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24(1997/05)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
何謂「好心」
文殊菩薩請示佛曰:「何謂好心?」
佛云:「好心兩字,
無人行得,若是好心,
利益他人,不求回報,
給事他人,不求果報,
供養他人,不求福報,
並利他人,不求恩報,
乃至下心,滿人心願,
難捨能捨,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難救能救,
不擇冤親,平等濟度,
真實能行,非但口說,
愚人口說好心,心無慈善,
賢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
但念利濟他人,不求自己名望,
是名『好心』」。
明師一指印證篇之二
二、玄關寶珠 活佛老師慈悲
天賦於良心,像一顆珍珠,有誰悟出祂的用途。
這良心延遍,祂促居寸土,師在正玄關授一指。
心海雖廣,這患身卻漂浮,因執染這人間名相虛無。
若還有點良知,己身心自收束,要天理良知把私慾除。
明朗的心,牟尼寶珠,照耀我身,讓我有能力救眾出苦。
慈悲的心,感謝扶持,救人濟世,以良心圓佛志。
調寄:感恩的心
三、玄關竅是正門 老師慈訓
為師多叮嚀,點道處下手,登堂入室,直見心中無生老,每一人都自性圓滿,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天下即大同。
世界美景不再,萬教齊發,你們要死守善道,至死不渝!盡孝盡於無生,盡忠盡於彌勒天,對道忠心,始終不變,等於對自己忠心了!懂嗎?...
這個玄關竅是個門,是下手處,開了正門,往裡走能找到主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欲窮千里路,更上一層樓。
心語 活佛老師慈訓
這天道是人人能修,人人能辦,就怕徒兒們半途而廢,可知道當你們不想走的時候,為師我在你的後面,可是拼足了力呀,要你前進,無奈為師我,不能隨時顯現,只希望徒兒們能夠借象明理。時間不多了,每一個人的時間都不多了,不容你們再猶豫,不容你們再磋砣;轉了個明天,轉了個明年,你們是不是又多長了一歲呀!換得了昨天嗎?換得了去年嗎?那也只是回憶罷了,是不是呀?趁著現有肉體,好好善用你的肉體,去做有用的事情,好不好?
人生就如一場戲一般,今天為師來到這裡也如同演戲一般,演的戲,只是為讓徒兒明理,讓徒兒能超生了死,小丑也扮了,使盡千方百計,總是為徒兒好,就如同你們的父母一般,誰不想要自己的子女,個個皆平安、個個皆誠心?為師我的話,總是像裹腳布一般,又臭又長,只希望你們能夠體得其中滋味,只希望徒兒們稍體會為師的心情。不是為師我愛說話,也不是為師我希望徒兒們怎麼樣,為師更不希望徒兒們有什麼回報,只希望徒兒們個個珍重自己,只希望徒兒們個個皆長大。
末後這一著過了就沒有了,就好似師徒今天見面,時間過得這麼快,轉眼咱們又將要別離,在我們相處這段時間,能夠追得回來嗎?過去都過去,誰又能留住什麼呢?只希望徒兒們個個心裡明白。今朝揮揮手,又待何時再見面,人生就是這麼無常,歲月一直這麼無情,說太多徒兒也是不懂,只希望徒兒們個個快快長大,咱們師徒再來好好談心,好不好啊?徒兒們,珍重再見了!
見性之道 老前人
我們見面就是有緣,要不是引保師引進我們求道,沒有師尊師母的天命,我們也互不相認識,像方吳慶點傳師、李澄濤點傳師,他們都曾開紡織公司、當董事長;黃點傳師是大學教授;謝點傳師也是教師..。今天能見面全是道緣,我們得感謝前賢,感謝師尊師母,感謝老。我們也要曉得,道不是教會,不是人事團體。各宗教全教人做好,全都不錯,但不能讓人超脫生死輪迴。我們得明師一指點,名叫得道,道是什麼?是生天、生地、生萬物的真主宰,天地萬物一定有主宰,人也一定有個真靈,好比天主教說:「天主在你的心中」;佛也說:「自性是佛,是你自己,莫向他覓」;孔子也說:「天命之謂性」。
靈性由天命而來,理是一個真理,釋迦也沒有拜廟燒香,也有太太兒子,也沒唸經打坐,他成佛了。好比泰國和尚有十多萬,但成佛的一個也沒有。佛說下乘法念經也可以修道,修了半天也沒成。釋迦講明心見性,如果糊裡糊塗打坐,自性不明,一點好事也沒做,怎能成佛?可見後來的和尚行的不是釋迦的道。孔子周遊列國渡化三千弟子才成聖人,釋迦有十大弟子五百羅漢,他才成佛。現在三期末劫,科學進步,發明殺人利器,萬物全要遭劫,上天不忍萬物遭難,諸天仙佛倒裝降世、搭幫助道、普渡大開、道降庶民,人人全可成佛。所以佛經有這個話:「見性成佛」,即說得一指點知道有真人。
一般人說「心」想,但不知道心在那裡。天命之謂性,一定是真人在想,思想全由此出,這一點能超生了死,各教經典都有印證,否則怎普遍全世界?無生老經書說是昊天上帝、維皇上帝。人一定有主宰,誰教你動?眼能看、耳能聽、口能言,人死了,五官皆在,一點也不壞,但卻不能說、不能聽、不能動。夜間睡覺,知道有兒女財產嗎?一睜眼醒來又知道了。人在白天就像做夢,再說人生如夢,如真人走了,就永遠沒有感覺了,夢也醒了,才知道人生是假。當初開天闢地,是誰開的?中國人說萬靈主宰。得這指點才知道真人,真人奉天命而來。上古時代,人由天而來,死就回天而去,古時沒有輪迴,沒有地獄,這些詞當時沒有,也沒有監牢獄,人犯罪了才有監牢約束他。犯罪太多了,回不去了,才有輪迴轉變,才有地獄這個字眼。
現在大開普渡,今天見面,你們有這個誠心,仙佛你們也沒見過,地獄也沒去過,老師你們也不曾見過,聽前賢說你們就信了,表示你有根基。我修道時全是仙佛講道,種種顯化,叫你不得不信。我們全都是濟公弟子,不能看清自己,佛說佛性全一樣,受明師一點,見性即可成佛。佛性如水中鹽味,也如電線中的電流,雖然看不到,但確實是有。 *待續*
中庸首章講義之一 韓點傳師慈悲
*釋中庸*
在中庸的第二章到第十一章,子思引證孔子的話來說明中庸的思想之偉大面,如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第十一章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君子能
之。」可見「中庸」的思想的觀念的確在孔子時即已有之,只是中庸的作者更加以發揮罷了。
在未談章句之前,先將「中」、「庸」二字加以說明之。伊川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動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
下之達道。」朱子曰:「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鄭玄註中庸「君子中庸」章說:「庸,常也,用中為常道。」禮記孔疏引鄭玄目錄說:「名曰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朱子註:「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
常也。」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由上引述諸說,可將庸識為用也、常也。如書經康誥曰:「造民大譽,弗念弗庸。」莊子齊物論:「庸也者,
用也。」都將「庸」字作「用」解。孟子告子篇有云:「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是將「庸」作「常」用。
孔子講中庸,就是以日常生活著眼,所謂「庸德之行,庸言之謹」這個「庸」字,就是有日用、平常、近易的意思。可見在中庸的首章中,並未言「中庸」而卻言「中和」,這就是作者要將孔子
的中庸思想,建立一理論根據,但要建立理論根據,必須根植於性體才能深入,也必須在心性上有一段功夫才能切實,所以第一章的「中和」,就是在心性功夫上立說,所謂「發而皆中節」「致中和」
皆含有圓融、和諧的境界,所以朱子在中庸或問中說:「庸是見於事,和是發於心。」也正是標示出作者以存心盡性之學,來闡發中庸之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有先天、後天之分,先天即易經所謂無極,無陰陽對待,渾然粹然,此無極之神,主宰萬物,宇宙之心也,人稱「十方萬靈主宰」乃宇宙造化之神,為萬靈之中樞,亦為萬靈之總匯,宇宙間所有一切,其始皆出自於無極之神,而終復歸於無極之神。大易所謂「原始反終」,老子所謂「萬物芸芸,復各歸其根」。人心之靈,原本天職,吾人受天命,而有虛靈不昧之性,在天為理、賦人曰性,故學聖必學理,論理必談心,而心性相連,故談心不離性,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則此心性合天,即孔子所謂「天人一貫」之說,在天為神,其意志即「天理」,在人為心,其意志即「人性」,此神此心原本一體,故楊慈湖曰:「人心即神,人心即道,.」惠能大師曰:「佛即心,心即佛。」同此理也。朱子答黃道夫書曰:「天地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並稟此氣然後有形。
朱子語類更明言:「方此理始具於形氣之中,而謂之性。」是以說明性乃由理之流行而構成。陽明答羅整庵書云:「自其理之凝聚言謂之性;自其凝聚之主宰言謂之心;自其主宰之發動而言謂之意;自其發動之明覺而言謂之知。」此說明性、心、意、知,乃一理氣連續變化之過程,非有二也。理寓於性,無形則理,不得而見,理由心生,性由理成,無心焉得有理。
世人同具此心,皆有此性,性為天性,心為道心。然當人之初生,心物相合而為一,受後天氣稟、物慾之拘蔽,心為實現其理,必須攝性以制慾,心故能攝性,但仍以視之強弱而定,心強固可以制性,但物強則性亦可移心,人之一身,人性與物性並存,本含有飲食男女之慾,慾之過份發展,則心弱而慾強,慾強則脅性,一但性被物慾所誘,則逐物離心,性離心則無主,勢必陷入慾海之中而不能自己,隨物浮沈,順流而下。故君子上達率性而成道。人能循其天理之正,而遵其性之自然,使其對日用事物之間,皆當合於當然之道,即謂之率性。所謂「道」不外乎順應著人人本身之天性而已。而中庸的性字上加了一個「天」字,無異使得這個性,能夠契合於天道的至真,所以性既然得之於天道,率性就自然是道了。
本書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這就是說人之性同、理同、道同,而所秉之氣稟或有差異,難免不無過與不及之差。聖人有鑑於此,依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世人法,則謂之教。因此,聖人施行教化,是要修正調諧這些過與不及之差別,使其歸正於天理之自然,與天理當行之行為而建立之。
人與一般動物所不同者,在於人有義理之性為生命,此一義理生命受於天,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若能依聖人之教,體天之心,斟酌時宜,修而改之,化其偏私之慾以歸於正,擴展其義理生命,以提高其生命價值,然後其生命與天地同德,日月同光。*待續*
親子和諧「四不」「八要」 盧美貴
在少年輔育院當過輔導員,以及地方法院當過觀護人的小弟告訴我,在他處理的青少年個案中,起因於家庭親子失和的佔百分之八十左右。如此高的比例,讓人想到一個甜蜜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
要。以下提供讓親子更和諧的「五不」與「八要」作為參考:
*五不*
一、不要成為命令者:如果用命令口吻叫孩子關掉電視回房做功課,他會回答「關掉就關掉,有什麼了不起」的話語,造成孩子口服心不服。
二、不要成為說教者:說教會阻礙親子間的雙向溝通,而無法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
三、不要成為威脅者:如果你告訴孩子下次再考這種壞成績,休想再進家門一步,也許明天你的孩子就真的不回家了。
四、不要成為法官:法官只宣判結果,不像律師凡事明察過程,因此扮演像律師的角色才能了解孩子吵架的原因。
五、不要自以為萬事通:別以為做父母的就不會犯錯,坦誠而有技巧的告訴孩子你的失誤,可免去一場拉不下老臉的衝突。
*八要*
一、要耐心的傾聽孩子的理由,斥責會封閉孩子的心、堵住孩子的嘴。
二、要以幽默的方式接納子女,這樣才容易發現孩子的問題。
三、要中斷孩子的事情之前,先讓他了解原因。
四、要孩子替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五、要求自己常與孩子獨處,讓他感受你對他的重視與關愛。
六、要經常鼓勵孩子從經驗中學習,有必要才協助他,讓他從學習中習得獨立與獲得成就感。
七、要給孩子說「不」的權利,這樣親子間才容易建立雙向的溝通。
八、要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子女,孩子遇到疑難時,引導他思考而不是告訴他結果。
常用正面鼓勵的話語,可讓孩子更有自信,並可養成積極的態度。好好教導自己的子女,讓他將來成為貢獻社會的一份子,為這個大家庭盡一份心力,那您也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