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57(2000/02)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真善美的人生 活佛老師慈悲
讓我們在心靈的花園裡
種一顆真種子,
瞭解人生的真諦,
找出生命的源頭。
讓我們在心靈的花園裡
種一顆善種子,
喚醒全人類純潔的本性,
修行人生的大道。
讓我們在心靈的花園裡
種一顆美種子,
淨化我們的思慮,
面向光明的人生。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板橋祝德佛堂
年終謝恩:邁向新紀元 韓點傳師慈悲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進入西元二千年,二十世紀末,過年後就是龍年,回顧今年給我們的啟示,兔年「先蹲後跳」,想想都還沒跳起喔!這一年並非漂亮的一年,辦道越來越有困難度,人的心態想法都在改變,多變的環境要辦道,需要加倍用心與努力!如何在多元化社會辦道,是活佛弟子的我們應思考的問題。
前幾天在崇仁新民先進班,問那些道親們,還記得老師嗎?還記得率性進修班與老師的承諾嗎?仙佛慈悲給班員的聖訓,帶回去有再研讀的,三次以上沒有、二次也沒有,只有區區三位看了一次,全班七十多人,就三位只各看過一次!班員不主動,帶班人員是否更應該積極去關心他們,向他們講解仙佛聖訓?相同的,我們菩提禪院,每年至少開四班法會,拿了多少、看了多少,有沒有珍惜呢?想一想問一問自己,心中感恩知恩報恩的心有多少?仙佛取我們的一顆真心而已啊!辦任何事都是一顆心,中庸:「不誠無物」,不論持家、治國、事業都一樣,下工夫還不夠,要下苦工!
修道辦道一方面在了愿了業,另一方面在報答天恩師德,可是捫心自問,報答了多少、了愿了多少?修辦不應該由點傳師講師前賢來要求,應該要自己要求,效法三千六百聖、四萬八千賢;聖賢沒什麼,只在「誠與恆」而已,孔老夫子七十歲仍不知老之將至,不將生活放首位,奮發圖強都在修心立人。所以能從心所欲而不踰矩,靠的是努力與恆心,我們凡夫更應用十倍、百倍、千萬倍的努力來達到「誠」字!否則雖為一人,卻不夠為人的資格。想想我們對社會國家付出多少、貢獻多少?歷代聖賢沒有人只為家庭,都以眾生的升降為首要責任,佛菩薩、老前人、前人都一樣,前人老年近八十歲高齡,年終謝恩完已晚上八點,還要趕到台北去,這樣的精神,我們能做到多少?十分之一就不錯了。
有鑑於此,新舊年交接時,更要思考生命價值為何、對自我成長期許有多少?每個人都有希望,必須一步一步去完成、去實現,這樣才能達到目標。否則變成虛無的失望,所以就有許多的委屈,好像天下人都對不起他,一生都過的非常不甘願,由怨生恨,怎不想一想,自己又為別人付出了多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平時不為別人,一但有事誰來幫你?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有無智慧就差在這兒,可否想過自己為生命、佛性做了什麼?佛陀誠心誠意只為眾生,活佛走路冰山雪地翻山越嶺,也為理想。
道場中成全道親,一帶就是二三十年,在這歲月中,如何讓人看到道的尊貴,自己想想身上有沒有看到道的尊貴?前人老要求2002年要達標準,二年時光來達成標準的修道人,絕對不能偽裝,早晚會被揭穿,做人一定要誠,對道對天命用真誠的心來對待一切,未來更重要的要守信,不論時光多久,想想當初對老師的承諾,做了多少?修道沒什麼,要去做,知行合一而已,格物致知要率性,修道是個人的事,跟誰都沒關係,公修公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此刻還在,也許明天就不能說話了,人人有希望,但也要有把握,希望能走向聖賢、仙佛的路,不要走到那都比人家矮半截,就像來上研究班遲到的人都低著頭,不好意思,別人看的一清二楚,何必呢?這就是我們做人要「俯仰無愧」。
做人做事也一樣,一個誠、一個信,不要用「變臉」來面對生活,永遠一個臉面對任何人,不要見人說人話,不要油腔滑調,說話五四三,真誠懇待人,話多傷心傷神,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真心修道,不要浪費時光,這一生如何運用,或是一天過一天毫無意義的人生,「吃飯、工作、睡覺也」,不要跟人家比,努力總會有收穫,用心努力不會白費,不是人才沒人用,自己要努力用心,問自己付出多少,反求諸己,有否主動找事做,就像陳自劃與曾金鍊二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主動積極自己找事做」,並且力爭上游,用心什麼都知道,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要管的事天下眾生的事、生命,不只是生命,更應是性命、佛性大事,眾生「升天或沉淪苦海」是我們的的責任,一但自己錯了,下面的人怎麼辦?一定要讓老師的聖脈延續下去,活佛老師的弟子,怎能隨便?
期望大家的這個緣,對老師的承諾,一定要實現,多渡化苦海眾生,由此岸到達彼岸,身為活佛弟子的使命感,不管自己求道多久,好好思考,未來的日子,聖業凡業都一樣圓滿,道場熱氣騰騰、蒸蒸日上,祝福大家!
棄命必死難 (有二十難之三) 證嚴法師
日常生活中,我們天天都忙忙碌碌;一般的人,你若問他:『你在忙什麼?』他會說:『為了生活而忙呀!』生,就是生活;活,就是要活命。總之,人人都很重視自己的生命;身外之物要他捨去,都已經不易了,何況要捨去身命?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二十難中有『棄命必死難』。
凡夫怎堪生離死別
明知會犧牲生命,而能然義無反顧地捨去生命,確實很難辦到。生、老、病、死,原本是很自然的事,這道理大家也都能瞭解,但是臨命終時,也都難以捨棄。在醫院常可看到第三期、第四期的癌症病患,儘管醫生已經診斷證實了病情,但是卻很難決定是否要告訴患者,甚至要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才決定是否要對病患的家屬說明病情;家屬知道以後,也常會驚天動地為之心碎,知道自己親愛的人,生命已近殘燭,家屬要隱藏自己的傷痛,還要勸慰病人...。別說是病患的家屬,就以我而言,有時看到病重的患者,或垂死的病人,我也不忍心說:『放下吧!你安心地去!』這句話誰有勇氣說呢?因為要人們放棄生命,談何容易?
行者為法忘軀成就道業
但是如果是一位虔誠的宗教家,這件事對他就不難了。過去不知有多少宗教家,為了維護自己信仰的宗教而捨棄生命。佛陀的弟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有一天到佛的面前,很虔誠地跪在佛前,請求佛陀讓他到最南端、最野蠻的區域去弘法。
佛陀對他說:『弘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要弘法必須難忍能忍,你有這分生忍、法忍的毅力嗎?』
彌多羅尼子回答說:『我既然身入佛門,就要把生命奉獻給眾生,生命都願意捨了,還有什麼生忍、法忍不能忍呢?』
佛陀說:『有這種精神很好,但是南方野蠻的人,他們根本就不講道理,你去弘法如果他們不願意接受呢?』
彌多羅尼子說:『我可以用漸近的方式,不斷地說服他們。』
佛又問道:『如果他們不但不接受,還要反抗你,那你要如何?』
回答說:『假使他們反抗,我必須忍受一切來克服。』
佛陀再問:『如果他們對你破口大罵呢?』
弟子說:『我要感激他們,因為他們只是罵我,而未打我。』『假使他們動手打你呢?』 『那我更要感謝他們,因為他們只以拳頭打我,還沒有動刀拿棍來傷害我。』
佛陀再問:『如果他們真的拿刀棍傷你呢?』
弟子回答:『我仍然要很感激他們,因為只傷到我的皮肉,沒傷到我的生命。』
佛陀更進一步地問:『如果他們刀棍不留情,把你打死呢?』
弟子依舊回答:『我還是很感恩,人生就是因為有了這個身體,才有種種的苦。我既已聽聞佛陀的教法,體會了真理,然後把這個身體奉獻給眾生,為眾生而犧牲、為法殉道而棄命,那我的生命已得到尊嚴的解脫。所以,我要感謝他們完成我的菩薩道業。』
像這樣的人才是所謂的宗教家!明知前路艱難坎坷;但他的心理早以有了準備,不管眾生對他是罵還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為了弘法利生,他毫無畏懼,甚至犧牲性命於野蠻人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蠻的眾生,完成了他的道念。『棄命必死』對於菩薩行者並不為難,因為他們的生命觀已超然,不懼一切磨難。
超越生死發揮人身功能
一般的社會大眾,有些平時看起來像是勇夫,威風凜凜,對財富名利不饜足的追求;社會若有什麼問題,他們就很敏感,帶頭起鬨示威、抗議,但遇到危險時,他們又逃之夭夭。唯有宗教家願意以和平方式捨身取義、赴湯蹈火;真正超越生命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如此。
『人生自古誰無死』,自古以來沒有任何生命能保住長生不死。醫院中末期癌症病患的眷屬恐怕病人知道病況,而病人雖心知肚明卻故意逃避,但最後還是會死啊!既然生命都有盡頭,我們為何不在這個生命的歷程中,好好發揮它的功能呢?宗教的信仰者,須有超越生死的情操,好好利用生命的功能。雖然佛陀說:『棄命必死難』,但我們應善用這段生命功能,即使是捨身為眾生也在所不惜。縱然是難,也不為難,這叫做『難能可貴』。
如何綻放心靈的蓮花 蔡長鈞教授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分享心得。首先說明如何綻放心靈的蓮花,其次再談如何利用芬芳柔軟的蓮花,激發我們的潛能,進而心想事成,讓我們每人心中所想,都能成功的一些心法。這兩個題目伴我二十年,就是靠著這些心得才能突破許許多多的困境,包括在美國前五年求學的過程當中,碰到的許多障礙:像是種族的歧視、課業的瓶頸等等,但由於抱持著一種對心靈提昇、激發潛能的信念,所以到最後才能拿到學位,心想事成。另外這幾十年來,也受到鄭校長無限的提攜,在此非常感謝鄭校長。
我最喜歡說的一個故事是:有一場戲正在上演,剛好有三個朋友坐在一起,這三個人長得有點特殊,其中一個老花眼、一個重聽、一個歪頭。這三個人看戲看到一半的時候,重聽的這個人忽然間感歎地說:「戲演得不錯,可惜音響較差,如果再大聲一點就好了。」老花眼的說:「我倒不認為,四聲道音響很好啊,可惜色彩佈置太單調了一點,再鮮豔一點就好了。」歪頭的也說了:「色彩也不錯、音響也不錯,就是戲臺居然是歪的,要是正一點就好了。」其實,從中我們知道,音響並沒有問題、色彩也挺鮮豔,而且戲臺鐵定也不會是歪的,但是因為每個人的問題,每個人心中一些僵化的毛病,所以看一件事就有不同的看法,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今天世間上為什麼會有衝突、為什麼人與人會有不和諧的現象,這完全是我們心中的執著及僵化。只要我們的心靈提昇了,如此我們看得都會一樣,我們彼此都將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我們有時自以為是,常忘了以客觀的立場分析事情,就常失去原來應有的水準。此外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拳擊選手,比賽過後一定要回去看看自己的錄影帶,因為自己不清楚自己比賽的表現如何,而底下的觀眾才是最客觀的;甚至棒球比賽、籃球比賽中選手常會有個人主義習性的出現,而忘記團體各方面智慧的表現。
(一)人生有三(ㄇㄤˊ):忙、盲、茫。
人生過程中有三(ㄇㄤˊ),就像一首歌唱的「忙、盲、茫」。人為什麼會忙?因為亡失了自己的心。你看「忙」怎麼寫,即心亡失掉了。太多的慾望、太多的事務,我們拼命追逐,然後發現同一時間有那麼多的事情,我們變得沒有主宰、沒有主見,最後亡失了自己的心,變得忙,也變成第二個盲──盲像無頭蒼蠅似的盲,最後茫然,無的放矢,落得一身可悲的下場。最後那一剎那才是重要的,我這一生應該如何付出、如何打拼,在被蓋棺論定的時候,四周的人會怎麼肯定我、怎麼評論我。比如大家會說:「哦!這個人是一個書評,如果你想問一本書的內容、精神是什麼,只要請教他就好了。」為了要達成這樣的一個人,有時間的時候就要看書,因為你有了要達成的目標,也就不會亡失。人生的真諦就是如此產生的。千萬不要像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一隻飢餓的狐狸只有感歎「空著肚子來,現在肚子又餓了。」這幾年來才知道人生真的是如此,空著來。試問那一個人是穿著衣服、帶著萬兩黃金來的?大家都是赤裸裸的來。而後在世間不停地忙、盲、茫。
為何把「柔軟」擺在首位,因為柔軟實在太重要了,只要做到這一步,那麼接下來的潔淨、端莊和清香自然就可以做到了。再舉幾個例子說,比如讚美在路邊乘涼的歐巴桑、歐吉桑,說他們看起來精神好好,結果屢試不爽,他們全部都因此而微笑起來。所以不要小看微小的一句話,那也是柔軟的表現。曾經我去拜訪一個學生,這個學生一看到我就問:「老師,你來做什麼?」我其實知道他的意思很簡單,但是這樣的言語表達很讓我措手不及,及乎有點傷害到我。等到辦完事之後,我就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如果你能修正一下剛剛所說的話『蔡老師,好高興看到你,有什麼地方我可以服務的嗎?』這樣會更好,我聽了也會非常高興,相信這對你以後上班、待人處世、應對進退方面當會有所幫助。」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表達不夠柔軟,即使是夫妻之間,都需要「水」的滋潤、需要柔軟。絕對不要疏忽一句關心的話,那怕只是短短的一句愛語,都能散發出花朵般的芬芳,如水般洗濯污濁的心靈,如陽光般帶來溫暖。
曾經有一個蘇俄的作家,在嚴寒氣溫下穿著大衣,到購物中心購物,看到一個流浪漢,同情之心油然升起,正伸手到大衣拿錢時,發現因為換了一件新大衣,身上並沒帶錢,只有信用卡,這時他立刻握住伸在半空中,彷彿準備接高飛球的那一隻流漢的手說:「先生,我今天因為某種原因沒帶錢出來,可否等我半小時,我可以回去拿更多的錢給你。」流浪漢於是流著淚說:「其實你剛剛給我的已勝過萬兩黃金,因為從小到大,從沒有人跟我握過手,從沒人叫過我先生,你剛才已經溫暖了我的心靈,尤其是在這樣寒冷的夜晚,謝謝你!」這個作家後來寫了這篇文章。可見一句溫馨的話、一個感人的小故事,都能給人帶來無限的溫暖,而不一定要有錢,有錢是買不到生命、買不到愛情的。有時我們也會因為忙著自己的事業,而疏忽了家人,報上就曾有一則報導,描述個小男孩要他父親陪他三分鐘,可是做父親的卻以工作太忙、無法分身而拒絕了,結果小男孩出去三分鐘,就被車子撞死了,真是悲哀。所以什麼是最重要的、最取急的,我們應該衡量清楚、拿捏得宜。柔軟真重要,希望大家在日常一活中儘量加一點水,把這塊心之「黏土」變得柔軟,這樣柔軟的說話也就能帶給大家歡欣喜悅了。
(二)潔淨:
做任何事,不要犯佛家所謂的五戒,也就是以戒為師,始知天下最有力量乃清淨,一念心清淨,則處處蓮花開。當達到此境地時,則君子坦蕩蕩,自己有自己的辦事原則,自己有自己的戒行。所以清淨如水一樣,澄澈、純淨、清明,這樣的一顆心可以映照一切;清淨如明月,光華、明亮、皎潔,這樣的一顆心可映照黑暗;清淨如鏡,光潔、明淨、晶瑩,這樣的一顆心可以映照一切。
我們可以發覺外在的表現像一面鏡子毫無痕跡,任何東西到鏡子面前無所遁形,並反應出它的真相,而當東西移走之後,影子消失無蹤,我們的心境也應該像這般潔淨、無染,這就是蓮花。如果在蓮花上滴些污物,洗濯過後,蓮花仍然不受感染、潔淨無瑕,這就是一種柔軟,我們的品性也應該如此才是。清淨的心是智慧的明鏡,是平靜的湖水,溫暖的明月,心清淨國土清淨,心清淨一切清淨。
(三)端莊可愛:
思無邪,梵行。如果我們的心念各方面,跟蓮花一樣可愛,不胡思亂想,沒有不正當的念頭,就是一種柔軟的行為。當我在美國接觸到雷久南博士的身心靈、琉璃世界等方面,我感覺到有了「磁場」、「念波」的觀念之後,牛頓的力學就不管用了。人、食物的能量都可以測量,像是分辨有些食物可以吃,有些食物有農藥,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知道如何維護身體健康,達到心靈快樂的境界,進而散佈出和諧的思想,非常重要。例如一個有好德行的人,會受到眾人的喜愛,因為他散佈出來的磁場、念波吸引著我們。比如一個黑社會老大,讓人一看便心生畏懼,又如王貞治,練禪練到一種境界:金雞獨立,雖然並沒有看到對方投手和捕手間的暗號,但他似乎可以由投手的眼神,知道正要投出的究竟是內角球或外角球,是因為他可以吸收、可以感應,眼睛可以傳神。這代表我們可以將磁場、念波調整如天堂,所以不是死後才到天堂,只要是懷著柔軟、潔淨的戒行,走到那裡都會快樂,因為天堂已經被帶到這裡了。
在金門當兵時,每到排長時間,我通常會講故事給士兵聽,有任何福利也盡量幫他們爭取,結果退伍之後,我那一排三十八個兵聯信給我說:自從你走後,天堂就跟著走,地獄馬上就來了。我知道在我之後接手的預官,較個人主義,時常刁難士兵,可能相較之下,我顯得比較好。天堂和地獄其實如此,當你快樂時,天堂就在眼前;如果因計較、自私、與人勾心鬥角而痛苦時,其實你就在地獄。若要知道地獄在何處,只要往醫院走一趟就分明了,地獄就在裡面。開刀、割腸、換心……,這不就是裡的刑罰嗎?因此清香的人格就是因為你佈施,人們因此感謝你,於是流芳萬世,就像佛菩薩一般,家家觀世音、家家頂禮。
(四)去習性(去無明):
達不執著,不染雜,不僵化,能出污泥而不染。例如磨豆的牛,在辛苦工作之後,主人將牠牽到樹下陰涼處休息,原來是要給牠一個廣闊空間的,沒想到這頭牛離開了狹小空間,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之後,居然繞著那顆樹自然地像磨豆一樣又磨起來了。人也是如此,常常受到長久環境的影響,以往的習性便不自覺地表現出來了。又如看3D電影時,劍一擊、水一射,觀眾常因太逼真而忙著閃劍、射水,這其實是一種假景,但我們卻以為它是真實的,而兀自執著、徘徊、放不開。世間有很多習性,而這就代表了一種黑暗無明,我們唯有點燃自己的燈,才能趕走黑暗。如何綻放心靈的蓮花,如何點燃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智慧之光就可去除我們的習性、無明,如此便快樂、逍遙自在。另外,在世間我們也有無限的潛能,要如何邁向成功呢?我們常在卡片上祝福人家心想事成,因為這句話最管用。但往往自己心中想的不成,偏偏別人想的都成,這到底輸在那裡?接下來我們就要來探討這個問題。
目前在美國好萊塢走紅的電的紅星席維斯史特龍,當初為何能成就這樣的事業?其實不簡單。第一他的英語不是很正統,而且也不是英俊小生,所以之前曾被拒絕了一千四百多次,但是他不斷地檢討、痛定思痛,在修正了一千四百多次之後,他決定寫一個適合自己的劇本,沒想到又被拒絕了四百多次,總共被拒絕了一千八百七十八次之後才被接受,最後一炮而紅,真是令人佩服。在他的電影「洛基」裡面,不斷掙扎著站起來,是因為他堅持一個信念,他認為只要我還能夠再站起來,我就有打敗對方的機會,我就有機會成功。這樣咬緊牙關的結果,潛能就激發出來了,如何成功就繫於重要技巧的運用。例如有一次在電影裡,他的朋友在拳擊場上被打死時,他突然聯想到美國國旗,這時整個潛能就表現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視覺化」,即是在潛能激發中他想到一些可以激發他潛能的畫面,於是整個鏡頭慢下來,一拳出去擊倒對方。這告訴我們「心想事成」的道理,而並非唱著軍歌裡的「勝利絕不會天上掉下來」就可以成功。英文裡也有一句話「If you can dream it,you can achieve it,if you can imagine it,you can reach it.」,如何去dream it如何imagine it就是很重要的課題了,不要老想著登上月球、火星這些遙遠的夢想,也不要想一下子背三萬個單字,應該每天背三十個單字,一步一步來,因為夢想是有它的道理、規則存在的,一定要慢慢地、一步步有計畫、有目標循漸進達成。
林肯在二十一歲的時候生意失敗,二十二歲改行從政,角逐眾議員落選,再度從商又再度失敗,二十六歲情人去世,一連串的打擊一度使他崩潰,甚至還住進了精神療養院,經過了七年,三十四歲之後再角逐聯幫眾議員又告落選,三十六歲不斷與助選員切磋之後再度落選,再經九年角逐聯邦參議員仍然落選,又過了兩年提名副總統落選,四十九整角逐聯邦參議員再告落選,最後終於在五十二歲當選美國第十六任總統。在這段心酸奮鬥的過程裡,支持他的信念是「不斷地希望成功」,因為不斷的生意失敗,參選失敗,他相信並非上帝的拒絕,而是上帝的延遲。這好像一個母親,看著自己的小孩學走路,絕不會因為小孩跌倒了而心疼,從此不讓他學走路而寧願永遠抱著他。在我們人生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是這樣學走路的。都是經歷了「跌倒再爬起來」這樣的過程。上帝在一旁看得非常清楚,因為祂知道我們要歷練的是那些,祂並非拒絕我們,而是一種延遲,祂知道在適當的時候扶我們一軋。由席維斯史特龍、林肯的故事,可以知道激發潛能的視覺化,知道只要充滿成功信念即可立於不敗之地。
還有個叫米蘭提夫的人,七歲時小兒麻痺,但是直有一個夢想,希望成為田徑選手,在田徑場上風光神氣,果然在小兒麻痺治癒之後,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得到金牌。為什麼他能成功呢?這也是一種潛能的計畫及強烈信念的發揮。他利用「言靈法」(言語靈驗),即「我一定要」代替「我想要」。比如我常和學生說,「我想要考第一名」,可是一想到其他同學都比我優秀,這個念頭一下子就沒了。「我想要」,但是後面總是跟著一大堆藉口,「我希望我的兒子好,可是他又愛打電動玩具,我想沒希望了。」類似這樣觀念,我們應該說「我一定要成功」,那麼這個不可思議的力量就表現出來了。
寓言故事小品:貪心的猴子 周斯夫.葛斯汀
在亞洲,有一種捉猴子的陷阱他們把椰子挖空,然後用繩子綁起來,接在樹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個小洞,洞裡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讓猴子空著手伸進去,而無法握著拳伸出來,於是猴子聞香而來,將牠的手伸進去抓食物,理所當然地,手便伸不出來緊握的拳頭伸不出洞口。當獵人來時,猴子驚慌失控,但就是逃不掉,並沒有任何人捉著猴子不放,相反地,牠是被自己的執著所俘虜,牠只需將手放開就能伸出來。不過,就是內心中貪的欲念所致鮮有猴子能放下。因為內心的欲望與執著,使我們一直受縛我們唯一要做的,只是將我們的雙手張開,放下自我與執著,就能逍遙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