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玄義—明教相
解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
蕅益大師把《阿彌陀經》判為大乘教,屬於大乘經菩薩藏所攝,揀別不是聲聞乘、緣覺乘。
在十二分教中,屬於無問自說教,《阿彌陀經》沒有人請問,是釋迦世尊無問自說持名念佛的行門。是釋迦佛的徹底大慈之心所加持,為利益末法時代,障礙太多的眾生,修其他法門不容易成功;而一定要眾生修念佛法門,才能於成佛道上不退轉。
十二分教。長行重誦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部。
三障:惑障、業障、報障。
《大集經》: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億億人之中,不見得有一個得道,佛說這話是不是太武斷了?釋迦世尊在世時,滿世界是小乘阿羅漢、大乘菩薩,現在誰看見一個阿羅漢?誰看見一個菩薩?所以到末法時代,除非你是上根利智,愛修什麼法門,就修什麼法門;要是你跟大家差不多,還是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因為念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直生上去,直登三不退。
這是依據蕅益大師的解釋,和宗下、教下的人,作法門高下的比較,平常道源不比較法門高下。只要是佛法,修什麼法門都好,你可以去參禪,也可以去修密。道源為何不參禪?不修密?因為我的根機夠不上,我只能修阿彌陀佛的法門。我為什麼跟其他宗派的人不比較?因為會起爭論,我們現在弘揚淨土法門的時間都不夠,哪有空抬閒槓呢?你是上根利智,愛修其他法門,只要不是外道就好,都是佛法,辯論什麼?我的根機夠不上,只好念阿彌陀佛。蕅益大師出家學禪宗,當時大陸金山寺是禪宗最興盛的道場,他到金山寺用功,對於參禪確實有了見地,可是後來生了一場重病,禪宗的功夫一點用不上,才死心塌地念佛。因為學佛是要了生死,不是隨便學著好玩,你要能抵擋生死,才叫真功夫,法門是吃藥治病,藥再貴再好,不能治病,吃那藥作什麼?蕅益大師生了一場重病,差一點過世,禪宗的功夫一點用不上,才改修淨土法門。