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53(1999/10)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南極仙翁慈訓
誰能識透真機括於地天
誰能嚐出真味於宇寰間
唯靜者體參唯靜者看穿
心靜如止水萬里澄澈妙玄
修養定靜心神清守寸田
常鎮靜處事自圓
以湛靜制浮動至道蘊含
一切萬法之元皆靜心觀
調寄:長空下的獨白
語寄:萬法靜觀自得
八十七年歲次戊寅十一月初八日花壇菩提禪院
儒家尚仁思想 韓點傳師慈悲
中國古代的文化學術思想,派系眾多,但以儒家為主幹,儒家思想流傅之久,影響之深,絕不是其他派系所可比擬的。儒家的文化思想,起自唐虞以迄於今,歷經數千年,繼繼營營,他的偉大實筆墨難書,但其間若找一中心,一位代表者做為說明的話,那就是孔子之前堯舜禹湯,是儒家文化的開創者,而至孔子則集其大成。孔子以後孟子、荀子、董子、韓子、朱子等,以及歷代賢哲,皆可說是儒之繼承者、發揚者。因此欲研究儒家文化思想,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資料,莫過於論語了,雖然論語不是孔子所編著的,確是孔子的弟子門人們所共同編纂而成的,他們對孔子的言論,有直接的領受;對孔子的行事,有親身的觀察,這些學問好、智慧高的弟子們,從各方面把孔子的一生行誼、言論、記下來編纂而成的論語,當然是最為珍貴可靠的資料。
論語這部書,因出自於孔子的許多弟子、門人們所共述的,所以前後不相連貫,在體例上,好像散漫無章,沒有系統,其內容又包括人倫道德、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教育思想,及歷史人物的評述,還有孔子的生平境遇,和他日常生活的描述,以及弟子們的種種,真是千頭萬緒,洋洋大觀,在這樣龐大散漫的一部論語中,有沒有孔子的中心思想呢?答案應該是有的,那就是「仁」了。
論語共有二十篇,其中涉及論仁的就有十六篇之多,共計五十八章,一百零七句,除此而外尚有無「仁」字的章句,而卻有仁的意義的章句,更是不計其數了。至於論語裡面,其他的德目無論在敨量上,或意義上,沒有一個德目可以和仁德相比的了。「仁」論語一書中的重要中心德目。漢儒早已暸解「仁」道的偉大,但沒有說明「仁」是論語的中心德目。至宋儒學者不但看出仁的偉大,而且也知道仁是論語的中心,並包含眾德,所以程子有專文「識仁篇」,朱子有專文「仁」說,因而朱子注論語常說:「仁,是心之全德。」又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仁字在孔子之前,它的含義狹窄,不夠清晰,到了孔子,才把仁的含攝意義擴大,成了做人的最高準則,以迄於今,真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我國文化以儒為主幹,儒家以孔子為宗師,孔子的思想以論語為主,論語的中心思想又是「仁」。所以我在此以「仁」來概述儒家的思想,當不會有所偏失才是。「仁」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仁是眾德的泉源,因眾德皆由「仁」而發,「仁」也是眾德的大,因各種美德皆匯合到仁裡。但「仁」的定義及解釋為何呢?孔子並未做過具體的說明,更沒有給他下過明確的定義,因為它所涵蓋的範圍,實在是浩大無邊,所以二千多年來探求「仁」字的學者,對它的解釋,就有種種的說法。「仁」即是孔子發揚光大的,自然以他瞭解的最深刻,以他的解說最真切。禮記中庸哀公問政章,孔子對「仁」解釋說:「仁者,人也,觀觀為大。」禮記表記也有「仁者,人也。」這句話。「仁者,人也。」就是教人好好的做一個人,所以孔子不談天上的神,不談地下的鬼,只談世間的人,其全部學說,就是教人頂天立地,做一個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論語中所說的「仁」,確實是這種意義,茲概述如下:
一、 仁為眾德之本
論語一書中,孔子答門人弟子與時人問仁,因人、時、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釋,可見仁的含義的確廣泛,在孔子心目中,視「仁」為德之本源,可貫串一切美德,是無所不包的道德根源。但在其各種不同的解釋中,都有一貫的道理存在。就是說「仁」是以個人為出發點,本著人性的做人之道,推而至於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與君臣的關係,更由此而推及於社會國家,乃至於蠻貊夷狄之地,各有其行仁的準則。「仁」因為必須從人性上發揮,所以必須先從親親做起,然後才能推而遠之,故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又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泰伯)這不但說明仁攝有孝悌美德,而且說明孝悌與篤親為仁的著手處,因為仁,是依親親、仁民、愛物的層次來發揮的,對於不孝不親的人,孔子直斥之為不仁,如宰我欲縮短三年喪期,孔子頗不以為然的說:「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慈、慎、勇、直、義、禮、遜、恥。
可見仁是眾德的總稱,諸德之所本,也就是說,單孝,可稱之為德,單是悌也可稱之為德,其他如忠、恕,亦可單獨稱德,並不須把孝悌忠恕等合在一起,而仁則必須眾德具備,始足以稱之為「仁」。所以孔子一生不輕許人以仁,賢如顏子之安貧樂道,不怨,不欲兼而有之。孔子才稱其三月不違仁。可見仁者的修為之高了,連他自己已達到從心所欲之境,尚且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所以在孔子弟子中,學仁有得的,當以顏、曾二子為首,其他弟子如閔子的孝、仲弓不佞、子貢明禮、子路的忠信、樊遲的木訥、子貢的博學篤志,等等,都只是獲得了仁的一體,而未得仁之全德,由此可見一般矣。
二、 仁的實踐
一個人做人好壞與否是以仁為標準。在孔子的心目中,仁不是建立在理論上的,而是著重於行為實踐上,凡是品德不兼備,或行仁不徹底者,孔子皆不許其為仁。子張問令尹子文,孔子稱其忠,而不許其仁。(公治長)問陳文子,孔子稱其清,而不許其仁。他只稱讚顏淵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日月至焉而已。」(雍也)因為仁既是德之源,孔子把它看的非常崇高,非徹底的去實踐是不足以稱仁。孔子自己也不敢自居於仁,因此要成為仁人,非貫徹始終不可。因為仁之體甚微,仁之用甚廣,殊非輕易可達其境界,所以孔子不易許人以仁,連自己亦有不可常之感。
雖然仁道是麼高遠,但亦非不可及也,孔子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可見仁是需要時時刻刻躬行實踐,孔子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之見也。」(里仁)在孔子看來行仁並不是難事,只你是否真的能夠終日去實踐它。所以行仁並不是力不足,只是你肯不肯用齊力而已,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顏淵)這明顯的告訴我們,祇要肯發憤矢志,努力行仁,終必能達到仁的境界。所以孔子說「君子之道本諸身。」(中庸),祇要有決心去實踐就行了,所謂「力行近乎仁」(中庸)就是這個道理。為人要如何去行仁呢?孔子說過:「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此意就在於能夠做到推己及人,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可見孔子行仁,並非是獨善其身,而是要做到兼善天下。同時行仁也是積極的,刻不容緩,要有擔當,當仁不讓於師的勇氣,故曰:「志士仁人力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靈公)這就是「仁者必有勇」(憲問)的表現。這是孔子鼓勵人,為仁要見於身體力行,不可徒托空言,因空言巧語毫無實際做為,皆非仁者的表現,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由是可知仁之力處,在力行而不在空言,故曰仁之貴在於實踐也。
儒家的全部學說,孔子全部思想的發揮,都是以天地萬物一體的「仁」為中心,我們探討儒家學說,如果不能瞭解此點,徒自章句註疏中去鑽研。不明其道,不知其義,則難竟全功,凡我修持儒家心法之士,皆當知仁之體,行仁之用,能達於知行合一體用兼備之境,則內聖外王之功境、聖賢之域可達矣。勉之!
一個令人感慨的真實故事
林俊杰 勤益技術學院學生
(獻給全天下愛子深切及關懷這個社會的人們)
八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晚上,隨著台中龍心百貨結束營業大拍賣的搶購人潮.忍不住上樓買了一件牛仔褲。出來後,心愛的機車卻被拖吊了。亂了頭緒的我,聯絡到一位住在太原拖吊場附近的同學,為了趕上十點結束領車的時間,於是我們快速趕往拖吊 。卻在東光路與南京東路鐵路底下的涵洞內,發現有一位騎腳踏車的人躺在那,因那是單向行駛的涵洞,許多路過的人都繞道而不去理會。他連同腳踏車卡在裡面且地上又有積水,我急忙跳下車想把他移出洞外較舒通的地方,經過的路人總算有兩人來幫忙。原本以為是一個二十出頭喝醉酒而摔倒的年青人,到外面明亮處一看,他整個頭流滿了血,我的手也沾染了血,他只維持著微弱的呼吸而已,目擊者指出他是被不良少年毆打,之後兇手就逃逸無蹤。救護車來了,卻沒有隨車的醫護人員,甚至連急救設備都缺乏,就接送到新民商工附近的順天醫院了。
領回機車,一想到不知家屬是誰,就和同學醫院看那位傷患。醫生為地做電擊但沒有反應,擦乾了頭上的血,就轉往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護士不願隨車去,叫我幫他按一顆輸送氧氣的急救工具(人工呼吸器),在車上仔細一看,才知他非常年輕,應該只有國中的年紀吧!到了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一群醫護人員衝過來急救,仍然沒有什麼反應。做完斷層掃描,醫師說患者頭顱內嚴重大量淤血,情況相當不樂觀,而且體力極差,不適合動手術。院方找家屬簽病危通知書,我也不知他的爸媽是誰?兩位新手警察來了,不急於先找家屬來,卻和另一位同學到現場去查看有無線索可尋。
我留在醫院和他作伴,給他鼓勵,要他努力地活下去。看他痛苦地與死神搏鬥的表情,每個人都非常痛恨歹徒的兇殘與無情。到了深夜一點,醫生和警察都要我們回去,一切就靠造化的安排。二十五日早上六點再來醫院,他已經被送進急診加護病房。門外有一位坐在椅子上哭泣的婦人,應該是他的家屬沒有錯,「我孩子胡仲豪國小剛畢業,出去買一下東西,就被人打成這樣子,兇手實在太可惡了...』胡媽媽這樣哭道。看她哭紅了雙眼,一張張的面紙留下了她擔心愛子的眼淚,也不知該如何來安慰她。焦急兒子和痛恨兇手殘忍的兩種心情交替地寫於臉上。但兇手肇事後就逃逸了,聲稱目擊者約兩個人也沒有將兇手的車牌記下,以致於這個案子目前正面臨重重的困難。
當天傍晚,午覺初醒。彷彿看到胡小弟來向我謝謝和道別,且托夢給我說他是被機車大鎖打死的,要我們到命案現場附近,一定能找到線索。心覺不祥的我,緊急地跑到醫院去。原本就要靠呼吸器維持生命的小弟弟,昏迷指數卻一直在下降中。我將剛才夢中的事轉訴給胡媽媽,她哭得更厲害了。晚上九點四十分,醫師正式宣佈胡小弟腦死,家屬們此時內心傷心欲絕,竟也願把胡小弟的器官捐贈出來。
二十六日晚上發現加護病房外胡小弟的名牌被抽掉了,醫院門口停了一輛設備精良的救護車。衝到三樓一看,他已經被推進去摘取器官,外面那輛車就是來運送心臟 到台北三總的。手術房外的氣氛非常哀戚,我也不知該說些什麼。只能送給胡小弟一串帶在我身上七年的一百零八顆佛珠,願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過著平平安安的生活。胡小弟呀!你我的緣份竟在你往生後才發展起來。你走了,留下無限的傷心與思念給深愛你的親人,也讓我感到遺憾。如果我能提早十分鐘到,如果我...如果...太多的如果了。
原本以為老天爺安排我來救你,你是不會走的,而現在一切的事實的確不是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日前能做的就是天天到靈堂去給你上香、巡靈堂看有沒有東西被偷、為你多折點蓮花...凝視著你的遺像,傷心之餘,你似乎給了我一個微笑。上香之時,一直叮嚀你要趕快幫忙找出兇手,讓他們得到應得的懲罰。二十八日早晨,電話鈴聲吵醒我。胡媽媽打來的,說兇嫌捉到了,共有三人。兩個十九歲,一個才十五歲。我急忙地到五分局刑事組去,主嫌從頭到尾都矢口否認犯案,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頓,其他兩位嫌犯隔離偵訊之後的筆錄都指認他就是兇手。警察帶主嫌到殯儀館停屍間看胡小弟的屍體,他竟然不怕,都還摸著屍體說:『弟弟,請你看清楚,不要害我,我沒有打你,如果是我打死你的,你晚上可以來找我討命。』他已經沒有人性到這種地步了。氣極敗壞的我如果上前去狠狠地揍他一拳,他就滿嘴的血了,要不是警察趕緊把我拉到旁邊丟,那就有好戲可看了。胡媽媽對著主嫌說:『你看!我兒子的頭被你打成這樣,你敢摸嗎?!你敢摸嗎!!』主嫌竟然也敢摸,然而他的手卻在發抖。其他兩位仍留在警察局偵訊的同夥,卻都說主嫌就是有不肯認錯的個性又喜歡欺負弱小。
同日下午四點多,兩名十九歲者被移送台中看守所,十五歲少年則移送少年監獄這個社會真的變了,主嫌孫豪昇的殘暴行為真可說是人神共憤。事情的緣由只是胡小弟的腳踏車與主嫌的機車擦撞,主嫌就下車來用拳頭打胡小弟,看胡小弟沒有反擊,覺得好欺負,又回機車拿大鎖進去涵洞打,胡小弟因逃避不及而慘遭毒手。胡小弟一聲接一聲的對不起,他仍不肯就此罷手。同儕十五歲的少年也勸主嫌不要把胡小弟打死,主嫌根本不予理會,見胡小弟倒地以後就倉惶而逃。案發當晚,警察和一位同學到現場時,曾目睹他們三人在現場圍觀,騎著兩輛紅色機車,目標非常明顯,但就不知他們是兇手,只是在偵訊後,才知道他們曾再回到現場察看情形。一位目擊者從頭看到尾且把嫌犯之車牌記下來,但他不敢報案,是胡小弟托夢給那個人,要他報案的。
事實上,二十七日晚上當我們正要離開靈堂前,再燒一次香,要胡小弟趕快把兇手找出來,別再讓關心他的人繼續擔心。當晚就抓到三位嫌犯,到命案現場,三人無不發抖害怕,要安排他們到殯儀館看屍體時,警察卻找不到管理員,而錯過了讓主嫌承認行兇的好時機。胡小弟的同學送來一束束的化和一包包親手析的蓮花,共佔用兩三個小靈堂位置,從老師和同學口中得知,胡小弟是個很好相處且個性隨和的人,如今發生這種事,大家除了悲痛還是悲痛。看胡小弟的遺體,大家無不痛哭失聲。他所捐出的器官,一顆腎臟巧合的是移殖給胡小弟同班同學的母親,另外還捐出心臟和眼角膜,總共救了五條人命,真的是遺愛人間。生命的偉大,是我們每個有人性的人應該去彼此尊重與珍惜的。雖然只剩下一個軀殼,但不幸是個刑事案件,所以耍解剖驗屍。胡媽媽看了,又再次哭紅了雙眼。母愛的偉大,一一流露出來。
九月三日告別式,胡家人頻頻對我說謝謝。我因沒有救活胡小弟,實在不敢領這個情。望著躺在棺木內動也不動的胡小弟,不禁悲從中來,我哭了。兇手留下無情的痕跡,依然清晰在目。看那靈車慢慢地駛離 ,上按著一顆的眼淚直直落下。今生我們無緣做為好朋友,願來世有緣我們能夠相會。騎著機車跟在靈車的後面來到大肚山的火葬場,十二年的歲月正式畫下句點。無情的火吞噬胡小弟的棺木,而燒不完的卻是大家對他的思念。
傍晚小睡一下,他又來托夢,要我去告知他家人不用再擔心,這個案子很快就會有結果,而且兇手也會得到應有的報應 。從案發到出殯的那一天,我和胡小弟卻能保持一種無名的聯繫,他會傳遞一些訊息給我再轉告他爸媽,我也能隱隱約約地看到他的身影,有時高興、有時氣憤,有時跑來跑去的。 走筆至此,誠摯地期待大家一同救救這個社會。有人對我說:『你怎麼敢去救他,你不怕被誣賴嗎?』就是這個原因,胡小弟才會無助地躺在那潮濕的洞內二十幾分鐘,許多人看到了卻不願伸出援手,而甘願繞道不去理會一個人的死活。他的死因除了兇手太殘忍外,就是延誤就醫的時間。
藉此文呼籲大家別自掃門前雪,說不定改天躺在路邊的,或許就是你我。您能接受這種情形嗎?您忍心看一個又一個的家庭心碎嗎?您們怎忍心讓愛子心切的母親們經常以淚洗面呢?類似情況發生時,請教救他們好不好?由於大家都怕事,才會讓一個個生命無奈地離開這個世界,請問諸君於心何忍?胡小弟只是到書局買色紙,要做卡片的勞作材料,這樣的結局,對他太重了,他永遠載不回家的。喜歡看電影的胡小弟,皮包內的兩張電影票,再也用不到了,再也用不到了,再也用不到了!
知苦常樂 修德
感謝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點傳師慈悲,給後學這個機會來探討「知苦常樂」這個題目。首先我們來調查一下,各位前賢對人生是苦多?樂多?還是苦樂各半?或是不苦亦不樂?如果用心去思考,相信大家都是覺得苦多於樂的!所以佛家說:「人生如苦海!」難怪人一出生是哭著來的,連離開人世間,也是別人哭著送我們走的!一生要經歷的苦更是不計其數,苦啊!苦啊!到底人生有那些苦?是否注定無法改變?要如何離苦得樂?這就是今天要跟各位前賢一同探討的主題。
人的一生除了不確定的天災外,佛將每個人必定會遇到的苦列為「人生八大苦」,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盛等八大苦」,以下就這八大苦一一來探討其原由與解決之道:
一、生之苦
關聖帝君曰:「人生難免八大苦,生不得息費心思,終日奔馳為利祿,為誰辛苦為誰儲。」
生可分為現生、後生、來生,現生之苦是為養生送死而忙;後生之苦乃是為子孫衣食而忙,由這種忙,所產生的苦,就是後生之苦;來生之苦乃是為來生的投生處而忙,由於忙現生和來生的關係,所產生的業力善惡行為,就決定來生的投生處,隨業受報,受種種的苦難,這是來生之苦。
從小就有求學的苦、成長之苦,成年後又有就業的苦,每天為生存而忙,一事一物,沒有不煩心的,都是生之苦啊!所以漢朝張良將軍,就是因為看透生的種種痛苦而走向修行之路,他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因此他覺悟了,覺悟到追求解脫的重要,於是勤修大道,後來終於修成正果,而得大自在解脫。
二、老之苦
關聖帝君曰:「人老氣衰智力失,守門看戶苦孤獨,兩鬢如霜骸骨瘦,一家之事難作主。」
老的苦,不是青年、壯年人所能知道的,如身體動作的艱難,牙齒功能的退化,五官四肢的不受用,精神不振的爭扎,夜間多慮失眠,事事須人輔助,人只要老了,就有這些痛苦,雖然是人所難免,但是我們只要在平時,能對於自己的身心,好好的調養,這些苦痛,就可大大的減少。
那麼如何來調養身心呢?這非常的簡單,只要來求道、修道,身心自然可以得到最佳的調養,因為修道讓我們更清楚人生真正價值,何者為真何者為假,自然不重外在的物欲享受,也不致花費大半生的精力去追求虛花假景,因而能清心寡慾,身心就不會過度勞累,身與心就不會失調,身心不失調,身體自然健康,病痛也就自然減少,雖然人老了,身体還是很健康;所以想在年老時,活得愉快,那麼希望人人早日來求道,早日來修道,年老時,病痛自然減少,生活自然過得愉快。
三、病之苦
又曰:「疾病世間那個無,四大假相如色圖,有遭一日遭風雨,青紅赤白盡模糊。」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凡是人都難免會生病,只不過是大病、小病不同而已,病苦的種類很多,一時也說不完,大家都很怕生病。歷史上有一位最怕生病的人,就是三國時代的張飛將軍,他認為生病最苦,為甚麼呢?因為人一生病,英雄就無用武之地了,世人都希望不要生病,但要如何才能夠少生病呢?當然在平時就要多調劑身心,調劑身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求道、修道,這怎麼說呢?佛說:「病由心生」,只要心沒有病,病痛自然減少,甚至不生病;而修道人因為是在修心,心修好了,心自然就沒有病,心沒有病,身體自然比較不會生病,這是必然的道理,因為病有兩種,一為無形之病,一為有形之病,無形之病,如貪、嗔、癡、愛及一切煩惱,這些都是屬於無形的病痛;有形的病痛,就是身體上的種種病痛,無形之病為心病,有形之病為身病,身病是起於心病,心若無病,身亦無病,由此可知身病的病源在於心病,必須要對症下藥,從修心著手,才能藥到病除,所以說,世人若要減少病痛,最好來求道修道。
四、死之苦
又曰:「人死人懼如猛虎,嬌妻愛子啼哭哭,骷髏拋在荒郊外,幽靈受罪有誰知。」
死對一般世人來講,確實是一件苦事,為甚麼呢?因為一般世人,看不開,所以對死,會有種種的憂慮和恐懼,譬如說,對世上的一切,會有難離難捨的痛苦,還有死後不知去路的恐懼、、等等,如何才能免除這些痛苦呢?唯有求道、修道,才能免除這一切的痛苦,為甚麼呢?因為求道、修道,能使世人,看清一切,能看清自然就能看開,能看開一切,自然能對世上的一切,不再去留漣,不再留漣,自然就不會有難離難捨的痛苦,再說求道--能使人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從何處去?〕,所以對於死後的去路,知道的非常清楚,當然就不會有--不知去路的恐懼,所以世人,若要免除死的恐懼,只有來求道修道,才是正途。
五、求不得苦
又曰:「求不得苦心如痴,心不在焉神若失,並非上天不作美,心中所欲命中無」
一般世人,愛好名利,如果對於想要的名利,得不到的話,自然會去追求,如果追求不到的話,自然會產生痛苦,慾望越大,痛苦就越多,而這種痛苦是難以形容的,世人如何方能免除這種痛苦,唯有求道、修道,才能免除這種痛苦,為什麼呢?因為求道、修道,能使人看開一切,能看開一切,當然就能滿足現狀,俗話說的好--知足常樂,能知足,當然就不會去做過份的要求,不奢求,當然就不會有求不得的痛苦,若我們體悟到「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的道理,如此我們更能看開人生,自然就不會去作無謂的追求,不去追求就沒有求不得的痛苦;再說到求道、修道,就是福慧雙修,有了福慧,就可不求自得了,,所以希望世人,早日來求道、修道,自然能免除求不得的痛苦。
六、愛別離苦
又曰:「生離異地相懸苦,死別猶如碎肝腑,多少柔情多少淚,無情無欲樂自如。」
世人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都希望長相廝守,永不分離,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事,凡是人都會有生離死別的痛苦,而這種苦又是何等的苦啊!但是要如何才能免除這種痛苦而不受其牽絆呢?唯有趕快來求道、修道,才能免除這種痛苦,為甚麼呢?因為在世能求道、修道,在世即能將凡情看淡,如果也能引渡親朋好友,一起求道修道,將來大家都能回理天相聚,超脫輪迴,這樣一來,不就是合乎世人常說的「共享天倫之樂」,唯有天倫之樂是長久的,我們沒有聽說過共享人倫之樂,人倫之樂縱然有,也是相當短暫的,而不是永久的,更沒有聽說共享地倫之樂,因為黃泉路上不相逢啊!人死後,在陰間地府,各受自己得業報,是不可能相聚在一起的,這點我們修行人,不能不了解的,由此可知,世人如果要免除或減輕愛別離苦,只有來求道、修道,才是最好的途徑。
七、怨憎會苦
又曰:「怨憎相會苦特殊,冤家夫婦最痛苦,雙方專找不是處,朝暮吵鬧動文武。」
世人往往對於自己所不喜歡的人,不願意和他相處在一起,但是往往事與願違,自己所討厭的人,偏偏因緣會合,而相聚在一起,因此而感到痛苦不堪,而這種痛苦,也就是怨憎會苦,這種痛苦,也是不好受的。我們最常看到的,就是人世間的一對怨偶,合又合不來,離又離不去,難過現今社會的婚姻,每四對就有一對離婚,而這種痛苦,就如帝君所描寫的「雙方專找不是處,朝暮吵鬧動文武!」非常苦的,如何才能免除這種痛苦呢?唯有求道、修道,才能減輕或免除這種痛苦,這怎麼說呢?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為甚麼會有怨憎會苦呢?怨憎會苦的起因,是因個人的因果關係所造成的,前世種甚麼因,今世就結甚麼果,所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如果前世不種下惡因,今世就不可能得到這樣的惡果,一切都是報應啊!如果能了解這一點,就可知道怨憎會苦的形成,是因前世與他人結下惡緣,有句話說:「善緣惡緣,無緣不配。」所以才會有這種苦的產生,既然知道這層因果關係,只要求道修行,自然能減輕夙世的冤業,這種怨憎會苦,就會慢慢消失的,因為修道能涵養世人的德行,德行高超了,自然冤業得解,所以說,唯有求道修道,才能減輕或免除怨憎會苦。
八、五蘊盛苦
又曰:「五蘊盛苦因貪圖,食珍衣錦尚不足,放縱情欲無止境,精氣神盡入三途。」
所謂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五蘊,那甚麼叫做蘊呢?蘊就是積聚之意,換句話說,就是各種因素的聚集;蘊也可以解釋為〔陰也〕,所謂〔陰〕就是覆蓋之意,首先我們將五蘊做個簡單的分析:
色:看形色的東西,即映在腦海中,擾亂我們的心。
受:我們對形色產生反應,而有愛惡之感。
想:動腦筋,愛者想辦法佔有,討厭者想辦法脫離。
行:去做就是行。
識:事情做後留下痕跡,在我們腦中就成了識。
這五蘊在我們的身上,是非常旺盛的,時時刻刻都伴著我們,以致於使我們靈明的本性,無法展現出來,使我們迷失了自己,以為這五蘊的作用就是我,事實上,這五蘊的作用,並非是真我,而是一種假我,世人不知真相,以致於在不知不覺中而造下無邊的罪過,因此沉淪於六道輪迴中無法解脫,這是何等痛苦而又悲哀的一件事。如果想要免除五蘊盛苦,也只有求道修道一途,除此之外,並無他途,這怎麼說呢?因為求道修道,能讓我們認清真假,甚麼是真我、甚麼是假我,就不會迷失自己,也就不會被五蘊盛苦所累,則不會墮入輪迴,所以說要免除或減輕五蘊盛苦,那就趕快來求道修道,自然能達成心願。
以上所講諸苦,人人難免,但是只要我們世人,能同歸善道,一起來修道,相信這些苦痛,可以減至最低,甚至沒有種種的苦痛,因為求道修道,不但可以讓我們世人,在世之時,獲得平安喜樂,減低人類共業所造成的天災至最少,而且死後也可以達本還原成仙做佛,像這樣可以讓我們離苦得樂的途徑,我們為何不去走呢?所以奉勸世人,早日來求道修道,不要再浪費寶貴的人生了,生命短暫人生無常,否則一失人身萬劫難啊!到時後悔都來不及,更何況我們人的靈性,又是不死的,人不是一死即可百了,在生時,有種種苦痛,死後更有三途苦,所謂三途苦,就是死後在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三道中受苦,除此之外,還有三界輪迴業報苦等等,所以說人死不是一死百了的,這點希望世人能了解,早日來求道修道,即可知苦了苦、離苦得樂,獲得解脫,這樣才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編者的話:
感謝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使得這次震驚全台的九二一大地震,菩提禪院道親們都無大礙、平安渡過!經過了這次大地震,相信各位前賢必定有無數的感受,最令人難過婉惜的莫過於家庭破碎、人員傷亡了!在此深深為亡魂們祈福,但願他們都能回到先天本位,受傷者也都能盡快康復。
「生命短暫、無常迅速」真可為此次災劫的寫照,不過也讓我們學了寶貴的一課:整個台灣一條心,大家的惻隱之心全部顯現,不分你我,救苦救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真所謂的:「患難見真情啊!」相信大家都能因此次災難而更體會生命的可貴,體認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但願大家再次同發心願,祈禱天災人禍降至最低,一同發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救世情操,渡化更多有緣佛子同登彼岸,脫離這五行八卦的束縛,且讓我們共同努力!珍惜寶貴的生命,創造更圓滿、更和樂、無災難的地球村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