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44(1999/01)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
但願 活佛師尊慈語
天使的心 發出一份光 送走人間的淒涼
高昂的情 激起大力量 帶給人生有希望
瀟灑的你 開拓前程創 建設大同的理想
忘塵的我 積極大任扛 肯定未來的方向
但願眾生登上法航
但願修辦一層一層創但願天道四海揚
但願慧命永流長
但願創造歷史的輝煌
但願人問快樂又安詳
但願走出一片康莊 但願迎向圓滿的道場
但願真心來擔當 但願萬眾共分享
【八德淺釋(二):悌】 韓點傳師慈悲
* 悌 (昔時對兄長書信之尊稱為:胞兄大人:孝悌並重才能使家庭和樂。)
何謂悌:「善事兄長之謂也」。孟子騰文公「入則孝出則悌」,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這說明了孝悌乃仁之本。一個家庭裡面,既要講孝,也要講悌,才能使則事父兄」,依這句話來看,將父兄連在一起,可見得兄長的地位僅次於父,對兄呢?那就要講悌道啦,對自己的兄長事奉的好就叫悌,所以大學有「悌者所以事長也」。此則不單指自己的兄長而說,而是兼指一般長上而言。孔子講推己及人的恕道,也就是由敬自己的兄長,推而敬人之兄長,實在的說起來,對人之兄長的恭敬,要比自己的兄長來得重要,因為對自己的兄長,略微差些,兄長不會計較,但若對一般人的兄長失禮,他不但不原諒你,同時也表示出你的學養之不足,是故不可不慎。茲舉歷史故事二則:
(一)司馬光:宋司馬溫公,名光,字君實,孝友忠信,為一代名儒賢相,與其兄伯康,名旦,友愛甚篤,伯康年八十,公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每食少頃則問曰得無飢乎,天少冷則撫其背曰:衣得無薄乎,敬愛之心無微不至,友愛至極無以復加。
(二)嚴奉:明,嚴奉,性孝友,事兄如父,致任歸兄老而貧迎養家,凡宴客,必先遞杯,自執著從,一日進著稍遲,兄怒批其頰,欣然受之,終席盡歡,既醉送兄歸臥,日未明已候榻前問昨飲暢否,臥安否,兄尋卒,哭葬盡禮。
【活佛老師慈悲】
你們都很聰明,但聰明更要多多的學習,你們腦袋可裝進無限無窮盡的東西,為何考試時裝不進去,因為還不理解,理解了自然很快把它連貫,你沒有辦法連貫,只是死讀書,拚了命把它背起來,不理解就無法把它活用,道理也一樣,要在日常生活中把它活用出來,兒女跟父母之間有沒有代溝,父母為什麼要管你,因為你是他的兒女,所以父母管你的時候你心理不要生氣,可能他的思想跟你不太一樣,可是他仍然是關心您,所以,既然你們是讀書人要知書達禮,你們要好好的跟你們的父母溝通溝通。
水有水的味道,水如果加入了糖它就甜,加入了鹽它就鹹,加入了醋它就酸,加入酒就酒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是你自己去嚐,為什麼有酸甜苦辣?因為添加了一些事物,如果沒有這些事物,它就是平淡的,所以好好慢慢的品嚐人情冷暖,事情的窮通都時時在變遷,總是會有逆境的時候,那麼逆境的時候,就在磨練你,一點點小小的挫折、小小的不順利,要你慢慢的成長、長大,將來你才能面對你的人生。如何去擔大任,如何去開創,逆境來的時候不需要埋怨,那正是給你機會成長的時候。味道雖然放進了酸甜苦辣,可是如果你會調味的話,調出來的味道也是好喝的。你們的故事要轟轟烈烈的可以說給別人聽,要光明正大的,不要留下不可告人的秘密。
想不想出人頭地?有沒有信心出人頭地?有信心就要去做,偉大的人,發奮才有偉大的成績。徒兒要曉得有理則進,無理則退,金錢有其重要性,只要你能發揮它的價值,它就很珍貴,如果沒有好好善用它,金錢就會害了你,徒兒要曉得不義之財不可取,取之則會害了你修道,要學習仁、義、禮、智、信,不要心裡只有錢財、名利,要懂得如何去選擇。
修道修心,心不好修啊,因為心容易搖動,耳朵聽,眼睛看,又不會分辨,煩惱就多,徒兒可以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東西,但莫被名利綑綁無法好好的發揮自己生命。修道過程中,周遭的人不一定都稱讚、肯定你,當別人對你無禮時,一樣要和顏悅色,一樣要平心靜氣,不要輕易發怒,你情緒不穩定,別人如何把責任交予你,這樣如何出人頭地呢,從心裡面把自己表現好。
引保師引你們進佛門,但不可看引保師修道,要前後互相提攜。人難免有困擾的時候,當一個人心理不平衡時,說出來的話也不正確,惱怒會把思緒沖昏,堅定的心很重要,很多外在的誘惑,若懂得收心就不會有煩惱,該是你的,你去爭取,你也可以謙讓給別人,但在當下就要真正放下,不要給了別人,心理不服氣,若心理不服氣惱怒、嗔恨,就達不到天堂之境;心境快樂,人間就是天堂。一個人吃不完太多東西,如同工作太多也要有機會給別人學習,不能只是你做或是你都不做,有工作大家要分工才會高高興興。
修辦人生當中,一樣會面對人生困境,一樣要突破這扇阻礙的門,雖然你手有一大串鑰匙,可是只有一支鑰匙能開,如果中途放棄,這扇門就打不開了,要勇敢去嚐試。心裡面所看所聽的並非全都是好的,你要懂得分辨是非,修道要單純,不要懷疑別人,要相信別人,要互相體諒,知道自己有錯,勇於改過,如果脾氣、毛病不改,到什麼環境,一樣遇到問題,活得不愉快。修道素位而行,承上啟下,在社會、家庭中守自己本份,對長輩尊敬,對晚輩疼愛,你不能不給別人一個空間,人總是有理想的,關心他就要幫助他,提醒他,人在一起就像一面鏡子,必須慎獨,人生若不約束自己,易闖禍,言行舉止影響到別人的時候,你就要注意你的所言所行,一切負起責任。人很容易互相的影響,當你看到別人生氣的時候,你害怕;看到別人高興的時候,你一樣很高興;這是很自然的。可是,徒兒有時候要慢慢的去突破,當看到別人不高興的時候,你不要受感染,你還要懂得去幫他排解,那麼要去排解別人,你也要量力而為,不能對方要求什麼,你能力所辦不到的,你也不管一切的去做,這樣做下來,不是幫助了他,是增添彼此的煩惱,所以,人要互相幫助,不能互相過度的要求。今日與徒兒短短的相聚,希望徒兒能夠明白根由,能夠好好的修道,只要你們心裏有道,到那裏一樣能夠把道表現出來。
道在那裏?在天地之間,在你身上就有,所以處處都有道,你在這個地方,會比較好修道、辦道,因為這個地方,讓你更能夠發揮,更能夠充實,更能夠互相學習,更有人能夠給你提醒,所以,你的心更容易集中,當你到社會上的時候,如果你的定力不夠,容易受影響,當然,徒兒們需要踏入社會,因為你的引保師,也是踏入社會,才能夠把你渡化回來,你們的引保師接近你,是有意的哦,這個有意是善意,人與人之間,總是有緣,與你無緣,也不會成為你的引保師,徒兒自己的根基緣份也很好,因為緣份的成熟、機緣的成熟,你們才會到這個地方。
師徒相見不容易,為師能夠帶給你們的不多,可是又惟恐徒兒們不修道、不辦道,惟恐徒兒們目標不清楚,一次又一次的臨壇,一次又一次的來看你們,曉不曉得?徒兒要對自己有信心,人難免有做錯的時候,做錯你改過就好,不要懊惱,不要自暴自棄,自暴自棄對事情沒有幫助。徒兒出班之後,願不願意像你的引保師一樣去渡化眾生?徒兒要放下你自己,去聽別人說,當你不能放下,別人說再好的道理、再讚美你,你一樣不能接受,因為你還沒放下你自己。人生像不像一個謎底,今天揭曉了,知道人生的真諦;人生像不像賭注,那麼徒兒,是不是勇敢的賭下這一注,好好的修道,修道一定有成果,為師能夠指引你們的,就是這條康莊大道,那麼願不願踏上這條大道,就看你們了。
希望徒兒能夠明白道理,能夠明白根由,往後的日子,要靠徒兒自己走。徒兒想不想為師?是嘴巴想,還是心裏邊想?為師也該走了,為師時時刻刻都在你們的身邊,當徒兒們受到很多很多很多困擾的時候,需要為師給你支持的時候,為師已經站在你的身邊,當徒兒需要傾訴心事的時候,為師已經在旁邊靜靜的聽著,所以徒兒你並不孤單。徒兒對你的人生,不要恐懼,要勇敢的去創造你的天地,要勇敢的去面對你的人生,來到了這個人世間,徒兒的心應是很寬大,一粒橘子在你的手上,你可就只能弄一杯橘子水、橘子汁,可是徒兒的人生並不是那麼一點點,因為徒兒充滿著抱負,徒兒心裏面充滿著理想,只要徒兒去開創,徒兒的人生一定很輝煌。
你們都很年輕,年輕的令為師要離開你們,覺得很不放心,看著你們一個一個那麼樣的單純,人生這條路該如何去走,為師真的很擔心你們,花花世界裏面太多的迷惑、太多的誘惑了,多麼的難得,把你們這班聚在一起,可是畢班之後,你們將各分東西,是否心還是跟現在一樣,明白人生,明白如何去做,是否真正的明白你的根由,是否真正的體會,是否真正能夠去修道,為師多麼的怕這一離開,你們的心也跟著離開了,要找回你們,真的真的很不容易,一個個坐在這裏,一個個的面孔印入了為師的心底為師時時刻刻牽著掛著你們,擔憂著你們,日日夜夜的為你們奔忙,日日夜夜的陪伴著你們,多麼的多麼的害怕你們被這個滾滾的紅塵淹沒了。
希望徒兒的心能夠跟為師的心拉近在一起,也希望徒兒像為師一樣,帶著這份愛去關心每一個人,讓每一個人都得到這份溫暖,去讚美每一個人,去關懷每一個人,徒兒的一句讚美,就能夠成全別人,只是徒兒要曉得,不管是批評是讚美,要曉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別人的讚美能夠讓你很開心,別人的批評也可能傷害了你,別人的話對你影響很大,可是徒兒要曉得,只要水沒有進入你的船裏面,船就永遠不會沈,船沈了,那麼你的人生如何走下去。希望徒兒輕重要自己去拿捏,未來的路要謹慎小心,要好好的去走,時間總是那麼短暫,為師希望,把時間留給你們,多多的去聽道理,多多的去體會,希望你們發出你們那一顆心,每個人都有那顆心,只要你把它發揮出來,發出你那份光,去溫暖這個世界,再大的理想,也要大家同心去進行,大家的心要凝聚在一起,大家要有向心力,那麼,道場才會和諧,道務才會寬宏,臨走之前,再好好的看看你們。
【祁前人慈悲】
一般人的說法:人生在世為置身於一個修道場,未來 上帝依我們在世間的行為為何,決定重用我們或丟棄我們。基督教 上帝派一個靈魂到世間來不是來享受幸福的,是負有使命而來,必須在世間做一些濟世化人,與人為善的工作,靈魂才能超凡入聖回去天堂交命。
我們大家身在道場真正是修行者,不僅辨道更要身體力行的修道,對自己的言行態度行為方向時加檢討,要做一個評估是否符合 師尊師母對我們的期望、老前人的慈悲,盡到自己的責任,如果尚有缺欠不圓滿之處更應提昇我們的素質和品德,因為今天我們是各道場的領導,主導眾生走向康莊大道,如不以身做則,怎能達到理想完成使命。
人往往視今生為「浮生若夢」、「幻化人間」、「五濁世界」、「人生如戲」、「人生為旅程」。各種宗教無非藉此提醒世人看淡世情、財產事業、功名富貴、美滿家庭,皆屬身外之物,鏡中花水中月一般不要有患得患失之心,進一步要追求宇宙的真理,個人的本來面目,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從而建立起價值生命,人生才有意義。
(佛教故事)一群人在念佛,佛聲遠揚,一位法師走過來,突然問:「你們念佛為什麼呢?」這一問,大家都沈默了,一位善男子說:「往生西方淨土」。法師說:「往生淨土為什麼呢?為了享福嗎?」眾人默然。法師說:「你們在這個娑婆世界要好好的做佛事啊!你們到了淨土就無事可做了,因為淨土的菩薩、聖賢善人修行都比你們好,沒有需要你們救渡佈施,好好做吧!」法師說完走出人群又回頭問:「往生淨土是從什麼生出來?」有人答:「是從蓮花生出來。」法師說:「在世界上要做到佈施、救渡的工作,每天都是蓮花化生,往生淨土才有希望呀!」根據以上這個故事講:想往生極樂世界,只靠念佛是不夠,必須佈施救渡方可達到目的,我們每天辦道叫辦佛事,做的普渡眾生的工作,一世可以成道,不必再到極樂世界三乘九品,要等若干萬年才能達到上品,這是天道殊勝之處。
現在人心不古,社會動亂不安奸盜邪淫無所不有,真是佛家講的五濁世界的寫照,時勢造英雄正是我們大顯身手、濟世救人、行功立德、與人為善的大好機會,語云:「莫輕視此身,千古在此一生;莫輕忽此時,千古在此一日。」這兩句話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我們今日修道竟是萬世聖業在今朝,所以說:「永生在今生」。豈能不趁此千載良機發揮我們的潛在力量,全力以赴呢!
【人生的真諦】 張明
人是萬物之靈,是稟陰陽二氣而生,最具體的來說:是由父母所育,再擴而大之,即為天地所生。因為人在有形界來說,是由父母所生,但是如果沒有天地,那麼人要生在那裏呢?如果沒有空氣,人又如何呼吸呢?由此看來,天地與人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人生在世區區數十年。前除幼年,後除老年,中間光景不多時,應該如何作為?生命才能最有價值,生活才能最有意義,這是此趟人生最重要的問題,也是人生最真實的道理。
一、人生的真理
追求人生的真理,必須瞭解人生從何而來(生)去向何處(死)。人有一個主宰的靈性可以來去這個肉體,那麼人死後必不是斷滅,靈性必定有某去處。是那裏?當然不可能就此時空裡毫無目的的飄蕩,如一般所謂的孤魂野鬼,即使是孤魂野鬼也終究有其歸處。靈性存在的意義,就在其能使這個本無用處的軀體發揮作用。若是進入到人身上,人就可以展現其理性,精神的力量,來圓滿這個世界的規範與秩序。然而,人類又自認為萬物之靈,正是因為人類具有其他生靈所缺乏的理性與理智,在此理性引導之下,人的行為當然會是合理的,人的全部生活也應當極吉田高價值與意義。所以每一個人都當自問:我當如何善用區區數十寒暑來充實人生,使人生活得更具有意義,生命價值更高尚,才不致磋跎歲月,迷糊的過一生,到頭來抱著一堆遺憾結束這一生的旅程。在凡塵進行著永無休止的惡性循環(輪迴),找不到何去何從的答案。
1.真我的來處
真我~靈從那裏來的呢?佛家稱:由「西方」來的。基督稱:由「天國」來的。道中稱:由「無極理天」來的。這裡才是我們真正的故鄉。
2.真我的面目與特性
人的本來面目是不生不滅,光明無瑕,完全無缺的。靈性和肉體結合,就成為真假合一的人。茲將真我~靈和假我~肉體的特性與差別作簡單的比較。
*肉體~有形體可見,由物質構成的(假人)。
*靈體~沒有形體,不可見,不屬物質體(真人)。
二、認識人生
人生在世,一生所做的是什麼?最後的歸宿如何?怎樣才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人生,對於這些問題都要認識清楚,如此才不致過著迷糊渺茫的人生。
1.何謂人生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經過,以及一生所作所為叫做人生,然人在忙忙碌碌的過一生,到底得到什麼?像什麼?這雖是見仁見智,但總離不了虛幻不實,苦樂無常,危險短暫。
人生如夢~人生本是一場夢,夢是短暫而且虛幻的,例如昨夜一夢,財星高照,賺進大把鈔票,怎知一覺醒來,仍然是空空如也。人生亦復如是,百年恰如彈指之間,數十寒暑,轉瞬即成過眼雲煙,骨肉親朋,先後凋謝,吉田貴榮華,終歸幻滅。世間一切事物,本不足恃,倘決心拋棄名利,修心養性,探求真理,參悟禪機,則必能得到解脫。
2.人生如戲~古往今來萬般是戲,天地間如同大舞台。真是演不完的喜劇與悲劇,而且各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不管扮演何種角色,總是要把本身的角色演好。總之就現階段的人生而言,必須認清現實,思索如何啟發原有的智能,不遺餘力來貢獻一己之力,度化眾生,才不枉人生一世。
3.人生如一段孤獨的旅程~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己吃飯自己飽。道在自身,不假外求。己立立人,已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命由我立,福自我求。德自我修,聖自我作。修道借假修真,借象明理,明理而後要掃除形象,認理實修,被形象不能依靠任何形象。修道修身,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反求諸身而自得之。
4.人生如一杯酒~各人的環境不同,角色不同,感受不同,滋味不同,因此我們要採取最好的角度來看人,看人生,看天下萬物。我們更要盡其所能,表現出自己最美
好的一面,再者,您以什麼面目待人,別人也將以什麼面目報於您。這世上很多東西,看的角度有別,感受就不同,那怕人家愁容滿面,您以另一角度看他,也許就不是如此。反之人家笑容滿面,祇因您心情不好,可能看成怒容滿面也不可知。又如硬幣,從正面看是圖的,從側面看,卻是一條線段。
此外這世上有很多東西操之在我,也有很多東西不是我們所能改變的。例如生命的長短,我們奈何不了它,但是如何充實生命的內涵,讓生命加寬加大,讓短暫的人生過得真,過得善,過得美,都是操之在我。又如美醜,我們無能為力,但控制臉部的表情,卻操之在我,您可以怒目相向,也可以笑臉迎人。
5.人生如風中燭~每天打開電視機或報紙,都有死亡的消息:如車禍。墜機,瓦斯爆炸、火災、水災、地震、山崩、兇殺案等等,真是人生無常。有人說:「人生是一輛正在急駛中,卸又沒有剎車的死亡列車。」所以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向死亡的路奔去:這句話有點令人驚悸,可是靜下心來想想,難道不是嗎?這話本來就是真理的語言,有誰不是分秒都在向死亡的目標前進呢?差別在於早到與晚到而已。
2.人的等類
人無論怎樣過一生,最後皆有歸宿,但這歸宿卻不盡相同。換一句話說:同樣是生的人,但是人生價值卻差別很大。於是大略把人分為下面幾等類:
1.下等人~為滿足物欲,到處損人利己,為非作歹之流氓太保,為世人所唾棄,而遺臭萬年~奸惡之徒。
2.中等人~一生爭取名利,默默無聞,無聲無息之流,到頭來與草木同朽~凡夫俗子。
3.上等人~一生為地方、民眾謀福利,死後令人懷念,連銅像、立標杆~英雄偉人。
4.超等人~一生智慧雙運,以眾生為念,慈悲為懷,廣佈恩澤,不拘時空,正已成人,功圓果滿,道成天上,德留人間,讓後世裝金身,蓋廟宇,頂禮膜拜,萬代瞻仰~聖人他佛。
總之是以其作為和心境來分等類,我們要成何等人,現在就應該有所打算,希聖希賢,則非聖即賢,志在凡夫,即凡夫。同樣是人,我們豈可落後呢?
【修道札記】 莫 塵
*末後一著修行的最高智慧便是清口茹素。清口者,入口清,出口亦清也。入口清,戒殺戒酒而能忍;出口清,戒淫戒妄而忠誠。既忠誠且能忍,慈悲喜捨無量也。
*無悔容易無怨難,任勞容易任怨難。歡喜做,甘願受,莫怨天,莫尤人,莫嘆己。
*打掃有形佛堂,必須將垃圾從角落掃到中間,人皆見之,然後好作清理。打掃自性佛堂亦當如此。同修道伴即使不能當作暮鼓晨鐘,起碼也可以當作鬧鐘~按時叫醒你,當作邊鼓~給自己加油打氣。
*量力而為其實就是「盡力而為」的意思。明明能挑一百斤,卻只顧挑五十斤;明明只能挑五十斤,卻勉強要挑一百斤,都不算量力而為。
*人生好像一張白紙,歪斜寫字徒佔空間,端正寫字才能寫得移多工.人生好像一棵大樹,歪斜生長易遭修理,正直生長才能得人仰望.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天雖高,不敢不低頭:地雖厚,不敢不循走。
【內德涵養與火候】 前人慈悲
道場是百家姓組合起來的道場,個性也是千百種的組合,一個團體能夠很和諧、很圓滿是很難得、不容易的。完全是道的尊貴,師尊師母大德,老師師母的天命,在我們發一崇德領導的「顯而有力」,老前人九十四歲,以他老人家的德行,才能載得住那麼多發一組道親。老前人說過:真正修道人要真修實煉、真功實善,因此我們重視功德涵養與火候。
恪守五戒 謹言慎行 改脾氣 戒貪嗔痴三毒
我們要守五戒、要行五常、要轉五行,五行是生合制化,該順行的時候逆行,這個人就有病,很痛苦的,所以要守五戒,身心都要守。戒除不良思想、念頭,「殺、盜、淫、妄、酒」這些思想都不要有。做人做事要謹言慎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做事情要謹慎,不要隨便。脾氣一定要改,改脾氣是小事情,但不易做到,許多事不合你意時,就發脾氣,跟太太、跟先生、大小都發脾氣,還講涵養嗎﹖這些都不應該。我們內心要戒貪嗔痴,一個修行人有什麼好貪﹖得之勿喜、失之勿悲,順其自然,不要受到物質的支配。我們要約束身心,由家裡開始,不發脾氣,要忍耐,忍氣吞聲;開始很苦,就像肚子脹脹的,吃不下飯,很痛苦,可是你慢慢的消化,兩天就過去了!如果發脾氣,不但傷別人,也傷自己形像,不發脾氣,什麼事都太平。不要有妄想,三毒太多,自性污濁都不光明,就沒有智慧,記憶越來越弱,就是貪嗔痴太多。
虛懷若谷 謙恭有禮 養成不急不燥的態度
我們虛懷若谷,內心好像空谷一樣,要「接受包容」、「包容接受」,不能心存小眼,一點事都不能接收,一句話就起了化學作用,想了好多好多,怨、恨、惱、怒統統都出來。我們要寬宏大量、要謙恭和藹、低心下氣、要彬彬有禮,養成不急不燥的態度,這個人有修養,講話慢慢說,聲音不要大,約束自己,不急不燥,謙恭有禮。
任勞任怨 不怕謗言 俯仰無愧 自我肯定
我們火候不夠,就經不起考驗,譬如:愛聽好聽的話,被稱讚就高興,被批評就傷心。修道應該修得八風吹不動,順風、逆風怎麼吹也不動搖。我們要任勞任怨,修道很苦,入世也是很苦。出世的清修,心裡要常清常靜,有清淨法身,才有圓滿報身,供養佛門才有千百億化身,不要羨慕別人,要一心清靜,不要埋怨什麼,甘心情願,修仁得仁。入世的都有物累,情枷愛鎖,越鎖越緊,要慢慢的清拖累。人在世而心出世,身在塵而不染塵,做個逍遙修道仙;上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自我肯定自己,沒有做虧心事就好。
要好好創造有生之年,創造永久的慧命,要虛心學習,不要自滿、不要驕傲,勉而好學,不恥下問,不論不如我的或不識字的,也要跟他學習,學習人家長處,再積極努力,精進修持、謹言慎行、說話小心,給道親一個模範標竿,大家學習你、尊敬你。
修道故事小品
唐朝甘露年間,有位王涯丞相,官居一品,權壓百姓,不可一世,平日擁有千餘的門客僮僕,日食萬錢,其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話說相府的廚房與一佛寺相連,每日三餐刷洗鍋碗之水,經水溝於佛寺後院流出。一日佛寺主持偶然間於後院水溝內,見有白色物體潺潺流出,近前一看,竟是上等白米飯。
「阿彌陀佛!罪過罪過!」老和尚痛惜不已:「一粥一米,得來不易,今天竟有人如此地暴殄天物,不知惜福,其是可憐愚蠢啊!」從此,每餐必命人撈取溝內之殘飯,經清水洗滌乾淨曬乾後,再用磁缸貯存;如此兩年下來,共積存了六大缸有餘。
正當王涯宰相紅透半邊天之際,一日遭人忌害,觸犯了朝廷,竟落得待罪之身,生死未卜。那時,原有的食客門人,各自散去逃亡,產業財物盡為仇家所奪,寸銀無留。至此,王涯全家大小二十餘口。米盡糧絕,三餐無以為繼,只得忍饑挨餓,其狀甚慘!佛寺主持得知後,心懷不忍,便命人將缸內所積乾飯,浸軟煮熟,送與王涯全家大小充饑。王涯吃罷,連稱甘美,並親往鄰寺求見主持,對於他及時濟助米飯,表示感激之意。主持合掌說道:「其實,這不是貧僧寺內家常之飯,而是尊府平時清洗鍋碗之餘,流在溝中的飯粒,貧僧見棄很可惜,乃命人洗淨曬乾,準備留為荒年之用,想不到今天竟得以濟貴府之急,這大概是天意吧!」
王涯聽完,如夢初醒,嗟嘆一聲,說道:「我平日揮霍無度,不知敬惜五穀,如此地糟蹋天物,不知惜福,焉能不敗?今日的災禍,必是報應無疑!」當夜,王涯自覺無顏見人,服毒自盡了。
解析/
俗云:「勢不可使盡,勢若使盡,禍必至;福不可享盡,福若享盡,緣必孤。」人生,本是禍福相倚,得失並存的。因此,縱有再多的福氣,在恣意地淫肆放縱,奢侈浪費之下,「樂極生悲」並將伴之而來。王涯宰相之下場,實乃意料中事,不足為奇矣!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儉者,如惜食、惜衣,非是惜財,而是惜福之意;當知儉之益處有三~「安分於己,無求於人,可以養廉;減我身心之奉,以賙極苦之人,可以廣德;忍不足於目前,留有餘於他日,可以福後。」曾國藩平日素以「勤儉」治家聞名,他說:「家中錢多,子弟未有不驕者也。吾輩欲為先人留餘澤,為後人惜遺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今日我們修道,往往會在順境中迷失自己,在逆境中才會警戒自己!因此,切莫陶醉於富貴享樂之中,須認清這或許是上天的一種考驗呢?
想徒兒 調寄:想你
匆匆的相聚別離 叫師難忘難離去 幾許愁幾許無奈 幾份牽掛憂慮
師是多麼想你 徒可不要忘記 師是多麼想你 徒可不要忘記 (其一)
無論是何時何地 總是陪伴著你 不管是困難橫逆 徒要堅定毅力
聲聲呼喚歸去 徒可不要忘記 時時心語傳遞 徒可不要忘記 (其二)
活佛師尊慈示
聖經云:「渴望實行上帝旨意的人有福了。因為,上帝要滿足他們。所以,與魔鬼同伍者必自焚,唯有接近上帝的人有福了。」
邪念惡語者必會招禍,唯有充滿真理的人有福了!
酒色財氣者必會傷身,唯有淡薄寡慾的人有福了!
貪瞋癡愛者必會損性,唯有知足達觀的人有福了!
凶殘害命者必會夭病,唯有齋戒放生的人有福了!
吝嗇利己者必會吃虧,唯有施捨恩澤的人有福了!
※ 編者的話:轉眼又進入新的一年,但願我們都能更精進、珍惜時光、珍惜有這麼好的道場、更珍惜有前人老及點傳師老人家的慈悲帶領,讓我們這些小後學在茫茫人海中,能有燈塔般的光明引導,讓我們重發心願,為師尊師母分擔渡化眾生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