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24(2005/09)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有話想要對你講】(世界大狀元會考會歌)
心裡有話想要對你講 時代已經轉到白陽
[輕輕地點亮了生命之光 全世界都充滿著希望
我們憑著聖賢的志向 迎向大同理想的仙鄉]
[浩浩地天恩師德保佑安康 全世界都充滿著希望
我們隨著世紀的領航 迎向大同理想的仙鄉]
*我們的心像熱血高昂
準備開始啟航
心與心相連
手牽著手一起飛翔
讓白陽的旗幟
永遠在天空飄揚
讓我們心連心
手牽著手一起飛翔
讓白陽的旗幟
永遠在天空飄揚
【泰國之行的感言】 李瑩姿講師
感謝天恩師德,讓我們這一趟「泰國之旅」玩的很盡興!─此次去了很多生平沒去過的地方,也見識了很多從未見識過的事物,對我來說,這一切都是新鮮的!
這一趟,不僅僅是旅遊,我們還參與了當地的「法會」,也在「泰濟佛堂」跟道親們相處了三天,在這當中有許多的感動,也帶給我很多體會與心靈成長的契機,尤其是讓我們同行的十四位同修夥伴,更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深深覺得這一趟真的很值得。
後學有看到上一期美子所寫「泰國之行的感言」,真是把一切的行程、細節,以及將我所見的、心中所感受到的,都描寫的淋漓盡致!看了讓我不禁又回想起那十天當中,泰國道親對我們接待的「誠敬與熱誠」、泰國小朋友對「佛規禮節的熟練」令人感動、還有感受泰國這樣一個佛教國家的風俗民情,以及到「芭達雅」做精油SPA、玩水上活動的點點滴滴…。因此後學就不再重複敘述,另外想跟大家分享,讓後學特別有感觸的「一席話」。
陳復活講師的一席話:
關於陳講師,後學覺得他像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是台灣嘉義人,在泰國住了三十幾年,是一位大老闆,下面有上千個員工,他會說「泰語」,法會傳題都直接講泰國話,不需翻譯!早期老前人、前人到泰國去傳道,他都當過司機,他說這是他感到最開心、最自豪的事。因緣際會,在法會課餘時間,他跟我們分享了他修辦的心路歷程,在場的每一位都深受啟發,其中一段他提到:「渡人最重要是在能否「啟迷」,在於你所講的能否與對方「印心」,若這兩樣都沒有,那麼你說的在多都等於白講了。…要渡過人生困境,唯有深入「性理心法」!因性理心法乃是修行的根本,唯有根本紮實穩固了,才能不受一切外在因緣的考驗,而影響我們修辦道的路,自己也才有智慧去轉念,順利渡過人生的困境。…迷就是苦,覺就是樂!這可作為我們心中的量尺,當我們在人生與修辦的路上感覺到「苦」時,就是我們有所迷失、離道遠了的時候。…修道要以「道與德」作為基礎,否則就會淪為一種教化、一個傳統、風俗,最後就變成一種習慣,人家拜就跟著拜,不明所以然,那就辜負自己修辦一場了。」…陳講師跟我們談了很多,句句都扣人心弦,從他的言談舉止當中,深深感覺他真是位真修實煉、有道之人!
導遊小姐「曉菁」的一席話:
這一趟泰國之旅,「曉菁」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位!泰國是個貧富相差懸殊的國家,而她從小就在貧困的家庭中長大,生活極為清苦,所以她很早就出社會打拼;原來生活就極為辛苦的她,因為遇人不淑,讓她成為一個未婚媽媽,在她小孩出生後不久,她感到前途茫茫,一度抱者小孩想跳樓自殺,就在這生死邊緣的掙扎中,最後她決定勇敢的活下來,再苦也要把小孩養大;十幾年來為了養育、教育她的小孩,在苦的工作她都接受,做過幫傭,幫人家洗衣服,也拉過三輪車…,最後才學做「導遊」這一行!可以說嚐盡了人情冷暖、也歷盡了人世的滄桑!所以她對人生有很深的體會。因此她說的一席話,讓我感受特別深,她說:「如果你正面臨沮喪,不要一直困在沮喪裡面;如果你正面臨傷心難過的事,也不要停留在那裡!因為沮喪、傷心…會使你的心志萎縮,使你感到窒息!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難,都要往好的一面去想,這樣你的路才能走下去。…曉菁的處境這麼困難都走過來了,相信你們也一定可以走下去。…」雖然經過了這麼久,再想到她這一席話,還是覺得鼻酸!這是經歷了多少苦澀所體會出來的道理啊!?
黃經理的一席話:
相信黃經理經歷重大車禍的那一段恐怖經歷,大家都不陌生!經理說:「那時候躺在醫院真是生不如死,痛苦極了!」黃經理在後學的印象中,一直是位很有修養、很和藹、很敦厚的一位長者。這一趟黃經理帶著我們一行人到泰國,最後兩天我們是住在「泰濟佛堂」,晚餐後,我們大伙兒都會一起泡茶聊天,就有一段小空檔,大家洗澡的洗澡、看照片的看照片…,剛好只剩我跟黃經理坐在客廳,經理就跟我說:「修道與人生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去面對的難題與考驗,這考驗或許是工作上的、同修之間的、家庭的、夫妻之間的…什麼樣的考題都有!經理說他修道三十幾年來,也是經歷、承受了很多的苦,也曾經想放棄…,然而,「熬過了就是你的!」有挫折是上天在造就我們,就看我們是否能從中淬煉出來!?」聽了經理這一席話,我心有戚戚焉,不知不覺就紅了眼眶…。
張講師夫妻的相處之道:
這趟泰國之行十四人中,有三對夫妻檔,其中一對就是張講師他們!他們夫妻的感情真是好的沒話說,可稱的上是「優良夫妻相處典範」!我跟淑娟都好羨慕。|回到台灣,坐在巴士回來的途中,我們又聊起這件事,張講師不吝嗇的跟我們分享他們夫妻的相處之道,他說:「夫妻是來自兩個不同的家庭,在想法、觀念上會有不一致的情形而產生摩擦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有摩擦、有不愉快的感覺一定要溝通,找到彼此的平衡點為止,自認理虧或有度量的一方就倒一杯水,很誠心的端給對方喝,在忙碌的生活中,難免有不愉快、有怒氣,最好能在當天就解決掉,不要懷著怒氣去睡覺,這樣對彼此都有傷害!最完美的境界要能夠像左右手一般,當右手累了,左手一定會主動來幫忙,絕對不會互相「毆打」,就算會打,也只有「拍手」的時候;…愛就要表現出來,不必太去在意別人的眼光,如:走路的時候就手牽著手、車上休息的時候就靠在對方的肩膀上…,這樣心裡會覺得很溫馨!不必覺得不好意思。…」|夫妻感情要這麼好,結婚十幾年了還有談戀愛時的感覺,真的很不容易!
這一趟泰國之行,真的是讓後學體會到、也學習到很多,往後得要更加精進才行!再一次感謝天恩師德、感謝黃經理帶隊、感謝邱講師安排的行程,讓我們都留下了一段很美好的回憶。
【只辦不修能成嗎】 白水聖帝慈悲
濟公活佛現在有一篇訓,你們知不知道?說你們全都沒有修道!那篇訓文你們看了沒有?你們全都沒有修道!你們只有辦道!你們全沒有修道,這話我一想就是嘛,一點也沒修!看你們每天幹什麼?修道不是修心嗎?是不是啊!你的心修了沒有?正了沒有?人我相去了沒有?存著私心偏見,人我相沒去,你說你怎麼修道的!對仙佛訓文都沒有去研究,一篇篇的妙訓你看看有多少啊!開班又去了帶班又去了,去那裡吃二天飯,那叫行功啊?仙佛的訓文也不看,修道為體,辦道為用,修道是正己,辦道是成人,己不正怎麼成人?己正才能正人啊!
【三天主考慈訓】
大家團結在一起,大家身為我們恩師的徒兒,何等的不易,應該惜緣,有事情我們稟著服務人群為目的,那是我們的職責,那是我們的使命,我去了、去辦,其他的人事是是非非,將它放下、掃除它、包容它。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是一間焚化爐,有不好的是是非非、長長短短,我們把它焚化掉,我們要化腐朽為神奇。
我們跟隨前賢,前賢也是人,所以有時候講話不圓滿、不圓融,不要去計較,不要怨恨要去包容;怨恨害到的是自己,想一想,他就是我們自己的前賢,所以他才要講我們說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父母管教自己的子女才會比較嚴格,他愛我們,他慈悲我們,要我們好才會如此!
每一天都需要反省自己,我的過失毛病在哪裡?我是不是講話言語太衝太尖銳?若是太尖銳,我們要挫其尖銳,你不尖銳就沒有糾紛,『煩惱皆因強出頭』,但不可因此就認為:以後佛堂的事我就不處理,我不去操辦,這樣的話又擇其一端,也就偏差了,就容易掉入魔窟、左道旁門,我們要擇中而行、擇中而進!
我們的本性沒有善、沒有惡、沒有好、沒有壞,那我們的心哪會起對待呢?別人說我如何不對,不管他,只要能抓到這個根本,再多的毀謗,那都是在造就我;再多的批評,那都是在訓練我!心存感恩、心存著懺悔,那麼在修辦中才不會坎坎坷坷。
有時候,我們難免有無明、貪妄,我們自己不自知,所以我們才要藉著每一天睡覺以前,懺悔今天的過失,然後閉目養神五分鐘,我們祈求上天慈悲,保佑道場上平安、保佑社會平安。
每一個人的成就,是來自眾人的扶持,是來自眾人的慈悲,而不是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多大的才華!午時成道不要巳時墜落,我們把自己訓練成君子的風度,大丈夫的氣度!
天堂不在上面成就,是在人間,我們的佛堂就是人間的天堂,我們更應該淨化人心 人心不淨化,還談什麼?改過毛病反省自己,多多懺悔,但是不要今天懺悔明天犯,明天懺悔後天犯,要存著不二過、不遷怒的心態!
為上者要自我要求,對下輩要慈悲、寬恕、善導、仁愛,我們道場上缺少愛,不要把道場搞得像生意場所,道場是道場,自自然然,是有了道親才形成道場,沒有道親了還會有道場嗎?
每一個人的昇降都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不容許與我們同堂修道的兄弟姐妹遭受魔考,因而退志不修不辦。若是他不出來了,他不修不辦,我們要檢討自己,是不是我們言語太衝?是不是我們行為太過份?
別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自己往往看不見自己的毛病脾氣,但是在檢討中,請別人慈悲說出我們自己的過失毛病,然後闡揚別人長處優點,若真能這樣,道業就一定會精進,諸天仙佛也絕對會打幫助道。
不要再讓 老傷心,不要再讓恩師傷心,這才是我們白陽天使的責任,也才是我們應盡的使命,我們要身心健全、理念要正確,我們自己理念不正確會導致後面的人走偏走邪,那我們罪過無邊。
白陽天使這個美譽得來不易,我們不能輕易糟蹋了他,我們要忙中抽空、忙裡偷閒盡一份力,若是我們這一陣子在道場上比較沒有跑,我們想想自己把人道做好,把家庭安頓好,多充實自己、多看訓、多看書、多懺悔、多迴光返照,那你自然而然生出妙智慧。
不管遇到什麼考都要有智慧去分辨,能放得下的放下,老天絕對不會虧待你們的。能放下為老天盡一份心力,老天還給你們的是無窮無盡的,不要一天到晚躲在家裡。你說你躲在家裡一樣在修在辦,辦什麼呢?此時此刻,全世界有多少罹難的眾生,有多少在水深火熱呻吟的眾生,我們有沒有想到他們?我們只有自己好就好了,那可見缺欠了慈悲心!若是此時此刻我坐在家裡要看電視,想想是不是還有道親遇到挫折,他家裡起了變化,是不是需要我去關懷他,這樣道情才能洋溢,這個道場才能溫暖!
試想…從求道修道以來,你對天道、在道場上行了多少?在人道上做盡了多少?在家庭中你是父母親的孝子嗎?在你們的鄰里中,左鄰右舍有說你是個好人了沒有?在兄弟姐妹中,你們相親相愛了沒有?在生意場上朋友交際應酬上,你們信用了沒有?
迷迷糊糊一天到晚開會,即使我們的兄弟姐妹有所偏差、有過失,也不容許我們去批評他、去排斥他、去檢點他,我們更應該去同情、可憐他、包容他、教導他、規勸他。
要是我們起了怨恨、我們不修了、不辦了,以後考倒的是自己,懺悔的也是自己,兄弟姐妹應當心連心、手牽手,我們同堂修道,這是何等不容易,六萬年來我們才有這麼一朝!
【論語選讀∣君子篇】 韓點傳師慈悲
(二十四)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10)(選讀80)
君子立身處世,中道而行,時時要求自己,無過與不及之蔽,因而時時戒慎恐懼,唯恐起居言行,待人接物之間有所偏差。此章節可說是將視聽言行色貌等都包括其中,要求我們在求學做人應處處留心,事事謹慎,要修己以敬,以增進德業的修養,減少過失。所以說這九種思考,也正是我們敦品勵學之門徑。
【語譯】孔子說:「君子有九種事,應時時思考省察的,看時要怎樣看得明白,聽的時候要怎樣聽得清楚,待人時,臉色要溫和喜悅,容貌態度要恭敬,說話要忠實,做事要敬謹認真,有了疑問要向人請教問明白,忿怒時要想到它的後患,見到利益獲得時,當想想是否合乎義理。
(二十五)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3)
此章言為君子者,應有知命、知禮、知言的德業修養。韓詩外傳六云:「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則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謂之小人。」依此解釋,則孔子此章的君子,乃是指道德純備的人言。漢董仲舒傳云:「天令之謂命,人受命於天,固超然異於群生,故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知自貴於物,然後知仁誼,然後重禮節,然後安處善,然後樂循理。樂循理,然後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此之謂也。」此即謂當人在知天命時,便會自覺、自動自發的展現仁的特性。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何以為君子。」依程子意,人必知命,則臨利害之際,惟命是論,庶無愧於君子。茍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是亦僥倖茍免之輩,其何以為君子。
禮者君子威儀遜讓之節也。苟不知禮,則耳目手足無所規範,如何能持守依循而立於世。故孔子語顏回,視聽言動,非禮勿為,即立於禮也。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若聽其言而不能知其是非得失,則人之邪正無以為辨,便失其取捨之則,如何謂之知人。因言語乃人之心聲,雖有虛偽造作之辭,故必有知人之言,方可以知其為人,否則無知人之功夫,恐有遺憾之事發生。孔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易繫辭傳曰:「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燥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是故觀其言語的表情,則可以知其人矣。
知命則有定見,知禮則有定守,其則在我,知言則在人者,無所遁情。知此三者,內可成己之德,外則足以盡人之情,是故君子之成德事備矣。
【語譯】孔子說:「不知道命,無法成為君子。不懂得禮,無法立身於世。不善能辨別他人言語的真偽,則無法了解別人。」
【狗咬呂洞賓的由來】
在蓬萊傳說八仙裡有個呂洞賓,他原是讀書人,但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中舉,從此以後,他就再不讀書,而依靠祖輩留下的家產,會客訪友,遊山玩水,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
呂洞賓在成仙之前,有個同鄉好友叫苟杳,他父母雙亡,家境十分貧寒。呂洞賓很是同情他,和他結拜為金蘭兄弟。並請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讀書,以後好有個出頭之日。一天,呂洞賓家裡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才,讀書用功,便對呂洞賓說:「呂先生,我想把愚妹許配給苟杳,你看如何?」呂洞賓怕耽誤了苟杳的前程,連忙推托,但苟杳得知後便動心了,就對呂洞賓表示同意這門親事。呂洞賓說:「林家小姐貌美賢惠,賢弟既然主義已定,我也不攔阻了,不過成親之後, 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聽不禁一愣,但思前想後,還是咬牙答應了。苟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而苟杳卻無臉面見人,乾脆躲到一邊不見面。晚上,洞房裡新娘子頭蓋紅紗,倚床而坐。這時,呂洞賓闖進屋來,也不說話,只管坐到桌前燈下,埋頭讀書,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還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天明醒來,丈夫早已不見,一連三夜都是這樣,可苦壞了林小姐。苟杳好不容易過了三天,剛進洞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連忙上前賠禮,林小姐只管低頭哭著說:「郎君,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對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這一問,問的苟杳目瞪口呆,半天,他才醒悟過來,雙腳一跺,仰天大笑,原來是哥哥怕我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我。哥哥用心,可謂太狠心啊!林小姐被苟杳說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待苟杳說明經過,夫妻兩個才雙雙歡喜起來,齊聲說道:「呂兄此恩,我們將來一定報答他!」
幾年後,苟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夫妻倆與呂洞賓一家灑淚而別,赴任去了。 一晃八年過去了,這年夏天,呂家不慎失了大火,偌大一份家產,化成一堆灰燼。呂洞賓只好用殘留的破瓦爛磚搭了一間茅草屋,和妻小在裡面躲風避雨,日子十分艱難。夫妻倆商量,決定去找苟杳幫忙。呂洞賓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苟杳府上,苟杳對呂洞賓家遭大火的事非常同情,並熱情招待他,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情,一連住了一個多月,一分錢也沒有給呂洞賓,呂洞賓以為他忘恩負義,一氣回了家。呂洞賓回家一看,原來家裡蓋了新房,很是奇怪。他剛要邁進家門,卻見大門兩旁貼著白紙,知道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驚,慌忙走進屋內,見屋內挺著一口棺材, 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呂洞賓愣了半天,才輕輕叫了一聲娘子。娘子回頭一看,驚恐萬狀,顫顫抖抖地叫道:「你,你是人還是鬼?」呂洞賓更覺詫異,問:「娘子,何出此言,我好好地回來了,如何是鬼呢?」娘子端詳了好久,才認出真是呂洞賓說:「嚇死我了!」原來,呂洞賓走後不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幫人抬著一口棺材進來了,他們說呂洞賓已在苟杳家病死了。呂洞賓一聽,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戲。他走近棺材,氣得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開兩半,只見裡面全是金銀珠寶,上面還有一封信,寫道:「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我讓你妻哭斷腸。」呂洞賓看完信後如夢初醒,他苦笑了一聲:「賢弟,你這一幫,可幫得我好苦啊!」從此,呂苟兩家倍加親熱,這就是俗話常說的「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因為「苟杳」和「狗咬」同音,傳來傳去便成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了。 (講述:葛傳寶男80歲 農民 整理:劉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