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深位人亦不必捨西方而別求華藏。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
淺位人是中下根的人,不明白西方極樂世界,不出我的心外,我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的道理,但是他只要信願持名,念到一心不亂,一樣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深位人是上根的人,瞭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念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不出我自己心外,就是我的唯心淨土。這種上根利智的人,也不必另外求生華藏世界,因為他瞭解西方極樂世界,就在華藏世界裡面,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求生華藏世界。
假若有人說,極樂世界是權巧方便的世界,華藏世界是實實在在的世界;極樂世界是個小世界,華藏世界是個大世界,因此主張生華藏世界,不主張生極樂世界。蕅益大師就辯論:
說實、說權,說大、說小,都是你的順情遍計執著,因為權實都只是一個實相理體,沒有二個體,叫權實一體。
說大、說小,全沒有自性。蕅益大師最後的結論是權實一體,大小無性。不必去妄想分別,華藏是實,西方是權;華藏是大者,極樂是小,這樣分別就是順情遍計執著。
卍再按事相解釋,《華嚴經》前面畫有一個華藏世界圖,華藏世界像一個倒豎的寶塔,中國的寶塔是上面小、下面大。華藏世界相反,上面大、下面小,一共有二十層,每一層都有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同在第十三層。娑婆世界距離極樂世界,有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再西邊還有世界;娑婆世界的東方還有世界,都在第十三層。
《華嚴經》有三種翻譯。
晉朝翻譯的《華嚴經》是六十卷。
唐朝翻譯的《華嚴經》是八十卷,並不完全。
唐朝末年翻譯的《華嚴經》是四十卷。
八十卷版,從第六十卷起,一共有二十卷經文,都是入法界品。而四十卷版,都叫入法界品;比八十卷版的入法界品多二十卷。
弘一律師研究《華嚴經》,他說要看《華嚴經》,八十卷版,看到第五十九卷後,接著看四十卷版,一共有九十九卷。九十九卷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
《華嚴經》說的就是即生成佛的道理,一個凡夫發了菩提心,行菩薩行,一生就可以成佛。拿善財童子作榜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先發了菩提心,再親近五十三位善知識,要學菩薩行,到最後見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勸他發十大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研究《華嚴經》,要生華藏世界,難道善財童子不懂《華嚴經》嗎?善財童子最後卻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你要生華藏世界是對的,華藏世界有二十層,每一層都有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你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才是對的。
唐朝有位一行國師,他作一部《華嚴懺》,把《華嚴經》編成一部懺法,念一段《華嚴經》,再拜《華嚴經》的佛菩薩,拜幾拜再念《華嚴經》,這叫《華嚴懺》。在北平廣記寺,每一年都舉行大法會,要拜四十九天的《華嚴懺》。我去參加過,裡面有一個迴向文,我記得前面二句。願生華藏界,極樂淨土中。這二句說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