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36(1998/05)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
藍大仙慈訓
高明之士任難任之事不窮
博厚之士受難受之苦不怒
練達之士處難處之人不躁
精識之士應難應之變不驚
豪傑之士捨難捨之命不悔
精進之士學難學之道不輟
為善最樂 陳鴻濱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但長大後,被物欲所蒙蔽,失去他的善行,而漸漸會為非作歹,所以教人要「保其赤子之心」,恢復本有的善性。荀子主張人性本惡,長大後的善性是學來的,所以教人要去惡從善。兩人論點雖相反,但目標卻一致,無非教人去惡從善。由此可知,「善」是做人的根本,「行善」是人生的本務。要行善,首先必須去「惡」,必須心中沒有惡念,然後才能真心誠意地去行善。「去惡」最具體的行為就是「改過」。改過遷善,使自己成為一個完人。「行善」最具體的行為就是「助人」,助人是解人困厄,是一種功德,也是一種樂事。
佛語上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易經上說:「積善之家,慶有餘。」其真意都是勉人去行善。其實行善對自己來說,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樂事。對他人而言,是一種幫助,是一種服務。社會上人人行善,則社會必是一個和諧進步的天堂。有人說賺大錢最快樂,有人說升大官最快樂,學生則說考滿分最快樂。其實金錢有時而盡,而且錢多了往往是一種累贅;官大了,責任加重,何況也難保不會馬失前蹄,成績好,對自己當然是一種成就,但對人說不定是一種威脅。那麼什麼事才算真正的快樂呢?青年守則上說:「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為善最樂。
行善最具體的方式,就是助人。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是一種功德。我們能夠幫助別人,表示我們沒有困難,沒有災難,當然這是一種慶幸的事。而且表示我們更有足夠的能力。因為「己立才能立人,己達才能達人。」所以這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我們行了善,我們領受了當事人的感激,承受了周遭人們的讚許,更看到當事人因我們的幫助而解除了困境,因我們的略盡綿薄而露出了微笑,我們會感到「施比受更有福」而足以自豪。
孟子說:「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行善是一種美德,因為行善必出於悲天憫人,仁民愛物的胸懷,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博愛天性,是一種救苦救難、造福人群的偉大行為。所以我們能夠行善,表示我們有愛心、有人性、有美德的人,怎能不感到歡欣呢?
人是社會性動物,不能離開群體而獨立生活,必須「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共同創造幸福。所以 國父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而服務有兩種途徑:一是要做好崗位上工作。一是多做義務服務。前者是職分,後者是善行。所以行善是一種服務,是盡人生的本務。我們能服務大眾,完成人生目的,怎不感到快樂呢?因此,為善是人生最大的樂事,我們應該多行善事。
道化家庭之親職教育
一、前言:
社會變遷家庭型態改變,親職亦要跟上社會潮流。所以目前社會上很重視親職教育,由坊間充斥之親職專書可見一斑。 道化家庭面對社會變遷、價值混淆,如何維繫子女的道念?父母之職責更是艱辛道化家庭因父母忙於道務,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少,如果子女出問題,親朋好友可能會歸因於父母的「辦道」,對「道」造成莫須有的誤會。上帝沒有辦法照顧每個兒童,所以創造了父母。因此每位父母都要盡自己的「天職」,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親職知識,做好「職前訓練」或「在職訓練」。
二、父母的職責:
1.滿足子女生理的需求,提供食、衣、住、行等生活必須品。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看法,生理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家庭必須達到此需求。
2.提供愛與關懷,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有科學家做過實驗,沒有愛與關懷的孩子甚至不能活,更談不上成長與發展。
3.引導孩子走上修道正途。上帝既然把孩子交給我們扶養,就要負起責任,不能讓他在人生的旅途中迷昧了本來,忘了自己的真面目,甚至作奸犯科危害人群。如此怎麼向老中交待呢?也對不起彼此的這份緣。
三、善結今生緣
未生子女前先學道,以道化家庭吸引想辦道的善因緣來投胎。
有子女時,應感謝天恩師德;觀想他們都是小仙童、仙佛轉世,待他們;凡事不以世俗之價值判斷之,教育孩子以德育重於智育,注意他們的心理發展。
盡量提供機會讓他接近道場,帶他上小天使班、青少年班,長大了再上新民、至善、培德、行德、崇德。為道場造就人才,亦給孩子辦道的理念。學道的孩子不會變壞。
鼓勵孩子為道場服務,自己也以身作則。
四、父母教養態度及原則
1、父母的教養態度一致。
2、尊重子女的個性與自由的表現,接納他及新一代的觀念。
3、勿將自己的不滿足及挫折投射在子女身上。更不可遷怒。
4、教子成器即可,未必要求成龍成鳳。
5、鼓勵多於責罵。不輕易打罵孩子,以免傷了親子情;更不可恐嚇孩子,給孩子壓力。
6、用正向語氣及「我認為」,少用「你不可以」,更不用威嚇口氣。
7、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讓子女不知如何是好。
8、同理心的應用,瞭解子女的感受。讓孩子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感想。
9、克盡父母的職責。維護安定溫暖的家庭。
10、傾聽子女的心聲,並做好溝通。
五、道親父母的牽掛
△如何做好道場和子女間的橋樑?
建議您自然的讓孩子接近道場,有時間多帶他回佛堂,使他明白道場的情形及功能,最好也讓他有自己成長的空間。
△小孩是否要素食?
這個問題應該因人而異,如果他也願意素食自是最好,否則不應為他做決定,要不要吃素應該由他自己來決定。所以建議您順其自然,安排機會給他,但是立愿等他長大再自己立。
△孩子不喜歡到佛堂怎麼辦?
如果孩子每次到佛堂,都是陪大人去上課,在課程聽不懂的情形下,自然沒有興趣再去,所以要安排適合他的班,配合他去參加,或安排有人照顧他,不致使他太無聊。
△孩子不喜歡父母到佛堂,怎麼辦?
如果孩子強烈表示他的不滿,就要注意你的親子關係,可能因你太疏忽他的感覺,他的存在了。這時要多關心他,不管多忙,做一個高效率的爸媽,讓他知道你對他的愛永遠不會減少一些些。大些的孩子可以和他講理,讓他明白。
△面對學校課業和道場班務衝突時,如何調適?
成人亦會面臨道務和事業衝突的情形。如果孩子面臨選擇,大概父母會選擇先完成課業,這是無可厚非的答案,但是有家長為子女安排一大堆才藝補習,這就不必要了。
△孩子可否渡同學求道?
這是可喜的事,可是小孩子求道,如果沒有家長同意比較不好,
最好能和對方家長聯絡,讓大人了解再渡比較好。
六、結論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個別差異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沒有人能給你一個原則教你如何教導你的孩子。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何時能鬆,何時要緊。但是讓孩子在愛的世界中成長,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唯有被愛的人才懂得愛人,才能學道。唯有被接納的孩子才能體諒別人接受別人。唯有在您的潛移默化下,孩子才能充實自己,服務人群,為眾生而努力,為彌勒家園而付出。
說典論故:『三生有幸』 王超英
唐朝時候有一個和尚,號圓澤,對佛學有高深的造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過一處地方,看見一個婦人在河邊汲水,那位婦人的肚子很大,已經懷孕了,圓澤指著婦人對李源善說:「這個婦人懷孕已經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她的兒子,可是我一直避著,現在看見她,沒有辦法再避了!三天之後,這位婦人已經生產,到那個時候請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嬰孩對你笑一笑,就是我了!
就拿這一笑作為憑證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的天竺寺等你,那時我們再相會吧!」他們分別後,就在這一天夜裡圓澤果然死了,同時那個孕婦也生了一個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著圓澤的話,到那位婦人家中去探看,嬰兒果然對他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達天竺寺去尋訪;剛到寺門口,就看到一個牧童坐在牛背上唱著歌,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現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別的緣份,或朋友間在一種偶然的機會裡或特殊的環境中相識,成為知己,又能夠幫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來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