠 活佛老師慈訓
立志學聖應懷真誠
修身煉性應懷至誠
開荒闡道應懷精誠
濟世渡眾應懷篤誠
繼天立極應懷大誠
承先啟後應懷明誠
使命擔當應懷赤誠
佈德施仁應懷達誠
待人處事應懷熱誠
報恩了愿應懷忠誠
◎ 十誠為大狀元會考必背課程之一◎
天元佛院因緣介紹 崇德雙月刊編輯室
一、緣起:
民國六十九年,由於道務弘展,因緣所致,老前人想覓地建廟,適逢埔里地區道親找到此地。乃恭請老前人親臨勘查,老前人一見此地山水環合,渾然天成,乃請人積極洽購,裨能造福社會,有益世人。
二、購地:
老前人視察地理後,數位前人亦深感道務弘展,因緣自然,且老前人數十年來「安老育幼」之理想,正可藉此實現,乃共同發心,協助老前人。陳前人大姑恭奉老前人慈命,助理一切興建事宜。
為了方便行事及申請之故,眾人擬先成立「財團法人臺灣省私立光明仁愛之家」,計畫先興建安老院。民國六十九年買好山坡地後,七十年三月所有權狀、財團法人登記證同時發下,一切就緒,老前人便立即找人繪圖構思,預備開工。
三、興建:
民國七十年十二月正式發包開山路,七十一年十二月開始動工整地,其後曾連綿大雨數月不止,神佛默助紮實地基,天意巧妙不可思議。
民國七十六年【光明仁愛之家】落成後,天元佛院之建築工程便積極施工,依山順勢,自然合度,前為「S」道路,象徵師尊、師母天命無盡,大道綿延!而吾輩修道、辦道當效法易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精神而勇猛精進,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小篆「以」字做「S」狀)
至於以甬道作中心線貫穿三層地勢,原暗取「道」乃天、地、人三者一以貫之之意,而「王」者之精神,即在此「天地人合一」,內聖外王之至功全矣!
四、落成
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歲次戊辰十月廿一日),天元佛院正式落成,大典當日,祥光普照,嘉賓雲集,神人共慶,大道增輝,海內外歸來道親三萬餘人,連續歡慶八週日!老前人在致詞時說:「天元佛院供奉應運彌勒祖師、濟公活佛、月慧菩薩,一樓三聖殿供奉闡揚真理大道的三教聖人。我們要宏揚聖道,所以要修己安人,渡化更多的有緣人。今天天元佛院落成了,我要恭禧大家!以前仙佛說過:將來大道要普遍全世界!看看今天,那麼多來自國外的道親,這就是仙佛先說後應的印證。而『天元』,正象徵著天地之生生不息。易經說:『大哉天(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又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要發揚三教聖人的心法…普渡三曹,平收萬教的重責大任,得靠大家喔!」同時當地南投縣長吳敦義也致詞指出:「此地為臺灣地理中心,天元佛院正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讓我們拿著光明的火炬,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使光明大道普遍全世界!」
五、續建
天元佛院落成後,老前人體念天恩師德浩蕩無邊,乃繼續於後山興建祖師祠,祠內供奉白陽三聖外,各位來台開荒之前輩們成道後也配享聖廟。而後再建日月光寶塔(師尊、師母衣冠塔)及藏經閣、感恩樓。以上各項工程陸續完成後,民國八十二年老前人又擬建「白陽祖師紀念堂」,亦名「光明樓」,以紀念白陽三位祖師而永銘天恩,廣揚師德!
民國八十五年夏季 老中大典前夕,光明樓正式落成。歷時三載,順利告竣,狀若天壇,氣象巍然,登高望遠,美景盡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老竟於八十四年歲次乙亥春駕鶴西返,遽歸理天,而不能親見光明樓之落成矣!
六、開展
聖人云:「順天者昌」「唯德是輔」,這是天地間永恆不變的真理。我們深深相信,憑著老前人對眾後學們的深恩厚德及大仁如天的道行,並在天恩師德的護庇及各位前人慈暉下,天元佛院來日終必如老前人所願大大地宏展;而我們全體後學也當配合上天,效法老前人前人慈悲救世的德風,讓白陽歷史譜出最輝煌燦爛的一頁!讓天元佛院的精神千秋萬世永遠傳承!
* 註:去年921大地震,位在震央附近的佛院,在天恩庇祐下,所幸無人員傷亡,但仁愛之家二棟全毀,佛院也需要一筆經費維修,但願各位前賢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同重建我們的光明仁愛之家及發一國際道務中心。
天然師尊叮嚀慈諭 (八)
《071》
提拔人才要注意名實相符,方不致耽誤天時與人事。
《072》
修道人要隨時放身內身外、心內心外罣礙,才會自在瀟洒。
《073》
學會做濁世中的一道清流,風雨暗夜裡的一支燭光。
《074》
老老實實的人才,本本份份的修道,那才是上天最鍾愛的。
《075》
修道人要熟練所有的佛規禮節,這是修道的必備功課。
《076》
遇有重大難解的問題,多向 老中叩頭,真誠所至自得其妙,那忘我裡的第一個念,即是上天給你的啟示,為師也沒辦過三曹普渡大事,當年在遇到問題時,就是這樣做的。
《077》
尊重所有道場及眾生的因緣。盡心的修辦,莫辜負這六萬年一遇的機遇。
《078》
護持照顧的這片道務,不是誰的而是 老中的;人事的領導,只是因緣觸合的表象,故而不能存著為誰修道的心,要擴大你們的心胸去提昇修辦道的理念,在見道成道中廣結善緣!在運轉乾坤中開拓道場,使大家都能成就,縱有一點成效,也要在迴向中感恩,還歸於我們的 老中。
《079》
就在這一刻多少眾生正在受苦、輪迴,多少修士正在沉淪與受考,想到這裡可知為師的心有多苦嗎?希望你要這個當下為千萬的眾生祈禱與迴向。
《080》
要多瞭解下情,幫助他們得到釋疑與解脫;人不是聖哲,孰能無心過與身過,也要用寬恕的心去協助他們,離開懊悔與苦痛的折磨,並等待他們的回頭和新生。
活佛老師慈悲
一、光明心地
一間房屋如果沒有窗戶,就不能流進新鮮空氣,照進和喣的陽光,將永遠是陰暗。一個人如果不肯改過向善,是無法接受別人的忠告與真理的啟示,那麼就沒有光明的行為,生命亦將呆滯無望。所以,先去私心而後可以共公事,先平己見而後可以聽人言。
要糾正錯誤的觀念,去除不良的行為,變化粗野的氣質,必先置之死地而後生,先把自我粉碎無存,經過十字架的痛苦,然後才有復活的生命。能放下一切人我是非,自可超凡入聖。放下與存誠,是入道的捷徑。看得破,認得真,才能擔天下之大任,脫世間之韁鎖。
二、止於至善
一個大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止於至善,所以大學之道到最後就是止於至善。何謂大學之道?就是大人所要走的路徑。止於至善即是真善美,沒有一點的造作與執著。老子曰:「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為小,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34章)因為道能容一切萬物,故能成其大。「大」就是寬懷的心胸,一個人能虛懷若谷,自能處處受益,而有長進,這是大人所要追求的終點站。
修道最容易執著的是一個「得」字。人如果有所得,必然有所失,大人達到最後,就是無得無失,功成而不名有。是以一個真正有為的大德者,是在幕後默默耕耘,腳踏實地,認勞認怨,而不去炫耀自己的品德才華,不去誇楊自己的功德苦勞,真正達到無德之心,那就是至善的境界。
三、修行法要
修道要能-----
反省,以杜人之罪我。容忍,以受人之欺我。檢討,以解人之謗我。
忠誠,以使人之信我。虛心,以聽人之教我。盡職,以報人之任我。
恭己,以得人之敬我。平易,以讓人之親我。量力,以助人之求我。
修道要有-----
光風霽月之心胸。雲中白鶴之亮節。海闊天空之度量。
匠心獨運之慧智。金聲玉振之言辭。一柱擎天之才幹。
頂天立地之行為。迎刃而解之道學。普濟三曹之仁心。
四、逆增上緣
環境可以塑造一個人,一個人也可以創造時勢。每個人的命運,都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弱者才會讓命運掌握。在順逆之間,往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志是否堅定。每個人於修道過程中,都有許許多多的不如意,在考驗修道信心。所以,上天在順逆之間,淘汰不良種子,成就健全棟樑。
逆境是磨練意志的大洪爐。
困境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緣。
考驗是一座分金爐,能分出金銀銅鐵。
智慧是一面照妖鏡,能照出妖魔鬼怪。
修道人因孽障與魔力之考驗,而藉此得以超越,也因此道物得以擴展,功德得以增進。所以,處順境需用收斂法,處逆境需用開拓法。
五、常照爾心
衿高色傲無非驕氣,降服得驕氣下,而後正氣伸。
情慾意識皆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現。
是以-----
我慢習氣,不能聞道。 流俗知見,不能入道。
偏執滯迷,不能語道。 依穢為淨,不能知道。
心浮意亂,不能養道。 顧是習非,不能謀道。
囫圇吞棗,不能悟道。 喜新厭舊,不能趨道。
宴安怠惰,不能學道。 將就苟且,不能修道。
法縛理障,不能見道。 以文義解,不能會道。
業纏情絆,不能行道。 開齋破戒,不能成道。
以上這些都須不斷反省懺悔,才能即時改正錯誤,勇於改過,才能增進智慧。
六、善言化人
人往往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禮。
所以,得意時勿出驕泰語,失意時莫發激憤言。不雅的言詞,應該不是出於修道人的口中。
一句刺痛心的話,能令人終身悔恨不忘。
一句感動人的話,能令人一生奉行不懈。
君子遇人癡迷處,一言提醒之。
遇人急難處,一言勸解之,亦是無量功德。
上天給人一個嘴吧,用意就是叫你們講善言。
善言者,就是能夠使人遵從效法覺醒,而不是挑撥是非,惡口兩舌。
七、德澤流芳
積財以子孫,子孫未必能保之;積書以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之;為積德以子孫,子孫才能得其澤蔭。
【道德經】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4章)故積才不如積德,愛身不如愛道。
耶穌說:「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地上,因為有蟲蛀,也會生銹,又有盜賊破門進來偷竊;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在那裡沒有蟲蛀,不會生銹,也沒有盜賊進來偷竊。」(馬太6.19~20)故俗云:用東方的「錢財」,「買」西方的果位。
八、超塵脫俗
修道要遣其慾,淨其心,改其過,從其善,才能達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功效。修道人不可逃避世間,厭惡世間,要能超塵脫俗,在塵不染塵,同留不合污。
遣慾--是對私慾而言,為私易害公,故要寡慾遣慾。
淨心--是對行善而言,淨心行善是自然而然的。
改過--是對心志而言,唯堅心持志的改過,方可避免罪過日積。
從善--是對真理而言,真理之下,無自尊、權勢與名位之別,接受真理是平等的,如大雨潤地,樹木花草同受之。
無逃避世間是面對現實,是責任與義務。無厭惡世間是應用世間。
在塵能脫俗便是奇,做作為善者非奇而是異。
同流不合污便是清,斷俗求淨者非清而是濁。
有勢不臨難 (人有二十難之九) 證嚴法師
一陣陣的冷風,真正讓人感覺到一般徹受的寒冷;幾天前,聽說高山頂都已經下了雪,白茫茫的一片。在這人群聚居的平地,也感受得到那股寒氣,由其是綿綿的細雨,更增添刺骨的寒意。
所謂『高處不勝寒』,通常山地比平地要冷,不過有很多人,偏偏一有了假期,就往高山寒冷的地方爬。一個多月前,還在放寒假的時候,有一群學生去登山,卻在深山裡迷路了。山難的事件雖然時常發生,卻還有那麼多人要往高山爬,這是凡夫的迷執;本地的風光不會欣賞,總是喜歡追求世間外在物質的境界,這就是人生的顛倒、迷執。
佛陀教育我們二十難中的第八是『被辱不瞋難』,也就是被人瞧不起時,能夠不發脾氣,這是很困難的事。而且大多數的人,多少會有種心態,覺得別人高高在上,因此自己也不甘卑微,所以佛陀又說『有勢不臨難』。人總是要往高處爬,要追求顯赫的地位;但是有了顯赫的地位,而能夠不驕傲不炫耀的人,實在不多;或者是有很好的地位等著你,你卻一點都不想去爭取,這在凡夫來說,也是非常困難的事,就是『有勢不臨難』。
快樂絕非名利中求
看看現在的杜會,每天報紙所報導的那一件不是為權勢,為名利而爭的事情?執政者和民意代表的會議,那一天是和樂圓滿的呢?每天看到的盡是拉拉扯扯的鏡頭,互相漫罵,甚至於掀桌搗椅,跳到最神聖的發言台去拳打腳踢,這為的是什麼?就是爭個『勢』啊!地位愈高,權勢就愈大,所以權勢地位若擺在眼前,而要人們不去爭取,那實在是很難啊!人人都是凡夫,除非你懂得超越凡夫之地,追求賢與聖的境界,才可能自然地看淡名利兩不爭。
釋迦牟尼佛,本來是繼承王位的太子,但他卻放棄了一個國王的權勢,名位與富貴,而去追求人生的真理。人世間的富貴勢力,對一個具有超越智慧的人而言,就像是一隻破草鞋一樣,根本不值得去追求;要丟棄它就好像丟棄破草鞋般的容易,不過平常人卻不這樣認為,所以苦患無窮。
佛陀有超越的智慧,視『富貴如浮雲』,『勢力如敝屐』,是不是只有佛陀才能做到這樣呢?也不盡然、在社會上也有很多人能做到啊!即使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如果看得開也一樣可以做到。
平凡中的偉大
比如我有一回上台北,就有一對很讓人感動的年輕夫婦來找我。那位太太身材瘦小,看她的穿著非常樸素,在那麼冷的天氣裡卻穿得非常的單薄,她那條牛仔褲也不知已經洗過多少次,看來是件穿過多年的舊長褲,她的手非常粗糙,看得出是雙做粗工的手,這隻粗糙的手拿著一個汽水罐子,她用雙手捧高高地呈獻給我,我沒有心理準備就去接,結果差點讓它掉下去,好重啊!那麼小的罐子,為什麼這麼重;裡面是什麼東西呢?
她口中一直說:『師父,我請求您收下;師父,我請求您一定要收下好嗎?』聽她說話時,我一邊用手把罐子打開,看到裡面有個塑膠袋,裡頭原來用紙包裹著九條金條和一些金幣,鍊子,加起來約有十條金條的重量,每條金條五兩重,十條就有五十兩的重量。那天很冷而她卻穿得很單薄,衣服的質料也很普通,她虔誠的跪在地上,一直要求說:『師父,請您收下好嗎?』我心裡除了感激之外,也感到懷疑:這位年輕的女子為何有這麼多金條?又為什麼全部要捐給我呢?我問她說:『妳為什麼要捐這麼多金子,又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呢?』她說:『這是我的父親給我的,另外一些是去年才買的。』我又問她:『你目前做什麼工作?』她說:『在成衣加工廠做車布邊的工作。』她先生也在同一個工廠做工,而他們夫妻倆有一個共同的心念,就是要為慈濟醫院盡一分心力。只要身體健康,做工維生,日子仍然過得去,他們覺得師父蓋醫院,是一項千秋百世的志業;他們認為把這些東西捐給師父,可以發揮更大的功能。她說:那些束西放在她身邊不去用,有與沒有差不多。
這是一對很平凡的夫妻,卻有不平凡的共同心願:把積蓄完全捐獻以為建院救人之用。看得出來他們的生活只是小康,是勞工家庭;然而一雙粗糙的手,竟然捧著這麼多貴重的金條,這貴重的物品,無法比美她心靈的美善,這份誠摯的心實在是非常的感人。
若說『有勢不臨難』,像這對夫妻有這些東西,原本可以拿去變資,用它來做生活的開銷,穿得漂亮點,暖和些,但是她連穿得暖一點的慾望都沒有,更何況是『依勢追求』呢?因此,如有超凡的心,『有勢不臨』並不難啊!
社會上,像這樣平凡的人很多,但就是欠缺了她那分超凡的心態,所以佛陀跟我們說『有勢不臨難』,又說『一切唯心造』,只要你有心,就能超越財勢,功名的誘引。學佛的人,我們要多用心,多向他們學習,若有爭權,奪勢的情形,就要更加警惕自己了。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些什麼 彥成
先來談談我們為什麼要探討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的答案見人見智,但從不同的答案中我們可以略窺此人的人生觀。為什麼後學這麼說呢?因為當一個人了解此生所要追求的為何,他就會汲汲營營去追求他想要的,即使生活中遭遇再多的不如意也不在乎,因為他的腦海裡對未來有個美好的藍圖、他的心中對將來懷抱著一個夢想:「只要能得到我所追求的,那麼此生就了無遺憾了!」因此尼采說:「一個人只要了解自己為何而活(for what),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也就是說,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就像是一座燈塔,指引著我們人生的方向(包括生活的方式、態度)。但是這麼一來,就衍生出一個問題:「要怎麼知道我所汲汲營營的是正確的目標?如何確定這真是我想要的?是值得我付出一生的時間去追求的?」
接著再來談,這個問題可能的答案有哪些?
幸福、快樂、成功……這些都可能是問題的答案。但是我們發現這些答案太抽象了,光這樣回答並不能讓人確知答案為何。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問:「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快樂?什麼又是成功?」於是有人便開始為快樂、幸福、成功下定義:「每天沒有心煩的事、無憂無慮,就很快樂;有個相愛的人常伴身旁令人感到幸福;不但自己能肯定自己,還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就是成功!」一旦為這些抽象的名詞下註解,我們就又產生疑惑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怎麼可能不心煩?找不到相愛的人、我愛的人不愛我、或我愛的人不幸早逝,難道這樣就註定此生毫無幸福可言?肯定自己是有可能靠努力去達成,但是要別人也肯定自己談何容易,難道這樣就不成功?」總合來說,我們要問的應該是:「到底有沒有永恆的快樂、幸福、成功?」
是的,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到底有沒有「永恆」這回事?如果有,我們又要如何用「有限的、短暫的生命」去掌握「永恆」的真理呢?首先,我們應該要體認到,「永恆」一詞是不適用於有形象的事物。因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世界是變動的,有形象的人、事、物終有消逝的一天,因此若將「快樂、幸福、成功」界定在需要外在條件的配合,那麼我們是不需要妄想有「永恆」的。因此若想追求永恆,就應該往思想、心靈「內在」去探求。「知足常樂」,這句話正說明當心靈能一直保持在某種狀態,永恆的快樂就有可能隨之而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告訴我們當物質的快樂不可得時,調整心靈的態度也能讓我們產生快樂的感受。
談到這,我們對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概略了輪廓:我們一生所追求的,除了美好的感受(快樂、幸福、成功…等)之外,還希望追求永恆。因為人有知、意、情,因此人一生所追求的,有三方面:「真、善、美」。「真」是「真理」。真理是不變的、永恆的,因此我們要追求永恆不變的事物。「善」是「和諧的人際關係」。「美」是所有「感受的集合」。就是快樂、幸福、成功……等美好的感受。
從這三方面來思考,應該足以讓指引我們生活的態度及方向。
再從儒家先賢的志向,來看看人的一生應該追求什麼?
在論語公冶長篇中,有一章是這麼寫的: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白話:顏淵與季路站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希望做到:把自己的車子、馬匹、衣服、綿袍,與朋友一起用,即使用壞了都沒有一點遺憾。」顏淵說:「我希望做到:不誇耀自己的優點,不把勞苦的事推給別人。」子路說:「希望能聽到老師的志向。」孔子說:「使老年人都得到安養,使朋友們都互相信賴,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顧。」
在此,後學願引用傅佩榮教授的觀點和大家分享上面這一段話帶給後學的啟示。首先我們先探討一下人生的價值有哪些階段和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屬於「生存」層次,也就是我們的動物性本能: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因此在面對人生的種種困境仍願意選擇「活下去」,大致上就展現出人生第一層次的價值。也就是說選擇自殺的人,連這一層次的價值都尚未展現。
第二層次是「發展」層次:選擇「活下去」之後,就要考慮「如何能活得更好?」因此我們走向第二層次,自我發展。譬如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追求成就感、自我實現……等。
前兩個層次尚屬人生價值的第一個階段:「自我中心」。也就是說,若一個人之「生存」、「發展」皆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考慮到周遭的其他人及自己在社會上的定位,則他的價值尚有向上提升的空間。(註:這一階段也正是大多數人停留的人生價值階段。)
第三個層次是「禮法」:就是願意遵守社會上既定的規範。這一層次在現代犯罪率截截昇高的社會來看,是愈來愈少人能達成了。尤其我們強調「願意」兩字,開車時願不願意遵守交通規則(從未超速、闖紅燈者,我看除了從不曾開車、騎車的人外,已找不到半個)、納稅、服兵役這些義務能否誠心接受?這個層次值得我們好好反省。
第四層次是「情義」:讓我們藉季路的話來探討這個層次。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由「無憾」二字,我們知季路重視朋友之間的情義甚於物質與自我發展。試著反省自己在借東西給朋友用的時候,如果用壞了、弄髒了,我們是否難免心生抱怨?甚至要求賠償?只要稍加反省就會發現季路這個層次已有相當的難度。而季路究竟有沒有達成他的志向呢?有的,在論語中,孔子曾稱贊子路:穿得破破爛爛、與穿著錦衣玉袍者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絲毫羞愧的,唯有子路(原文論語、子罕篇「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路家境算不錯,又有從政,為何會穿著舊衣服破帽子?答案在他將自己的車馬衣裘與朋友分享,被朋友用舊了、用壞了。而從他「不感到羞愧」的態度,我們知道他的確不感到遺憾。
以上第三及第四兩層次歸於人生價值的第二階段:「人我互動」。也就是將價值觀將中心由「自我」推廣到「人我之間」。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甚於物質與自我實現。這在現代人來說,是很難得的。舉些簡單的例子:我們是否有過看電視看得入迷,而無視父母正忙著打掃家裡(只考慮到自己的喜好,沒考慮為父母分憂解勞)?是否有過,忙著上網交網友、瀏覽網路世界,卻不知珍惜身邊的親人、朋友,撥空與他們聊聊(人我關係的親疏遠近孰輕孰重認識不清)?別忘了,我們所具備的角色不止一個。日常生活中,我們同時具備了「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朋友」、「學生」、「情人」、「公民」、「部屬」……等多重角色。如何將每一個角色扮演得恰如其份,正是我們當前的課題。
第五個層次是「無私」:我們看顏淵的這段話「願無伐善、無施勞」。在此傅教授指出「無施勞」應該解釋為「不把勞苦的事推給別人」而非一般解釋:「不誇耀自己的功勞」。理由如下:
1顏淵生前尚未從政,而從政是古代認為唯一能建立自己功績的道路,因此顏淵並無任何功勞可言,更不必要誇耀自己的功勞。
2若解釋為不誇耀自己的功勞,則與前一句「無伐善」語意重覆,試問這麼一位惜言若金、言出必中的賢者會口出贅語?
3當時孔子門人過的是團體生活,必定是有錢出錢,而沒錢的只好出力。由論語中我們知道顏淵家境貧苦,想必出力的時候多,這時解釋為不把勞苦的工作推給別人,正展現了顏淵無私、盡責的高尚情操。
第六個層次是「至善」:由孔子「願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我們知道他心中除無私外,更期望世界大同,人人生活安和樂利。
最後第五、六這兩個層已到達第三階段:「超越自我」。無私,表不知有我,自身的修養已到達很高的境界。至善,是不願獨善其身,欲兼善天下的宏願。
想想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層次在哪個階段呢?您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些什麼?但願能活出生命的光彩,能讓這一生不虛此行。
最後用宋朝邵康節對「人生」的感受與您分享:
「前有億萬古,後有億萬世;
中間一百年,作得幾多事?
何況人之生,幾人能百歲;
如何不喜歡,將身自憔悴。」
(推薦網站:寶光建德網站 www.bgjd.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