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示生人間,說種種法,度脫眾生,無非為了憐愍我等凡夫,迷昧自心,沉沒六道,妄受生死劇苦。佛陀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救拔我等,觀機施教,應病與藥,為對治眾生無量煩惱,廣說無量法門,總括起來,不外乎律、教、禪、密、淨五宗。所謂律為佛身,教即佛語,禪是佛心,密以「陀羅尼」總持身口意三業而與佛陀不思議境界直下相應。佛陀以此而成就自己,亦以此而化度眾生,眾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轉染成淨,轉凡成聖。
然而要知道,按一般通途法門,須斷見惑才能證得初果預入聖流;思惑斷盡,才能證得四果,了脫三界生死。這在你我這樣根器的凡夫,於此生中,可以說是斷難企及的。佛陀為暢度生本懷,由徹底悲心,無問自說,宣示普攝群機乃至包容五逆十惡眾生的淨土法門,憑仗信願行力,感應阿彌陀佛,縱無力斷惑,亦能往生;一念懇切投誠,即得誕登彼岸。一生彼土,即獲得永不退轉。如是殊勛,曠劫莫舉。
對一般通途法門,淨土為特別法門。而此法門,甚深難測。不僅一般泛泛的信徒,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識家,也往往猶疑或忽視。淨土法門,其事雖簡而至妙,其理雖近而至深。由於念佛一法,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全體是佛境界。究其實際,如是境界,雖等覺菩薩,尚不能知其少分,況凡俗之流!我等但肯仰信佛語,依教奉行,必獲實益。
要知道,律為教禪密淨的基礎,如果不嚴持戒律,則教禪密淨的修持功德無由建立,譬如宮殿樓閣建造在沙灘上,未成即壞;淨土為律教禪密的歸宿,譬如百川萬流,統歸大海。古德說,淨土法門「似地均擎,如天普蓋」,「統攝律教禪宗,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如同我們生活離不開空氣,修學佛法,絕不可離開淨土法門。
中國佛學院自八十年代復學以來,添設淨土學科。大安法師俗名魏磊,原為對外經貿大學教授。1994年應中國佛學院聘請主講淨土宗,直到2001年出家方止。大安法師深探教海,篤淨宗,先有《淨宗法語大觀》(百花洲出版社出版)之著,甚得僧俗大眾歡喜頂戴;復應我院教學之需,在淨土宗教學基礎上,曾於1998年撰述成就《淨土宗教程》,為我院淨土宗學科教學,作出了劃時期的貢獻。本書出版得到教內外普遍好評,宗教文化出版社應廣大讀者之需決定再版。大安法師本著認真負責的精神,又加上若干年尤其是出家以來的修學體會,加以修訂,遂令本教程的質量更上一層樓。
本教程內容詳實,契理契機。若綜述特色,則首先是系統性。本教程從歷史淵源與理論踐行兩個層面,對淨土宗教理史跡、淨土宗的理論框架、西方淨土依正莊嚴、淨業修持的方法等,作了系統詳明的闡述,攝取大量淨土宗經論的精要,自成一豐富而有序的文本結構。
其次是精確性。本教程忠實於佛言祖語本有的內涵,展示阿彌陀佛廣度眾生的悲智慈懷,融理論探究與宗教情操於一體,堪當為稱佛本懷、弘法利生的教材。
第三是時代性。本教程在堅持淨土宗基本理念和原則的基礎上,對淨土宗的本土化與現代化,作了有益的探討。融匯現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知識,契理、契時、契機,對現代人修學淨土法門具有理智充溢的指導作用。
本教程是我國佛教界第一部系統而詳確闡釋淨土宗的撰著。本書既可作為各級佛學院的教材,亦可作為修持淨土法門自利利他的有益讀本。
國家宗教局和中國佛教協會歷次召開的有關會議,均指出我國漢地佛教教育系統編撰各類教科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趙樸初老居士尤為強調培養僧才是關涉著我國佛教興衰的根本問題。而僧才教育離不開教材,是故,自八十年代以來,教材建設便被提到了佛教教育的議事日程。《淨土宗教程》的編撰出版,標誌著我國佛教教育界的教材建設從醞釀規劃進入運作實施階段。而修訂本的再版,更為有力地推動淨宗的教育與弘傳。開其先聲,可慶可賀!
傳印 2004年8月30日
序二
彌陀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是以《華嚴》奧藏,歸根結底,乃以普賢菩薩十大願行導歸極樂。
良由此門既有彌陀接引眾生之宏誓,又有諸佛護持眾生之悲心;概括法界無盡奧秘,寄托無量有情依止;實為諸法門之總匯,各宗派之共歸。
此法門以信願行為往生淨土資糧,信須真信,願須切願,行須持名妙行。三者具足,必定往生。持名者,專念彌陀聖號六字洪名也。此洪名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持此洪名,以果地覺,修因地心,包括六度萬行之功,總攝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門諸修之德,而具不可思議之妙用。從歷史發展而言︰由實相念佛至觀像、觀想再到持名念佛,提倡持名,代不乏人。然提倡最力,影響最大,得以普及延續千幾百年迄今而不衰者,唯唐善導大師一人也。彼在《觀經四帖疏》中,將行人一切修持判定為正、雜二行,又以彌陀淨土為準繩,列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為五種正行,餘修盡為雜行。從正行中特提稱名為正定業,餘四為助業。如此,將持名念佛提到最高最要地位,令人捨雜修正,於正行中專持洪名,以達決生淨土。大師自己身體力行,瑞相昭示,德望感人,使此法門不僅普及盛行於當時,而且垂今不替。念佛若從升華歷程而論︰由持名念佛至觀像、觀想再到實相念佛。念佛念至「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之境界,則四種念佛全在其中矣。約禪觀邊言︰前句是持名念佛,後句攝觀像、觀想和實相念佛。約持名邊論︰前句攝持名、觀像和觀想念佛;後句是實相念佛。由事顯理,以理攝事,事理圓融,不可思議。無論何種念佛,要在懇切至誠,持之以恆,終必以滿所願而證所信。
大安法師,宿具善根福德因緣,早年現身於大學執教之際,即深信正法,鑽研淨土;以解導行,由行升解,解行精進,感應道交。發心弘法,曾撰《淨宗法語大觀》與《淨土宗教程》導世。後者原系於中國佛學院本科授課之講稿,三十餘萬言,全面系統深刻闡明淨土理論與旨趣,涉及內外典籍眾多,通向台、賢、空、相各宗;聯繫哲學、自然科學,提出真知灼見。對內學淨土根本經論、彌陀本願、極樂莊嚴、往生資糧與品位等,皆有詳盡論述。內容豐富,資料詳實,探賾索隱,剖析入微。尤其對安養樂土之建立原理,概括為「真空–願力–妙有」之公式,即由真空出現彌陀宏願,願力成就樂邦不思議依正莊嚴,實為契合邏輯之創見,發前人所未發。此稿在講授過程中,始終深受學子喜聞。1998年交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問世以來,得到佛教界普遍垂青、歡喜讚嘆!作者發菩提心,離俗入山,現比丘相,圓具足戒,成大安法師,專修淨土,依止傳老大德,發揚東林遠祖精神。今者《教程》再版,安師將原來的篇章結構予以調整,將原第一編與第四編組合成一編,將原第一編內之第四淨土諸祖一章,升遷為第二編一編,內含第四、五、六三章,分別闡明諸祖之生平業績與思想法要,特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淨土法門之所以能普及歷久遠而不頹勢者,無非歷代諸祖對人類弘傳功績使然也。《教程》實為現代佛教難得之佳作,伏願同仁細細閱讀,共沾法益,同歸淨土!
慚愧白衣王新拜撰於北京淨心齋
佛歷2548公元2004年7月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