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32(2006/05)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世間五種保障】 活佛師尊慈訓
★世間五種「不能」保障:
錢財珠寶不能保障,因為盜賊可偷
聲望地位不能保障,因為仇敵可敗
眷屬親友不能保障,因為此心可變
病苦老死不能保障,因為肉身可壞
命運劫數不能保障,因為業力可隨
☆世間五種「能夠」保障:
積善福德能夠保障,因為功果可存。
持戒忍辱能夠保障,因為禍害可遠。
行道濟世能夠保障,因為大德可化。
智慧佈施能夠保障,因為內財可蓄。
修身養性能夠保障,因為聖賢可成。
【外祖父的喜悅】 蘇山塔 尼泊爾 Jan 25, 2006
當我二十歲的時候, 外祖父就過世了。在世時,他很喜歡我為他煮的奶茶。我們倆一起喝著奶茶,有說有笑地很是快樂。在2003年, 當我尚未求道時,有一晚,我夢見他站在空中的一條很細的繩子上。 他告訴我說,因為沒有祭品的緣故,他又飢又渴。因為我母親是他唯一的孩子,如果我的父母親不幫他準備祭品的話,是不會有人去做這件事的。我將這個夢告訴了父母親。從那時起,父母親在外祖父忌日的那ㄧ天就會備妥祭品來祭祀他。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夢見過外祖父了。
求道以後,我常常去佛堂幫忙,也帶堂兄弟去求道並學習佛規禮節。由於我會說英文以及尼泊爾文,所以有幾回跟著台灣的點傳師及講師到較偏遠的鄉下去辦道,幫忙翻譯。每次看見有那麼多人求道及了解道之尊貴時,我的內心總是充滿著法喜。於是我下定決心要幫助更多人求道,讓他們也沐浴在道的法喜中。
除了英文和尼泊爾文之外,我還會說印度文。2005年的十二月,佛堂問我是否可以去印度幫忙翻譯,我立刻答應了下來,也很感謝曾經理給我這麼好的一個行功了愿的機會。我們拜訪了許多的家庭, 去了不少的公園及公眾場所及參加一些活動以廣結善緣。此外,中醫義診也是結緣及辦道的一個很好的助緣。很多的人在義診之後求了道,不僅肉體得到了治療,靈性也獲得了解救。他們求道後,我們就邀他們參加法會以更了解道。
法會是在2006年的元月二十二日。對新求道的印度道親而言, 那真是個美好的一天。那天我雖然很忙,但卻非常的充實、快樂。我非常高興能為濟公活佛老師做些事情,幫忙傳道。
法會隔天,也就是2006年元月二十三日那晚,我作了一個美好的夢。雖然參加元月二十二日法會的班員只有二十四位,但是他們過世的祖先,甚至辦事人員的祖先也來到了法會的現場,其中還包括了我的外祖父。這些亡靈的數目有班員數目的兩三倍之多。他們全都跪在半空中,仔細地聆聽著法會的課程。每個人手裡都拿著一朵白蓮花。有的蓮花正盛開著,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卻已枯萎了。為甚麼會這樣子呢?正盛開著的表示其子孫或親戚修道很誠心並常常幫忙佛堂及辦道之事,含苞待放的表示其子孫雖修道誠心,但很少幫忙佛事及辦道。蓮花已枯萎的表示其子孫雖有求道但卻從不去幫忙佛堂及辦道事宜。
吃中餐時,那些班員的祖先也都很喜悅的在享用著食物。佛堂裡所有的食物都有仙佛菩薩之加被,閃閃發光。法會結束後,這些班員的祖先一個一個的走向前來擁抱著我,表達了他們的感謝之意。 透過我的翻譯,他們的子孫才能求道及清楚地了解道是甚麼及求道的寶貴。最後ㄧ位來擁抱我的人就是我的外祖父。
外祖父告訴我,到目前為止,我一共參加過了六次的法會。第一次的法會時,他並沒有收到甚麼功德,因為那一次我是班員,只是坐在佛堂裏聽課聽了兩天,但也因為我參加了法會,所以外祖父才得以來到法會現場一起聽課。但是,從第二場法會起,我就開始當辦事人員,幫忙接待,清理佛堂,翻譯,成全新道親,外祖父也因而開始收到了功德。這次在印度的法會是第六次。我從加德滿都坐了兩天兩夜的公車來到印度德里的涵德佛堂。兩個月來,每天跟著台灣的講師一起出外渡人、家訪、成全道親,將講師所說的每一句話翻譯成印度文,道親們都很感動,我也法喜充滿。由於我持續的一直在佛堂及法會中幫忙,他也一直得到了功德的迴向。他鼓勵我在將來務必要繼續地幫上天幫佛堂辦事,行功立德,以利益更多的眾生及其九玄七祖們。
活佛師尊交代事項
◎每一個人,都是仙佛菩薩倒裝降世,不要隨便去傷害一個人,你傷害任何一個人,在因果上來講,你就是傷害你自己;在實際上來講,傷害一個人,就是傷害一位菩薩;你批評一個人,就是批評一位仙佛。我們記得這輩子來修道辦道、累積功德,為的就是日後怎麼樣?我們能夠復歸本位,甚至加功晉爵,最後成就的就是你自己,所以修道辦道要注意喔!仙佛菩薩隨時護持著我們,仙佛菩薩也一定隨時在考察著我們,所以自己的行為心念都要很謹慎小心,任何不合人情,違背良心的事,不敢去做、也不肯去做,聽懂話嗎?︹懂︺
◎我們要認清楚,這個肉體是短暫、無常,不要將你一生的精力,用來追求名、求利、求己安樂,﹁愿不能了,難把鄉還。﹂,我們要時常惦念著,眾生是不是能脫離苦海?眾生是不是能夠超生了死?每天渡人求道、成全人明白道理,唉呀!忙得忘了吃飯、忘了睡覺,可是心裡好踏實、好快樂,是不是?這時候你的心,就是天心、就是佛心、就是慈悲心,你就是在世的活佛,天堂不是死了才去,當下就是,聽懂話嗎?如果你做了某些事情,覺得吃飯也不香、睡覺也不安穩,唉呀!整個心很不踏實,更沒有任何快樂可言,那自己就要去反省,我是哪裡做錯了?要去懺悔,要快點去改,懺悔過了,就不能再犯,聽懂話嗎?
◎有道的地方,一定蓬勃發展、欣欣向榮;有道之事,一定受天地護持、鬼神助化;有道的人,一定很慈悲、很祥和、明智寬容;那我們濟世、救人,就是藉著有道之事來讓我們成為一個有道之人,這樣懂不懂?人家行功、人家行善,去否定人家,只會顯得自己眼光短、心量小、沒有智慧;人家普渡眾生、濟世救人,你去批評人家,只會暴露自己福小命薄業障深重;今天人家發善愿,我們要歡喜、要成全,人家行大功,我們要鼓勵、要去幫助,這股善的力量,經過時間的蘊釀,不但不會減弱,而且還會與日俱增,在因緣成熟的時候,就會回報你的身上來,成就你、幫助你。
◎什麼叫做修道?什麼叫做辦道?「修道」指的是,內修的功夫。譬如說:把毛病脾氣改掉、沒有不良啫好、煉性如灰、充實自己,這是「獨善其身」。那「辦道」呢?舉凡一切,救眾生性命出苦海,舉凡一切,利益眾生的事,叫做辦道;譬如說:開班的時候,炒菜、煮飯、環境的打掃、壇務的整理、上台講課,平常渡人、成全人,這些都是。你們老前人是不是常常跟你們講:「我們是誰修誰得,誰辦誰成。」那你不修不辦,到最後就一場空,什麼都沒有;然後,老師還要跟你們提醒一件事情,我們修福也要修慧,要怎麼做?就是要內外功齊備,修內功,也要修外功;要修道,也要辦道,聽懂話嗎?我們不要只知道渡人、成全人,但是卻忘了要培自己內德、要改毛病、去脾氣;也不要只做一個自了漢,也不去跟人家廣結善緣,自己下凡的使命也不去完成,這就不好,所謂「天上無無功德神」,我們要成仙做佛,不只要立德,還要行功。
◎你們老前人講過:「道明了,就沒道。」你們為什麼從來不去問?你們老前人在世你們不去問:「老前人,道明了就沒有道,您老在歸空之前還放命,為什麼?」你們都沒有人去問?今天老師跟你們講清楚,你們老前人有講過,所以老師希望你們去考察就是這個意思,你們老前人有交代,只是你們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有聽到這個部份,你們老前人說:「道明了就沒有道,就變成教化。」比如說:這個地方現在道明了,變成教化了,好人也來求道,壞人也來求道,素質參差不齊,所以道明了就沒有道,要你快點去「道」還沒開展的地方辦道,這個你們老前人有講過,但是為師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老師辦老師的一段,你們老前人辦你們老前人的一段,為師只是藉這個機會臨壇,把你們的疑問來幫你們解釋,你相信老師,就照這樣去做;你覺得不相信,老師說過,每個人有自己的妙智慧,有自己的根基,你去考察都沒有關係,道明了,龍蛇雜處什麼樣的人都有,有的人利用來求道,利用來道場做生意,謀取自己利益,這個道明了,這個地方已經明了,已經變成教化了;立了案就成教化,為什麼還要提拔點傳師?就是要到別的地方去開荒,所以點傳師不要執著,開荒這裡就一直守在這裡,這裡已經開荒起來,就讓當地人,辦當地事,然後要到別地方去開荒,這樣才是真正辦道精神,不是執著在這個道場、這個佛堂,這樣聽懂嗎?
◎如果孝順父母就是人生的大進步,年紀較大的,如果父母已經去世了,要怎麼孝順呢?就是要把自己做好,把自己的子女教養好,父母就沾我們的光,我們能夠修道、辦道,父母就能在地藏古佛那裡聽經說法;我們有志行功了愿,父母也可以超拔回天堂,如果我們回天堂,父母還在地獄,我們在天堂也會很寂寞;所以我們好,也要別人好,不只是家裡的人好,全世界的人都要讓他好。
◎心胸比較小的人,用打壓別人、排擠別人來抬高自己;心胸寬大的人,有修養的人,是推崇別人、幫助別人讓他出頭,自己也能有所成就;希望徒兒每個人心胸寬大,平平安安過日子。還有雞鴨魚肉少吃一點,這些東西抗生素、生長激素太重,多吃青菜、水果,不是說吃素就一直吃素料,要吃一些比較天然的東西,知道嗎?
◎不論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遇到任何人、任何事,我們都要做一個慈悲有智慧的人,唯有心中有愛、有正知正見,才能化暴戾為祥和,才能化紛擾為平靜,所謂「相由心生」,所謂的相?不是只有指面相喔!還包括,外在的一切形象、現象,聽懂話嗎?有足夠的愛和智慧,我們才能夠凝聚天地間吉祥的力量,而且這個力量,會在你的身上彰顯出來,由衍生的平安、健康、祥和、喜悅、豐盛、善良、美好、希望、圓滿、順利、成功,以及種種的心想事成,存什麼心念,就吸引什麼人、事、物;如果只有慈悲,沒有智慧、沒有正知正念,不但不能夠幫助人,有時候還會害了別人,為什麼?譬如這個人,我要去西方,開車的人只是很急的說,我為你服務,快點把你送去,但是他卻分不清楚東西南北,反而把車子開往東邊去了,那不就耽誤人家了嗎?所以我們平常「心」就是要清清靜靜、要放下執著,分清楚大是大非,才不至於誤人誤己。
(註:本文乃接續上期的恩師慈悲白話訓部分!)
【論語選讀∣修身篇】 韓點傳師慈悲
大學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這ㄧ句話來看,任何一個人無論為君為侯、為卿大夫,以至於士民,都應以修身為目的。大學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居於中心地位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達於修身為標的,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又以修身為基礎。何以齊家治國必在於修身呢?因為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本治則治,本亂則亂。故欲治其國,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必先修其身。人人能修其身,則家家可齊,國焉有不治。修身是如此重要,然如何修身?修身之道亦即是做人之道,孔子教育主張,學者所以學為人,要堂堂正正的做人,每個人都能將心中原有之善,充分發揮出來,其學說以個人修善為起點,以造福人群為目的。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內聖外王之學,體用兼備,一以貫之。
孔子最講究做人的道理,他希望做一個人格高尚,德行完美的聖人,和愛人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圓滿仁人。論語鄉黨篇所記載孔子生活細節,就可見到他做人的一絲不苟。如其他各篇記載他談孝悌,談忠信、禮義、談仁、談溫良恭儉讓,對於做人的道理言之甚詳,同時也是行之非常篤實。我們讀論語如能從這方面入手,不僅可使自己成為完人,對於家國也是一項福音。
(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4)本章為孔子敘述自己一生進德修業的歷程,可供我們參研,來判斷自己的修養功夫,到了什麼境界。同時讓我們體會到聖人乃是可學而至的,只要你肯志於聖,便可以成聖。並不是只有孔子或某些特殊的人可以成聖。聰明睿智並非成聖的必然因素,成不成聖的關鍵,在於人肯不肯立志從事於學聖,肯不肯精誠奮發,勇往的篤實踐履。
十五志於學,是因十五歲已脫落了童年幼稚的心,而進入少年時期,是人的理性開始懂得思索反省的的時期。孔子於此時,便對學問存有真心追求的心志,志於學,學什麼,具體的說是學「為仁」學「做人」。於是他的生命便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開展了他一生學習的里程。同時孔子之學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所以其興趣是多方面的,凡禮義文制、詩書六藝,和其他種種知識都已包括在內,但必須把這些所學融入於生命中,而成就道德之實踐,故其志於學,就如其自己說乃是志於道,三十歲已是青年,學問見知都已奠定基礎,勉力使自己的生命行為合乎道德的需求,不肯任意隨慾望感性而放縱,而能卓然自立。四十歲是人生命力最旺盛及理解力最高的時候,孔子經過了這十年學思並重的努力,對於事理物理皆能洞悉,不為異端邪說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中庸云:「天命之謂性。」性是人性,命是天命,講命則不離天,如書經謂:有命在天。(西伯斟黎)「祈天永命」(呂浩)及論語中孔子所謂「天厭、天喪、天生、天知」,都是表明天是有權威的,有意識情感的,凡天所命定者,具有一種不可遏阻的勢力,如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察其如命何?」(憲問)不但道的行廢有命,非人力所能阻止,即每個人的壽夭窮通也莫不有天命存在,子夏曰:「商聞之矣。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顏淵)如顏回之知命安貧,孔子稱其為賢。故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人要為君子非知命不行,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小人因不知天命而肆無忌憚,君子知命而戒慎恐懼。然而天命是不易知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平時孔子亦少與門人言及,大概即以其難為言吧!莊子有一段話說:「孔子五十有一南至沛見老子,老子曰:『汝來乎!吾聞汝北方之賢者,聞道乎?』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可獻,則人莫不獻於其君。使道可進,則人莫不進於其親。使道可告,則人莫不告於其兄弟。使道可與,則人莫不與其子孫。』」(天運)由此可知天命、道是如何不可得之,孔子一定是再自我不能突破時,無奈只有去見老子,回來後方有猶龍之嘆。可為其五十而知天命之佐證。
六十而耳順:知天命是克己的功夫,耳順則是知人的功夫。真正了解自己後,才能進一步去了解他人,所謂知己知彼。每一個人除了個性外,尚具備共有的一個仁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語言,當聲入於耳,通於心,是非善惡純任自然,不逆於心,則與道合。人性都是自私的,都是為自己而存在,一生不外都是爭一己之利,非名即利。對這些了然於胸以後,那些詭怪邪僻等言語,也就不會覺得有逆耳之言矣。鄭玄註「耳順,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孔子也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孟子亦曾以知言自許。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當人的仁心充份呈現時,其內心的修養已到了純然天理流行,沒有一絲絲的私慾存在,故遇事不加思索,不加反省,便自然合乎天理,心中只有一「道」的呈現而已。故其履仁踐德自然與物相應,不勉而中,雖縱任其心,隨其所之,亦不會與道相違背,而是達到心物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何有矩可踰。
【語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求學,三十歲時,學問道德就有所成而能卓然自立,四十歲時能通達一切事理,不為邪說所迷惑。到五十歲就能驗證天道精微之道理,六十歲時,一聽到別人說話,就知道話裡的含義,而無違逆之處。七十歲時,隨著心意怎麼想怎麼做,也不會越出規矩法度。」
【愿力與業力∣范講師遊天堂】 范聖杰講師
【求修辦道因緣】(六)
蓮台大小不一:你修了多少德,就有多大的蓮台
「九品蓮台」是怎麼來的?是從德性來的。這不是說一貫道才有九品蓮台,你修其他教就只有兩品,不是這樣子的。你德性夠,就有九品蓮台,跟教門無關,只是我們道場,剛好可以應運辦道,差別就在這邊。
後學就問仙翁:「為什麼除了師尊這一朵大朵的以外,也有其它大大小小的呢?」仙翁說:「我們每個人的佛性,其實都是一樣的,當初都是同一種子︱︱菩提種,可是每個人的德性,是自己修來的,所以,你修了多少德,就有多大的蓮台。」世間有一種人,回理天一定吃不開,哪一種人呢?就是在人世間很會講,一碰到要做事就很會逃,將來回理天的蓮花可能會有問題!
有一些蓮花掛著牌子,因為後學那時候還沒清口,所以沒掛牌子,有清口的就有掛「清口茹素」的牌子。還有一些不是掛清口茹素的牌,是掛「渡人」的牌,表示他要濟世、要渡多少人?做什麼事?他們有在佛前來表達心愿,上天就給他掛上牌子,掛了牌子就會有護法神隨身。蓮花雖然都一樣,但是有愿力,就有助力。
蓮花與仙桃的差異:蓮花代表發心,仙桃代表了愿
仙翁說:「你跟我來。」就繼續走,右邊是蓮花池,左邊是仙桃,理天的桃子很大顆,我們人間的才這麼小。仙翁說:「來啦!來啦!」
後學想那邊已有蓮花了,為什麼還會有仙桃?照理說,有蓮花就好,就不用有仙桃了。仙翁說:「蓮花,代表發心!你有立愿,就是發心;可是你得行道、達成了愿,才有仙桃,你要了愿才有桃子吃啊!」
所以,不是立了很多愿,將來成就就大。立愿卻一點都沒去做,就像有些人領了天命,當初立了很大的愿要渡化眾生,卻天天在家看電視,將來百年回去,就會發現你的蓮花確實比較大,可是你卻沒有仙桃。這表示什麼呢?表示你這個人「心口不一」,心行是沒有一致。我們在還沒看過天榜之前,先走過蓮花池、仙桃園,大概就知道自己要站在那個位置了。
【對不在方法,對在人】
文/何飛鵬
一個年輕人,努力工作,忙碌了半輩子,他一直在創業做出版,但一直沒能真正賺到錢,有一天他急著跟我見面,想告訴我一個突破性的計畫。我雖然忙,但仍然很樂意給年輕人一點意見、鼓勵。他說,他決定學習某位成功同業的做法,一年只出二十本書,但要求本本暢銷,用精準的選書,替代大量出書,來提高營業額、提高獲利率。
他又說,他仔細觀察了這位同業的做法是大量閱讀國際書訊及出版消息,並參加國際書展與國際出版業建立良好關係,這樣就能拿到大書、暢銷書。聽完他的想法,我百感交集。
我想起另一個經驗,我投資的一家小公司,虧損連連,我與主事者懇談,想找到原因,好協助他。從頭到尾他一直訴苦:時機不對、競爭者太強、資金不足、員工太笨;並且告訴我,他已盡全力改變,但不可得。
這兩個故事,對我而言,有相同的啟發,第一個故事是「對不在方法,對在人」,因此學別人的方法是沒用的,因為人不一樣。第二個故事則是「錯不在方法,錯在人」,因此檢討方法是無效的,因為人根本是錯的。人的不同,決定事情成敗。而我們看問題,檢討問題時,往往忽略了人,而著重在方法上。
或許應該說,並不是我們過度強調方法,而忽視人的問題,其實人只有在檢討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上,才會不自覺的忽視人的問題,因為只要是人有問題,很可能就是自己有問題,而你能面對自己可能是個笨蛋嗎?不太容易!
以第一個故事為例,那一位出版同業的成功,是因為主事者知識淵博、判斷精準、眼光獨到。因為有英明的選書人,才能做對書、選對書、賺到錢。我告訴這位年輕人,要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先解讀「人」、學習「人」,把自己變成跟他一樣的人,再學習方法才有用。
第二個故事,懇談完之後,我的結論異常簡單,我根本看錯人、投資錯人。生意沒錯,時機沒錯,方法也沒錯,因為人錯了,所以把一切都弄錯了。不幸的是,他根本不認為自己有錯。
人最不瞭解的就是自己,老放大自己的優點,忽視自己的缺點;甚至覺得自己沒錯,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外部環境的錯,一切都是運氣的錯、都是時機的錯。
面對自己有關的事,正確的檢討或思考模式,應該是「一切都是我的錯」,先假設自己有錯,強行找出自己的錯,經過這樣嚴苛的自我檢視之後,如果自己有錯,你應該會很快找到,也可以進行改進。當然也可能自己沒錯,而經過不斷反芻自省之後,你更有信心去檢討外部的人或事。
如果要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關鍵不在學習方法,而在學習「人」,學習成功者的態度、思維、特質、風度、氣量,這些才是成功的核心,也是方法背後的潛在要素。不要陷入一般人只會學習方法,本末倒置,以至於複製、學習都不易成功,但卻永遠在追求方法的更新,卻忘記一切要從自我檢視、探索開始。
在人的社會中,人才是核心;在自己的生涯中,自己才是關鍵,自己的對錯,決定了一切,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要怕面對自己的醜陋,才有機會找到正確的答案。【本文摘錄自《商業周刊》第954期】
【莞爾一下也無妨】 *家禽
一年級的老師教小朋友認識家禽動物。
老師:「有一種動物兩隻腳,每天早上太陽公公出來時,牠都會叫你起床,而且叫到你起床為止,是哪一種動物?
小朋友:「媽媽!」 老師:「*○、、☆□、、」
心理養生另一次醫學革命 楊昆
有人說,本世紀的健康主題是環境保護,下個世紀的健康主題是心理養生。與此同時,心理治療也將成為繼外科手術和發現抗生素之後的又一次醫學革命。
心理養生,即是從精神狀態上達到延年益壽的意思。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人類心理活動與生理功能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心情好時,人體的生理功能就處於最佳狀態,而心煩意亂時,人體的生理功能就會隨之下降,久而久之,就會引發多種疾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在巴西至少有二千八百多萬人、美國大約有五千多萬人患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全球有五分之一成年人的健康受到高度精神緊張的嚴重威脅。大陸心理疾病患者也呈日益增多之勢。這些還都不包括處於占全球人口近百分之五十的似病非病的「第三狀態」者。
不良情緒可以致病,而良好的情緒則可以幫助人們戰勝疾病。不少癌症患者運用適度藥療之外的「閱讀激勵法」、「音樂調節法」、「愛情療法」、「意念療法」、「吐納療法」等特定的「心力」之類非藥物療法,出現了神奇的抗癌自癒力效應,充分展示了「神補」這一心理療法的巨大生命力。
善良是心理養生的一大營養素。一個人多行善事,能經常幫助弱者,使他人擺脫困境,心中必會湧起欣慰之感;一個人堅信自己活著於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這就會成為自己的一種精神鼓舞。 這種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會使人心情輕鬆愉快,而一個心情愉快的人,免疫力高,抵抗力強,就不容易生病。增強自信有助於延年益壽。根據研究,人類疾病有50∣80%與不良心態、惡劣情緒有關。此外,科學家們還發刮,淡泊名利的人會健康,因為他們不在世俗中隨波逐流,不去拚命迫名逐利,一顆平常心永遠讓自己處於平和狀態,保持心境的愉快。
寬宏大量的人也更健康,因為他們不計較小事,不計較過去,心態平靜。 愛吟詩唱歌畫畫的人也要長壽些,因為他們寄情於文學藝術,善於宣泄,心態就順暢多了。
(本文作者為大陸「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從業人士,摘自《中國時報》)
編者按:三月二十三日為師母成道紀念日,由發一崇德善歌組(星光合唱團)前賢群策群力,日以繼夜終於完成了「月光」這張專輯,將師母的一生為讓芸芸蒼生能得救,頂劫救世,色身自囚,一萬叩首的精神,一一刻劃地令人為之動容、感念師母行誼益加深遠。讓我們在此向發一崇德善歌組,致上最深的敬意,辛苦大家了!
此張專輯可直接上網向光慧書局訂購,訂購之金額,全部做為天元佛院的重建基金。
另外也十分感謝上造印刷許壇主,十年來免費為大家印刷感恩園,及沈點傳師信封經費、維尼雅托兒所及曾經贊助郵資的前賢,也要感謝默默付出的義工群幫忙裝訂感恩園,了愿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