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38(1998/07)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
皆大歡喜 調寄:愛相隨
希望你 像鴻鵠 展翅千萬里 乘輕風
入賢關而登聖域 誠心地 共發弘願
使命擔當起 前程路 無止盡 無止期
盼望你 像流水 圓融又謙虛 德如玉
溫而潤忠貞不渝 認真諦 窮理而盡性
提昇自己 天恩詠 真諦宣 正義提
愛眾生 愛道場 愛國忠事而崇禮
兼善天下 群策群勵 負重致遠
要不怕苦 不怕累 成就英雄的格局
氣宇軒昂(磊落嶔崎) 神人合一
皆大歡喜 掀天又揭地
菩提禪院之簡介
本廟坐落於彰化縣花壇鄉崙雅村花秀路二十四之六號,靠近省道,離火車站不遠,交通便利環境優雅,草木扶疏、綠野平疇,環繞其間,是一處適宜修辦的最佳場所,在韓點傳師及曾點傳師開荒闡道的苦心成全與策劃之下,終於誕生了。
民國七十年,點傳師關懷道務之成長,屢次召開興建廟宇會議,由花壇沈樹木壇主發心捐獻廟地,由於經費部不足,乃採分層建築,在韓點傳師領導及所屬同修同心同德,盡心協力之下,又蒙各方前賢相助籌措經費,韓點傳師及曾點傳師率先捐獻,後學們紛紛響應,終於有成。
整個興建過程略述於後,以為後學們參尋:
一、民國七十二年六月二十日歲次癸丑五月二日,恭請老前人蒞臨動土,七十三年七月二十日歲次甲子六月二十二日一樓大殿落成,恭請 老前人開光安座。
二、七十四年又籌措興建二、三樓事宜,在七十五年三月開工,於七十六年三月十一日歲次丁卯二月十二日,二樓彌勒佛殿、三樓無極宮落成,再度恭請老前人慈悲安座,又蒙前人及地方首長(前縣長黃石城先生)等各方前賢齊來祝賀。
由於當代白陽修士的需要,大廟是最佳的學道場所,然而台中道場大廟不多,菩提禪院應運而生,落成之後在諸多條件因緣具足下,從本院開班出去而發心學道修道辦道的道親不記其數。
緬懷過去,天恩師德浩大,師尊師母大德敦化無邊、老前人前人慈悲成全、韓點傳師及曾點傳師的諄諄教導始有今日,凡我道親前賢,秉玆慈意,同舟共濟,任重道遠,再創菩提禪院道務之新氣象,以報天恩師德於萬一。
菩提道上明體達用~圓滿的生命世界 莊添在
現代人好像有太多情感迷失,太多悔恨恐懼;原是赤子般可愛、靈明的天性,因著太多的妄想貪求漸漸秋苦陰霾,太多的塵土污垢遮蔽了生命的光輝,隨著年歲的增長,臉上開懷純真的笑不再,心中知足常樂的感動也不再了,偶爾靜默下來,竟如槁木死灰般索然無味,甚至以不斷追求刺激、物質來欺瞞自己,充塞心中的空虛,只因害怕面對自己;生命當真如此?讓我們放下一切思慮,看看慈悲的佛、菩薩們是如何覺己覺人,引導我們安頓、圓滿生命世界。
佛陀在菩提樹下,照見滿天閃爍的星光,於是大悟生命的本體,佛說:「異哉!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而后,五祖為六祖傳心法,密授金剛經,六祖當下開悟,所云又與佛陀相契合,「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壇經整部精華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可見;師師密付本心,佛佛惟傳本體,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都再再肯定每個生命本體的意義與價值,人人皆具妙覺真心,人人皆有智慧行具足的本體,卻因人心攀緣、執著外相而惹來煩腦、痛苦;我們且以電來說明心性與外相,性空如無形相的電能,然而給它什麼樣的「緣」,便起什麼樣的「用」;電燈、電爐、電冰箱,無一不用電,電器要有這個啟動的電能方能運作,如同人要賦與這主宰的自性,方能有說、有笑、有感覺、能工作;不然死人與活人之形體又有何差異?然其中的感受差別又何其大?上述乃要人人肯定自己有顆明珠般光耀的自性,能生萬用,方能本固而枝榮,才不致誤認自己是電爐或冰箱而與他物起爭執,因為自己是那主宰的電能,這樣才能超然於名利得失,美醜貧富的對待,真正的開發生命中的潛能,了悟永恆生命的真諦。
我們都容易受薰習而影響,以致於雖已了解自性桃源就在眼前,但生活還是無法真正自在、安怡;因此,我們要有一些方法來洗滌這些污垢,也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使自性顯現它自然的靈光,使生活無入而不自得。八萬四千法門是因緣而生,因眾生需要而有,然,真正究竟了義且通達周遍的即菩薩修行的六度波羅密,不僅能斷煩惱,且可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貫通自我修持,開啟智慧,且可法聖效賢,慈悲普渡,共創一圓滿的大生命世界。六度波羅密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及同喜佈施等,佈施讓我們與人廣結善緣,讓我們發願慈悲善捨,哪怕只是一個微笑,一句慰問,都會給別人無限的溫暖與力量;實心的疼惜每個人,欣喜他人的一切得意和幸福,誠心祈禱與祝福,沒有絲毫怨懟嫉妒,無形中創造了無數的福德與善緣,那才真是集天下之幸運和喜樂於己一身呢?
只有持戒才能斷除殺、盜、淫等惡習,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受環境、物慾牽制,於身心內外和諧清淨,當然不會徬徨迷失;持戒還包括念頭要光光明明、正正大大,所謂:慎心物於隱微,遏惡慾於動機;那才真使自性光潔瑩然,坦然自在。故佛陀涅槃前告訴阿難「以戒為師」。
修忍辱以治瞋念,修忍辱以達祥和;所謂:一念瞋心起,千萬障門開;一把瞋火起,燒盡功德林;因為怒氣一升,容易頭昏腦脹,意氣用事,便把圓滿變成缺憾,把建設搞成破壞,修忍辱要心如太虛,量比沙洲,修忍辱要有禪味,懂得「轉念」比如說:師長比較疼某人,此時瞋心暫勿起,只要想一想,也許是他比較缺少愛,所以師長才特別彌補他,因為我比較懂事,所以他們比較放心,且希望我精益求精,所以才要求我;如此一想,不但沒有氣,反而更愛所有的人,感激所有的人;如此開闊寬大的心,感恩迴向的心,宛如佛菩薩的心田,不但在荊棘密佈時,能看出一條希望之路來,還能喜悅如泉湧,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煩惱亦能成菩提!
精進在治我們最大的敵人~懶;劉墉先生在長榮中學及女中演講時就提到:「肯定自己,提升自己定要克服人性的懶惰」;修道與生活就像做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試看一天晚起一分鐘,一年後,就晚起六個小時了,自我腐蝕也是漸進的,自我激勵與成長也是漸進的,時間分分秒秒在流逝,機會也稍縱即逝,我們要有勇猛精進的毅力,要有對人生社會負責的擔當,畢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免角,」認清了所要走的志業,就要力行貫徹,精進不懈。
禪定是一切修道者的共法,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就是說能知其所當止(止於至善寶地)而後能定,進而靜、安、慮、得(中國哲學功夫);確實,能使自己的心不隨外塵而動,才能體嘗真如的寧靜與豐富,才能洞悉虛實真假,淡然毀譽得失,「繁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西諺亦云:人有多少遠方,就有多少追尋。怕的是汲營追尋的終是一場空;在禪定中才能知足安樂,得永恆的自在喜悅。
般若即妙智慧,智慧常明的人自然沒有愚痴,而我們許多煩惱痛苦就是因為無明愚痴而起。當我們大徹大悟後,便具足三般若;實相般若,因此般若智慧實融通了五度修持,佈施時能三輪體空,便沒有了執著,所以慈悲喜捨;持戒亦自在自然,是在行住坐臥間落實;忍辱中已無三心四相,又何來忍辱的對象;當我們精進修持、辦道時,勇猛歡喜,既無昏沈,也不散亂,即處禪定;如此動靜皆道,統攝平和,般若自然生起,渾然一體,圓滿貫通。
佛與歷代祖師榮恩留下一部部「良心經」,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觀自在菩薩宏慈悲願傳無上波羅密以啟良知良能,明體達用;佛菩薩以其親身經驗引導信智眾生,斷煩惱得解脫;如真能信受奉行,沒有善巧偽詐,一心踏實誠懇,一步一腳印,必能正己成人,靈光耀眼,圓滿生命世界。
有感而發:感謝天恩師德、感謝一切!才能有這千載難逢的機緣「得道、修道、辦道」。尤其是在這世道衰微、物慾橫流的末後時期,更應該停下步伐用心來思考生命的真正方向。從求道後至今是否誠心抱守?是否實心懺悔修煉?是否重聖輕凡?是否立愿了愿?是否…?人生短暫、生命無常,一失人身萬劫難!共勉之。
教好子女才是最佳投資
凡事講求投資報酬率的今天,什麼才是最佳的投資?個人認為只有對孩子的教育投資,是只漲不跌,且有更高的附加價值。由於社會犯罪年齡降低,學校、家庭教育面臨嚴重的考驗如果每一個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多付出一份心血,社會便多一股善良風氣,為人父母者為何吝於投資呢?
◎依輔導經驗發現,現代孩子有下列基本特性:
自我性提高--凡事喜歡自己做主。
順從性減低--不但有話要說,而且喜歡批判父母。
功利感增加--凡事講求報酬,喜歡計較。
責任感降低--升學主義作祟,讀書成為孩子唯一責任,造成孩子不易分擔家庭責任。
好奇性增加--對新鮮事感到好奇,進而去嚐試。
◎父母因應之道:
停看聽--抽空多陪孩子,多溝通、多談心,亦師亦友。
培養幽默感--不要老是繃著臉或一味禁止與斥責,適時調適並培養氣氛。
尊重個別差異--勿做比較,以免傷及孩子的自尊。
善用行為改變技術--多鼓勵、多觀察,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找出起點後與以改變。
做父母難,做現代父母更難;面對多元化的社會衝擊,筆者的建議是具備五心 --「愛心、耐心、信心、恆心、上進心」。盼望普天下的父母,都能成為標準的--『五心』上將。
很多人用「心心相印」來形容夫妻或情侶間的。事實上這句話是禪宗裡的修行用語。兩個人只要相視一笑,彼此就能以心相印,這個就是「心心相印」。禪宗又叫人直指心。在自己跟另外一個人之間,不需要語言,也不需要動作,彼此就是你知我知,非常的清楚; 好像並沒有說什麼。能達到這種境界,是兩個人在長久的共同生活中,有相同的經驗,有相同的想法,才能造成。是非常難得,也非常可貴。這樣想,我們就要珍惜那個與你共同生活,以心相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