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138(2006/11)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造福==幸福=======
【仙佛心曲】 調寄:萍聚
韶華倏忽過 往事已休
驀然驚覺背影佝僂
為啥苦奔波 眉心深鎖
形雖超脫 重擔誰付託
庭花滿園 園丁日消瘦
萬紫千紅後 最怕深秋
願徒兒把握 行功立德
讓那美名千古永不朽
【罕見天使|楊玉欣】
罕見天使-楊玉欣在接受于美人電視節目訪問時,說了一個讓在場主持人及觀眾頻頻拭淚的故事。
楊玉欣罹患的是「三好氏遠端肌肉病變」。這種病從腳趾、腿部進而全身肌肉萎縮,終至癱瘓、器官衰竭而亡。她在花樣年華的十九歲發病,姐姐和弟弟也在同時間發病。當醫師在他們一家人毫無心理準備下,對他們宣告「這個病好不了」的噩耗時,她看到無助的父母和號啕大哭的姐姐。
因為行動不便,無法上下公車,小黃(計程車)便成了楊玉欣選擇的最佳交通工具,每天上下班,她都搭乘小黃。
有一天,她招了一部計程車,如往常般,屁股先坐進去,再用無力的雙手去搬動無力的雙腿,一條,兩條的搬進計程車中,關上車門,計程車司機問了一句:先天的還是後天的?楊玉欣明白了,這位計程車司機,一定對這樣的疾病有所了解,她回了一句:先天的。
計程車司機開了車,過了一段時間,這麼說著:我太太也是先天性一顆腎臟萎縮,住院住了很久,最近恐怕不行了。我有一個兒子,也遺傳了太太的疾病,他還是個智障,我在出門前,才剛剛狠狠的打了他,因為他智障,不能讓他出去,打了他,他哭累了,就會去睡覺,這樣我才能出門賺錢........。
楊玉欣聽了,問司機,你等一下要去醫院看太太吧!司機回答說:帶她出來走走,反正我開計程車,到那裡都方便。
楊玉欣拿出了身上大大小小的鈔票,塞在車子的夾縫中,告訴司機:帶太太去吃頓大餐,我請客!
說完,楊玉欣因為到達目的地,開了車門,再用無力的雙手搬動雙力的雙腳下車,卻不見司機有任何反應,她回頭看看司機,只見一位五十多歲的男人,雙手緊緊握住方向盤,顫抖的將頭埋在其中哭泣...........。
楊玉欣永遠也忘不了那個情景,聽了這個故事,你是否和我一樣,久久不能自己,感慨國內對身心障礙者的照顧之貧乏,心中忍不住又想起:狠狠打了他,他哭累了,就會睡覺,這樣我才能出門賺錢....................。
她很納悶,為何人們習慣只記得不美的事,美麗的事物反倒忘記了,而她總是要盡力遺忘不好的事。楊玉欣說,當面臨別人對她造成的負面情緒時,她會以「誤解」來為他人說項,何況她行動不便,心裡不爽不能馬上走人,還得仰賴他人扶一把,所以選擇「遺忘」來因應所有負面情緒。
「這是一種修煉,讓自己學會對他人的尊重、溫柔、寬大與瞭解。」楊玉欣說,「如果我們多注意美麗的事物,怎還會在意那些負面的情緒呢?」所以,只要心中閃過一絲一毫的壞念頭,她就會立刻發揮「遺忘」的本事。「生存理論」。其中,她最津津樂道的是「衝向火焰」理論。
她說,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一團熊熊烈火,可能是困境或重擔。每逢遇到這樣景況時,她就會衝過去,絕不坐以待斃。她說,所有的痛苦,不只要面對,更要超越;衝過去代表夢想實現;衝不過,又何妨?生命的意義在「衝」的過程,她強調,這個「衝」是一個動詞。許多朋友關心楊玉欣,也有朋友告訴她,「別這麼辛苦,妳去考個殘障特考就好了。」但楊玉欣不要這樣輕忽生命,她說,「現在不做,未來更不能做。」
朋友形容楊玉欣是「無可救藥的樂觀者」,但她毋寧更喜歡自己給自己的封號「樂觀的偏執狂者」。
她說,「如果不這麼過日子,請你告訴我更好的方式!」若要說楊玉欣是「上帝的使者」,派來人世間做鹽做光,也不為過,因為她讓這個世界更有人情味,更亮麗!
【論語選讀∣修身篇】韓點傳師慈悲
(十四)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泰伯11)
周公可以說是孔子最景仰的人,連睡夢中都經常不忘周公。如久而不夢見周公,好像志氣就有所萎靡,就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周公之所以被孔子尊敬,因為他繼承文、武之德,制禮作樂,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基業,稱為聖人,被封為魯。孔子是魯國人,其所傳之道,就是文武周公,先王往聖之道。他所期望的就是推行周公之制度,同時他尊敬周公也就是懷念先王之道,故曰:「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周公雖具有如此的才德和地位,卻是以驕吝為戒。成王封伯禽於魯,向周公請益,周公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韓詩外傳云:「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贄而師者十人,所友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先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者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者萬人。」可見周公禮賢下士之謙德,假若周公當時為驕且吝,則天下之士豈肯立於朝。孔子因而戒人,不可恃才傲物,人之不可無者才也,但不可恃者亦才也。如人之智能才德之美可與周公並稱,然卻逞己之才以驕人,恃己之才以自私,不肯付出,空有一身的才藝,也是毫無價值的。有周公之才之美,驕吝尚不足取,更何況無周公之才之美而驕且吝者,故驕吝不可取也。
【注釋】才、美:謂才德技藝之美。驕:矜誇也。吝:鄙嗇也。(吝,自有才能,不肯傳授別人,如吝於財可惡,吝於行善更可惡)。
【語譯】孔子說:「一個人就算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假使有驕傲和鄙吝的毛病,那其他的也就不足觀了。」(孔子以為才能不管多麼好,假使驕且吝,那麼才能也就毫無價值了)。
(十五)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4)
這一章應該是孔子弟子們,平日經過詳細觀察孔子的生活,其為學治事、修己待人的表現,一本真誠地將其修養概括的記述。毋意:臆測意,即沒有經過事實求證,而妄自猜測。我們常常會在事實情況未明確之前,只憑自己的想像力去任意猜測,尤其是對人的行為動機,只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心態,去談論別人的好壞,這是非常危險,也是不道德的行為,同時也容易冤枉好人。孔子絕不做沒有根據即下斷語的事。孔子說:「蓋有不之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述而)又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即是此意。
毋必:期必意,含有依己意強人所難,就是強調個人主觀的意識願景,而不顧及客觀的環境,要求所有的事,必須符合自己的意願來實現。有時為了實現一己之私,而犧牲別人,這是不仁道的行為。
毋固:固是固執,就是堅持一己的成見而頑固不通。人都有慣性,常常在不知不覺間,執著一己以往的經驗,要求現在仍可依舊而行。其實這是以自己既有成規,強加在現實生活中,不顧其是否合宜,能否與現在的人事相配合,堅持己見,結果被人稱為老頑固,迂腐僵化。孔子為人處世,是以溫、良、恭、儉、讓而得之,毋固就是能以謙虛誠敬之心態與人溝通,進一步而能接受別人的善意及長處,這樣才能跟著時代的脈動而成長,與時俱進的充實自己,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毋我:我,就是我執太重,毋我就是無論任何事情,不要以我為中心,要以仁心公心來看待,須知人和我是相對待的,每個人站在自己的立場就只有「我」,所以一切善的有利的都歸之於我,惡的害的推之於人,人人都存著自私自利的心,天下恐怕就要大亂了。故佛語「無我相」,莊子曰:「忘我。」就是事事多為別人設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常常想著易地而處。大學云:「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時時懷著仁心恕道。在這意、必、固、我四者之中,我是根本惡因,其他為惡果。故以毋我、忘我最為重要。總之人要時時刻刻反求諸己,讓自我的仁心良知,常常呈現在真我的心中,便自然謙遜真誠,達到天理流行的境界。
【語譯】孔子所斷絕的四件事,不作憑空臆測,不期必於人妄自專斷。不固執成見執滯不通。不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
【愿力與業力∣范講師遊天堂】范聖杰講師
【求修辦道因緣】(十)
細說罪過樓:這裡頭記載著修道、辦道以來的罪過錯。
第十九條:貪佔功德
若有前賢佈施財物給佛堂,經手人就隨便將別人佈施的東西轉送出去,並且沒有交待是誰佈施的,這就是佔人功德。最好每間佛堂都要設置一本功德簿,不管道親佈施什麼,都要詳實記載,連來打掃的都要記載,讓大家知道,才不會滅掉他人的功德。
因為有些道親很在意自己的付出是不是有被肯定,若我們在這方面常常疏漏,就可能導致他不再來佛堂,我們不就是變相考人嗎?不但佔人家功德,還考倒道親。
辦法會或活動時,東西有時會剩很多,你順手打包回去,就是貪佔功德;若真剩下很多東西,要等主事前賢宣達可以拿回去時,才可以去拿,主事前賢若無宣達,你自己去取用就是佔了佛堂東西,不能自己私下做人情拿給誰。要知道佛堂不是你個人的,這個手續一定要清楚,不然就犯過了。
★第二十條:不實心懺悔
佛堂年終會有一次總懺悔,在懺悔前會先謝恩,謝恩完便懺悔。只要我們真心在佛前表白與懺悔,上天就會把我們的罪過消掉;但是我們很容易懺悔完又繼續犯,懺了又犯,就罪加一等!因為知過不改,明知故犯,這樣根本沒有在修道,上天記錄得清清楚楚,不要以為每年都有一懺的機會,就每懺每犯,我們要常問自己是否真真實實在修?
二樓的罪、過、錯,是已經表現在外,會影響到別人;三樓所記載的罪、過、錯沒影響到別人,卻傷害到自己,這些心念、意識、想法、妄想,通通記錄在第三樓。上天要我們修得清清白白、光明磊落,不希望我們修成遮遮掩掩,怕別人把你的缺點講出來,為什麼會怕?因為心裡還不圓滿。所以,修辦道要真實面對自己,就算犯了再大的過錯,也會被原諒;相反地,你只犯了很小的過錯,卻死不認錯,到最後都會變成墮落的因!
★第二十一條:對天命有疑
哪些行為是對天命有疑?諸如:求了道還到其它鸞堂,聽說那邊有問三世因果就去了,聽說那邊靈籤很準,你又去了,很喜歡到處去求這些。你對天命有疑,將來就會有考|智慧考、業力考,因為你沾染了很多不必要的因果。
★第二十二條:對前賢怨懟
你對前賢的怨懟,雖然從來沒有講出來,這個不算口過,卻是一種心過;因為心生埋怨,是在傷害我們的本性!如果把嗔恨壓著,一旦爆發就很可怕,一定會傷害到道場。
★第二十三條:著功德相
像後學知道渡人有功德,每次都被稱讚說:「恭喜!恭喜!真是盡心了愿。」所以後學就洋洋得意,心裡覺得渡了那麼多人真是功德宏大呢!卻不知道這些根本不算什麼,因為抵不了業力!這執著就是業力的根,因為那個執著的氣是違反中道的。別人能求道是別人的緣,不是你厲害,是他的善緣深厚!
★第二十四條:守戒難恆
白天我們的戒律雖然持得很好,到晚上我們會認為沒人知道自己的念頭在想什麼,所以在夢中所有的殺、盜、淫、妄、酒都出來了,那一樣是犯戒。
後學看到這裡,心裡覺得很難受,仙翁叫後學出來,後學就哭著出來,後學看到仙翁時,都不敢講話,馬上跪下來。仙翁說:「你不要緊張!不要害怕!你會遇到這些事,都是有因緣的。今天不管你看到功也好、過也好,都有仙佛幫你擔著,將來如果功圓果滿就一併消去;如果你還是時進時退,造什因就要受什麼果。」仙翁的意思是說,我們今天雖然沾到天恩師德,因果業力可以暫緩一緩。可是,你必須要修道、辦道,如果你的言行和修道人不符,那將來造什麼因就受什麼果,不會因為你來道場,就沒有因果。後學記得有一陣子寒暑假去佛院當義工,老前人說:「在家裡是不是也有這麼勤快啊?不要家裡都沒有顧,就只來道場啊?」那時候給後學很大的反省。後來老前人又問:「修道!道好不好?」後學就答:「好!」老前人說:「好!就去做出來啊!」
還有一次我們炒菜炒太多吃不完,那時候旁邊有那些拔下來的梗,以及一些葉子,老前人看了看,當時也沒說什麼。當天晚上,因為天元佛院八點就熄燈,突然聽到怎麼有「啪!啪!」的聲音,後學跑出來看,發現聲音是從感恩樓那邊傳過來的,就問前賢怎麼會有這種聲音原來是白天我們浪費那些蔬菜葉,老前人自己掌嘴巴,在替我們消業。那一年老前人九十歲啊!一位老人家為我們這群小後學不知擔了多少罪啊!像現在我們開班,我們的前人、點傳師也為了我們擔了多少的罪啊?所以我們真要好好的省思一下,修辦道一路走來,有多少該做未做好?多少不該做又做了的?
仙翁最後用手一推,後學就慢慢回來。當醒來時,發現自己跪在床上,哭得一蹋糊塗,時間已經是早上了,所以大概遊了十二個小時左右。仙翁有一個叮嚀:「你車禍後三年會有一個機緣,你可以把這件事公佈出來,可以成全一些人。」
一直到民國八十九年,剛好台中有一位廖講師聽後學說到這個車禍的顯化,就要後學寫下來,他要出書印給大家當見證,後學就說:「好!」到九月後學才把那稿子交出去,廖講師他就開始去處理,等那本書真正印出來時是十月五號,剛好是後學出院滿三年的日子,這些巧合正好印證了道的尊貴∥先說後應,道真、理真、天命真!就看個人怎麼修、怎麼辦!一切都是天恩師德!
我們在道場學習,幾年下來都愈來愈謙恭,可是我們的內心有沒有真正達本還源了呢?我們都知道垃圾滿了,就要倒掉,不能說:「我去買一個漂亮的蓋子蓋起來,這樣就看不見垃圾,就乾淨了。」不管我們的道齡有多長,都要徹底將自己的內心清乾淨,不要心中沒有愉快、法喜,只有表面的應對,這不是欺己、欺人、欺天嗎?將來要成道,很難。上天是絕對不會騙我們的,只有人會耽誤上天。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這個機會了愿,若闡述不圓滿之處叩求仙佛慈悲,謝謝各位前賢。 (全文完)
【一句話的力量】
人生的成敗,常常因為一個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話而有決定性的影響。尤其對人有用的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深受感動,甚至豁然開朗;由於「一句話」而改變一生的事例,更是多不勝數。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卡內基,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小男孩。他九歲的時候,父親將繼母娶進門。他父親向新婚妻子介紹卡內基時,如是說:「希望你注意這個全郡最壞的男孩,他實在令我頭痛,說不定明天早晨他還會拿石頭砸你,或做出什麼壞事呢!」
出乎卡內基預料的是,繼母微笑地走到他面前,托著他的頭,注視著他。接著告訴丈夫:「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只是還沒找到發洩熱忱地方的男孩。」此話一出,卡內基的眼淚不聽使喚地滾滾而下。
就因為這一句話,建立了卡內基和繼母之間深厚的感情;也因為這一句話,成就了他立志向上的動力;更因為這一句話,讓他日後幫助千千萬萬的人一同步上了成功之路。
「一句話」很容易說,但重要的是要能讓對方受用。
失落著的生命再造,不一定要靠能言善道的人來開導,有時僅僅是一句看起來普通的話,就能為對方帶來力量。
佛教六祖惠能大師原是樵夫,因為聽到《金剛經》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進而尋師訪道,後來在五祖弘忍大師座下舂米八月,開悟見性。丹霞禪師本來要進京趕考,因為聽到一句「選官不如選佛」而出家學佛,精進修持,成為禪宗一代祖師。
生命是一種學習,任何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遇到困難和迷惑。給人一句好話,讓人生命奮起飛揚,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人要常說:
給人歡喜的話;
第二、給人鼓勵的話;
第三、給人肯定的話;
第四、給人讚歎的話。
多說好話,少說壞話。
不經意的一句輕浮話,有時會自毀前程,而一句關懷別人的話,卻能讓沮喪的人有生存下去的勇氣。
因此,人要經常檢點自己的口舌,以免破壞了好因好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