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凡夫有漏的八識當中,前六識的活動,比較顯而易見,因為吾人可由常識來體驗它,譬如:眼識緣色,耳識聞聲,乃至意識了別法塵,一般人不論學佛與否,都能瞭解其一、二。若七八二識的行相則微細難知,不但世間聰明睿智者難窮其底,即使是出世間的聖者如聲聞、緣覺,也不能通達其根由。是以世尊平素說到凡夫的心識活動時,只是約所依根及所緣境之不同,建立差別的前六識而已,至於前六識之外別有自體的微細心(即七八二識),世尊除了正對「勝者」開示之外,並未明確的說出。(按:「勝者」是指地上菩薩或雖在地前但對於唯識道理能信解者)。以上所言,特引經為證:
《解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又《阿毘達磨經》云:「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經文中之「阿陀那識」、「種子識」及「阿賴耶識」,都是第八識的別名,佛只對「勝者」說,而不為「凡」(無性有情)「愚」(愚法二乘)開示,乃是唯恐凡愚於此甚深細之理,不能證解,更起分別,妄執為我,起惑造業,墮諸惡趣,障生聖道故。(按:七八二識皆隱微不顯經文中,只說第八識,未說第七識者,以七八二識相依,既說第八,第七必執相應故。)
第七識是我執的根本,上期已簡介過,今僅略說第八識。
第八識世尊在小乘經典裏,密意說有四名(密意者,暗指而不顯言):
(一)根本識─在「大眾部」的經典中,以為第八識是眼、耳等六識所依止故,猶如樹根是莖幹枝葉的根本,故稱第八識為根本識。
(二)有分識─在「上座部」的經典中,稱第八識為「有分識」,「有」是「三有」(三界之異名),「分」是「因」義。唯此第八識常無間斷而且周遍三界,能為三界有情生死之因。
(三)窮生死蘊─在「化地部」經典中,稱第八識為「窮生死蘊」,因第八識於三界九地,恒常而有,但有生死處,即常為依,直到大乘「金剛喻定」(等覺菩薩所入之禪定,其體堅固,其用銳利,猶如金剛,能斷盡最極微細之煩惱而證佛果),煩惱盡時方捨,所謂「金剛道後異熟空」,故稱第八為「窮生死蘊」。
【九地─三界九地
謂欲界五趣,雜居一地;色界四禪,分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分為四地,共為九也。地有持載之義,眾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從忉利天以下及四趣,皆為地居;夜摩以上,以至非非想天,皆為空居。從所依處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雜居地: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餓鬼、畜生、地獄也。本該六趣,以阿修羅通於諸趣,故但言五。雜居者,五趣雖果報苦樂不同,總居於欲界故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
二、離生喜樂地:即色界初禪天。謂此天已離欲界欲惡之法,得覺觀禪定,身心凝靜,而生喜樂。住於此定,一切苦惱皆不能逼也。(覺觀者,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
三、定生喜樂地:即色界二禪天。謂此天已離初禪覺觀動散,攝心在定,澹然凝靜,而生勝定喜樂。住於此定,如人從暗室中出見日月光明,朗然洞徹也。
四、離喜妙樂地:即色界三禪天。謂此天已離二禪天喜之踊動,因攝心諦觀,泯然入定,而得勝妙之樂。住於此定,樂法增長,遍滿身中也。
五、捨念清淨地:即色界四禪天。謂此天捨二禪之喜,及三禪之樂,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淨無雜。住於此定,空明寂靜,萬像皆現也。
六、空無邊處地:即無色界第一天。謂此天厭色界色質為礙,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滅一切色相,而入虛空處定。住於此定,其心明淨,無礙自在也。
七、識無邊處地:即無色界第二天。謂此天厭空處無邊,轉心緣識與識相應,心定不動,三世之識,悉現定中。住於此定,清淨寂靜也。(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八、無所有處地:即無色界第三天。謂此天厭空處無邊,識處三世流轉無際,捨此二處,而入無所有處定。住於此定,怡然寂靜,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處地:非前識處之有想,非無所有處之無想,即無色界第四天也。謂此天厭無所有處如癡,故捨之,而入非非想處定。住於此定,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清淨無為也。】
(四)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在「說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經》中,說第八識有四名:依於貪著三世總別之境,立「愛阿賴耶」名;依於貪著現在境,立「樂阿賴耶」名;依於貪著過去境,立「欣阿賴耶」名;依於貪著未來境,立「喜阿賴耶」名。
第八識含義頗多,在《成唯識論》中,又舉出七種名稱:1、心。2、阿陀那。3、所知依。4、種子識。5、阿賴耶。6、異熟識。7、無垢識,今僅略說「阿賴耶」及「異熟識」之意義,學者若要詳細研究,論文和古註俱在,自可深入探討。
先說「阿賴耶」。第八識無論在大小乘教的經典裏,皆名為「阿賴耶」(大乘教如《阿毘達磨》等,小乘教如《增一阿含》等),可見阿賴耶名,並非大乘教所獨有。
阿賴耶,是梵語,譯為藏。藏是含藏義。謂此識能含藏一切法,如倉庫之能含藏種種物品。但世俗倉庫只能含藏有形之物,而且藏量有限,可是阿賴耶卻能含藏無形之物,而且藏量無限!所以此識是萬有之本,諸法之因,世間森羅萬象,皆不離此阿賴耶識。若詳細說之,所謂「藏」有三義:
(一)能藏─第八識具有含藏有漏雜染種的功能,(有漏雜染,總該善、惡、無記三性)並且令其歷劫不壞。所謂「假如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此即說明第八識中所藏三性種子,只要遇到因緣和合,就會招感果報。反之,假使因緣不和合,那麼第八識中之種子,雖經歷百千劫,乃至無量劫,也是不會消滅。
由於第八識能含藏雜染法種,猶如庫藏,能含藏寶物,所以約「持種」義邊,稱第八為「能藏」。
(二)所藏─是說第八識為有漏雜染法所依所藏之處,猶如庫藏是寶物所依所藏之處。易言之:即前七轉識起惑造業之後,能熏其種子於第八識中,前七轉識是能熏,第八識是所熏,今即約「受熏」義邊,稱第八識為「所藏」。
★★★研究至此,我們應當有所警覺,即:我們一天之中,眼耳鼻舌身意等起惑造業,動身發語,雖然剎那間就過去了,然而並非過去就算了,只是從現實的存在而轉化成另一種形態─種子,而含藏於第八識田中,歷劫不壞。譬如:物質從「質」轉化為「能」,質能可以互變,卻是永遠不會消滅。明白這層道理,則吾人在日用平常中,當六根接觸六塵之時,必須隨時檢點,回光返照:我今一念落在何處?善耶?惡耶?無記耶?念頭才起,即如是核對、省察,善者令續,惡者令伏,如是久久,即是善學唯識的人,即是往轉識成智,了脫生死的道路走去。我們研究唯識學,離開這個,就無下手處了。
(三)執藏─執藏,含有堅守不捨之義,猶如世間金銀寶藏,為人堅守照管。此第八識亦然,為「染污末那」堅執為我(生我、法我),所以稱為「執藏」。「然此第八,決非實我實法,若是實我實法,則應常無變易,而此識者,乃從先世引業所招,名異熟果,既從業招,便非常住。又善業則感天人樂報,惡業則感三塗苦報,往來六道,猶如車輪,變形易貌,曾無一定,豈是實我實法哉?」(錄自蕅祖百法直解)
具備此上三藏義,即名為阿賴耶識,茲更列簡表說明:
阿賴耶識─藏識─ 能藏─(1)能藏(持種)─第八識 (2)(所藏─種子)
─ 所藏─(1)(能藏─七轉識) (2)所藏(受熏)─第八識
─ 執藏─(1)(能執藏─第七識) (2)所執藏─第八識
總之:阿賴耶識,就意義說,雖有如上所述之三義:能藏、所藏、執藏,但是,若就識體上說,卻還只是一個,即阿賴耶識。即阿賴耶對種子言,名為「能藏」;對前七轉識言,名為「所藏」;若只對第七識言,則名為「執藏」。雖說阿賴耶具有以上三種意義,但玄奘大師的《成唯識論》卻以「執藏」為阿賴耶之正義。亦即阿賴耶之所以名為阿賴耶,全由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為我而來,一旦第七識我執不再起現行(小乘四果,大乘八地),則第八識即不再名為阿賴耶,由此可見「執藏」之過失是多麼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