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23(1997/04)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
歷史舞臺弄英雄 活佛老師慈悲
* * * *
風流雲散人世遷 生死笑啼盡如煙
* * * *
雙拳掌古今 仍得放手
雙肩挑風月 還需見歇休
觀蝶蜂競忙 鷸蚌相持 終歸網羅
冷眼戲破幾般塵境世態
日月猶如籠中鳥 乾坤還同水上漚
盈虛本有數 月亦有圓缺 沼荷皆逢秋
秦庭成史跡 靈均投汨羅 比干空遺恨
傅燮悲坎坷 文王姜里囚 李陵從此去
壯志不回頭 瀟瀟易水寒 吳江多風波
項羽淚空流 神算有孔明 如今荒坵中
唉!
細數古今事 滄桑漫煙蘿 種種機關誰識透
燈前殞命看飛蛾 朝暮蜉蝣送春秋
各事何須揪捽 人生且舒眉
放眼觀來 歷史背景 社會環境已遷流
聰明的你啊!切莫 自 消 磨 !
師 尊 心 語
為師知道你們都是刻苦耐勞的人,你們修道、辦道都遇到無計其數的挫折,雖然人家不了解你,但是你的心與老師常相左右,老師會聽聽你們訴心語;人家不了解你,你只要想著老師在你左右。你們縱然有滿腹的怒氣,但不要發出來,要把他沖淡,因為,有老師的存在!
不要求安逸,逆境才是修道的好境地。順境要小心堤防,順境流走了多少大根氣,帶走了多少大佛祖。所以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師要說:「修道成於憂患,敗於安逸。」不要生活於安樂裡,要鞭策自己!人心善變,人非聖賢,熟能無過?現在都不錯,將來不敢保證。故在一起要互相勉勵,對於道場,對於後學應盡心,同輩有錯,應以坦率誠懇的心來忠告,不能不管他,否則不夠朋友。
要開展道務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就夠了,也要有上階層的人,也要有下階層的人,也要有引師,更要有保師,還得要有點傳師、講師,更要有一些願意做無畏施的人,所以螺絲雖小,一台機器如果沒有這些螺絲能不能動呢?所以縱然處下位,你亦要看重自己。
明師一指印證篇:點開正門 活佛老師慈悲
佛有三不渡:「無緣者不渡、無信者不渡、無愿者不渡。」其中一條無愿不渡,為什麼?因你來佛堂是藉著引保師的因緣帶你來,並憑著你本身所發的愿力,藉著點傳師的手指點你生死之路。你若只在門外徘徊不進去,如此能安?能見嗎?不能安就不能見到父母。所以明師一指,就是告訴你本來面目從這裡下手,除此之外,你還得進去尋找。誰在思想?誰在做?誰去發覺?我是誰?若是你
不能明白你自己,就是行屍走肉。
所以點你們正門,又叫你們發愿,愿者原來的心,也就是叫你發原好來的心:「良知、良能」,才有所謂的十條大愿。立愿非是詛咒,也不是為點傳師或引保師而發的,是為你自己而發的。你有宏願,才有力量。因為你誠心抱守,十條大愿歸於一,只有一條而已。誠心抱守,想進門是要非常至誠虛心呢?還是巧偽呢?如果你是至誠抱守,那就是你的本心,你的道心所發,終究必有所成。
大學首章講義 韓點傳師慈悲
大學之道
大學者即大人之學也,所學者就是修齊治平之大道理,是有體有用,體用間賅的。學者必須先明其體,後達其用。明德體也,親民用也,止於至善體用達其極致也。
孔子易繫辭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陽明曰:「大人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也,其視天下為一家,中國猶一人也。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也。」學記云:「古之教者家有塾、黨友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力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由是可知,大學是盡人合天、內聖外王之實學也。
在明明德
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德者天之理,而人得之曰德。在天曰命、在人曰性、率性曰道。五常具於人,其性得諸天,其道得諸己,因其全具天地之氣以為形,而全得天地之理以為性,所謂氣者何也?即陰陽五行之氣也;所謂理者何也?即健順仁義理智之理也。理即氣之所性,氣即理之所秉,而人自降生之初,所稟氣質有厚薄清濁之殊,以後因環境習俗,有善惡是非之異,為物慾所蔽,而德因之以不明,非學無以復其初,學之要訣,在明而又明,不息其功,人慾淨盡,天理流行,內外兼修,動靜交養,以化其氣質之偏,去其物慾之蔽,盡人合天,以全虛靈本性,至誠不息,如湯王曰:「日新又新。」,文王曰:「緝熙敬之,純亦不已。」此之謂明明德。
在親民
帝堯曰:「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康誥曰:「作新民。」皆以親近人民。明明德是內修靜存以明其體,親民是外修動察以達其用。因民皆同此性同此德,但氣拘物蔽、習染所致,而不能明此德。聖賢以道覺民,先覺覺後覺,使民知有此明德,變化其氣質,洗滌其習俗,而新其德,因其德本自有之,如物之舊而新之而已矣。
陽明曰:「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親我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後我之仁,實與吾之父,人之父、天下人之父,而為一體矣。實為之一體而後孝之明德始明矣。而後兄弟、君臣、夫婦、朋友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我一體之仁,吾之明德始無不明,而真能與萬物為一體,就是親民,親民而德易進,從明明德到親民,了無間斷。」因明德之明,是自覺與不自覺本質上的分別,任何一個人,只要能當下內省,時時內省,都有能突破氣質拘蔽的限制。因此覺人之道,非去改制他人,為他人安排一切,而是先覺者一方面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另一方面,以其道教化於民,以啟發每一個人的自覺,使其自己克除物障,不斷更新自我的德行,顯發出自己天賦光明的自性。換言之,就是在自己一己之明德的基礎上,使民眾不斷的自我更新,自明其明德,這就是親民。
在止於至善
至善者性也。在人生中,即天人合德之處,元性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收已放之心,入虛靈之舍,止其所而不動,則心存而性可養。書曰:「允執厥中。」易曰:「洗心退藏於密。」皆是此義。故曰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
陽明曰:「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現,此乃明德之本體,即所謂良知者也。至善之發現,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隨感而應,變動不居,而莫不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則之極,而不容少有擬議增損於其間也;少有擬議增損於其間,則是思意小智,而非至善之為矣。故止至善之於明德親民也,猶如規矩之於方圓也,尺度之於長短,故方圓而不止於規矩,爽其則也;長短而不止於尺度,乖其劑也;明明德親民而不止於至善,亡其本矣。故止於至善,以親民而明其德,是之謂大人之學。」
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此三者有一種本末始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明德止於至善,就是明明德之事,必定推致到親民而後為功,親民之止於至善,就是親民之功,必當以明明德為基礎;也就是說,止於至善,實統明明德與親民為一。故此,這三語合為大學之綱領,而非大學之三綱領也。
樂觀的人生(其二)
上期我們所探討的是悲觀的人生,接下來為各位前賢介紹樂觀的人,他對人生的看法又是如何。
在很久以前,人類要誕生了,本來只有三十年的壽命,但人類也很滿足,只是心想:如果能再為別人服務一段時間,那是更好不過了。人類這麼一想,菩薩知道了,就對人類說:「你真的想多為別人服務嗎?」人類就說:「是的!三十歲對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可是心想如果我能有更多的時間為別人服務,那是更好不過了。」菩薩一聽感動的說:「你既然有為別人服務的精神,那我就賜給你十五歲吧!」人類一聽很高興,連忙向菩薩謝恩,並說:「我一定要用這十五年好好為別人服務。」
天人看到菩薩與人類的交談,知道人類也有菩薩的心腸,於是也對人類說:「我也賜給你十五年美滿幸福的日子。」人類一聽心裡很高興的接受。
仙人看到這一幕,心想天人的壽命是享福的,人類一但接受了這享福的壽命,說不定會把靈性慧命也享盡了,來生就無福可享。於是也賜給人類十五年清心寡欲修行的壽命,人類也欣然的接受了。從此以後,人類的年齡就從三十歲變成七十五歲了。
現在想想這個故事也滿有道理的,人生三十歲以前是學習的階段,三十歲至四十五歲是工作服務他人的階段,等到四十五歲經濟基礎已經穩定了,家庭方面兒女也已經長大了,所以這段時間是人生最美滿幸福的時光。六十歲後是仙人賜予的時間,因此人們必須把握這些時光,清心寡慾、修心養性,為自己的靈性慧命、來世福報而努力修持。
看了悲觀的人與樂觀的人,他們接受相同的時光,做了相同的事,但所呈現是全然不同的人生,所以:「人生是苦是樂,全由自己心念作主!」生活難免有苦有樂,端看自己的想法了。比如說:一位農夫拿著鋤頭,在炎熱的太陽下工作,對他來說的確辛苦;但對於一位大學教授,也是拿著鋤頭,但他卻覺得是一種閒情逸致!另一個例子:搬著很重的貨物,對一個工人來說是辛苦的,但對一個舉重選手來說,搬不夠重他才更痛苦!這都在告訴我們,任何事情是苦是樂,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罷了!
歡喜迎接『正恩日』的到來 臺中區推動組
號外!期待已久、令人振奮的正恩日總算開鑼了!
本年度臺中區正恩佛堂在韓點傳師慈悲領導下,給于後學們較大的學習活動空間,於是在大家的深謀遠慮規劃下,共同設計了多元化、新世紀的『正恩日』活動,以下就為您介紹詳細的內容吧!
一、緣起:
您是否很久沒到戶外走走?許久沒運動了?也許太久沒好好與家人一同出遊?就算想出遊也不知道去哪裡?我們專為您精心規劃了兼具運動、休閒、親子同樂、聯誼等等,屬於每位前賢的『正恩日』活動,期盼您全家福一起來參加!
二、詳細情形:
⊙名稱:正恩日
⊙主旨:運動、休閒、聯誼、親子同樂。
⊙時間: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早上九時至十二時。(首次四月六日)
⊙地點:臺中高工運動場(依活動性質會有變動)。
⊙內容:1.球類:壘球、排球、籃球、槌球..。
2.趣味遊戲:童玩(滾鐵圈、套圈圈、扯鈴..)。
⊙附註:活動時間是固定的,希望想參加的前賢別忘了把這個重要的活動記在行事曆上喔!錯過機會只能後悔。活動內容偶而會有郊遊或露營的方式,當然最重要的是需要您的熱情參予了。
三、後記:
這麼難得的活動,相信您一定迫不急待想要參加吧!也希望各位前賢帶著全家人一同來,不但可運動,又可拉近親子與道親的距離,又可休閒不用到風景區人擠人、也不用花大把不必要的銀子。希望為您的正恩日,能讓您受益良多,咱們就在第一次正恩日:四月六日早上九時正,臺中高工見了。更歡迎彰化、花壇、員林的前賢共同蒞臨指導與同樂。
健康的飲食之道 希健
有句話說:「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包你身體好!」西方也有句相似的話「早餐要吃的像國王,午餐要吃的像貴族,晚餐則要吃的像貧民。」不同的比喻,確有相同的道理。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要吃得均衡,才能讓我們有一個均衡的身心能量,所以要吃的像國王一樣多樣且均衡;到了中午,因為經過了一個早上的工作,身體需要更多的能量補充,所以這個時候需要吃飽,以補早上不足及下午的能量,所以要像古代貴族一樣能吃得飽;到了晚上,一般人均不再工作,所需能量也少,因此不適合吃太多,尤其在睡覺前三小時最好不要進食,因為睡覺時,若腹中有食物,則胃仍需運作消化,造成人雖休息,內臟卻還在工作,所以早上醒來會覺得很累。因此,晚上要吃的像貧民一樣,自有他的道理。只是看看現在的人,飲食習慣與健康的飲食之道完全相反,造成吃得餐餐美味,卻健康不在,值得你我省思了。
除了飲食習慣之外,另外要注意的事項:容易消化的食物宜先食用(以免造成消化阻塞);湯類宜在飯前飲用(以免沖淡胃的消化液);植物性食物要多吃(動物性食物為酸性有毒素不易消化,故不適合人食用);油類不宜高溫使用(高溫會產生致癌毒素)。另外,姜淑惠醫師也強調:「飲食習慣除了要素食外,更要生食(生菜),再加上偶而的斷食會更好。」她更鼓勵大家自己種芽菜,因為生食才能真正排除身體的毒素,而且不要吃油炸、飲料等垃圾食品。
用餐後也要注意以下五點事項:
一、飯後計抽煙:別以為「飯後一根煙,快樂似神仙」是真理,這句話千萬信不得。香煙原本非良好的嗜品,尤其是飯後吸煙,其中所含的菸鹼素尼古丁,更將影響你的胃液分泌。好在我們修行者是不抽菸的。
二、飯後忌散步:多數人均認為散步有助於消化,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根據醫學家研究結果當胃容量達於飽和點時,即不應做任何運動,否則將造成胃下垂的後果。因此,飯後散步豈不適得其反?而最適合的辦法是靜坐三十分鐘,然後再散步,才可幫助消化。
三、飯後忌濃茶:濃茶的茶質中含有咖啡因,遇酸類就中和。如果飯後飲濃茶,則胃的分泌被胃酸所中和,便失去消化的能力了。所以飯後有喝濃茶習慣的人,可要改為清淡一點的茶了。
四、飯後忌思慮:飯後思慮會將血液集中至大腦,而自胃中分散,會導致消化不良。所以,飯後亦不適合做思考或做功課等,太用大腦的工作。
五、飯後忌發怒:發怒會產生毒素,更會壓迫內臟,因而導致消化不良。
總之,除了上述五項外,平常應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不論有多少煩惱,最好飯後能靜坐觀賞
一些輕鬆的書籍,或聽聽輕音樂,這樣無形中會促進胃的消化能力。
殺業果報紀實 劉勳岳
一般人總認為雞鴨鵝牛魚等動物,是吾人平日菜餚,宰殺牠們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根本不把它放在心上,殊不知殺業過重,所產生的惡報非比尋常,屆時再求神尋醫,悔之晚矣!
記得以前看到報紙登過,在臺中市中華路二段處,有一對夫妻每天背著其兩個正在國中國小就讀的男孩,到處求醫,花盡他們所有的錢財,幾乎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其小孩病況毫無起色,兩個小孩都得了同一種病症:肌肉四肢萎縮,不能站立、更不能走路,整天兄弟只能縮在屋子一角,。由於媒體刊登,許多善心人士前往慰問,我因一時好奇與悲憫心流露,想一探究竟,且住處到那兒很近,不一會兒騎著腳踏車到了該處,進入屋子一瞧,確實如報上所刊登,而後問其父母的職業,得知在中華路夜市設攤,做鵝大王的宰殺生意,冥冥中似乎在告訴他,由於殺生太多了,冤魂討報,因果業病因而降臨,..。
幾年後搬家至中壢新生路,有一天黃昏在附近見一富豪門戶,裡面有一美麗少婦推了一台嬰兒車,車內坐了一位小女孩,約五六歲光景,皮膚白細,嘴邊流著口水,面似公雞,看起來就是軟骨症。起初沒注意,忽然看見其門口停一輛大卡車,車上滿載著肉雞,旁邊並設有脫毛設備,因而有此感悟:此巨宅乃殺業所賺之錢,雞魂討報而生一軟骨小孩來討債,折磨父母終生。
要知道諸業中,殺業為最!畜牲乃是前世不修善、造惡業、不相信因果,今生投生輪迴,受無量苦報,當苦報未盡,人類殺而食之,讓牠感到肉體苦痛與心靈的恐懼,因而無法超生轉世,所以牠要來討報,即所謂的現世報!所以,現在天災人禍越來越多,並非沒有原因,乃是萬物之靈的人類,貪於口腹之欲而殺生所致,就如聖哲所說:「百千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另一則:「堂上打鼓打公皮,鍋內煎煮是姑姨,..今日不笑待何時。」
因此奉勸世人盡量減少肉食,因為依照輪迴與因緣果報看來,那些在我們身旁的動物,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累世的眷屬或朋友來轉世,他們因造下惡業而投胎畜牲道已經非常痛苦,若我們又殺、吃他,那樣的痛苦實非我們能感受,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怎可如此狠心食其肉?反而更要慈悲地對待牠們,以讓其安心投胎轉世..所以,不管我們是否已清口如素,一定不要殺生!發揮我們的慈悲心,不只是要保護野生動物,更要保護家禽,家禽與我們的因緣更近。另一方面,對生命的珍惜,甚至小至一隻昆蟲、一隻螞蟻,牠也是跟我們一樣貪生怕死的啊!不是嗎?願共同來營造一個所有眾生都生活在少恐懼、受尊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