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49(2007/10)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仙佛心曲】 調寄:歸
寂靜古剎傳暮鼓 晚霞與飛鳥為伍
蒼茫中孤舟漂浮 牧童唱曲踏歸路
微風它吹拂柳樹 村舍正籠上薄霧
流浪異鄉徒 快快回頭覺悟
貪戀虛花假景何苦
故鄉還有美麗親切古屋
遊子是否記得老中
寂靜古剎傳暮鼓 有緣人莫再耽誤
齊攜手龍華共赴
(要創造永恆幸福)
【有難,我來擔】 黃金益點傳師
他的一聲祝福
我的天職
朋友來,問我說:「妳真的決定要在尼泊爾嗎?那裡那麼苦…」
我說:「是的,就是苦我才更要去;就是苦,他們才更需要我…」
「可是,那裡有前途嗎?恐怕要被提拔為點傳師很困難喔!反而留在台灣可能還比較有機會…」
低下頭來,我笑了笑說:「替老天做一道橋粱,讓老師的愛能夠加被在他們的身上,讓那群苦難的同胞在今生得以解脫,這一世能夠得授明師一指,超脫六道輪迴,這就是老天給我的任,也就是我的天職…。」
然後,我默默的對自己說:「我的天職,就是做老師的耳朵,聽聽他們的聲音;做老師的眼睛,看看他們需要什麼;做老師的手,在他們跌倒的時候,扶他們一把;做老師的腳,認真的走,把他們從天涯海角裡找出來…。」
這就是我的天職。我的天職很美麗,真的。
他的一聲祝福
上回,回國時,見到了台北回來的四叔。
四叔是父親的結拜兄弟,排行老四,是個壇主!
看到我回來,他開懷的笑著說:「阿卿,四叔想祝福妳,祝福妳有一天可以成為點傳師。」
我笑看著他,但是,心中突然有點悵然。忍不住的在他離去前,看他的背影即將在我眼前消失的最後一剎那,我快速的飛奔到他身邊說:「四叔,我真正想要得到的祝福是,祝福我那些苦難的同胞,可以早日求道,可以了苦,祝福我們的前人、我們的前賢們在人世間,風霜的日子才不白受啊!」
四叔看著我,愣了一愣,然後,很快的,他又在嘴角勾起了一道很深的笑容,緊接著是舉起手來,使力的揮動著,頻頻的點著頭,瞇著笑眼,大聲的對我說:「好,就這樣,四叔祝福妳,祝福你們在人世間的風霜不白受啊…。」看著他瘦小的身影漸漸的在我的眼底消失,我的眼眶,不小心的溢出了一點點淚水。我心滿意足的歡喜點頭,接受他真摯的祝福。我之所以眼眶會湧出淚珠是因為感動,因為,我深深的明白著,他的一聲祝福,是代表我多少苦難同胞的得救。而我,只是代表苦難的同胞,來接受他的祝福罷了!
仙佛怎麼沒有救他
這回回來,聽說四叔死了!
怎麼會這樣呢?上回見他還活得好好的。「是癌症,從發現到過氣,不過一個多月罷了,就走了…」父親感慨的說。
父親的朋友來,聽到四叔歸空的消息,大家都覺得很惋惜,也很震驚。
「他不是求道吃素,很誠心嗎?仙佛怎麼都沒有救他…」有位叔叔疑惑的問我。
低下頭來,我有點難過,難過於可能有些人曲解了求道修道的真義。求道修道是告訴你,人生的路該怎麼走才有意義,怎麼死才了無遺憾,並不是說求道以後,人就不會生病、不會死。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呀!抬起頭來,我對叔叔說:「只要是人,有了這個肉體,都會生病,都會死。人死並不可悲,可悲的事,是否空在人間走一回?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活得有意義。人走了之後,到底給後人留下了些什麼?肉體的壽命有限,精神的壽命無窮啊…。」
那叔叔恍然大悟的笑了起來說:「說得是啊!人的一生,做了多少有意義的事,才是意味著你的壽命有多長呀…」
「這是為什麼,修道辦道要即時,歲月不待人…」我說。
承擔,才能造福更多人
忍不住,還是想要再對妳多說幾句話。
如果你立志要當一把傘,那你就要固守你當傘的職責。風來的時候,雨來的時候,豔陽凌虐的時候,都要堅強的去面對。
無論如何,千萬要記得你最初立志當一把傘的心願…為後面的人遮風擋雨。為了實現你那美麗的心願,為了讓後面的人不受風吹雨打,再痛你都要承受。樹大才能供人乘涼。我的意思是說,唯有承擔,你才能夠造福更多的人。
妳說,我修道辦道的理由很美麗,是的,所以我從未想放棄過。而你的理由當然也是美麗的啊!因為,我們正走在相同的路上,做同樣的事!所以,妳也要堅定妳的理想,而,只要你懂得去化,痛其實會幻化成甜美的蜂蜜,香醇又可口。痛,其實只是一時的佈景,它在測試你我的耐力。
修道辦道事,非常人所能為。不能為也要為!因為,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逢今已逢,今生不向此身渡,更待何時渡此身?
我們不能白來人間這一趟啊!
本文受『泰國世界日報』副刊,『大愛祈福』專刊邀稿而寫。
2001/2/7
註:感謝正和佛堂黃點傳師慈悲授權刊登,另已出版第二輯:
「流浪,為了就是與你相遇」感動人心的故事,相關出版及義賣訊息請上「正和網站,http://www.cd.org.tw 」
【論語選讀∣為政篇】韓點傳師慈悲
☆☆其他☆☆
(七)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勞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26)
此張可見孔子平日與弟子之間的情感,由三人的言志,也可體悟出三人的德業之進境。子路在未入孔門之前,是市井的遊俠,其性情是粗野剛強,孔子對他的評語是「由也喭」(先進)「野哉由也」(子路),可見他的性質一般。但是其為人重然諾,講義氣,因而他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他對朋友以義為尚,財物何必計較,皆可公諸與朋友。足彰其慷慨好義不自私的氣質。顏回的學問在孔門中算是第一位,如哀公問:「弟子熟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雍也)可見他的學問彰顯在他的德行中。孔子認為他好學是在德行中,稱其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因為他有如此德行修養,所以他的志願與子路不同。「無伐善,無施勞」是不著己能,惟備其在我,不矜己功,惟竭力為人,這就是莊子所說儒家內聖外王的功夫。故子貢稱之曰:「夫能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苟,顏回之行也。」(家語弟子行)至於孔子之志,可看出他的修養以超越伐善施勞的境界。他企望整個社會安祥和樂,使老年人安享晚年,朋友推誠而信,少年思慕懷念。韓詩外傳解釋如下:「遇長老則修弟子之義,遇等夷則修朋友之義,遇少而賤者則修告道寬裕之義。故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曠然而天地苞萬物也。如是則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由此可見孔子內在修養,已達義精仁熟的圓滿境界,而且更能將之推展於天下,也就是說因他的內省修養功夫,不但使其成為一位聖者,更有成為一位博厚的王者之象。因當時孔子無位,不能將其真實的實現在眾生身上,然就以其博大的理想,用志願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已經不是顏淵的修為力量所能企及的了。故程子曰:「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孔子之安仁,因有子路公物之心,而忘其為物。有顏淵公善之心,而忘其為善,其人格修養已有大而化之,衣被世界的聖人氣象。修為層次之不同,於此可見矣。
【語譯】顏淵和子路陪侍著孔子。孔子說:「你們何不說說自己的志願。」子路說:「我願把我的車馬、衣、裘和朋友共同享用,就是壞了,也不會有所遺憾。」顏淵說:「我願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張揚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也想聽聽夫子之志。」孔子說:「我要讓老年人得到安樂,朋友互守信實,少年人都能得到關懷。」
(八)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20)
「務義」「後獲」實乃仁者務實之理,蓋知者,乃明乎理而已。專力於民義,以盡人道之所宜。禮記禮運篇:「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是也。此人道之所宜也。當務之急也。」鬼神禮當敬之,但不可求有所諂媚邀福,蓋世衰道微則神教興。春秋時,多非禮之祀。在上者僭越無禮,在下者習於風俗,競相祈禳,而不知有所戒,終究獲罪於鬼神而不免於患。此惑之甚者也。惟知敬遠之義,則吉凶禍福皆可順而受之。一切修之在己,不做無謂之祈求,則可謂知矣。
問仁,孔子則就其淺而易知者告之,「不勞而獲」乃小人僥倖之心,若仁人君子則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凡事但求自己盡心竭力,別人不敢擔當艱難困苦的事,只要該做的就義無反顧,排除萬難,就是付出犧牲的代價,仁者也不退讓。所謂先義而後利,仁者存心如是而已。
【語譯】樊遲向孔子問,怎樣才算知?孔子說:「專心做好對人民義理所應做的事,對於鬼神尊敬而不依賴。這樣便叫做知了。」樊遲又問仁德?孔子說:「遇到艱難的事,爭先去做,能獲得私利的事,則退居人後。這樣便可以說是仁德了。」
(九)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11)
俗云:「富貴在天」。若富可求而得之,則人人皆富矣,豈有貧困之人哉。朱子曰:「設言富若可求,雖身為賤役以求之,亦在所不辭。然有命焉,非求之可得,則安於義理而已矣。何必徒取辱焉。」(集註)楊時曰:「君子非惡富貴而不求,以其在天,無可求之道也。」孔子立身處世的最大目的是在行道,只要是能不忘行道於天下,富而好禮,如子貢貨殖牟利,孔子亦並不反對。富貴本身並不是罪惡,而是可以求和不可以求之別。如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15)蓋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富者,故官愈尊而祿愈厚,求富即干祿也。孔子也常推薦弟子出仕而顯,所以孔子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這就是可求而得和不可求而得之分。前者合乎義可求,後者不合乎義,而且是不安於義強求而來的,孔子恥之。所以要人在富貴不可求時,能從吾所好,才是真正知命。此張主旨應是闡述「道德仁義」與「富貴名利」主從關係,並非孔子不讓世人追逐富貴,安於貧賤之意。慎思之。
【語譯】孔子說:「財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雖然只是執鞭的職位,我也願意做。如果是不可以求得的,那我還是篤守我之所好吧!」
(十)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泰伯6)
君子之人格操守即在於不失節,曾子在孔門弟子中,算是一個特別講究氣節的人,所以他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位仁人君子要完成自我人格,不可沒有弘毅的精神,換句話說,就是要有魄力,才能負重致遠。有魄力有氣節方可保有自我人格。託孤、寄命都是國家重任,若無臨大節而不可奪之操守者,難以致之。當君王在臨終前,鄭重地託孤於重臣,暫攝朝政,這是一件多麼沈重艱危的使命。滿朝文武虎視眈眈,怕你有欺幼主奪政權的野心。在自己而言,一朝大權在握,也將面臨利欲的誘惑,內心的掙扎,如都能節節通過,利害不移,威武不屈,面臨生死榮辱之大節而不移其心者,此非有才德智具備的仁人君子,熟能致之。伊尹之於太甲,周公之於成王是也。
【語譯】曾子說:「一個大臣,國君臨終將幼君託付給他,又把國家之政事交給他,遇到存亡生死的關係,也不會改變志節心意,這是個君子嗎?是位君子。」
【王鳳儀嘉言錄】○佛是人成的,今天不求人道,先求佛道,真是捨近求遠。我是從扛活(傭工)上得的道,人都輕視我。有一年某人士向我說禪機語:“芥子能藏須彌山”我說:“是我”。他說:“請解釋”,我說:“我這個人活在世上,真象一粒芥子那么藐小,可是我的心裏藏著佛國、天堂、苦海、地獄,四個大世界。不正是說我嗎?”
○八德是八個門,都能進入佛國。不過人應當從哪個門進,就由哪個門進,這就是“素位而行”的意思。我是由忠、孝兩個門進來的,給人放牛、扛活全部抱定一個“忠”字;對老人抱定一個“孝”字,這是我敢自信的。
○人不得道是由於性、心、身未能合一。身子做事,心裏想別的,是心和身不合一;遇著逆境受不了,生氣上火,是性和心不合一。必須三合一,才能得道。要想成佛,還得四大界合一。今人只用心念佛,身口與佛相違,怎能成佛呢?
○我早年勸世,不敢帶書,怕人問我是什么教?我遇著什么教就是什么教。那年我到朝陽基督教會,有人問我是什么教?我說沒教。他把我好損(諷刺譏笑)說:“你沒教還沒父母教嗎?”其實理是一個,人若不真也難成道。
第四節 天道
○人做事要先聽聽天的口氣,人贊成的就合天心,人反對的,便違天意,誰說天不會說話。
○做事不可虧人,虧人就是虧天;做事不可欺人,欺人就是欺天;做事不可疑人,疑人就是疑天。你不信天,天就不保佑你。
○想見天心先看人的心,想聞天言先聽人的話,想知天意先察人的意,人就是天。
○人就是天,所以說話要憑天理,做事要順人心。人若抱屈就是怨天,人若循私就是違天,人若養性就是事天,這叫天人一致。
○小人做事好欺天,因為他背著人,唯恐人知,終歸瞞不了人,就是瞞不了天。欺不了心,就是欺不了地。
○如果有一個忤逆不孝的兒子,打他自己的爹媽,並沒有打別人的爹媽,可是人都恨他,這正是天恨他。再如有一孝子,孝順自己的爹媽,並沒有孝順別人的爹媽,可是人全敬他,這是天敬他。
○罵人的人,打人的人,人必定不願意他。被罵的人,被打的人,人一定可憐他。這正是天心發見處。
○人和天是通著的,合乎人道就合天道。順天天就應,逆天就降災。若以為天道不可靠,是不知天。
○以天命為主的是對天算帳,人若信天,天絕不負人。若是信不著人,就是信不著天。你不信人,人也不信你。
○我的道就是人的道,信著人就是信著天了。人要能對天辦事,對天說話,對天算帳,照天理去行事,才合天道。
○你要學好,人就要管你,不是人管你,是天管你。學道的人要注意,天要管你,你可不要生氣呀!
○人得天道,才能享天福。天道雖遠,知天很難,可是縮回來,知性是最近的路。性中有天,命就是人。知人、知性就知天,何必遠求呢?人為什么要研究天呢?因為與天道不合,離開天了,不是任性,就是怨人,所以才招災長病。
○道生天地,天地生人,人得天地的靈,是天地的代表。天不說話,人能說話;地不能做,人能創造。我說天地就是我,也就是道。萬物都是我的,也不是我的。人和天地一般大,要能以天地為心,就和天地是一體,才能和天地相通,所謂“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人被物欲所蔽,才以為天地不通,所以禍來了不知道,德來了嚇一跳。
○性是天的道,誠是天的心。盡性就是事天,盡一分性,就知一分天;誠一分意,就知一分心,就長一分天理,就除一分人欲;盡性盡到極點,就和天是一體啦!
○人能得著天道,就算和天“接碴” (接靈)了,知進知退,沒挂沒礙,才能“無入而不自得”,與天地同體。
○人本來和天地是一體,有不明白的事,只要向天去求,沒有得不到的。有不如意的事,或是含冤莫伸,只要向天說出,也自然了卻。
【南屏濟公白話訓】
有好名聲,不如有好德性。
講很多話,表現得很厲害、很能幹,但是為師覺得不如把你的才蓽蘊藏起來。「曖曖內含光」,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但是裡面很有內涵,這種人才是不得了。
這很重要,聽說你們都很喜歡維他命。現在的人吃很多營養食物,吃很多藥物,養身不如養心、養性,把你的性情調得柔和,就沒有病。有病都是因為愛使性子、愛耍脾氣惹出來的。所以藥物的滋養不如怡情悅性,把性情練得柔和了,每天歡歡喜喜、平心靜氣、心平氣和,自然身體就會好。這很簡單,自己慢慢去體會其中的道理。
我們現在拜誰為祖師啊?︵彌勒佛︶祂儈很慈悲賜給我們福氣,怎麼樣的人才會得到佛的加被?才能夠得到佛的賜福?就是我們每天要感謝天地,感謝每一個遇到的人,心中還要和氣,然後呢?笑咪咪生活,自然就會很歡喜、很愜意。不是上天不疼愛我們,有時候是我們不樂意接受上天疼愛,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願不願意去接受,願不願意打開心胸。有的人說陽光為什麼不照我?你每天都把窗簾拉上、窗戶關上,陽光要怎麼樣進來?要把你的心胸打開來。
「謙卑是我的姿態」,你們的姿態有沒有高高在上啊?「明理是我的風采」,好人才的守則,很簡單,只要注意都會。「學習包容與忍耐」「沒有習慣情緒壞」。有的人說你怎麼搞的?習慣性啊!稍微遇到事情,情緒就很差!常常情緒不好、情緒很差、心情不佳的人,多出去走一走,不要把自己悶在家裡,每天對著那四四方方的東西;除了工作,不要把所有的時間都掛在電腦前面、掛在電視機前面,多出去接近大自然,接受陽光,身體才會好,心情才會愉快,才會變開朗。
「找人好處我最愛」,你們有沒有去找別人好處?還是說找人壞處,我更愛?我們要學習去看人家的好處,多去讚美人家。你們在家裡,會不會去看家裡人的好處?你都怎麼讚美你的牽手、你的老伴?一句「老伴你真好!」有時候是盡在不言中,無聲勝有聲,心心相印,心裡知道就好了。其實有時候,人跟人之間互相信任之外,我們該講好話的時候,就要講好話,不要每次都用罵的,對小孩也是,對另一半也是,不要什麼事情,口氣都很壞。我們要學會去找人好處、看人家優點,學習讓自己過得更好,也讓跟你在一起的人,覺得跟你相處的時候,如沐春風好舒服;而不是跟你在一起,好像冬天下雪又颳風,凍死人了,凍得人家都不敢跟你相處,不喜歡跟你在一起,那就很糟糕。「認己不是非大呆」,自己有不對就要承認。
【失誤的行程】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要高中畢業了,他想要一輛新車作為畢業禮物,而他的父親也不厭其煩地帶他跑了很多家車行。畢業典禮完了,一家人回到家中,他心中期望著他家門口會停著那輛他最喜歡的新車,沒想到,一回到家什麼跡象也沒有,只有他爸爸笑咪咪地從書房捧出一本燙金的聖經,對他說:「兒子啊,老爸真高興你畢業了…!」這時,一股幾乎是來自地獄裡的怒氣充塞了這個兒子,他沒想到,自己所敬愛的父親會是如此無聊又無恥的混帳東西。他二話不說,掉轉了頭就往外走,一走就是三十幾年。
在他父親的喪禮上,這個兒子終於回來了,他看著那個「混帳老頭」下了喪,扶著也傷心的母親回到了家中,當他走進他昔日的房間裡,也看他兒時所有的一切都沒有變,只是,在他的書桌上,躺著一本聖經,那本令他徹底失望的「畢業禮物」,這時,他對老爸的情緒是複雜的,但往日的怒火,畢竟已消殆了許多。也坐下來。開始翻著他三十多年前拒絕的「禮物」,也看到聖經的內頁有著父親的筆跡;「給我心愛的兒子,湯米,願你如鷹展翅上騰,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他又翻過一頁,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張發黃了的支票,那票額,正是當初他看中的一部車子的價錢。而那日期,正是他高中畢業的日期,湯米的驚訝,是難以用文字形容的。他的悔意,也是無法用任何行為來減輕的。只是當時那份年輕的愚思,使他失去了那一生最寶貴的父子親情,而最奇怪的是漫長的三十幾年中,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判斷可能是錯誤的,失望的憤怒使他相信了一個致命的謊言:那個愛他十八年的父親,會在一夜之間變成可怕的惡魔!
湯米不是唯一陷在這陷阱中的人,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少次,是用了一個小小的「失誤」,而鑄成了一生無法彌補的大錯呢?聖經中的「罪」這個字,原意即是「未中標的」的意思,殺人搶劫固然是罪,但那畢竟是少數人犯的錯誤。然而,我們這些「正常人」、「模範公民」並非就是與罪無關了,因為我們太容易犯下各種「小小」的「失誤」,但是,每一個失誤所能造成的後果,卻是難以追回的,因為,「失誤」的「行程」,走得比光速還要快。(此篇文篇轉載自「把這份情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