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為諸法實相為體。
解 第二辨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學者須如此深研痛拶,不可徒落在語言,作道理領過。
辨體,大乘法的名字清楚後,一定要認識它的法體,把法體解釋清處,才真正認識大乘法。如要認識一個人,除名字外也要瞭解他的本性;知道有黃金,也要認識黃金的本體,才知道不是珍珠,不是瑪瑙、也不是一塊黃土。
大乘經典,都以實相為正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正體;《圓覺經》,以圓覺為正體;《大乘起信論》,以真如為正體。大乘法所說的法體,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
一般人認為肉團心或有知覺的妄想心,就是心。研究佛法之後,才知道肉團心不是心,妄想心也不是心。我們妄想心的念頭,根本沒有本體自性;現前一念裡面,有一個真心妙性。
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裡面含著一個本體,就是真心;但要透過妄想心,才能找到真心。真心就是現在所講的實相,要找大乘法的法體,就在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上。
心是在它的妙用上講,叫做心;在它不變的本體上講,叫做性。連體帶用,合起來叫心性。
心性就是真心妙性,真心妙性就在我們現前一念妄心上,妄心沒有本體,現前一念就是真心妙性。
現前一念心性:
不在我們身體以內,不在身體以外,也不在中間;現前一念心性。它是超空間的。
不是過去的一念,不是現在的一念,也不是未來的一念;《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它是超時間的,既不是過去時間,不是現在時間,也不是未來時間。
不是青色、黃色、赤色、白色、長短方圓等色塵,也不是香,味,觸,法等六塵。現前一念心性,不是六塵之法,它是超六塵的。
《要解》旁邊所附小字:「學者須如此深研痛拶,不可徒落在語言,作道理領過。」懂了現前一念的道理,還是妄想心,真心妙性沒有顯發出來;得往深處研究,用實際行動把妄念逼下去,使它不起分別,才能顯發出來超時間、超空間的一念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