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淨土念佛
  • 01_聲聞常隨
  • 0232_淨土三資糧—信願行
  • 憶佛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卍卍卍誠敬卍卍卍
  • 佛號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筆記
    • 01_序
      • 01_自序
      • 02_序法門
        • 01_總序多門
        • 02_別顯淨宗
        • 03_持名念佛
        • 04_三根普被
      • 03_序註疏
        • 01_古疏
        • 02_作疏緣起
        • 03_利益有緣人
    • 02_五重玄義
    • 021_釋名
      • 01_暢佛本懷
      • 02_四十八願
      • 03_契經
    • 022_辨體
      • 01_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
      • 02_實相
      • 03_借假修真,強名實相
      • 04_實相之體與用
    • 023_明宗
      • 01_修行宗要,信願持名
      • 02_深信_六信
        • 01_信自
        • 02_信他
        • 03_信因
        • 04_信果
        • 05_信事
        • 06_信理
      • 03_切願
        • 01_不取不捨
        • 02_全事即理
      • 04_持佛名號
        • 01_持名正行
        • 02_三根普被
        • 03_一乘真因
    • 024_明力用
      • 01_橫生四淨土
        • 01_凡聖同居土
        • 02_方便有餘土
        • 03_實報莊嚴土
        • 04_常寂光土
      • 02_往生三不退
        • 01_念不退
        • 02_行不退
        • 03_位不退
        • 04_究竟不退
        • 05_一生補處
        • 06_圓證三不退
    • 026_明教相
      • 01_阿伽陀藥
      • 02_五時八教
        • 01_五時說法
        • 02_化法四教化儀四教
    • 03_初序分
      • 01_通序六種成就
        • 01_標法會時處
        • 02_如是我聞
        • 03_信成就
        • 04_聞成就
        • 05_時成就
        • 06_主成就
        • 07_處成就
      • 02_眾成就
        • 01_聲聞常隨
        • 011_明類標數
        • 012_六和合僧
        • 013_意和同悅
        • 014_利和同均
        • 015_常隨眾
        • 016_表位歎德
        • 017_列上首名
        • 018_當機眾
        • 02_菩薩中道
        • 021_菩薩眾同聞
        • 022_菩提薩埵
        • 023_菩薩往生西方
        • 03_天人外護
        • 031_天人眾同聞
        • 05_橫具四土
      • 03_別序
        • 01_難信之法
        • 02_三千大千世界
        • 03_極樂世界
        • 04_西方四淨土
        • 05_佛三身
        • 06_阿彌陀佛三身
        • 07_極樂妙有
        • 08_今現在說法
    • 04_依正妙果以啟信
      • 01_徵問
      • 02_能受用
        • 01_永離三苦
        • 02_同居五濁輕
        • 03_上三土
        • 04_同居土殊勝
      • 03_所受用
        • 01_七科道品表法
        • 02_同居勝妙五塵為體
        • 03_四土莊嚴
        • 04_裡具莊嚴
      • 04_依報妙-別釋
        • 01_生處_七寶池
        • 02_生處_八功德水
        • 03_見佛聞法
        • 04_蓮花化生四德
      • 05_依報妙廣釋
        • 01_善根福德
        • 02_全他即自
        • 03_能受所受
        • 031_五根五塵
        • 032_花供養
        • 033_遍供養
        • 034_隔而不隔
        • 035_飯食經行
      • 06_依報妙_結示
        • 01_徵釋
        • 02_有情說法
        • 03_三十七道品
        • 031_四正勤
        • 032_四如意足
        • 033_五根
        • 034_五力
        • 035_七菩提分1
        • 036_七菩提分二
        • 037_七菩提分三
        • 038_八正道一
        • 039_八正道二
        • 0391_八正道三
        • 0392_三十七道品二
        • 0393_三十七道品三
        • 0394_三十七道品四
        • 04_淨土法門
      • 07_徵釋略顯
        • 01_國無惡道
        • 02_詮如來功德
        • 03_四悉檀
        • 04_無情說法
        • 041_無情說法二
        • 05_念三寶
        • 06_獲四悉檀益
      • 08_總結
        • 01_重重結示
        • 02_斥僅談空
    • 041_正報
      • 01_徵問
      • 02_解釋
        • 01_光明無量
        • 011_無量光佛
        • 012_光明普照
        • 013_背塵合覺
        • 02_無量壽
        • 021_壽命無量
        • 022_三身1
        • 023_三身2
        • 03_無量光義
        • 04_無量壽義
        • 041)無量光壽
        • 05_別釋主
        • 051_佛三身1
        • 052_佛三身2
        • 06_別釋伴
        • 061_菩薩
        • 07_正報結示
        • 08_自他不二
    • 05_發願
      • 01_無上因緣
      • 02_三不退
        • 01_三不退
        • 02_佛之大願
        • 03_一生補處
      • 03_特勸往生
        • 01_俱會一處
        • 02_諸上善人
        • 03_淨土殊勝
        • 04_揭示無上因緣
        • 05_深信佛力願力
        • 06_信願堅固
    • 06_持名念佛
      • 01_無上因果
        • 01_善根福德
        • 02_文成印壞
        • 03_善根成熟
      • 02_聞思修慧
        • 01_思慧
        • 011_理持
        • 012_剋期成辦
        • 013_釋疑
        • 02_修慧
        • 021_感佛來迎
        • 022_念念即佛
        • 023_無問自說
      • 03_不勞觀想
        • 01_不必參究
        • 011_勸死心念佛
        • 012_肯心念佛
        • 02_自得心開
        • 021_臨終見佛
        • 022_無復起惑造業
      • 04_十念得生
        • 01_十念功夫
        • 02_我心遍十方
        • 021_大圓鏡智
        • 022_心不顛倒
        • 023_海印三昧
        • 03_信願持名
        • 031_念佛心猛切
        • 032_念佛滅罪
        • 033_善根成熟
        • 04_萬德洪名
      • 05_重勸
        • 01_不可思議功德
        • 011_頑修狂慧
        • 012_四料簡
        • 013_隔陰之迷
        • 02_心不顛倒
        • 021_佛菩薩加持
        • 03_自佛他佛
        • 031_悉檀四益
        • 032_祖師聖言量
    • 07_流通分
      • 01_東方諸佛
        • 011_諸佛護念
        • 012_全攝佛功德
        • 013_阿閦毗佛
        • 014_廣長舌
        • 015_南方諸佛
        • 016_悉方諸佛
        • 017_北方諸佛
        • 018_下方諸佛
        • 019_上方諸佛
      • 02_十方佛土無盡
        • 01_偏讚西方
        • 02_遍緣法界
        • 03_未成佛先結緣
        • 04_法界緣起
        • 05_華藏世界
      • 03_六方佛讚
        • 02_諸佛護念
        • 3_六即佛
        • 04_佛度生不簡怨親
        • 05_同生性
        • 06_圓三不退
      • 04_勸願流通
        • 01_今願今生
        • 02_欣願二門
        • 03_不可思議
      • 05_勸行流通
        • 01_勸眾生不易
        • 02_五濁
        • 03_圓轉五濁
      • 06_教主結歎
        • 01_唯信乃入
        • 02_死盡偷心
        • 03_結勸
    • 08_跋
      • 01_不思議法
      • 02_大師親身經歷
      • 03_為眾生述要解
  •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 道源長老
      • 01_序
        • 011_總序多門
        • 012_別顯淨宗
        • 013_序古疏
        • 014_正述作疏緣起
      • 02_五重玄義
        • 021_釋名
        • 022_辨體
        • 023_明宗
        • 024_力用
        • 025_教相
  • 傳記
  • 念佛及攝心之法
  • 淨土文章
    • 倓虛法師
      • 念佛論
    • 其它文章
      • 佛子行三十七誦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_道源長老(一)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_道源長老(七)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_道源長老(三)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_道源長老(九)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_道源長老(二)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_道源長老(五)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_道源長老(八)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_道源長老(六)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_道源長老(四)
      • 引滿能招業力牽
      • 念佛圓通章淺釋_宣化法師
      • 念佛法門 文珠法師講述
    • 印光法師
      • 印光大師文鈔
        • 01_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1-21) 印光大師開示 慧明居士整理
      •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22-42) 印光大師開示 慧明居士整理
      •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43-63) 印光大師開示 慧明居士整理
      •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64-84) 印光大師開示 慧明居士整理
      • 復宅梵居士書_產婦生產時出聲念觀世音菩薩
      • 復弘一師書_剌血寫經
      • 復葉福備居士書一_印光大師開示
      • 與徐福賢女士書_恭敬心念佛
    • 大安法師
      • 導言
        • 本書的結構與內容
        • 淨宗的特質與地位
        • 淨宗研修的態度與方法
        • 淨宗與現代社會
        • 淨宗與現代自然科學
      • 序
    • 李炳南居士
      •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
      • 學佛問答類編 李炳南老居士 解答(1-100)
      • 學佛問答類編_淨土
      • 阿彌陀經名數表解
    • 法師居士
      • 唯識簡介
        • 唯識簡介 序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一)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七)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三)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九)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二)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五)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八)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六)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十一)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十二)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十)  作者:淨常
        • 唯識簡介(四)  作者:淨常
    • 淨空法師
    • 筆記
    • 聖嚴法師
      •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 黃念祖居士
      • 佛法的基本與要徑
      • 依止善導大師,持念彌陀名號
      • 彌陀願王大願核心—善導大師獨尊之五真實願
      • 淨宗心要
      • 無量壽經今得善本(夏蓮居會本)之大事因緣
      •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 西方三聖
  • 近代淨土宗大德
淨土念佛

序

序一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示生人間,說種種法,度脫眾生,無非為了憐愍我等凡夫,迷昧自心,沉沒六道,妄受生死劇苦。佛陀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救拔我等,觀機施教,應病與藥,為對治眾生無量煩惱,廣說無量法門,總括起來,不外乎律、教、禪、密、淨五宗。所謂律為佛身,教即佛語,禪是佛心,密以「陀羅尼」總持身口意三業而與佛陀不思議境界直下相應。佛陀以此而成就自己,亦以此而化度眾生,眾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轉染成淨,轉凡成聖。

然而要知道,按一般通途法門,須斷見惑才能證得初果預入聖流;思惑斷盡,才能證得四果,了脫三界生死。這在你我這樣根器的凡夫,於此生中,可以說是斷難企及的。佛陀為暢度生本懷,由徹底悲心,無問自說,宣示普攝群機乃至包容五逆十惡眾生的淨土法門,憑仗信願行力,感應阿彌陀佛,縱無力斷惑,亦能往生;一念懇切投誠,即得誕登彼岸。一生彼土,即獲得永不退轉。如是殊勛,曠劫莫舉。

對一般通途法門,淨土為特別法門。而此法門,甚深難測。不僅一般泛泛的信徒,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識家,也往往猶疑或忽視。淨土法門,其事雖簡而至妙,其理雖近而至深。由於念佛一法,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全體是佛境界。究其實際,如是境界,雖等覺菩薩,尚不能知其少分,況凡俗之流!我等但肯仰信佛語,依教奉行,必獲實益。

要知道,律為教禪密淨的基礎,如果不嚴持戒律,則教禪密淨的修持功德無由建立,譬如宮殿樓閣建造在沙灘上,未成即壞;淨土為律教禪密的歸宿,譬如百川萬流,統歸大海。古德說,淨土法門「似地均擎,如天普蓋」,「統攝律教禪宗,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如同我們生活離不開空氣,修學佛法,絕不可離開淨土法門。

中國佛學院自八十年代復學以來,添設淨土學科。大安法師俗名魏磊,原為對外經貿大學教授。1994年應中國佛學院聘請主講淨土宗,直到2001年出家方止。大安法師深探教海,篤淨宗,先有《淨宗法語大觀》(百花洲出版社出版)之著,甚得僧俗大眾歡喜頂戴;復應我院教學之需,在淨土宗教學基礎上,曾於1998年撰述成就《淨土宗教程》,為我院淨土宗學科教學,作出了劃時期的貢獻。本書出版得到教內外普遍好評,宗教文化出版社應廣大讀者之需決定再版。大安法師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又加上若干年尤其是出家以來的修學體會,加以修訂,遂令本教程的質量更上一層樓。

本教程內容詳實,契理契機。若綜述特色,則首先是系統性。本教程從歷史淵源與理論踐行兩個層面,對淨土宗教理史跡、淨土宗的理論框架、西方淨土依正莊嚴、淨業修持的方法等,作了系統詳明的闡述,攝取大量淨土宗經論的精要,自成一豐富而有序的文本結構。

其次是精確性。本教程忠實於佛言祖語本有的內涵,展示阿彌陀佛廣度眾生的悲智慈懷,融理論探究與宗教情操於一體,堪當為稱佛本懷、弘法利生的教材。

第三是時代性。本教程在堅持淨土宗基本理念和原則的基礎上,對淨土宗的本土化與現代化,作了有益的探討。融匯現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知識,契理、契時、契機,對現代人修學淨土法門具有理智充溢的指導作用。

本教程是我國佛教界第一部系統而詳確闡釋淨土宗的撰著。本書既可作為各級佛學院的教材,亦可作為修持淨土法門自利利他的有益讀本。

國家宗教局和中國佛教協會歷次召開的有關會議,均指出我國漢地佛教教育系統編撰各類教科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趙樸初老居士尤為強調培養僧才是關涉著我國佛教興衰的根本問題。而僧才教育離不開教材,是故,自八十年代以來,教材建設便被提到了佛教教育的議事日程。《淨土宗教程》的編撰出版,標誌著我國佛教教育界的教材建設從醞釀規劃進入運作實施階段。而修訂本的再版,更為有力地推動淨宗的教育與弘傳。開其先聲,可慶可賀!

傳印 2004年8月30日

序二

彌陀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是以《華嚴》奧藏,歸根結底,乃以普賢菩薩十大願行導歸極樂。

良由此門既有彌陀接引眾生之宏誓,又有諸佛護持眾生之悲心;概括法界無盡奧秘,寄托無量有情依止;實為諸法門之總匯,各宗派之共歸。

此法門以信願行為往生淨土資糧,信須真信,願須切願,行須持名妙行。三者具足,必定往生。持名者,專念彌陀聖號六字洪名也。此洪名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持此洪名,以果地覺,修因地心,包括六度萬行之功,總攝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門諸修之德,而具不可思議之妙用。從歷史發展而言︰由實相念佛至觀像、觀想再到持名念佛,提倡持名,代不乏人。然提倡最力,影響最大,得以普及延續千幾百年迄今而不衰者,唯唐善導大師一人也。彼在《觀經四帖疏》中,將行人一切修持判定為正、雜二行,又以彌陀淨土為準繩,列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為五種正行,餘修盡為雜行。從正行中特提稱名為正定業,餘四為助業。如此,將持名念佛提到最高最要地位,令人捨雜修正,於正行中專持洪名,以達決生淨土。大師自己身體力行,瑞相昭示,德望感人,使此法門不僅普及盛行於當時,而且垂今不替。念佛若從升華歷程而論︰由持名念佛至觀像、觀想再到實相念佛。念佛念至「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之境界,則四種念佛全在其中矣。約禪觀邊言︰前句是持名念佛,後句攝觀像、觀想和實相念佛。約持名邊論︰前句攝持名、觀像和觀想念佛;後句是實相念佛。由事顯理,以理攝事,事理圓融,不可思議。無論何種念佛,要在懇切至誠,持之以恆,終必以滿所願而證所信。

大安法師,宿具善根福德因緣,早年現身於大學執教之際,即深信正法,鑽研淨土;以解導行,由行升解,解行精進,感應道交。發心弘法,曾撰《淨宗法語大觀》與《淨土宗教程》導世。後者原系於中國佛學院本科授課之講稿,三十餘萬言,全面系統深刻闡明淨土理論與旨趣,涉及內外典籍眾多,通向台、賢、空、相各宗;聯繫哲學、自然科學,提出真知灼見。對內學淨土根本經論、彌陀本願、極樂莊嚴、往生資糧與品位等,皆有詳盡論述。內容豐富,資料詳實,探賾索隱,剖析入微。尤其對安養樂土之建立原理,概括為「真空–願力–妙有」之公式,即由真空出現彌陀宏願,願力成就樂邦不思議依正莊嚴,實為契合邏輯之創見,發前人所未發。此稿在講授過程中,始終深受學子喜聞。1998年交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問世以來,得到佛教界普遍垂青、歡喜讚嘆!作者發菩提心,離俗入山,現比丘相,圓具足戒,成大安法師,專修淨土,依止傳老大德,發揚東林遠祖精神。今者《教程》再版,安師將原來的篇章結構予以調整,將原第一編與第四編組合成一編,將原第一編內之第四淨土諸祖一章,升遷為第二編一編,內含第四、五、六三章,分別闡明諸祖之生平業績與思想法要,特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淨土法門之所以能普及歷久遠而不頹勢者,無非歷代諸祖對人類弘傳功績使然也。《教程》實為現代佛教難得之佳作,伏願同仁細細閱讀,共沾法益,同歸淨土!

慚愧白衣王新拜撰於北京淨心齋

佛歷2548公元2004年7月吉日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