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04(2004/01)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2002.07.27 新加坡 金門會館
【省思賦】 活佛師尊慈訓
夫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從善如流 樂善不倦
所行皆善 則千里之外應之
所行不善 則千里之外違之
君子 改過以行善 去妄以歸真
寡慾以養仁 閑邪以存誠
擇其善者而行之 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故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積不善者 自有餘殃
福在積善 禍在積惡矣
聖曰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月到梧桐上風來楊柳邊 大丈夫豈可無此襟懷
珠藏川自媚玉韞山含輝 大丈夫豈可無此蘊藉
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 大丈夫豈可無此雅量
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 大丈夫豈可無此節操
立品當如霽月光風 心境當如青天白日
願諸君 捫心自問 否有
依循正道而行之 緊繫正法而遵之
盡守正義而導之 明晰正理而貫之
一思一念 一言一語 一舉一動
茍有所虧 未幾於善也
然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心生懺悔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應時時覺察 時時克治 庶幾可免哉
有過 唯以改為貴 修者實改其過愆
以臻 慧風掃蕩障雲盡 心月孤圓朗中天
若欲完成自身使命任務 還須真心下功夫
願汝 省之 思之 齊勵勉之
【故鄉的家書 ∣ 真佛只論家常】
【如何經營您的道化家庭?】(三)
若能以道齊家,你就是一個有道的家庭、神仙家庭。
∣ ∣ 南海古佛
(三)互敬互諒,牽手做夫妻 雲遊師姐慈語
◎再談談為人夫、為人妻的。如果你們是夫妻同修,但是對道的認知點是否都一樣呢?或許你的另一半認為天時緊急,要趕快衝、趕快辦,一個禮拜七天都不在家,甚至出國去了,而你是認為要先把家裡顧好,有空再去佛堂。因為認知點不同,所以起了爭執,有嗎?這時,彼此有了冰點,三天不講話、五天一大吵,都是為了「道」而吵,這不是很可笑嗎?有時你們要站在對方立場替他想想,彼此好好溝通,找出一個平衡點,這樣,你好他也好,知道嗎?有的人在道場上一場一場的辦,辦得很輝煌、很有成就,可是回到家呢?
卻拿一張冷臉給家人看,因為很累,所以回家就是要休息,不再管其它的事了,這樣也不圓滿。知道嗎?
◎夫妻本是同林鳥,相處久了就隨便,忘了要去尊重對方,口氣也開始不好,有的破口大罵,有的則大小聲喊,於是另一半就嫌你囉唆、嘮叨。是不是應該如此?甚至妳的丈夫工作不順利,太太薪水高過先生,就起了驕傲心,瞧不起自己的先生,應該如此嗎?這時的妳應該多給先生鼓勵、勸導、幫助,好讓他再站起來,是不是?另外,有先生打妻子的,是妻子不夠溫柔?不夠耐心?還是口無遮攔,一激動起來就講刺激得話傷到對方?這是不是因為妳不能冷靜下來細細思考的原因呢?
◎還有,婆媳之間最難相處對不對?你們乾道夾在中間,護哪一方都不好,如果你護了太太,把父母、兄弟姊妹趕出門了,人家會怎麼說你?人家不會說你,反而會說你的太太,娶到不孝的媳婦,讓她揹上不孝的罪名。我們得要會做人喔!有什麼事情解決不了的呢?只欠溝通嘛!大家都是來自不同環境,當然會有生活習慣上的差異,這時就是需要你去居中慢慢調和,而不是火上加油啊!
南極仙翁慈語
◎有時候天氣悶熱,心情就不好,就會影響一天所做的事,你們可以說天氣不好,我就不上班、不帶小孩、不煮飯,這樣可以嗎?做事和修道都是一樣的,都要用心。你們每個人都會教小孩寫作業時要用心,但是自己卻不用心,這樣小孩教得來嗎?先生在外面沒有回家吃飯,妳就生氣、就吵架,吵得屋頂都要掀了,這樣有女性的美德嗎?當然,做先生的也要體諒太太,她幫你扶持、照顧一個家,也應該要感到滿足了。但是現在的男人,往往對自己身邊的人、事、物不會感到滿足,畢班後踏出佛堂的門口,回到家裡就要做個好先生、好太太,讓人感覺你因修道、吃素而變得不一樣了,好不好?做人就要盡人的道,盡人道就是盡自己的責任。
濟公活佛慈語
◎夫妻同修是很好,但不要修到後來,一見面就像個仇人似的,一大堆的脾氣毛病都沒改!來佛堂是很好,但可別說我要去佛堂了,你自己煮飯吃,這樣是不對的。妳自己要是圓滿了,就能成全別人,夫妻同修就是要懂得互相讚美,並不是花言巧語,而是「愛語」;花言巧語是對妻子以外的女人說的。如此,夫妻之間的修持,才能互相扶持走到底。
◎白陽期修道是「在家出家」,你來到佛堂從點傳師、講師所講的道理中,知道了如何修持自己,知道在家如何跟兄弟姐妹和和氣氣相處,知道如何孝順父母,這些都是人道應盡的本份。
◎同樣地,我們要想想自己的環境是不是許可捨身辦道?自己的家庭要不要照顧?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天地。不要總想著:「我一天沒來佛堂,心裡就不安,就怪怪的。」你要想的是:「我今天所做的事,是不是合乎天理、合乎道?」這樣才是真的心安。修道要究其本源,道是好的,但人做出來的,並不見得就完整,這可要認得清楚啊!
◎現在夫妻同修的,更要懂得彼此珍惜。若只有夫修,或只有妻修,那都不圓滿,要能彼此感化,這是互相包容、彼此寬恕的修行功夫。怎樣才算圓滿?就是兩人一起搭配,一個人如果只能出三分力,另外一人就要助他七分力,這才叫圓滿。
◎坤道遇事時比較容易害怕,常會為一件小事就化不開,不像乾道能獨當一面。徒啊!心中遇事要堅強,雖然有時會掉眼淚,但內心要鞏固,有些事不要胡思亂想,不要別人看我們一眼,就以為別人對我們有意思,這個心要健全,所以坤道要去除「陰一點」的氣息,使陰陽能調和。
◎乾道雖有陽剛之氣,但容易苛煞別人,乾坤陰陽要合和而濟。坤道如果有太過剛之氣,就少了一份柔的氣質;乾道若過於柔,就會顯得不男不女。這相互的個性如果能調和得話,生活才會多采多姿。懂嗎?
◎其實,健康的修道家庭是不簡單的,坤道的角色很重要,一個成功者背後,往往都有一位偉大、賢德的女性,這樣的女性大半不離三從四德的涵養。何為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另外的意義是:性從天理、心從道理、身從事理。和謂四德?德、言、容、工。德:品德人格;言:講話不出惡語;容:容貌端莊與否,就可看出一個家庭的好壞;工:要做一位勤勞的媳婦,翁婆才會疼妳,家庭子女才能兼顧,所以不要忽視自己的工作。
◎婦有三種:弱婦、悍婦、賢婦。
弱婦,就是無法持家、子女不會教,子女病了也無法送醫。悍婦,就是處處想與丈夫爭輸贏,一心想做女強人。記住,不要一味去爭一口氣,愈爭,生活就愈不美滿、不和諧。夫妻要相輔相成,同步走、齊步行。賢婦,就是以研究道理來引導自己,同時脾氣毛病也能改。
◎你們口口聲聲說要來修道,說來佛堂彼此相敬如賓那才是道,但是為什麼一回到家就不能相敬如賓了呢?因為在佛堂你來我往,沒有人知道彼此的底細,沒有共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因此不知道對方的面目,還可以用一個假面具讓彼此好來好去,對不對?但是這個假面具一回到家就不管用啦,是不是啊?就原形畢露了。徒啊,能不能顛倒一下?讓你來到佛堂時原形畢露那個壞的自己,回到家才戴上那個偽善的面具,這樣會有什麼效果?不會有人這麼做對不對?因為你們每個人都是注重表面功夫的。
◎你們在修道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打扮得光鮮亮麗、整整齊齊,頭髮不是經過梳理,就是吹過、整燙過,每個人從頭到腳都煥然一新,可是呢,一回到家就蓬頭垢面、衣衫不整,是不是?在整理碗盤的時候,又大呼小叫:「怎麼XXX看完報紙也不知道隨手收 … …。」沒有任勞任怨的心,修什麼道啊?然後就乾脆說:「你幫我收一下會怎麼樣呢?」「是啊!那你自己收一下又會怎麼樣?」如果每個人互相體諒一下,不就沒事了嗎?這些都是你們的微詞,有沒有?
◎吵起來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個都有理!可是啊,得理不要不饒人,對不對?因為他有他的立場,我們有我們的立場,我們不能以自己的立場去約束別人的立場,是不是?
◎你沒有意願成家,或有意願成家,那都是其次,那是個人的事。在你成家之前,你原先的家庭能照顧得好,為師也相信,但你成家之後,另外一個新的家庭,一樣要勝任起這個責任,對不對?要結婚,就先看看你自己本身的家有沒有顧好?我們必須將現有的家庭經營好,才有資格談論經營另一個家庭,對不對?就像與父母之間能相處得祥和,父慈子孝一片快樂,接下來我們才有資格談論夫妻之間的道。
◎總之,夫妻之間要能多為對方想一想,多用一點愛心,就不會有爭執,也才能夠相敬如賓。「相敬如賓」這句話不是理論,只要你忍一忍,我讓一讓,凡事不管你有理沒理,趕快停止,一個銅板就不會響,是不是?那麼,有一方一定要站起來,當一個成熟的「大人」,等到心平氣和的時候,冷靜的來討論一下,這一點,兩個人都要有這個共知,沒有這個共知的話,就不要結合在一起,懂嗎?彼此之間要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這個切磋琢磨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只要能夠你尊重我、我尊重你,許許多多的不愉快,就可以因此而化解,是不是?
◎我們要將「道」帶到這個婚姻裡面,然後影響所有週遭的人,讓他們知道修道的婚姻是如此的好,修道人的家庭是如此的祥和。所以,我們修道要立一個模範,最簡單的,就是立一個模範家庭。只要有道親到你家去查訪,家裡隨時都乾乾淨淨、和和氣氣,隨時去都是這個樣子,那這個家庭就「有道」,對不對?這個家庭有資格談得上「修道」,對不對?
觀音菩薩慈語
◎能結為夫妻本來就是緣,今天既然修道了,就要學習把彼此當作左右手看待,若真愛到深處是無怨尤的。請問,左手拿重物,右手會不會主動來幫忙?如果夫妻之間能互相尊重,還會常常鬧糾紛嗎?為了培育好下一代,夫妻之間就要好好立起標竿了!
八仙漢鍾離慈語
◎人難免都有累世的業障,有的夫妻可以百年好合,有的卻是先生早一步離逝,另一半則百病纏身,這一切都是業障所致啊!你們不是有病的哀聲嘆氣,就是沒病的要他來修道,他不修,如此的人生怎會快樂呢?
【論語選讀∣忠信篇】 韓點傳師慈悲
(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22)
信是每個人都應持守的基本美德。在五倫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此四倫皆有血緣親屬及尊卑之關係,唯有朋友彼此之間只有道義之交,若是沒有信來維繫,則不能長久。故在社會上人與人相處,信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言而無信,又怎能互相託付依賴,尤其在上位的人,要以身作則,率先守信,一旦政權讓人民失去了信心,那麼危險就在眼前了。周書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則百事不滿也。」又云:「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所以孔子用日常所乘的車,與輗軏的關係來形容「信」的重要性。人而無信如同車無輗軏,是無法行動
【語譯】孔子曰:「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他如何立身處世。就如同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那將如何行走呢?
(六)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22)
孔子是實踐哲學家,素重躬踐實行,對人之言行,非常重視,如中庸云:「言顧行,行顧言。」方為君子。學而篇中有「敏於事而慎於言」,為政篇的「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皆是告訴我們一個君子人,若希望獲得別人的敬重和信任,言行一致是最基本的條件。而今人卻往往是大言不慚,不以為恥。和古人相差何其遠哉!此恥字,非必真不逮而後恥之,即當你欲言之時,已惟恐行有不逮。此恥字就在言不出時,已有所知矣。言出必行乃君子應遵守之信諾也。
【語譯】孔子曰:「古時候的人,話不輕易隨便出口,因為怕說了以後,自己做不到,那是恥辱啊!」
(七)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28)
忠信是德行的修養,孔子看當時有忠信這樣道德的人氏,所在皆有。然孔子不說其德性之修養較一般人優異,而特別提出其較人不同的地方,惟在好學,是他人所不能企及的。他的好學精神就如同他所說的「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如此廢寢忘食,不知老之將至的好學精神及堅強意志,才是我們所應當效法的。
所以他說資質純正,行事忠信的人處處可見,但是雖有好的天賦資質,如果不學,不求見識學問的增進,就永遠停留在原始的質樸中,所以孔子在此一方面是自謙,一方面說出學的重要性,資質不好,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改變氣質,濁使之清,懦弱使之強毅,資質好的更須要以學習來琢磨自己,提昇自己,使忠信在理性中生根發展。孔子以此勉勵世人理應好學,天下之道,以質而進,以學而成,如徒論其質而不好學,則終不足貴,一生沒沒無聞。孔子自謂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即好學之謂也。此好學是指好聖賢之學而言。
【語譯】子曰:「雖然是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天性忠信和我一樣的人,可是,不像我這樣好學罷了。
【他人之惡,不上我心】 網路文章
四十幾年前,母親未滿二十歲,隻身前往深山裡一所小學任教。 母親報到後,學校派她管財務,那是沒人願意管的爛差使,母親是菜鳥,自然就推給她了。當時學校的教務主任是當地望族,一天,主任向母親借支五百塊,說是急用。母親想要填借支單,但懾於主任的架式及自身膽怯,沒有開口。而主任也理所當然地,拿了錢就走。主任並沒有還錢,母親囁嚅地問過幾次,而主任只是裝傻。
學期末學校財務結清,當然是短缺這五百元。當時母親的薪資是五百五十元,而外公生意失敗,債主天天威逼,家裡一片愁雲慘霧。母親不敢也沒憑據要回欠款,又無法交代校方的五百塊。最後只得借貸,分好幾個月慢慢償還,幾至三餐不繼。
母親常常提及此事,要我們引以為戒,尤其在我現在初出茅廬剛踏進社會之際。我總是義憤填膺高呼:他怎麼那麼殘忍呢? 他那麼有錢,五百塊不過他的五塊、五毛,上天怎麼都沒有懲罰他呢?再思及成長過程中相類似的悶虧,甚至每每難眠。
偶然的某一天,我一個死黨因合夥而被從小相交十數年的摯友背叛,事後他告訴我一句話:「不要拿他人的罪惡來懲罰自己。」
這才恍然大悟:是啊!上天有沒有懲罰惡人,我們終究是不曉得,但我是被傷害的人,卻仍自己在傷害自己,也許早已超過原先的傷害不知凡幾了。當我把朋友的這句話告訴母親之後,她連連稱善。她說,那件往事雖然早已被歲月稀釋,但不曾真正放下,若早聽到這句話,必能早卸下幾年的負荷。【他人之惡,不上我心】惡人有錯,我們卻不要拿他人的罪惡來懲罰自己。這句話堪足以受用一生,這朋友,真是我的一句之師啊。 【仙樂飄飄】 活佛師尊慈訓
1999.02.18 台南濟德宮
修道路上甘苦和喜憂 平常心笑笑接受
難免曾經跌倒和失落 要勇敢向前走
也許無人肯聽你細訴說 在你失意徬徨的時候
任憑那狂風暴雨打枝頭 在迷霧中超越自我
陽光總在風雨後 失敗後是成功
精雕細琢更不同 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陽光總在風雨後 灑落在心坎中
活出自己的天空 這人生充滿愛的笑容
調寄:陽光總在風雨後
【李鐵拐大仙、活佛老師慈訓】
2003年歲次癸未五月二十九日 亞羅士打 同心壇
不斷的追問自己 修辦是否真誠不移
我知修道人的規矩 須做個眾人的模範
但有時無奈的自己 會無意犯錯而不知
我明白師一切的心意 而是自己有心無力
我應該常常反省自己 我應該拿出勇氣
我不斷的問 不斷的再覺悟
我知道我自己的使命 身負重任代天辦
就算辛苦也不能說聲累 就算遇考還是不放棄
所以我用盡我的全部 來告訴自己不能認輸
只有付出不求回報 心中的愛獻給大地
調寄:內疚
【編後語】 編輯小組
光陰如梭,歲月如昨,轉眼間2003年已經悄悄離去,接著而來的2004新的一年,不知各位前賢是否有新的計畫呢?這一年來,承蒙點傳師老人家慈悲領導帶動之下,菩提禪院的講師、壇主、道親們都能盡己之愿力,來達到
前人老的期許,並於2003年達成「標準道場」的神聖目標,這是一份榮耀、當然更是一份使命與任務!雖如此也不能以此滿足,更要發心再接再勵,團結一致,期待更能達到
『模範道場』的境地!
另外,一年來,要感謝許多默默為我們「感恩園」出錢出力付出的前賢們,感謝「郭韻如老師、陳姐怡君、蕭兄耀洲、柯兄金忠、陳姐淑鏡等等」等前賢的助印,「正恩義工群」的裝訂、「編輯小組」(林耀昇講師、張德酉講師、洪淑滿講師、戴兄銘昭、廖兄義中、李姐美子、李姐佳玲、江姐淑娟、江姐美華等等前賢)的排版、以及更重要的印刷部分,這也是長期都受到「許森茂壇主」(上造印刷)的免費助印,讓我們有這麼好的刊物來心靈成長,為了讓這個刊物可長可久, 且跟得上時代,我們也在正和佛堂的主機處,建置「菩提網站」(網址於收件著下方),也謝謝正和佛堂提供的網路主機,能夠讓我們放置豐富的資料,歡迎大加上來逛逛,也別忘了可以留言與大家分享心得,更歡迎使用電子信箱投稿,與大家分享您的生活或是修道辦道心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