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園096(2003/05)
(部分資料網路分享而來,若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改進~ 謝謝!)
=======感恩==知足==惜福==祝福==再造福==必定會幸福=======
2003.01.22 吉隆坡 崇德佛院
︻修養篇︼ 藍大仙、活佛師尊慈訓
為人立身先談修養
因修養乃進德之基
學道之士應以此下功夫
謙恭無為以養德 冰清潔涵以養心
嶔崎磊落以養操 寬容博愛以養量
克己制外以養中 負重致遠以養志
攝神靜默以養氣 淡泊寡慾以養身
猶天地以仁養萬物 聖賢以德養萬世
所謂修道
遇事能耐煩 做事能耐苦
處事能耐驚 辦事能耐考
凡事大而化之 圓融十方
時時刻刻
待人心譪然 有事能斬然
得意時淡然 失意處泰然
果能如此者 方有真修養
【故鄉的家書∣求道之殊勝】 活佛師尊慈訓
【人生大事 ∣ 求道(上)】
道是自古不輕傳的,經過千劫萬劫因緣的安排,
才遇上這一著。
(一)有緣才能 ∣ 莫名其妙的求道!
◎你們來求道時,是不是感到莫名其妙?你們不曉得這「莫名」是「其妙」無窮啊!莫名其妙來到佛堂,如此莫名,卻不知其妙!要知道,你們是有根基、有善緣,時機到了,就牽你來到佛堂,求得大道,你說是不是莫名其妙?人世間一草一木皆有禪意,皆莫名其妙啊!
◎老天大開方便法門,有緣的就進來,這個門原來是關著的,要將它開啟,你們才能夠進來,如果老天不大開普渡,就無法上岸,老師我不給你一些指點,你就永遠無法明性,要明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不能再迷迷糊糊了!
◎雖然道已經公開了,可是仍然人多口雜,眾口爍金。沒有來此之前,你們對於道理還是一片的茫然,是真?是假?是正?還是邪?唯心知之。你自己曉得,別人說的不一定都是真的,所以要你智慧開通,自己來看一看,到底是邪是偏?該不該走這條路?
◎世上的人都犯了一個通病,人家對你愈好,你就愈害怕。就像東西愈便宜,你卻愈懷疑這東西是不是有瑕疵?對你說西瓜甜,你還說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你不入佛門,怎會知道佛門奧妙的玄理究竟在哪裡!你不信,就會失去眼前的一切。懂得珍惜的人,才能過最踏實的生活。
◎今天能修道非常的不容易,六萬年來僅這一次,以前道傳天子,現在連百姓都能求道,這道的殊勝,要好好的珍惜,千萬不要得來容易,失去卻很快。記住,你們每個人自從求道那刻起,都有一顆小蓮子,真修的人,這顆小蓮子就漸漸發芽、開花,如果你不修,小蓮子永遠是那麼小,所以既要修道,就要真修實煉,好好的修心養性,你行為不正、心不光明,蓮花當然會凋落。好好珍惜現在的修行因緣吧!修道是不分貴賤的,現今大道普傳,有緣的就可以上法船,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夠安穩的修道,所以才說要懂得珍惜,知道嗎?
◎再說,濟公我是大和尚,你們就是小和尚,你們怕不怕理光頭?你們很幸運,能帶髮修行很方便,既不會讓你理光頭,也不要叫你出家,又讓你們穿得漂漂亮亮的,美貌又端莊,所以你們更要表現出道的尊貴。
◎你們從累劫累世輪迴,百折千轉到了現在,有多少人是萬仙菩薩中的一員醉失桃源,就這麼一醉,失去原本清境的桃花源,再應接了這個因緣來到蓬萊仙島,以延續道脈、領受天的旨意。所以不管從前如何,也不管將來會如何,甚或當下會如何?睡夢該醒了!千千萬萬要把這個良機好好掌握住啊!
◎六萬年來就等這麼一次,這一次再做不好,就沒有下一次了。你的人生有多長?今天能平平安安,明天呢?明天就不知道了。所以為師不是常告訴你們要把握嘛!佳期良辰就這一次,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秋天過了,再來就是冬天。人生就是在這生老病死中代謝著,有生必有死,誰也無法避免。為師已是古人,而你們是今人,古人和今人相會,這是千古的奇緣啊!正因為大道普傳,徒兒們才有這個福、這個緣求得亙古輕傳的大道,可別把自己給看輕了!真理就在你身上,修不修就看你自己了。
(二)佛有三不渡
◎佛有三不渡:無緣不渡、無信不渡、無愿不渡。其中一條∣無愿不渡,為什麼?因為你來佛堂是借著引保師的因緣帶你來,並且憑藉著你本身所發的愿立,藉著點傳師的手指打開你生死之路,你若只在門外徘徊不進去,就如同過年時四面八方的遊子要回家,要見自家父母,可是回到家卻不進門去,如此,能安?能見嗎?不能安就不能見到父母。所以,明師一指點就是告訴你,本來面目從這裡下手;除此之外,你還得進去尋找。誰在思想?誰在做?誰去發覺?我是誰?若是你不能明白你自己,就是行屍走肉。
◎所以點傳師點你門這個正門,又教你發愿,就是叫你發原來的心∣良知、良能,才有所謂的十條大愿。立愿並非是詛咒,也不是為點傳師或為引保師而發的,是為你自己發的。你有宏願,才有力量,因為你誠心抱守,十條大愿歸於一,只有一條而已。想要進門,是要至誠虛心還是巧偽呢?如果你是抱守住至誠,那就是你的本心、你的道心所發,終究必有所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上等(有智慧)的人,先悟真理後,而入無為;中等的人,看了顯化、聽了因果,才修道辦道;下等的人,看人情,才修道辦道。
◎人生第一等的大事是什麼?是自己的生命嗎?現在明白你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了嗎?得聞先天大道覺得寶貴嗎?肯定能超生了死嗎?對道百分之百的相信嗎?此刻的你,要把心定下來,莫要有雜思、妄念與懷疑,時間寶貴,不容許我門師徒蹉跎。
◎修道是神聖、可貴的事。道,是自古不輕傳的,千古以來,經過多少世的輪迴苦楚,好不容易才在因緣湊合之下,遇上了引保師、你的前賢,及乘愿而來的明師,這都是經過千劫萬劫因緣的安排,才遇上這一著。所以得了道,不可以看輕、藐視它,莫把它當成一的俗事來做,那就錯了!道本至尊至貴,不到最後關頭,
老是不輕傳的。
(三)祖祖相傳的無上妙法
◎達摩西來傳法至今共有三佛應運,祂們所傳的就是性理心法。末後一著的明師是應運一大事因緣而來,自古至今,只此一著,所傳的是自性三寶,所點的是「當機」而非觸機。當求道人平心靜氣,眼看佛燈,點傳師唸到「于今指你一條路」時,剎那間沒有時空距離,萬念俱息,於此一念不起之際,是當機已傳了法;而當點傳師幫你點下去時,已著相了,這叫觸意,懂嗎?整個過程是權設的法門,三寶亦是權設的法,你明白自己的無生,當你自覺後,法要捨掉,本來實相無相。
◎你們求道時的申請詞中,點傳師有念:「末後大事明白,同報
情」,知道什麼是「末後大事」嗎?是你的生死大事。明白你自己了嗎?四大分散後那是誰?明白了嗎?末法時期,自明本心,自收自圓。有生死,即有對待,只有本體是獨一無二的,你們若能迴光返照,自在菩薩即在當前。收回外放的心,去除執染,一絲不掛,當下即回到老家面見娘親。人老了,會顛倒痴呆,這是因為不明不白;心不明即暗,執迷妄想,有干擾,所以離道顛倒,這便是末後要明白的大事啊!
◎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覺,如何能導人?你們的點傳師在點道時念:「當前即是真陽關,真水真火已俱全。」為什麼叫「當前」?你們點香是不是叫大家跪在那裡平心靜氣,他平心靜氣的時候就是一念不起、萬緣俱滅的時候,所以你們的「點」就像釋迦牟尼佛當時拈花示眾一樣,那不是心法那是什麼?還有別的心法比這個更神、更妙的?沒有!要了悟這一點。而且你們「點」之後畫一個圈,無極中一點,你想想,「點」是不是能成為一個「面」,能貫穿十方縱橫?那不是等於面能包羅萬象?那個就是你的本心、本性。
◎心念是千變萬化的,它可以讓你成佛,也可以讓你成魔,入地獄、入四生六道,可見心念多可怕啊!所以六祖才說「無念」,這個無念不是你把萬念都絕掉,而是不執不著不染,那才叫無念,懂嗎?千叮嚀萬交代,還是要你們去行去悟,不論外在或內在的道場,若不抓著根,就容易墜落盲從。
◎還有,無極是理,太極就是你的心;無就是虛,虛靈是真空。而理呢?就是因為它真空生妙有,所以我們有靈性,中庸才說「天命之為性」,這個性、這個天命,不是只有你們點傳師身擔的天命,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天命,那是你們的本性;但是你們把本性埋沒了,就像一面古鏡灰塵很多,所以才人心用事,落入了太極皇極,有對待、有相、有形、有罪惡。
【論語選讀∣孝悌篇】 韓點傳師慈悲
(六)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5)
【概說】孟子滕文公上:「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孟子引此作曾子語。無違者,毋違乎禮,非唯命是從也。孔子在此特意與樊遲申論「無違」之意,即惟恐懿子誤解「無違」是唯命是從。孝經諫淨章有謂:「父有諍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不諫諍於父。」
春秋魯國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公族,世代專橫不遵禮制,不但用諸侯禮制,有時還用天子的禮制,這是孔子最痛心的事,故孔子為魯司寇,力主墮三家之都,然何忌首抗命,使孔子之政化不行。故當孟懿子問孝,孔子即以禮來行孝教導他。生,事之以禮,是謂衣食的供養,晨昏定省等。死,葬之以禮,是謂棺槨衣衾,卜宅安厝之事。祭之以禮,是謂春秋大祭及生辰忌日之祀,以時思之,永懷父母養育之恩。
【語譯】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子曰:「不要違背禮制。」孔子出門時,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樊遲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告訴他說,不要違逆就是孝。」樊遲不懂孔子的意思,問道:「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父母在時,要依禮制去奉養父母,父母去世時,要依禮制辦理後事,祭祀的時候,也要按禮制規定去祭祀,這就是人子盡孝了。」
(七)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六)
【概說】為人子,當敬慎自居,不做非法之事。疾非指病痛而言。我們孝順父母就要潔身自愛,不虧其體,不辱其身。我們都知道父母對子女處處愛護,事事關心,照顧的無微不至,尤其子女的健康,父母是最關心的,如果我們身體有了病痛傷害,父母比我們自己還要憂傷。所以做子女的要愛護身體,孔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身體有了傷殘,甚至於生命都不保,還談什麼對父母盡孝呢?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泰伯)即是愛護身體,保護的無微不至。父母全而生之,吾當全而歸之,是謂孝之始。
我們除了注意身體的健康和安全之外,還要謹言慎行以免招致羞辱傷害,子女言行不慎,不但自身受辱、受害,而且還要連累父母。自愛自重,這是消極的一面,更積極的要立志向善,奮發圖強,造服人群,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禮記祭義)這段話可謂把孝道發揮到了極致。也就是說,我們奉養父母的口體只是養,不能算是盡孝,必須要立身行道,爭取到好的榮譽,人生在世一切好的言行表現都可說是盡孝,一切不好的言行都可說是不孝,因為我們有好的言行,可使父母安心、快樂,更能讓父母得到榮耀,不好的言行必使父母遭受羞辱,沒有一個父母不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故曰:「為其疾之憂」。
【語譯】孟武伯問孝,孔子說:「父母愛子女的心,愛、惠、保、恤,無所不至,唯恐子女身體不健壯,常以為憂。人子能體親之心,則知所以保己之身,而勿使父母憂」
(八)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七)
【概說】為人子女對父母盡孝,首先就是奉養父母的生活起居,使之衣食無缺,免於飢寒,這是理所當然,因為當我們幼小時,衣食皆仰賴父母的供給,及愛心、細心的撫養、照顧、教育,愛護得無微不至,才能長大成人,而今父母年老體衰不能工作,兒女自然要盡心奉養,讓父母快樂的安享晚年,這是不容推卸的責任,然而我們家中飼養的犬馬皆要供給飲食,若奉養父母沒有誠敬的心,則與飼養犬馬有何分別呢?孟子曰:「養而不愛豕畜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孝子奉養父母不只是口體之養,尚須付出愛心與虔誠的敬意,方可稱為盡孝。
【語譯】子游問怎樣才算是孝?孔子說:「現在的人門所說的孝,只是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但是我們對於犬馬畜生,也都有飼養呀!假如奉養父母而不知尊敬,那麼和飼養畜生又有什麼分別?」
兩個人和一座學校(一) [馮傑、原載於聯合報]
【少年時夢想,進行性肌肉萎縮症】
一九八O年那年,馬文仲還是一位十四歲的鄉村少年,對一個生長在黃河灘區正在求學的貧苦孩子來說,村外是一個五彩世界,有他的憧憬,有蒲公英一樣飄動的夢想。但他卻不知道,正是從那一年,病魔的觸角悄悄向他蔓延而來。
馬文仲的家在河南省長垣縣苗占鄉馬野庄,村有一千八百口人。黃河灘的小村碰上雨天根本無法進去。從村裡到縣城還要翻過高高的黃河大堤,再走五十多里鄉珞,才能走到,對於黃河灘的孩子,要想以後能魚跳龍門,只有靠考學這條唯一出路,加上父親馬存英是鄉裡一名教師,受家教熏陶,馬文仲一直夢想日後也能當一名教師。他是個骨子裡肯用勁的孩子,什麼苦都能咬著牙嚥下去,成績一直在學校名列前茅。
那種病剛開始時,覺得雙腿隱隱地痛,像無數螞蟻在咬,他沒在意,因為從家到學校得跑二十多里土路,總以為是累的,也許歇歇就會好。有時顯輕些,幾天後又開始隱隱作痛。快考高中了,說啥也得堅持下去,他咬著牙挺著,從不敢缺課、遲到。他知道,考上高中就是邁向大學殿堂的一個台階,離理想又近一步。那段時間腿是鑽心地痛,從沒有給任何人說。等考上高中後讓父親買輛自行車騎,也許腿就不痛了。考試結果:「他以優異成績名列第一,被鄉高中錄取!」一想到未來,他都興奮得想跳,不幸的是,病魔也迫不及待地來光顧他了。
三個月後一天,放學路上,雙腿像抽了筋,怎麼也邁不動,如讓水泥凝固在地上,豆大的汗珠從頭上滾下。他從路邊折一根樹枝拄著,勉強支撐到家,便一頭倒在地上。馬文仲終於不能上學了。他告別僅僅上了三個月的高中,他把還嶄新的課本整整齊齊用麻繩捆好,望著那些散發墨香的書,忍不住哭了。
鄉裡醫生對這種奇怪的病叫不上名字,搖搖頭:「到省醫院試試吧。」這時馬文仲已雙腿沉如灌鉛。父親馬存英從自己有限的工資裡,擠出二百元,懷著一絲希望,帶著兒子到五十里以外的縣城搭車,又坐大半天的汽車,來到鄭州醫學院。馬存英想省城醫院能治好。經過檢查、化驗,醫生的最後診斷如一瓢涼水當頭潑來:患的病極為少見,醫學上叫「進行性肌肉營養不良症」,這種病將導致全身萎縮癱瘓。別說鄭州沒有完善的治療法。就是世界上也無有效的辦法來控制這種病,僅初步治也得一筆屬於「天文數字」的醫療資。
馬存英的心徹底涼了,全家六口人,種的糧食還不夠吃,把全家財產都賣掉,也湊不夠那筆款。他低下頭,望著剛才雙眼還滿含希望的兒子,父子倆一陣沈默:「文仲,咱回家吧。」那一年是夏天,黃河灘的麥子金黃金黃,但在馬文仲心裡,天空都是灰色的。
【不領一分錢的「編外教師」】
退學在家的兩年,他像掉進一個冰窟窿。雙腿上的肉是死的,可心卻不死。冰窟窿上還有一方藍天在誘惑著他要去做自己的夢。他重新打開退學時捆得整整齊齊的課本,開始從頭自學。兩年自修完全部中專課程,他想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到教育事業上,在村裡當一名教師。
一九八五年夏天,他抱著沉重雙腿來到村支書家,把自己想教學的打算說了。支書為難地攤開手:「村裡的八名教師指標已都有主,你去找鄉教辦室吧,看能不能增加。」
教辦室領導也左右為難:「即使這八名,也無法發全工資,你再入,從哪裡開資?」
馬文仲說:「不發工資也行,只要讓我教學,給村裡孩子知識,總比把學問爛在肚裡好,我當一名「編外教師」吧。」
黃河灘裡,甚至整個中原,恐怕這種由馬文仲獨創的「編外教師」都不多吧。在鄉下,即使是正式教師,領不到工資或拖欠三五個月的事也有,馬文仲的「編外教師」實際上是一個「多餘的打工者」,他只是幫幫其他老師改改小學生的作業,錯的地方每一頁都認真修改。有琦其他老師生病或農活太忙,收麥種秋間,馬文仲就替人講幾節課。數學老師不在,他替數學,語文老師不在,他就替語文。學校老師都喜歡他,說他是一盒什麼都治的「萬金油」。
村裡小學離馬文仲家二百來米,這麼短的距離他要移動一個多小時才能走完。存時在路上摔倒,只有等待,等村裡有人路過才扶起他。有時為了替其他教師下午的課,上午在學校乾脆就不回去。他有一個二妹也在學校讀書,就護妹妹回家灌一瓶開水,再捎來幾個乾饃,湊合著吃一頓。馬文仲把講台看得太神聖了,哪怕能扶著桌子在講台上講三五分鐘,也那麼專心,像講經布道的牧師
其他教師都說文仲是編外的卻最認真:「文仲,你教吧,以後若有當教師的指標,我們都讓給你。」
好夢不長,到了秋天,馬文仲病情進展,在一次上學校時,重重地摔倒,等有人抬到家時,他再想走路,胳膊已抬不起來,雙手只有兩個指頭能捏著東西,雙腿即使用拐杖支撐也站不起來。剛剛給馬文仲一點生活的陽光,又像流星一樣失去。他再女告別魂牽夢縈的學校。
【建一座自己的學校】
從馬文仲家往東過黃河,就是曲阜,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誕生在那裡,孔子把一生精力都獻身教育事業,他創辦的私學可謂中國首家「民辦學校」。那時長垣這個地方是孔子周遊列國必經之處,當地人為紀念這位教育家,凡他講學處都栽上杏樹,稱「杏壇」。至今縣內還有一處孔子講學的「杏壇」舊址。他沒有料到,多少年後,這裡有位殘廢人,也在做著「園丁夢」。馬文仲想建一座自己的學校。
黃河灘區因為窮,教育也顯得落後,有的窮得一家三人共一條被褥,還能有錢上學嗎?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就輟學,男孩回家餵牲口、割豬草,跟在牛屁股後種地,有門路的跟著大人跑生意,女孩子上學率就更低了。大人們常以一種黑色幽默解釋說:「孩子們能認識男女兩個字就行,到外地解手能找到廁所下面是在黃河灘與一個放羊孩子的對話。
「你幾歲了?」「十二。」
「咋不上學?」「爸讓放羊掙錢。」
「掙錢幹啥?」「蓋房娶媳婦。」
「娶媳婦幹啥?」「生兒子。」
「生兒子幹啥?」「放羊賣錢喂。」我想笑,卻苦苦地笑不出。
那些失學的孩子像南來北往的野雁,落滿黃河灘村村落落。在一個小村我作過統計,共有六十三名八至十三歲的孩子,上學的有三十一名,剛不久百分之五十,而這三十一名也很難保證都從小學能堅持到畢業。
失學的孩子中,淘氣的整天在黃河灘裡打架鬥毆,羊鞭上有時血淋淋地,像群沒上疆繩的驢駒。更多想上學因為沒錢失學在家的孩子,常常來問馬文仲一些知識和不懂的習題,他就一一細心解答。他家像一棵落鳥的大樹,成了失學孩子的課堂。馬文仲想,這些孩子要是能上學不是更好嗎?
他把想建一座學校的想法悄悄地告訴娘。娘聽到馬文仲的話,愁得眉頭緊鎖:「咱連治病買藥的錢都沒有,哪有多餘錢買磚蓋房。能有碗湯喝就行了,孩子,打消這個念頭吧?」
馬文仲一家六口人,兩個妹妹年齡還小,哥、母親都有不同的殘疾,田地因缺少勞力,野草長得比禾苗都高,除了打下的糧食剛夠吃,一家人就靠馬存英在鄉裡當教師的耶點可憐工資支撐著,工資還常常發不下來。馬文仲看著漏雨的破房,四壁上除了掛的犁耙農具,沒有其他更值錢的東西。
晚上,父親從鄉里學校回來,馬文仲又小心翼翼把想法給爹講了。他等待著意料之中的拒絕。哪知這位當了二十多年的鄉間教師,望著月光下的兒子,激動了:「中!孩子,這可是造福後人的大好事,我是怕你挺不住,只要你有信心,就是賒磚借瓦,砸鍋賣鐵,咱也要把這座學校建起。」
【馬文仲早把名字想好了,叫「希望小學」。】
沒有錢,就想法。爹首先把家中存的幾百斤糧食賣掉,母親把積攢的雞蛋也拿出來。東家借五塊,西家借十塊。脫了一些土坯,又把地裡種的楊樹刨了,粗的當檀,細的作椽,就這樣,在自己家院地蓋了三間房作教室,說是「房子」,其實只比草棚強一些,像一葉在黃河風雨中飄搖的小舟。
好歹也是一座「教室」,父親在屋裡又用壞磚疊了十多個墩子,放上長短不齊的木板當課桌,最後找了一張木板,刨平,刷上層墨汁,豎在牆根上,算是講課的黑板。
馬文仲拖著身子,像個穆斯林聖徒在建造清真寺那麼虔誠。他想一張木板可十名學生用,五張木板就是五十名,他彷佛看到了幾十雙求知的黑眼晴正在下面望著自己,耳邊如響起琅琅的讀書聲。
【下一步就該招生】
他在村街頭牆上張貼了招生「廣告」。那「廣告」就像一個討飯者赤著身站著把自己唯一的爛衣掛出來一樣。廣告上說:「為了讓失學的小孩有書讀、有學上,一個學生一學期只收八元錢書費,實在有困難的就免費。」八塊錢,這在我們中原大地上,還不夠那些貪官汙吏夾一口菜、喝一盅酒呢!
即使這樣,廣告貼出五十天了,仍沒有一個學生來報名。「癱子」馬文仲這種破天荒的舉動畢竟在黃河灘裡還沒人理解,沒人相信:他連自己都顧不住,還能教好學生嗎?學校建成了,卻沒有學生。馬文仲落淚了。
【活佛師尊慈訓】 調寄:相思難免
徒心如白雲千萬變 執迷不悟嬉戲在人間
天人相聚難 迢迢路隔一線
路出寒雲到師心田
看也看不清徒的臉
忽近忽遠紅塵多少年 飄泊萬八年
繁華中忘諾言 從此相思日夜扣心弦
怕只怕師的心 已經剪不斷思念
是萬壑千言也難阻一線牽 是不是徒的心
已經忘了師容顏 化做寸影在徒身邊
相思難免 相思難免 只盼回首師徒聚理天
【仙佛慈悲】 調寄:牽手
因為愛著廣博愛 因為夢著拯救夢
所以悲傷著無限大悲 幸福著理想幸福
因為路過折磨路 因為苦過難言苦
所以快樂著你得解脫 追逐著光灼前途
因為誓言不敢停 因為承諾不違信
所以放下著你的頓挫 去說服明天的命運
沒有風雨躲得過 沒有坎坷不必走
何不安心的牽佛的手 不去想該不該回頭
也許牽了手的手 前途會有所茫措
也許有了辦的路 今生還要更忙碌
所以牽了手的手 來生還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辦的路 過去歲月莫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