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30(2006/03)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靈妙天尊慈訓】
菩提味善咀嚼 存養正氣無私
君子作為 妻恩子愛累 靈台蒙塵灰
功成不退難免遭嫉受劫
逢機遇善發揮
專氣致柔無堅不摧水也
寧願委屈流血淚
莫待糊塗轉輪迴(其一)
妄卻時光匆匆 只道緣深意合
機趣交融 既明修真路 關卡重重
豈再隨俗縱慾逐浪西東
天為棺地為槨
曉夢蝴蝶何勞名利虛榮
琴書相隨仁義隨
安身立命徹始終(其二)
調寄:古國今昔
兒童讀經班帶班心得 柯佩瑩
感謝天恩師徳、老前人、前人大徳,點傳師慈悲成全,才有這個機會在道場上學習,並且能夠加入菩提兒童讀經班的運作,使後學獲益良多。
在此要感謝點傳師,讓我們在菩提禪院開設讀經班,以及推動的功臣沈講師麗玲、李姐京樺、陳姐美穎三位前賢,於九十三年八月成立菩提兒童讀經班,首創初期因尚無經驗,備嘗艱辛,後學即感受到三位前賢,對讀經班推動之熱忱及辛勞不遺餘力,而後九十四年一月又成全沈講師世凱、黃姐月霜及後學三位加入讀經老師志工行列,讓後學有這個機會在讀經班學習成長。
小犬柏豪於九十三年八月大班時參加讀經班,第一個月是陣痛期,每次在家教他讀經時總是邊哭邊念,使我情緒也受影響,有時陪他一起掉淚,因而引起家庭革命。後學先生對我說:「柏豪還不認識字,不要勉強他讀這麼深的文言文,況且柏豪非常好動,坐不住、又不肯讀經書。」因此,先生極力反對柏豪讀經,所以,不肯幫忙照顧女兒。而後學每週帶柏豪回讀經班上課時,總是跟三位讀經老師提到在家很難進行讀經之種種狀況,得到的答案就是「堅持」所以,後學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一週在家只讀三天,就這樣柏豪在邊念邊玩積木,而我邊教邊哄女兒之中進行,晚上讀經,我念一句柏豪跟著念一句,一個月後他竟然把我所教的進度一字不漏全部背起來,有一次我忙著煮晚餐,就跟柏豪說:「你好棒哦!你自己讀經,讀背起來的部份,媽媽忙好了再教你念」就這樣連續幾次,柏豪就慢慢習慣看課本讀經。
由於讀經時之大量文字接觸,有助於柏豪識字量之增加,又加上幼稚園十月、十一月有教拼音,使柏豪在十二月就自己會閱讀課外讀物,與人對話有時還會引經據典。九十三年十二月柏豪參加光慧經典會考,通過二段,九十四年二月竟然會看沒有注音的報紙,如此進步神速先生也就不再反對讀經。九十四年四月十日後學參加讀經老師培訓,當日柏豪也參加讀經學會舉辦之小狀元會考,所以,由後學先生載他去應考,那次他通過八科,監考老師跟後學先生說:「柏豪才大班,就通過八科不簡單哦!」那次讀經應考人數將近二千人,當時先生才體會到原來有這麼多人在讀經,以後柏豪是要跟有讀經的孩子競爭,再不讀經就來不及了。現在我們要求小孩讀經他會有所報怨,這是自然現象,但十年以後孩子會感謝您,因為您的抉擇將影響他一生成敗。九十四年十二月柏豪於一年級時,又參加光慧經典會考,通過十一段,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憶起九十三年通過二段時,柏豪問後學為什麼我通過小狀元,未何不能上台領獎牌呢?請教監評老師之後才知道,必須要十段以上才有資格,於是我問柏豪明年你想得奬牌嗎?他毅然回答說:「一定要!」後學告訴他那你必須辛苦一年,每天讀經至少一小時以上,並按照媽媽安排的進度進行,不可懈怠,就這樣而實現他的願望,也對他讀經成效再次受到肯定。
讀經是一種花費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教育投資,孩子是否接受讀經,取決於家長態度及理念,您必須很肯定的告訴孩子,任何事情皆可商量,唯有讀經這件事不能商量,你非讀到小學畢業不可,而讀經班就如同加油站,每週回到班上加油打氣,不僅孩子,家長也需要互相交流,否則,家長的心很容易被孩子撃潰,還有讀經老師志工行列更需要愈多道親投入,對班付岀愈多,自己收穫愈大,箇中滋味冷暖自知。
佛堂是座寶庫,有好多寶藏等待我們去挖掘,讀經就是其中一項,因緣際會因讀經讓道親有機會親近,尚未求道的家長,拉近彼此距離,並且,有共同話題,而以自身誠心及行動去感動他們,期待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貫道道親, 前人老的睿智,孕育一批批幼苗,個個成為飽讀經書,溫文儒雅的修道人,放遠天下皆是讀經人,而達到世界大同的境界,符合了道之宗旨,足以證明前人老所提倡三不離「一不離佛堂、二不離經典、三不離前賢」之遠見。
最後,願這篇讀經心路歷程,能讓躊佇不前的人不再猶豫,趕快加入讀經行列,後學才疏學淺,文筆不順暢之處,請前賢多多指正。
【莞爾一下也無妨】*西瓜與小寶
韓家小寶很喜歡吃西瓜,每天都吃很多西瓜。 有一天爺爺看到他又在吃西瓜就告訴他說:「西瓜性寒,不可多吃。」 於是第二天小寶就不吃西瓜了。媽媽覺得很奇怪就問小寶為什麼? 小寶:「因為西瓜和我同姓所以我不吃它了!」媽媽:「???你胡說八道!」小寶:「我沒有亂說。是爺爺告訴我說:西瓜「姓韓」不可多吃。」
【論語選讀∣為學篇】 韓點傳師慈悲
(十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22) 此章充分表現孔子的胸襟,及對後生的期待,絕無有自傲自滿,雖時人稱之為聖,亦沒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唯我獨尊之態勢。因為他了解生命與歷史文化,它的發展是無窮盡的,誰知道將來有多少偉大的人物會出現,誰又能知道他們的德業不會超越現在的人呢?無論有多麼偉大的功業,歷史也不會到他為止,就無能人出現。有些人自認為世上少不了他,他若一死,可能就一切化為烏有了,其實這只是狂人自私的想法罷了。 後生固然可畏,但不是每一個都可畏,尚需要他的先天資質與後天的努力。如果人過半百,還沒有什麼德業的成就,可能這一生也就是如此了。並不是說五十以後不能進德修業,而是他在壯年之期尚是平凡,毫無德業之建樹,已到晚年,又能有何特別造詣呢?所以人宜及時有為進取,否則老大徒傷悲奈何。師曠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又能有多少餘暉呢?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矣!」(陽貨)人到中年應是心智成熟,經驗豐富的人,孔子四十而不惑,是說理性澄明的時期。如仍被人厭惡,那終其生,大概也就是如此了。禮記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學貴不失時,故君子愛日也。」古人到五十為老年,是以養老自五十始,曲禮云:「五十曰艾。」大戴禮記:「三十四十之閒而無藝,即無藝矣。五十而不以善聞,則無聞矣。」(曾子立事篇) 【語譯】孔子說:「後生的年輕人,是了不起的,怎麼能知道下一代不如現在的我們呢?但是到了四十、五十歲,仍然沒有什麼德業的成就,默默無聞,那也就沒有什麼值得敬畏的了。」
(十六)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24) 孔子此章言古今學者用心之不同,古之學者致知力行於其心,惟恐一理之未明,一行之未備,必欲得之於己而已,是其為己者如此,在在看重自己之修養。「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像這樣的為學態度,正是所謂「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衛靈公)。為學果能如此,提高自我道德人格為首要急務,方為君子。 今之學者為人,是虛榮心重,惟恐人不知,所以今之學者之學,亦致力行其心,惟恐一善不見人稱,一德之不見揚,必欲見知於人而後已。即程子曰:「為己,欲得之於己;為人,欲見知於人。」劉向新序云:「齊王問墨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何故?』對曰:『古之學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荀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禽犢:餽獻之物也)(勸學篇)時代在變,現今的教育知識與人格道德似已脫離,只有知識的教育,而缺少道德的修養。 【語譯】孔子說:「古時求學的人,是以增進自己的德業與知識為目的。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要別人知道自己之所學,以獲取名利。(獲取他人讚美)」
(十七)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2) 多學而識之者即博學強記之謂。孔子屢言「博學於文」(雍也)「默而識之」(述而),但孔子又惟恐弟子們止於博學強記,而不能融會貫通,或舉一反三,故告曾子與子貢,以吾道一以貫之。但對曾子則直言「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對子貢則略加問難以試之。果然,子貢空為孔子之愛徒,對孔子之了解,仍落在一般人的層次中,認為以多學而識之即可為聖人。孔子因此而告之曰「非也,予一以貫之」。亦謂壹是皆以行事為教也。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未之有得。」(述而)是知聖人之教,行為重要。不於行事學聖人,不可得也。孔子多學而識者,即為歷聖相傳之道,他將所見所聞,默契會通,一邊選精擷要,自行修學,一邊教導弟子。子貢是非常聰明的人,對孔子也是最尊敬,最佩服的了,且與孔子的感情亦最深(孔子死,子貢廬墓六年),孔子對他也是時加提點。但傳孔子之道的卻是(參也魯)的曾子,並不是(賜也達)的子貢。可見聰明並不見得能以明道。陸象山曰:「若子貢之明達,固居游、夏之右:見禮知政,聞樂知德之識,絕凡民遠矣;從夫子遊如彼之久,尊信夫子之道如彼其至。夫子既沒,其傳乃不在子貢,顧在曾子,私見之錮人,難於自知如此。曾子得之以魯,子貢失之以達,天德已見消長之驗,莫著於此矣。」(象山全集卷一)多聞多識若物而不化,足以害心。博識能化,愈博愈妙。蓋并包無遺,方有以貫之。茍所識不博,雖欲貫之,無由以貫也。劉文靖,謂丘文莊,博而寡要,嘗言丘仲深雖有散錢,惜無錢繩貫錢。文莊聞而笑曰:「劉子賢雖有錢繩,卻無散錢可貫。」雖係戲言,切中學人,徒博而不約,及空疏而不博之通弊。朱子曰:「將使學者,誦其文,思其義,有以知事理之當然,見道義之全體,而身體力行之,以入聖賢之域也。」 【語譯】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多學博聞而強記在心裡嗎?」子貢說:「是的,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道的根本原理,去貫通萬事萬物的理啊。」
【愿力與業力∣范講師遊天堂】 范聖杰講師
【求修辦道因緣】(四)
蓮花池仙桃園
洗去你的分別意識,還你無分別的智慧
范聖杰的小蓮花:我本來就住在這邊!
本來就是屬於這邊的!
仙翁講了這番話後,後學就馬上跪下來磕頭。仙翁就慈悲說:「你跟我來,你跟我來。」後學就跟著仙翁走到一個功德祠,仙翁說:「我們求過道的人,在理天的功德祠都會種下一朵蓮花。」後學當然很好奇,就問仙翁:「蓮花在哪邊?」仙翁說:「這邊就是。」後學走去看,根本沒有蓮花,都是一枝一枝好像獻香的香腳,香腳上面有掛牌子寫字,寫著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時、引師、保師、點傳師、佛堂、求道人,最底下還加註某某仙佛,就是哪個仙佛接表文上去的,一看就知道這是求道資料。
後學看了老半天,都是求道資料而已,沒有半朵蓮花,後學就問仙翁:「仙翁,不是說有蓮花嗎?這是怎麼回事?」仙翁說:「這些人啊!就是求過道,但是對道沒有信心,也沒有進行、沒有修、沒有辦,所以天榜掛號,就是結個緣而已。」所以大家要了解,求道當然保證你可以超生了死,可是不保證你功圓果滿,將來回到理天,你待不待得住就要看你自己了,你如果沒有修道,回理天可能待得住嗎?你一嚮往人世間,就來投胎了,或你人世間有很多緣還沒斷,有太多牽纏,即使回去了,馬上也會凡心大動又下來,所以上天是公平的。
如果因果沒有了掉,這輩子一定要還,你有修道、有行功、了愿,以前的種種惡因緣便可以慢慢排解、慢慢償還;可是,如果是很大的冤欠,你就要自己承受了。
後學在那邊看過去,都是掛黑牌的,黑鴉鴉一片,至少有十幾萬,等於是考掉這麼多人了,這麼多人都只是求道,掛個名而已沒有在修辦。
後學看這麼多,就很緊張,為什麼?因為想到自己可能也是掛名的,所以就委婉的問仙翁:「仙翁,我想要看蓮花!」仙翁馬上知道,就拿龍頭枴點一下,說:「有啊!這邊就是啊!」後學一看,剛才明明都是枝而已,現在怎麼全都是蓮花,而且從天邊到無窮無盡那麼多?
各位不要懷疑,剛剛後學不是走過一扇門對不對?從功德祠進去,進去了怎麼還會有天邊?這很神奇,理天就是這樣,看起來好像一扇門而已,可是,當你進去門裡頭看,卻比在外面看還要大。就如同看一棟樓,大概是這麼大而已,可是你進到裡頭會發現,裡頭居然有幾百層樓高,這個不可能的嘛!可是在理天就是這樣,大到難以想像。所以那個蓮花從這邊一看,哇!很遠都是花啊!到處都是飄著花的香味。
仙翁就這麼順手一撈,撈出一朵蓮花,仙翁很慈悲唸一段咒語後説:「這一朵是你的蓮台。」仙翁幫後學淨一些業障,拿功德水洗後學那朵蓮花,然後唸:「洗去你的分別意識,還你無分別的智慧。」你一旦有分別、有人我、有你我,這個就是「意識作用」;當你沒有這些,就是你的天性,只有大愛、只有關懷、只有慈悲、只有這種心性,純善,就是「天理」!講是很簡單,一聽也懂,但是,真正要我們心行合一,可就不容易了。
仙翁淨完靈後,就把那朵蓮花遞還給後學,後學就捧起來聞,後學沒有聞過那種香味,一聞進來,是從鼻子到腦袋到身體,整個都放鬆,然後感覺毛細孔會發光;不只是那種香,後學突然得到一個感應:我本來就住在這邊!我本就來自於這裡的!本來就是屬於這邊的!根本不是仙翁帶我回來,而是我本來就在這邊!完全跟當初來的時候,完全不一樣的想法,當初我是想仙翁暫時帶我回理天;現在反而是後學暫時來人間,將來還要回來。所以,我們每個人百分之百都是來自於天,我們是天使,真的來自於上天。
【故鄉的家書∣了愿篇】
南極仙翁慈語
八仙過海雖各顯神通,但更要「同心同德」;你們雖各盡不同的職責,但是同辦上天大道,一樣再了愿,皆是渡化眾生。所以「修己渡人」,勿忘了,別只是渡別人而忘了渡自己!
對眾生要講好話,但不可虛心假意,也不可存有貪圖心的好。如何做?盡心盡力,為道場盡心,為眾生盡力,這就夠了。但要做得確實!除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外,還要「同心同德」!
白水老人慈語
我們修道修心,要有大公無私之仁心;辦道盡心,為救眾生出苦,不是為自己之私利。我們自己辛苦,是了自己的愿;救眾生出苦,是行功立德,不是沽名釣譽。
辦道要通權達變。世界萬物隨時代變化,我們也得應時變化,守舊即是落伍,固執就不通。
我們修道要活潑玲瓏,不能固執己見,做事一定得迎合大家的意思,不合大家的意思,就不要做。
吾們全是活佛弟子,全是師兄師弟,必須互相尊敬,敬人人敬,自尊還要尊人,團結才有力量。以道為重,大公無私,才能化世界為大同,才能符合「道之宗旨」。
(本篇完)
一位禪師做父親的故事:「哦,是這樣嗎?」
白隱禪師是一個過著純潔生活的人。
鄰居中有一位美麗的女孩,美麗的女孩未婚懷孕了,她的父母非常生氣;就嚴厲的逼問女孩的生父是誰?
女孩先是不肯說,後來實在躲不過去了;就隨便說出了白隱禪師名字。
她的父母親勃然大怒,於是氣沖沖的去找白隱禪師算帳;禪師聽完後,只是說了一句:「哦,是這樣嗎?」
孩子出生以後,就被送到白隱禪師那裡照顧;此時的白隱禪師已經聲名掃地,然而他自己並未因此而受到干擾;他默默忍受著種種白眼非議;獨自準備孩子所需的一切東西;來細心照料這個幼小的生命...。
一年後,年輕的媽媽實在忍受不了良心的責備;終於將實情告訴了她的父母親,孩子真正的生父是外村的一個年輕人;她的父母親得知真相後大吃一驚,立即去找白隱禪師,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誠懇的請求她的寬恕,並將孩子領回。
白隱禪師把孩子送還給他們時,只輕輕的說了一句:「哦,是這樣嗎?」
冤不怒,譽不喜,禁得起謗,扛得起擔!保持一顆清靜純潔的心,兩次「是這樣嗎?」意味深長...讓你蒙「冤」的人,也許是日後最內咎的人啊!這則公案很美,不是因為文字,而是我們感受到了一個禪者的心境。那心境是美的,那說不出來的從容,還有慈悲;讓我們心好像也一下子擁有了月光。以淡淡的微笑觀照著世界,充滿了無盡的謙和與寧靜;讓我們帶著更寬容,學著更慈悲。
網路文章:一點聰明一點痴 何飛鵬
我見過一個非常聰明的年輕人,學歷又好,擁有國外的碩士學位,他一度是我最看好的未來接班人之一,但這件事始終無法如願。
他做任何事,都能快速上手,表現傑出。但問題是剛熟悉一件事,他就開始想下一個職位,他的期待與要求,總是比主管快。當然基於人才培養,許多次我也按照他的意願,提拔升遷。甚至我還一度自責,是不是我的反應慢了,以至於讓一個有為的年輕人,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埋沒了他的才氣。於是我密切注意他的動向,以免再度犯錯,又被他先開口要求,落入後手,處境艱難。結論是,他還是比我急、比我快,我的小心仍然趕不上他的急切欲望。最後我不得不承認,他實在太聰明了,聰明到在組織中,很難有一個職位適用於他,我不得不放棄這位讓我愛不釋手的年輕人。
他走上創業之路,以他的聰明,很快擁有一個小格局的成果,每年有金額不大的獲利,足以讓他逍遙自在。可是從此他面臨瓶頸,如果要做更大的事,光靠聰明是不夠的,還要決心、毅力、格局、氣度、勇氣,而其中有許多特質都是他所不足的。
我只能替他可惜,好一塊材料,只因為太聰明了,聰明得仔細計算所有的事情,都要用最快、最容易的方法做事,期望速成、期待短利,欠缺了「癡勁」與「傻勁」,而使他陷在「舒適」的泥淖中,擁有小成就,難成大格局。
這讓我想起台灣財經前輩汪彝定先生的一句話:他常念著「慧女不如癡男」,如此剔除性別眼光,這句話正是這個案例最好的註解,任何人「慧」不如「癡」,慧易成事,但難成大局,癡似呆拙,但孜孜矻矻,一點一滴,最後終能成就不凡的格局。
如果你是「癡」人,笨人沒路走,只能努力,無需多言。問題是社會上「癡」人少有,大多是聰明人(或者其實是自以為是聰明),聰明人就是精於算計,心思複雜,以至於小算盤每天打、時時打,稍有困難就不做,稍遇挫折就放棄,立即無利就回頭;長遠大計無心想,結果是小成可也,大事難成。
最好的思考是,不論你是聰明人還是癡人,常常替自己留一點「癡心」,刻意去做一些看起來笨的事,凡事想長一些、想遠一些。利益不要計算這麼精準,刻意找一些辛苦、困難的事來做;刻意找一些需要冒險進取的事來做。然後發揮你的決心,考驗你的能力,激發你的堅持、磨練你的執著、成就你的耐性。讓成果滴滿你的汗水、淚水,這是另一種試煉。
︻編後語︼:一年一度的研究班即將在月底開班,台中道場在菩提禪院除了開設原先的五種班及小天使班外,今年增加了「高中班及國中班」,以方便全家大小一齊來學習成長,落實 前人老所提倡的「三界一元化」的標準道場,更能增進親子關係,實現彌勒家園的願景。
請各位前賢互相成全,踴躍來讀班及護持!
太多的聰明,是天上的恩寵,當然要感謝,但也是上天的陷阱,讓你少了執著、堅忍的力量。最好的搭配是「一點聰明一點癡」,有足夠的聰明分析難易、好壞,但有時也要能有耐性,做一些短期看起來並不聰明,但長遠有利、有益的事,每個人最終的格局,決定的關鍵是「癡」,而不是聰明。【本文摘錄自《商業周刊》第9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