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13(2004/10)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西元一九九九年歲次己卯正月初五 亞羅士打道場 怡保區 怡德壇
【 主靜箴 】 靈妙天尊慈訓
吾人修心煉性 主靜為本
大學曰定靜安慮得 斯欲盡知其止
方能開悟明道 決大計立聖業也
蓋修此要功 應澄心遣慾
體認天理泰然平和
以靜心涵養德品 以靜思運用才識
以靜觀洞察人生 以靜懷契合天地
則臨事不亂 處變不驚 遇考不退
順逆亦能安 輕重亦能擔
如如而入聖賢之門 悠悠而無疆
故靜可養心 靜可養神
靜可養氣 靜可養戒
靜可養定 靜可達智生慧也
【我看見了道】 黃點傳師慈悲
一、早上6:15分
早上6:15分,我準時下樓開門。倒不是我精進早起,而是,為了替每天清晨走遠路,趕來赴6:30獻香的阿吉達開門。阿吉達住在離我的住所,走路約一個小時的地方。因沒錢坐車,所以她每天四點多就起床,五點準時摸黑走來佛堂獻香。風雨無阻。每天為了獻早香,來回要走兩個小時。她總是6點之前就到門口,時間比時鐘還準確。而我,卻為自己能夠在6:15分,準時為她開門而感到了不起。特別是在冬天的時候,我老是遲到。不管晴天雨天,嚴冬或盛夏,她到我門口的距離是一個小時,我到門口的距離只有一分鐘,但是,無論如何,她總是先到。
二、我想學道
她早先是住在朋友家。她的朋友被醫師宣判患有精神病狀。朋友常會有驚人之舉,哭鬧,打人,罵人,有時在半夜裡起來要掐死她,有一天,我問她說:『妳當時為什麼不離開朋友呢?』提起往事,她頓覺辛酸,哽咽的對我說:『因為,因為我想要學道修道!我朋友的家離佛堂比較近---』離佛堂比較近?為了學道,她可以忍受一切?我眼眶不禁紅了起來。覺得感動。
『---後來,朋友搬家了,我才搬來現在的地方----』她說。我的心有一股被電擊的憾動。『那妳就搬來和我一起住吧!』我說。『真的嗎?』她訝異的睜著大大的眼睛,受寵若驚的望著我。『真的。』點點頭,我微笑著,肯定的對她說。
三、有你,真好
我發現她真的是一個忠厚老實,可以信任的好女孩。自從她搬進到佛堂以後,學道認真,我的日常生活也方便了許多。她,勤快,善良,樸實,尊師重道,有責任感。每天一早,當我6點起床時,她已經把所有的家事都做好了,且準備好要獻香。而佛堂的事,上至辦道、渡人、成全人,下至煮飯打掃,她總是任勞任怨的做。沒有怨言。我告訴她:『有妳,真好。』她卻更是感恩謙恭的說:『有您,對我而言才是真的好。您是改變我生命的貴人,讓我得到老師、老前人、前人和我們莊點傳師的恩典,我視您為我的再生母親。』
四、變心
她住進佛堂兩年多來,我們同甘共苦,相依為命。後來,我們家族的成員又多了巴森達,還有從菲律賓來的美戴。除了學道以外,我教她讀書,也教她一點謀生的技能。我們利用早晚的空檔,做點素料來賣,這倒也足以謀生。日子簡單而快樂。可是,好景不常,日子順遂了以後,她卻變了。她開始變得偷懶了。那天,她竟然忘了要連絡道親回來上課。晚上加班做素料,她說太晚了,累了,明天再做。起先,我還以為她真的是忘了,可是,當這種情況不斷的重複發生幾次以後,我真的不得不相信,以前,再怎麼累也會把事情做完再休息的阿吉達不見了。
五、雞同鴨講
那天,在我即將回國的前兩天,我再也忍不住的決定要好好跟她談一談。晚餐後,我叫她到跟前來,然後帶著責備的語氣對她說:『妳變了,妳知道嗎?妳變得貪睡,偷懶,沒有責任感。晚上睡覺,白天也偷睡,辦道的時間都被妳睡掉了,妳要怎麼捨身辦道呢?還有,妳老是找藉口,推卸責任,妳真的變了----。』
看到我這樣的嚴厲,她緊張的說:『我知道我不好。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最近變得很健忘,對不起,點傳師,我正在尋找一個可以信任,可以照顧妳,保護妳的人住進來,然後,我就回家---』我說:『我沒有說妳不好呀!我只是覺得妳變了----』她哭得很傷心的說:『可是,我到現在還沒有找到這樣的人---』我說:『我並不是要妳回家呀!---』她似乎聽不懂我的話,使勁的哭著說:『等我找到那個可以保護妳的人,我就回家---』天呀!簡直是雞同鴨講。我講東,她說西。我再也說不下去了。晚上,睡覺前,她來敲我房門。當我把門打開時,她噗嗤的一聲跪在我面前,臉上掛著兩串熱淚說:『點傳師,對不起,美戴姐要我來向您道歉。她說,我不可以說要回家,這樣會傷了您的心。如果我讓您傷心的話,請您原諒我。我不要您傷心---,我不要讓您傷心哭泣呀!---』說著說著,我也落淚了。
六、一封信
回到台灣,收到林講師惠淑的信。林講師畢業於台大碩士,現任台大醫院某個部門的組長,哥哥是點傳師,全家人都在道場修辦。她道學豐富,英文又講得好。所以,前不久,前人老特別慈悲,派她來為尼泊爾新民班講課。她課講得好,大家都很喜歡她。我也因此和她有了數面之緣。
林講師的信裡面寫道:「隨函附上相片一張,左邊那個短頭髮的女孩叫什麼名子呢?她有沒有去看醫生呢?從我見到她的時候,我就懷疑,她根本就是生病了,得了一種叫「甲狀腺機能減退」的病。這種病人,如果住在佛堂,又是操辦一方的話,那是很累人的事。因為,這種病症會讓人嗜睡,健忘,疲累---」信的後面,又細心的附上了一封有關「甲狀腺機能減退」的醫學報導資料。看完了信,我先是整個人愣住了,然後,開始哽咽起來。原來阿吉達生病了,她不是貪睡,不是偷懶,不是沒有責任感。是我誤會她了。
七、我看到了道
我於是趕緊打電話去尼泊爾,要阿吉達快去看醫生。在電話中,她一如往昔,輕聲細語的安慰著我說,不要為她擔心。然後,我心急如焚的問菲律賓大姐美戴說:『妳跟阿吉達住在一起,她生病了,妳知道嗎?』美戴說:『我知道!』
我很驚訝!原來他們都知道了。『那妳為什麼沒跟我說呢?』我氣急敗壞的說。『我有跟阿吉達說呀!我說,妳生病,坦白告訴點傳師,才不會讓點傳師誤會妳。可是,她堅持不肯,她說,她寧可讓您誤會也不要讓您擔心。她說,看病要花很多錢,如果我跟您說的話,這一輩子她再也不理我了----』她無辜的說。掛下電話,我的心不斷的顫抖起來,然後,酸澀的喉頭,像是被一顆巨石緊緊卡住一般,滾燙的熱淚,再也不聽使喚的滑落了下來。我的心,從無限的感動,轉換為無限的愧疚。最後,再也忍不住的嚎啕大哭起來了。這就是道啊。寧可自己受委屈,也不願意為自己辯解。這就是道啊!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道。不是嗎?
【故鄉的家書 ∣ 末後修辦關卡】
【魔障篇】
什麼是魔?不合道理的,即是魔;喜怒哀樂不合理,就有魔。 ∣∣濟公活佛慈語
(三)智辨真假,合理就做 南極仙翁慈語
◎用真正的智慧來分辨真假,即使仙佛臨壇,所講的話不夠公正、有所偏差,都應該有靈敏的覺醒,有相當敏銳的了解來分辨真偽,這才是根本。也不要被六根所騙,常保持六根的清靜,才能分辨是非善惡,同時能確實做到真功實善。
◎凡事以理為開頭,合理的,就大膽去做;不合理的,即使權勢職責壓迫你們、命令你們、指使你們,都不能去做,這樣才不會犯錯。
◎要知道,仙佛如果罵人,這還要看人的根器,看你能夠成大器,才會指點你。如果仙佛罵你,你甚至覺得「我的功德最大,那不是在罵我,犯錯的都是別人,我沒錯!」像這一等的修道人,就像枯木、朽木,就算澆再多的水,也不可能生根發芽;就算是用盡各種方法、人、事、物來告訴他,他也感受不到。回想看看,自己進入道場這麼久,當仙佛、前賢在教導、指責你時,他們為了要顧及你的顏面,還要常常藉著別人暗中指點你,你體會到了嗎?
◎現在假祖師、假弓長都已經出來考道啦!各顯神通,如果對修道辦道這條路,信心仍不堅定,就很容易被誘惑。周圍都是陷阱,以假亂真、以正亂邪,你的內心是正是邪,唯有自己最清楚了。你們的手中都握著考試卷在這個污濁的塵世中,每一個起心動念都很重要,不可稍有偏差,一偏差,就容易步入了陷阱。
(四)認理實修,破相明理 南極仙翁慈語
◎以假亂真的現象,你們要用什麼來分辨呢?用真理。而你對真理又瞭解、透徹多少?不瞭解「真理」這兩字的意義,又如何分辨呢?很難分辨啊!你們要時時守住正念。所以為什麼要叫你們認理實修、破相明理。十五條佛規不是有告訴你們嗎?什麼叫尊敬仙佛?要尊其對眾生所發的一切大願、敬服其對生靈的無限慈悲心。念念存有尊敬仙佛的心,那麼周圍處處皆有佛,也就不容易起心動念了。
◎國家立法令人遵行,謂之法律;佛經聖典制定規戒令人嚴守,謂之戒律。佛家有三規五戒,儒家有三綱五常、五倫八德、三從四德,道家有三華五氣、三清五行,這些都是修道者必須遵行的規矩與準則。二念、三心、三毒、四相、五蘊、六慾、七情、八邪、十惡,這些都是人所容易犯的,要時時防備,勿讓不好的念頭起來,不要讓它亂了你的自性、敗了道體。
濟公活佛慈語
◎真正的佛經就在你身上,論他佛不如論你的自性佛,你也是佛,只不過是個紅塵中的佛。
◎如何做?時時刻刻存著感恩的心,存著一份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心,便是真佛。要做在世的活佛,不要做未來世的佛,因為當下你就是佛。你既然已經瞭解自己的真人在哪裡,還需要向外求佛嗎?
◎修道不要只看眼前,也不要看人情。我們修自己的心、成自己的果、走自己的路、訂自己的目標,不被旁騖所影響,不被世俗所污染;用平常心去應對一切,平心靜氣地面對問題,自然有解決的辦法,急躁的心,永遠找不到成果,也得不到真理。
(五)依賴感應,了不可得! 濟公活佛慈語
◎只要徒兒們能守住自己的本分,就不用去羨慕別人了,當然也不用羨慕仙佛,因為仙佛本是凡夫做,你們當然可以成仙做佛的!所以修道不能只走到一半,認為不稀奇、沒感應就不修了。現在奇奇怪怪的現象太多了,要選擇一條正確的路,能讓我們回理天,這才重要。其他奇奇怪怪的左道旁門,有可能會讓你得到短暫的感應或顯化,卻不是根本究竟。徒啊!你們要認理行、認理修,不要儘追求外在的新鮮事,好嗎?
◎你們要運用真智慧來修辦道,是理則進、無理則退。徒啊!你們去抽過籤嗎?抽籤、卜卦、問神明這麼多的花樣,是不是自己沒主張、無法把握了?所以你去求助於這些?就算這些給了你應驗或指示,那也只不過是個建議而已,要怎麼做,還是要靠你自己啊!
◎將你的這顆心穩住,才不會隨波逐流,看到什麼好的就跟著去。人家說那邊的廟特別新,就一窩蜂的跑去,哪邊的戲特別好看,也一窩蜂的跑去看,哪邊的醫生特別好,又跟著去看。你有沒有先判斷判斷、想一想?是不是合情合理、如你所要?
◎要記得,道就是你與生具來的佛性,你要能夠把它發揚光大,不要老是心裡面想著要有什麼感應,如果真要有什麼感應,那就了不可得,懂嗎?把這個理給認清楚了,你才能作自己的主人。人啊,最怕的是自我逃避,一生總在逃避中過活,逃避自己、逃避道場、逃避世間,你一逃避就成不了事、成不了果位。面對自己,作自己的主人,才是最佳的對策。
【論語選讀∣禮義篇】 韓點傳師慈悲
(十七)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11)
【概說】周代的文化在禮樂,禮的根本精神在於敬,強調「別異」長幼尊卑的秩序,以整飭人的言行。樂的根本精神在於和,強調和諧快樂,以抒解人的情緒。至於玉帛、鐘鼓,只是禮樂的表面形象而已。延至春秋時代,封建制度已無法維繫,因此周代王朝的「尊尊親親」之文化開始鬆散,趨於瓦解的情況,即所謂的「禮崩樂壞」的混亂時代,當時的人,不論王室貴族、卿大夫、士或平民百姓,都捨本逐末,忽略了禮樂的實質精神,演變成普通的玉帛和鐘鼓之類的形式,而失去了它真正的作用了。
皇疏引繆播曰:「玉帛,禮之用,非禮之本。鐘鼓者,樂之器,非樂之主。假玉帛以達禮,禮達,則玉帛可忘。借鐘鼓以顯樂,樂顯,則樂鼓可遺……。」禮記仲尼燕居篇言:「師,爾以為必鋪几筵,升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籥、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王弼曰:「禮以敬為主,玉帛者,敬之用飾也。樂主於和,鐘鼓者,樂之器也。于時所謂禮樂者,厚贄幣而所簡於敬,盛鐘鼓而不合雅頌,故正言其義也。」可謂將孔子之義盡全矣。
【語譯】孔子說:「禮的意義,難道只是指玉帛說的嗎?樂的意義,難道只是撞撞鐘、打打鼓就算了嗎?」
(十八)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子張1)
【概說】論語子張篇都是記載孔門弟子之言論,孔門弟子中,如子夏、子游、子張,各得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孟子公孫丑),前者得到孔子精神一部分,後者精神氣象雖相似,卻微小不如孔子高明。因此各弟子之言論,雖於孔子的精神大體上不相違背,但卻不如孔子的周延、高妙、圓融,且各有所長並不一致。
此章為子張平日接受孔子的教誨,而記錄下來的。如衛靈公篇子張問行,孔子告訴他「言忠信,行篤敬…」,子張聽了之後馬上書諸紳,可見子張是隨時都在記錄老師的話,再加以整理,來教導其子弟、學生。此章之「見危致命」見於憲問篇「見危授命」。「見得思義」是季氏篇的九思之一。「祭思敬,喪思哀」是八佾篇的「為禮不敬,臨喪不哀」,都是孔子說過的,子張把它彙整起來,作為士人所應具備的條件。朱子以為是「士立身之大節,一有不至,則餘不足觀也」。
子張立論謂士貴乎立身之大節,如果見君父之危,則應委致其身而保護之,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所謂「殺身成仁」。財貨當前,則思其理之當得否,以義為度,禮記曲禮云:「臨財勿茍得,臨難勿茍免。」儒行篇:「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荀子不茍篇:「君子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士果能有此志節,則無虧其守矣。祭為追遠,取其誠敬,曾子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喪以送終,盡人子之情,思親之不在而極悲痛之心,哀痛不已。為士若能捨命不愛財,則任何事皆可擔當,喪祭能盡其誠敬之心,不失倫理之本,待人自然忠信,朱子謂之立身之大節,誠哉斯言矣。
【語譯】子張說:「作為一個士人,遇到國家危難能不惜犧牲生命。見到財貨時,想想是否合乎義,應該收受否?祭祀的時候要心存誠敬,居喪的時候悲傷哀痛,這樣才可以稱為士人。
【當下覺】 戴嘉賢講師
凜冽微風搖曳樹影,澀澀春意綿綿細雨;鬆懈衣衫輕撥泉水,慢慢沉浸於溫泉裡。初春早晨,有幸同於三五好友,趁刺骨寒流來臨之際,相約北投溫泉,一起袒裎相見,放鬆身心泡泡溫泉浴。靦腆解下衣衫,伸手輕撥試試水溫,慢慢地,身體鑽進暖暖的水窩中;頓時間,塵囂瑣事猶如水上煙,蒸發消逝;換得的是,一股兒暖意湧上心頭,融化了刺骨風寒。仰望天際,漸歇春雨輕叩臉頰,在眾多暖氣中交替著一陣清涼,舒爽的感覺無以言全。
絲絲春雨正在邂遘裊裊的水煙,胡思雜念正在臣服攸靜的心靈。此時此刻,身心正在安心享受當下的一切時,忽然間,心中嗅到一股當下的覺。當下的心是平靜的,當下的意是專一的,當下的身是舒爽的,當下的我是快樂的。
返憶過去是非紛擾中,因為你我自恃,使得塵世間不斷上演自我原則的攻防戰,別人感受的一清二楚,自己當下卻一點也沒有察覺,顯得很無知。自己不覺得當下的我很虛偽,但別人說你是偽君子時,你就會很生氣;自己不覺得當下的我很自私,但別人說你只會想到自己時,你也會很生氣;自己不覺得當下的我很驕傲,但別人說你自專自大時,你更會很生氣;自己不覺得當下的我正在攻擊別人,但別人攻擊你時,你也會不斷在反擊別人。而總是在事後才覺得,現在的我很孤單,因為沒人了解我的感受,但別人關心起你時,你又會旁敲左引去證明自己有多厲害、多堅強、多有社會經驗;之後卻希望別人能多給你意見或是說說你的缺點,表現出廣納諫言的雅量,可是最後又被你一一反駁回去。
處在這種境況,要是我有分靈能力的話,真想分靈出來拿著照妖鏡當面照醒自己:「你夠了沒。」甚至拿起大字報提醒自己─「○○中,請收斂。」我想,這樣子才能真實面對自己,明白自己當下的感覺,隨即調整自己。
我並沒有分靈的能力,但是在溫泉裡,竟然觸發當下覺的感應,知道自己當下正在做什麼,有什麼感受,該如何回饋給週遭的人,而不至於生氣或後悔。事後想想,可能是當時的我已經放下了身段,大方袒露在陽光下,自在躺臥在水窩裡,且正在專心靜靜地享受暖暖的溫泉浴。所以應該是坦白、心靜、專一三要素同時發酵,才讓當下覺即刻地被感應到吧!但是要能時刻都常保此境一同發酵,產生當下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然,更不可能時時都到溫泉裡感受。
轉筆至此,我突然憶起,從小就曾經接受南屏師指點心靈歇息之處,把晃動的心收回到心靈可充電休息的地方,只要常保電力十足,自然就有能力知道自己正在如何返饋週遭人事物,開啟自我調節能力;亦即是常守住此處,自然就能與當下覺以心相印。此時此刻真是感嘆,自己空有寶山,卻不知好好珍惜擅用,才讓一些不好的覺染煞其他人,而失去許多與人友好的機會。假若一天有貴人引薦您到雙林樹下,求南屏師指點心靈歇息之處,求得之後,一定得要常守之就能常保之,非要空有寶山,而有無的放矢之嘆。
溫泉泡了十五分鐘後,一時興起,拿起小水桶舀起水,瞄射隔壁間相差將盡八歲的七年級生,大打溫泉戰役。當時只感覺,年齡不是距離,因為當下覺得很快樂、很珍惜。
【仙樂飄飄】 活佛老師慈悲
2004/06/26 紐西蘭 聖恩佛院
DEAR吾徒乖乖不掉淚
及時送來溫暖的安慰
為師永遠一旁來伴陪
徒別怕風雪
DEAR吾徒認理心堅決
主動負責良心不愧懟
永懷感恩平常心題解
生命悟細微
徒寶貝莫藉口推委
世事無常當下握機會
聖賢與平庸深思熟慮不昧
格物今作為
DEAR吾徒莫再生怨懟
徒要學習耐勞肯吃虧
未來當要勇敢去面對
今生修不歇
調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