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四念處
解 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
三十七道品是三乘共修之法,小乘人修行,從三十七道品修起;大乘菩薩以此為基礎,也得從三十七道品修起,所以四念處是三乘共修之法,要修行用功先從四念處下手。
釋迦牟尼佛臨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世尊在世時,弟子們依著世尊而住,世尊涅槃之後,弟子們依何而住?世尊說,我涅槃以後,你們應該依四念處而住。這是開示比丘眾,因為比丘是第一眾。出家二眾,比丘,依著四念處而住;比丘尼,也是依著四念處而住。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也是依著四念處而住。這就是離開四念處,沒有個住處,你就知道四念處的重要。
念,是能觀的智慧;處,是所觀的境界。四念處為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科,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身念處,觀身不淨,不淨觀。
觀想身體是不淨之物。我們學佛法是為了生死,要先斷三界以內的見、思二惑。
見惑第一個是身見,身見不破,什麼見都破不了,所以要把執著身體是我的身見破掉。
愛欲是生死的根本,要觀身不淨,才能把愛欲降伏住,進而斷掉,才能了生死。所以觀身不淨,是修行用功最初步的功夫。
觀自身不淨,有種種觀想。其中修不淨觀有九想:死想,脹想,青瘀想,膿爛想,壞想,血塗想,蟲噉想,骨鎖想,分散想。
觀他身不淨,有五種觀想:
種子不淨。一個人受生,佛經上講是自己的業識、父親的精、母親的血三法和合,這三法統統不淨。
自己的業識,是染污業;因為要是造的是清淨業,老早就超出三界,不會轉人。還在受生死轉人,就是業識不淨。
加上父親的精、母親的血,都是不淨之物,這三法和合起來才做胎,就是人的種子不淨。
住處不淨。在母親肚子裡面住了十個月,肚子裡就是不清淨的地方。
自相不淨。自相就是外相,人外表有一張皮包著,看起來好像很乾淨,實際九竅常流不淨。
頭上七個竅,流出來的東西,都是不乾淨的,眼屎、耳屎、鼻屎、牙屎等。大家應該作這樣觀想,屎是髒的且是臭不可聞的東西,隨時從臉孔流出來。
加上大便道、小便道,那更是臭、髒。所以九竅常流不淨,外相都不清淨。實際通身上下毛孔,排泄出來的東西統統是臭的。
自體不淨。身體外面(外相)是不淨,身體裡面也都是不淨的。佛經上把它分成三十六樣不淨,《佛學大辭典》有這些名詞。
終竟不淨。人要是一口氣在,還可以洗澡換衣服,感覺不出來那麼臭。到了最終一口氣不來,死了比大小便還臭,你把它用火燒成灰,還是不乾淨;你把它用埋的變成骨頭,還是不乾淨。因為人不是乾淨的種子,怎能有乾淨的東西出來呢?
眾生不能了生死,因為男的愛女的,女的愛男的,就是愛對方的身相。修行就是要作觀想,觀想對象身相不清淨,男、女互觀對方的不清淨。先伏後斷,先把愛欲心降伏住,再把它斷掉,這就是觀他身之不淨。
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蓮花化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身體清淨,不必再修觀身不淨。
受念處,觀受是苦,苦觀。
觀想領受、納受是苦。觀想所享受的,統統是苦的。
人有三苦,所受的苦是苦苦;所受的樂是壞苦;所受的不苦不樂是行苦。這樣觀想就不會貪圖享受了。
極樂世界的眾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但受諸樂,不必再修觀受是苦。
心念處,觀心無常,無常觀。
我們的妄想心,念念生滅。這一個念頭起來,過去就滅了;第二個念頭又生出來,過去又滅了。
我們觀想身體有生老病死的苦,心念念無常,沒有常住的東西。
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有三種不退:
位不退,已入聖人之流,不退墮凡夫地。
行不退,恆度眾生,不退墮二乘地。
念不退,念念流入一切智海。
證念不退,念念流入一切智海,不必再修觀心無常。
法念處,觀法無我,無我觀。
法是五蘊法,色受想行識。色是身體,受想行識是心;內心、外身合起來就是一個我。因為有一個我,就有我執,會執著心外之物,去貪圖而我所有。
不是應得的也想要,就是貪;貪不到就動瞋恨;不應當貪、不應當瞋,而去貪、去瞋,就是愚癡。貪、瞋、癡煩惱都是從我執生出來的。
觀想五蘊法沒有個我,叫觀法無我。
觀想外面身體色法,是地水火風組合而成,哪裡有一個我呢?
觀想內裡面心法,是受想行識,只是個念頭,哪裡有一個我呢?
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證行不退,能超越二乘,我執已破,不必再修觀法無我。
二乘聖人依四念處觀想,去我執,了生死、出三界;大乘菩薩破我執、法執,任運自然先破我執,再破法執,也是依四念處觀想為基本的修法。所以四念處是三乘共修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