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71(2009/08)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給可愛徒兒的一封信 《末後了》
可愛的徒兒好!當徒兒讀這一封信的時候,
為師也許離開了人間,請徒兒別見怪。
為師我提起這一枝筆來寫的時候,
心中湧現了萬般的思念、牽掛、擔心、無奈和憔悴。
徒兒啊!末後了,真的末後了,
咱們師徒有緣在白陽期相會。
咱們一起來完成 老母付託於咱們的治世使命,
來完成老祖師的鴻慈大愿,完成諸佛菩薩,
師尊和師母的三曹普渡收圓大事,
為師不可以不積極,也不敢片刻鬆懈,
所以徒兒啊!你當 發大愿,立大志,
對修道辦道這一條路要有信心,要肯定自己。
徒兒末後了,真的末後了!
縱然一路上會遭遇到許多波折、考驗,
有人、事、物和環境瞬息間的改變,
希望徒兒能守得住濟世救人的心,
那是佛心、那是悲愿,那也代表徒兒對天的誠信,
徒兒要以仁愛心,智慧劍、勇氣去面對一切,渡化自己,挽救眾生。
徒兒啊!記得末後了,真的末後了。
祝 身體健康,自性光明,團結一致,道務宏展,早日完成三曹大事,
師徒一起牽手回老母皇宮
愧師 濟公 筆於 仁善慈航 2009.7.17(農)/泰國
各位前賢大家好
這封信是老師在三天班,親自在黑板寫的信。
寫于泰國紅統府2009年9月4-6日,萬分感人,
請各位前賢加倍努力,才不讓老師失望啊。
「夫妻相處之道」座談會重點整理
正恩正蓁明德班,這次非常難得選了一個最切身,但很少提到的主題「夫妻相處之道」,為了不要太過理論化,所以採用座談方式,有人提議地點改到正蓁,可讓氣氛更溫馨~
七月三十日週五晚上,大家陸陸續續來到正蓁,夫妻檔有林耀昇講師、林金標講師、張德友講師、蔡瀚德講師、謝國峰壇主、許弘科老師,其餘還有幾位另一半不 克前來,有曾金練講師、陳素卿講師、陳怡君壇主、陳進賢壇主,還有黃金單身女郎~洪千棋講師來擔任主持人工作,她很用心設計了「另一半讓你最感動的一件 事、意見不合時如何溝通、道場家庭工作如何兼顧」這三個主題,讓大家隨意發表個人看法。
為了讓大家的記憶,回到當初戀愛的甜蜜時光,所以特別請幾位前賢談談當初戀愛的經過,這個很少在公開場合談起的話題,讓大家既害羞又有趣,似乎讓大家記憶又回到當時的幸福滋味。
接著大家各自對於三個主題發表看法,以下是重點整理:
1.夫妻來自不同家庭背景,觀念想法生活習慣必有不同,既然選擇在一起就要互相包容尊重,尤其是女方嫁入一個全新的環境,要去適應真的很辛苦,男方要付出更多的體貼與關懷。
2.夫妻就像左右手,當右手累的時候,就換左手來幫忙,左右手不會打起來的,只會一起鼓掌拍手!互相鼓勵~
3.夫妻朝夕相處是最親密的人,也不要因為這樣就缺乏耐心與該有的尊重,講話應該要委婉,別因心直口快而傷害對方而不自知,造成彼此的隔閡與怨氣,平時言談中也別吝於說「請、謝謝、對不起」,可讓夫妻關係更融洽。
4.意見不合時,要先以對方立場來思考,不要堅持己見,因為「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愛』的地方,若能感受到對方的愛,冰山都能溶解。
5.當對方犯錯或讓你不高興時,若一直不斷的指責,雙方衝突一爆即發,應謹記「事不過三」,抱怨指責三次後,就應適可而止,才不會讓關係惡化,誰能無過,既然選擇原諒,就要放下才能釋懷,人生要往前看,給彼此一個機會,就像對方跌倒,要義無反顧扶他一把,再繼續攜手向前。
6.當衝突發生時,較理性有度量的一方,要停止爭辯或離開現場,讓彼此情緒能夠冷靜下來,好好思考,或是先倒一杯開水給對方消消氣,才能避免戰火越演越烈,不可收拾!(大忌:不要在長輩或小孩面前爭吵或大聲溝通)
7.父母年邁會離我們而去,小孩長大有自己的天空,唯有夫妻是老來伴,要扶持到老,若感情不好,如何牽手一生?所以夫妻關係更需用「心」經營。
8.要像戀愛般,不時給對方一個驚喜,例如:林講師有次結婚紀念日剛好人在國外,但是陳講師在當天竟收到一束鮮花還有卡片,原來是林講師在出國前已事先交代好花店,讓收到花的陳講師驚喜萬分,感動莫名!如此用心,難怪夫妻感情如此融洽。
9.張講師也在此次活動中做了個示範,因為剛好隔天是謝姐的生日,所以事先請謝兄夫婦幫忙準備蛋糕與鮮花,保密到家,在座談會結束前突然給謝姐一個驚喜,讓大家一同祝福,給她一個最難忘的慶生會。所以平常生活中或一些重要節日,一個小小用心,將可以帶給對方大大的驚喜。
10. 特別一提,正蓁讓人感到溫馨的原因,歸功於陳姐怡君的用心,每次活動都會一早開始採買、烹煮、料理一大鍋的美食佳餚,再加上水果、餅乾等,每次看到陳姐如 此用心招待大家,就覺得特別窩心。還有此次的主持人洪講師,表現可圈可點非常稱職,越來越有大將之風,讓座談圓滿成功。
四十二品因果錄~四祖度五祖
昔日,有一人,與其妻議論曰:「我今已三十歲,意欲入山持齋修行,你意下如何?」其妻阻曰:「寬數年,等待家事作得成,去修亦未遲。」就聽妻言,三十無去修,至四十歲之時,對妻言曰:「我今年四十歲,要入山去修行,你意下如何?」
其妻又阻曰:「再寬數年,等待男女長大成人,去修亦未遲。」其人又聽妻之言,至四十歲,又無去修。至五十歲之時,又對妻言曰:「我今五十歲,意欲入山修行去,你意下如何?」其妻又阻曰:「尚寬數年,諸般事都做完成,即去修亦未遲。」其人聽妻之言,五十歲又無去修行。誰知年至五十五歲時,他妻已死了。連男女一齊死去,其後家中無人照管,至六十歲無去修行,至七十歲之時,自己來到寺中,持齋受戒。
四祖問曰:「老者到此何事?」老者答曰:「我來持齋修行。」四祖言曰:「老者,你今年多少年紀!」老者答曰:「我今年七十歲。」四祖曰:「你為何不早來,諸般事都做過了,不勞爾來修,爾自己去修罷了。」四祖就辭老者而去,老者問曰:「今叫我從何處而去?」四祖答曰:「由你自便,遇橋則止,遇水漂流。」老者聞得此言,心中嘆氣,自去投水而死。
老者一點靈魂隨水而流,投在溪邊梅樹之上,其妻轉世年登十五歲,同嫂二人往溪邊扛水。小姑看見梅樹之上,生有一粒梅子,小姑將梅子就採落來,就尊嫂食,嫂就尊姑食,姑食在腹中,扛水回來。從此有孕在身,到臨月之期,父母知覺,其實無做不切之事。怒罵女子曰:「被爾恥辱,還留爾在世敗壞我門風,爾何不早早去死。」女子被父母打趕,出門而去,無處安身。思量短見曰:「寧可受死不可受辱,忽然心中轉想,且候看分娩如何,然後來死未遲。」就走出門,行不數里,忽然腹中疼痛,暈倒在地上,產下一男兒,良久醒來,看見產下一子。
女子作偈曰:『今日無情似有形 寃家到此不分明 遍身有口難分辯 急水灘頭洗不清』
女子作偈畢,言曰:「此乃是寃家之子,留他亦無用,不免抱到溪邊,付水漂流。」乃投落溪中,順水流下,誰知此子浮水流上而來。女子忖曰:「此子後日非是凡人也,不如且抱起來撫養,候看後日事體如何。」
偈曰:『回水寄宿是何因 此子惟有老天知 母子有日重相會 鐵樹開花第五枝』
遂將此子抱起來,携在身邊養育。母子二人,盡日去求化度日,三餐並無可飽。母對其子言曰:「今日要從何處求食?」其子用手指向東方而去,果然東方求有得食。次日又問其子曰:「今要從何處求食?」其子用手指向西方而去,果然西方求有得食。一日又問其子曰:「今要從何處去求食?」其子用手指向南方而去,母不聽其子之手向去求,偏向別方求食,這日求無可食。
次日又問其子:「今日要從何處去求食?」其子用手指向北方而去,母想起今日若還不聽?再餓一日,不得已往北方,盡是山間,來到山中,看見有一座古寺,將此子放在寺中閑遊去,童子無知,將尿放在佛廳中。四祖出來看見就叱曰:「你這乞食婆,真是無禮,這是佛廳的所在,你子怎可抱在佛廳內放尿?」童子答曰:「滿都是佛,何處不與我放尿,人人都是佛,面面都是佛,他能作佛,我亦能作得佛,我亦要在此修行。」四祖言曰:「你這小小孩兒,那曉得怎麼修行?」童子曰:「七十修行嫌我老,三歲修行嫌我早。」四祖就知五祖出世,就對乞食婆言曰:「你子住在我寺中修行,你是婦人,寺中免用你,你自己放心前去,你子我自撫養成人。」婦人乃拜謝而去。
四祖將五祖取名黃梅,撫養長成之時,遂將道法傳授五祖黃梅,不覺數年之間,四祖師傅歸西天而去。有一日,其母來到山脚,鄉村地方求乞化食,這鄉村人言曰:「老婆,你今何用在此求化,你子現今在這寺中為寺主,何怕無食。」其母聞得此言,心中歡喜,就來到寺中,其子看見母親到,就設香齋菓品,請母親赴齋筵。五祖就命眾徒弟,修得一間淨房,清潔仱俐,與我母親居住。
遂將母親關在房中,斷了七日水火,其母在房中餓得腹肚苦痛,叫苦連天,好言好語求乞討飯。有一位徒弟無知,捧一碗水與他飲,誰知餓了七日不能死,五祖知是用物與他食。五祖就問眾徒弟:「今日誰人將物與我母親食,我若知道你等與他同罪。」其母再餓七日,氣絕而死。五祖即命眾徒弟,將他身屍拖過十八門頭示眾,又命眾徒弟,將頭用鑿仔琢破,眾徒弟見師傅把母親如此凌遲,眾人在此行何用,眾人就分散而去。行出寺門。
師母在半空中作偈曰:『諸徒不必退道心 吾兒為我了前因 三世罪業從此了 菩提依舊證金身』
眾徒聞得師母此偈,知是前生果報,加進修行,後來眾徒,修成了羅漢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