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42(2007/03)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仙樂】 詞曲:韓湘子大仙 (光慧文化出版)
風華美景 臨上枝頭 迎風盪漾 不為容羞
集韻成府 轉瞬快活 謝落難定 命裡鰲頭 (其一)
潮來浪盡 堅持幾多 繁花虛弄 流連可收
寒煙世百 無情戲說 閒雲浮霞 曠然自得 (其二)
際遇顛偶 成敗難測 江山易改 朱顏叵周
花無日紅 人無日興 苦樂有義 欣喜豐收 (其三)
銘勵千金 不如力行 仙果妙典 啟閱智生
柔言婉約 從容慮順 行辭有禮 遵行有功 (其四)
天地浩氣 千秋凜然 賦凝綱常 奮乎善端
亂世崩前 舉德不殘 摒私向公 陰陽扶轉 (其五)
【十六問】 關聖帝君慈悲
2007.02.24光慧崇德佛院
何謂 無為而為 真修實煉
何謂 公正不阿 忠肝義膽
何謂 三清四正 立愿了愿
何謂 忍辱負重 正知正見
何謂 使命責任 任重道遠
何謂 以身示道 公心一片
何謂 承上啟下 義理圓融
何謂 內德外功 培建完全
何謂 捨身辦道 普渡坤乾
何謂 開創守成 一心往前
何謂 尊師重道 佛規謹嚴
何謂 尊敬前人 身心恭虔
何謂 齊心戮力 共辦收圓
何謂 承先啟後 效聖法賢
何謂 開來繼往 薪火相傳
何謂 天恩師德 承師志 繼師德
【三袋米】 網路文章
母親討得的三袋米,這是世上用金錢買不到的糧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個特困家庭。兒子剛上小學時,父親去世了。娘兒倆相互攙扶著,用一堆黃土輕輕送走了父親。
母親沒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著兒子。那時村裡沒通電,兒子每晚在油燈下書聲琅琅、寫寫畫畫,母親拿著針線,輕輕、細細地將母愛密密縫進兒子的衣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當一張張獎狀覆蓋了兩面斑駁陸離的土牆時,兒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長。望著高出自己半頭的兒子,母親眼角的皺紋張滿了笑意。
當滿山的樹木泛出秋意時,兒子考上了縣重點一中。母親卻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幹不了農活,有時連飯都吃不飽。那時的一中,學生每月都得帶 30斤米交給食堂。兒知道母親拿不出,便說:「娘,我要退學,幫你幹農活。」母親摸著兒的頭,疼愛地說:「你有這份心,娘打心眼兒裡高興,但書是非讀不可。放心,娘生你, 就有法子養你。你先到學校報名,我隨後就送米去。」兒固執地說不,母親說快去,兒還是說不,母親揮起粗糙的巴掌,結實地甩在兒臉上,這是 16 歲的兒第一次挨打……
終於上學去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母親在默默沉思。沒多久,縣一中的大食堂迎來了姍姍來遲的母親,她一瘸一拐地挪進門,氣喘吁吁地從肩上卸下一袋米。負責掌秤登記的熊師傅打開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頭就鎖緊了,說:「你們這些做家長的,總喜歡占點小便宜。你看看,這裡有早稻、中稻、晚稻,還有細米,簡直把我們食堂當雜米桶了。」這位母親臊紅了臉,連說對不起。熊師傅見狀,沒再說什麼,收了。母親又掏出一個小布包,說:「大師傅,這是五元錢,我兒子這個月的生活費,麻煩您轉給他。」熊師傅接過去,搖了搖,裡面的硬幣叮叮噹噹。他開玩笑說:「怎麼,你在街上賣茶葉蛋?」母親的臉又紅了,支吾著道個謝,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個月初,這位母親背著一袋米走進食堂。熊師傅照例開袋看米,眉頭又鎖緊,還是雜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沒給這位母親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頓地對她說:「不管什麼米,我們都收。但品種要分開,千萬不能混在一起,否則沒法煮,煮出的飯也是夾生的。下次還這樣,我就不收了。」母親有些惶恐地請求道: 「大師傅,我家的米都是這樣的,怎麼辦?」熊師傅哭笑不得,反問道:「你家一畝田能種出百樣米?真好笑。」遭此搶白,母親不敢吱聲,熊師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個月初,母親又來了,熊師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幾乎失去理智的語氣,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說你這個做媽的,怎麼頑固不化呀?怎麼還是雜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麼背來的,還是怎樣背回去!」
母親似乎早有預料,雙膝一彎,跪在熊師傅面前,兩行熱淚順著凹陷無神的眼眶湧出:「大師傅,我跟您實說了吧,這米是我討……討飯得來的啊!」熊師傅大吃一驚,眼睛瞪得溜圓,半晌說不出話。
母親坐在地上,挽起褲腿,露出一雙僵硬變形的腿,腫大成梭形 ……母親抹了一把淚,說:「我得了晚期風濕病,連走路都困難,更甭說種田了。兒子懂事,要退學幫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學校 ……」
她又向熊師傅解釋,她一直瞞著鄉親,更怕兒知道傷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才濛濛亮,她就揣著空米袋,拄著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討飯,然後挨到天黑後才偷偷摸進村。她將討來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學校…… 母親絮絮叨叨地說著,熊師傅早已潸然淚下。他扶起母親,說:「好媽媽啊,我馬上去告訴校長,要學校給你家捐款。」母親慌不迭地搖著手,說:「別、別,如果兒子知道娘討飯供他上學,就毀了他的自尊心。影響他讀書可不好。大師傅的好意我領了,求你為我保密,切記切記!」
校長最終知道了這件事,不動聲色,以特困生的名義減免了兒子三年的學費與生活費。三年後,兒子以627分的成績考進了清華大學。歡送畢業生那天,縣一中鑼鼓喧天,校長特意將母親的兒子請上主席台,此生納悶:考了高分的同學有好幾個,為什麼單單請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還堆著三隻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時,熊師傅上台講了母親討米供兒上學的故事,台下鴉雀無聲。校長指著三隻蛇皮袋,情緒激昂地說:「這就是故事中的母親,請這位偉大的母親上台。」
兒子疑惑地往後看,只見熊師傅扶著母親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們不知兒子那一刻在想什麼,相信給他的那份震動絕不亞於驚濤駭浪。於是,人間最溫暖的一幕親情上演了,母子倆對視著,母親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綹兒有些花白的頭髮散亂地搭在額前,兒子猛撲上前,摟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
【論語選讀∣為政篇】韓點傳師慈悲
(三)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19)
治理國家故要有仁政德治,但是這些良法美德,是否真正落實在行政上,真正嘉惠人民,孔子認為在主政者用人是否適當。所以擁有任命權的元首,是否知人善任,公正無私,能舉用正直賢能的人士,適任適所的予以重任。因為人民的一切權利義務,都是與他們息息相關的。如果舉用正直的賢人,他們會關心民瘼,大公無私,認真負責,自然讓人民有安全感,而予以信賴。至於邪枉的人,以其巧言進讒而營私舞弊,不關心人民的疾苦,如何能讓人民信服呢?任用邪枉的人,其責任當然由國家元首負責,子罕篇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要使國家強盛,政治清明,舉用人才為第一要事。選賢與能應不容置疑的了。若真能讓正直賢能的君子,居重要之職位,則那些邪枉的小人,自然就會收斂或遠離,甚至於被感化而變正直。哀公之問,孔子答以舉直錯諸枉,是有「尊賢容眾」的恕道,並非要所有邪枉的人,都棄之不用。而是將這些枉者置諸正直之人的下位,使其有所景仰效法,以期改過。
【語譯】哀公問孔子曰:「要如何做才能讓民眾悅服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的人推舉出來,安置在邪枉之人的上面,人民便悅服了。把邪枉的人舉出來,安置在正直人的上面,人民便不服從。」孔子答哀公之語,實寓有諷諫之意。
(四)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19)
定公乃襄公之子,昭公之弟,時魯國公室已分為四,季氏三桓(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已有其三。昭公為張公室,與季氏爭鬥,終以不敵,被三桓驅逐滯齊,八年而死。三桓立定公,實乃無實權之傀儡。此時三桓勢力甚強,國君欲振無力,定公希望有所作為,就任孔子為中都宰,又提昇為司空,以至大司寇,是掌管司法及外交的長官。所以孔子誅少正卯,會齊景公於夾谷,收回失土。且為削弱三桓而墮三都。終因孟氏之成未墮而功敗垂成。後因定公受齊景公女樂(美女八十名和一百二十匹好馬),三天不朝。又於南郊祭天,不依禮制,祭肉沒有分給孔子。孔子隨即辭去司寇,帶著弟子去魯,週遊列國十四年。蓋見定公之不可與有為也。孔子的行為即為君使臣不依禮,則臣可不忠之史實。
朱子四書章句引尹氏曰:「君臣以義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可見君臣的關係乃建立在義字上。孔子的尊君是尊重制度,並不是特定的人。君以禮制來使臣,乃是尊重為臣的人格與職責。在國家的體制和權責上,雖有君臣之分,但在人格上並無高下之分。把臣子當作奴隸,不尊重臣子的人格尊嚴,雖臣事君以忠,然忠也要合乎禮義,而不是愚忠。孔子說:「勿欺也,而犯之。」(憲問)對君上誠實無欺是部署應有的態度。惟有敢仗義執言,犯顏上諫卻不易為之。因為在君主封建時代,君王一不如意,就會人頭落地。犯顏上諫弄不好,就可能惹來殺身之禍。忠於君國,忠於民,忠於己的臣子是不怕死的,惟義是尚。孟子對此君臣關係說得更為透徹,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離婁下)可見君臣彼此的關係是對待的。
【語譯】定公問孔子:「君主指使臣屬,臣子事奉君上,應該怎樣才對?」孔子答覆說:「君主使令臣子要依禮制。臣子事奉君主要忠誠。」
(五)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雍也4)
周朝是世襲的制度,到孔子時仍然盛行,但孔子對這種制度是持反對的態度,他以為政治的成敗在於人,所以為政者應以選賢與能為上,他對仲弓的話,以犁牛比喻平民,用騂且角比喻賢能之士,意即雖出身平民,如有賢能才德,便可身居高位,不必以階級而有所分別。因仲弓出身微賤,孔子欲其出仕,仲弓辭讓之,故孔子譬喻之純赤色之牛,雖由雜色之牛所生,但因其色純,也不會妨礙其可供犧牲之用。意即不要因出身低賤而自貶之,後來仲弓出為季氏宰。
仲弓被孔子許以「德行」(先進),又許其「可以南面」,可見其才德足可為政,故以此鼓勵之,恐人才被埋沒。
【語譯】孔子評論仲弓說:「耕牛所生的小牛,卻是毛色純赤,而且頭角端正,這樣的牛,人們有所顧忌,不用來當作祭牲,難道山川的神祇會因他是耕牛之子而捨棄他嗎?」
(六)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泰伯19)
堯、舜、禹三人為三代之聖王,仲尼祖述堯舜,孟子言必稱堯舜。因為堯舜的人格高尚,可稱之為人生的模範,故孔子以此章來闡述堯之人格的偉大。堯之則天,民無能名,乃形容堯德如天,光被四海,德澤群黎,致當時民眾不知如何來形容之。白虎通論堯之諡堯曰:「堯猶蕘蕘也,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游博衍,眾聖之主,百王之長。」堯之德高明如天,悠久廣博普遍。他的政績是「堯之為君也,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冕名)純衣,彤車白馬,茅茨不剪,樸桷不斲,素題不枅,大輅不畫,越席不緣,大羹不和,飯於土簋,飲於土鉶。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展,音怪異物不視,玩好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宮垣室屋不堊色,布衣掩形,鹿裘禦寒,衣履不蔽盡,不更為也。」(通鑑)「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一民饑,曰吾饑之也;一民寒,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百姓戴之如日月,親之如父母,仁昭而義立,德溥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說苑)這是堯偉大的政治成功,禮樂美備,法度修明。管子對堯的觀點則曰:「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土之在埏也,惟陶之所以為,猶金之在爐也,恣冶之所以為,引之而來,推之而往,修之而成,禁之而止,故堯之治也,善明法禁之令而已矣。」孔子特意讚美說他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是可理解的。同時堯又開啟禪讓之先河,能以天下與人。孟子萬章上曰:「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下而遷焉。」此乃堯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其尊敬賢者,以子女倉廩與之,以天下與之。故淮南子曰:「有道之世,以人與國,無道之世,以國與人。堯王天下,而憂不解,授舜而憂釋,憂而守之,而樂與賢,終不私其利矣。」(繆稱訓)堯之為天下選賢舉能,可謂用心良苦,無怪孔子讚之。以堯禪讓之舉,與當代篡奪君主相比,堯實在太偉大了。天是公正無私的,堯能把帝位讓給舜,那種公正無私的創舉,不是效天嗎?
【語譯】孔子曰:「偉大啊!像堯這樣的君王,崇高啊!只有天是最高大的了,孕育萬物,唯有堯能效法天之道,而行化育。他的仁德太廣大了,民眾無法用言語來形容讚美他,他成就了偉大的功業,啟發了光明燦爛的文化。」
【公主的月亮】
如果有一天,你所愛的人要你把天上的月亮摘下來給他,你怎麼辦?
月球距地球有近四十萬公里的距離,又約有地球的四分之一大,怎麼可能「摘」下來呢?面對這個大難題,除了搖頭沒有什麼辦法吧!
最近看了一本友人劉清彥譯的書「公主的月亮」,極有趣味。這個難題由一個生病的小公主提出,她嬌憨的告訴疼她的國王,如果她能擁有月亮,病就會好。
愛女心切的國王立刻召集國中的聰明智士,要他們想辦法拿月亮,但無論是總理大臣、宮廷魔法師或宮廷數學家,沒有一個人能達成任務。縱使他們每個人在過去都完成許多超困難的任務,但要拿月亮,誰都不行。而且他們分別對拿月亮的困難有不同的說詞。
總理大臣說它遠在三萬五千哩外,比公主的房間還大,而且是由熔化的銅做的;魔法師說它有十五萬哩遠,用綠起司做的,而且整整是皇宮的兩倍大;數學家說月亮遠在卅萬哩外,又圓又平像個錢幣,有半個王國大,還被黏在天上,不可能有人能拿下它。國王面對這些「不可能」,心頭又煩又氣,只好叫宮廷小丑來給他彈琴解悶。
小丑問明了一切後,得了一個結論:如果這些有學問的人說得都對,那麼月亮的大小一定和每個人想的一樣大、一樣遠。所以當務之急是要弄清楚小公主心目中的月亮有多大、有多遠。
國王一聽,茅塞頓開。小丑立時到公主房裡探望公主,並順口問公主,月亮有多大?「大概比我姆指的指甲小一點吧!」公主說,因為她只要把姆指的指甲對著月亮就可以把它遮住了。那麼有多遠呢?「不會比窗外的那棵大樹高!」公主所以這麼認為,因為有時候它會卡在樹梢間。用什麼做的呢?
「當然是金子!」公主斬釘截鐵的回答。
比姆指指甲還要小、比樹還要矮,用金子做的月亮當然容易拿啦!小丑立時找金匠打了個小月亮、穿上金鍊子,給公主當項鍊,公主好高興,第二天病就好了。
但是國王仍舊很擔心。到了晚上,真月亮還是會掛在天上,公主如果看到了,謊言不就揭穿了嗎?於是他又召集了那班「聰明人」,向他們徵詢解決問題的方法,怎麼樣可以不讓公主看見真月亮呢?有人說要公主戴墨鏡,有人說把皇宮花園用黑絨布罩起來,有人說天黑之後就不住的放煙火,以遮蔽月亮的光華……,當然,沒一個主意可用。怎麼辦?
心急的國王深恐小公主一看見真月亮就會再生病,卻又想不出方法解決只好再找小丑來為他彈琴。小丑知道了那些聰明大臣的想法後,告訴國王,那些人無所不知,如果他們不知道怎麼藏月亮,就表示月亮一定藏不住。這種說詞,只能讓國王更沮喪。眼看著月亮已經升起來了,他看著就要照進公主房間的月亮大叫:「誰能解釋,為什麼月亮可以同時出現在空中,又戴在公主的脖子上?」這個難題誰能解?
小丑倒是靈機一動,他提醒國王,大家都想不到如何拿到月亮的方法時誰解決了這個難題呢?是小公主本人,她比誰都聰明。現在,又有難題出現了,不問她,還問誰?於是在國王來不及阻止的當兒,他就到了公主的房間,問公主這個問題。沒想到公主聽了哈哈大笑,說他笨,因為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就像她的牙齒掉了會長新牙,花園的花被剪下來了仍會再開一樣,月亮當然也會再長呀!
哈!困擾了所有聰明人的問題,對小公主原來根本不是問題呀!很可愛的一個故事吧!
可能你會覺得它只不過是個哄小孩的故事,但我卻覺得它在可愛中提醒了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會自以為是的以自己觀點去體會別人的意思。當小公主提出要月亮時,每個人心中想到的月亮全是「自己心中」的月亮,沒有人想到小公主心中的月亮是個什麼樣。
之後,就以自己的想法否決了公主的想望,殊不知公主心中自有她對月亮的定義呢!當然囉!兩個月亮的問題也是足智多謀的國王自己想當然爾以為一定會出現,每個大臣也都以自己的思考模式、想法解決這一難題,殊不知公主自有一套定論,這個問題才不存在呢!成人世界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總是主觀的去看待別人的問題,主觀的試圖為別人解決困難,殊不知在別人心中,我們所謂的問題根本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甚至根本不存在,我們只我額外欣賞故事中的小丑,他實在是冷靜、具透視力、大有智慧高EQ的一個人哪!不是嗎?
下次,真碰上有人向你要月亮,先別慌,問問他想要的是個什麼月亮,說不定你也可以幫他摘一個呢!
【孵不出綠豆芽的男子】
「孵不出綠豆芽的男子」一個美好的故事,與工作道德操守有關,也曾深深感動著我。
那是義大利一個電信公司招考部時所發生的一段小插曲。
據說,招考部的筆試結束後,這家公司發給所有甄選通過的人一袋綠豆種子,並且要求他們在指定時間,帶著發芽的綠豆回來,誰的綠豆種得最好,誰就能獲得那份競爭激烈、待遇優渥的工作。
果然,當指定時間來臨,每個人都帶著一大盆生意盎然、欣欣向榮的綠豆芽回來,只有一個人缺席。
總經理親自打電話問這人為何不現身?這人以混合著抱歉、懊惱與不解的語氣說他感到抱歉:因為他的種子還沒發芽,雖然在過去那段時間,他已費盡心血全力照顧,可種子依然全無動靜!
「我想,我大概失去這個工作機會了。」據說,這是那唯一的缺席者,在準備放下電話前所說的一句話。
但經理卻告訴這孵不出綠豆芽的男子說:「你,才是唯一被我們錄用的新人!」
原來,那些種子都是被處理過的,不可能發芽。
種不出綠豆芽,正證明了男子是一個不做假的人,公司高層認為,這樣的人必也是一個有道德操守的人。
「而這」,總經理說:「就是我們用人的唯一準則!」……
有一句西方諺語說:「如果表現卓越是魚的話,那麼操守就是保鮮劑!」
這話的意思是,工作追求卓越固然重要,但不講道德操守,一切都可能落空。
就像一條魚,再怎麼美味,沒有保鮮劑,最後還是會腐爛。
同樣,那些志在必得的應徵者,所捧出的綠豆芽雖無比美麗茂盛,但不曾以誠實做為人格的保鮮劑,最後,他們終還是失去了那努力爭取、夢寐以求的工作。
------------------------------------------------
【編後語】前賢您好!轉眼邁入豬年,在此向您拜個晚年,祝您『諸事順利,聖凡如意!』還記得今年一月、二月頭版都有特別提到調整出刊與郵寄方式,若您需要用郵寄方式,請務必於三月底前回覆告知,否則下一期起就不用郵寄的方式!屆時請至菩提網站下載或親自於五種班時回菩提禪院拿亦可!若有不便之處,在此向您說聲抱歉!另外請多多利用『菩提網路行事曆』得知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